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衣服的成份…再生纖維素纖維
棉,滌綸,尼龍等
都是
纖維的一種。再生就是再生產的意思。
一般再生纖維以棉的為主。
詳細點說的話,棉花里抽出來的最上等棉花是醫用棉花,然後是精梳棉(軍用被是這類)之後是普梳,最後剩的來做出來的就是再生棉。
在中國這樣的產品很少見,
因再生利用,對環保有好處。所以日本人很愛這樣的產品
『貳』 什麼是再生纖維素纖維,它有什麼特性
以天然纖維素為原料(如:牛奶纖維就屬於天然纖維),經過化學處理後進行紡絲,最後就得到了再生纖維素纖維,具有代表性的再生纖維素纖維為粘膠纖維:啞光絲、粘纖、人造絲、人造棉、人棉、天絲、莫代爾纖維都屬於粘膠纖維的范圍。
『叄』 在衣服里的再生纖維素纖維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cellulose fiber
用纖維素為原料製成的、結構為纖維素II的再生纖維.
由於耕地的減少和石油資源的日益枯竭,天然纖維、合成纖維的產量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人們在重視紡織品消費過程中環保性能的同時,對再生纖維素纖維的價值進行了重新認識和發掘。如今再生纖維素纖維的應用已獲得了一個空前的發展機遇。
再生纖維素纖維的發展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形成了三代產品。第一代是20世紀初為解決棉花短缺而面世的普通粘膠纖維。第二代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實現工業化生產的高濕模量粘膠纖維,其主要產品包括日本研發的虎木棉(後命名為Polynosic)和美國研發的變化型高濕模量纖維HWM以及蘭精公司80年代後期採用新工藝生產的Modal纖維。6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合纖生產技術的迅速發展,原料來源充足和成本低廉,合成纖維極大地沖擊了再生纖維素纖維的市場地位。許多研究機構和企業更多地關注了新合纖的開發和應用。在此期間,世界再生纖維素纖維的發展趨於停滯。第三代產品是以20世紀90年代推出的短纖Tencel(天絲)、長絲Newcell為代表。受健康環保意識、崇尚自然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對再生纖維素纖維有了新的認識,新一代再生纖維素纖維的理化性能也有了充分的改進,因此,再生纖維素纖維的應用重新出現了迅猛的增長。
據報道,全世界2005年合成纖維總產量為3 460萬t,相比於2004年的3470萬t下降了0.30%。但再生纖維素纖維產量出現了顯著的增長趨勢,據統計,2003年世界再生纖維素纖維的總產能為226.4萬t,2004年為246.3萬t,2005年則達到了292.7萬t,2006年全球再生纖維素總量達到了340萬戶。
『肆』 什麼是再生纖維素纖維
用纖維素為原料制
成的、結構為纖維
素II的再生纖維.
由於耕地的減少和
石油資源的日益枯
竭,天然纖維、合成纖維的產量將會
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人們在重視紡
織品消費過程中環保性能的同時,對
再生纖維素纖維的價值進行了重新認
識和發掘。如今再生纖維素纖維的應
用已獲得了一個空前的發展機遇。
『伍』 再生纖維素纖維面料衣服會縮水嗎,還是越穿越大謝謝
維護不當會變大。再生纖維素纖維如粘膠纖維的吸水率大,手洗完晾乾的時候如果沒有擰干可能會因自重被拉長,如果是洗衣機脫水也會甩大,這種服裝正確的洗法是手洗後擠去水分,平攤晾乾,可以用專門的網兜,沒有網兜就在衣服掛好後,在下半部分再加一個衣架掛起來,減少因自重引起的拉伸。
『陸』 什麼是再生纖維素纖維
再生纖維素纖維(cellulosefi-ber)是以天然纖維素(棉、麻、竹子、樹、灌木等)為原料,通過人工技術,提取纖維素,再進行紡絲製造而成的。再生纖維素纖維取自天然材質中的纖維素,具備了天然材質的獨有特性,是新世紀的環保纖維。
再生纖維素纖維所用原料可再生,易降解,資源分布廣,並且成本較為低廉,是紡織行業最理想、最有前途的原材料之一,具有透氣清涼、吸濕排汗、親膚舒適、染色性能好四大特點。

再生纖維素纖維類服裝消費和使用提示
消費者在購買再生纖維素纖維類服裝時要注意查看產品的使用說明(即產品吊牌)。對產品包裝粗糙和產品標識不全、不規范、不準確的服裝商品,應謹慎購買。
再生纖維素纖維類服裝的強力、尺寸穩定性等性能較差,對於較薄的再生纖維素纖維類服裝,穿著時盡量避免接觸尖銳物,洗滌時盡量手洗或者選擇輕柔洗滌程序,以免尺寸變化較大。深顏色的再生纖維素纖維類服裝容易掉色,洗滌時要將深淺衣服分開洗滌。
『柒』 有些服裝中所含的"再生纖維素"到底是不是所謂的真絲
再生纖維素其實是從木槳纖維里提取的,通常叫莫代爾或是天絲。
當然不是真絲的,不過品質也不錯,性能類似棉。
『捌』 再生纖維素纖維優缺點分別是什麼
再生纖維素纖維優點主要是對皮膚好,缺點主要是容易造成資源浪費。
具體如下:
優點:
a. 耐鹼性
弱鹼性鹼劑對醋酸纖維基本上未造成損傷,纖維失重率很小 。遇到強鹼後,尤其是二醋酸纖維,容易發生脫乙醯化,造成重量損失,強力和模量也隨之下降。

但是這個問題可以解決,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是一種綠色環保再生纖維素纖維,經過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山東大學、山東英利等多家科研院所、企業的研發,最終掌握了生產的關鍵技術,打破了國際纖維巨頭20多年對我國市場的壟斷,實現了我國從「觀跑」「跟跑」跨越到局部領域「領跑」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