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穿古裝衣服上學
學生時代不允許穿奇裝異服吧,這說明你的老師還挺不錯的,初中生別說衣服,連頭型都有要求。如果你實在喜歡可以在放假的時候穿,這幾天5.1假期,看到三個穿漢服在街上轉的女孩,還挺漂亮的
㈡ 介紹幾款好看的古裝女俠服裝名稱
其實衣服,如果是描寫用的話,應該可以自己隨意搭的,說到袖子,衣服款式,暗紋,圖案顏色等等大概就可以了,例如廣袖寬袖半臂窄袖,對襟,交領,百褶長裙,長衣什麼的。名字取得詩意或有趣就行了。(稍微看點漢服知識挺好的。)
如果要成套成套可以看看古代言情,參考一下,不過還是自己創造最好
㈢ 求古裝衣服名稱
1、質孫服
質孫服,古代服裝名,又稱「只孫」、「濟遜」。漢語譯作「一色衣」,明代稱「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種衣式。元、明時都有服此者。
質孫的形制是上衣連下裳,衣式較緊窄且下裳亦較短,在腰間作無數的襞積,並在其衣的肩背間貫以大珠。質孫本為戎服,即便於乘騎等活動,在元代的陶俑及畫中都可以見到此種衣式。 「質孫」 是蒙古語「華麗」的音譯。
2、冕服
冕服,是古代的一種禮服名稱。主要冕冠、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構成。是古代帝王舉行重大儀式所穿戴的禮服。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
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即所謂的「十二紋章」紋樣。
另外,還有中單、蔽膝。均織織藻、粉米、黼、黻紋。此外還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
3、長袍馬褂
長袍馬褂是一種男性服飾名,為男性傳統服飾,由長袍與馬褂兩部分組成。曾在民國元年,北洋政府頒布《服制案》,將其列為男子常禮服之一。
長袍,為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
馬褂,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
4、曲裾
曲裾是漢服的一種款式。按照《禮記》記載,深衣一大特點是「續衽鉤邊」,也就是說「這種服式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孫機)。
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繞到背後,參考洛陽金村出土的銀人像。在膝前交叉的那種款式是今天人們的一種創造發明,「入」字底的小曲是否是漢服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古代深衣之裳計有十二幅,皆寬頭在下,狹頭在上,通稱為衽,接續其衽而鉤其旁邊者為「曲裾「。
5、圓領袍
圓領袍最早出現在商代,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之一。
漢代隨著服飾逐漸統一,圓領袍主要作為內衣穿著。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復雜,圓領亦稱團領,實為無領型領式。衣領形似圓形,內覆硬襯,領口釘有紐扣。
圓領袍是圓領子的窄袖袍,據引《唐書-輿服志》記載,天子的常服有穿赤黃袍杉,戴折上巾,系九環帶,穿六合靴。
魏晉南北朝後,圓領袍開始積極吸收少數民族服裝的特點,但是同時又不丟失漢族本來的特色。鮮卑人建立的北魏開始作為正裝穿著於外,流行於隋唐至明末。
王國維《胡服考》記載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
宋朝以後,圓領袍成為官員們的正式服裝之一,在後來的明朝也被大量運用,明朝的圓領袍、配上補,成為了分辨官位階級的最方便的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質孫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冕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袍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曲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圓領袍
㈣ 如果初中生夢見自己在夢里一直哭而且穿著古代服裝是怎麼回事
說明這個初中生穿越回到了古代時期。也許這個學生看電視劇看多了。
㈤ 初中生想玩COSPLAY,不知道適不適合。
cosplay不僅是一種職業,同時也是一種愛好,這兩者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懷著對cosplay的喜歡去參與,相信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的同時,也能給生活增添色彩,甚至能夠就此確定以後的從業方向,當然,這要結合自身條件和所處環境來考慮。
說到底,cosplay不是給別人看的表演,是無聊的生活中一種取悅自己的手段,只要是出自真誠的喜歡就好,許多愛好都是不分年齡的,只是未成年人多了一步向父母取得同意的步驟而已。
㈥ 中國古代 服飾(古裝)
清代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幾千年來世代 清代服飾
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滿族貴族的「剃發易服」、「十從十不從」、「留頭不留發」政策以及大量的屠殺漢民,造成了中國傳統的衣冠的消亡。這種屠殺式的變革,是中國傳統服制的又一次變態式的發展,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祭服,非常服)、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膨脹、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暴露的旗袍,具有暫時的存在價值。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明、清兩代漢族女裝變化不大,仍著衫、裙,清代後期始以褲代裙。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旗袍馬褂 馬褂、旗袍是清代滿族男女的典型服飾。 旗袍
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故稱為「馬褂」。它區別於漢族在宋明時期的馬褂,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的樣式有琵琶襟、大襟、對襟三種。琵琶襟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馬褂,穿上它可以行動自如,常用作出行裝。大襟馬褂,則將衣襟開在右邊,四周用異色作為緣邊,一般作常服使用。對襟馬褂,其服色在各個時期有多種變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後又推崇深絳色(人稱「福色」),到了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及淺灰色。大袖對襟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為禮服使用,顏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員在謁客時常穿此服,因其身長袖窄,也稱作「長袖馬褂」。 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穿著這種賜服的人,主要有三類:一是隨皇帝「巡幸」的侍衛,稱為「職任褂子」;二是行圍校射時,中靶或獲獵多者,稱為「行圍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戰事中建有功勛者,稱為「武功褂子」,這些人還要被載入史冊。只有這種御賜的馬褂才可以隨時穿著。 大褂
旗袍是我國清朝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裳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經漢人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明代
文武官服之忠靖冠服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如左圖所示) 明初官服
,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明代的漢服影像頗遠,近至東北亞的朝鮮,遠至日本、琉球等藩屬國。漢服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裝,起於軒轅黃帝,而終止於滿清的大屠殺。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是平等,而漢族也應當永遠其民族服裝,即漢服。
元代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 元代服裝
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質孫服"服用面很廣,大臣在內宮大宴中可以穿著,樂工和衛士也同樣服用。這種服式上、下級的區別體現在質地粗細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個等級(以質分級層次〉。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完全統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級,與冬裝類同。百官的冬服有九個等級,夏季有十四個等級,同樣也是以質地和色澤區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 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只找到了幾個,不是很詳細,希望採納,謝謝啦。
㈦ 誰有適合中學生跳的群舞視頻,服裝最好是古裝,稍微簡單一點,最好是出自桃李杯的,謝謝。
楚腰、春潮。楊柳輕揚、巴渝樂舞圖(推薦)、激楚、美落子(推薦)、
㈧ 古裝和現代的衣服你更喜歡哪種
我更喜歡現代服裝。因為現代的服裝經過歷史的檢驗,它是最符合現代人審美,符合現代工作、學習、生活節奏的服飾。雖然我覺得古代的服裝非常的好看,非常的華麗,但是在很多場合下,它並不合適。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多一些自主的選擇。比如我的很多同學就非常喜歡漢服,那麼在閨蜜聚會的時候身著漢服也未嘗不可。穿著古代的服裝,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文化傳承的體現,它可以讓我們了解到我們老祖宗在服裝上的智慧。我個人非常喜歡清朝的騎馬裝,我覺的男人穿騎馬裝非常的帥氣,女人穿騎馬裝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清爽氣質。但這些個人的愛好只能作為收藏,不能大眾化。
我個人會在生活中以穿著現代服裝為主,對於古代服裝的喜愛,我會當做一種愛好。我會在線上參加一些關於古代服裝討論的論壇,也會偶爾穿著自己喜歡的古代服裝。
㈨ 初中生大概5人合奏古箏,穿什麼演出服裝
一般都是按照樂曲風格來搭配衣服的,比如:較為古典的樂曲就可以搭配古裝,較為激情的就可以搭配現代的服裝,這是要按照曲子來看滴
㈩ 初中生穿水手服上街會被大眾說嗎
平心而論,穿著水手服去學校,沒有任何問題,除非是因為你的著裝不符合校服規范。
穿著上街也可以啊,只要這身衣服不是短得過分太暴露。而且,學生穿一身水手服讓人感覺充滿活力。
不過有一點你要有思想准備。水手服在中國並不流行,大街上幾乎沒有。很多小年輕穿著是為了展示一下自己,或者說願意把自己打扮的與眾不同。水手服主色調是白藍黑,再加上胸前的絲帶領結,色彩對比非常顯眼,又是少女才穿,因此走在街上回頭率極高。你要是覺得滿大街的人、甚至汽車里的人都放下車窗老是看你弄得不好意思,那你穿出門之前還是考慮考慮吧。
但如果你和幾個好朋友一起穿著水手服出門,就沒有這些顧慮了。人家會以為你們是某一個學校的表演團體,或者哪個學校試用這身衣服作為校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