① 好看的網路小說
下面是一些簡介,希望你能喜歡:
1、慶余年 當今世界,千穿萬穿,唯有馬屁不穿。
所以一個年輕的病人,因為一次毫不意外的經歷,穿越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成為伯爵府一個並不光彩的私生子。修行無名功訣,踏足京都官場,娶到一見鍾情的對象---當朝宰相和長公主的私生女,繼承莫名其妙的商團,且看沒有自己身份的私生子,是如何玩轉商場、官場、戰場以及婚場。范閑是穿越的,此穿越是遺傳的,范閑的母親也是穿越的。穿越的奇女子,建立了特務機構--檢察院,建立了葉氏商團,還給某個大人物下了點迷葯,剩下了范閑。其女子的仰慕者---五竹叔--高手、高手、高高手,貼身護衛范閑長大,學會了武功的范閑,也師承費大夫學會了醫術和解毒,防身之技有了,閑著盜版一下紅樓夢,冒充一下詩仙,搞一下詩詞井噴,在太子、二皇子、長公主、宰相、皇上、監察院高人之間周旋,玩點小把戲......呵呵。
因為故事發生在慶國,而那位現代重症肌無力病人很奢侈地穿越,擁有了多出來的一截生命,所以暫時取名為:慶余年--很有鄉土氣息的名字,或許哪天就自己改掉了。
很有意思的書,大家看看吧。
-------------------------------------------------------
2、《極品家丁》 一個年輕的銷售經理,因為一次意外經歷,來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成為蕭家大宅里一名光榮的——家丁,蕭家當然有一老兩小三大美女,上門女婿要得!
興辦實業(香水、內衣、香皂),經營社團,開酒樓;學過數理化的小小家丁,邂逅徐文長,揭破白蓮騙局,剿滅白蓮余黨;對對聯,猜燈謎,家丁文采飛揚;清官難斷家務事,風流家丁為情進京,一個白蓮聖女仙兒,一個據說是皇帝的女兒又與仙兒師承敵對,這可怎麼了得?胡人犯邊,徐渭和李大將軍變著法子想把林三拐進軍隊,能成否?
這個家丁不是人,鯉魚也要躍龍門。列為看官,且看他如何玩轉商場、官場、戰場和情場?
------------------------------------------------------------
3、《新宋》主角石越回到了宋朝,抄襲後世詩詞,撰石學七書,為帝師,辦書院,賣報紙,做貿易,興水利,衛邊疆,尤其是寫邊防將士的幾段極為精彩,如:「他們等援軍等了七十八年!」 種諤硬咽著,拔劍出鞘,指著靈州城,厲聲喝道:「今天,援軍來了!」 。一本越寫越好越寫越沉重的書!作者一心想在假設的基礎上重現接近真實的歷史,太累了。
--------------------------------------------------------
4、《迷失在康熙末年》現代營銷經理凌嘯回家探親路上遭遇雷擊,回到了清朝,成為宰相明珠的族人--劫女囚逃跑的滿清巴圖魯的義子,老人亡故後進京投靠伯父,在表兄的引薦下成為康熙寵信侍衛納蘭容若之好友,通俗歌迷倒兩公主;入驍騎營,比武智勝,得到康熙重視,隨大阿哥出征,立軍功,救康熙數次,寵幸一時。興彩票業為康熙斂財,赴湖北觀風,制香皂;拒絕眾阿哥招攬,只忠康熙一人,成駙馬。伐葛爾丹,從俄軍包圍中再救康熙,炸暈彼得大帝,談判敲詐二十噸黃金;親信被八旗子弟群毆致死,康熙借凌嘯之手整頓旗務,又被遣往福建剿撫反清勢力。
-------------------------------------------------------
5、《高衙內新傳》 只是誤點了一個網址而已,竟然把我傳到了北宋徽宗年間!而且,好象我占據了一個人的身體,現在叫做高強。什麼?你沒聽說過高強?那我老爸你一定聽說過,他叫,高俅。沒錯,就是你所知道的那個高俅!
而我,當然就是,高衙內......
穿越的高衙內,愛美之心當然有的,當然林師母只是可遠觀不可褻玩焉,若是花花大少高衙內拜林沖和魯智深為師,能成為一代名匠高手么?若是巧遇李師師、易安居士,能博一青睞么?若是幫蔡京重得相位,蔡京高俅兩大權奸誤國,小高同學能坐視宋朝被金人欺凌么?若是潘金蓮並非紅杏,而是與武師弟定情在線,被西門慶迷葯在後,能和武松再續前緣么?要是宋江前來投靠,衙內能容么?跟隨兵閹童貫去遼國出使,能玩出什麼妖蛾子來么?如果燕青幫你理財、韓世忠楊志呼延灼幫你領兵、石秀時遷幫你打探情報、史文恭給你當保鏢,梁山一百單八將,能為我所用,抵禦遼寇金賊能成否?
且看高衙內如何推動歷史的車輪,走向新的軌跡。有趣的一部書,從中可以找到顛覆水滸的樂趣,拯救梁山好漢,很多書友都心有戚戚焉吧?
------------------------------------------------------
6、《惡明》個好勇鬥狠的現代問題學生,穿越到了明朝嘉靖五年,一個窩囊的小錦衣衛身上。因緣際會得到義閹張永的關注,陞官當然很快。感慨明朝的菜沒有味素太難吃,江峰把天津衛的海腸撈了個斷子絕孫,憑借鮮美的海腸粉,現代的精美菜餚和經營理念,扎實的現代廚師技藝,開個頂級飯庄來發財。作為錦衣衛被派駐到失意文官劉翰林家,邂逅了女扮男裝的個性美女劉小姐,這段自由戀愛會有結果嗎?
張永老病致死,失掉依仗的江峰乾脆把酒樓送給了當紅的陸斌,受失掉想強占酒樓的司禮太監,江峰外派山東登州當了千戶。登州惡霸董半城高價賣地,江峰能吃這個啞巴虧么?練精兵、搶親、殺惡霸、剿土匪、除倭寇、買大船、霸鹽場、平反賊、江大人官運亨通!他到底能在官場商場走多遠爬多高?大家拭目以待。
權勢斗爭,暗涌深藏,池魚自強.
習慣以暴抑暴的江峰,從法制社會的現代來到陌生的明朝。
沒有約束的暴烈,他將會如何釋放自己,是隨心所欲還是處處偽善?有興趣的人一定要看下去的。
---------------------------------------------------
7、《再造神州》 因為欠了外星人的「人情」,主人公答應了解救外星人遇險的同伴。在去往目的空間的途中,因為意外偏離了航道,到達了另一個空間——中國歷史上的宋朝,並且成為了當時應當死亡的宋太子趙昀。
一個現代人面對古代宮廷的斗爭,知道大難將至而國無知者的痛苦,看到自己的先人同胞即將要倒在自己的眼前,他到底是該如何抉擇了?
當傳說中的天命所歸和逆天而來的意外來人相遇會有什麼樣的結局,憑一己之力妄想逆天而行是否是不自量力?
主人公真正的身份到底為何?一切的恩怨情仇,斗爭殺伐就在《再造神州》。
--------------------------------------------------
8、《楚氏春秋》 一個人在近似中國古代的異世重生的故事,這創意真的很爛,但我盡量給這很爛的創意裹上不錯的包裝,希望能讓部分人喜歡。
② 有誰知道正月十六是什麼節日,有什麼習俗
不是傳統節日,但是是大人與孩子放鬆玩耍的日子,有許多傳統習俗。
與正月十六有關的童謠是:「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罵,送牛樁,老老少少樂哈哈」其中表面了很多正月十六的習俗。

扛笆斗
所謂「扛笆斗」,就是用一隻紗布袋子裝一些生石灰,把它綁在秤桿的一端,人拿著秤桿的另一端,把紗布袋往地上丟,地上就留下了一個個白斑。當然,「扛笆斗」也有一定的規定,總是先要從河邊水碼頭往上「扛」,然後是房前屋後門口天井和房屋裡面,當「扛笆斗結束後,房前屋後就到處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白斑。因為白斑越多,就預示著今 年糧食收成愈好。
舞火把
扛過笆斗以後,就立即開始舞火把了。據說,火苗竄得越高,那年的莊稼收成越好。
送牛樁
正月十六送牛樁的漢族傳統習俗由來已久。那時,還不知道要計劃生育,好多人家,第一胎、第二胎生了女孩,總想再生個男孩,就邀請人家給自己送牛樁,以求生一帶把子的。很多時候,凡是送牛樁的,總能如願以償。所以,當時送樁子比較盛行。
③ 「八旗」是哪八旗「八旗子弟」是什麼意思
滿清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礎上建立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和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定三百人為一牛彔,五牛彔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征。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清朝統一,太宗皇太極為加強對旗人的束縛,增強了八旗制的軍事職能,並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軍營、前鋒營、驍騎營、健銳營和步軍營等常規伍,司禁衛,雲梯和布陣等職。另外,設立了相禮營、虎槍營、火器營和神機營等特殊營伍,演習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練檢槍等。由於清初諸帝很重視槍炮武功等實戰本領,八旗軍在平定三藩,收台灣各抵禦沙俄侵略等戰斗中都取得了輝煌戰績。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守衛京師的八旗軍的總稱,由朗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朗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內午門、東西華門、神武門等由上三旗守衛。駐防是指駐防全國各要地的八旗。京營總兵約十萬,駐防兵人類也在10萬左右。
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藍旗人。
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領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3整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紅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紅旗人。
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達到下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皇後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鈉無王,都歸皇帝所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康熙的愛臣,乾清門一等侍衛納蘭性德就是正黃旗人。
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是84個整佐領,兵丁2.6萬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白旗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末捻代皇後婉容是正白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旗子弟」是什麼?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但是年輕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了。清兵入關以前,17世紀初,努爾哈赤(清太祖)把滿洲軍隊分成了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後來因為人數一天天增加(以滿人為主,也包括少量蒙、漢、朝鮮、俄羅斯等族人),又由四旗擴充為八旗。八旗旗色的分別,是除了原來的正黃、正紅、正白、正藍之外,再加上鑲黃、鑲紅、鑲白、鑲藍。這些旗的編制,是合軍政、民政於一體的。滿洲的貴、賤,軍、民,都編了進去,受旗制的約束。後來,隨著軍事的發展,又增編了「蒙古旗」和「漢軍旗」。三類軍旗各有八旗,實際上共為二十四旗。原來的本部,由於區別上的需要就專稱「滿洲旗」了。
清兵入關的時候,這些「旗下人」或者說「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騎善射,勇於征戰的。入關以後,他們大抵受到了世代的優待。和皇室血緣親近,地位崇隆的,當了王公大臣,什麼親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之類;地位小的,當什麼參領、佐領;最小最小的,也當一名旗兵。由於他們參與「開國」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祿或者受到照顧。特別是滿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們大抵是滿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隨清宗室到處征戰的漢人,即歸附已久的「舊人」置身其間。清代的制度,規定他們不準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準隨便離京。憑祖宗的福蔭,他們好些人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當兵,領一份錢糧。但是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有的人名義上還是參領佐領,但實際上已經並不帶兵,有的人名義還是驍騎校,但是已經不會騎馬。更甚的,由於子孫大量繁殖的結果,每家每戶的「月錢」不可能累進,「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額有限,也不可能隨便入營。加上上層人物的貪污腐化,大吃空額,能夠入營的旗兵相對來說就更加有限了。這樣,世代遞嬗,不少「旗下人」就窮困下來。他們之中某些有識之士,也覺得長年累月游手好閑,不事生產,坐吃山空不是辦法,也有去學習手藝的。但是這樣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認為他們沒有出息。所以就其壓倒的多數而論,「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閑的。
先代的「光榮」,祖輩的「福蔭」,特殊的身份,閑逸的生活(靠領月錢過日子),使得許多「旗下人」都非常會享樂,十分怕勞動。男的打茶圍,蓄畫眉,玩票〔玩票〕指非職業演員從事戲曲表演。,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一天到晚盡有大量吃喝玩樂的事情可以忙的。女的也各有各的閑混過日的法門。到了家道日漸中落,越來越入不敷出的時候,恃著特殊的身份和機靈的口舌,就幹上巧取豪奪,誆誆騙騙的事兒了。他們大抵愛賒買東西,明明口袋裡有錢,偏要賒,已經寅吃卯糧了,還是要賒。當時好些人對他們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廣州曾經是「旗下人」聚居的城市之一,至今市區還留下「八旗二馬路」這么一個名稱。這里流傳著一個故事:早年有個「旗下人」到茶館喝茶,當堂倌取來沖茶用的蓋盅,還沒有沖水的時候,他就把一隻小鳥放在盅里,加上蓋子。當堂倌揭開蓋子的時候,小鳥呼的一聲飛走了。於是這旗人就撕開顏面,纏著堂倌索取賠償,狠狠敲了一筆之後,才揚長而去。直到今天,廣州的茶館里,服務員為茶客泡好茶,如果茶客飲後自己不揭開蓋子的話,服務員是不會主動來沖水的。傳說這種習慣就和這個故事有關。姑不論這是真是假,直到現在仍有這樣的故事流傳,可見當年「八旗子弟」給人的印象了。
周恩來同志曾經提到的「八旗子弟」,應該說是一個特定名稱,它指的不是清兵入關前後,策馬彎弓,英勇善戰的旗籍青年;也不是辛亥革命之後,逐漸變成了勞動人民的曾經有過旗籍的青年;也不是指具有旗籍的一切人。「旗人」之中,也有出類拔萃、不同凡響的人物。清代的大作家曹雪芹,就是正白旗人。現代作家老舍,就是正紅旗人。他們「旗下人」的身份絲毫不影響他們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它指的是清末那些憑借祖宗福蔭,領著「月錢」,游手好閑,好逸惡勞,沾染惡習,腐化沉淪的人物。
老舍先生因為是滿族的旗人(不像曹雪芹那樣是原屬漢族而祖先進了滿洲旗的旗人),因此,他對於滿族旗人,對於那些「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和所作所為是知之有素的。在他的《正紅旗下》那篇自傳體的文章中,曾對早年旗人生活作了繪聲繪色、入木三分的揭露。這里我想引他的兩段話,以窺見不少旗人淪落的原因以及他們當時的生活方式:
……按照我們的佐領制度,旗人是沒有什麼自由的,不準隨便離開本旗,隨便出京;盡管可以去學手藝,可是難免受人家的輕視。他應該去當兵,騎馬射箭,保衛大清皇朝。可是旗族人口越來越多,而騎兵的數目是有定額的。於是,老大老二也許補上缺,吃上糧錢,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賦閑。這樣,一家子若有幾個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來越困難。這種制度曾經掃南盪北,打下天下;這種制度可也逐漸使旗人失去自由,失去自信,還有多少人終身失業。
二百多年積下的歷史塵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譴,也忘了自勵。我們創造了一種獨具風格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生命就這么浮沉在有講究的一汪死水裡。是呀,以大姊的公公來說吧,他為官如何,和會不會沖鋒陷陣,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親友彷彿一致認為他應當食王祿,唱快書,和養四隻靛頦兒(註:一種小鳥)。同樣地,大姐丈不僅滿意他的「滿天飛元寶」,而且情願隨時為一隻鴿子而犧牲了自己。是,不管他去辦多麼要緊的公事或私事,他的眼睛,總看著天空,決不考慮可能撞倒一位老太太或自己的頭上碰個大包。……他們老爺兒倆都聰明、有能力、細心,但都用在從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與刺激。他們在蛐蛐罐子、鴿哨、干炸丸子……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對天下大事一無所知。他們的一生像作著個細巧的、明白而有點糊塗的夢。
這類人物去當什麼「參領」「佐領」以至什麼名義上更大的官兒,自然沒有辦法不把事情弄糟。當年帝國主義軍艦開到中國沿海耀武揚威,初次見到那些艨艟〔艨艟(méngchōng)〕也寫作蒙沖,古代戰船。這里借指軍艦。時,揚言「此妖術也,當以烏雞白狗血破之」的,不就是官階雖然比他們高得多,但無知和胡混的程度,和此輩也在伯仲之間的八旗王爺將軍一類的人物嗎!
清朝的覆亡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八旗兵」的顢頇〔顢頇(mānhān)〕糊塗且馬虎。腐敗,也不能不說是原因之一。後來的「八旗兵」已經變得腐朽透頂,在戰場上常常一觸即潰,和清軍初入關時那種秣馬厲兵、能征慣戰的景象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這就迫使清廷不得不擱起這支老隊伍,另行去編練新軍。而編練新軍,又沒法阻止具有進步思想的青年前來參加,起義新軍終於構成了聲勢浩大的革命軍的洪流之一。
重溫這段歷史,我們可以見到,一個人不是憑真才實學,憑艱苦奮斗,而是憑血統關系,躺在祖先的福蔭之下,享受特權,閑逸度生,是終究非衰頹腐敗下去不可的。這樣的事情,該是順治、康熙所始料不及的吧!早期的八旗將領,可以說過的是相當艱苦的生活。今天如果到沈陽的故宮參觀,可以看到金鑾殿下的廣場上,兩旁分列著八座小殿宇似的建築,那是八旗主帥進見努爾哈赤,入朝議事時的駐宿之處。那些房屋並不大,大概只相當於現代旅館每天十塊錢的房間的大小,那就是早期「主帥」們的生活標准了,較之後期的王侯公卿的生活水平來,也是相去很遠的。
憑血統關系,憑祖宗福蔭過驕奢閑逸的生活,可以使人日漸腐朽,終至於爛得不成樣子。這種事情,實際上並不獨「八旗子弟」為然,可以說歷朝歷代,都有無數這樣的事例。這真是「前面烏龜爬泥路,後面烏龜照樣爬」,「前車雖覆,後車不鑒」了。在清代之前,明代原本就已經有了類似的活劇。明初朱元璋分封王子為各地的王,這些王的兒子,嫡長的就繼承王位,世襲不已。其他的王子王女,也各有封贈。由於人數越來越多,一代代傳下去,封號和食祿就依級遞減,例如「鎮國將軍」之下就是什麼「輔國將軍」,「輔國將軍」之下就是什麼「奉國將軍」,「奉國將軍」之下就是什麼「奉恩將軍」之類。有人統計過,明代開國時的幾十個帝王子弟,到了明末,繁衍出來的人數已經數以萬計,這些人躺在祖先榮譽、血統關系的賬本上,過著寄生蟲式的生活,大抵都成了營營擾擾的庸碌之輩。明朝的覆亡,和這么一大群人都直接間接向農民進行各種各樣的需索,使人民負擔越來越重,不勝其苦,也是很有關系的。辛亥革命以後,明清式的世襲王公大臣沒有了。但是許多地主人家,他們的兒女還不是換湯不換葯地過著另一種「世襲」的老爺少爺、奶奶小姐式的生活,在血統關系的賬本上度不勞而獲的日子?而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中,誰知道究竟滋生了多少的浪盪子弟、花花公子、賭徒和鴉片煙鬼?
在這方面,西方的資產階級,卻是不簡單地把大量的財產很快付託給兒女,在給他們以相當的教育之後,就鼓勵他們從事一定的工作來獲取酬報。例如小孩補籬笆、種樹之後才給予一定的獎勵,成人參與某種工作之後才按月領薪,並不給予特殊照顧之類。這是有他們比較深遠的用心的。資產階級至少在這些方面,比較歷史上各個剝削階級,顯得稍有見地一些。
在無產階級當家做主的社會里,照理說,幹部子弟不會也不應該變成「八旗子弟」式的人物,然而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是一回事,各家各戶的具體環境、具體教育又是一回事。在我們社會里,盡管有大量幹部子弟成長得很好,不自命特殊,不躺在父母親的功勞簿上,也不依靠先輩遺傳下來的「染色體」過非分生活,因而,能真正成長為革命的接班人。但是有些父母教育子女自命高人一等,對兒女千依百順,處處讓他們得到非分享受,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也摘下來給他們玩耍;他們幹了壞事,就百般包庇,肆意縱容,走後門,企圖來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致把兒女變成了新型的「高衙內」「魯齋郎〔魯齋郎〕關漢卿雜劇《包待制智斬魯齋郎》中的一個「高衙內」式人物。」(按:這都是歷史故事裡著名的白鼻公子)。作為司令公子的「杭州二熊」,後來一個被槍決,一個被判了無期徒刑,就是著名的事例。這樣的事情決不是「絕無僅有」的,而是有那麼一小批,因而也就時有所聞了。某市一位副市長的兒子,某縣一個縣委書記的兒子,因殺人傷人而被處以極刑的事情,已經不是什麼新聞。等而次之,沒有受到極刑,但已鋃鐺入獄,或者路人側目的,那就數量更多了。周恩來同志告誡「莫學『八旗子弟』」,在我們這個封建習氣還嚴重存在的國家,看來是很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
那些特權人物、特權分子是錯估了我們的形勢和現實了,因此不必等待「五世而斬」,立刻受到「現眼報」了。
其實,不僅要教育孩子不可變成「八旗子弟」,對於某些大人來說(按:請注意這個「些」字的准確性),毋寧說自己就必須警惕自己不要變成「八旗子弟」,因為人是會變的。一個人從革命者變成了老爺和蛀蟲,在歷史上,在現實中,事例是常見的。自命特殊,高人一等,自以為置身於法律之上,吃喝玩樂,逍遙度日,以至於利慾熏心,巧取豪奪,肆意橫行,違法亂紀,因而落得個眾人搖頭、身敗名裂的事,難道就很罕見嗎?不!這也是不時聽到的。
這樣看來,「莫學『八旗子弟』」的告誡對象,比「幹部子女」還要廣一些吧。
寫到這兒,《哀「八旗子弟」》這篇雜文,是可以結束了。最後,我想借用一千多年前,詩人杜牧的兩句長期應驗在某些人身上的話作為結語:「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④ 八旗子弟指什麼
「八旗子弟」是什麼?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但是年輕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了。清兵入關以前,17世紀初,努爾哈赤(清太祖)把滿洲軍隊分成了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後來因為人數一天天增加(以滿人為主,也包括少量蒙、漢、朝鮮、俄羅斯等族人),又由四旗擴充為八旗。八旗旗色的分別,是除了原來的正黃、正紅、正白、正藍之外,再加上鑲黃、鑲紅、鑲白、鑲藍。這些旗的編制,是合軍政、民政於一體的。滿洲的貴、賤,軍、民,都編了進去,受旗制的約束。後來,隨著軍事的發展,又增編了「蒙古旗」和「漢軍旗」。三類軍旗各有八旗,實際上共為二十四旗。原來的本部,由於區別上的需要就專稱「滿洲旗」了。
清兵入關的時候,這些「旗下人」或者說「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騎善射,勇於征戰的。入關以後,他們大抵受到了世代的優待。和皇室血緣親近,地位崇隆的,當了王公大臣,什麼親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之類;地位小的,當什麼參領、佐領;最小最小的,也當一名旗兵。由於他們參與「開國」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祿或者受到照顧。特別是滿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們大抵是滿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隨清宗室到處征戰的漢人,即歸附已久的「舊人」置身其間。清代的制度,規定他們不準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準隨便離京。憑祖宗的福蔭,他們好些人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當兵,領一份錢糧。但是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有的人名義上還是參領佐領,但實際上已經並不帶兵,有的人名義還是驍騎校,但是已經不會騎馬。更甚的,由於子孫大量繁殖的結果,每家每戶的「月錢」不可能累進,「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額有限,也不可能隨便入營。加上上層人物的貪污腐化,大吃空額,能夠入營的旗兵相對來說就更加有限了。這樣,世代遞嬗,不少「旗下人」就窮困下來。他們之中某些有識之士,也覺得長年累月游手好閑,不事生產,坐吃山空不是辦法,也有去學習手藝的。但是這樣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認為他們沒有出息。所以就其壓倒的多數而論,「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閑的。
先代的「光榮」,祖輩的「福蔭」,特殊的身份,閑逸的生活(靠領月錢過日子),使得許多「旗下人」都非常會享樂,十分怕勞動。男的打茶圍,蓄畫眉,玩票〔玩票〕指非職業演員從事戲曲表演。,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一天到晚盡有大量吃喝玩樂的事情可以忙的。女的也各有各的閑混過日的法門。到了家道日漸中落,越來越入不敷出的時候,恃著特殊的身份和機靈的口舌,就幹上巧取豪奪,誆誆騙騙的事兒了。他們大抵愛賒買東西,明明口袋裡有錢,偏要賒,已經寅吃卯糧了,還是要賒。當時好些人對他們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廣州曾經是「旗下人」聚居的城市之一,至今市區還留下「八旗二馬路」這么一個名稱。這里流傳著一個故事:早年有個「旗下人」到茶館喝茶,當堂倌取來沖茶用的蓋盅,還沒有沖水的時候,他就把一隻小鳥放在盅里,加上蓋子。當堂倌揭開蓋子的時候,小鳥呼的一聲飛走了。於是這旗人就撕開顏面,纏著堂倌索取賠償,狠狠敲了一筆之後,才揚長而去。直到今天,廣州的茶館里,服務員為茶客泡好茶,如果茶客飲後自己不揭開蓋子的話,服務員是不會主動來沖水的。傳說這種習慣就和這個故事有關。姑不論這是真是假,直到現在仍有這樣的故事流傳,可見當年「八旗子弟」給人的印象了。
周恩來同志曾經提到的「八旗子弟」,應該說是一個特定名稱,它指的不是清兵入關前後,策馬彎弓,英勇善戰的旗籍青年;也不是辛亥革命之後,逐漸變成了勞動人民的曾經有過旗籍的青年;也不是指具有旗籍的一切人。「旗人」之中,也有出類拔萃、不同凡響的人物。清代的大作家曹雪芹,就是正白旗人。現代作家老舍,就是正紅旗人。他們「旗下人」的身份絲毫不影響他們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它指的是清末那些憑借祖宗福蔭,領著「月錢」,游手好閑,好逸惡勞,沾染惡習,腐化沉淪的人物。
老舍先生因為是滿族的旗人(不像曹雪芹那樣是原屬漢族而祖先進了滿洲旗的旗人),因此,他對於滿族旗人,對於那些「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和所作所為是知之有素的。在他的《正紅旗下》那篇自傳體的文章中,曾對早年旗人生活作了繪聲繪色、入木三分的揭露。這里我想引他的兩段話,以窺見不少旗人淪落的原因以及他們當時的生活方式:
……按照我們的佐領制度,旗人是沒有什麼自由的,不準隨便離開本旗,隨便出京;盡管可以去學手藝,可是難免受人家的輕視。他應該去當兵,騎馬射箭,保衛大清皇朝。可是旗族人口越來越多,而騎兵的數目是有定額的。於是,老大老二也許補上缺,吃上糧錢,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賦閑。這樣,一家子若有幾個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來越困難。這種制度曾經掃南盪北,打下天下;這種制度可也逐漸使旗人失去自由,失去自信,還有多少人終身失業。
二百多年積下的歷史塵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譴,也忘了自勵。我們創造了一種獨具風格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生命就這么浮沉在有講究的一汪死水裡。是呀,以大姊的公公來說吧,他為官如何,和會不會沖鋒陷陣,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親友彷彿一致認為他應當食王祿,唱快書,和養四隻靛頦兒(註:一種小鳥)。同樣地,大姐丈不僅滿意他的「滿天飛元寶」,而且情願隨時為一隻鴿子而犧牲了自己。是,不管他去辦多麼要緊的公事或私事,他的眼睛,總看著天空,決不考慮可能撞倒一位老太太或自己的頭上碰個大包。……他們老爺兒倆都聰明、有能力、細心,但都用在從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與刺激。他們在蛐蛐罐子、鴿哨、干炸丸子……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對天下大事一無所知。他們的一生像作著個細巧的、明白而有點糊塗的夢。
這類人物去當什麼「參領」「佐領」以至什麼名義上更大的官兒,自然沒有辦法不把事情弄糟。當年帝國主義軍艦開到中國沿海耀武揚威,初次見到那些艨艟〔艨艟(méngchōng)〕也寫作蒙沖,古代戰船。這里借指軍艦。時,揚言「此妖術也,當以烏雞白狗血破之」的,不就是官階雖然比他們高得多,但無知和胡混的程度,和此輩也在伯仲之間的八旗王爺將軍一類的人物嗎!
清朝的覆亡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八旗兵」的顢頇〔顢頇(mānhān)〕糊塗且馬虎。腐敗,也不能不說是原因之一。後來的「八旗兵」已經變得腐朽透頂,在戰場上常常一觸即潰,和清軍初入關時那種秣馬厲兵、能征慣戰的景象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這就迫使清廷不得不擱起這支老隊伍,另行去編練新軍。而編練新軍,又沒法阻止具有進步思想的青年前來參加,起義新軍終於構成了聲勢浩大的革命軍的洪流之一。
重溫這段歷史,我們可以見到,一個人不是憑真才實學,憑艱苦奮斗,而是憑血統關系,躺在祖先的福蔭之下,享受特權,閑逸度生,是終究非衰頹腐敗下去不可的。這樣的事情,該是順治、康熙所始料不及的吧!早期的八旗將領,可以說過的是相當艱苦的生活。今天如果到沈陽的故宮參觀,可以看到金鑾殿下的廣場上,兩旁分列著八座小殿宇似的建築,那是八旗主帥進見努爾哈赤,入朝議事時的駐宿之處。那些房屋並不大,大概只相當於現代旅館每天十塊錢的房間的大小,那就是早期「主帥」們的生活標准了,較之後期的王侯公卿的生活水平來,也是相去很遠的。
憑血統關系,憑祖宗福蔭過驕奢閑逸的生活,可以使人日漸腐朽,終至於爛得不成樣子。這種事情,實際上並不獨「八旗子弟」為然,可以說歷朝歷代,都有無數這樣的事例。這真是「前面烏龜爬泥路,後面烏龜照樣爬」,「前車雖覆,後車不鑒」了。在清代之前,明代原本就已經有了類似的活劇。明初朱元璋分封王子為各地的王,這些王的兒子,嫡長的就繼承王位,世襲不已。其他的王子王女,也各有封贈。由於人數越來越多,一代代傳下去,封號和食祿就依級遞減,例如「鎮國將軍」之下就是什麼「輔國將軍」,「輔國將軍」之下就是什麼「奉國將軍」,「奉國將軍」之下就是什麼「奉恩將軍」之類。有人統計過,明代開國時的幾十個帝王子弟,到了明末,繁衍出來的人數已經數以萬計,這些人躺在祖先榮譽、血統關系的賬本上,過著寄生蟲式的生活,大抵都成了營營擾擾的庸碌之輩。明朝的覆亡,和這么一大群人都直接間接向農民進行各種各樣的需索,使人民負擔越來越重,不勝其苦,也是很有關系的。辛亥革命以後,明清式的世襲王公大臣沒有了。但是許多地主人家,他們的兒女還不是換湯不換葯地過著另一種「世襲」的老爺少爺、奶奶小姐式的生活,在血統關系的賬本上度不勞而獲的日子?而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中,誰知道究竟滋生了多少的浪盪子弟、花花公子、賭徒和鴉片煙鬼?
在這方面,西方的資產階級,卻是不簡單地把大量的財產很快付託給兒女,在給他們以相當的教育之後,就鼓勵他們從事一定的工作來獲取酬報。例如小孩補籬笆、種樹之後才給予一定的獎勵,成人參與某種工作之後才按月領薪,並不給予特殊照顧之類。這是有他們比較深遠的用心的。資產階級至少在這些方面,比較歷史上各個剝削階級,顯得稍有見地一些。
在無產階級當家做主的社會里,照理說,幹部子弟不會也不應該變成「八旗子弟」式的人物,然而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是一回事,各家各戶的具體環境、具體教育又是一回事。在我們社會里,盡管有大量幹部子弟成長得很好,不自命特殊,不躺在父母親的功勞簿上,也不依靠先輩遺傳下來的「染色體」過非分生活,因而,能真正成長為革命的接班人。但是有些父母教育子女自命高人一等,對兒女千依百順,處處讓他們得到非分享受,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也摘下來給他們玩耍;他們幹了壞事,就百般包庇,肆意縱容,走後門,企圖來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致把兒女變成了新型的「高衙內」「魯齋郎〔魯齋郎〕關漢卿雜劇《包待制智斬魯齋郎》中的一個「高衙內」式人物。」(按:這都是歷史故事裡著名的白鼻公子)。作為司令公子的「杭州二熊」,後來一個被槍決,一個被判了無期徒刑,就是著名的事例。這樣的事情決不是「絕無僅有」的,而是有那麼一小批,因而也就時有所聞了。某市一位副市長的兒子,某縣一個縣委書記的兒子,因殺人傷人而被處以極刑的事情,已經不是什麼新聞。等而次之,沒有受到極刑,但已鋃鐺入獄,或者路人側目的,那就數量更多了。周恩來同志告誡「莫學『八旗子弟』」,在我們這個封建習氣還嚴重存在的國家,看來是很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
那些特權人物、特權分子是錯估了我們的形勢和現實了,因此不必等待「五世而斬」,立刻受到「現眼報」了。
其實,不僅要教育孩子不可變成「八旗子弟」,對於某些大人來說(按:請注意這個「些」字的准確性),毋寧說自己就必須警惕自己不要變成「八旗子弟」,因為人是會變的。一個人從革命者變成了老爺和蛀蟲,在歷史上,在現實中,事例是常見的。自命特殊,高人一等,自以為置身於法律之上,吃喝玩樂,逍遙度日,以至於利慾熏心,巧取豪奪,肆意橫行,違法亂紀,因而落得個眾人搖頭、身敗名裂的事,難道就很罕見嗎?不!這也是不時聽到的。
這樣看來,「莫學『八旗子弟』」的告誡對象,比「幹部子女」還要廣一些吧。
寫到這兒,《哀「八旗子弟」》這篇雜文,是可以結束了。最後,我想借用一千多年前,詩人杜牧的兩句長期應驗在某些人身上的話作為結語:「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⑤ 求架空歷史小說,要求必須是寫完的不然太吊胃口~~~
書 名】明
【作 者】酒徒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明),主角類型(現代人回到過去)
架空歷史作品《明》講的是武安國誤入明朝洪武年間發生的諸多事情。作為酒徒的扛鼎之作,《明》實際上已經超出了一般架空作品能表現的內涵,它包含了酒徒對國家民族、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全方位的思考,並為之進行了艱苦不懈的探索旅程。讀《明》的時候,宛若是在讀智慧之書,它給我們的人生增加經驗,憑添閱歷,它能給我們以思考,能使我們體驗人生的厚重。當歷史的沉澱被武安國一次次地激起時,我們也隨之激昂、失落、奔走、吶喊,無助乃至彷徨。在酒徒的如椽巨筆之下,我們得到了很多很多。如同親見的風土人情,奸詐詭譎的政治斗爭,精彩紛呈的軍事描寫,《明》如同一幅萬里江山的歷史畫卷,讓你在欣賞完之候能夠低頭沉思,若有所悟。讀罷掩卷,不由贊嘆:《明》之一書,不可多得。
【書 名】隨波逐流之一代軍師
【作 者】隨波逐流
【閱 讀】閱讀公眾版
【簡 評】
架空時代(完全架空),主角類型(虛擬人物)
本文架空的時代並不局限於某朝某代,而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隨意拮取片斷,無論晉後南北,宋前五代信手拈來連綴成華麗的篇章。本文作者以寬闊的視野、恢宏的筆法為我們描繪了一代軍師江哲跌宕起伏、功成名就的一生。作者在亂世爭雄的時代里,沒有讓主角江哲選擇帝王、將帥為職業,而是以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的身份卷進這歷史的洪流中,可以說是另開生面,心裁別出。本文作者才思敏捷,行文流暢,故事情節連接緊密,環環相扣,使人讀罷不由得拍案叫絕。
【書 名】異域人生
【作 者】西北蒼狼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完全架空),主角類型(現代人回到過去)
早期架空歷史中比較著名的一本,主角在某科學狂人的計劃中應該是被傳送到安史之亂的唐代去改變歷史,不過卻莫名其妙的到了一個莫名其妙的空間,從而在那裡開始新的人生。在同期作品中,還少有完全架空背景的,雖然可參考的資料少了很多,但是假想的空間亦同時放寬了更多。最難能可貴的是,這本異域人生是少有的全本作品,洋洋灑灑百餘萬字,值得好好回味。
【書 名】二鬼子漢奸李富貴
【作 者】無語中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清末),主角類型(現代人回歸過去)
在同類小說里,該文作者的文學素養顯然都是相當出眾的,主角的人格也隨著故事情節從分裂到再次分裂,從幾乎一無所有,到權傾天下,作者都是用細膩的文筆來描述,從細節到整體,嚴絲合縫,實在難能可貴。更吸引大眾眼球的是,其作品並非一味的意淫,甚至主角也是在當時令人不齒的二鬼子,但作者高超的水平將以原名"曲線救國"和現在這個書名"二鬼子漢奸李富貴"為主題的故事發揮的淋漓盡致,作者在創作高質量作品的同時,無論在內容還是表象上,都帶給了讀者一流的視覺享受。
【書 名】異時空-中華再起
【作 者】中華楊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清末),主角類型(現代人回到過去)
作為早期架空歷史精品里的佼佼者,與平常作品不同的是本文寫出了一種磅礴的氣勢和合理的意淫。其作品一主角一配角雙槍合壁,主次分明,戰術、武器等方面的描寫也十分詳細。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前兩部主要內容結束之後繼續寫了第三部,將劇情進行了合理且合適的擴展,爭議性雖大但作者想要的效果已經成功達到。作者也因為其作品裡的楊滬生而得名"楊首長",作品近三年仍有餘勢,實是少有。
【書 名】特工之回到清朝
【作 者】斷刃天涯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清末),主角類型(現代人回歸過去)
主角楊一,作者給設定為現代特工,在回到過去之後完全以讀者意願為轉移,風格爽快。作為今年少有的架空清末作品,其能夠起到的帶頭作用也是相當明顯。作者文筆甚佳,章節連貫,首尾呼應。其文高潮不斷,轉折不少,讀下去一氣呵成,至於細節之類,斟酌且看。
【書 名】大宋日月記
【作 者】明日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北宋末南宋初),主角類型(現代人回歸過去)
作為最早的網路架空歷史小說之一,其經典片斷也讓人津津樂道,主角明日"不殺"口號到後來的"為不殺而殺",更是將內涵提升到極致。作者妙語連珠,片斷間皆見功力,明日的蛻變也反映了一個正常人在不同的時代一個茫然的方向,其對岳飛的崇拜、對楚月的痴情、對隱逸安寧生活的嚮往更是體現了一種現代人心理。作者和其筆下主角皆有冒險性,後期文風更是捉摸不定,現在文章已然結束,留下了一堆思考和問題。
【書 名】空明傳烽錄
【作 者】公子易
【閱 讀】閱讀公眾版
【簡 評】
架空時代(明),主角類型(現代人回到過去)
一個普通的現代人,不會煉鐵,不會打仗,不會燒玻璃,唯一的特長是電腦維護,莫名其妙的回到了動盪的明末,作為一個普通人開始了新的生活。掌握的歷史知識並不能讓他成為將天下人玩弄在股掌之間的人傑,一切都需要靠他自己去開拓,個人對歷史的影響始終是有限的,很欣賞作者的這種創作理念,文字上也很平實,是一部相當有水準的作品。
【書 名】命運的抉擇
【作 者】黑色柳丁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明),主角類型(現代人回到過去)
女作者筆下女主角的明末之旅,女性特有的視角和細膩的文字讓本文具備了獨特的閱讀感覺,作者充分利用到了自身的優勢。初看來,本文似乎頗顯大氣,而仔細品味,女性的細膩無處不在:對當時社會的考察、知名人物的多角度描寫、政治經濟改革的可行性思考等方面作者所下的功夫,足以傲視群倫。雖然因為在戰爭的描寫方面過於著重細處而影響了整體的恢宏氣勢,不過依然瑕不掩瑜。而且,以女性主角為切入點,更加給人以新鮮感,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一個女子能夠在這個亂世中做到什麼程度。
【書 名】甲申風雲
【作 者】一葦渡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明末清初)主角類型(現代人回到過去)
周明磊是一個警察,他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回到了明末,開始了屬於他的一段人生傳奇。明末是個尷尬的時代,也是個混亂的時代,大明威權的失落使得整個帝國失去了向心力,李自成、張獻忠乃至塞外的多爾袞等梟雄閃亮登場。在這個混亂的時代里,周明磊肩負起了帝國復興的重任。本文作者對故事情節的把握能做到張持有度,戰爭描寫也聲色並茂扣人心弦,雖然對人情世故的描寫上稍有不足。不過此書仍然值得一讀。
【書 名】楚氏春秋
【作 者】寧致遠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完全架空)主角類型(現代人轉生)
《楚氏春秋》以一個因為飛機失事而回到古代與世家小童融合的人物為主角,講述了楚錚在亂世中爭雄的故事。本書與眾不同的是作者用細膩的文筆為我們描繪了更多政治之外而又與政治息息相關的東西,家庭,親情的描寫,是文中的一個亮點,家族勢力的內斗是一個看點,兄弟鬩於牆的故事也一再發生,可以說在故事裡作者成功地把家國的矛盾斗爭融為了一體。作者為文穩重,少有漏洞。此書確實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好書。
【書 名】高衙內新傳
【作 者】斬空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北宋中後期),主角類型(現代人回歸過去)
作者試圖顛覆傳統,將水滸傳中那卑鄙無恥齷齪下流的高衙內拉出來做了主角,其文風細膩,劇情流暢,將個惡少般的人物成功轉型為正人君子,雖然不知是否僅僅表面這樣,但是作者水平之高,諸人皆見。作者歷史水平和考證態度都是極佳,故事寫來,將個北宋中後期一個社會環境和社會特點表現如畫,更是將當時普遍存在的社會隱患從側面隱隱反映了出來。
【書 名】大漢龍騰
【作 者】淡墨青衫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明末清初),主角類型(現代人回歸過去)
作者對那段歷史相當熟悉,隨手寫來,流暢且與史實切切相扣。張偉的發展道路與同類YY小說相比,確實很不平坦,僅僅是一個早期的海盜團體就有如此之多的爭執暗鬥。作者具有相當的社會經驗和寫作經驗,對文章的描寫條理分明,主次有序,寫出了那個時代各方勢力的矛盾,主角也破天荒的沒有再短時間內形成自己的勢力,更是帶給讀者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可以想到,作者並不是想要獲得一種強行改變歷史的快感,而是想享受其中的過程,滅鄭伐明,作者均下了狠功夫,讓讀者讀來始終無法釋卷。
【書 名】鋒芒
【作 者】長犄角的老虎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完全架空)主角類型(虛擬人物)
本文的主角狄鋒是一個奇怪的人物,之所以說奇怪是因為他的轉變太大,由一個循規蹈矩的儒家子弟最終演變成一個"無惡不作"的"奸詐小人"。他的轉變過程值得人們深思,歷史中的人物豈非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本文除了流暢的故事情節吸引人之外,作者間或的惡搞,也能讓你在讀書之時開懷一笑。雖然作者的筆力不足,對某些具體情景人物的描寫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但綜觀全書,《鋒芒》仍不失為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書 名】山河英雄志
【作 者】更俗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完全架空),主角類型(虛構人物)
這是一部厚重嚴謹的作品,使人讀起來頗有讀史的感覺。作者筆力遒勁,文筆寫來也大有古風。作者對軍事場面的描寫極為成功,每一場戰斗都扣人心弦,真實而可信。本文的主角徐若愚是個亂世之中的真英雄,作者也給予了濃墨重彩去凸現他,使得徐若愚栩栩如生,當然主角的過分成功,使得本文的配角有些黯然失色。本文還有一點不足是寫到中期之後架構有些鬆散,與前後文的連接也不緊密。盡管如此,《山河英雄志》仍不失為一本精品強書。
【書 名】朔風飛揚
【作 者】阿弩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唐),主角類型(虛構人物)
嚴格意義上講,這本應該不能算在歷史架空類里,如果拋開主角虛構的身份,本書應該算一本相對嚴謹的歷史傳記文章。以大唐天寶年間現在西域征戰的歷史為背景,著重描寫了征服小勃律戰役和唐軍的恆羅斯慘敗,掀開了這段沒埋沒多年的盛唐英雄史詩。作者筆法厚重細膩,情節緊湊,人物形象更是刻畫得格外出色。是一部非常值得回味的作品。
【書 名】夢幻王朝
【作 者】秋風清
【閱 讀】閱讀公眾版
【簡 評】
架空時代(唐),主角類型(現代人回到過去)
如果本期作品也有資歷一說的話,這本夢幻王朝恐怕是其中資歷足夠老的一部了,大概也是架空歷史類型中最早的作品之一,第一次看到它是在零三年,兩年多的時間卻只有二十餘萬字的規模,雖然作者號稱在等出版很快就會更新,不過最新更新日期還是停留在2005年3月17日上,但是盡管如此,這本夢幻王朝仍然有著足夠的推薦價值,無論文筆創意還是情節架構,都是上上之選。
【書 名】絢日春秋
【作 者】鼎鼎當當響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完全架空),主角類型(虛擬人物)
很難確切的給這本書下一個定義,幼齒主角在架空歷史中不算少見,不過那大多是繼承了另外一個人生的智慧才得來的人小鬼大,而本書的主角卻是個確確實實的小鬼,聰慧的頭腦,狡黠的性格以及天才的斂財能力,讓這部看似平淡的小說一下子鮮活了很多,可能你會覺得這本書情節不徐不緩,人物形象平平,但是卻總會不自覺地享受這種淡淡的閱讀感覺,而隨著情節的展開,平淡中蘊含的那種史詩般的壯闊展現讀者眼前,總而言之,這是部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
【書 名】鐵血帝國
【作 者】月蘭之劍
【閱 讀】閱讀公眾版 訂閱VIP版
【簡 評】
架空時代(清末),主角類型(現代人回到過去)
這是一篇多年前的老文,作者開了一個不很好的先河,從這篇小說開始,成建制的軍事組織削尖了腦袋往過去跑,嚴重破壞了時空的平衡。然而,真正讓這篇小說變得有價值的,卻並不是拿著現代化的武器進行對外戰爭,而是作者有血有肉的人物描寫,背叛就成為了本文的一大主題,一次次內部的爭執,一場場自己人的內斗,理想與人性,光明與黑暗的糾葛讓文章的主題獲得升華。也許正如那個時空衛隊所說,最大的叛徒,其實就是劉雲本人。
⑥ 請問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麼啊
男的穿的是長袍馬褂。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條例中》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長袍馬褂是一種男性服飾名,為男性傳統服飾,由長袍與馬褂兩部分組成。
長袍,為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馬褂,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

(6)中老年男裝花花八旗邊擴展閱讀:
民國建立後,前後約曾頒布過三個全民性的服飾制度,分別為民國元年的《服制案》、民國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國十八年的《服制條例》,另有汪偽政權的《國民服制條例》。
民國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個《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禮服條文,男款禮服較為繁雜,分大禮服和常禮服,常禮服又分為甲乙兩類,其中大禮服和甲種常禮服再細分為晝用和晚用兩種,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禮服等服飾為藍本;乙種常禮服則為長袍和馬褂組合的套裝,來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國三年(1914)曾公布過有《祭祀冠服制》,為根據古經書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種常禮服),帶有濃厚的以等級尊卑為特徵的帝制時代輿服制度色彩,國民政府時期被廢除,此不詳敘。
到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服制條例》,條文由禮服、制服和附則三章構成並有附圖。此條例台灣地區一直到2000年之後才被正式廢除。
⑦ 八旗子弟是什麼意思
「八旗子弟」,是指八旗旗人,八旗制度終結後,多指八旗旗人的後人。清末許多「旗下人」都非常會享樂,十分怕勞動。
男的打茶圍,蓄畫眉,玩票〔非職業演員從事戲曲表演),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一天到晚盡有大量吃喝玩樂的事情可以忙的。女的也各有各的閑混過日的法門。
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各旗當中因族源不同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
滿洲、蒙古、漢軍同屬一旗,旗色亦相同,惟從軍、入仕待遇略有不同。八旗軍人數最多時有27萬人。八旗人的後代稱八旗子弟,又稱旗人,後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於國而自己游手好閑的紈絝子弟。

(7)中老年男裝花花八旗邊擴展閱讀: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努爾哈赤遂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
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
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布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扎。
入關伊始,清廷即採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佔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它既是清王朝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終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⑧ 清朝曾經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是如何廢掉的
八旗軍應該是喜歡清宮劇的人們非常熟悉的一個軍隊,它是清朝建立初期銳不可當的精銳部隊,他們沖鋒陷陣、血染沙場,為大清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就是這樣一支彪悍的隊伍,在大清皇帝「昏招迭出」的安排下,居然變成了一群只會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在後來的鎮壓國內農民起義和反抗列強侵略戰爭中,居然不戰而逃,丟盡了清朝的臉。那麼清朝皇帝到底用了什麼方法,讓他們變得如此墮落呢?這個問題要從清軍入關開始說起。
中原的花花世界,皇帝的錯誤政策,讓他們很快淪陷
八旗制度最開始只是一種普通的民兵組織,登不上大雅之堂。清太祖努爾哈赤發現了這種組織的好處,在萬曆二十九年設置黃、白、紅、藍四旗,又增加了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合稱「八旗」。
八旗軍經常要接受訓練,尤其是騎馬射箭的本領必須精通,如果皇帝檢查訓練情況時,有人技術不佳,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所以早期的八旗軍戰鬥力是非常驚人的,他們在統一草原部落和滅亡明朝的戰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鴉片戰爭時期的八旗軍就這樣不堪一擊,還在國家危難之時趁火打劫,清政府當然不敢指望他們,在慈禧掌權初期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已經對八旗軍不抱任何希望了,打跑太平軍的,是曾國藩率領的地方軍——湘軍。
在清政府對八旗子弟數百年的放縱之下,他們早已經沒有了當初的驍勇善戰,而變成了一群酒囊飯袋,面對後來八國聯軍的進攻他們更是嚇得哭爹喊娘,被洋人羞辱打罵也沒有還手的力氣,之後民國政府成立,他們的各種特權也都被取消,他們既不會種地又生活不能自理,很快就淪為乞丐流落街頭,最終徹底消失,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