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可以給我一些關於美國西部牛仔的參考資料嗎~中文英文都可以~有英文文獻為佳~~~最近要寫論文~拜託拜託
西部牛仔(West cowboy),是指18至19世紀的美國,在西部廣袤的土地,一群熱情無畏的開拓者。在美國歷史上,他們是開發西部的先鋒,他們富有冒險和吃苦耐勞精神,因此被美國人稱為「馬背上的英雄」。
目錄
簡介
產生背景
生活方式
工作行頭套索
牛仔巾
牛仔帽
牛仔衣
牛仔靴
社會影響西部小說
西部電影
技術牛仔
同名街機游戲簡介
產生背景
生活方式
工作行頭 套索
牛仔巾
牛仔帽
牛仔衣
牛仔靴
社會影響 西部小說
西部電影
技術牛仔
同名街機游戲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乃至對世界上許多人來說,美國西部牛仔是具有英雄主義和神秘色彩的人物。在文學、電影與電視作品中,牛仔通常都是頭戴墨西哥式寬沿高頂氈帽、腰挎柯爾特左輪連發手槍或肩扛溫徹斯特來復槍、身纏子彈帶、穿著牛仔褲皮上衣、以及束袖緊身多袋牛仔服、足蹬一雙飾有刺馬釘的高筒皮套靴、頸圍一塊色彩鮮艷奪目的印花大方巾、騎著快馬風馳電掣,形象威猛而灑脫,是一種代表了典型的個人主義和自由精神的外在裝束。由於迭出不窮的西方電影以及各種平裝小說和電視節目的渲染,使得善良、干練、勇敢的西部牛仔備受歡迎。但是,真正的牛仔是比其經常受浪漫主義手法渲染的後代要復雜得多的人物。事實上,西部牛仔是一種短暫的歷史現象,是美國西部從一八六六年到一八八六年這段時期盛極一時的一種服務行業的工人。這種職業的產生,有賴於冷藏設備的火車車廂的發明。但另一項發明——有刺的鐵絲網又使這種職業很快銷聲匿跡。
編輯本段產生背景
要說美國西部牛仔,得先說說美國的牛。 美國人是歐洲移民的後裔,美國的牛則是歐洲的後代。美國的牛最早是由哥倫布帶去的。當時,他把西班牙牛帶到西印度群島和中、南美洲沿海一帶。1525年,西班牙種的牛開始從西印度群島引入北美大陸。1611年,英國人又把數量眾多的牛運到弗吉尼亞州的詹姆斯城,從此英國種的牛便在北美大陸廣泛繁衍,那裡出現了很多養殖點。1540年,西班牙探險家科羅納多橫渡大西洋去北美尋找傳說中的「瑟博拉七寶城」,他還帶了500頭牛,這些牛被運到今天墨西哥北部和今天美國的亞利桑那州一帶。此後,牛群不斷繁殖,逐漸遍布今墨西哥北部和哈利斯科州,到17世紀初,哈利斯科的牛已達到10萬多頭。 總之,美國的牛從東面和南面兩個方向進入,逐漸流布全國。18世紀初,牛群出現在美國的俄亥俄州和肯塔基州。肯塔基在印地安語中意為草地,又稱青草州。與肯塔基相鄰的伊利諾伊州則被印第安人稱為「草原之國」,這里是牛的樂園。到19世紀中期,那裡馴牛養牛的技術已經十分高明。南北戰爭之後,牛群又向西推進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廣大草原,那裡成了「牧牛王國」。從南邊墨西哥進入的西班牙牛也大量繁殖,19世紀後期,德克薩斯州已有5000萬頭牛,是美國養牛最多的州。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得克薩斯人便把大量牛群往北驅趕到堪薩斯的鐵路邊,然後轉銷美國各地。當時還有專門的「牛道」和「牛鎮」,「牛道」是「牛群」走的道路,「牛鎮」則是沿途的歇腳站。 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緊接著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火車冷藏車廂的發明,使得牛肉能夠長途運輸而保持新鮮。結果,美國東部各大城市的市場都向西部大牧場主開放,而大牧場主們立刻以擴充牧群飼養規模來適應日益增加的需求量。在得克薩斯州和西南部各州大牧場飼養的牛群都要集中趕到當時美國最靠西部的火車終站,即設在肯薩斯州阿比林的火車終站。從那裡,用棚車把牛運至芝加哥,經屠宰、切割和冷凍後再運往東部。牛群長途跋涉,跨州越縣,當然需要人帶領、照管,數以千計的年輕人蜂擁而至,要在大牧場尋找工作。他們是中西部農場的小夥子,尋求冒險的英國人,東部想脫離父母獨立的年輕人,以前叛變的士兵,少數原是奴隸的黑人,一些印第安人,以及來自邊境的墨西哥人。他們,就是西部牛仔的最初群體來源。後被人們稱為「馬背上的英雄」。
編輯本段生活方式
在漫長艱辛的旅程中,西部牛仔們必須能吃苦耐勞,同時還要機智、勇敢、沉著、冷靜,能應付途中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故和危險。首先要管束半馴服的牛,特別是性情凶野的西班牙牛,牛仔跟在牛群旁邊,緊緊盯住它們,一刻也不能放鬆。沿途還要留意狼群等野獸和毒蛇、毒蟲的襲擊,防範印第安人的冷箭、標槍。有時候可能會突遇大雷雨,電閃雷鳴往往會導致驚群,牛亂奔亂竄,牛仔就要沉著地兜轉它們,圍成圈子,消除驚恐。 牛仔長途趕運牛群如同大規模的行軍。押送特大牛群的牛仔們要嚴格分工,各司其職。常常有兩個最有經驗的人擔任總指揮,一個通訊員,前後左右負責傳遞消息。另外還有「游騎」,前後左右靈活巡視,「翼騎」在隊伍兩邊行進,「尾騎」殿後,專管小牛、病牛和懶牛。牛仔,有的本身就是牧主,但多數是牲畜商人的僱工,他們在美國東部居民的向西遷移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牛仔的長途放牧,本身就帶有開拓性,他們為西進的人直接開辟了道路。 現存的一些照片顯示,他們的生活既艱苦又骯臟,工作卻不象一般想像的那樣危險。他們塵垢滿臉,身穿寬松下垂的毛織襯衣和長褲,與銀幕和文學作品中的那種神采飛揚的牛仔形象截然不同;此外,他們也不是經常帶槍的。但是,他們的生活絕不是那麼輕松愉快的。天一亮,牛仔就得先用套索捕捉他的坐騎。這只馬還沒有上馬勒,只是拴住雙腳,已在放牧區過了一夜。牛仔得馴服它,然後才開始趕攏牛群,准備長途北上。趕著牛群北上常要經過印第安人的領土。牛仔的飲食營養不足而且單調,主要是豆子、豬肉乾和咖啡,而且還飽受寒冷、痢疾和蚊叮蟲咬之苦。 牛仔的生活方式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葉宣告結束。當時美國土地有百分之四十是用於畜牧的。市場上的牛肉大大供過於求,以至價格大跌,許多牧場主破產。19世紀末,美國的交通運輸日益發達,牛仔的地位漸漸降低。他們紛紛轉行干別的工作,人們越來越少見到他們矯健的身影了。一八八六年冬天的一場大風暴毀滅了數以百萬計的牛隻,使許多牧場主和牧群陷入絕境。當牧場主們開始從這雙重災難中復甦過來時,他們安裝了鐵絲網柵欄,以便在比較容易控制的條件下管理和喂養牛群。從此,再也無須在空曠的牧場上放牧了。但要圍繞著鐵絲網和加設柵欄的莊稼地放牧,是使牛仔心灰意冷的事,不久他們就銷聲匿跡了。盡管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西部某些地方仍保持著牛仔的生活方式,但牛仔的全盛時期已一去不復返。但是他們的奮進、開拓精神卻一直激勵著美國人。
編輯本段工作行頭
套索、牛仔巾、牛仔帽、牛仔衣、牛仔靴。現代牛仔的裝束和電影里並沒太大區別。因為牛仔的這些行頭當中,每一件都有它的存在價值,而不僅僅是擺設。
套索
套索是每個牛仔必不可少的經典裝備,分為較簡陋的草編套索和比較考究的牛皮或其他動物皮製成的套索兩種。作為一名真正的牛仔,能否熟練使用套索,與衡量他是否有高超的馬技、百步穿楊的槍法同等重要,往往是他們能否被錄用的關鍵。套索通常被牛仔繞成圈掛在馬鞍頭上或拴在牛仔大腿前的馬鞍邊,隨時可以取下使用。套索通常的用法是:一頭纏在堅固的馬鞍頭上,另一頭是個活套,用來套在被追逐的牛或其他牲畜的脖子或腿上。除此之外,套索還有許多獨特的功能,比如用它將運貨的馬車拉上陡峭的山坡,托運圓木,套住牲口的角或腳將它從陷入的泥沼或洞穴中拖救出來等。當牛群「炸群」時,牛仔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騎馬追上領頭牛,准確甩出套索套住它的頭頸或腿,將其拉倒在地加以制服,這樣才能阻止瘋狂的牛群繼續狂奔。
牛仔巾
牛仔的頸間通常都圍著色彩鮮艷的印花大方巾。印花大方巾大都用棉布或絲綢製作,底色比較單一,主要有紅色,也有藍色和黑色,上面印著各種小圖案,色彩鮮艷圖案美麗的絲綢印花大方巾最為牛仔們所鍾愛。印花大方巾幾乎成為牛仔生命的象徵,被人們戲稱為「西部牧區的旗幟」,它的用途十分廣泛,擦汗、洗臉、包紮傷口、遮擋灰塵、傳遞信號,同時,它亮麗的顏色,也是富有個性的裝飾。牛仔們對自己的大方巾都倍加珍惜,每到有水的地方,牛仔都要把大方巾仔細清洗干凈,然後頂在頭上或握在手中,策馬前行,讓風吹乾。牛仔死後,同伴都要在其臉上蓋上一塊他生前最喜愛的干凈的印花大方巾,使他在另一個世界的孤寂旅途中仍有最忠實的夥伴。
牛仔帽
牛仔帽
美國的牛仔帽來源於墨西哥牛仔們常戴的一種被稱之為「斯特森」式的寬沿高頂氈帽。這種帽子頂部向下凹陷,而兩側帽沿則稍稍往上翻翹。除了戴上它的人顯得瀟灑干練外,牛仔帽還具有多方面的實用功能,不僅可以遮擋風霜雨雪、烈日冰雹,還是現成的水瓢、飯碗、枕頭。西部電影中可以看到牛仔帽的演變和多樣性。20世紀20年代的西部片明星喜歡把褶伸展到帽邊;50年代到60年代的明星,像詹姆斯·斯圖爾特和史蒂芬·麥奎因,他們的帽邊做了誇張的捲曲;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每次在西部片里出現,總是會伴隨他特有的那種平坦直邊的黑色牛仔帽,最傳神的就有他在《黃昏三鏢客》里的經典造型——一張臉埋在了斜斜的帽子後面,一角露出抽了一半的雪茄煙,神秘而傳奇。
牛仔衣
早期的美國牛仔一般都穿光亮的皮套褲而非牛仔褲。帶穗的皮套褲是牛仔在野外工作的必須,不僅保護雙腿不受荊棘傷害,冬天還可以防寒,還可以在上面劃火柴!牛仔很少穿短袖,一是防曬,其次是防止劃傷。一般穿緊身無袖的皮製短上衣,內穿束袖的、花色各異的,主要以蘇格蘭方格絨布製作的襯衣。牛仔襯衣有胸前口袋和過肩設計,兩用翻領可以配領帶飾。這種裝束不僅穿脫容易,干起活來也顯得利索方便、精神十足。牛仔的上衣內有許多口袋,使牛仔們可以將需要隨身攜帶的各種必需品分門別類裝進衣袋裡。而在西部片中,牛仔的襯衣大多被美化了,有的在前面增加了花邊裝飾或飾以流蘇,有的還穿著製作得十分花哨的麂皮襯衫。
牛仔靴
馬靴在美國西部幾乎和日用品一樣普遍,不管是牛仔還是一般的居民都穿,材質有牛皮、鴕鳥皮、鱷魚皮、蛇皮等等,經過壓花、上色,靴子綁高底薄,鞋跟結實,不僅腳感好,還非常美觀。一雙質量上乘的西部靴,可以穿二三十年不變形。高筒皮套靴是牛仔們走南闖北的必備。這種靴高及小腿中部,古巴跟形,系明線,大多採用雙色調,同時採用漂亮的皮雕或貼皮圖案來裝飾,既防水保暖,又耐磨耐穿,鮮亮迷人,套上它行動迅速敏捷,十分適合整日驅趕牛群和逐水草而居的牛仔之需。牛仔靴後面一般都裝配上踢馬刺。有的還在靴子上懸綴一種撞擊時會發出各種清脆悅耳聲響的裝飾品,當他們騎馬或走起路來就會傳出叮叮當當的聲音,顯示出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無比威風。
編輯本段社會影響
19世紀末,東西鐵路貫穿,牛仔紛紛轉行,他們矯健的身影越來越少見到。隨著交通發達,到了20世紀初,牛仔時代徹底結束。但牛仔時代的結束卻促成西部牛仔精神的完全確立。隨著美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牛仔文化隨文學、電影中的西部牛仔形象逐漸深入人心。牛仔們獨特的服裝、語言、歌謠、娛樂方式等經過世人的演繹,成為牛仔文化的標志。牛仔們奮進、開拓的正史野史和傳奇故事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內涵,激勵著一代代美國人。傳奇還在繼續。
西部小說
如果說西部牛仔體現出來的西部精神構成了美國精神的雛形的話,那麼西部小說中牛仔形象的出現,則使美國精神得以定型,成為了美國精神的象徵。西部小說展現了西部邊疆生活的艱辛,張揚出拓荒者為生存而奮斗的精神氣度,這種獨特環境下所錘煉的民族精神,正是美國精神的內核所在。
美國西部小說可以追溯到 1784 年約翰·菲爾森發表的《肯塔基的發現、定居和現狀》。通過這本書,美國人第一次了解到最早向西部移居的英雄——丹尼爾·布恩。他的果敢、剛毅、智慧,他的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典範,也成了「西部精神」的代名詞。從此人們對神秘西部的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美國西部小說發展中一個最偉大的成就,就是將西部英雄具體化為更具西部特色的牛仔。 歐文·威斯特的傑作《弗吉尼亞人》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牛仔小說的起點,被譽為第一部真正的西部小說。牛仔形象從此成為永恆經典。 這個「弗吉尼亞人」一出世便立刻引起無數作家的崇拜和仿效。構成「牛仔神話」的長篇和短篇層出不窮,創造了許多神采各異的牛仔形象:占恩·格雷的《叢林騎士》和歐內斯特·海科克斯的《通往洛茲堡的驛道》中溫特斯和「金發青年」那樣無私地保護無助婦女的俠士;傑克·謝弗的《沙恩》中沙恩那樣為道義和尊嚴而「抱打不平」的牛仔;布萊特·哈特的《田納西的好友》、傑克·倫敦的《全金谷》中比爾那樣不畏艱險的淘金者…… 鮮活的牛仔人物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荒漠邊緣即將沉沒的一輪紅日襯托下,頭戴氈帽,脖系圍巾,腳穿長靴,身挎手槍的牛仔,揮舞繩套把成百上千的長角牛聚攏,隨後在牛群蹚起的滾滾煙塵中策馬揚鞭,縱橫馳騁、跨越大草原,夜晚篝火旁,牛仔們吟唱的抑鬱憂傷的旋律彌散在天邊。峽谷巨川、天高地闊,粗獷正直、精力充沛的牛仔們無畏地前行。
西部電影
西部小說帶動了西部電影的發展,與好萊塢同歲的西部片使硬朗的牛仔形象成為美國集體神話中的英雄形象,西部牛仔精神最終成為美國精神的象徵。拍攝於1903年的影片《火車大劫案》就是美國西部片的濫觴。在這部影片中扮演暴徒布朗柯·比利的安德森自然成了好萊塢第一個西部片男明星。1939年,約翰·福特執導的有聲片《關山飛渡》因聚齊了所有西部的經典元素而被公認為西部片的里程碑之作,其造型風格、人物設定和敘事節奏都奠定了西部片的基本模式。影片描述了一輛驛車穿越美國西部新墨西哥州蠻荒之地的驚險旅程,呈現出鮮明的西部視覺圖譜:獨有的喀斯特地貌、陡峭的山谷、漫天黃沙的荒漠、紀念碑式的岩石、偏安一隅的小鎮和酒館、奔騰的馬匹和大篷車。人物也是頗具類型化,約翰·韋恩主演的林果就是一個典型的西部牛仔形象,他英俊瀟灑,桀傲不羈,頭戴寬沿帽,手持左輪槍,為復仇而戰。 電影《西部往事》劇照
1952年的《正午》則開創了心理西部片的先河,全片五分之四的時間都是在鋪墊,最後的出手卻只在一瞬間。影片描寫了一名小鎮警長在無法尋得助手的情況下,隻身對抗四個前來報仇的惡徒。影片插曲《Do Not For Sake Me》獲奧斯卡配樂大獎,成為傳唱一時的牛仔歌曲。1969年,《西部往事》在六十年代美國西部片漸漸式微之際,創造了「義大利式西部片」的奇跡,它像是一篇壯麗優美、舒緩大氣的「西部詩詞」,回顧著西部的一切特質:激動人心的鐵路時代,一望無垠的大漠黃沙。一個流浪無名的吹口琴牛仔、一個被通緝的匪徒、一個奸險狠辣的陰謀家、一個糾纏於三者之間的美艷女郎。 1990年,凱文·科斯特納首次執導的《與狼共舞》在西部片已衰落的時候出奇制勝,橫掃當年奧斯卡,震驚世界影壇,使好萊塢西部片重振雄風。影片長達3個小時,耗資1800萬美元,動用了3500頭野牛、300匹馬、130多名技術人員和400名臨時演員。這部大型史詩性西部片一反以往西部片中將印第安人一律寫成野蠻民族的作法,大膽顛覆了白人至上的西部電影傳統,刷新了西部片的面貌。 2000年,一部《太空牛仔》橫空出世,由伊斯特伍德飾演的「太空達達尼昂」帶領著他的三個「太空火槍手」們與未知的太空進行一番搏鬥,以找回並捍衛他們的榮耀。太空西部精神再度升華了美國精神。2006年的《斷背山》對於早已自成類型的美國西部片來說,更具有全新的突破意義。李安一語道破:「美國西部是個陽剛的世界,只有男人和動物,所有西部電影從來沒有往柔性的方面去走。」
技術牛仔
20世紀相繼出現的「迷惘的一代」、「嬉皮士」、「垮掉的一代」,都不過是牛仔氣文化性格的不同表現。從作為「離家出走者」開始,到從東到西的旅行者,美國人似乎從未長大,他們青春勃發。進入數字時代,更是未老便還童。就像當年發現新大陸並開辟西部一樣,數字世界這個新大陸被美國發現,他們成為這個最新領域的拓疆者。電腦誕生於美國不是偶然。電腦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被美國人的民族性格再次印證。持續不斷地更新自己,正是所謂「美國魂」的展現。 也許牛仔精神與電腦革命之間的關聯是不可思議的。就像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讀的是法律專業,而他最愛看的雜志卻是《美國社會科學》和《經濟學家》,可領導美國電腦「內行」和正規軍的正是蓋茨與尼葛洛龐蒂這樣的非科班出身的「外行」和「技術牛仔」。技術牛仔們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蓋茨、Facebook創始人、Google的布林和佩奇為了夢想都曾毅然輟學。他們不約而同將自己的領地變成了「牛仔場」。 當天資聰穎而具獨立精神的大學生瑟奇·布林和拉里·佩奇在10年前創辦Google時,他們塑造了一個體現兩人自身特點的公司。他們鼓勵員工自由支配20%的工作時間,用在員工自己認為最能使公司受益的地方。 Google的工程師可以自行安排上班時間,他們通常在中午時分來到辦公室,在公司的自助餐廳里享有知名廚師烹飪的午餐和晚餐,然後工作到深夜;每周在公司的停車場里還安排了兩次輪式曲棍球比賽;員工的日常著裝隨意清新,他們青睞T恤牛仔而非西裝革履。著名的「蓋茨裝」也不過是一條磨白了的牛仔褲和一件隨隨便便的T恤衫,腳上穿一雙蒙了塵的舊皮鞋。
B. 2021春夏時裝將流行什麼款
1、袖子+裝飾,白色或彩色的上衣
2021年春天最推薦的上衣是領口和袖子都有裝飾的上衣!,白色為主,當然選擇有顏色的也可以。
2、延續去年的趨勢,透明感的素材。
春夏超人氣的剪裁單品今年也有流行的徵兆。
顏色和花樣更能營造出今年的氛圍,享受與去年不同的穿搭。
3、泡芙粉色
正因為是艷麗的顏色,所以能表現出充滿活力的一面。
4、藍色的西裝
如果穿淡色調很酷的話,推薦穿藍色。
淺藍色給人一種溫柔的感覺,也會給人不氣餒的感覺。
5、橙色的裙子
適合皮膚的淡橙色,既可以作為穩重的搭配,也可以作為可愛的搭配,使用的范圍很廣。
6、迷你裙
大膽地選用長度較短的迷你裙,如果向酷系和時尚系靠攏的話,穿起來會很成熟。
7、花紋裙子
往年流行的花紋,今年還會流行,關鍵詞是「花邊」。
色彩鮮艷的小碎花圖案,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
C. 哪款湯姆福特的香水適合20歲的男生
TOM FORD白麝香香水。像是洗完澡後皮膚上留下的干凈皂香,限定MUSK系列中最清淡的一瓶,可惜的是這樣美好的產物也避免不了停產。所能找到最好的替代品一定是acca kappa的白苔,二者有著類似的香調風格,干凈的皂感都是最能感受到的元素。
D. 三得利世樽新鮮直送啤酒廣告裡面,那個穿著白襯衫的那個女的是誰
現在在家裡也能吃到,2瓶還免費送到家。淘寶直接搜索三得利新鮮直送
E. 湯姆·福特的新聞評論
還是很羨慕福特先生。這位時尚天皇越來越懂得放鬆之美。福特在成為知名設計師前當過模特,也當過演員,據說電視上曾一度同時播出他出演的12個廣告。福特認為那些時髦的、性感的廣告簡直太可怕!而實際上呢,那些性感確實段位不高,說到底他最性感的亮相總是在GUCCI和聖洛朗的秀場後,穿著水磨藍的牛仔褲和簡單白棉布襯衫,率眾名模謝幕的一瞬。當福特在時裝設計領域獲得商業和名譽的雙重豐收,灑脫離開GUCCI後,他先是小試牛刀,和雅詩蘭黛合作,隨性地調配了自己喜歡的香水;然後在羅馬開出一家電影工作室,擔任起了製片人,據說他將推出的首部電影取材於義大利的日常生活。他熱衷電影的理由是,「這是一種最令人興奮的設計。你不僅僅設計了人們的衣著,還設計了整個過程,甚至生死。這種永恆感是時裝所欠缺的。」
F. 成熟工藝時期的設計運動潮流是什麼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里所講的現代設計的成熟時期,實際上是指20世紀30-50年代。盡管在這三十年中,發生了20世紀人類遭受的最大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是,無論是發動戰爭的統治者,還是抗擊戰爭的人民大眾,都並沒有放棄經濟發展。他們或把發展經濟作為戰爭的經濟支柱,或以發展經濟來作為反對戰爭的後盾。特別是在戰後,為了恢復社會經濟,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因此,20世30-50年代,雖然戰爭頻仍,但社會經濟仍然在持續的發展中。在這種社會經濟條件下,現代設計經過長時期的積累,正式進入了它的成熟時期。在這一時期,現代設計由30年代美國的流線型運動、德國、義大利的工業設計,到40、50年代西方各國工業設計的發展,以及日本等東方國家現代設計的珊珊遲來,不僅使現代設計的廣度大大拓寬,而且在設計的現代化程度方面,也探索出了不少規律性的東西。
第一節 德國30-50年代的工業設計
一、設計的規范化、標准化運動
30 年代的德國是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統治時期。自1933年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奪取國家政權後,在德國全范圍內,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在政治、經濟方面所提出的首要觀點是他們宣布的「強大民族論」,這個觀點佔有絕對優勢,而在文化領域里拓展文化的思想非常少,當時的人們一無所知地用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來敷衍自己。而在墨索里尼領導下的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不但容忍了當時的藝術思潮,而且還支持推進藝術思潮的發展。在設計領域,納粹政府一方面堅決打擊包豪斯的現代主義,主張復興帝國的新古典主義;另一方面,為了統一和一體化,納粹政府又大力推行標准化運動。這種標准化又正好暗合了包豪斯現代設計的理性主義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把包豪斯的理性主義理想變成了現實。由於標准化和規范化有利於大批量生產,提高國民經濟水平,有利於一個強大的納粹帝國的建立。所以,納粹政府專門成立了新的規范產品設計標準的部門,頒布了一系列新的標准化法規,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很快就把全德國乃至德佔區的工業產品、器皿、住房、建築設計都統統規范化和標准化了。通過規范化和標准化,提高了德國的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促進了以工業設計為代表的現代設計的發展,特別是這種嚴格的政府行為的規范化和標准化運動,與德意志民族的嚴謹、理性、長於思辯的精神相吻合,使德國30年代的設計表現出慣有的冷漠、理性、科學的特徵,這主要體現在交通工具及家用電器產品的設計上。
二、納粹時期的設計
納粹時期比較重要的設計是由斐迪南·波什(Ferdinand Porsche)於1934年開始著手設計的「大眾汽車 」,這是大眾汽車公司最早的汽車之一。波什在設計時,盡量壓縮車體的外形,採取簡單的流線型風格,好像甲蟲一樣,因此被稱為「大眾甲蟲」(VWBeetle )。該設計使車體布局緊湊合理,加工工藝簡單,結實耐用、有利於批量化生產。由於該車設計注重細節和整體的統一,獨具匠心,所以其原型車一推出就受到廣泛的歡迎(圖 7-1)。可惜的是由於戰爭的原因,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這種「大眾甲殼」才投入批量生產, 成為歐洲最實用,最受歡迎的小汽車之一,也成為德國理性主義設計的典範之一。
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佩斯在30年代設計的「阿德勒」車,也成為30年代德國最著名的車型之一,該設計一方面建立在德國理性主義設計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又明顯受美國流線型風格的影響(圖 7-2)。
除了汽車設計以外,30年代,由於德國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網路,公路、鐵路和航線迅速發展,與此相關的列車等設計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受美國流線型運動影響,鐵路公司設計開發了具有德國風格的流線型機車和空調列車便是最明顯的例證。
在家用電器設計方面,德國在30年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時設計生產的許多家用電器產品確立了後來此類產品的基本特徵,並一直保持至今。如德律風根公司設計推出的「威肯 125WZ 」收音機,就極大地影響了20世紀真空管收音機的造型。又如德國西門子公司設計生產的鍍鉻電吹風,基本上構成了現今電吹風的基本造型特徵(圖 7-3)。
三、烏爾姆學院和德國設計風格的形成
納粹在 1933 年對包豪斯的封殺所導致的大量設計人員的逃移德國,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對德國的毀滅性打擊,使德國的設計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倒退。一時間,由於工業生產的凋敝,使設計處於一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地步。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設計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恢復過程。但是包豪斯設計和教學實踐活動對德國設計的深遠影響,以及德意志民族長於思辯的理性主義設計性格,使戰後德國的設計不僅恢復很快,而且恢復過程有聲有色,很快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這中間雖經歷了追求「有機形態」 和「自然材料」的設計風格探索,以及出現了極力主張技術美學的設計理論。而最終將理性設計、技術美學思想變成現實並形成體系的是烏爾姆學院及其與布勞恩公司的合作,這成為德國現代設計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49 年平面設計師奧托·艾舍(Otl Aicher,1922~)提出建立德國戰後的新設計教育中心的建議,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後來在一些重要人物的支持下,1950年由愛歇一舒爾(Inge Aicher-scholl)創立了烏爾姆設計學院,院址設在德國的烏爾姆。1953年,學院開始設計藝術教學,來自包豪斯的阿爾伯斯、伊頓和米斯、凡·德·羅等都在這里擔任客座教授。1955年由包豪斯畢業生、瑞士知名的雕塑家、建築師和知名平面設計大師馬克斯·比爾(Max Bill,1908~) 擔任院長,學院作為一官方機構開展了一系列教學工作。比爾決心把學院辦成當時西德最傑出的設計教育中心,在辦學思想上,他主張通過設計使個人創造性和美學價值與現代工業達成某種平衡。在他的觀念中,藝術與設計都基於理性的原則之上,邏輯思維和藝術家式的工作是馬克斯·比爾所代表的理論支柱,在他的這種思想影響下,烏爾姆學院的教學實質成為包豪斯的繼續,教學中注重探討產品的形式與功能、技術之間的和諧關系;設計中強調形式服從功能,要求產品設計要有真實性,提倡功能的同時,提倡產品設計形式的簡約化。顯然,烏爾姆學院在為藝術與設計的結合方面,較包豪斯又大大推進了一步。
然而,真正使烏爾姆設計學院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並形成嚴格的教學體系,是在1956 年,由托馬斯·馬爾多那多(Thomas Maldonaldo,1922~)任第二任院長以後。出身於建築家的馬爾多那多,認為設計應該而且必然是理性的、科學的、技術的,學院應完全立足於科學的基礎之上,要培養出科學型的設計師,為德國工業發展服務。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使烏爾姆的教學由單純的注重形式教學轉向與設計學相關的人文及科學技術領域,在教學中增加了社會科學、數學及符號學等內容。在基本拋棄純藝術課程的同時,基礎課程也著重學生的理性視覺思維培養,對於個性非常壓抑,而強調設計的企業性格、工業性格和批量生產的特點,馬爾多那多要求學生必須接受科學技術、工業生產、社會政治三個大方面的訓練,成為企業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除此之外,馬爾多那多還特別注重新技術在設計發展中的作用。強調實證主義為准則的科學基礎,從而發展了一種嚴格系統化的設計體系,並建立了高度理性的設計方法體系,即系統設計。在此基礎上,學院依然遵循功能主義的美學原則,強調美產生於邏輯結構,而結構又是明晰地反映著功能關系的。於是,形成了冷峻、簡潔、富有條理的設計風格,成為烏爾姆設計學院的鮮明特色。
烏爾姆設計學院將工業設計完全建立於科學技術的基礎之上,成為設計發展史上一個很大的觀念上的轉折,開創了對現代設計理性、科學研究的開端,導致了設計系統化、模數化、多學科交叉化的發展,對以德國為代表的設計理性化風格的形成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在教學改革中發展起來的包括字體、圖形、色彩計劃、圖表、電子顯示終端等全新視覺系統,成為世界各國仿效的模式。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烏爾姆設計學院所倡導的設計原則,當工業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會使設計進入一個單一化的胡同,許多產品由於功能的限制使設計受到壓抑。特別表現在產品造型設計方面,由於功能因素過分突出而阻礙了設計藝術理論,即遵循人性與感性的自由設計思想,摒棄功能主義的設計藝術理論。
1968年,由於財政問題,烏爾姆學院被迫關閉。盡管這所設計學院只存在區區十多年,但是它對德國和世界工業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其形成的教育體系、教育思想和設計觀念至今仍是德國設計理論教學和設計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它奠定了德國理性主義設計風格的基礎,對20世紀後期工業設計的發展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第二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美國的設計
從第五章所述,我們知道,盡管在現代主義設計運動中,美國的設計迅猛發展,出現了工業設計的職業化和設計師的產生,形成了樣式主義設計與流線型風潮,以及號稱「工業設計四元老」的一系列設計響譽世界,但是,隨著1941年珍珠港事件,美國被捲入戰爭以後,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逐步形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不僅在戰爭期間,試圖通過設計來鼓舞其盟國打敗法西斯和軍國主義,而且竭力將現代主義設計發展成國際主義風格,並推向全世界。
一、歐洲設計師的大量移居和戰爭年間的設計
由於德國納粹政府在歐洲的橫行,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產生了歷史上最大跨國的智力和創造才能的遷移。歐洲的科學家、作家、建築師、藝術家和設計師,紛紛從歐洲來到美國。其中藝術家裡包括歐內斯特(Max Ernst)、杜香(Marcel Duchamp)和蒙德里安(Piet Mondrain)等人。上章提到,納粹於1933年關閉包豪斯以後,格羅佩斯、溫德羅 (Miesvan De Rohe)和勃羅耶(Marcec Brger)把功能主義的建築運動移植到美國海岸。貝耶和莫霍萊·納吉把他們創新的處理帶到視覺傳達設計。其他來到美國,並在這個國家對設計作出重
要貢獻的還有視覺傳達設計師麥特(Herbert Matler)、卡洛(Jean Carlu )、薩特納(Ladislav Sutnar)和伯丁(Will Burtin)等人.
歐洲的上述設計師到了美國以後,一方面試圖建立類似德國包豪斯一類的設計學院,另一方面,結合美國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進行一系列設計活動。以前者來說,莫霍萊·納吉於1937年到達芝加哥以後,就一度建立了新的包豪斯。但它由於財政的支持不足,於一年後就停辦了。1939年,莫霍萊·納吉又設法開辦了設計學院。這個設計學院與其說它在經濟資源上獲得了一定的支持,倒不如說是想像力和精神上得到了支持。因為學院的主要經濟資源來自莫霍菜·納吉和其他成員,他們中很多人同意,如果需要的話,教學不要報酬。這個學院後歸入伊利諾理工學院,改名為設計學院。學院完全貫徹了包豪斯教學體系,改變了芝加哥地區以往的藝術教育模式。
除了像莫霍萊·納吉那樣致力於創辦設計學院以外,大多數的外來設計師適應美國社會,從事設計創作,逐步探索出了具有美國本土文化特色和適應時代的設計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在戰爭年代的平面設計中表現十分突出。
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在離城市人口的壕溝里打仗的話,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則是用機械化部隊閃電式進攻,從空中轟炸工業和城市。因此,這次戰爭的損傷中斷了許多政府創作視覺傳達宣傳的能力。以美國為例,畫家、插圖畫家和設計師組成的各式各樣集體小組為了彌補政府創作視覺傳達宣傳能力被中斷以後的缺陷,而被大量地接受美國戰事新聞處(U.S.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的任務,從事各種為戰爭服務的視覺傳達設計。
1941 年,美國開始巨大的防衛集結時,聯邦政府舉行了一次以生產為主題的招貼競賽。從法國移居美國,被譽為20世紀40年代平面設計「三個火槍手」(另外二位分別是卡桑德爾、查理斯·盧波)之一的卡洛(Jean Carlu)設計了「促進生產力」的招貼,畫面上一隻戴著勞動手套的手有力地握著扳手,正在轉動著一個「0」形螺絲——「生產」(Proction)的第一個母音字母。視覺和文字元素不可分地連結成一個強烈的普遍工作標志(圖7-6)。該招貼印製了十萬多張,分散到全國。卡洛被授予紐約藝術指導俱樂部展覽的最高獎而知名。
對希特勒、對珍珠港和對戰爭的強烈情感,似乎從戰事新聞處所委託創作招貼畫的視覺傳達設計師、插圖畫家和畫家們那裡產生了有強大傳達力的作品。插圖畫家阿塞頓(John Atherton)在1943 年設計的招貼,用兩行標題的安排暗示空間內的一個長方形。長方形內一個對稱偏向左面的白色十字架,其創意是對不謹慎的談話、聊天和討論部隊行動會是敵人情報的來源,深入到了問題的實質(圖7 -7 )。朋德於1941年為美國陸軍航空隊設計的招貼,近鏡頭飛機翼和飛機隊形之間的比例變化,達到了大深度的象徵啟示(圖 7 –8)。 考弗(Mcknight Kauffer)受委託設計了極好的簡潔招貼去鼓起被佔領地同盟軍的士氣。1940年他在為希臘設計的招貼中,設法結合兩個不同象徵造型,一面旗和一個古典頭像, 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注有希臘文標題,解釋為「我們為人人的自由而戰」。古典希臘頭像和美國國旗結合,成為一個有力的視覺傳達標題( 圖 7-9 )。
如果說諾爾集團的設計師在傢具設計方面特別注重新材料與造型的處理的話,那麼米勒公司的設計,則更多地表現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設計理念。大致說來,其設計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設計是企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或缺。
第二,設計應在市場競爭中經受考驗,要符合經濟法則。
第三,產品必須誠實,反對抄襲、模仿他人和古人的作品。
第四,由設計師自己決定自己設計什麼,充分尊重設計師的主動權是米勒公司的最大特色。
第五,相信好的產品必然會有市場,支持設計師不為暫時的「時尚」所左右。
戰後美國傢具設計的一系列成就幾乎都與諾爾集團和米勒公司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在現代傢具設計的材料運用、批量生產、傢具與生活密切結合等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工作。此外,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對美國現代傢具設計的宣傳和推廣起了很大的作用,博物館舉辦的一系列現代傢具設計展覽及設計藝術競賽成為消費者了解現代傢具的重要途徑,使一些設計師因此脫穎而出。如果把雷蒙德·羅威等人稱為美國第一代設計師,那麼以查爾斯·依姆斯、艾洛·薩里寧為代表的則是美國本土培養出來的第二代設計師。
3 、波音707飛機設計與人機工程學的運用
人機工程(Ergonomic) 原理在工業設計上的運用及生產積極效果,堪稱50年代美國工業設計發展的一大特點。前揭美國著名設計師德萊福斯為人機工程學的形成及理論宣傳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50年代美國波音707飛機的設計成功,則成為人機工程學運用於大型工業設計項目而大獲成功的範例,是50年代美國工業設計的重大成就。
1955年波音公司請著名設計家蒂格主持設計波音707飛機的內 艙,在德萊福斯等設計師的共同參與下,設計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舒適、安全的民用客機,他們在設計中大量運用人機工程學數據,使用中塑性鑲板,凹進的隱蔽燈、高靠背、有輪廓邊的寬大舒適的座位,以及與乘客服務相聯系的系統和寧靜的色彩,對客艙內部的布局、儲存空間及安全系統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周密的設計,既節省了空間,又便於乘客的活動。為乘客和工作人員提供了一個寧靜、舒適而方便的環境。該設計不僅創造了大企業與大設計師成功合作的典範,而且也是人機工程學在工業設計中廣泛運用的代表性設計。其意義不只是在為波音公司日後的波音737、波音747、波音767以及雙引擎波音777的設計提供了基礎,更在於推動了人機工程學原理在其他工業設計領域的廣泛運用,使人機工程學成為了工業設計,尤其是產品設計必須遵循的專門學科,使「為人設計」的思想深入人心。
迅速發展的戰後美國設計藝術教育體系,到60年代,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體系,在課程設置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三大塊:
1、設計基礎:平面與立體分析、設計素描、色彩、字體、材料和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等。
2、設計理論:設計史與設計理論、材料學、工程基礎、電工學、人體工程學、市場學、心理學、社會學、設計美學、藝術史等。
3、專題設計。
在上述設計課題中,一些專業涉及到非常多的理工科內容,如傢具設計中包括汽車內座椅的設計,與汽車設計密切相關。
在眾多的設計院校中,伊利諾理工學院可以說代表了美國式設計藝術教育的模式。其課程共分三大類:
第一類,視覺傳達:是對包豪斯教學體系的繼承,包括藝術和設計方面的基礎課,以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為主體。
第二類,產品設計相關學科:包括產品機械性能研究、人體工程學、生態學、社會學、經濟學,對產品設計進行綜合研究的課程。
第三類,系統設計:該項內容是在結合社會現實需要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系統、綜合訓練的課程。在教學中,根據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具體因素和要求,如環境、交通、通訊、食物、特殊群體需要(如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提出一定的課題,讓學生進行綜合性的、系列化的系統研究與設計。
美國設計藝術教育體系中,院校與企業結合比較成功的是加州設計藝術學院。該校作為美國戰後最重要的設計藝術學院,1930年由廣告人亞當斯(Edward. A. Tink Adams)創辦,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沙迪那(Pasadena)。在教學中,該校把「面向工業的藝術」(Art to Instry)作為追求的目標,一方面,理工科的課程在教學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另一方面,學校與福特汽車公司、寶馬汽車公司、柯達公司、通用汽車公司、本田、豐田等大公司有著密切的協作關系,這些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場所或設備,學校為企業提供專業人才。如通用汽車公司在該校建有11000平方米的計算機輔助汽車繪圖實驗室,配有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洛杉磯時報》多媒體中心也建在該校。
G. 湯姆·福特明明是個設計師,為什麼被稱為「性感大師」
因為湯姆·福特的設計性感,所以湯姆·福特被人們稱為性感大師。全世界少女為他瘋狂,他是最性感的男人湯姆·福特。
他給模特搭配的妝容,也徹底改變了女性美妝歷史。
自然的Undone妝容、凌亂的bed-hair發型,人們發現原來漫不經心的隨意(當然是經過精心設計)一樣可以有范優雅。
直到今天,這種「睡不醒」造型,依然是流行的主旋律。
H. 棕色休閑皮衣裡面穿什麼顏色和樣式的襯衣好看那
深棕色皮衣最經典的搭配是裡面穿卡其色水洗布的休閑襯衫. 就像印地安那.瓊斯電影裡面哈理森.福特穿的那種顏色的襯衫.
I. 男生白襯衫牛仔褲配什麼鞋子好看
當然是波鞋,也就是帆布鞋,有好多牌子都出了春季款,我個人喜歡CONSLIVE.
品牌簡述:周圍的一切由我掌握,我是樂觀的、快樂的、獨一無二的……熱愛運動、熱愛生活的代名詞——CONVERSE(匡威)
始創於1908年的CONVERSE(匡威)締造了全球的帆布鞋王國,無論是銷量上還是款色上都堪稱世界第一。在中國市場,現在上市的有ALL STARCHUCK TAYLOR (全明星經典帆布鞋)、JACK PURCELL(開口笑)、PRO STAR(古典帆布鞋)三大系列,50多種款色,讓不甘沉悶的青年人,高調地玩轉色彩,神采飛揚地出門去。
ALL STAR CHUCK TAYLOR
1917年世界第一雙ALL STAR帆布鞋在美國CONVERSE(匡威)公司誕生,二十世紀初素有"籃球大使"之稱的美國職籃巨星CHUCK TAYLOR(查克.泰勒)對這款新面世的帆布鞋愛不釋手,深信ALL STAR鞋能讓籃球選手在球場上縱橫馳騁,盡情發揮,因此他不管走到哪裡,他總會帶有一雙ALL STAR帆布鞋,熱心地向身邊的朋友、籃球選手和教練推薦ALL STAR帆布鞋,並根據籃球運動對運動鞋的要求和切身體會,親自參與了ALL STAR帆布鞋的改良設計,使它更適合於籃球運動。1923年,CONVERSE(匡威)公司為表彰他對ALL STAR帆布鞋所作的貢獻決定把CHUCK TAYLOR(查克.泰勒)的簽名作為ALL STAR商標的一部分。ALL STAR CHUCK TAYLOR帆布鞋於是誕生。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全明星經典帆布鞋已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帆布鞋的代名詞。創造了全球唯一單一鞋型銷售六億雙的紀錄。同麥當勞、可口可樂、福特汽車、李維斯牛仔褲一樣成為美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表徽。ALL STAR原始的設計是利用帆布作為材質,不僅耐磨,而且可由洗衣機清洗,符合環保,無污染公害。當時的ALL STAR只有一種顏色——白色。1966年,ALL STAR推出彩色系列,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單一色彩政策。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更多材質譬如皮革、橡膠等逐漸被用作製鞋原料。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受嬉皮士風潮的影響,時裝開始向自然、原始的感覺靠攏。ALL STAR在當時看來分外復古,穿著搭配非常方便,穿到哪裡都自由自在,讓生活化繁為簡。1996年,ALL STAR推出ALL STAR 2000,原來鞋面的帆布材質改為皮革,完成ALL STAR歷史上引人注目的變化。以最原始的ALL STAR為藍本,為最古老的球鞋換上最炫的外表。
JACK PURCELL
PRO STAR獨特的"星箭"標志自CONVERSE始創以來延用至今。"星箭"標志伴隨著J博士(JULIUS ERVING)、"魔術師"約翰遜(EARVIN JOHNSON)、"大鳥"伯德(LARGY BIRD)在NBA賽場上創造了一段又一段膾炙人口的籃壇神話。現在,"星箭"標志已不再局限於球場。PRO STAR簡單獨特的標志和古樸的配色,教人引發對純真年代的美好回憶,給予復古風潮全新的演繹。在日本、韓國,PRO STAR成為繼JACK PURCELL(開口笑)之後最暢銷的鞋品。
日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超級人氣偶像木村拓哉成了時尚的代言人,在日本,韓國,台灣等地,只要木村穿什麼服飾,什麼服飾就會流行。木村拓哉最愛的鞋子名牌是CONVERSE,《美麗人生》中木村拓哉腳下的就是CONVERSE中的ONE STAR。日劇《戀棧夕陽情》女主角酒井法子也對CONVERSE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