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力分析
1、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加快,老年人口逐年增多
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44億人,占總人口的11.03%。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迎來人口老齡化高峰。傳統的觀念往往認為老年人是社會的邊緣人,但卻忽略了中國進入高齡化社會之後,龐大的老年人群體為形成一個巨大的老年消費市場奠定了基礎。擁有數以億計的老年人消費市場是未來中國必然的商機與趨勢。
2、老年人具有較強的購買力
老年人在經過幾十年的辛勤工作和奮斗之後,有一定的財富積累,多數有穩定的離退休及養老保險收入。他們基本上沒有什麼負擔,沒有撫養子女的支出,相反,其子女一般都會願意支出一定的孝敬父母的費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目前處於准老齡人口的中年人群也會慢慢步入老年隊伍,因此老年群體的經濟來源將不止源於退休金,還有其他更多的來源,如商業保險回報、各種投資收益等等,因此,老年人的可支配資金豐富,且能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現實購買力。
3、老年人的服裝消費觀念的轉化
雖然傳統老年人的服裝消費觀念節儉,但其中也有一些老年人懷有強烈的補償消費心理,渴望補償以前沒有實現的消費需求和願望。而且隨著持有享受生活、追求品質生活觀念的准老齡人口的逐漸增多,現代老年人對審美的、娛樂的、健康的需求意識和消費慾望越來越強,他們比傳統的老人更主動、更強烈、更捨得為滿足自己較好的物質、精神需求而投入和消費。
據有關專家分折,服飾穿著的消費占老年人消費領域比例的三分之一,而服裝的消費需求由傳統的滿足防寒的基本功能需求向追求品位、時尚、講究環保和健康的新趨勢發展。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老年人口規模、購買能力、消費傾向表明我國老年服裝需求量大。僅以我國現有1.5億老人計算,假如平均每年每人增加2套服裝計算,那麼每年就有近3億套服裝的市場,到2040年的4億老人就有8億套服裝的市場,可見人口老齡化,將給服裝市場帶來巨大的商機。
② 壯族的生活習慣、節日、穿著
1、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
2、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3、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其代負並送到分手處。
4、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
5、祭土地神,壯族地區幾乎每個村寨都在離村不遠的山腳下立一土地廟,每逢過節或是平時殺豬,都要以整煮豬頭去那裡超度一番,若做烤豬則抬著整豬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節必祭,擺上酒、肉、整雞等供品,祭罷方能食用。
③ 客家生活最重要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客家生活風俗 一、衣著 穿衣 龍崗客家人秉承本民系祖宗「樸拙成風,巧飾不習」的遺風,①其服飾特點側重於平實樸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衣服的布料主要是自織自染(部分農家則由自家種植薴麻繅出麻絲,再請人織成布)的月布、粗灑、線斜、茜雞烏等,此外還有機織布紅口長青和由外洋買回的烏口長青、綢布等。粗灑布通常作蚊帳,線斜作被單,月布、茜雞烏為通用粗布,長青為優質布,綢布是有錢人士的奢侈品。衣料顏色多為黑色、青色、暗紅色等。最普遍的服式為唐裝便服。男裝上衣開襟,七紐四袋(有的還加內袋)或五紐二袋。女裝上衣為右邊開紐大襟,外面無袋,只在內小襟縫制一袋。男女裝的褲大體相同,接駁的闊褲頭,寬褲腳,用帶子束縛。少數新進人士、圩鎮居民、教師、學生、公務人員穿勞動裝、中山裝。少數女士、女學生穿裙裝。建國後,由於經濟發展迅速,服飾變化較快。襯衫、青年裝、中山裝、列寧裝、裙裝在圩鎮很快普及,布料多為國產機織棉布,以斜布、十字布為主,間有卡嘰、呢絨。但上了年紀的農民變化不大。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期間,男女盛行軍干裝,式樣類似軍隊幹部衣裝,或藍或灰或綠,顏色單調。80年代以後,由於實行改革開放,龍崗地區得中外文化交流之先,得香港服飾文化的資訊之先,迅速接納西裝、裙裝、牛仔服、T恤等世界性主流服式。至今,龍崗客家地區衣著已與世界服裝潮流融匯,但龍崗女性還不太選擇特露的衣裝。 裝飾 男性裝飾較少,早年冬季偶戴布帽、氈帽,系圍巾(俗稱頸巾)。女子裝飾較多,頭帕、圍裙和涼帽獨具特色。 頭帕俗稱「包頭」,由一塊長120厘米寬50厘米左右的黑布、長青布做成,綴以系帶。頭帕以不同的飾邊顏色區分未婚或已婚女性。戴包頭有護發、擋日、防寒之用,且含避露遮羞的傳統理念。特別是漁家女,包頭伸出前額10多厘米,非正面不得觀其「廬山真面目」。20世紀60後代以後,姑娘少婦逐漸以方形印花頭巾代替包頭,且只限於冬季天冷時才戴。包頭只為中老年婦女偶用,逐漸式微。 圍裙俗稱「肚搭」、「圍身」,是加在上衣胸前掩至腹部的服飾,主要功能是起工作服作用,避免或減輕因勞作、觸物造成上衣的污染和磨損。肚搭用布為一般的黑布,但制工頗講究,搭在脖子上的吊繩常由小銀鏈充當,系在腰上的花帶多是自家手工編織,末端綴以絨球或垂纓,束起來美觀耐看。本是勞保用品卻能讓女性倍增婀娜風采,故特受女子垂青,成年女性均人各數件,輪番穿著。 在龍崗地區,為遮雨戴帽,男女都戴竹笠,而為擋日,男子依故,女子則戴別具特色的涼帽了。涼帽的框由竹篾織成,為直徑60厘米的圓形平面,中有同心圓小孔作套戴頭頂用,周圍用布圈連,整體成蓋狀。分藍涼帽、烏涼帽兩種,藍涼帽用藍色布,且圈布為全折式,烏涼帽用黑色布,為攏折式,兩者均綴以美觀雅緻的系帶。涼帽主要用於擋日,戴在頭上很輕便,圍邊不斷擺動生風,使面部涼快舒適,因此很受女子珍愛。涼帽竹篾上一般塗了桐油,故遇小雨也無妨。 建國前,居民中偶有佩帶砣表來看時間的。60年代以前,手錶仍屬鳳毛麟角,之後逐漸興起成為時尚,主要品種是上海表,少見男女裝之分。進入80年代以後,手錶迅速普及,且款式多樣,中檔的男女裝表極常見,青少年多戴電子表,情人有情侶表,商賈名士崇尚名牌表。 穿鞋 早年平民百姓勞動特別是遠行或上山割草砍柴時多穿皮墊鞋,俗稱「皮鞋」,也稱草鞋。為一塊長方形皮塊,頭有一小扣扣住第二個腳趾,中系一帶絆住腳掌。皮墊鞋護腳功能一般,故有「依恃草鞋蠶(戳)跛腳」之嫌。圩鎮居民穿布鞋,木屐為眾人洗浴後穿用。建國後,以布鞋為主,間有塑料涼鞋、拖鞋,男裝皮鞋為高檔品。80年代以後,男女裝皮鞋廣泛普及,青年人愛穿高級球鞋,俗稱波鞋,女性半高跟鞋很普遍。 首飾 早年囿於經濟條件,男人極少戴戒指、項鏈之類。婦女頭上梳發髻,得以簪挽之,如赴隆重場面,髻上好插各類釵飾。耳環、戒指、手鐲、項鏈均為婦女日常首飾,多數是銀質製品,少數金質。中老年婦女還常戴玉鐲。部分老嫗戴刻有「長命富貴」的壽鐲。小孩胸前掛一把銀或銅的如意鎖,上鐫各種吉利言辭。建國後,婦女戴首飾逐漸減少,六、七十年代因「破四舊」而幾乎絕跡。80年代以後,女人戴耳環、戒指、項鏈十分普遍,除釵飾較少見外,其餘首飾女性盡占風光。男人也普遍戴金玉戒指和金項鏈。 發型 20世紀之初,男子從小蓄發梳辮。民國初期剪掉辮子,改剃光頭。工具以剃刀為主,主要動作是把頭發剃光,故至今仍有將理發俗稱為「剃頭」的。之後逐漸理成平頂或圓頂發型,再後來流行西式發型,稱之「西裝頭」。女子從小梳辮,長大成婚後梳髻。建國後,男子以西式發型為主,間或小平頭短發,西式發型常加發蠟。女子盛行扎雙辮,剪齊眉發,用茶油揉抹頭發,增加光澤和幽香,故童謠謔稱:「龍崗阿妹梳靚頭,一條毛仔半斤油。」80年代以後,迅速接納港式發型屋的理發護發美發技術,青年男女喜歡燙發,女子尤有多種秀美奇麗的發型。90年代以後,部分女子又時興男性化短發,青年中染發相當流行,多將本身黑發染成棕黃、褐紅之類顏色。由於有定型發液、護發膏之類,人們的發型容易創意標新,通常都梳理得非常靚麗瀟灑。 二、飲食 大米是龍崗地區居民的主要食糧,米品種主要有早造粳米,晚造粳米和糯米。雜糧以番薯為主,還有芋、玉米(俗稱包粟)、小米(俗稱狗尾仔)、高粱等。建國前,一日三餐以稀飯為主。建國以後逐漸轉為兩粥一飯(番薯飯)、一粥兩飯(番薯飯)。80年代以後,作為正餐的午餐、晚餐吃米飯,早餐改為早點式,附近有圩街的則買麵包、包子、河粉、豆漿之類,家庭中每以稀飯、湯炒粉面之類為早點。番薯、玉米變成搭配性素食,進入綠色保健食品之列。 龍崗客家一直以稻米為主食,以稻米為原料的兩種最主要、最常見的熟食,是「飯」和「粥」。客家人對「飯」的概念,通常包含兩個方面的理解,一是釋為「餐」,如「吃早飯、吃晚飯」,就是「吃早餐、吃晚餐」的意思;二是釋為「干飯」,跟「粥」相對而言。這里的「飯」是指「干飯」。「粥」也有「薄粥」和「厚粥」之分,「薄粥」又俗稱「稀粥」、「鮮粥」,民間謎語「吹過去一條巷,吸過來一條浪,蒼蠅跌落打乒砰」,謎底即此。「厚粥」亦稱「流粥」,偶有俚稱「傑頭粥」。 大米粥的製作方法簡單,各地差不多,無非米少水多,入鍋熬爛即成。大米干飯的製作方法多種,主要有煲飯、燜飯、飯甑飯、缽仔飯等。煲飯是普通人家最常用的方法,把米洗凈置飯煲中,加入相當分量的水,煲沸至米將熟透,揭蓋用勺子舀起多餘的漿水(俗稱「飲」),再上蓋用文火煲至熟透。也有一種水分恰好而不用舀「飲」程序的。至於如今廣為大眾人家所用的電飯煲、高壓鍋等煲飯,實質上是煲飯發展到現代文明社會的產物。 如若多人吃飯,一般飯煲煲不下,則用大鍋來煮,稱為「燜飯」。大鍋燜飯很講技巧,其關鍵在於掌握火候,沸了數沸後即行釜底抽薪,讓余火與飯熟同步。此時火若太甚則容易「焦鍋」且「夾生」,火若過弱則飯不能熟透。1958年興公共食堂,由於用餐者眾,故多用大鍋燜飯,後來使用頻率頗高的用以貶譏「絕對平均主義、人人有份」的「大鍋飯」一詞,源出於此。 將米浸透倒入桶形飯甑,置鍋中隔水蒸熟,稱為飯甑蒸飯法,此法能確保米飯均勻熟透而無焦飯,常用於鄉間酒席或釀酒蒸飯。缽仔飯是用陶瓷缽子或搪瓷缽子盛米加水,壘置蒸籠或方形蒸飯框中隔水蒸熟,方便分份取食,多見於學校、公共食堂或某些客家餐館。 飯、粥之外,以稻米為原料進行加工的食品種類繁多,如各種糕點、茶果粄、擂茶、黃酒等。其中客家黃酒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做法獨特,大致如下:將糯米放入水缸中浸透,撈起瀝干,倒入飯甑里蒸熟成飯。將飯分批倒在簸箕上攤開,待溫度降至20℃左右(可撥瀝些清涼水),撒入酒餅(一種發酵的酵母,用米糠、中葯細辛等製成)粉末,攪拌均勻。然後放進釀酒缸中,飯糟中預留一小井,蓋好缸蓋,將缸置禾草簍中發酵醞釀。一晝夜後,可啟蓋聞聞,主要是辨別酒餅的效用,如有明顯酒香,可知酒餅有效,如無酒味,酒餅失效。三四天後,揭開缸蓋,濃香四溢,小井中已有從酒糟中泌出來的清澈酒液,謂之酒娘。如果是大冷天氣則需十來天才能見到酒娘。客家黃酒用於饗客、饋贈、滋補、調料、祭祀等。其酒味芬香醇和,甘甜雋永,有滋補健身、和血行氣、禦寒壯神、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血液循環之效。客家人在年節或宴會上,都喜歡飲甘醇的黃酒。客家黃酒炒雞是客家食譜中一道久負盛名的美味佳餚,甚補,早年只有坐月子的產婦才有此口福,現在龍崗客家的普通家庭或客家餐廳,都可隨時吃到這種美味的黃酒雞。 民間有「半年薯芋半年糧」的諺語,在龍崗早些年,番薯是僅次於稻米的主要食糧。番薯食法多種,一是即蒸即煮即烤即吃;二是切片或剁碎曬干為白片子和薯末子;三是蒸熟曬干為番薯干;四是擦絲曬干為番薯絲;五是置細沙中加熱烤酥為炒薯片;六是加工為薯粉。番薯除作為客家人的主食之一和食品工業的澱粉外,還是製造酒精的原料。番薯藤還是養豬喂牛的好飼料。 三、住屋 龍崗客家住屋獨具風格。從房屋結構布局形式看,可分為圍屋和齊頭屋。圍屋是客家居屋文化的典型產物,積淀著客家人的家族理念、團結自立理念、防衛理念等傳統意識。圍屋有小型圍屋和大型圍屋之分,其規模的形成受自然和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所見以小型圍屋為主。關於龍崗客家圍屋的分布和特點等,將有專文介紹。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獨立意識不斷強化,圍屋形式也就不斷變化,最後出現以齊頭屋為主要結構形式的「單家園屋」。 圍屋形式的弱化導致了齊頭屋的增加,反過來齊頭屋的增加又加速了圍屋的解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治安穩定,人們的個性價值越來越被承認,獨立意識增強,家庭越變越小,人人都渴求在圍屋之外建造自己的「正堂屋」,使之成為自家的獨立天地,於是齊頭屋應運涌現。齊頭屋呈簡單矩形,一般長8至10米,寬3.75至4.25米(即俗稱屋寬13坑瓦或15坑瓦的尺寸)。前半部是廳,後半部為寢室,兩間一體或三間一體的則開側門貫通,有的門前建一個矮牆圈定的門坪。房屋基本為兩層,安裝木製階梯(俗稱斗梯)供上落,或以簡易木梯上落。如果以一棟二間雙層的齊頭屋計,可有廳1個,寢室或其它儲物室6個,廚房1個,門前有門坪,這對四五口之家來說是很寬敞舒適的住所。另在側邊或近處建一小型草屋和雞舍(建國後至70年代末,農村牛欄、碾米間等皆由村上公家建造,居家可不用考慮),就更心滿意足。 龍崗傳統民居的建築,正如地方誌所雲:「房屋多土牆,但蔽風雨,尚黝堊砌以磚石。」②80年代以前的農村房舍幾乎全是瓦房,牆體以毛石砌築,用三合土(由沙、黃泥、石灰拌成,俗稱灰沙)砌結批盪。亦有以灰沙直接夯成牆體(俗稱舂牆)或以灰沙磚砌築,完全用紅磚青磚砌築的極少。屋頂以杉木作梁作桁,以杉木片條作桷,條件差的有用松木雜木為之。桁桷之上用瓦覆蓋,大瓦仰面成坑,小瓦伏聚成壟,坑中有6至8片玻璃瓦以供採光,俗稱「明瓦」。因大瓦通用寬度為魯班尺7寸(相當於25厘米),故裁定地基時通常以坑計,常見的是13坑或15坑(不設雙數的)。 龍崗地區臨海,特別是南澳、大鵬、葵涌三鎮地處海邊,每年夏秋間常遭受南海強台風吹襲,因此民宅建築中,結構牢靠,牆體堅固,瓦蓋結實,是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否則無法抵禦台風來時的暴風驟雨。以毛石、泥磚為主砌牆的地區,建房時須挖近米深牆溝;用石塊砌築山牆,其高度至少至棚底;牆上部若用泥磚砌築,牆體必須抹上灰沙漿,否則經不住風雨盪滌。瓦蓋上的棟頂、飛翼和瓦坑口都必須封築嚴實,瓦片攏放實在。為防急雨吹進屋內,有條件的蓋套瓦或雙重瓦。 80年代以後,傳統的房舍結構被淘汰,農村的房屋發生了史無前例的變化。初期盛行「兩層半」,即完整的兩層再加建樓棚上一個樓梯出入口。紅磚牆,鐵門窗,鋼筋混凝土棚面,外牆批盪水刷石(俗稱石米),廚房、衛生間內貼瓷片。這種小樓房一舉突破傳統房舍的千古水平,實現了採光、通風、水電、衛生和抵禦強台風諸方面質的飛躍。進入90年代以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包括農村人口在內的民宅都是成片成片的新式樓宇,高4至6層,牆貼馬賽克或釉面瓷塊,鋁合金窗框,豪華門。屋內設計高雅,一般人家均有廳、套房寢室、書房、儲物間等,居住起來十分舒適。舊式瓦房已成古董。 四、行路 直至20世紀初葉,龍崗地區依然是交通十分閉塞的地方,即使像龍崗圩、坪山圩、王母圩這些較大的居民點商業點之間,也只是羊腸小道相連,一般的小村落之間就更不用說了。歷史上許多被治吏美譽為「利及行人」的善舉③,也不過是架築小橋,拓出石級山路之類。那時候人們外出唯靠步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流通完全靠人力挑夫挑運(俗稱擔腳)。 至30年代初,葵涌人彭東海修築了淡水至平湖、龍崗至深圳的公路,公路所到之處,給龍崗地區沿途村落居民帶來行路商旅之便。由於有了公路,自行車(俗稱單車)陸續出現。 龍崗東部臨海,海邊居民有購置帆船的。帆船在沿海居民互相往來及溝通惠陽、鹽田、香港之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國以後,龍崗、布吉、坪山一帶首先興起自行車代步及運物。70年代後期,大多數村落都有機耕路相通,自行車迅速在全地區普及,公務員上班,學生上學,人們走親探戚,投圩趕集,甚至迎親,均使用自行車。除部分年老婦人外,小學生以上人群均會踩自行車。 從80年代起,摩托車(又俗稱電單車)逐漸時興,用摩托車代步載物,既快捷又省腳踏之勞,故青壯年以擁有一部摩托車為樂。之後輕便摩托車(俗稱綿羊仔)風行,尤受女士青睞,一時間車主甚眾。至此,民間代步工具形成了自行車、摩托車、綿羊仔並駕齊驅的局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千年交替之際,私家車已開始進入龍崗居民百姓家了。私家車車型一般為國產小轎車。據2001年上半年傳媒信息可知,龍崗地區私家車擁有率已近二成。以轎車代步,風雨無阻,來去快捷,舒適瀟灑,真可謂「獨領風騷走在前」了。
④ 中老年服裝品牌都有哪些值得推薦
中老年服裝品牌闊太、麥子熟了、福太太、琴美人等,如下:
1、 闊太
香港闊太國際服裝有限公司全資公司--深圳市恆得源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服裝設計、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實業公司。公司主營"闊太"中老年品牌女裝以及獨家經營"MAYALING"牌現場燙畫T恤,銷售網路遍及深圳市內各大商場及國內部分省市。
2、麥子熟了
麥子熟了中老年女裝品牌以陽光、健康、自信的生活為理念,以自然的色調,舒適的面料為素材,糅合雅緻的風格創造出的」麥子熟了」,知名中老年女裝品牌詮釋著成熟女性精緻的生活。
5、菲莉思蒂
菲莉詩蒂服飾公司創建於1984年,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由當初僅有十幾人的小型作坊,發展成至今在全國都深具影響力的大型服裝航母。
6、胖人緣
胖人緣服飾有限公司 主要經營中老年服飾、胖人緣,萊依羅爾,水磨經典,寶黛坊,我的,你的,我呼吸,女裝等。公司秉承"顧客至上,銳意進取"的經營理念,堅持"客戶第一"的原則為廣大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歡迎惠顧!
(4)中老年男裝嘉禾生活印花擴展閱讀
中老年服裝選購指南
1、服裝要顯出中老年人的端莊大方、謙遜含蓄,有助於發揮長者的氣質和風度,體現一種成熟美。(購物商城資源網微信公眾號:shopvx)
2、如果是性格莊重、做事穩健的,則應選擇寬松、合體,線形簡練,上下左右比例對稱以直線結構為主的服裝。
3、如果是活躍在舞台,或社交較多的,則應選擇面料考究、圖案色彩豐富的服裝。同時,為適應中老年腹等特徵,褲腰不宜過小,後襠不宜過寬,應適當選擇大尺碼的服裝。
4、由於身材、臉型、胖瘦各不相同,因此也應按各自的條件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服裝。身材高大的,色調宜用深色、單色;身材矮小的,以上下一色為宜,這樣能顯得修長。
⑤ 中老年服裝品牌有哪些+
Y中老年服裝品牌有那些?中老年服裝品牌怎麼樣?隨著生活的發展,人們著裝的觀念發生了許多變化,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就是:年輕人穿得素雅,中老年人相對花哨。中老年人希望通過服裝來掩蓋歲月的痕跡,中老年人自然也有年輕人無法企及的成熟美、服飾的選擇唯有適應這種美的呼應,方能創造出服飾的神韻。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下中老年服裝的選購技巧,希望能幫到你!
中老年服裝品牌
方法/步驟
選擇要點
選擇要點一:老年人服裝選購要考慮保健功能。由於老年人的健康很重要,而一套舒適的服裝也對老年人的健康起到的作用很大,首先要款式簡潔,然後比較寬大,才能使得老年人穿起來覺得舒適。在面料方面要注意選擇透氣性和吸濕性比較高的那種。
選擇要點二:色彩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老年人都會選擇一些比較深色和暗色的服裝,不過為了喜慶可以給老年人盡量挑選一些略微有點鮮艷的色彩。這點要把握好,不能夠太過於艷麗,如果色彩過於艷麗的話,會把老年人的膚色顯得比較暗淡一些。色彩適度就可以了。選擇一件色彩合適的服裝給老年人會讓老人家看起來更加年輕。
選擇要點三:花型的選擇有講究。體胖的老年人,就不適合選擇花型比較大的那種,還有橫條的花紋也最好不選用,因為這樣會看起來更胖一些。建議給胖點的老年人選擇中色豎窄條的圖案或深色印花圖案,這樣看起來會顯得身材好一些。對於偏瘦的老年人不適合選擇比較明顯的那種條紋花型,不然的話就會顯得更加瘦小。所以說不一樣的花型,也要根據老年人的體型來挑選。
⑥ 中老年服裝品牌有哪些
1、秋之歌
東陽市秋之歌服飾有限公司新廠房座落於風景秀美的浙江省東陽市白雲街道平川路260號,建築面積18000多平方米。
公司自1988年創立以來,歷經二十多年的風雨磨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旗下的」秋之歌」品牌已經成為全國中老年女裝的知名品牌,在全國已具有良好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2、雅百威
雅百威女裝擷取最新的杭派及漢派風范,已溶於時代特性,以風格新潮 、意感潮流、款式經典、做工考究的姿態在國內全面推出,現已成為大眾時尚的焦點。
雅百威發展之快讓人驚嘆。大浪淘沙,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商場到市場的轉變中,雅百威已由一個手工作坊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現代化服飾生產企業,並逐步邁向世界。
3、菲莉思蒂
菲莉詩蒂服飾公司創建於1984年,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由當初僅有十幾人的小型作坊,發展成至今在全國都深具影響力的大型服裝航母。
公司先後投資五千萬元擴大服裝專業生產基地,引進德國、日本、美國、台灣、香港等地的現代化先進制縫設備、後整理設備及應用「CAD」先進系統,建立了年生產力達二百萬套的服裝生產線。
4、金科
中老年女裝品牌金科,東陽中老年女裝代表品牌,東陽市金科服飾有限公司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浙江省東陽市漢寧東路458號,金科中老年女裝品牌佔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金科中老年女裝品牌創立於1988年,金科中老年女裝品牌集設計、生產、銷售於一體的中老年女裝專業廠家。
金科中老年女裝品牌擁有強大的技術力量,配有設計、製版、製作等各類專業人員並擁有一流的進口服裝CAD設計軟體及新產品開發能力。
5、香曼
深圳市飛躍服飾有限公司是一家專營中老年女裝系列產品的連鎖公司。成立於2000年,其品牌「香曼」是國內經營銷售的自主品牌,集典雅、時尚、文化休想系列風格為一體。產品花式新、款式好、面料精、加工細等優點備受中老年知識女性的青睞。
⑦ 福建人民生活習俗
福建畲族民俗風情——生活習俗 清代以前,畲族古住房大多是以竹子為架搭成的"懸草寮"。這種茅寮稱"千柱落腳"或稱"千枝落地",四面通風,呈"介"字形。架料多縛成框格型,寮面的懸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後蓋上。大多沒有隔間,前後開門,不開窗戶,沒有煙囪,一般佔地面積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牆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僅在寮中央豎1排3--5根樹叉,叉上架著橫杠,兩邊斜靠若干木條,紮上橫條(竹片),覆蓋茅草而成。茅寮結構低矮,陽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濕。清代,畲族地區才出現"土牆厝"。土牆厝為土木結構,四方築牆,屋架直接置在山牆上,屋頂呈"人"字形,蓋以瓦片,有4扇、6扇、8扇之分。福安社口坑裡畲族村曾有過1座10扇的土牆厝,可住20--30戶。近代畲家住宅與漢族民居格局大致相同,為土木建築,朴實無華,極少裝飾品,而且大多隨勢造間,極少見斜門、假窗和粗糙的"石敢當"等鎮凶化吉加物。畲族傳統宅院注重土牆牆體的厚實,牆上一般不開窗或者只開小窗,以便避風防盜。一般畲村的周圍都植有松、杉、樟、榕、柯、楓等喬木。畲族也有以陰陽八卦選擇宅地的職業性風水師,他們的理論大致與漢族風水師相同。1949年後,畲族住宅以土木結構為主,住房的建築和使用格局有所改善。1978年後,隨著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出現磚木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新式住宅。1978--1992年,據全區141個畲族村調查:新建住宅1036幢,建築面積15.85萬平方米,大多為磚木、鋼混結構的新式住宅。 【服裝習俗】歷史上畲族男女服裝多用薴布和棉布縫制。服裝顏色多為青黑或藍色。男裝式樣和漢族大致相同,女裝卻與漢族區別較大,但其款式在區內各縣大同小異。1949年後,隨社會生活水準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時服裝的款式、選用布質和漢族無大差別,只在婚禮和節日喜慶活動場合仍穿用傳統服裝。民國及其以前,畲族男子傳統服裝為青黑或藍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薴布衫用耐汗、耐磨、通風透氣性能好的薴布縫制而成。其款式為對襟、無領,僅用藍布鑲領口,兩肩上襯有棉布「搭肩」。薴布衫因其袖子長短之別,又分成長袖和短袖兩種。夏天穿短褂較普遍。夏天男子所穿短褲,亦用薴布或棉布縫制而成。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縫制,故又稱棉布衫,款式和薴布衫相同。冬天老人還加穿夾襖或棉襖,其式樣均為中間開襟。要是出門做客就穿「錢吊」,中間開襟,兩邊腰間備有口袋,用以藏放錢物。缺棉布的就用雙重薴麻縫成「馬夾」穿用。冬天男子穿青、藍的棉布長褲,褲子為直筒式,褲筒大,不論短褲或長褲,褲腰均接有15厘米的不同顏色棉布作「褲頭」。腰帶用布帶。男婚禮服裝是紅頂黑緞官帽(清代官帽),青色長衫,其襟、胸前綉花紋飾,青色布靴。除官帽、布花族內借用外,一般男子結婚都縫一件青色長衫。畲族婦女傳統衣服為黑色,向右開襟,其具體款式又因縣而異。福鼎式,通常稱福寧東路裝,上衣分大領和小領。大領中部最高處4--5厘米,多用水紅、水綠做底色,加綉花紋。領口裝飾有2顆約2厘米粗的紅絨球,球心鑲有各色料珠,俗稱楊梅花,球底托十幾片布葉子,有的盛裝背後還有銀飾小薄片,胸前右邊綉有圖案,大襟上釘有兩條長過衣裾的紅色飄帶,袖口以紅、綠色布(或用綢)條滾邊。有的少女裝不綉花,只用印花紅布縫在服鬥上。霞浦式,又稱福寧西路式,流行於霞浦縣西、南、中部和東部畲村及福安東部地區。其特點在於前後衣片長度完全相同,也是大襟式,有服斗和系帶,可兩面翻穿,逢年過節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勞動穿反面。領口低窄,中部最高處約2厘米。大襟一般是20厘米,服斗12厘米。服斗的刺綉集中在上角,左右側均延伸至中線,右側盡襟邊,斜長16厘米,垂直6.5厘米,寬1--10多厘米不等,由1--3組圖案組成,每組稱「池」,寬1--3厘米,以紅色為主。習慣以所綉組數,分稱「一紅衣」;或按領口綉花,分為「花領」、「一行領」、「二行領」、「三行領」。青年婦女所穿的服斗綉花偏寬,最寬的「三紅衣」三組花樣並列10厘米以上,領口多為花領,綉工特別精細,多作為盛裝、禮服。老婦和少女所穿的則偏窄,多隻綉一條1厘米左右的小花邊,反面服斗及領口都沒有綉花,只在袖口、兩側衣衩內緣添條、套肩、系帶和相應部鑲藍色布條。福安式,福安大部地區及寧德市畲族女裝,紋樣較簡單,只在衣領上飾水紅、黃、綠等虎牙紋,服鬥上鑲有一條3--4厘米寬的紅布邊,下端靠袖頭處才綉以三角隅花紋(相傳是當年高辛帝賜時蓋的金印),兩邊袖口各縫一塊1寸多寬的紅布。此外,女褲與當地漢族類似,舊時是大褲頭、大褲管、沒有口袋的「便褲」,多為黑色,有的長度稍短,稱「半長褲」。畲族婦女還有綁扎兩腳的傳統習慣,其綁腿又叫腳綁或腳暖,兼作防護、保暖之用。整幅呈三角形,寬29厘米,長55厘米,多以白色龍頭布縫制,末端有紅色纓絡和紫紅色長襟。20世紀70年代後,綁腿已少見。此外圍裙亦因縣有別,西路式(霞浦式)圍裙,裙身色黑,呈梯扇形,長(高)33厘米、上寬33厘米、下寬160厘米,正中12厘米外兩側有對稱的折迭,每側5--7條,每條寬0.7厘米、長5厘米,與裙身相等,折上有刺綉。兩側邊緣滾鑲藍色窄添條。兩側和上方均滾鑲紅、黃、藍、白、綠多種顏色相同的添條,排列成彩邊,緊靠彩邊外綉有圖案。裙頭藍色,寬6.5厘米,兩端系有白色素麵棉線織帶,寬約4.5--6厘米,長約2米,呈須穗狀。少女穿用的圍裙多系水紅色,或寬邊織花還帶。福鼎式圍裙大體與西路式相似,但裙身多呈長方形,長40厘米、寬47厘米。裙身上中部用淡綠色綢布作裝飾,節日穿用圍裙則加綉花。裙帶均為織有幾何圖案或水波紋花帶。畲族婦女舉行婚禮和逝世時穿的專用長裙叫大裙。黑色、素麵、四褶,長至腳背,分筒式和圍式兩種,與上衣配套,束以寬大的綢布腰或系配色大綢花。有的大裙改用紅色布料縫制,束以紅綢結的大綢花。1949年後,隨社會發展,畲族傳統服裝除中老年婦女還保留穿用外,青年男女只在婚嫁及重大喜慶活動時才穿著。其布質追求時尚,刺綉更趨精細。而平時穿用服飾和漢族無大差異。【帽鞋習俗】黑緞官帽 ∷ 俗稱「紅纓帽」或「紅包帽」,是畲族男子專用禮帽,整體青黑,寬沿外敞,頂綴2厘米大的銅質球或紅布球,球頂下垂以紅線編成的纓穗。民國後用圓沿禮帽,在舉行婚禮或逝世時穿戴。鳳冠軍 ∷ 又稱公主頂,是畲族婦女舉行婚禮和逝世時戴的頭飾。尖頂圓口,戴於發髻上,以紅綢帶或料珠串扣於下頰。冠體內層竹籜圈制,外蒙黑或深色布,正中上部裝有精緻銀框小方鏡,並配微形剪、尺、書、鏡等物件,冠頂用竹篾編織成塔形骨架,外蒙紅布,綴大小不一銀片,上部後側及兩側,名綴掛一蝶銀飾上名綴五串小銀片,兩端飾玻璃珠,頂端飾有2片三角銀片和紅纓絡,銀片上鏨有吉祥紋。婚禮用鳳冠系有遮面銀飾,俗稱「線須」,由一長方形銀牌和九串銀飾薄片組成,整體若簾,垂掛面前,銀牌有「雙龍搶球」圖案,銀片則為魚、石榴、梅花等吉祥圖案。鞋子 ∷ 傳統穿圓口黑布厚底(或木底)有鼻鞋,鞋面上折有一道紅色中脊為單鼻鞋,系女性穿用,鞋口邊緣鑲以紅、黃、綠等色邊線。鞋面折有兩道中脊的為雙鼻鞋,系男性穿用。傳統有鼻鞋民國後漸少見,大多數用作喪服,婚禮則穿長靴。【發式習俗】畲族男子發式與漢族無異,女子傳統發式不同於漢族婦女。畲族已婚婦女發式樣 霞浦為古典「盤龍髻」式(又稱鳳凰髻),式樣復雜,夾以大量假發紮成。梳扎時,先把頭發分為前後兩部,後部約佔三分之二。其間置放一支長約20厘米,直徑3厘米裹著黑布的竹籜捲筒,其中段用紅線扎緊往上折,呈斜角,使頭發膨鬆在後腦勺部位,呈瓜辮形,前端與假發用紅絨線扎緊,讓假發至前頂呈側扁型垂下;前部頭發分成左右兩股,旋成小股,從左住右繞於頭頂,呈螺旋狀,用發夾固定,最後用大銀笄橫貫發頂中央,形成昂揚屈曲、獨具一格的盤龍狀高髻。寧德北部和福安一帶畲族婦女頭發則從後腦勺梳起,向上盤旋繞頭蓋一匝,高達臉部的二分之一,如截筒高帽一般,腦後呈瓜瓣狀,發間環束數根深紅色的紅線。頂部壓一條兩指寬的銀簪,並插銀耳扒、豪豬簪各1枚,俗稱「鳳凰中」。福鼎一帶畲族婦女梳頭不摻假發,僅梳本身的長發於腦後成麵包型,罩以黑色網紗,插上銀簪等飾物。畲族未婚少女發式 福安畲族少女過16歲,頭發亦梳成截筒高帽形狀,但頂部不壓以銀簪而以一束紅絨線纏在右額前。寧德與霞浦畲族少女則把頭發圍成圓形,額前留若干劉海,以紅絨線夾上兩支銀笄。福鼎畲族少女頭發圍成圓形後,右側斜插1條銀簪,在簪子上垂下纓絡狀絨線。其他 畲族婦女發際所系黑色、藍色、紅色絨線環束,標志老、中、青不同年齡的身份,喪偶的婦女還用綠色的絨線圈頭。【首飾習俗】頭笄 ∷ 俗稱「髻簪」或「橫鈀」,橫貫於盤龍髻端,長約10厘米。兩片相連的垂葉,上鏨鑿花紋。這種頭笄樣式,系代代相傳,不容更改。銀簪 ∷ 用1枚銀元鍛成,兩指寬,10厘米長,如目魚骨形狀,上鏨花紋,供橫栓發頂緊發用。 頭花 ∷ 插於發際裝飾品。婚禮用的頭花,三朵一組,上鏤人物、動物圖案,製作精細。耳環耳牌 ∷ 與盤龍髻配套用,耳環通常製成翻轉問號形狀;耳牌,近耳處為曲形鈞,下掛銀牌。【飲食習俗】平時畲族飲食和當地漢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雜糧有麥、高粱、小米、玉米、鴨爪稗以及南瓜、馬鈴薯、芋頭等。副食有竹筍、蔬菜、野菇、野菜、魚、肉、蛋等。節日食品較有特色,主要有烏米飯、菅葉粽和糍粑等。烏米飯 ∷ 為農歷三月三食用。烏米飯的製法,是用山上的一種野生植物烏稔樹(杜鵑科,烏飯樹)的葉子,放到石臼舂碎後,貯到布袋裡,連袋放到鐵鑊里,加適量的水熬湯,讓它釋出紫黑色的湯汁來,而後去掉袋裡葉渣,將精選的糯米泡進湯進汁里,幾小時後,撈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烏米飯色澤烏黑發藍,香軟可口。由於烏稔能起開脾、防腐作用。故將烏米飯放在通風陰涼處,數日不腐。食用烏米飯有準備春耕,迎接豐收的象徵意義。 菅時粽 ∷ 俗稱「菅粽」,通常在端陽節和龍節時食用。將精選優質糯米倒入黃鹼水裡浸泡若干小時,拿兩片菅葉對折成一條槽底,而後舀鹼水泡過的糯米放葉槽中,成為一條20厘米長玉米棒子狀的菅葉粽,放到鍋里煮十餘小時遂成。每逢端午節,菅粽供敬祭祖宗外,還用以饋贈親友。 糍粑 ∷ 畲族過年、做「七月半」和冬節都要制糍,取意時(糍)來運轉,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將浸泡一天後的糯米濾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搗爛,捏成小團或餅狀食用。
⑧ 維吾爾族服飾
人類「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衣」放在首位,可其重要性。衣服又稱「服飾」,因為人們穿衣,不僅是為了遮體的保暖,而且還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維吾爾族的服飾當然也不例外。 維吾爾族的服飾不僅花樣較多,而且非常優美,富有特色。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的更亮,綠的更翠。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
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綉花帽,著的是綉花衣,穿的是綉花鞋,扎的是綉花巾,背的是綉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
維吾爾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色彩鮮明,圖案古樸,工藝精堪,其發展演變規律清楚,有些服飾款式與新疆出土衣物頗為相似,體現了一個地區、一個文化的歷史沉澱。又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審美接受範式,從中窺見民族服飾的傳承性與地域性的習俗。
解放後,特別是近一、二十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維吾爾族的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服和新潮服裝已越來越受到維吾爾族群眾,特別是青年男女的喜愛。
[編輯本段]維吾爾族的傳統帽子
維吾爾族帽類及頭飾種類很多,在維吾爾族服飾中最有特色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戴帽子,因為戴帽不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為生活禮儀中的需要,社交、探親、訪友以及節日聚會等場合均需佩帶。維吾爾族的傳統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兩大類。
皮帽主要用於禦寒,大多用羊皮製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獺皮、海獺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幾種:
1、白吐馬克(喀什白皮帽)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缽,羊皮製,絨毛在內,皮板在外,頂部有四個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邊。
2、阿圖什吐馬克
帽面由黑色平絨或絲絨製成,形似缽形,較喀什吐馬克淺,下沿的一圈毛邊為旱獺或貂皮製成。
3、賽爾皮切吐瑪克
形狀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絨或絲絨製成,沿邊較細,而用貂皮或其它獸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歐熱吐瑪克
該帽約高30公分,形狀類梯形、柱形,分里外兩層,以一般羊毛皮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農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婦女戴。
5、開木切特吐瑪克
沿邊較寬,用海獺皮縫制,帽圈帽頂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絨、絲絨作面子,此帽子過去多為貴婦佩戴,現在多為老年人佩戴。
6、庫拉克恰
是維吾爾族群眾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狀是圓形,兩側帽瓣較長,可以上下活動。庫拉克恰的主要種類之一的羔皮庫拉克恰,是較有特色的一種,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為黑色或灰色,它的兩側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種裝飾;喀力帕克(氈帽),內氈外布,等等。
皮帽本來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禦寒作用。但是維吾爾族群眾中有夏天戴皮帽的習俗,是因為它還具有保持頭部皮膚濕潤和防暑的作用。
[編輯本段]維吾爾族的花帽
維吾爾花帽不僅選料精良,且工藝精堪,製作小花帽的維吾爾工匠,都有一套「絕活」。花帽的圖案與紋樣千變萬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樣式、花紋與圖案也與各地域環境的有關,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區花帽樣式繁多,尤以男花帽顯著,那種以黑底白花紋為主,色彩對比強烈、格調典雅的「巴旦木」圖案,按紋飾的線構成的,凌角突起而顯出立體感,卻把黑白色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和田、庫車地區的花帽則以優質的絲絨面料,又配色彩各異的絲絨編織紋樣,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紋樣透溢出獨特韻味。有的花帽鑲飾串珠、金銀飾片,珠飾圓潤光澤,巧妙地運用圖案本身結構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錦。還有的花帽頂部紋飾凸起,綵線編織細膩,綵球串綴閃亮奪目,是新娘的喜愛之物。吐魯番地區的花帽則以色彩艷麗著稱,那大紅的花紋配上翠綠的花紋,宛如朵朵絢麗的奇葩。伊犁地區的花帽,不僅突出線紋的流動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優點,花帽造型扁淺圓巧,紋樣簡煉概括。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變形和添加花紋的一種圖案,其紋樣姿態豐富多樣,多是黑底白花,莊重、古樸、大方,維吾爾族男性老幼都喜歡戴這種花帽。
2、塔什乾花帽
原是塔什幹流行的一種花帽,現在是對格刺綉幾何形紋花帽的通稱,深受廣大男女青年所喜愛,一般色彩對比強烈,火紅閃耀如盛開的花叢。
3、格來木花帽
即扎絨花帽,帽似地毯絨面,綉法費工,比較少,但廣為男女青年喜愛。
4、曼波爾花帽
頂綉四組圓開紋樣,邊有四組長方或圓形紋樣,是最常見的一種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見的花帽,帽以米字為骨架,花枝葉交錯,花紋以枝桿連結或線條分隔,成多個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圖案似地毯排列,也稱奇曼塔什干朵帕,以知識分子戴的最多。
6、再爾花帽
即金銀線盤綉花帽,是姑娘、婦女最喜愛一種花帽,所綉的花多是立體的,在陽光下熠熠閃耀,給人以華貴端莊之感。
7、瑪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金片花帽
是用壓、鏤花紋金片綴在帽上加以裝飾,是舊時富家婦女戴的一種很貴重的花帽,現在已見不到戴這種花帽的人了。
9、吐魯番花帽
是吐魯番、鄯善、托克遜地區流行的一種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點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顏色特別火紅鮮艷,只有這一地區的老年人還戴這種艷麗奪目的花帽。
10、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區的一種大方、雅緻,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紋纖細、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維吾爾語稱「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縫成的,而這種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種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較小,紋樣比較簡單。
11、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區男性老幼夏季戴的一種便帽,有時冬季作為襯帽,多為素麵,有些在帽口有水紋邊。
12、賽里甫西吐瑪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稱賽蘭多帕,多為宗教神職人員戴,上纏賽蘭。
13、阿克多帕
即白色帽,帽上有白色線扎花紋,是做禮拜時戴的一種帽子。
[編輯本段]維吾爾族的鞋靴
維吾爾人穿著鞋靴是傳統的習慣,歷史久遠,可追溯到千年以上。他們的先祖曾經是游牧於高山雪領,縱橫馳騁在廣闊的西陲邊塞富饒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穿靴便於騎射,也稱其為保暖耐寒的「足衣」。《逸雅》雲:「履禮也,飾足所以為之。」
維吾爾人的鞋多為牛皮面製作。在農牧區生活的勞動者大都自己製鞋。也有製作鞋、靴的民間工匠。他們掌握了從製作木楦頭到選皮、鞣革到制皮鞋、靴成品的一整套傳統絕技,技術熟練、手藝精湛,不比製鞋廠工人遜色。由於經濟生活的穩定,交通的便利,鞋、靴價格的合理,現代的維吾爾人也去商店買鞋穿。
居住城鎮的維吾爾人,喜在鞋、靴外面套上膠鞋,這是一種良好的衛生習慣,無論走親訪友,或是在自己居室內,都在屋前把套鞋脫放門外,以防泥土、臟物帶進屋內。套鞋一般有兩種樣式,一種是圓頭的套鞋,另一種是軟底皮靴套鞋。
「靴」是長腰皮鞋,《隋書·禮儀志七》曰:「靴,胡履也」。西域各族穿靴的歷史悠久,沿襲至今,適應新疆寒冷的氣候,也是為騎馬放牧便利而創制的一種鞋履。
維吾爾族先民由於經歷過長期的狩獵、游牧生活,為了適應這種生活,養成了穿「玉吐克」(皮靴)的習俗,這種裝束至今仍為維吾爾人所喜愛。維吾爾族的鞋類主要有「玉吐克」(皮靴),「去如克」(皮窩子),「買賽」(軟靴),「開西」(皮鞋,類似套鞋,多在夏季穿),「喀拉西」(套鞋)。維吾爾族群眾的鞋、靴多用牛羊皮革做成。過去維吾爾族群眾女式靴子上綉有各種花紋,非常漂亮。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玉吐克」(皮靴),中老年人多穿「買賽」,外面加穿「 喀拉西」(套鞋)。過去維吾爾族多穿用皮子做的「喀拉西」,現在則普遍用橡膠製作的「喀拉西」,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保護靴鞋,入室或清真寺大殿要脫套鞋,以保持室內清潔。寒冷的地方,冬天穿氈筒。
[編輯本段]維吾爾男裝
維吾爾族的服裝一般都比較寬松。男裝比較簡單,主要有亞克太克(長外衣)、托尼(長袍)、排西麥特(短襖)、尼木恰(上衣)、庫依乃克(襯衣)、腰巾等。維吾爾族將外衣統稱為裕袢。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藍、灰、白、黑等各種本色團花綢緞料等製作。
過去的維吾爾族男子一般多穿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的長外衣,穿時腰間系一長腰巾,腰巾可以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攜帶食品和其他一些零星物件,隨用隨取。腰巾長短不等,長的可達2米多,也有方形腰巾,系時在腰間露出一個角。腰巾多為黑、棕、藍等深色,平常腰巾不怎麼講究,節日系的腰巾一般十分鮮艷,有的印花、有的綉花。維吾爾族男子穿上裕袢繫上腰巾,顯得別有一番風度。過去富有的人還在裕袢外再穿長袍。
維吾爾族男子的襯衣多不開胸,長及膝部、臀部。年青人及小孩的襯衣多綴花邊。宗教職業者多用長的白布纏頭,維吾爾語稱為「賽蘭」,外衣外邊不系腰帶,多穿長袍,與一般人有明顯的區別。
袷袢是現代的維吾爾族民族式男裝,是以「袷袢」式服飾為主要款式。與古代形式雖然相似,但現代的民族服飾講究面料的質地,式樣寬松合體,典雅大方。式樣多以長外衣過膝,對襟、長袖過手指、無領、無鈕扣,一攏腰巾束系既緊身連體,又舒暢保暖。
「袷袢」,喜用彩色條狀綢作面料,這是一種深受歡迎的傳統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織造細密,衣質輕軟,是縫制「袷袢」的好面料。年老的則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製,顯得古樸大方。下身多著青色長褲,蓋及腳面。講究的男褲,則在褲角邊繼飾花卉紋樣,多以植物的莖、蔓、枝藤組成連續性紋飾,顯得雅緻美觀。
青年男裝顯得朝氣勃勃,復季為白色布面料縫製成合領式衣,其領口、前胸、袖口皆續飾花邊,腰部束續花「波塔」(腰巾),其名「托尼」、或「葉克台克」,此衣裝不僅淡雅、涼爽,穿著也極便利,再配上青色長褲,著皮靴,全身穿著融匯成濃郁的民族服飾特色,更顯青春活力與健美。
維吾爾族的褲子過去通常為大襠褲,樣式比較簡單,分單褲、夾褲、棉褲三種,主要用各種布料做,也用羊皮、狗皮等做。男褲通常比女褲短,褲角窄一點。大多數維吾爾人男性都穿西褲。
[編輯本段]維吾爾女裝
維吾爾婦女愛穿裙裝,喜選擇鮮艷的絲綢或毛料裁製裙裝,常見的有紅、大綠、金黃等色的質料,內穿淡色對裙。更偏愛本民族獨創的「艾得來絲綢」縫制連衣裙。每逢假日或喜慶佳節,從街市、鄉村、山野,隨處都可見到身穿不同花色、紋樣的艾得來絲綢縫制的花裙。絲綢的花紋如彩雲飄飛,色澤明麗,濃郁華麗,透出創造者內含靈性的天賦。維吾爾人譽稱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麗」,即給人們帶來春天氣息之意,美好的祝福。女褲褲角肥大,褲長及裸骨。
維吾爾族婦女衣服式樣很多,主要有長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襯衣、長褲、裙子等。過去維吾爾族婦女普遍都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和褲子。裙子大都是筒裙,上身短至胸部,下寬大,長及腿肚子。維吾爾族婦女除用各種花色的布料作連衣裙外,最喜歡用艾德來斯綢,這是一種專門用來做衣裙的綢子,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維吾爾族婦女多在連衣裙外面穿外衣或坎肩。裙子裡面穿長褲,褲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綵綢縫制,講究的用單色布料做褲料,然後在褲角綉上一些花。婦女的長外衣主要有合領、直領兩種,年青婦女喜歡穿紅、綠、紫等鮮艷的顏色,老年婦女喜歡穿黑、藍、墨綠等團花、散花綢緞或布料,衣服上綴有銅、銀、金質圓球形、圓片形、橄欖形扣袢,講究的在衣領、袖口等處綉花。女式短外衣有對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開右衽短上衣三種。
維吾爾族不僅喜歡養花種花,而且喜歡將各種花卉圖案綉在服裝上。維吾爾族婦女喜歡在衣服領口、胸前、袖口、肩、褲腳等處綉花。就男子穿的服裝上也綉有花紋,主要在合領襯衣的領口、胸前、袖口等綉花,表現了維吾爾族濃郁的裝飾美感。
維吾爾族婦女非常喜歡戴耳環、戒指、項鏈、胸針、手鐲等。女孩子從五、六歲開始,甚至更早就開始扎耳眼,佩帶耳環。喜歡用「奧斯曼」的液汁描眉,在沒有奧斯曼的冬季,用「蘇爾麥」(石墨)或菖蒲來描眉,使本來就濃密的眉毛顯得更黑,用「海乃古麗」(風仙花)染指甲,用「依里木」(沙棗樹膠)抹頭發,用紅花的花瓣作胭脂和口紅,有用櫻桃和玫瑰花汁相混合,用於塗臉和嘴唇,這些都是維吾爾族婦女普遍使用的最理想的天然化妝品。
每逢節日盛會、走親訪友,維吾爾族婦女就把絢麗多彩、斑斕奪目的首飾帶齊全,穿上鮮艷的衣裙,精心裝飾打扮,更增無限風韻。這些風俗表達了維吾爾族婦女對美的追求。維吾爾族以長發為美,婦女多喜歡留長辮。過去未婚少女多喜歡梳很多小辮,婚後改梳兩條長辮子,但仍留劉海和在兩腮處對稱向前彎曲的鬢發。辮梢散開,頭上喜歡別一新月形的梳子,作為裝飾,也有把雙辮盤結成發結的。現在由於現代生活節秦的加快、生活條件和環境的改變,審美價值觀念的變化等原因,在城市裡留有長辮的維吾爾族年輕婦女已不多見了。但在維吾人對女性美的文化傳統里,以婦女濃密的黑發和粗長的辮子為美的觀點,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在維吾爾族的服飾中,和田地區的於田、民豐、且末一帶婦女服飾與其他地方的維吾爾族婦女的服飾不同,有其獨特的特點。她們多頭披白紗巾,頭右側戴頂「塔里帕克」(小帽),這種帽子口大頂小(直徑約8厘米左右),形如扣碗,遠看如一朵花,別有一番情趣。她們的長裕袢(外衣)有依次排列、七條尖頭對稱的藍色綢補條形圖案,袖領、底部有同樣顏色綢單邊緣。此外內著一件配套合領半開口套頭襯衣,襯衣右側依次排列九條呈扇面形,綉成寬條形圖案,圓領口處有一條寬邊,底口綉有羊角紋和碎花紋,領中部有兩條相同顏色的繩帶。據傳這種服裝是古代打仗和狩獵男女穿的一種箭服,兩側的七條圖案,原是箭袋,後來演變成裝飾圖案。
⑨ 中老年服裝品牌有哪些+
關
於服裝搭配問題,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他們的,對於年輕人們來說時尚永遠是我們追求的元素,服裝是我們對於時尚元素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追求時尚崇尚時尚,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穿衣講究搭配,那麼,中老年人難道就沒有追求時尚的權力了嗎?每個中老年人都從年輕的歲月中走過,或許他們也曾經引領過他們所經歷的年
代的潮流先鋒,只是人到中年以後,他們或許早已經忽略了,他們也應該時尚,也應該注意自身穿著的服裝搭配。
現在社會中中老年人的活動也越來越多,到了這個年齡,膝下兒女都已經成家,那麼,當中老年朋友或
出席朋友們為兒女舉辦的婚禮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怎麼行,而且沒有了負擔可以出去旅遊、派對都需要變換不同的服裝,為自己准備幾件中老年服裝,試著學習下服
裝搭配技巧,讓自己再年輕一把,到了關鍵時刻說不定還能出鏡呢。
首先,穿著打扮要符合中老年的容姿、氣質等。
中老年人不論男性還是女性可分為:
(1)
身材高大而微胖型
(2)
身材高但瘦弱型
(3)
身材魁梧型
(4)
身材矮胖型
(5)
身材矮小型
(6)
身材矮而結實型
(7)
膚色黑而且頭發黑者
(8)
色黑而頭發茶色者
(9)
膚色白而頭發黑者
(I0)
膚色白而頭發茶色者
中老年人的氣質是多樣的,有外向與內向之差別。一般來說,氣質內向的人動作沉著、優雅,氣質外向
的人動作敏捷、果斷。以男性為例,威嚴型的人,身材高大、膚色黝黑、毛發黑亮、動作沉著。這種人,氣質外向、內向的都有。瀟灑型的人,身材高大、膚色白
哲、毛發漆黑,其氣質偏內向,動作顯得優雅。運動型的人,身材適中,膚色白的、黑的均有,頭發黑或茶色,動作敏捷、氣質外向。
以上三種類型的人,只是按一般的審美經驗而定,決不是凝固不變。總之,在選擇中老年人服裝的時候,要盡量突出自己固有的威庄、瀟灑、活潑的氣質。
另外,在中老年人服裝顏色方面也要十分注意,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風格,衣服的顏色搭配要講究相互
呼應。白色、灰色、黑色屬於百搭色。紫色穩重,藍色清爽,綠色活潑,紅色古典。身材較胖的中老年人穿寬松的毛衫、肥大的水褲是不錯的選擇。身材較矮小的中
老年人要避免穿長裙。除此之外,使用墨鏡、遮陽傘和圍巾這些小道具可以為漂亮的衣服增添亮點。總之,同樣一件中老年服裝,不同的中老年人穿上它,會產生不
同的審美效果。
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了解到,即使再漂亮的衣服,如果不會進行服裝搭配,穿在身上也只是一塊沒有生命力的布而已。通過合理的服裝搭配,中老年人也要穿出氣質穿出風采。
⑩ 中老年服裝品牌有哪些;
中老年女裝品牌有,秋之歌、香曼、金科、秦美人、雅百威、福太太等。
1、秋之歌
東陽市秋之歌服飾有限公司新廠房座落於風景秀美的浙江省東陽市白雲街道平川路260號,建築面積18000多平方米。公司自1988年創立以來,歷經二十多年的風雨磨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旗下的」秋之歌」品牌已經成為全國中老年女裝的知名品牌,在全國已具有良好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4、琴美人
以塑造「經典生活、知性女人」為己任,祟尚歐、韓「時尚、休閑、優雅」風格主調,融合中國服裝流行趨勢及消費者的喜愛評估,為品牌創造出富有獨立個性的品牌風格,成為時尚白領、追求個性、不斷探尋新的自我的知性女性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