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設計 > 一線女裝維依

一線女裝維依

發布時間:2022-05-21 02:16:19

❶ 沙雅—輪台地區中、新生界油氣田(藏)儲層沉積體系與沉積特徵

趙勝利謝大慶王君奇戴國汗蔡星

(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研究院,烏魯木齊830011)

摘要沙雅—輪台地區中、新生界油氣田(藏)以4套碎屑岩砂體作為其儲集層,即卡普沙良群底塊砂岩、庫姆格列木群儲層、蘇維依組「底砂岩」及蘇維依組「頂砂岩」儲層。通過分析這4套儲層在研究區內的沉積體系及沉積特徵,認為辮狀三角洲前緣、平原亞相、扇三角洲平原以及前緣亞相是這4套儲層的主要沉積相類型。

關鍵詞沙雅—輪台新生界碎屑岩沉積體系沉積特徵三角洲

沙雅—輪台地區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構造位置屬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其范圍包括雅克拉斷凸以及沙西凸起、阿克庫勒凸起、哈拉哈塘凹陷和庫車坳陷的一部分。該區域中、新生界有4套重要的儲油(氣)層,它們是:①卡普沙良群底塊砂岩儲層。該層為雅克拉凝析氣藏、輪西1井油藏、東河23號凝析氣藏的主要儲層之一;②庫姆格列木群儲層。該層為羊塔克局部構造帶、羊塔克1號凝析氣藏、羊塔克2號、5號油藏、玉東2號凝析氣藏等的主力產層;③蘇維依組「底砂岩」。④「頂砂岩」儲層。③④儲層為大澇壩油氣田以及英買6井油氣田(藏)等的儲層。該區域中、新生界共發現36個油氣藏,其儲量約20906.84×104 t油氣當量。中、新生界儲量占該區域總儲量的74%

①黃太柱等.新疆塔里木盆地雅克拉—輪台油氣區塊工業勘探項目1999年勘探年報,1999.。由於蓋層條件較好,在中、新生界的油氣田(藏)中,凝析氣藏佔有相當的數量。隨著「西氣東輸」戰略的實施,對中、新生界的勘探以及儲層分布規律的研究必將受到關注。

1構造背景及岩性特徵

在該區域,古生代、中生代具有復雜的地質演化歷史,多期構造運動造成了一隆兩坳的沉積格局。白堊紀初,受燕山期運動的影響,沉積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拜城前陸盆地和沙雅隆起同時沉降,使一隆兩坳的沉積格局消失,整個地區開始了統一的向南抬升的前陸盆地發育階段[1],氣候條件也由三疊紀—侏羅紀的濕潤型轉化為乾旱—半乾旱型。而研究區東北部庫魯克塔格隆起與北部南天山褶皺沖斷帶隆升,成為研究區主要的陸屑物源區。新生代發育的層序具有明顯的旋迴性,表明構造運動對層序的發育起主要的控製作用,其儲層岩性特徵如下:

卡普沙良群岩性呈現上細下粗的特徵,下部為厚約20~70m的塊狀砂岩、含礫砂岩、砂礫岩,即通常所稱的底塊砂岩。向上主要為棕褐色泥岩、粉砂質泥岩夾粉細砂岩,厚約200~400m,在北部(庫車坳陷)厚達800~1200m;庫姆格列木群岩性呈現東南部與西北部差異。東南部岩性為淺灰—棕紅色粉砂岩、細砂岩、中砂岩、含礫砂岩夾棕紅色泥岩,或與之呈不等厚互層,西北部岩性為上部岩鹽夾膏泥岩,下部為粉—細砂岩夾紅棕色泥岩。東西厚度差別不大,總厚約300~700m之間;蘇維依組一般可分為三段:下部砂岩段(即「底砂岩」)厚約20~50m,為淺灰色、淺棕紅色細—中砂岩,含礫砂岩夾棕褐色泥岩及粉砂岩泥岩。中部泥岩段,岩性為棕色泥岩含膏泥岩,夾淺紅棕色粉砂岩,厚達36~100m以上。上部砂岩段(即「頂砂岩」)為兩小段淺紅棕色細、粉砂岩夾一段泥岩,部分地區砂岩含石膏。厚約15~40m。

2卡普沙良群(K1kp)底塊砂岩沉積體系及沉積特徵

2.1沉積體系及展布

圖1新疆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早白堊世亞格列木期地震相及沉積相圖Fig.1Seismic and sedimentary face of lower Cretaceous Gelemu period in Sha Ya uplift of Tarim Basin

1—扇三角洲平原亞相;2—剝蝕區;3—弱振幅弱連續波狀反射;4—扇三角洲前緣亞相;5—剝蝕區邊界;6—中強振幅中連續前積(發散)相;7—辮狀三角洲平原亞相;8—沉積相界或地震相界;9—中弱振幅弱連續亞平行相;10—辮狀三角洲前緣亞相;11—地震相界;12—強振幅中連續丘狀反射相;13—沖積扇相;14—扇頂陸面扇亞相;15—中強振幅弱連續復合充填相;16—濱-淺相亞相;17—中強振幅弱連續波狀反射相;18—弱振幅弱連續亞平行相

通過鑽井和對卡普沙良群底塊砂岩相應地震反射尖滅線的追蹤,證實了在雅—輪地區的中軸部位,即沿羊塔克—新和—提爾根一線,存在一個底塊砂岩缺失帶。以缺失帶為物源區,在其兩側對稱分布兩套扇三角洲沉積體系,其分布近東西方向,南北寬數km至40km,沙雅—輪台地區底塊砂岩儲層主要為該沉積體系。在雅克拉斷凸北側,扇三角洲體系往北,庫車坳陷內存在一套廣泛分布的天山山前沖積扇—辮狀河沉積體系,該體系與南部扇三角洲體系可能連為一體,從而在坳陷內構成一套席狀展布的砂體,亞肯—東秋里塔克地區均有該套儲層存在。在雅克拉斷凸南側,西段扇三角洲體系向南過渡為湖泊沉積體系;東段,向南存在一套以草湖—阿克庫勒—哈拉哈塘一線為軸的沖積扇—辮狀三角洲沉積體系,與斷凸南側的扇三角洲體系連為一體,且無明顯的分界(圖1)。

2.2扇三角洲體系的沉積特徵

雅克拉—輪台地區卡普沙良群底塊砂岩儲層主要為該沉積體系。

底塊砂岩厚度較小(最大75m,一般20~50m),在地震反射上僅表現為一個相位。在斷凸兩側,可見上超尖滅現象。綜合岩性、測井及地震反射特徵,扇三角洲體系可以劃分為扇頂陸面扇亞相、扇三角洲平原亞相及扇三角洲前緣亞相等幾個亞相帶。各相帶特徵如下:

①扇頂陸面扇亞相:位於短距離季節性河流的出山口處,以混雜堆積的泥石流微相沉積為主,夾有扇面辮狀河道沉積及洪泛期沙壩頂部的「落淤層」沉積,在地震上主要表現為弱振幅弱連續波狀反射或強振幅中連續丘狀反射、空白反射等。其岩性主要為具粒序層理或塊狀層理、分選差的角礫岩、礫岩或砂礫岩夾粉砂岩、粉砂質泥岩,SP曲線呈塊狀或箱狀負異常。在YH3—YH8井南側,亞南斷裂局部活動導致局部較厚的斷谷充填沉積也屬這一亞相,在地震反射上可見明顯的復合充填結構,YH4井底部鑽遇的泥石流或垮塌堆積角礫岩可能屬於該套沉積。在雅克拉斷凸的山丘之間的低地,也可能局部沉積並保存了一些近源扇堆積物。

②扇三角洲沖積平原亞相:位於陸面扇亞相之間及前端,分布面積相對較廣,主要為辮狀河道相的沉積,間有泥石流等重力流沉積及洪泛「落淤層」沉積,地震反射主要有具前積結構或發散結構的中、強振幅中連續反射,中、弱振幅中連續亞平行—波狀反射等, SP曲線呈齒化的鍾形或箱狀,岩性主要為灰白—淺綠灰色具粒序層理的砂質砂岩、含礫砂岩、具交錯層理和下粗上細序列的砂岩—含礫砂岩,夾棕紅色粉砂岩及粉砂質泥岩等。

③扇三角洲前緣亞相:主要為扇三角洲前端近濱或水下的部分,主要為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砂壩微相沉積,因該相帶沉積多與下伏侏羅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觸,且厚度不大,故地震反射主要為中、弱振幅中連續亞平行或平行反射,SP曲線呈塊狀,或略呈鍾形—漏斗形,岩性主要為具交錯層理的灰白色粉、細砂岩—中砂岩(偶含礫)夾棕紅色粉砂岩、泥岩。如圖1所示,該帶主要分布於沙雅—雅克拉以南,往東扇三角洲平原與南部的辮狀三角洲平原相連,扇三角洲前緣相不發育。

3庫姆格列木群(K2—E)km沉積體系及沉積特徵

3.1沉積體系及展布

從圖2可知,除在羊塔克—大尤都斯一線以北,庫姆格列木群上部存在一套岩鹽及膏泥岩沉積之外,該區主體部分為一套厚達340~750m的以砂岩為主的沉積。綜合其岩性組合、測井相及地震反射特徵,認為該套地層為南天山與前陸盆地持續相對升降的構造背景下,以東北部天山為主要物源區所形成的一套沖積扇、辮狀三角洲及海侵陸緣湖沉積體系。

沖積扇體系主要分布於天山山前,草1井等鑽遇,雅克拉—輪台工區內未見;辮狀三角洲體系廣泛分布於沙西、雅克拉、亞肯、輪台及阿克庫勒等地區;海侵陸緣湖體系主要分布於羊塔克—大尤都斯一線以北,主要沉積一套岩鹽及膏泥岩。

其總體沉積面貌是:前陸盆地流域廣闊,地勢平坦,自塔東北天山物源區開始到湖泊岸線,水流呈放射狀發散,河道遷移頻繁,在靠近沖積扇的上游區域,主要為辮狀河沖積平原沉積,但到靠近湖岸時,河道作用已不明顯,水流往往以洪泛片流的形式將沉積物帶入,並以片流或地下潛流的形式入湖,帶入的沙、粉沙沉積物又進一步受到風及湖泛時淺水波浪的改造,從而形成席狀分布的砂泥坪沉積。

圖2新疆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晚白堊世—早第三紀地震相及沉積相圖Fig.2Seismic and sedimentary face of upper Cretaceous-Lower Tertiary ormation in Sha Ya uplift of Tarim Basin

1—沖積扇相;2—辮狀三角洲平原亞相;3—辮狀三角洲前緣沙坪亞相;4—鹽湖與沙坪交互相;5—半成化淺潮亞相;6—沉積相界;7—地震相界;8—上弱下強上波狀下平行反射相;9—中振幅中連續亞平行夾弱振幅波狀反射相;10—中振幅中弱連續波狀亞平行相;11—無反射或極弱反射相

3.2辮狀三角洲體系沉積特徵

結合各方面信息,認為研究區內庫姆格列木群為辮狀三角洲體系,但該段地層的沉積相特徵的變化與地震相變化沒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其中又可以分出兩個亞相帶:辮狀三角洲平原亞相和辮狀三角洲前緣沙坪亞相,二者沉積特徵如下:

①辮狀三角洲平原亞相:砂岩含量高(70%~91%),砂泥比遠大於1;SP曲線主要為塊狀、箱狀或指狀,次有齒化的鍾形及漏斗形,從下到上,曲線的宏觀包絡線多呈圓柱形,這一特徵與其他層段差異明顯,具典型的垂向加積特徵;地震相主要表現為以砂岩為主的弱反射或空白反射,偶見河道充填結構。該亞相又可分出兩種微相:主要為辮狀河道微相,次為河道間沙壩或心灘壩頂部在洪泛時形成的「落淤層」微相。

辮狀河道微相岩石類型主要為棕灰—淺灰色中—厚層狀或塊狀砂岩,含礫砂岩。由西南向北東方向,礫岩、砂礫岩含量逐漸增多,最大粒徑明顯增大,清楚地表明物源(水流)主要來自北東方向。可見塊狀層理、板狀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及沙紋層理等。沉積序列主要為下粗上細。側向上多個砂體互相連接,成片分布。

「落淤層」微相岩性主要為棕紅色粉砂質泥岩、泥質粉砂岩,偶有薄層狀細砂岩等,多呈薄—中層狀,可見砂紋層理,水平層理等,側向上多不穩定。

②辮狀三角洲前緣沙坪亞相:劃相依據與平原亞相類似,砂岩含量高(62%~85%),測井相呈現明顯的加積特徵,不同的是砂岩粒度變細(以粉砂岩為主,次為細砂岩及少量中砂岩),單層厚度變小,泥質含量稍有增高。可以分出分流河道、沙坪、泥坪等微相。

分流河道微相岩性主要為灰白色或棕灰色中厚層狀細砂岩、中砂岩。為平原亞相河道進一步分化至消失過程中過渡的季節性水道沉積,具板、槽狀交錯層理,呈下粗上細的正向序列。

沙坪微相岩性為灰白色薄—中層狀粉、細砂岩,為分流河道末端片流沉積的產物,主要位於陸上,可能受到風的改造,在湖泛時可能也受到波浪作用的改造。具水平層理、砂紋層理、波狀層理等,垂向粒序不明顯,側向呈席狀分布。

泥坪微相岩性為棕紅色泥岩、粉砂質泥岩等,為沙坪中小型的季節性淺水湖泊或洪水期洪泛平原沉積的產物。

4蘇維依組(N1s)「底砂岩」段沉積體系及沉積特徵

4.1沉積體系及展布

該段砂岩以沖刷、上超及下超等特徵與庫姆格列木群砂岩存在明顯的分界,其岩性較庫姆格列木頂部砂岩明顯變粗,與新一幕構造活動的開始相對應。但在沉積體系的構成和分布上,該段砂岩基本上繼承了庫姆格列木群的特點,仍以東北部天山為主要物源區,形成一套與低水位體系域相對應的沖積扇、辮狀三角洲及咸化湖沉積體系(圖3)。

圖3新疆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第三紀蘇維依早期地震相及沉積相圖Fig.3Seismic and sedimentary face of Tertiary Suweiyi early period in Sha Ya uplift of Tarim Basin

1—沖積扇相;2—辮狀三角洲平原;3—辮狀三角洲前緣沙坪互相;4—半成化淺湖亞相沙;5—沉積相界;6—地震相界;7—強振幅長連續平行相;8—中強振幅中弱連續亞平行相;9—中弱振幅中弱連續亞平行相:10—弱中振幅中連續與斜交前積相;11—弱振幅弱連續亞平行相

如圖所示,沖積扇體系主要分布於天山山前;辮狀三角洲體系仍廣泛分布於沙西、雅克拉、亞肯、輪台、阿克庫勒等地區;咸化湖沉積體系分布於羊塔克—大尤都斯一線以北,在羊塔克—SC1—YC1井一帶為半咸化湖沉積體系,主要沉積含膏泥岩及粉砂質泥岩、泥質粉、細砂岩薄層。

在蘇維依組沉積時期,工區內斷層均無明顯活動,沉降中心為庫車凹陷,地層向北增厚。

4.2辮狀三角洲體系沉積特徵

與庫姆格列木群類似,也可以分出兩個亞相帶:辮狀三角洲平原亞相和辮狀三角洲前緣沙坪亞相,二者沉積特徵如下:

①辮狀三角洲平原亞相:砂岩含量高,砂泥比遠大於1;SP曲線主要為箱狀,指狀,齒化的鍾形及漏斗形等,起伏較大。地震相主要表現為以具有明顯的砂泥岩界面且側向穩定的強振幅、長連續反射相,並常見河道充填結構等特殊地震相。該亞相可分出兩種微相:主要為辮狀河道微相,次為河道間沙壩或心灘壩頂部在洪泛時形成的「落淤層」微相。

②辮狀三角洲前緣沙坪亞相:與平原亞相類似,也可以分出分流河道、沙坪、泥坪等微相。其沉積構造特徵同前。

5蘇維依組(N1s)「頂砂岩」段沉積體系及沉積特徵

5.1沉積體系及展布

該段砂岩為蘇維依中段湖泊擴張體系域沉積後湖退體系域沉積的產物。該期,沖積扇沉積體系僅緊靠物源區分布,范圍局限,在工區內主要發育扇緣沙、泥坪沉積體系及咸化湖沉積體系,砂岩沉積范圍較底砂岩段有所收縮。其沉積體系展布見圖4。

圖4新疆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第三紀蘇維依晚期地震相及沉積相圖Fig.4Seismic and sedimentary ace of Tertiary Suweiyi late period in Sha Ya uplift of Tarim Basin

1—沉積相區界線;2—地震相區界線;3—扇緣沙坪亞相;4—濱湖亞相;5—半成化淺潮亞相;6—強振幅強連續平行相;7—中—弱振幅中長連續平行相;8—中振幅中弱連續波狀亞相(發散)相;9—中弱變振幅弱連續亞相;10—無反射或及弱反射相

5.2扇緣沙、泥坪體系沉積特徵

該沉積體系主要為沙、泥坪亞相沉積:砂岩含量仍較高(56%~100%),砂岩粒度較細(以粉砂岩為主,次為細砂岩及少量中砂岩),單層厚度較小,泥質含量稍有增高,可分為分流河道、沙坪、泥坪等微相。其沉積構造特徵同前。

6結論

(1)沙雅—輪台地區中、新生界油氣田(藏)有4套儲層分別為:卡普沙良群底塊砂岩、庫姆格列木群砂岩、蘇維依組底砂岩及蘇維依組頂砂岩。

(2)研究區內以卡普沙良群底塊砂岩作為儲層的油氣田(藏),其儲層沉積體系屬扇三角洲體系,該體系位於底塊砂岩缺失帶兩側。

(3)辮狀河三角洲體系為晚白堊世—早第三紀、中新世蘇維依早期的主要沉積體系,其分布穩定,范圍廣,辮狀三角洲平原前緣亞相是庫姆格列木群、蘇維依組底砂岩的主要沉積相類型。

(4)中新世蘇維依晚期沉積體系為扇三角洲體系,扇三角洲前緣亞相為蘇維依組頂砂岩主要的沉積相類型。

(5)除上白堊統—下第三系以外,研究區內地震相與岩相之間存在比較好的對應關系。

參考文獻

[1]葉德勝等.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儲層沉積、成岩特徵及儲層評價.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

Cenozoic oil-gas field(accumulation)reservoir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depositional feature in Shaya-Luntai region in Tarim basin

Zhao ShengliXie DaqingWang JunqiDai GuohanCai Xing

(Academy of planning &Designing,Northwest Bureau of Petroleum Ürümqi830011)

Abstract:In Cenozoic oil-gas field(accumulation),four sets of clastic rock sandstone which are Kapushaliang group sandstone,Kumugeliemu group reservoir,Suweiyi group「low sandstone」,「upper sandstone」reservoir were recognized to bereservoir.Through analysing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depositional feature of the our sets of reservoirs in the egion,braided delta-front facies,plain subfacies, fan-delta plain facies and front subfacies we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sedimentation acies types. Key words:Shaya Luntai Cenozoic Clasticrock depositional system depositional feature delta

❷ 等時地層格架下沉積相變化特徵

在單井層序地層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庫車前陸盆地內古近系多條貫穿東西和南北方向的等時地層格架對比剖面。

1.吐北1井-吐北2井-克拉1井-克拉2井-克拉3井-依南2井-吐孜2井-吐格爾明連線剖面(見圖4-15)

古近系庫姆格列木群沉積早期有間歇性的海侵事件影響,區內發育的海灣-潟湖沉積影響范圍向東可達吐孜井區。沉積初期在北部山前的吐北、克拉蘇井區發育廣泛的扇三角洲前緣沉積;其後隨著海侵范圍向東擴展,西部逐漸演化為膏鹽發育的海灣-潟湖沉積,對應地在東部依南、吐孜井區發育扇三角洲前緣沉積,多個層序在坳陷東部表現為逐步超覆的特點;至晚期由於沒有環境局限的影響,主要發育泥岩。蘇維依組沉積時期,吐北1井-克拉3井一線主要表現為廣泛的淺湖-濱淺湖沉積,水面寬廣,扇三角洲沉積收縮至依南2井-吐孜2井-吐格爾明一帶。

2.烏參1井-大宛1井-東秋8井-東秋5井-迪那201井-迪那11井-野雲2井連線剖面(見圖4-16)

庫姆格列木群沉積時期,烏參1井區主要發育扇三角洲平原、前緣沉積;至晚期演化為泥岩相濱淺湖沉積;在東秋構造帶,底部發育扇三角洲前緣沉積,之後演化為膏鹽岩發育的海灣-潟湖沉積;向東至東秋5井、迪那井區,總體為扇三角洲前緣沉積,在迪那201井區底部局部發育扇三角洲前緣沉積,向東至野雲2井區可能缺失。蘇維依組沉積時期,西部主要發育濱淺湖沉積,在東秋構造帶發育有較多的膏鹽沉積;向東至迪那井區主體為扇三角洲前緣沉積,在野雲井區下部層序發育扇三角洲平原沉積,上部層序為扇三角洲前緣沉積。

3.卻勒4井-卻勒1井-羊塔2井-羊塔6井-東河4井-牙哈4井-台2井-提2井連線剖面(見圖4-17)

庫姆格列木群沉積時期,早期在卻勒4井-卻勒1井-羊塔2井-羊塔6井一線表現為辮狀三角洲前緣沉積特徵,而後則發育膏鹽湖環境,形成了巨厚的膏鹽岩與泥岩沉積;隨著海侵范圍的不斷擴大,沉積范圍向東不斷擴展,同時期在英買5井-英買9井-英買11井-牙哈1井-牙哈2井一線附近發育濱岸淺灘沉積,這是古近系儲層發育最好的地區。蘇維依組沉積時期,西部的卻勒4井-卻勒1井-羊塔2井-羊塔6井一帶為濱淺湖沉積;向東至東河4井-牙哈4井-台2井-提2井區一帶發育辮狀河三角洲前緣和平原沉積。

4.吐北2井-大北2井-大宛1井-秋參1井-卻勒1井-羊塔5井-南喀1井-玉東2井-馬納1井連線剖面(見圖4-18)

庫姆格列木群沉積時期,在北部吐北2井附近主要發育泥岩與膏鹽岩沉積;向南至大北2井、大宛1井附近,膏鹽岩厚度明顯增大,可能為當時的膏鹽沉積中心;再向南至秋參1井、卻勒1井、羊塔克至南喀、玉東2井附近,主要為潟湖沉積,但膏鹽岩厚度已明顯減薄;至馬納1井附近,可能發育濱岸海灘砂質沉積。蘇維依組沉積時期,北部吐北2井、大北2井、大宛1井、秋參1井一帶的厚度大於南部卻勒、羊塔克、南喀、玉東、馬納1井一帶的厚度,主體均為淺湖沉積。

5.庫車河-克拉3井-東秋8井-牙哈1井-東河4井-東河7井連線剖面(見圖4-19)

庫姆格列木群沉積時期,北部發育沖積扇-海灣潟湖-扇三角洲-膏鹽岩沉積;南部牙哈1井-東河4井-東河7井區為濱岸海灘沉積。蘇維依組沉積時期,北部庫車河剖面附近表現為扇三角洲前緣帶沉積特徵,至克拉3井區為濱淺湖沉積,東秋8井區附近可能發育膏鹽湖沉積;南部的牙哈1井-東河4井-東河7井區表現為淺湖沉積特徵。

6.吐格爾明-吐孜3井-迪那11井-陽1井-台2井-輪西1井-輪南10井連線剖面(見圖4-20)

庫姆格列木群沉積時期,北部吐格爾明附近未接受沉積,吐孜-迪那井區發育扇三角洲前緣沉積;東南部陽1井-台2井-輪西、輪南一帶均未接受沉積。蘇維依組沉積時期,北部主體發育扇三角洲平原、前緣沉積,在陽1井、台2井一帶發育辮狀三角洲平原沉積,而輪西1井-輪南10井一帶發育辮狀河三角洲前緣及濱淺湖沉積。

❸ 雅克拉-輪台油氣區塊油氣分布特點及主要控制因素

李國政王梅玲楊宏馬慧明

(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研究院烏魯木齊830011)

摘要雅克拉-輪台區塊為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油氣聚集帶之一,目前已發現13個油氣田, 6個含油氣構造,共50個油氣藏。通過系統研究區塊內各油氣田(藏)的成藏特點,歸納、總結了區塊油氣田(藏)展布、油氣藏類型、成藏期、成藏模式,進一步完善了對該區油氣分布規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的認識。

關鍵詞塔里木盆地雅克拉-輪台區塊油氣分布主控因素

雅克拉-輪台區塊(簡稱雅-輪區塊)位於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范圍包括雅克拉斷凸、庫車坳陷南緣、沙西及外圍地區,為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油氣聚集帶之一,為「西氣東輸」主要氣源區。該區塊石油地質條件復雜,勘探程度相對較高,深入研究油氣分布規律,對該區油氣勘探尤其是天然氣勘探具重要意義。

1油氣田(藏)展布

目前,雅-輪區塊已發現13個油氣田:雅克拉凝析氣田、牙哈油氣田、東河塘油氣田、英買7號油氣田、紅旗油氣田、英買1號油田、英買2號油田、羊塔克1號凝析氣田、羊塔克5號油田、玉東2號油氣田、提爾根凝析氣田、輪台凝析氣田和丘里凝析氣田;6個含油氣構造:群巴克(台2井N1s)、輪西1(輪西1井

—O)、托乎拉1號(沙53井AnZ天然氣)、牙哈2~3號(N2k)、輪北構造提3井(K2—E)及提2井(K2—E),共50個油氣藏(圖1)。

累計探明地質儲量:石油為5822.4×104t,溶解氣為 65.88×108m3,天然氣為930.69×108m3,凝析油為3894.78×104t,總油氣當量為19742.68×104t。

控制地質儲量:石油為3747×104t,溶解氣為65.88×108m3,天然氣為386.74× 108m3,凝析油為610.2×104t,總油氣當量為8852.5×104t。

1.1油氣田(藏)平面分布

雅-輪區塊工區范圍內油氣田藏主要分布於受大斷裂控制的局部構造帶,平面上集中分布於以下4個地區:雅克拉斷凸西南沿(紅旗,東河塘-雅克拉),庫車坳陷南緣(牙哈-丘里-群巴克台2井),沙西凸起西北部(玉東-羊塔克-英買7),雅克拉斷凸中部輪台一帶(輪西1、輪台-提爾根)。

圖1雅克拉-輪台區塊油氣分布圖Fig.1Distribution of oil-gas in Yakela-Luntai oil-gas bearing zone

1—登記區塊;2—油藏;3—氣藏;4—鑽井;5—侵入岩體;6—斷層;7—含油氣系統

1.2油氣田(藏)縱向分布

雅-輪區塊在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侏羅系及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上白惡統—老第三系、中新統蘇維依組、上新統庫車組等10個層位發現油氣藏及工業油氣流(表1、圖2),縱向上斷層和儲蓋組合控制了油氣的分布。

表1雅-輪區塊各層位儲量分布Table1Reserves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horizon in Yakela-Luntai oil-gas bearing zone

圖2雅克拉—輪台各層位油氣儲量分布Fig.2Reserves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horizon in Yakela-Luntai oil-gas bearing zone

1.2.1前中生界

油氣主要分布於寒武系—奧陶系及下石炭統。寒武系—奧陶系以潛山油氣藏為主,儲層為碳酸鹽岩,下石炭統以擠壓背斜油氣藏為主,儲層為東河砂岩。油氣資源類型以原油為主,凝析氣次之。其他層位儲量較小。前中生界各層位油氣在本區塊的橫向分布如下:(1)前震旦系(AnZ):工業天然氣流目前只發現於雅克拉斷凸西端托乎拉地區。位於托乎拉1號構造的沙53井於1998年3月在前震旦系變質二長岩裂隙儲層進行DST測試,獲工業氣流;天然氣10870m3/d,油微量。按容積法計算托乎拉1號構造前震旦系天然氣預測儲量為5.29×108m3

(2)震旦系(Z):工業油氣流產自雅克拉沙4井,在5416.58~5428.19 m井段震旦系中統白雲岩中裸眼中途測試日產油13.32 m3,氣為12×104m3,水為71.04m3。該「氣藏」可能為地層不整合底水塊狀氣藏。

(3)寒武系(

):工業油氣流產自雅克拉沙7井。

(4)奧陶系(O):雅克拉下奧陶統凝析氣藏,英買7號油氣田下奧陶統油藏,英買1號、英買2號構造下奧陶統油藏及牙哈油氣田牙哈5~7井區寒武系—奧陶系凝析氣藏。

(5)石炭系(C):東河塘下石炭統油氣田。

1.2.2中、新生界

油氣主要分布於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上白堊統—老第三系及中新統蘇維依組。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以擠壓背斜油氣藏為主,儲層主要為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底塊砂岩;上白堊統—老第三系及中新統蘇維依組以斷背斜油氣藏為主,儲層主要為蘇維依組、上白堊統—老第三系砂岩,物性好,厚度大。中、新生界油氣藏形成期為喜馬拉雅期。油氣資源類型以凝析氣為主,原油少量。中、新生界各層位油氣在本區塊的橫向分布如下:

(1)侏羅系(J):雅克拉沙4井、沙7井下侏羅統氣藏。

(2)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K1kp):雅克拉下白堊統凝析氣藏、東河塘下白堊統油藏及輪西1號下白堊統油藏。

(3)上白堊統—老第三系(K2—E):提爾根、輪台、玉東2、羊塔1、羊塔2號上白堊統一老第三系凝析氣藏;羊塔5、英買9號上白堊統—老第三系油藏。

(4)中新統蘇維依組(N1s):牙哈、紅旗、提爾根、英買7號、群巴克(台2井)凝析氣藏。

(5)上新統庫車組(N2k):牙哈2、3號構造YH303於1995年10月15~16日,在2731.2~2850.54 m井段試獲工業油流,日產油9.5m3

1.3海、陸油氣的分布及含油氣系統劃分

雅-輪區塊由於存在南北海陸兩個油源,故其油氣按成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腐泥型乾酪根為生油母質的海相油氣,另一類是以腐殖型乾酪根為生油母質的陸相油氣。海相油氣主要分布於區塊南部,沿輪台斷裂—沙西南部一線分布,且油氣主要分布於古生界(O1、C1)及中生界(K1kp),以擠壓背斜油氣藏(上古生界、中生界)及潛山油氣藏為主(下奧陶統)。陸相油氣主要分布於區塊中北部,大致分布在英買7號—紅旗—托乎拉—牙哈—輪台一線以北,油氣主要分布於新生界(N1 s、K2—E),下古生界(O1)次之,以斷裂背斜油氣藏為主,潛山油氣藏次之(O1)。

根據本區油氣的分布特點及與源岩的關系,結合「九五」研究成果,可將本區塊劃分為兩大含油氣系統:北部陸相含油氣系統和南部海相含油氣系統。海相含油氣系統分布於區塊南沿,英買1、2—東河塘—雅克拉—輪西1一線,其北部均屬陸相含油氣系統范圍,兩系統結合部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海陸兩相來源油氣的摻混,如英買7號下奧陶統,托平拉沙53井前震旦系,輪西1號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的油氣藏。海相油氣主要產出於中生界及古生界,陸相油氣產出於新生界及下古生界。兩大含油氣系統具以下基本特點:

1.3.1南部海相含油氣系統

烴源岩為寒武系—奧陶系海相碳酸鹽岩、泥質岩,有機質豐度低,母質類型為腐泥型,海西期為主生油期,喜馬拉雅期「二次」生油。儲層為下古生界碳酸鹽岩、下古炭統東河砂岩及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底塊砂岩;部分下古生界碳酸鹽岩儲層。蓋層主要為奧陶繫上部灰岩、灰質泥岩,下石炭統上部泥岩和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中上部泥岩。圈閉類型為背斜圈閉和潛山圈閉。油氣資源類型以原油為主,凝析氣次之。油氣主要沿

區域不整合面從南向北運移。油氣保存條件沙西的早期油藏因受多期構造運動影響而較差,向東保存條件變好。油氣具以下基本特點:

(1)輕烴組成以高正構烷烴、低環烷烴為特徵,MCH<45%。

(2)飽和烴中環烷烴>鏈烷烴,具姥鮫烷、植烷均勢,w(Pr)/w(Ph)分布於0.80~1.20之間。

(3)芳烴族組成富含高硫芳烴

(4)同位素分布富含輕碳同位素、重硫同位素,δ13C分布在-31‰~-34‰,硫同位素δ34S>15‰,族組分碳同位素芳烴δ13C>-30‰。

(5)生物標記化合物以富含長鏈三環萜烷為特徵。

(6)原油微量金屬元素絕對含量高,V可達n×10-5,Ni可達n×10-6(S13、S16、YM1奧陶系原油),w(V)/w(Ni)>1。

(7)原油成熟度以高成熟為主。

(8)西部沙西原油經歷了較強的水洗氧化降解,其輕烴水洗指標 TOL<10;富含金屬V、Ni。

1.3.2北部陸相含油氣系統

烴源岩為庫車坳陷三疊系—侏羅系泥質岩及煤系地層,有機質豐度高,母質類型以腐殖型為主,喜馬拉雅期為主生油期(老第三紀進入生烴期,新第三紀達到生烴高峰)。儲層主要為蘇維依組、上白堊統—老第三系砂岩,物性好,厚度大;部分下古生界碳酸岩鹽儲層、前震旦變質岩裂縫儲層。蓋層主要為吉迪克組泥岩、蘇維依組中部泥岩及上白堊統—老第三系泥岩、下白堊統泥岩。圈閉類型以斷背斜為主,形成期為喜馬拉雅期。也有潛山圈閉。油氣資源類型以凝析氣為主,原油少量。油氣主要沿區域蓋層(N1j)之下的良好儲層(疏導層)及古風化面從北向南運移,油氣保存條件好。油氣具以下基本特點:

(1)以凝析油為主,以高蠟(>10%)、高凝固點(>20℃)、低硫(<0.5%)為特點,密度一般小於0.9g/cm3

(2)輕烴組成以低正構烷烴、高環烷烴為特徵,MCH>45%。

(3)飽和烴中鏈烷烴>環烷烴,具明顯的姥鮫烷優勢,Pr/Ph>1.5。

(4)同位素分布富含重碳同位素、輕硫同位素,δ13C一般>-30‰,硫同位素δ34S一般<10%‰,族組分碳同位素芳烴δ13C<-30‰。

(5)生物標記化合物缺乏三環萜烷,可檢測出γ-蠟烷和奧利烷。

(6)原油微量金屬元素絕對含量較低,均低於0.1×10-6,貧釩富鎳,w(V)/w(Ni)<1。

(7)成熟度較低。

(8)原油後生變化小,其輕烴水洗指標 TOL為30~50。

1.4油氣資源類型及分布

雅-輪區塊油氣資源類型為原油及凝析氣。油氣儲量相當,氣略多。

1.4.1原油

主要分布於牙哈5號、7號寒武系—奧陶系,英買1號、英買2號、英買7號下奧陶統,英買9號上白堊統一老第三系,牙哈1號、紅旗1號中新統蘇維依組底砂、東河塘下石炭統、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及輪西1號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等15個油藏,此外,在英買7和羊塔克氣田底部存在黑油環。地質儲量:原油為9361.4×104t,溶解氣為110.18×108m3,總油氣當量為14000.74×104t。

1.4.2凝析氣

分布廣泛,全區塊已發現35個凝析氣藏。地質儲量:天然氣為1317.43×108m3,凝析油為4504.98×104t,總油氣當量為19131.38×104t。

2油氣藏類型

本區油氣藏可分為構造油氣藏、地層油氣藏、岩性油氣藏等三大類。

2.1構造油氣藏

為雅-輪區塊主要的油氣藏類型,進一步劃分為兩個亞類:背斜構造油氣藏亞類和斷層油氣藏亞類。

2.1.1背斜油氣藏亞類

依據背斜的成因有可細分為擠壓背斜、斷裂背斜、滑脫背斜等三類。

擠壓背斜油氣藏:雅克拉凝析氣田下白堊統氣藏、東河塘油氣田石炭系油藏、英買9號油氣田上白堊統—老第三系油藏、玉東2號上白堊統—老第三系凝析氣藏等。

斷裂背斜油氣藏:雅-輪區塊背斜油氣藏幾乎均伴隨有斷裂發育,這些斷裂對油氣藏有不同程度的控製作用。斷裂背斜油氣藏系指斷裂通過背斜軸部附近而形成的半背斜,或背斜一翼被斷裂切割,斷層為此類油氣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為本區塊新生界主要油氣藏類型,上白堊統—老第三系,中新統蘇維依組頂、底砂油氣藏幾乎均屬此類,為雅輪區塊一大特徵。具體有如下特點:油氣藏均發育於NNE、EW走向的南傾正斷層北盤(下盤),斷層傾角較大,多在50°~70°之間。南盤(上盤)吉迪克組厚層泥岩、含膏泥岩,中新統蘇維依組中部泥岩、含膏泥岩,上白堊統—老第三系中上部泥岩、岩鹽、膏岩與對盤中新統蘇維依組頂、底砂岩,上白堊統—老第三系砂岩對接造成封擋,形成斷裂背斜圈閉。

滑脫背斜油氣藏:英買2號油氣田下奧陶統油氣藏。

2.1.2斷層油氣藏亞類

斷鼻油氣藏:鼻狀構造上傾方向被斷層切割形成,如輪西1號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油藏等。

2.2層油氣藏

(1)單斜型潛山油氣藏。雅克拉下奧陶統凝析氣藏。

(2)削蝕不整合油氣藏。雅克拉沙7井中寒武統氣藏,英買7號下奧陶統油藏。

2.3岩性油氣藏

雅-輪區塊有砂岩透鏡體油氣藏及裂縫體油氣藏,後者因其儲集體由儲層儲集性能變化決定,故將其劃入此類。

(1)砂岩透鏡體油藏。雅克拉凝析氣田沙7井下侏羅統「氣藏」。

(2)裂縫體油氣藏。托乎拉1號構造(沙53井)前震旦系變質岩裂縫氣藏。

3成藏期

雅-輪區塊油氣主要有兩大成藏期:海西晚期和喜馬拉雅期,以喜馬拉雅期最為重要,為區塊主要成藏期。這是由塔北晚古生代和新生代兩大生油期以及本區海西晚期和喜馬拉雅期兩大構造運動所決定的。

3.1海西晚期成藏期

英買1號、2號下奧陶統油藏為該期代表,東河塘下石炭統油氣田成藏期為海西晚期—印支期,均屬海相油藏,圈閉主要為古生界內幕背斜構造。特點為古生界本身發育完整的儲蓋組合,加里東期—海西期褶皺形成圈閉,聚集同期寒武系—奧陶系烴源岩生成的油氣成藏。平面上發育於雅-輪區塊古生界剝蝕相對較少的西南部,沙西凸起南部、哈拉哈塘凹陷北部及雅克拉斷凸西南部。

3.2喜馬拉雅期成藏期

雅-輪區塊多數油氣藏均屬該期產物,油氣產層廣,有前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上白堊統—老第三系、中新統蘇維依組、上新統庫車組,資源結構以氣為主,海陸兩相來源油氣均有發育。平面上新生界油氣藏(包括上白堊統—老第三系)全區分布;中生界油氣藏主要分布於輪台斷裂西段,東河塘—雅克拉—輪西1號—帶;前中生界油氣藏分布於區塊中西部沙西、雅克拉、牙哈及托乎拉等地。該成藏期特點為圈閉形成較晚,油氣為喜馬拉雅期產物,新生界以斷背斜油氣藏為主,中生界為擠壓背斜油氣藏。喜馬拉雅期成藏期形成的前中生界油氣藏多與

不整合面有關,具有①圈閉類型多樣:有單斜潛山、削蝕不整合、裂縫體及滑脫背斜等。②前中生界受長期風化剝蝕,儲層發育於

風化面附近,本身無蓋層或蓋層條件不完備,只有當中生界尤其是白堊系沉積後,形成相應的蓋層條件,儲油圈閉方形成。③喜馬拉雅期庫車坳陷三疊系、侏羅系陸相油氣和南部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源岩「二次」生油,油氣在上述圈閉聚集成藏。

此外,英買7號下奧陶統削蝕不整合油藏形成於燕山晚期—喜馬拉雅早期。

4 成藏模式

根據區塊油氣藏源岩、產層及成藏期,劃分出雅-輪區塊4種成藏模式:古生古儲,後生古儲,新生古儲,新生新儲。

4.1古生古儲

海相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源岩古生代生油(古生),在古生界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儲層儲集(古儲),古生代成藏。分布於南部海相含油氣系統。自加里東晚期開始,寒武系—奧陶系烴源岩便開始生油,在海西早、中期達到生油高峰,海西期成藏,油氣儲集於古生界,其圈閉類型主要為古生界大型內幕背斜主要分布於沙西凸起中南部,如英買1號、英買2號下奧陶統油藏,玉東2號下奧陶統油藏。區域上柯吐爾勝利1井巨厚瀝青砂岩(古油藏)也屬此類。

4.2後生古儲

海相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源岩後期(新生代)「二次」生油(後生),在古生界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儲層、中生界碎屑岩儲層內儲集(古儲),新生代成藏。分布於南部海相含油氣系統。海西晚期後,由於區域大規模抬升剝蝕,至燕山期後,隨中、新生界沉積,寒武系—奧陶系烴源岩再深埋進入生油門限而二次生油,油氣儲集於古生界,其圈閉類型主要為古生界潛山及內幕背斜。主要分布於雅克拉斷凸南部,雅克拉下奧陶統、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東河塘下石炭統、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油氣藏、輪西1號油藏等屬此類。

4.3新生古儲

庫車坳陷陸相三疊系—侏羅系為烴源岩,喜馬拉雅期生油(新生),油氣儲集於古生界及更老地層,油氣主要沿

整合面向南運移,在該不整合面之下古生界碳酸鹽岩儲層及前震旦系裂隙儲集體等之中聚集成藏。分布於北部陸相含油氣系統。英買7號下奧陶統油藏、牙哈5~7號下奧陶統油藏、托乎拉1號(沙53井)前震旦系氣藏屬此類。

4.4新生新儲

庫車坳陷陸相三疊系—侏羅系為烴源岩,喜馬拉雅期生油(新生),油氣儲集於新生界碎屑岩儲層,主要是中新統蘇維依組、上白堊統—老第三系。分布於北部陸相含油氣系統。雅-輪區塊所有新生界油氣藏均屬此類。

5油氣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5.1南、北兩大油氣源區提供了豐富的油氣資源,控制了油氣的分布范圍,油氣供給充足。形成海、陸兩大含油氣系統

5.2晚古生代—中生代長期的古隆起及新生代持續單斜上傾區域構造部位成為海陸相油氣的長期運移指向

本區經歷了多期構造運動。塔里木運動後塔北地區普遍接受了厚度不等的震旦系—寒武系地台型沉積。在加里東中期,該區褶皺隆起,形成受輪台斷裂控制的雅克拉斷凸,使寒武系—奧陶系遭受不同程度的剝蝕,東北部隆升幅度大,大部分地區缺失震旦系—奧陶系。在加里東晚期到海西早期,該區仍為繼承性隆起。僅在西南部接受了志留系—泥盆系的沉積,並向隆起方向形成超覆。之後,又接受了石炭系—二疊系的超覆沉積。海西晚期構造運動導致整個塔北區域性抬升,地層普遍遭受剝蝕。印支期該區繼續保持隆起狀態,為海相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早期油氣運移指向區。到燕山期,本區開始下降接受沉積。喜馬拉雅構造運動使該區南部地區抬升,北部庫車坳陷劇烈下降,沉積了巨厚的新生界。形成中新生界向北傾的單斜。接受北部庫車坳陷三疊系—侏羅系陸相油氣及南部海相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喜馬拉雅期所生成油氣成藏。

5.3較晚的圈閉形成期及油氣生成期決定了區塊油氣絕大部分為晚期成藏

5.4儲層及其橫向變化是控制油氣的產出地質層位及平面展布的重要決定因素

5.4.1雅-輪主要儲層為下奧陶統,下石炭統,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上白堊統—老第三系,中新統蘇維依組,現已發現油氣地質儲量幾乎全部集中在這些層位。

5.4.2各時代儲層的平面展布及沉積相決定了其中油氣藏的分布。

(1)下古生界碳酸鹽岩儲層主要分布於雅克拉斷凸兩側及沙西地區,因此寒武系—奧陶系在牙哈5~7,下奧陶統在雅克拉、英買7、英買1、英買2等處形成油氣田(藏)。上古生界下石炭統分布於雅克拉斷凸西南沿、哈拉哈塘凹陷北部、沙西凸起南部,在東河塘地區成藏。

(2)中生界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底塊砂岩在雅克拉—東河塘、輪台南一帶為扇三角洲平原沉積,儲集條件好,形成油氣聚集。已發現雅克拉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凝析氣藏,東河1號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油藏、東河23號油藏,輪西1號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油藏。

(3)上白堊統—老第三系為雅-輪區塊厚度最大、儲集物性較好的儲層,在區塊中部雅克拉斷凸西部(牙哈—東河塘及以西地區)為辮狀三角洲前緣砂坪沉積,此處上白堊統—老第三系具有區塊最好的儲集性能,沙53井5437~5474 m井段取心分析,孔隙度為15.7%~23.5%,平均20.9%;滲透率為114×10-3~5245×10-3μm2,平均為1321.2× 10-3μm2,為中孔特高滲儲層,但因上白堊統—老第三系與其上中新統蘇維依組底砂岩之間無非滲透性隔層,二者互相連同構成同一儲集體,且因中新統蘇維依組底部圈閉幅度及油氣柱高度多小於中新統蘇維依組底砂岩厚度,所以此區上白堊統—老第三系並無油氣田(藏)發現。東部為辮狀三角洲平原沉積,頂部發育為15~30m的泥岩、粉砂質泥岩蓋層,形成了該區的局部儲蓋組合,在構造條件配合下,形成提爾根,輪台2個凝析氣田,並在提北構造提3井及輪台縣城以北的提2井形成凝析氣藏。西部沙西凸起西北部上白堊統—老第三系為鹽湖與沙坪交互沉積,中上部發育大段含膏泥岩及鹽岩,與其下砂岩儲層構成良好儲蓋組合,在羊塔1、羊塔2、羊塔5及玉東2形成油氣藏。

(4)中新統蘇維依組底砂儲層為雅-輪區塊最主要油氣產層,分布穩定、儲集物性良好,基本繼承了上白堊統—老第三系的沉積面貌。已發現油氣藏最多,在牙哈、紅旗、英買7、丘里、群巴克(台2井)等地共形成12個凝析氣藏。

(5)中新統蘇維依組頂砂儲層為雅-輪區塊另一最主要油氣產層,分布較穩定、儲集物性好,在區塊中部雅克拉斷凸主體部位為扇緣沙坪沉積,油氣藏分布也明顯受其控制。已發現油氣藏主要分布於雅克拉斷凸北側牙哈—丘里—提爾根一線,在牙哈、紅旗、丘里、群巴克(台2井)、提爾根等地共形成8個凝析氣藏。

5.5斷裂主要控制新生界斷背斜及牽引背斜圈閉的分布,進而控制了油氣的分布,斷裂是此類圈閉遮擋油氣的主要因素

雅-輪油氣的分布表明,幾乎所有油氣田藏在平面上均出現在大斷裂附近,在縱向上油氣田藏出現的最高層為這些斷層斷開的最高層位。有研究表明,斷層在流體運移過程中的作用呈現出易變性和周期性,斷層在靜止狀態下主要起封閉作用,在活動期及其後短時期內主要為開啟作用(王平,1994;Hipper,1993;Hooper,1991)。因此,與油氣運移同期活動的斷層主要做油氣運移通道,此時的斷層對油氣的遮擋作用無效。

庫車坳陷(拜城凹陷、陽震凹陷)油氣運移主要時間在距今5Ma以來,即庫車組(N2k)沉積以來。

雅-輪區塊新生界發育的斷層斷開的最新層位吉迪克組(N1j),表明其主要活動其在康村組沉積以前,因此,在庫車坳陷油氣主要運移期(庫車組沉積以來)之前該區的斷裂就停止了活動,對油氣主要起封堵與遮擋作用。區塊因此形成了眾多的斷背斜油氣藏。斷裂的圈閉機理主要為中新統吉迪克組、蘇維依組厚層泥岩、含膏泥岩,上白堊統—老第三系厚層泥岩、鹽岩與斷層對盤砂岩儲層對接封閉。

Distribution of oil-gas bearing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in Yakela-Luntai oil-gas bearing zone

Li Guozheng Wang Meiling Yang Hong Ma Huiming

(Academy of Designing & planning,Northwest Bureau of Petroleum Geology,Ürümqi830011)

Abstract:Yakela-Luntai zon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il-gas abundance zone in Tarim basin.13 oil-gas fields,6 oil-bearing strctures and 50 hydrocarbon reservoirs has beenfound at present.By means of researching systematically characteristic of every reservoir's formation,we have summarized the distributions,typies,forming time and forming modes,of every oil-gas field and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distribution and it's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

Key words:Tarim basinYakela-luntai zonedistribution of petroleummain controlling factor

❹ 沉積相平面展布與沉積演化

1.地層及砂體變化特徵

庫車坳陷古近系在北部天山山前最厚,阿瓦特剖面厚達1449.74m,克拉201井厚可達1262m,逐漸向東南和南部減薄至數十米。砂體展布在北部山前帶最厚,東部砂體也較厚,卡普沙良河剖面碎屑岩厚可達620m;中西部地區普遍砂體較薄,如羊塔克井區砂岩厚僅十多米。由此變化趨勢可看出,庫車坳陷古近系沉積時期,東部物源和北部天山物源供應體系為主要的優勢物源,而位於坳陷西南部的溫宿凸起為次要物源,儲集體主要發育在坳陷的東北部與東部。

(1)庫姆格列木群

庫姆格列木群在塔里木北部地區有4個厚度優勢分布區,分別為西北部的大北-吐北-阿瓦特-塔拉克剖面區、克拉井區、卻勒6井-南喀井區和東秋5井-亞肯井區。吐北1井厚可達1575m,大北2井厚達1139m,克拉201井厚974.5m,卻勒6井厚931.5m,總體變化趨勢為由西至東厚度減薄。烏什凹陷的依拉克構造帶地層厚度也相對較薄,至東河7井-東河23井-牙哈3井-牙哈4井-台2井一線以東為沉積缺失區(圖4-37)。碎屑岩以西北部卡普沙良河剖面為最厚,達411.95m;庫車河剖面也發育有較厚的砂體,厚191.89m;其他如迪那井區、牙哈、亞肯井區也具有較厚的砂體,一般大於50m;其餘區域砂岩相對較薄。在北部山前帶卡普沙良、克拉蘇、阿瓦特、庫車河和東部的依南井區和迪那井區及烏什凹陷的依拉克構造帶,均不同程度地發育礫岩。卡普沙良河剖面地層厚487.97m,碎屑岩厚412m,其中礫岩厚370.8m;依南5井地層厚144m,碎屑岩厚34m,其中礫岩厚23.5m(圖4-38)。從砂地比變化趨勢看,北部山前帶的卡普沙良-克拉蘇地區、依南-迪那井區、南部的英買力井區砂地比值較高,坳陷中心砂地比值低(圖4-39)。由地層與砂岩厚度變化趨勢可看出,坳陷沉積中心位於坳陷的西北部,此時期來自天山東北部的物源是本區的優勢物源,來自東部的物源及溫宿凸起的物源為次要物源。

(2)蘇維依組

蘇維依組以坳陷西部的卻勒井區-秋參1井-博孜1井-阿瓦特一帶沉積地層最厚,卡普沙良-克拉蘇剖面一帶厚度也較大。秋參1井厚度可達919.5m,向四周厚度減薄,如哈1井厚度僅38.5m(圖4-40)。砂岩厚度在北部山前帶的中部和東部及坳陷區東南部較厚,坳陷西部的卻勒、羊塔克地區砂岩厚度最薄(圖4-41)。從砂地比變化趨勢看,東部砂岩比例最高,達90%以上,向西部逐漸減小,分布范圍較廣(圖4-42)。由砂岩、地層厚度變化趨勢可推測,蘇維依組沉積時期東部物源為優勢物源,北部天山和溫宿凸起為次要物源。

2.沉積相平面展布特徵

(1)庫姆格列木群

庫車坳陷古近系庫姆格列木群與白堊系巴什基奇克組之間具明顯不整合,在庫姆格列木群沉積時期內,無論早期的海侵范圍,還是隨後發育的海灣-潟湖相膏鹽岩、膏泥岩和泥岩分布范圍,均較白堊紀小很多,古陸地分布面積較廣,東部古陸分布在吐格爾明-陽1井-牙哈3井-東河2井連線以東地區,另一古陸仍然為溫宿凸起。天山山前北部在此時優勢物源的供應下,發育了疊置的分布范圍較廣的扇三角洲沉積體。在北部山前黑英1井以東,大致沿庫車河剖面-吐孜2井連線以北發育扇三角洲平原沉積,岩性主要為礫岩、砂礫岩、砂岩和褐紅色泥岩,庫車河剖面砂地比約為44.3%,其中礫岩佔地層的百分比為12.3%,克孜1井主要由細礫岩組成;西北部卡普沙良附近為扇三角洲平原帶,卡普沙良剖面砂地比為84.4%,其中礫岩佔地層百分比為76%;西部的庫爾乾地區也發育扇三角洲平原帶。大致沿小台蘭河-巴赫1井-克參1井-巴什2井-克拉3井-東秋5井連線以北發育扇三角洲前緣帶,砂地比及礫岩佔地層百分比均有所降低。如克拉蘇河剖面砂地比為29.3%,其中礫岩佔地層百分比為9%;依南2井、依南5井、吐孜2井、吐孜1井等井砂地比為19.1%~38.4%,礫岩佔地層百分比為3.8%~28.5%。

圖4-37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區古近系庫姆格列木群殘余厚度分布圖

圖4-38 塔A木岔地北部地區古近系庫姆格列木群砂岩厚度分布圖

圖4-39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區古近系庫姆格列木群砂岩含量分布圖

圖4-40 塔A木岔地北部地區古近系蘇維依組殘余厚度分布圖

圖4-41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區古近系蘇維依組砂岩厚度分布圖

圖4-42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區古近系蘇維依組砂岩含量分布圖

烏什凹陷的依拉克構造帶也發育扇三角洲沉積。其中扇三角洲平原帶分布較窄;烏參1井、依拉101井處於扇三角洲前緣帶,其砂地比分別為29.3%和22.1%,烏參1井礫岩佔地層的百分比為23.6%。推測溫宿凸起向東至沉積區發育短程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因為在卻勒、南喀等井區古近系底礫岩段均發育辮狀河三角洲沉積。

在塔里木北部地區庫姆格列木群沉積時期由於受海侵的影響,向東逐漸超覆沉積。由於東部古地形坡度較緩,因而在英買力、東河塘至牙哈2井一帶發育濱岸海灘沉積體系。東部亞肯3井、牙哈6井一帶發育有辮狀河三角洲沉積,與北部的扇三角洲沉積體相互交錯;其他大部分地區為海灣-潟湖沉積(圖4-43)。

(2)蘇維依組

蘇維依組沉積時期,沉積格局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沉積范圍較庫姆格列木組沉積時期廣。此時庫車坳陷整體上演化為內陸湖相沉積,粗碎屑岩體主要發育在東部。北部山前帶在巴什2井以東,大致沿巴什2井-克拉3井-迪那201井-迪那11井連線以北地區發育扇三角洲沉積體。扇三角洲平原帶主要發育在東部的野雲2井-吐格爾明一帶,吐格爾明剖面砂地比為73.1%,礫岩佔地層的百分比為29.1%;扇三角洲前緣帶砂地比和礫岩佔地層的百分比均有所降低,如依南2井、吐孜1井、迪那11井砂地比分別為34.2%,28.7%,40%,其中礫岩佔地層的百分比分別為16%,28.3%,2.6%。西北部的卡普沙良附近、博孜1井以北地區發育扇三角洲前緣帶,如卡普沙良剖面砂地比為52%,礫岩佔地層的百分比為10.4%;博孜1井岩性為細礫岩、含礫粉砂岩、泥岩等,是典型的扇三角洲前緣帶沉積。東部地區則在此時優勢物源的供應下,結束了長期的無沉積史,開始發育廣泛的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沉積體分布在牙哈6井-東河2井連線以東地區。其中陽1井-輪南21井-輪南1井-哈1井連線以東地區為辮狀河三角洲平原沉積,如草2井、提3井、提1井、哈1井主體由中-細砂岩組成,夾細礫岩層,砂地比分別為74.1%,80.2%,93.7%,94.8%,提1井細礫岩佔地層的百分比達26.8%;辮狀河三角洲前緣帶砂地比明顯降低,基本上不含礫岩層,如台2井、東河23井砂地比分別為52.3%和32%。此時庫車坳陷西部溫宿凸起提供的物源相對較少,在坳陷的廣大區域內發育氧化寬淺型湖泊沉積(圖4-44)。

圖4-43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區古近系庫姆格列木群沉積相圖

圖4-44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區古近系蘇維依組沉積相圖

與一線女裝維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檔品牌大碼女裝 瀏覽:785
衛衣搭粉色裙子好看 瀏覽:842
棗紅色棒球風衣怎樣搭配 瀏覽:926
牛仔褲要怎麼養 瀏覽:306
樂馳皮帶叫 瀏覽:225
黑色褲子配藏藍色鞋子好看 瀏覽:247
辦童裝加工廠 瀏覽:456
閱讀帶著甜味的花裙子 瀏覽:81
穿藍色校服趴在欄桿上壁紙 瀏覽:546
女裝營業員變裝 瀏覽:101
美姬兒無開衩旗袍2020年新款 瀏覽:33
男生低領衣搭配 瀏覽:408
老友記羅斯穿白制服 瀏覽:309
牛奶搞到褲子上怎麼清洗 瀏覽:515
幼兒手工疊帽子視頻教程 瀏覽:690
現在有哪些上新的潮牌 瀏覽:385
為什麼選白色裙子 瀏覽:991
批發韓版女裝哪裡好 瀏覽:917
外貿原單女t童裝廠家 瀏覽:782
太原幼兒師范校服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