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娛樂圈裡曾女扮男裝驚艷你的明星都有誰呢
影視劇中,用女扮男裝來飾演某些特定的角色,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娛樂圈中類似的例子太多了,扒姐下面為大家分享幾個。
安能辨我是雄雌
周星馳電影《長江七號》中有一位“小男孩”演的非常出彩,當初扒姐和閨蜜一起去看得這個電影。她提前知道徐嬌是個女孩,而我不知道卻異常堅定、肯定地認為徐嬌是個男孩。為此,我倆還賭了一杯奶茶,結果自然是我輸了。當徐嬌換回女裝的時候,我簡直驚掉了下巴!
明星女扮男裝讓人驚艷的還有很多,比如賈靜雯扮演的趙敏;邢恩扮演的莫若非;陳瑤扮演的岳綺羅等等。
中老年服裝品牌有點少,也不好說啦。
著裝應該與當時的時間、所處的場合和地點相諧調。
{1}時間原則不同時段的著裝規則對中老年女士尤其重要,著裝要隨時間而變換。白天工作時,女士應穿著正式套裝,以體現專業性;晚上出席雞尾酒會就須多加一些修飾,如換一雙高跟鞋,戴上有光澤的配飾,圍一條漂亮的絲巾;中老年女士服飾的選擇還要適合季節氣候特點,保持與潮流大勢同步。
1,場合原則衣:著要與場合諧調。與顧客會談、參加正式會議等,衣著應莊重考究;聽音樂會或看芭蕾舞,則應按慣例穿正裝;出席正式宴會時,則應穿中國的傳統旗抱或西方的晚禮服;而在朋友聚會、郊遊等場合,著裝應輕便舒適。試想一下,如果大家都穿便裝,你卻穿禮服就有欠輕松;同樣的,如果以便裝出席正式宴會,不但是對宴會主人的不尊重,也會令自己感覺尷尬。
2,地點原則:在自己家裡接待客人,中老年女士服飾可以穿的舒適、整潔的休閑服;如果是去公司或單位拜訪,穿職業套裝會顯得正式而專業;外出時要顧及當地的傳統和風俗習慣,如去教堂或寺廟等場所,不能穿過露或過短的服裝。
⑶ 男扮女裝的經典角色有哪些
男扮女裝的經典角色:
一、《小女花不棄》——莫若菲
說到女扮男裝的角色,我心中的一位絕對是林青霞,首先想到就是《刀馬旦》,女人帥起來真的不關男人什麼事了。光影中,林青霞的臉白得幾乎透明,白襯衣更顯出她的纖弱,紅色的血讓人憐惜起她來。她一身軍服的時刻,也是俊美得無人能及。
⑷ 需要一些古代服裝名稱,首飾名稱,(男女都要)多點哈
中國古代服裝資料
漢族民族服飾
滿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面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兩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去頭,改梳發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漢族對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制,反抗活動彼伏此起。長期的抵制斗爭與滿清已統一全國的形勢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及:仕宦 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族衣裝中的特點。
一、漢族民族服飾的式樣
男裝的式樣:
1)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1)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2)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在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
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衛創┑模ɑ蛘咚凳淺鯰諏雲嫘睦恚��⒉皇嗆鶴宕�趁褡宸�巍K蚊魘逼諍鶴甯九�泊┕�恍┍鸕氖窖���跋觳⒉還恪?
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要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不過在細枝末節上還有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二、漢族服飾的風格
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飽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 抱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樣, 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 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 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 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 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三 清建立後為什麼要強迫漢人剃發易服?
按常理,穿什麼服飾,留什麼發型和統治並無多大關系,但滿洲人入關並建立清後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漢人不能接受異族統治主要不是因江山社稷落入異族之手,而是因漢人從骨子裡看不起周邊蠻夷民族,認為他們野蠻愚昧沒文化,接受他們的統治對漢人來講是種侮辱。漢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燦爛的文化,相比異族,漢人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 (文化自大感),相比之下,滿洲人文化實在膚淺,毫無文明可言,實在自愧不如,這種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滿洲貴族拚命學習漢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滿洲貴族深恐漢人看不起他們,因此要想統治漢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使漢人習異族風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漢族精神委縮,使漢人喪失自尊,自信,打掉漢人骨子裡的民族優越感。清建立後全國因服飾,發式而被殺的漢人不下幾十萬,當時在中國的一位西方傳教士看到這些情景寫到:「全世界象漢族這樣因服飾,發式而遭屠殺的民族絕無僅有。」
四、日本和服
在日本飛鳥和奈良時代,中國對日本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影響進入最重大的時期,這時,中國古代吳越地區的寬袖、疊襟式長衫流傳到了日本,成為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的禮服,特別是朝廷的正規制服。在此後的歷史變遷中,小袖由內衣變為外裝,和服的袖筒變短變長,腰帶變窄變寬,花紋圖案不斷翻新,染織工藝日益精製豪華,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終沒有脫離吳服 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然將和服又稱為吳服,在許多教授和服編織的學校里,都要講述和服來源於中國隋唐文化的歷史知識。
五、高麗服飾
韓國宮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許多華麗的裝飾。與漢族服飾相似,但是裙子比較寬松、而且蓬蓬的。
漢族基本民族服飾(西周時期):
漢族民族服飾:春秋戰國時期(男服)
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如圖所示的樣式。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本圖所系的為紳帶。
漢族民族服飾:春秋戰國時期(女服)
曲裾袍服。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漢族民族服飾:秦代服飾(女服)
曲裾深衣,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漢族民族服飾:秦代服飾(男服)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仞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族民族服飾:西漢服飾(男裝)(圖片取自《大漢天子》)
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漢代平民百姓服飾:
漢代平民百姓服飾 左1圖為穿襦裙的侍者(內蒙古包頭孟家梁漢墓出土的陶俑)。左2圖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鄲彭家寨出土的彩繪陶俑)。左3圖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圖為頭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慶出土漢代陶俑)。左5圖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雜技藝人(山東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拓片)。右圖為穿袍服的侍者(陝西西安出土陶俑)。漢代規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種帶顏色的服裝,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漢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許平民服青綠之衣。對商人的禁令更嚴。然而在服裝的樣式上,似乎沒有嚴格的制度。從出土的漢代陶俑及畫像磚石來看,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裝,幾乎全是交領,下長至膝,衣袖窄小
漢族民族服飾:西漢服飾(女裝)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族民族服飾:漢代直裾(女服,區別於曲裾)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漢族民族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男服)
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漢族民族服飾:南北朝服飾(女服一種)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漢族民族服飾:唐朝服飾(男裝) 唐太宗李世民
這是漢族男服的另一個式樣-----圓領窄(寬)袖袍衫。頭上的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漢族民族服飾:唐朝服飾(女服)
這是漢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飾,上襦下裙。對後世女服影響很大。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本圖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漢族民族服飾:五代時期服飾五代服飾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本圖為穿襦裙的晚唐婦女及穿袍衫的士人(顧閎的《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南唐後主李煜統治時期,曾想擢用中書侍郎韓熙載為相,但聽說韓熙載不聞政事,縱情聲色,經常聚集聲伎密友於家中夜宴。於是派當時的畫院畫師顧閎中窺視和默記賓客夜宴時的情景,然後繪成圖稿呈給李煜。這幅畫稿,就是在中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的《韓熙載夜宴圖》。畫面所繪的人物服飾及生活器具都比較真實,反映了這個時期的情況。圖中男子除韓熙載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襆頭著襕袍,襕袍的顏色,一律用綠色,似與當時的制度有關。襆頭的兩腳,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間納有「絲弦」,故有一些彈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樣式。韓熙載本人,則頭戴紗帽,身穿寬衫,腳著練鞋,完全是一種家常便服。圖中婦女服飾,也符合當時的實情,以短襦及長裙為主,也有圓領袍衫。腰間一般都用絛帶系束,餘下部分下垂,形似兩條飄帶。披帛較唐代狹窄,但長度有明顯增加,長度大約在三至四米之間。
漢族民族服飾:宋朝服飾(男服1)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這種就是大襟右衽交領式樣。
漢族民族服飾:宋朝服飾(男服2)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這種就是圓領式樣,相比唐朝宋朝男服這種式樣的袖口變的寬大。
漢族民族服飾:宋朝服飾(女裝2)
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這種就是對襟式樣。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
漢族民族服飾:明朝服飾(男服1)
明朝漢族男子服式依然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這種就是圓領式樣。(明朝皇帝服飾)
漢族民族服飾:明朝服飾(男服2)
明朝漢族男子服式依然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這種就是大襟右衽交領式樣。
明代婦女服飾
明代婦女的常服與便服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朴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變而來,特點為低領、對襟、寬袖,領、袖花邊較少或不用,衣長及足。左圖為盛妝、穿禮服的貴婦(明崇禎年間刻本《燕子箋》插圖)。中圖為穿背的婦女(明萬曆年間刻本《月亭記》插圖)。右圖為穿襦裙的婦女(明萬曆年間刻本《荊釵記》插圖)。
明代婦女下裳多穿裙,穿褲的少見。其中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都綉以花鳥圖案,另在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即為「鳳尾裙」。更有用整緞折以細褶的,為「百摺裙」。
明代將官胄甲
明代胄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⑸ 中老年服裝品牌有哪些
潛力分析
1、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加快,老年人口逐年增多
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44億人,占總人口的11.03%。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迎來人口老齡化高峰。傳統的觀念往往認為老年人是社會的邊緣人,但卻忽略了中國進入高齡化社會之後,龐大的老年人群體為形成一個巨大的老年消費市場奠定了基礎。擁有數以億計的老年人消費市場是未來中國必然的商機與趨勢。
2、老年人具有較強的購買力
老年人在經過幾十年的辛勤工作和奮斗之後,有一定的財富積累,多數有穩定的離退休及養老保險收入。他們基本上沒有什麼負擔,沒有撫養子女的支出,相反,其子女一般都會願意支出一定的孝敬父母的費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目前處於准老齡人口的中年人群也會慢慢步入老年隊伍,因此老年群體的經濟來源將不止源於退休金,還有其他更多的來源,如商業保險回報、各種投資收益等等,因此,老年人的可支配資金豐富,且能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現實購買力。
3、老年人的服裝消費觀念的轉化
雖然傳統老年人的服裝消費觀念節儉,但其中也有一些老年人懷有強烈的補償消費心理,渴望補償以前沒有實現的消費需求和願望。而且隨著持有享受生活、追求品質生活觀念的准老齡人口的逐漸增多,現代老年人對審美的、娛樂的、健康的需求意識和消費慾望越來越強,他們比傳統的老人更主動、更強烈、更捨得為滿足自己較好的物質、精神需求而投入和消費。
據有關專家分折,服飾穿著的消費占老年人消費領域比例的三分之一,而服裝的消費需求由傳統的滿足防寒的基本功能需求向追求品位、時尚、講究環保和健康的新趨勢發展。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老年人口規模、購買能力、消費傾向表明我國老年服裝需求量大。僅以我國現有1.5億老人計算,假如平均每年每人增加2套服裝計算,那麼每年就有近3億套服裝的市場,到2040年的4億老人就有8億套服裝的市場,可見人口老齡化,將給服裝市場帶來巨大的商機。
⑹ 中老年服裝品牌有哪些-
人們往往對服裝都各有所偏愛,問題是能否掌握選擇服飾的技巧,使服裝的款式、顏色、搭配與自己的年齡、職業、膚色、身材等相得益彰、諧調一致。購衣的技巧與藝術決定了一個人衣著服飾是否合體的主要因素。
步驟/方法
1、根據年齡選擇服裝
(1)少女應盡量避免選過於華麗的服裝,如閃光面料製作的,或綴有過多裝飾品的服裝。
(2)中老年女性的服裝。①在色彩上,不宜太純,可選擇明亮度的色彩如暖色中的土紅、磚紅、駝紅、紅棕色,冷色中有湖藍、海藍、偏藍、墨綠等,或者一些高明度的色彩如蛋清、銀灰、米色、乳白色、甚至黑、白、灰色也能組成非常和諧的色調。②在款式上,不宜線條復雜,以簡潔為佳;有適當放鬆度,不宜穿緊裹在身的服裝。③在面料上,趨向於含蓄、高雅、挺括,以中、高檔為宜。
怎樣選購適合自己的服飾
2、根據膚色選擇服裝:
(1)面色紅潤者:適宜茶綠或墨綠色衣服,不適宜正綠色衣服,否則會顯得俗氣。
(2)面色偏黃者:適宜藍色或淺藍色上裝,不適宜品藍、群青、蓮紫色上衣,否則會使面色顯得更黃。
(3)面色不佳者:適宜白色衣服,顯得健康,不適宜青灰色、紫紅色服飾,否則會顯得更憔悴。
(4)膚色黃白者:適宜粉紅、桔紅等柔和的暖色調衣服,不適宜綠色和淺灰色服飾,否則會顯現出「病容」。
(5)膚色偏黑者:適宜淺色調、明亮些的衣服,如淺黃、淺粉、月白等色,可襯托出膚色的明亮感。
(6)皮膚偏粗者:適宜雜色、紋理凸凹性大的織物(如粗呢等),不適宜色彩嬌嫩、紋理細密的織物。
怎樣選購適合自己的服飾
3、根據體形選擇服裝:
(1)盡量避免任何一種與你的臉型相同的領口。①如果你是圓臉,應忌圓領口,應選V形領、翻領和敞領服裝。②如果是方臉,應選V形、勺形或翻領、敞領服裝。③如果是長臉,應選圓領或高領口服裝,選馬環衫或有帽子的上衣。
(2)選擇可遮蓋脖子缺點的服飾。①短頸者應選敞領、翻領,或低口的上衣。②粗頸者應選中式領、高領或窄而深的領,並戴領巾。③長頸者選高領口和緊圍在脖子上的圍巾。
(3)根據形體條件選擇揚長避短的服裝。①大胸者,選敞領和低領口的或寬肩的寬松上衣,降低腰圍。②小胸者,選開細長縫的領口和橫條紋的上衣。③短腰者,選高腰的、上有褶飾的罩衫或帶有裙腰的裙子。④窄臀者,選寬松袋狀的或在上部打褶的褲子、寬松打褶的裙子、寬松盒狀的夾克。⑤寬臀者,選柔軟合身線條苗條的裙子或褲子,上衣或背心要長過臀圍線,裙子最好有長排細扣或中央接縫。⑥粗腿者,選腰邊緊而下邊寬松的裙子,上端打褶或直腿的褲子,也可選長到膝蓋下的短褲或裙褲。⑦短腿者,選一色的衣服,或短上衣、高腰外衣。
怎樣選購適合自己的服飾
END
注意事項
選擇服飾還應考慮到個性因素,因為現代服裝除了具有實用性外,已越來越多地體現出其藝術性。一身好的服飾,只有在講究內外協調一致的整體美時,才能更加體現美,這就是穿衣的藝術性。
流行的服飾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所以還是要多試。
⑺ 古代服裝稱謂
以漢服為例,古代服裝稱謂有有鶴氅、深衣、絳紗袍、襕衫、馬面裙等。
1、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最初的鶴氅是一塊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
後來的鶴氅, 表現為大袖 ,兩側開衩的直領罩衫,不緣邊,中間以帶子相系 。明代的鶴氅,和披風形制差不多 ,只不過有緣邊多些,領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應更加寬大。
2、深衣
深衣屬於漢服,是起源於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來源於先秦經典《禮記》的《深衣》篇,狹義概念上是一種特定服飾款式的名稱,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並縫合到一起,並有一定的製作規范。按《禮記·玉藻》記載為古代諸侯﹑大夫等階層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禮服。廣義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體深邃」特點的漢族傳統服飾。
3、絳紗袍
絳紗袍是深紅色直領紗袍。始於周代,楚莊王絳衣博袍以治其國。漢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後世朝服則所謂進賢冠、絳紗袍,以紗羅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乾隆未取漢唐衣冠,僅吸收漢族帝王服飾的色彩和章法紋飾。
絳紗袍是宋代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絳紗裙,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會、大冊命則服之。
4、襕衫
襕衫為漢服體系,出現在唐代,流行於宋明。襕衫到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襕」——一般認為這道橫襕是對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領子多用圓領,後來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點,只不過領邊變寬,並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為職官公服,學子亦多穿著。
至明代,圓領襕衫使用更為廣泛。明代出現無膝襕襕衫,多以藍色布料製作,鄉間也稱作「藍衫」。下擺處的衣緣較寬,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緣代替膝襕的象徵意義。而有橫襕的襕衫並未消失。明代小說中對襕衫多有描寫,一般寫為秀才等人的裝束。
5、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襇,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始於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續至民國。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襖稱襖裙。
明代馬面裙較為簡潔,兩側的褶大而疏,為活褶。有沒有任何裝飾的馬面裙,有裝飾底襕的,有裝飾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漢人女子所著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馬面裙不重視馬面的裝飾,多與裙襕一體。
⑻ 關於薛寶釵的服飾評價
薛寶釵是中國封建社會最豐滿最具代表傳統保守形象的一位女性。台灣著名服飾文化研究學者葉立誠對中國婦女的形象造型有過這樣的描述:「中國古代婦女在塑造造型時,首先要求儀容美,既要嫵媚動人,又要神采照人。其次講究姿態的合宜,不做誇張的動作,表現含蓄優雅的美。最後要求氣質的美感,重視神韻與修養,才不會俗氣。」[1]這段對中國婦女形象造型的描述也正符合了薛寶釵的形象。由於她是儒家思想的追隨者,所以她的處世哲學、穿衣打扮也受到了這些思想的影響。其中,「師法自然」、「中庸節儉」、「天人合一」思想在她的服飾中都有鮮明充分的體現。她的服飾是中國傳統審美及哲學文化在生活中的集中表現。從她的服飾中我們能夠了解到她的個性、審美心理,更能從中了解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藝術的精髓,從而了解當時整個社會的審美傾向。 1 服飾中的「師法自然」薛寶釵是具有典型自然美的代表人物,「不覺奢華,惟覺淡雅」[2]是她外在形象的最合適寫照。在著裝方面也遵從了自然美的原則。首先,在服飾色彩上,她大都選用了自然界具有的原生態的色彩,如蜜合色的棉襖、玫瑰紫的坎肩、蔥黃色的棉裙等都是一些自然界的植物顏色。其次,在服飾的材質上也都選擇了動植的毛發等天然纖維,如鶴氅、棉裙、絲綢,可謂取之自然用之於自然。最後,在服飾搭配方面,她也是遵從簡約原則,力求保持樸素、原汁原味的自然之美。明清時期女子服飾造型以秀美、清麗為主,所以那時候的女子化妝打扮不如其他時期的女子那麼繁榮復雜,一切從簡,主要是為了突出個人自身的形象氣質。「就看見薛寶釵坐在炕上作針線,頭上挽著漆黑油光的髻兒,……臉若銀盆,眼同水杏;唇不點而含丹,眉不畫而橫翠,……」通過寶玉的眼睛我們看到的寶釵是一個衣著端莊之人,身上無過多的修飾,不刻意裝扮而改變自然美,一切以體現自身原有的容貌氣質為主。作者曹雪芹更是用水杏等一些自然界中美的事物來形容她的容貌,來體現她的自然美。唇部不用塗朱丹而自然發紅,眉部不用修飾而自然形成長而黑的眉毛,其他女子都用化妝、佩帶飾物來修飾自己,薛寶釵卻是偏偏不喜歡這些後天加入的東西,她天生麗質,自然形成的美感深深吸引著每一個人。2 服飾中的「中庸節儉」思想《禮記�6�1中庸》中記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3]「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是思想,節儉是行為,由行為而體現思想,思想指導行為,兩者相互聯系。第七回《送宮花賈鏈戲熙鳳,宴寧府寶玉會秦鍾》中,薛姨媽給各姐妹送宮花曾說:「寶丫頭古怪著呢,他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的。」與第五十七回《慧紫娟情辭試忙玉,慈姨媽愛語慰痴顰》中,寶釵曾勸邢岫煙不要佩帶這些沒用的首飾,服飾應以簡單為好,該省得要省。從這些寶釵對服飾的喜好表現中我們發現傳統的「中庸節儉」思想正左右著她的行為。《墨子�6�1佚文》里指出:「誠然,則惡在事夫奢也。長無用,好末淫,非聖人之所急也。故食必常飽,然後術美;衣必常暖,然後術麗;居必常安,然後術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後之,此聖人之務。」[4]墨子認為,食能飽腹,衣能暖身,房子能擋雷雨避寒暑,即這些物品能具有是實用功能,具有實際效用,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就可以了。人們也應該滿足於這種水平,沒必要去追求藝術性或是以此去顯示身份。呈然,寶釵也受這種思想的熏陶,在穿衣打扮上一切以簡朴大方為美,不苛求戴花佩玉以此來顯示富貴小姐的身份。從寶釵的不愛戴花、穿著低調不張揚及賈母對她屋內設施如「雪洞般」的評價等一些細節可以看出她雖是個出自名門望族的小姐,家裡珍珠如土金如鐵,但是她卻不是一個揮金如土、追求奢華的人。她的精明、她的節儉處處能從她的服飾中體現出來。三十二回中,因金釧兒自殺,王夫人正准備吩咐裁縫為她做新衣,寶釵知道此事後便把自己新做的兩套衣服拿了出來,而自己卻常年穿著半新不舊的衣服。3 服飾文化與「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觀念即「人與自然統一」的觀點,天地萬物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界。天人合一之「天」,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具有外在於現實之人的客體意義,在古人眼裡,人世是「天」的神力所為,人世的服飾都是代表和象徵著「天」的神力、聖人及先祖所賜予的「天」與「人」從始至終是不分離的,「人」是被包含於「天」中的。《莊子�6�1齊物論》中亦有論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一。」[5]在《周易》中則把天、地、人「三才之道」視為一整體,以達「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和其明」的「天人合一」之境界。寶釵服裝的素雅風格與她個人的個性、喜好、以及所受的傳統教育和家庭環境都有關系。著裝中講求的「TPO」原則(既人物的服裝要與出席的場合時間相匹配)在她身上能夠得到充分體現。首先,她是一個為人處世低調平和的人,不張揚不外露的個性勢必使她在個人打扮著裝上以樸素淡雅為主。如作者曹雪芹讓她一開始就以「蜜合色棉襖,蔥黃綾子棉裙」的外在形象出現。蜜合色與蔥黃色都為淺色,由於兩色中都含有黃色成分,所以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而棉織物給人柔軟舒適的感覺正與她的溫和、穩重的形象極為相似。其次,她的樸素大方的著裝行為與所處的環境十分吻合。由於薛家已經敗落,作為一名寄居在賈府的親眷,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她不僅要獲的賈府上層的寵愛也要得到下層的喜愛,所以她常穿一些半新不舊的服裝以此來獲得上層對她節儉美德的贊賞和拉近與下層的距離,增加親和力。最後,她的著裝行為與當時社會對女子地位著裝壓迫束縛的觀念十分融合。所以,寶釵的服裝一貫行的是中庸平和的路線,不突出不張揚。4 總結「服飾是遞給社會的第一張名片。」[6]從一個人的著裝我們能夠了解他的內心,從一個時代的服裝而了解那個年代的文化。通過對寶釵服飾行為的分析,並結合中國傳統審美哲學思想,我們從中找到了儒家的「師法自然」、「中庸節儉」和「天人合一」思想在服飾中的體現。從自然美到服飾美最後上升為意境美,正是本文所提倡的。通過對寶釵在修飾外表的同時不忘對內在氣質的修煉行為的肯定,倡導現代人應繼承這種審美觀,提高自身審美品位和修養。《紅樓夢》中對於寶釵服飾的描寫不多,從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宮花寫起。但這一回沒有寫寶釵的服飾,只寫她「穿著家常衣服,頭上只散挽著纂兒」,第八回寶玉探病,「只見吊著半舊的紅綢軟簾」,等寶玉掀簾進去,寶釵正坐在炕上做針線,通過寶玉的眼睛我們看到的寶釵身上無過多的修飾,一切以體現自身原有的容貌氣質為主。然後,作者就對寶釵服飾做了一個細致的描繪:「頭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兒,蜜合色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鼠比肩褂,蔥黃綾棉裙,一色半新不舊,看來不覺奢華。」
先看這個「纂兒」,舊時婦女在較比正式場合戴髻,那是一種用金、銀絲或者馬尾、紗編成的假發套,上面插些珠翠簪釵之類。平時家居,則把頭發松挽成一個纂。寶釵挽的這個纂,可能是「杭州纂」,「杭州纂」起源於杭州,後來通行南北,具體式樣沒有定規。時至今日,留長發的少女少婦們洗完頭後也喜歡把頭發鬆鬆挽於頭上,就是這種纂的遺制。
然後書中提到了蜜合色棉襖,蜜合色為古代染料顏色的一種,就是蜂蜜一樣的淡黃色,《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淺黃白色曰蜜合」,因此此色應當為現今的略帶黃味之本白色。
「玫瑰紫二色金銀鼠比肩褂」,玫瑰紫指衣料的底色,是紫玫瑰花的顏色,比肩褂是有表有里的皮衣,有點像現在的七分袖。寶釵的比肩褂外表是紫色綢緞做底色,上邊的花紋用金絲和銀線織成。從顏色上講,玫瑰紅和紫是調和色,二者與黃都是對比色,蔥黃是極淡的黃,所以就減小的刺激效應,又襯以微暗的蜜合色,既不失少女的青春氣息,又兼有端莊之態。
「二色金」的全稱是「二色金庫錦」,花紋全部用金絲銀線織出,以金絲為主,少部分用銀線裝飾。「二色金」指用織金技術織成的花紋,織金是我國一項古老紡織技術,分為「縷金」和「捻金」,縷金是把金箔切成細縷,織進綢緞之中,捻金則是把金縷捻成線再織進綢緞之中。
銀鼠是一種產於東北山林的名貴皮用鼠類,皮毛可御輕寒。比肩褂則是一種類似馬甲的半截袖外衣,俗稱「背褡」。樊美鈞在《俗的濫觴》一書中指出,「為追求服飾的美麗,清人對於一些配飾也是從不掉以輕心的。譬如『半臂』,俗稱『背褡』者是也,其作用在於使體寬者窄,而窄者愈顯其窄矣」,比肩褂客觀上可以修飾人的體形。而蔥綠色就是黃綠色,綾是一種有花紋的絲織品。寶釵的比肩褂里子是銀鼠皮,皮毛在領口袖口和下擺露出來,就是所謂「風毛」。
為什麼說「一色半新不舊,看來不覺奢華」呢?聯想一下黛玉入府,初到王夫人處,王夫人室內炕上「設著半舊青緞引枕」,地下的椅子上「也搭著半舊的彈墨椅袱」,都是半舊的東西,可是正是從這些半舊的東西之中,那一種豪華氣象已經隱隱而出,這才是真正的世家舊族,與暴發戶迥然有別。寶釵這一身裝束,體現出一種不事張揚的富貴之氣,作者用衣服襯出了寶釵的風神氣度,她生在綺羅叢中,卻沒有世俗富貴氣。
仔細閱讀,可以發現,曹雪芹給寶釵初次登場時設計的服裝顏色是「楊妃色」,寶釵的棉襖是淺黃色,棉裙是蔥黃色,棉襖和棉裙都是黃色調,寶釵撲蝶時給她用的詞是「楊妃戲彩蝶」,而楊妃平生最喜歡的是黃裙子。
寶釵的這一套服飾,色彩上以暖色調為主:蜜合色(淺黃白色)、銀鼠(潔白色)色、蔥黃(淺黃)。黃色是一種能給人以溫暖感覺的色彩,與寶釵溫柔、隨和的性格很契合。在一系列的暖色調中,她又以稍冷的玫瑰紫調和,顯得很和諧。
而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黛玉換上掐金挖雲紅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紅羽紗面白狐狸里的鶴氅,束一條青金閃綠雙環四合如意絛,頭上罩了雪帽。二人一齊踏雪行來。只見眾姊妹都在那邊,都是一色大紅猩猩氈與羽毛緞斗篷,獨李紈穿一件青哆羅呢對襟褂子,薛寶釵穿一件蓮青斗紋錦上添花洋線番羓絲的鶴氅;邢岫煙仍是家常舊衣,並無避雪之衣。一時史湘雲來了,穿著賈母與他的一件貂鼠腦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發燒大褂子,頭上帶著一頂挖雲鵝黃片金里大紅猩猩氈昭君套,又圍著大貂鼠風領。」
這段的色彩感很強,「紅香羊皮小靴」、「大紅鶴氅」是明末清初的皮貨,紅香羊皮小靴就是漆紅的小羊皮靴,大面積大紅顏色的袖邊襟下露出白狐狸毛邊,而白狐狸毛又天然帶一點銀色毫光,加上那條「青金閃綠雙環四合如意絛」,大紅配青金閃綠,用金線和綠色絲線分別做經緯紗織成的閃色面料,鮮艷的紅色服飾在素雪的輝映下,一反黛玉慣給人孤高清雅的印象,使她顯得生氣勃勃,神采飛揚。
眾姐妹都穿著大紅猩猩氈,獨李紈「穿一件青哆羅呢對襟褂子」,青色是一種冷色,這與她年輕守寡、清心寡慾的生活處境和生活態度相一致。
寶釵「穿一件蓮青斗紋錦上添花洋線番羓絲的鶴氅」,衣服是色彩是蓮青色,一種較深的藍紫色,是一種典型的冷色,在生理上,冷色一般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這與她沉穩和冷靜的性格吻合,似乎永遠游離於人群之外。
寶釵衣服的樣式是「鶴氅」,氅是袍服的一種,最早的氅是用鶴的羽毛織成的,稱為鶴氅,關於它的記載最早出現於魏晉時期,《晉書·謝萬傳》有雲:「著白綸巾,鶴氅裘。」 ,陸游也有詩句寫道:「薄晚悠然下草堂,綸巾鶴氅弄秋光」,又據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雲:「以鷙毛為衣,謂之鶴氅者,美其名耳。」,明劉若愚《明宮史》水集「氅衣」條雲:「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舊制原不縫袖,故名之曰氅也。彩、素不拘」。
大約鶴氅是一種以鳥毛為原料的毛織物,樣子像道袍,不縫袖,穿在外面的大褂子,一如現代人裡面只穿一件夾衣,外面套個大羽絨服般。無論鶴氅還是羽毛緞紗,皆為鳥羽捻入線中再織成的像緞子一樣光滑且能防水的織物,正好作為雨雪天氣遮風避雨之用。清王士禛《香祖筆記》:羽紗羽緞出海外荷蘭暹羅諸國,康熙初入貢止一二匹,今閩廣多有之。蓋緝百鳥氄毛織成。在《皇華紀聞》卷三說:西洋有羽緞、羽紗,以鳥羽織成,每一匹價至六七十金,著雨不濕。荷蘭上貢止一二匹。綜上所述,這種雨雪類衣料的主要來源是靠海外貿易,珍貴且稀少,賈府小姐們不是猩猩氈就是羽毛緞,其豪富至此為甚。鶴氅是羽衣中的上品,仙鶴是中華文化中的祥禽,所以身披鶴氅的人,往往被視有仙風道骨。
寶釵衣服的質料是「洋線番羓絲」,這是一種用絲線和毛線混合的織物,從「洋」字上看起來,和黛玉的羽紗緞、李紈的多羅呢,鳳姐的洋縐一樣屬於舶來品,在當時是比較能夠表現人物身份地位的一種名貴衣料。
寶釵的衣服冷素,衣料上卻不含糊,看似簡朴的外表下另有一份常人不及的貴氣。衣服的花紋是「斗紋錦上添花」,斗紋指「交叉的斗形花紋」,錦上添花是絲織工藝中的妝花工藝,指在彩緯提花的基礎上,另用小梭在織物局部挖織花紋。清代的妝花工藝十分先進,有著名的「金寶地」、「芙蓉妝」花樣。寶釵的這件衣服的花紋就是用妝花技法織成的斗紋,而非花朵紋,仍是比較素雅的圖案。
總體來說,寶釵的這件衣服其實就是一件藍紫色方格鬥紋的毛料大衣。冬天因為寒冷,所以人們臉色大多比較蒼白,以黛玉為首的小姐們,在冬天都是身穿大紅外衣以便映襯出白里透紅的膚色,寶釵穿的卻是一件蓮青斗紋錦上添花洋線番羓絲的鶴氅。而賈母送寶琴「鳧靨裘」是用野鴨頭上的毛製成,是綠色而微有光暈的。眾所周知,皮膚不夠白嫩的人是不能穿綠色的,否則容易產生面若焦炭手如生薑的效果。同理,皮膚不夠白的人,也不能穿深色衣服,因為這樣會顯得非常老氣。寶釵服裝的素雅風格貫行的是中庸平和的風格,不突出不張揚。
由統計數字來看,《紅樓夢》中出現的服飾色彩令人嘆為觀止,黃色類計有蔥黃,金黃,鵝黃,柳黃以及近似為桔黃的蜜合色;綠色類有蔥綠,水綠,柳綠,豆綠,翡翠,松花綠和秋香色;紅色類最多,計有杏紅,銀紅,桃紅,杏子紅,水紅,海棠紅,石榴紅,碧玉紅,茜紅,絳紅,分紅,玫瑰紅,大紅再加上似為酒紅的血點般大紅等十多種;此外還有石青,蓮青,藕合,玫瑰紫,荔枝,茄色等等。
寶釵平時穿衣的顏色,大致以素色為主,白色、墨合色(淡黃色)、蔥黃色等,在服飾色彩上,她大都選用了自然界具有的原生態的色彩,如蜜合色的棉襖、玫瑰紫的坎肩、蔥黃色的棉裙等都是一些自然界的植物顏色,在服飾的材質上也都選擇了動植的毛發等天然纖維,如鶴氅、棉裙、絲綢,可謂取之自然用之於自然。在服飾搭配方面,她也是遵從簡約原則,力求保持樸素、原汁原味的自然之美。(明清時期女子服飾造型以秀美、清麗為主,所以那時候的女子化妝打扮不如其他時期的女子那麼繁榮復雜,一切從簡,主要是為了突出個人自身的形象氣質。)
總的來說,紅樓服飾很鮮明地反映了明清交替時代的某些特色,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呵呵。
⑼ 道家觀音老母是管什麼
道教的十二老母分別為無聖老母、劈山老母、梨山老母、無極老母、金身老母、普賢老母、觀音老母、泰山老母、太極老母、西山老母、地藏老母、文殊老母。
這十二女性神,主管著人間婦女、兒童、婚姻和家庭的各種事務。盡管在河南與山東、河北、山西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域中,有許多供奉十二老母的廟堂,但這十二老母在中國神譜中多數查不到,沒有她們的來歷和司職記載。根據目前的有關調查所知,十二老母的供奉,最早起源於西蓮寺,自西蓮寺開始將十二位女性俗神放一個殿堂供奉之後,其他地方才紛紛效法。
(9)中老年男裝蓮簡擴展閱讀:
十二老母的簡要介紹:
一、無聖老母:坐一把白色鳳椅,身穿暗綠色服裝,左手拿一法寶叫「照妖鏡」,法寶形狀像一個風車輪,右手法寶叫「凳天拐」,法寶形狀像一反龍頭拐杖 。
二、劈山老母:坐金色蓮花台,身穿白色的服裝,手中拿一法寶叫「譚心鏡」,法寶形狀像一個大的水晶球。
三、梨山老母:坐紅色蓮花台,身穿印有花紋的黑服裝。手中拿一法寶叫「捆仙繩」,法寶形狀像一根金色的繩。
四、無極老母:坐花鳳椅,身穿老棗紅色的服裝,手中拿一法寶叫「九環收魂圈」,法寶形狀像一個大圓環,上面鑲有九個大鈴鐺。
五、文殊老母:坐白色蓮花台,身穿純藍色服裝。手中拿一書卷,寓意贈送學問。
六、金身老母:坐金黃色鳳椅,身穿印有金鳳凰圖像的紅服裝,頭戴一枚金簪。
七、普賢老母:坐藍色鳳椅,身穿純淺粉紅色的服裝,手中拿一法寶「金靈芝」,法寶形狀像一顆靈芝草。
八、觀音老母:坐紅色蓮花台,身穿純大紅的服裝,手中拿一支紅荷花。
九、泰山老母:坐白色蓮花台,身穿印有白色蓮花圖像的白色服裝,手中拿一支白荷花。
十、太極老母:坐淺水紅蓮花台,身穿印有紅鳳凰頭像的金黃色服裝,手中拿一法寶叫「眾生目」,可以監管萬物生靈,法寶形狀像一人手掌大小的扇子,扇子中間長了一隻眼。
十一、西山老母:坐白色蓮花台,身穿印有藍鳳凰圖像的白色服裝,懷中抱一個娃娃,娃娃穿著紅肚兜,不知性別,主管民間子嗣生育。
十二、地藏老母:坐一把金黃色鳳椅,身穿印有黑鳳凰圖像的紅色服裝,手中拿一法寶叫「金屋」,主管民間衣食溫飽。
⑽ 中老年服裝什麼牌子好
中老年人的服裝首先要考慮的是實用性。冬裝要保暖,夏衣能消暑,以保護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感恩的心中老年服飾根據中老年朋友不同時間、不同場合設計了幾大系列服裝,運動裝就分為不同運動的休閑裝和功夫裝,鞋以實用的布鞋為主打,襪子也以適合老年人的實際需要來設計,加長加厚是感恩服飾的襪子、圍巾的主要特色。實用是感恩服飾最基本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