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特斯邦威服飾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籌備期間,美特斯邦威服飾博物館投入數千萬人民幣,共徵集到漢族、畲族、納西族、白族、苗族、水族、侗族、瑤族、彝族、壯族、黎族、傣族、布依族、藏族、毛難族、仡佬族、革家、仫佬族、土家族、蒙古族、赫哲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三十多個民族的服裝、織綉、銀飾及織機、縫紉機、熨斗等貴重物品,合計5000多件。尤為珍貴的是還徵集到已故著名文學家、中國服裝史研究泰斗沈從文先生服飾研究的遺作手稿,可謂鎮館之寶。藏品不乏精品: 清嘉慶明黃地十二章緙絲龍袍、清道光紗地平金納紗綉金龍彩雲紋朝袍、清乾隆藏青織金妝花緞過肩蟒袍、清光緒紅緞刺綉花卉紋「富貴春秋」氅衣、清咸豐緙絲加綉祭月龍袍等宮廷服裝,不僅充滿皇室貴氣更顯示出至尊氣象,同時其精湛的技藝體現了中國傳統服飾的最高水平。 民國時尚服裝主要包括長袍、馬褂、改良旗袍及各式襖裙,這個時期的服飾文化不僅體現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兼並,也展現了這一時期中國服飾文明健康美麗的多元追求和繁華景象。 各個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服裝樣式頗具特色,月亮山地區苗族百鳥衣、 海南本地黎族雙面綉貫頭女衣、織錦筒裙、花腰彝刺綉女長衫等等,這些古老的款式、絢麗的色彩、精湛的工藝,體現了民族服飾藝術的多姿多彩,百花齊放,也反映了各民族藝術間的相互借鑒,文化交融。 飾品類有從元代至今,漢族及各少數民族的各種頭飾、項飾、胸飾、手飾。其中蒙古王妃銀鎦金珊瑚頭飾、內蒙古鄂爾多斯蒙古族銀鑲珊瑚頭飾、阿拉善盟和碩特蒙古貴婦銀鑲珊瑚頭飾、呼和浩特公主府滿族銀鎏金點翠鳳鈿都彰顯著北方民族的粗獷大氣;漢族麒麟送子銀鎖、白領苗銀梳、布依族銀鶴紋鑲珠頭飾、景頗族花鳥紋手鐲等則體現了南方民族的精巧細膩。每件飾品都蘊含民族文化藝術的豐富內涵。 織錦類包括海南黎族龍被,漢族、壯族、苗族、傣族、土家族等民族織錦、背帶、綉片等。而「福祿壽」圖龍被、「六靈喜送青龍升天圖」龍被、紅底 「納福迎祥年年有餘」龍被、毛南族「瓶花對鳳紋」錦都堪稱是織錦藝術中的佳作。從這些穿針引線織就的精美圖案和綺麗符號中,我們看到各民族的能工巧匠大膽發揮想像、精於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也看到了各民族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浪漫畫卷。
㈡ 蒙古人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蒙古袍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
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藍旗文化館、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文化館、博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榮獲「蒙古族服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㈢ 古代官吏服飾
可參考沈從文先生著的《中國服飾史》。
網路下-環球衣尚- 款式新穎,價格便宜,原單正品尾貨,春裝小西服大量上新。
夏裝 外貿上新-AF款式格子襯衫 蕾絲哈倫連體褲,更多款式見 環球衣尚 定有適合你的。
女人衣服品牌有很多,例如:
1、迪賽尼斯DESIGNICE女裝,始創於1999年,品牌名稱音譯中文迪賽尼斯。寓意來自美好的設計。為消費者打造出一個風格突出的、與眾不同的品牌。秉承「完全時尚理念」為人們創造「價位合理的時尚奢華」,來滿足現代時尚白領女性的需求。
2、哥弟GIRDEAR——廣東哥弟時尚服飾研發有限公司創於1977年台灣,專業致力於女性時裝設計生產的企業,行業著名品牌,廣東哥弟時尚研發服飾有限公司。
3、only——Bestseller集團綾致時裝(天津)有限公司於1975年,十大夏裝品牌,世界著名品牌,歐洲著名的國際時裝公司,丹麥名牌,BESTSELLER集團旗下品牌。
4、、太平鳥——太平鳥集團有限公司曾獲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十大夏裝品牌,行業影響力品牌,太平鳥集團有限公司。
5、艾格etam——上海英模特製衣有限公司400-820-7791,第一間開業於1916年的德國,上市公司,跨國著名品牌,十大T恤品牌,著名品牌,上海英模特製衣有限公司。
6、歐時力——廣州尚岑服飾有限公司源於義大利,最早發動混搭概念的時裝品牌,國內享有極高聲譽的時尚女裝品牌,領先的女裝品牌,赫基國際集團。
7、紅袖Hopeshow——浙江紅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400-833-1788,集設計、生產、銷售為主營業的女裝公司,行業著名品牌,中國女裝十大品牌,浙江紅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㈥ 九千歲服裝怎麼描寫
清朝的親王王爺爵號,只有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得此爵位,屬於王室成員,所以可以使用五爪金龍。皇子綉五爪正面金龍四團,親王綉五爪正龍四團。
1、清朝只有皇子和親王才能在補服上用五爪金龍,皇子,龍褂為石青色,綉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團,間以五彩雲紋。親王,綉五爪龍四團,前後為正龍,兩肩為行龍。
除親王和郡王以外的其他王爺,不能穿戴五爪龍圖案的補服。古人認為天圓地方,皇家就是天家,所以百官補服是方的,皇族和王爺補服是圓的,是團龍補服。
2、清朝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級,只授予愛新覺羅的子孫們,分別是: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等等,以上四種為高級爵位,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親王、郡王補服為前後胸加兩肩共四團龍,貝勒為前後兩團正蟒,貝子為兩團行蟒。
3、和碩親王是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內扎薩克蒙古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得此爵位。在外扎薩克蒙古中為第二等爵位,僅次於「汗」。
4、多羅郡王,為大清宗室的第二等爵位。皇子、宗室子得封之。世襲和碩親王的承嗣者封多羅郡王。清朝宗室「世襲罔替」王爵,俗稱「鐵帽子王」,大清共封12家鐵帽子王,其中7家親王,2家郡王。
5、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㈦ 清代官員服裝圖案與清代習俗的關系
清朝官服,清朝官員服飾。清朝官服制度,同樣反映了清朝社會政治制度的特點。清統治者是以騎射武力征服了腐朽的明王朝,要維持統治,鞏固政權,就要不忘這一根本。反映在服飾的典章制度中也是以「勿忘祖制」為戒。清太宗皇太極崇德二年(公元1628年),就曾諭告諸王、貝勒:「我國家以騎射為業,今若輕循漢人之俗,不親弓矢,則武備何由而習乎?射獵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國之經。嗣後凡出師、田獵,許服便服,其餘悉令遵照國初定製,仍服朝衣。並欲使後世子孫勿輕變棄祖制。」(《清史稿·輿服志》)作為載入史冊的清朝官服定製,是乾隆皇帝所定,距清定都北京已近百年。直至清末,官服制度再無大的變動。這是一套極為詳備、具體的規章,不許僭越違制,只准「依制著裝」。上自皇帝、後妃,下至文武官員以及進士、舉人等,均得按品級服用。
清朝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用於祭祀慶典的有朝冠;常朝禮見的有吉服冠;燕居時有常服冠;出行時有行冠,下雨時有雨冠等。每種冠制都分冬夏兩種,冬天所戴之冠稱暖帽,夏天所戴叫涼帽。
皇帝朝冠,冬天的暖帽用薰貂、黑狐。暖帽為圓形,帽頂穹起,帽檐反折向上,帽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①、珍珠等。涼帽為玉草②或藤竹絲編制而成,外裹黃色或白色綾羅,形如斗笠,帽前綴金佛,帽後綴舍林,也綴有紅色帽緯,飾有東珠,帽頂與暖帽相同。皇子、親王、鎮國公等的朝冠,形制與皇帝的大體相似,僅帽頂層數及東珠等飾物數目依品級遞減而已。皇帝的吉服冠,冬天用海龍、薰貂、紫貂,依不同時間戴用。帽上亦綴紅色帽纓,帽頂是滿花金座,上銜一顆大珍珠。夏天的涼帽仍用玉草或藤竹絲編制,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帽頂同於冬天的吉服冠。常服冠的不同處是帽為紅絨結頂,俗稱算盤結,不加梁,其餘同於吉服冠。行冠,冬季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其餘如常服冠。夏天以織藤竹絲為帽,紅紗里緣。上綴朱氂。帽頂及梁都是黃色,前面綴有一顆珍珠。
清朝朝冠
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大致相同,品級的區別,一是在於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質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區別是在冠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以及頂珠下的翎枝不同。這就是清朝官員顯示身份地位的「頂戴花翎」。頂珠的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chequ車渠,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鏤花陰紋,金頂無飾,九品鏤花陽紋,金頂。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③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初,花翎極為貴重,唯有功勛及蒙特恩的人方得賞戴。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台灣功第一,詔封靖海侯,世襲不變。而施琅卻上疏辭卻侯爵,懇請依內大臣之例賜戴花翎。經部議,在外將軍、提督沒有給翎先例。最後,還是由康熙帝特別降旨賜戴。以世襲侯爵換取一翎,足見當時花翎之貴重。而「頂戴花翎」也就成為清朝官員顯赫的標志。到清中葉以後,花翎逐漸貶值。道光、咸豐後,國家財政匱乏,為開辟財源,公開賣官鬻爵,只要捐者肯於出錢,就可以捐到一定品級的官銜,穿著相當的官服,榮耀門庭,欺壓地方。清朝小說《紅樓夢》寫秦可卿死後,賈珍因賈蓉不過是個「黌〔hong洪〕門監生」,寫在靈幡上不大好看,就用1000兩銀子為賈蓉捐了個五品職銜的龍禁尉,使葬禮風光了許多(《紅樓夢》第十三回)。清初極為難得的翎枝,此時也明碼標價出售。開始是廣東洋商(專營對外貿易的商人)伍崇耀、潘仕成捐輸十數萬金,朝廷無可嘉獎,遂賞戴花翎。以後,海疆軍興,捐翎之風更盛,花翎實銀一萬兩,藍翎5000兩。以後又援照捐官之項折扣,數目很少,捐者遂多。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時,條奏捐翎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7000兩,藍翎4000兩。此時的頂戴花翎其實已變了味道。但其象徵榮譽的作用依然存在。直至晚清,李鴻章因辦洋務有功,慈禧賞他戴三眼花翎。
服飾有袞服、朝服、龍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蟒袍、補服、行褂等。袞服、朝服、龍袍是皇帝的禮服。袞服在舉行大典時穿用,罩於龍袍外面。石青色,綉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綉日月章紋,前後綉篆文「壽」字,間以五色雲紋。這是在傳統袞服上加以改制的。清朝皇帝穿龍袍、袞服的時候較多。如每年的皇帝親耕,或去皇太後宮請安,以及授出征大將軍敕印,受俘、凱旋、皇帝萬壽節等吉慶大典時都用。朝服用於殿廷朝會、重大軍禮、外藩朝覲等。冬夏朝服都用明黃色,只在祀天時用藍色,衣前後除綉龍外,還綉有十二章紋,間以五色雲紋。龍袍,是次一等的禮服,明黃色,綉九條龍、十二章紋及五色雲紋飾。龍袍下幅,斜向排列許多彎曲線條的水腳,上有波濤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寶物等,寓有「一統山河」、「萬世昇平」等吉祥含意。龍袍的製作極為考究。清朝龍袍,往往先由清宮第一流工師精心設計,經皇帝審定、認可後,才派專差送蘇杭等地督造。有時一件袍料即費工190天。其特種袍服,用孔雀尾捻線,上綴米粒大珍珠,綉成龍鳳或團花圖案,費工之多,用料之奢侈,駭人聽聞。常服袍,是日常處理政務時穿的服裝,前後左右開衩,顏色花紋隨意。除皇帝外,宗室成員都可以穿這種四開衩袍,其他人非經特恩准許,不得穿用。行袍,為出巡、騎馬時的服裝,形制大體如常服袍,只是袍長略短,大襟右下角較左面短有一尺,故又稱缺襟袍。不騎馬時可用紐扣將所缺部分連上,便與普通袍服相同。文武官員都有行袍。只有皇帝御用的缺襟袍為四開衩,宗室亦用兩開衩。端罩,是一種毛朝外的皮褂子,對襟、圓領、平袖,身長至膝,滿語叫「打呼」。依清朝官服制度,皇帝及一般官員都有,為冬季朝賀或其他典禮時內襯龍袍或蟒袍,以及著朝服時穿用。這是滿族衣皮遺風在官服制度上的反映。按規定各人使用不同的毛皮。皇帝、皇子用紫貂皮面,明黃或金黃緞作襯里;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用青狐皮面,月白緞里。至於下級官員,如一等侍衛等就只能穿猞猁猻〔sun孫〕之類了。康熙以來,又以玄狐為貴重,貂皮次之,猞猁猻更次,遂規定玄狐唯有王公以上才可以穿用,且非閣臣不得賞賜。其他人的端罩襯里為白、藍、黑、紅等與黃色距離較遠的顏色。
蟒袍,也叫「花衣」。蟒與龍形近,但蟒衣上的蟒比龍少去一爪,為四爪龍形。蟒袍是官員的禮服袍。皇子、親王等親貴,以及一品至七品官員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別等差。如皇子蟒袍為金黃色,親王等為藍色或石青色,皆綉九蟒。一品至七品官按品級綉八至五蟒,都不得用金黃色。八品以下無蟒。凡官員參加三大節④、出師、告捷等大禮必須穿蟒袍。
清朝禮服的衣袖也有特點,袖端做成馬蹄形,俗稱「馬蹄袖」。以常服代禮服穿時,也需另做馬蹄袖,用紐扣連於袖口,行禮時放下,禮畢解去,袍仍為常服。男子及八旗婦女都用。
官員禮服的另一種是補服,也叫補褂,是比袍短比褂長的一種過膝長褂,對襟,平袖過肘,前胸後背各綴一塊紋飾不同的補子,是清朝官服中主要的服裝。褂罩在袍服外面,增減方便,是滿族風習,也是清朝官服的又一特點,與頂戴同為品官級別的重要標志。補子有圓形、方形兩種。貝子以上用圓形補,國公以下用方形補。補上紋飾因各人等級而有正龍、行龍、正蟒、行蟒的區分。因襲明朝,官員補褂的補子也以所綉禽鳥、猛獸紋飾表示官員品級的高低。文官一品的補子綉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鸂鶒,八品綉鵪鶉,九品綉練雀;武官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品綉彪,七品、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凡都御史(一品)、副都御史(三品)、給事中(五品)、監察御史(從五品)、按察史、各道的補服綉獬豸。補褂是品官標志,不得混用。乾隆時,副都統(武官二品)金簡代理戶部侍郎(文官二品),自以為身兼文武二職,遂別出心裁,於武二品補褂的獅子尾端另綉一隻小錦雞立於其上。乾隆皇帝見而大笑,隨即降旨嚴加訓斥,說他是私造典禮(徐珂《清稗類鈔》)。一般官員也有常服袍、褂,平時穿用,顏色、花紋不限。一般官員的行褂比常服褂短,袖長及肘,石青色,扈從也可以穿。
清朝還有一種黃馬褂,是較受榮寵者的服裝。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都例准穿黃馬褂,褂用明黃色。正黃旗官員的馬褂用金黃色。清朝皇帝對「黃馬褂」格外重視,常以此賞賜勛臣及有軍功的高級武將和統兵的文官,被賞賜者也視此為極大的榮耀。賞賜黃馬褂也有「賞給黃馬褂」與「賞穿黃馬褂」之分。「賞給」是只限於賞賜的一件,「賞穿」則可按時自做服用,不限於賞賜的一件。如乾隆時曾給提督段秀林賞穿黃馬褂。段秀林為官古北口,一次隨駕扈從熱河,乾隆帝召見時,見他須發皆白,便問他尚能騎射否?段秀林答:「騎射乃武臣之職也,年雖老,尚能跨鞍彎弧,為將士先。」乾隆帝遂在宮門前懸鵠一隻,令段試射。段秀林一箭中鵠,乾隆大喜。為獎勵其武功,便賞穿黃馬褂。到清朝中、晚期,得此榮耀者為數較多,僧格林沁、左宗棠、李鴻章等均蒙恩賞穿。
冠服之外的其他附件,有朝服的披領、頸間的硬領和領衣、朝珠、腰間的束帶等。披領,又名披肩,是清朝皇帝、後妃,及王公大臣、文武官員、命婦等穿大禮服時加在頸間披於肩上的,非遇隆重典禮,不準亂戴。披領為菱角形,一角圓而凹,作領口,系於頸項,另二角圓而銳,披於肩背。冬夏所用不同:夏用紗羅,為石青色加片金緣;冬用貂鼠皮毛,面上綉以不同紋飾,以區別尊卑等級。皇帝、皇後披肩綉二條行龍。國公等綉蟒。清朝禮服沒有領,需在袍上另加硬領。春秋季時,硬領用湖色緞,夏季用紗,冬季用皮毛或絨。領衣是連結在硬領之下的前後二塊長片,前面開衩如衣襟,有紐扣系結,下端束於腰間。因其形狀如牛舌,俗稱「牛舌頭」。考究的領衣用錦緞或綉花。朝珠,是清朝禮服中頗具特色的佩飾。據說清太祖努爾哈赤早年經常手持念珠,誦經念佛,影響所及,滿族百姓無論男女皆以頸掛念珠為飾。入關後,這一習俗進而演變為禮服中的佩飾。朝珠也是108顆,與念珠數目相同。不同的是,朝珠每隔27顆即夾入一顆大珠,名為「佛頭」,通常用珊瑚、瑪瑙、翡翠製作,一串共有4顆大珠,掛在頸上,前三後一,據說是象徵四季。朝珠兩邊附有三串小珠名「紀念」。每一紀念上再綴10顆小珠,象徵一個月上、中、下旬的30天。朝珠頂端的佛頭上連綴一個塔形裝飾,名「佛頭塔」,下面垂有絲絛,上面連接一個橢圓形的玉片。戴朝珠時,玉片處於後背,故名「背雲」。按《大清會典》規定:自皇帝、後妃、王公以下,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以及翰詹、科道、侍衛、禮部、國子監、太常寺、鴻臚寺等處官員都可在行大禮時佩掛朝珠,其他人則不許。懸掛朝珠,男女有別,男子為兩串「紀念」在左,女子為兩串「紀念」在右。朝珠所用質料,因人身份而定。皇帝朝珠用東珠,其他佛頭、紀念、背雲等因場合而不同,如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綠松石,絲絛都用明黃色。皇後需戴三盤朝珠,中間一盤用東珠,左、右兩盤用珊瑚,佛頭等用珠寶,絲絛明黃色。妃嬪穿朝服時都掛三盤朝珠,質料依次減等,絲絛用金黃色。其他王公大臣,除不許用東珠、珍珠及明黃色絲絛外,其他珊瑚、瑪瑙、翡翠、蜜珀、琥珀、碧璽等不限。朝帶,皇帝、文武官員穿朝服時需系腰帶。帶用絲織,上嵌四塊金屬版為裝飾,帶上配有荷包等飾物。版有圓版、方版之分。皇帝朝帶有兩種制式,都是明黃色。一種用四塊龍紋圓版,飾有紅、藍寶石或綠松石,嵌東珠、珍珠。左右佩汗巾,或飄帶、風帶等,用於大典禮時。另一式用龍紋金方版四塊,祀天時飾青金石,祀地用黃玉,也嵌東珠及其他佩飾物。皇子朝帶用金黃色,金嵌玉方版四塊,飾東珠四顆,中間嵌一貓睛石。親王、郡王、貝子等珠飾遞減。品官朝帶為青色或藍色,各級方版圓版不同,飾物亦有等差。清制規定:帶,親王以下宗室成員都束金黃帶,覺羅⑤束紅帶。非上賜,帶不得給予異姓。兩種帶色的區分也很嚴格,不能混用。
㈧ 在群里如何設置區別男女身份的標志
清朝禮節中單膝跪地有兩種:一種叫做「打千」,是奴僕見主人,下級見上級的常見禮。動作是垂右手,屈左膝,上身微微前傾。另一種是「請安禮」,男女動作不同:男子一邊屈右膝半跪,一邊口稱「請某某的安!」女子的動作是雙手按左膝,右膝微屈,往下蹲身。雙膝跪地才真正叫跪,是比較庄嚴正式的禮節。據《清史稿》中「禮」的部分可以看出又可分為:1、跪:用於百姓見官,下級見上級,以及祭拜神靈時的迎、送、讀聽祭文、聽取詔令、聽審和判決等等,分別稱為「跪迎、跪送、跪讀、跪聽、跪受」等等。2、除了跪還要叩頭,就是先跪下,然後雙手伸向頭前頭前按地,頭部的前額碰在地上。又分為「一跪一叩」(又稱「一跪一拜」下同),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等等,而以三跪九叩最為隆重。以上通稱為「跪拜禮」,直到中華民國成立後才宣布廢除,改為握手和鞠躬禮。要了解行禮,先要知道關於嬪妃和「格格」的制度:清朝後宮的嬪妃制度:皇後(1人)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以下不限制人數貴人常在答應「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並不都是公主。皇太極時期,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一、皇後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二、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後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順治時期把「格格」分為五等,即:一、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三、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五、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皇宮里日常生活方面的禮儀大致是「下跪叩首」禮,「下跪」禮,「道萬福」禮,「頷首」禮四種;最重的是「下跪叩首」禮,接著是「下跪」禮,「道萬福」禮,最輕的是「頷首」禮。下面是我總結的兩大部分(公主們和格格們):一、公主們:1、皇帝的姐妹(1)對皇後行「道萬福」的簡單禮儀;皇後行「頷首」禮。(2)對皇貴妃到嬪等級的後宮,行「道萬福」禮(通常是有對生養過孩子的或得寵的)或「頷首」禮(通常是對沒生養過孩子的或不得寵的),這些後宮們還相同的禮儀(如果公主向她們行「頷首」禮,她們可以回「道萬福」禮)。(3)對從貴人往下的後宮,可以行「頷首」禮或者不行禮,而那些後宮就要行「下跪」禮了(因為自嬪以下,就是沒什麼頭臉的身份,除非這些公主特許,否則是要下跪的)。2、皇帝的女兒A、固倫公主們和皇帝的姐妹行的禮是一樣的B、和碩公主(這個就麻煩了)(1)對皇後行「下跪叩首」禮,皇後行「頷首」禮;(2)對比自己母親位次高的後宮和自己的母親行「下跪」禮,這些後宮行「頷首」禮;(3)對和自己母親位次相同的後宮行「道萬福」禮,這些後宮行「頷首」禮或者回相同的禮儀;(4)對比自己母親位次低的後宮行「頷首」禮或不行禮,這些後宮行「頷首」禮。二、格格們:接著,說宮外的格格們,格格們行的禮大同小異,我就不分開說了:(1)對皇後行「下跪叩首」禮,皇後行「頷首」禮;(2)對皇貴妃到嬪等級的後宮,行「下跪」禮或「道萬福」,這些後宮行「頷首」禮;(3)對從貴人往下的後宮,行「道萬福」禮或「頷首」禮,這些後宮回相同的禮儀。清朝禮儀中國號稱「禮儀之邦」。但到了清代,大漢禮被悔,滿族禮儀對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到國家軍政,小到衣食住行、舉手投足,無不做出詳盡的規定。跪拜與禮儀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服務是中國封建禮儀的最大特點,因而禮儀中處處體現著尊卑差別。而足以顯示這種尊卑的,恐怕要屬跪拜之禮了。封建社會,臣子見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百姓見官員須先行跪拜;下級官員晉見級別相差較大的上級時要行跪拜禮;子孫晚輩拜見長輩要跪地磕頭請安;祭祀祖先當然也要磕頭。1793年,一個悶熱的午後,83高齡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小憩。此時,官員送來了英王的禮物,大多為西方的精巧機械,他觀看之後,頗為高興。早些時候,乾隆接到沿海商人代稟的英國使團信件,其中說到,皇帝83大壽時,未及來賀,今特遣使節前來進貢,因信中「情詞極為恭順懇摯」,他已經允准使節馬嘎爾尼等來京覲見,並命令沿海官員妥善接待。使節未到,禮物已先期到達,這讓乾隆相當滿意。因為有了皇帝的旨意,馬嘎爾尼一行一路受到各級官員的禮貌接待,對中國人的「彬彬有禮」大加贊賞,並向中國官員表示:「敝使昧於貴國風俗,今後各事,請各大人就貴國習尚中所有者便宜行之,敝使決不稍持異議。」然而,正是雙方都小心翼翼遵守的「禮儀」,卻差一點使英國使團覲見「中國大皇帝」的行動夭折——矛盾就發生在馬嘎爾尼一行即將面見乾隆的前夕,雙方就朝見禮節進行商討時,中國官員要求馬嘎爾尼等向乾隆行三拜九叩大禮,而英國使團堅持要行面見本國國王時的單膝跪拜吻手禮。爭執激烈之時,馬嘎爾尼甚至以不見皇帝相威脅。眼看原定覲見日期將至,雙方終於達成一致:英國使團官員以單膝跪拜禮見皇帝。盡管最後乾隆表示寬容,讓馬嘎爾尼行單腿屈膝禮,而其背後的意義則是,西方蠻夷,不知禮數。既然禮數不全,其他皆免談。當然,晚清社會中還有打拱作揖之禮,這多見於平級官員和平輩人之間。雙方一見面,即雙手打拱,彎腰低頭,有時甚至要一揖到地。這已經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禮數了,但比起鞠躬和握手來則又顯得繁瑣了。晚清從跪拜之禮向鞠躬握手之禮的轉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以人格基本平等為主旨的西式的鞠躬和握手,作為正式禮儀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從清代開始,但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作為正式禮儀在中國流行。服飾與禮節服飾和禮節是一個國家文化源遠流長的最顯露的標志。在明清兩朝才創建起來的天子形象,使龍袍成為清朝帝王最具特色的服飾。按照清朝禮儀,皇帝龍袍屬於吉服,在一般慶典、公務活動時穿著。而在重要大典、祭祀壇廟、納後大婚時,皇帝穿更高一等的朝服。搭配朝服穿戴的飾物從頭到腳包括了朝冠、朝帶、朝珠、披領與朝靴。不同的服裝名稱,穿著場合也不同,在當時是有嚴格區別的。清朝以異族入主中原。滿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馬生涯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與漢人的服裝大異其趣。清王朝建立後,清代服飾也得以充分吸收漢族服飾的成就。以官服為例,馬蹄袖、馬褂是清代官員服制的一大特色,但官服上的「補子」直接取之明代,文官綉禽類,武官綉獸類,分別按品級的高低,綉以各類飛禽走獸,以突出官員在職能和氣質上的要求。與明代不同的是,清朝的官服大褂的前胸是對襟的,補子也分為兩塊,綉在袍衫外面的大褂子上,稱為「補褂」或「補服」,禽獸的花樣與明代也略有差異。由於補子是在成衣後縫上的,對於邊角的加工更為精細,常常配以精緻的花邊,突出了裝飾效果。明代的烏紗帽到清代換成花翎,用孔雀毛上的「眼」即「目暈」花樣的多少,分出單眼、雙眼和三眼的級別。官員的朝服和常服,里三層外三層,行袍、行裳、馬褂、坎肩、補服,重重疊疊,還要佩戴各種朝珠、朝帶、玉佩、彩絛、花金圓版、荷包香囊等等。朝珠又有翡翠、瑪瑙、珊瑚、玉石、檀木的等級限定,連絲絛都有明黃、寶藍、石青之分。用什麼款式、質料和顏色都要受到禮制的規范,違反規定的以犯罪論處。雍正皇帝賜死年羹堯,就有擅用鵝黃小刀荷包,穿四衩衣服,縱容家人穿補服的罪狀,將服飾的等級之別細分到了極致。女裝雖然相對寬松,但精雕細刻無微不至,鑲邊有所謂「三鑲三滾」、「五鑲五滾」、「七鑲七滾」,多至「十八鑲」。在鑲滾之外還在下擺、大襟、裙邊和袖口上綴滿各色珠翠和綉花,折襇之間再用絲線交叉串聯,連看不到的襪底、鞋底也綉上密密的花紋。這樣重重疊疊,無所不在的裝飾效果,雖然有一定的美學價值,但如此繁瑣細密的包裝,是衣冠之治高度細密化的產物,這也使清代的服飾到了難以再發展的地步。清朝官員穿的朝服,其實是由旗裝演變過來的:圓領、捻襟、左衽,四面開楔,束腰,有扣絆,窄袖(有的帶有箭袖),保暖、便於坐騎。清初開始的制度規定,官員入朝必須穿披肩領袍,謂之朝服。朝服帶有箭袖,就是在本來就比較窄的袖口前邊再接一個半圓形的袖口。一般最長為半尺,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袖和肩是清服區別身份的標志。帶箭袖的旗袍是滿族貴族平時穿著和旗人百姓的節日禮服,一般旗人只許穿披肩領便袍,而到了普通百姓那裡就只許穿無披肩的領袍,謂之便服。旗袍有單、棉、皮之分。清初,其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 「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㈨ 清朝如何叩拜
下級對上級要叩拜,晚輩見長輩要叩拜,地位低下的人對地位尊貴的人要叩拜。男性是採用跪拜的方式,女性採用問安或萬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