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東京哪裡逛街買衣服最好女生衣服
Shinjuku新宿
特色:大型商場、旗艦店高度集中
很適合購物狂
這里是東京最繁華的商業中心
老牌商場,有伊勢丹、高島屋時代廣場和三越百貨(這三個商場肯定有snidel)
除此外還有其他的地方也很好,推薦下:
東京潮流,有0101、Lumine、MYLORD
還有日本本土設計力量的Beams、CommeCaStore旗艦店
東京有特色的購物地:一個是整個位於地下的平價商場,單品價格低至100元人民幣;還有位於南口附近的馬賽克小路,全是個性小店(去一個地方特色的東西最重要了吧)
有朋友話讓朋友帶你逛,沒朋友買張地圖又實惠,又方便。
此外提醒一點:東京也有騙子,小偷,保管好自己的財務,花錢不要太大方,多砍砍價,畢竟中國人的錢花到日本去,讓人有點不爽了啦!
祝:旅途愉快!
❷ 日本古代服裝種類
樓下的回答只透露出兩個字,無知。日本古代服飾的發展,先經歷了繩文時代,主要以麻、動物皮毛為主,起禦寒防暑作用;到了彌生時代也就是邪馬台國時代,女子著貫頭衣,大匹的布在中間挖一個洞套頭的服裝,類似如今雨披的服裝,男子的服裝為將一塊布披在肩部在正面打結,另一塊布裹在腰部在正面打結的袈裟衣,樣子接近印度的傳統服裝沙麗,此時的日本已經開始從植物中提取染料,北方稱為一部式的連衣式樣服裝,南方稱為二部式的上下分開式服裝;到了古墳時代,大和朝廷與大陸我國以及朝鮮半島高句驪、新羅、百濟之間的交流增多,女子服裝模仿中國的[筒袖]上衣,下身穿著類似韓服的下裝。男子一樣穿著筒袖上衣,搭配被稱為足結在膝蓋部位扎有帶子的褲狀下衣。那時無論男子還是女子衣領的方向都和現代相反,為右上左下,另外古墳時代養蠶業開始盛行;其後飛鳥奈良時代譴隋使與譴唐使在很多領域吸納了中國文化,和現代和服接近,前襟左上右下的服裝,飛鳥時代聖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階,將官位設立為十二個等級,決定了不同等級佩帶的冠以及服飾的顏色,奈良時代又將服裝分為禮服、朝服、制服,制定了三公服,統治階級的朝服為立領大衣狀的上衣搭配袴,女子為上衣搭配裙的穿著方式,另外也有在裳以及袴上搭配褶的穿法,奈良時代開始從前的左前衣領左下右上變為如今的右前衣領左上右下;平安時代廢止了遣唐使,逐漸演變為日本民族自身的服飾,男子服飾從朝服變為束帶,公家女子變為被稱為唐衣裳裝束及女房裝束的晴裝束正式場合的禮服,束帶、唐衣裳裝束的袖口部分不縫起來,叫做大袖,和現在的產著及長襦袢的袖子一樣,現代和服用語中叫做廣袖,特別是女性的唐衣裳裝束下穿著的下裝叫做白小袖,這種裝束特點是受京都風土以及朝廷宮廷文化的發達的影響;鐮倉・室町時代的服飾為:武家男子的服裝為直垂、女子為衣袴。這是武家階級勢力日增掌握政治權利的時代,為了方便戰斗服飾的實用性增強,裝束的表著最外面的衣服分別簡略到1件,袴與裳被省略,小袖不再作為內衣而是成為外衣出現,這也是室町時代末期到現如今和服的原型,這個時期出現了有『身八口』的和服;戰亂平定後的桃山時代,出現了以華美的美術工藝品而聞名的桃山文化。這個時代綉箔、摺箔、扎染等手工細作繁盛,染織技術飛躍進步,這個時代出現了「辻が花染」的染色技術,男子服飾為肩衣袴,女子以穿著打卦,及以華麗的腰帶,民間開始流行名古屋帶;江戶幕府由德川家康開創,德川家近300年的統治期是閉關鎖國的封建社會,庶民階級在經濟、社會層面發揮勢力,開創了町人文化繁榮的時代,元祿期(1688~1703)出現了很多被稱為元祿文樣的色調明快,多使用金線的華美小袖,這個時代的和服和當今的和服樣式上已所差無幾,可以說是小袖最終成型的時代,江戶後期,使用帶締、帶揚的太鼓結開始盛行;明治維新是日本大變革的時代,開國政策帶來了其他國家的文化,生活方式、服裝樣式急速得變得歐美化,宮中的禮服變為洋服,並且在上流社會中和洋合並的服裝滲透進普通民眾的生活中,這個時期的禮服為:男子黒羽二重五個家紋付羽織袴,女子為黑色或其他顏色純色底色的皺綢上帶有五個家紋的下擺帶圖案的和服搭配丸帶。以上就是日本古代到近代的服裝種類及發展歷程。
❸ 有關江戶時代日本女裝的問題
那要看你懂不懂日語了 我懶得翻譯了 你自己看吧
這個是關於平民的限制
<初めて、ファッションが庶民へ。>
これまで奈良朝からここの江戸時代の女性衣裝の頁で紹介してきました衣裝 ・服は、
帝、貴族、政権擔當武士の方々の女性 ・男性の皆さんがお召しになっていたものです。
所謂、日本の政治を擔って來られた皆さんの服でした。
この江戸時代なる前にも、堺 ・博多商人の方々の中には、お灑落で素敵な女性 ・男性がおられたと思います。
しかし、それらをお示し下さる文獻を殘して下さっていませんので、知る由もありません。
家康が日本全土を掌握し、秀忠、家光の3代で基盤が整い初め、平和な世(戦が無い)が続きますと、
ここに初めて一般庶民 (年貢 ・運上金 ・付け屆け等のお支払い側) がファッションの世界に登場します。
但し、庶民と雲っても 「新興お金持ちの庶民です。」 今風でしたら 「六本木ヒルズ族の方々。」
「我衣 (わがころも)」 加藤曳尾庵著 文化時代 (1804~1817年) 頃に記されたものですが、
「寛永十六年 (1639年) までは、武家は格別、町人百姓ともに、衣服はなはだ麁相 (そそう) なり。
女も町人百姓の妻なれば之に順い、正保~慶安 (1643~1651年) 頃まで、年々に軽き貧家の妻 ・娘、
武家へ奉公に出る。次第々々に立身し、上つがたの御服をも拝領して、我が家に帰り、嫁するも右の拝領物
を著し、物見游山祝儀にも一つ二つある物を著したり。故に世上の女子目を奢らせ、有徳家の妻子等は、
手前金にて拝領物の如くこしらへ著し、古の麁相を忘れたり。然れども數多くはなし。
良き所なれども下女は夏冬とも木綿の晴著なり。 中略 寛文年中 (1661~1679年) より、
男女の衣服そろそろ奢る。 中略 寛文年中に至っては、
総鹿の子の小袖著す。
地は白で綸子、或いは、紺 ・緋 ・紫の 結鹿の子を総地にせり。
小舟町一丁目 石川六兵衛 妻、甚だ奢りたり。
此の女 常に紗綾 ・縮緬 ・綸子の類を著し、
晴れがましき所へは、緞子(どんす)(純子と記述)・綸子 ・金入等を著す。
常憲院殿 (徳川綱吉) 上野へ始めて御成りの時、彼の 六兵衛 妻 御成を拝すに、黒門前に桟敷をかけさせ、
幕をうたせ、左右に切禿両人、緋縮緬の大振り袖を著せ、真ん中に座す。
御通行の時、御簾を巻かせて拝す。 中略 其の時の上意に、
『是は何れの大名の奧方ぞや、あまり結構なり、あれ尋ねよ。』 との厳命にて、
即ち町人の妻なる由 申し上る。
是よりして 中略 石川夫婦 遠島を仰せつけ被る。」
* 麁相は侘びしく、質素な事。
* 有徳は得がある方ではなく、お金持ちの方です。
* 結 (ゆい) 鹿の子は紋綸子の絞り文様生地。
* 紗綾 (さや) は平織りの上に更に綾織りを施した光沢がある絹織物。
* 緞子は繻子織りで文様を織りだした絹織物。
* 切禿 (きりかむろ) は髪を切り下げて結んでいない、おかっぱ頭の子供。
庶民もやっとファッションの世界に登場できたのに、いきなり遠い島送りとは。
今時でしたら、「それじゃー、サーフィンしょう。」 何て游べますが、この江戸時代はそうは問屋が・・・。
<慶長小袖、寛文小袖、奢侈禁止令>
少し、時代を遡ります。
1596~1615年の慶長年間、秀吉の死から徳川政権移行時期。
安土 ・桃山時代、豪華絢爛と対局の侘び茶質素の名殘時代。
アウター (表著 ・ロングジャケット、コート) になった 「小袖」 がファッションを引っ張ります。
そのデザインが 「慶長小袖」 と稱されています。フォルム (形) が一定ですので、
デザイン差異は、生地 (布) の善し悪しと柄 (刺繍 ・プリント ・染め技術) の善し悪しです。
善し悪しは、あくまでも好みの問題がありますが、この時代は、その分量は未だ僅かです。
百聞は一見ですので 「京都工芸染匠協同組合」 様の文様の解說の頁に絵が有りますのでご覧下さい。
この時點では、未だ庶民の女性には屆いていません。(一部、京都町眾らを除く。)
☆ 慶長小袖、お客様リストと思われる方。
淀殿(君) (秀吉夫人)、 千姫 (豊臣秀頼夫人)、お江與 (徳川秀忠夫人)、春日局?。
茶屋四郎次郎 ・角倉了以 ・後藤庄三郎 ・今井宗薫 ・末吉勘兵衛 ・角屋七郎次郎らの奧様、お嬢さん。
1615~1624年、元和、秀忠 (1579~1632) (在職 1605~1623) 時代。
1620年 徳川和子 (まさこ 後の東福門院)、後水尾天皇 (在位 1611~1629)(1596~1680) に嫁ぐ。
1624年 寛永、家光 (1604~1651) (在職 1623~1651) 時代へ。
1627年 紫衣事件。 紫色の№1はずっと続いています。紫色の№1は 「高貴(あて)なる紫色」 を確認下さい。
1629年 明正天皇即位 (在位 1629~1643)(1623~1696)
1636年 キラビヤカな日光東照宮完成。
1642年 2月寛永飢饉のピーク。
徳川幕府は、庶民の皆さんを規制します。ご自分達よりも素敵な衣裝を付ける事を? (1628年にも。)
1643年 紫と紅梅染めの衣裝の著用を禁じる。 紫根の 「本紫色」、紅花の 「紅梅色」。
1651年 4月家光が死去、家綱 (1641~1680) (在職 1651~1680) へ。
1657年 1月 「振り袖火事」 と雲われる明暦の大火。
大江戸八百八町は焼け野原、死者は十萬人を越えたとか?
今の人形町に有った舊吉原も淺草へ移動。現在 ZIPANGU は舊吉原大門通りに面した処がオフィスです。
お役人、町民、庶民の生活基盤が一瞬でなくなってしまいましたので、あらゆる生活物資の需要です。
京、大阪、難を免れた江戸の商人さん達は、おおわらはの稼ぎ時。
御用商人だった、奈良屋茂左衛門らは、濡れ手に粟。
彼らの、奧様、お嬢さん達が、勢いファッション業界に躍り出ました。
1661~1673年の寛文年間、この時期の流行が 「寛文小袖」 です。「京都工芸染匠協同組合」 で。
1666年 7月小袖デザイン柄サンプル帳の頒布。「新撰御ひいなかた」 と雲う雛形本。
サンプルは200柄。その內、ヤングが180柄、ミセスが20柄だったとの事。 やはり ヤング?
1673年 8月三井越後屋、「現金掛け値無し」 で日本橋店 open。(現在の三越さんの場所ではありません。)
1673年 市川団十郎 (1660~1704) が荒事歌舞伎でデビュー。
1678年 東福門院死去
1680年 5月家綱が死去、綱吉 (1646~1709) (在職 1680~1709) へ。 この年、関東 ・五畿內は大飢饉
1682年 「好色一代男」 井原西鶴。 12月八百屋お七火事
1683年 1月天和の禁令 (美服禁止令=奢多禁止令)。
1684年 10月渋川春海 (1639~1715) (天文方) として、貞享歴を作成、翌年実施。
天和の禁令 (美服禁止令)
「金紗縫 ・総鹿の子、今後、女性はこの衣類の著用を禁じる。制出 (製造) ・売買 も禁じる。
小袖表一反 (端) の値は二百匁 (200目) 以上の売買を禁じる。」
石川六兵衛ご夫妻の遠島事件は、この奢侈禁止令の前の出來事 (1681年) になります。
美服禁止令が出されましたが、2~3年後には、禁止令以前より豪華な衣裝を皆さん著用されていたそうです。
禁止令と庶民の飽くなき追求するお灑落合戦は、この後もずーっと続きます。
*1663年 ハイソ ( high-society ) の方々へ美服禁止令が発せられています。
女院御所 (東福門院)、姫君方 (東福門院のお嬢さん) は、小袖(表著=アウター) 白銀500目まで。
御台様 (徳川將軍の奧様) は、小袖(表著=アウター) 白銀400目まで。
御本丸女中 (江戸城お勤め女性) は、小袖(表著=アウター) 白銀300目まで。
このお達しは、あくまでも女性への禁令ではなく呉服商への禁止令と雲う形を取っています。 姑息?
*貨幣は信用で成り立つ交換価値媒體物。
又、生活基盤の違いにより単純にこの江戸時代のドレス (小袖) のお値段を類推できませんが、
1609年制定の公定相場が、金1両=銀50匁=銭4貫文(4,000文)になっています。(1700年には改定)
庶民のドレス (小袖) のお値段の上限が200目 (匁) で東福門院さんらの上限が500目 (匁) 。
ドレス (小袖) 一著、金換算で4両と10両の違い。 たった2.5倍の違いしかありません。
今の世は、カード綿のポロシャツ 980円 シーアイランド綿で 98000円 何と100倍の違い ???。
目を白黒し、ビックリする様な 「差異」 でも無いと思うのですが ?????。
大概就是防止奢侈 平民女穿的振袖大小價格的上限 顏色不能穿代表貴族的紫紅等
下面是講江戶女裝的特點。。。主要是講振袖的
http://www.bb.em-net.ne.jp/~maccafushigi/mac/19.htm
裡面也說了你的一個錯誤 在江戶前期 隨便怎麼綁都沒有意思 早後期 綁在後面是未婚的意思 橫綁是已婚 沒有綁前面就代表是妓女的意思
❹ 日本古代女裝背後為什麼有個枕頭
日本女士得首先穿上兩件的汗衫,加上一條內里群,然後才能穿上和服。和服不是度身訂做的,只有大中小碼之分,穿上後如何能夠貼身呢?這就是技巧了。首先就是要左襟搭上右襟,千萬不能弄錯方向,因為錯了就代表了不吉利。穿上和服之後,要將多餘的布料向後折迭。很多人都認為和服後面背著一個小枕頭,但其實他們只是用來遮擋折迭的位置,作裝飾用,以及象徵穿著者的婚姻狀況,如果是未婚的,就可以用蝴蝶、花等圖案進行裝飾,但已婚的話就只能夠用方型了。
❺ 詳談日本服飾文化
一,日本的傳統服裝
據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記載,3世紀前後,日本男人用從肩膀下垂的長布包裹自己,而婦女則用一整塊布遮住自己,中間留個洞口漏出脖子。這種樣子的穿著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曾存在,例如希臘、羅馬、印度尼西亞和秘魯,習慣上稱為「貫頭衣」。
縫制服裝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紀前後,被稱為邪馬台國家的政治機構正處在發展階段。男人和女人都穿著過腰的上衣,袖子緊而直。男人下裝是寬松的象褲子一樣的褲(「侉」),女人則穿長長的褶裙,叫做「裳」。
在飛鳥時代(593-710)和奈良時代(710-794),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中國文化在日本很流行。宮廷有關的人穿著上大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平安時代 (794-1185)的宮廷服裝分為三個類別:特別禮儀的服裝、宮廷里穿的正式服裝和普通場合的服裝。男性穿用的正式服裝叫做「束帶」(模仿唐朝官服)。婦女的服裝分很多層,正式的女裝叫做「十二重衣」(模仿唐朝便服),一共分為12層。往好處說是「雍容富貴」,說難聽點兒是「拖泥帶水」。
鐮倉 (1185-1333) 和室町 (1333-1568)時代,在政府任職的武士正式場合穿束帶,他們平常的裝束叫做「狩衣」(日本化的服飾),從打獵時候穿的裝束演變而來。平常,武士階層的婦女穿加棉的絲質衣服叫做「小袖」,這跟現在婦女仍然穿用的傳統正式服裝(所謂的「和服」)沒有什麼兩樣。在正式場合,她們穿著長袍叫做「打卦」。
江戶時代(1600-1868)武士階層男子在參加儀式的時候穿一種叫做「上下」的服裝,但是平時男人女人都穿小袖和侉。作為一種習慣,人們將布塊圍在腰上,叫做 「帶」。武士要把劍佩在帶上,女人的帶則逐漸地變得越來越寬松和具有裝飾意味。江戶時代初期,許多人穿著簡單,雖然在正式場合女人可能穿打卦。但是隨著漂亮的染色布料和精美圖案的誕生,日常生活中的裝束也越來越亮麗,那些布料和圖案在日本和服中延用至今。
二,從和服到西裝
明治初期 (1868–1912),在舉國上下「文明開化」的熱潮中,在軍隊服役的日本人、警察和郵差等政府職員首先接納西服。吃牛肉、穿西服、跳交誼舞等等,成了文明、時髦的標志。
從政府職員首先穿著西服,也可看出日本的明治維新是由上而下推行的。正因為如此,西服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普及到民間。從當時西方報刊上登載的日本人漫畫看,光著腳的二輪車夫居然戴禮帽、扎領帶,現在看來很滑稽,當時卻是一種流行。
但是,我們注意到,明治時期的西服僅僅是一種表面的流行而已,西方的服飾文化並沒有真正紮根日本。尤其在明治的早期,和服仍然是最主要的服裝。在正式的場合,男人身著羽織(傳統背心)、侉以及西式帽子;而一部分女人,要麼身著日本服裝,要麼乾脆穿起西式的靴子。這種靴子配和服的日西式混雜的穿著方式,甚至在那些參加大學畢業典禮的年輕女子中也能夠看到。
昭和時代(1926–1989)初期,尤其是日本戰敗之後,在美國的直接干預下重建,西方的價值觀念、審美標准、思維方式融入日本社會,西方的服飾文化也真正被日本接納。
現在,男士服裝越來越西方化,西式的職業裝成了公司雇員的標准裝束。職業婦女也經常穿西服,許多婦女甚至在家裡也穿西服。日本人從幼兒園開始就被剝奪自由著裝的權利,大多數幼兒、兒童、少年去學校必須穿戴統一的「制服」,唯有大學生可以自由著裝(舉行儀式、參加組織又當別論),但一旦進入公司、機關又必須統一服裝(比學校略微寬松)。當然,所謂的「制服」也是西服的變體而已。
三,日本現代服裝的演變
[四十年代] 二戰後,日本婦女們放棄了戰爭時期被強迫要求穿著的寬松褲子,開始穿上了裙子等正常服裝。戰後初期,進入日本的時裝多數來自美國。40年代後期開始直到50年代,日本婦女熱衷於下擺寬大的束腰長裙和寬腰帶,也就是所謂美國風格。 從某種意義上講,巴黎服裝也是從美國介紹進入日本的。1947年,Christian Dior 問世,第二年,關於這個品牌的大量信息經由美國傳到日本。日本婦女非常熱衷於這個在全世界逐漸流行的新樣式。
[五十年代] 那個時候,海外旅行對多數日本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電影是人們獲得時裝信息的主要渠道。日本人可以看到許多外國電影,這樣他們就有機會了解歐洲和美國的時裝以及日常生活。眾多的流行時尚就這樣誕生了。當1950年英國電影《紅鞋》上映的時候,紅色鞋子在年輕人當中立刻流行起來。1954年當電影奧戴利?赫本主演的Sabrina上映時候,緊身半長女運動褲立刻成為年輕女性的時尚寵兒。
1956年根據諾貝爾獲獎作品改編的電影《太陽季節》 (《暴力的季節》Season of Violence)在日本上映,許多日本人模仿電影里人物的穿著,一種叫做太陽部落的服飾流行起來。夏天,男士開始穿著圓領運動衫,戴太陽鏡,而婦女則穿著色彩艷麗的短褲在大街上悠然自得。,
[六十年代] 這個時期年輕人成為時裝的不可置疑的裁判。這個時候,時裝從一種高級定製的產品變為低成本的、即買即穿的物品,從正式變得隨意。1965年春天,在巴黎時裝博覽會展示出來的超短裙很快就被引進到日本。傳媒一片反對,認為超短裙不適合日本婦女的體形,但是1967年超短裙王後英國模特twiggy訪問日本之後,超短裙就流行起來。超短裙最先由年輕婦女穿用,後來年紀大些的婦女也喜歡上了,直到1974年,超短裙一直是廣泛受到日本婦女喜歡的時裝。
60年代中葉之後,日本男士的服裝有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所謂常青藤風格。常青藤風格這個名稱來源於美國貴族學校的常青藤聯盟。這種時裝風格吸收了美國精英階層的服裝傳統,雖然經過了起伏盛衰,一直在公司雇員和中年人當中盛行。
與年輕人中流行的時裝相比較,公司白領穿著的服裝傾向於保守的黑色及灰色基調,結果日本的公司雇員被人們戲稱為「溝鼠族」。
[七十年代] 70年代中葉前後,從神戶、橫濱等港口城市發展起來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新傳統服裝(「new虎」)和橫濱傳統服裝(「濱虎」)。 這就像男裝當中的常青藤風格那樣。用來形容神戶興起的服裝風格的口頭禪是「很女人味兒呀」和「很成熟哦」。 神戶風格(「new虎」)的典型樣子是單色的短衫配半長過膝的裙子。而橫濱風格(「濱虎」)的特點則是娃娃型,印有設計師標志或者專賣店標識的汗衫,領子下翻,有點兒像馬球襯衫。70年代後期,沖浪服在少年當中流行,並且出現了復興美國50年代服裝的趨勢。
[八十年代] 80年代日本遭遇泡沫經濟,這個時候出現了設計師和人物標識服裝的熱潮。日本設計師高田健三, 宮家伊勢和山本關西在國際舞台上十分活躍並且贏得廣泛的贊譽。Y設計組山本糾一的服裝贏得了近乎崇拜的流行;深色的風格怪異的Comme des Garcons 設計組的川久保的作品在巴黎時裝博覽會上展出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還有Bigi設計小組菊池孝男 和 稻葉吉枝的時裝,以及 Nicole小組松田三廣的時裝也同樣贏得人們廣泛贊賞。
80年代後半期,婦女時裝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身體意識,強調展示身體的自然線條;另外一個是以隨意為風格的涉谷卡嘰(Shibuya casual),起源於經常光顧東京的涉谷區購物街的高中和大學生。 大約在這個時候身體意識的服裝受到愈來愈多的婦女喜歡,人們經常可以看到身穿這種曲線顯露的服裝的女性在迪斯科舞廳起舞,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而另外一方面,隨意風格的服裝的概念是簡單和耐用。
甚至是在從前被稱為灰色老鼠的公司雇員當中,年輕點的也開始喜歡時尚名牌裝束。今天, 平淡、嚴肅仍然是日本工薪階層基本制服的特點。另一方面,在商業社會里,關於什麼是合適的服裝的看法也在發生一些變化。例如,許多公司允許雇員在星期五穿著隨便一些。
[九十年代] 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如同其他許多事情一樣進入了一個似乎看不清楚未來的混亂時期。有些評論家發現,在90年代後半期,服裝中出現了一種東方主義和浪漫主義。但是從根本上講, 90年代可以被稱為多種式樣共處的時期,沒有哪種服裝占據絕對優勢。
90年代可能最值得提到的事情是,對服裝極為敏銳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領導了服裝潮流。大街上最為普通的一個景象是一群頭發染成棕色的學生,曬的黑黑的皮膚,穿著超短裙和短褲;寬大的襪子有意趿拉露出鞋頂。
四,日本傳統服裝的走向
今天,和服已經越來越少見到人們穿用。年紀大些的人,從他們年青的時候,就開始習慣穿和服,現在也還一樣。某些傳統餐廳里的服務員、以及教授傳統日本藝術(例如舞蹈茶道和花道)的人,也穿和服。 然而,跟西服相比和服的確是穿起來麻煩,活動不方便,作為一種實用和日常服裝事實上已經消失了。
盡管如此,和服植根於日本人民的生活之中,某些重要場合,人們還是要穿和服。這些場合包括:新年參拜、新年聚會、成人節、大學畢業典禮、婚禮、以及其他重要的慶典和正式聚會。在這些場合,女孩和已婚婦女身穿靚麗迷人的「振袖」或者長袖的和服,其精美的設計成為至今仍在繁榮的傳統日本文化的一個部分。
❻ 清朝服飾的清代女裝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
旗人衣裝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又有將羊皮做襖反穿,皮上亦加鑲滾,更有排須雲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女不纏足不著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旗裝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 從《大清會典》和《大清通禮》的記載中得知,婦女日常用衣有嚴格規定,並受法律限制。當然由於它不受品級約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種類較多。服用也隨意得多。只是對奴僕、優伶、皂隸限制不得使用絲、絹、紗、綾、緞、紬和羅等檔次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細皮、細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隨便使用珠、翠、金、銀、寶石等貴重的裝飾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繭紬、貉皮和羊皮等較粗質地的低級原料。在當時如出現「時式裝」,則首先在貴族中間服用,在帝制統治時期,人們的衣妝不輕易改變,至於「奇裝異服」就更不允許存在了。
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滿人入關後開始普遍使用紐扣,成為制衣的必備之物。民間用紐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響,同時也受到國外商品輸入的影響,因此逐漸在衣服的領邊和襟邊普遍使用。明代以前衣領大多是對領和圓領、。自清代旗裝用紐扣以後,衣領的形狀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出現了清代以前從未有過的襟邊不外露,內衫也與前不同,大鑲大滾的工藝邊飾更是不一般,因而對裁剪縫紉技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古代服裝十分崇尚「官樣」和「內家樣」,一般出新樣都首先來自這些式樣。乾隆以後,由於通商口岸開始有了商品的交流,使得新材料新花樣慢慢出現,兩廣和蘇杭一帶成為「時式新裝」的發源地;道光之後花樣愈出愈新,但是新時興的服裝式樣雖多,卻只能在貴族之間流行,平民不能隨意模仿。
自乾隆、嘉慶以後,不少旗女仿效漢服,在原來窄長的衣衫外面加上寬大袖子的馬褂,或加寬衫袍的衣袖,並學纏足等陋習,引起仁宗和宣宗動怒,連續下諭禁止,並申明滿洲八旗、蒙古、漢軍督統、副督統隨時詳查。違者治罪,一並嚴懲絕不寬大。 自古以來,喪服也被列為禮服之類。喪服可分兩部分:一種是後輩人為長者預制的「壽衣」;一種是在喪禮上人們的著裝。官者服用「壽衣」是按品級穿戴,平民婦女則用元青或藍色大褂。
出席葬禮者要按照月份分別服生麻布、熟麻布、粗白布、細白布、麻冠、麻履、草履、素履等喪服。在著喪服期間女人不得戴有色鮮花,不可塗抹脂粉,也不得穿絲綢衣服,不得使用鮮艷色彩,只准採用白、灰、黑、藍幾色。這些是喪禮的一般規定,根據地區習慣還另有不同。南方比較遵守古禮,比如女人用粗衣時邊緣不縫,腰下系麻裙,頭上用一條麻布縫綴一側,呈風帽形狀,戴帽後布的兩端一邊長一邊稍短;北方則將白布紐結包在頭上,在不綴邊線的粗衣下面用白布包鞋,留有鞋跟,父輩留黑色跟,祖輩留紅鞋跟。 是宮廷中上至皇太後,下至皇貴妃的正式官樣服裝。其朝服朝褂的具體規定和配套的各種珠寶飾物在《大清會典》圖卷中和《大清通禮》卷中都有記載,下面簡要介紹一二。
皇太後和皇後的冬朝冠為熏貂。上綴朱緯,頂三層。飾有珍珠、金鳳、寶石、珊珊等飾物,冠後有護領,垂明黃帶;夏朝冠為青絨。 皇太後和皇後的金約(用金做成的飾物),上綴青金石、綠松石、珍珠、珊珊等為垂褂物。皇太後和皇後的耳飾左右各三,由金龍銜一等珠:皇貴妃和貴妃的耳飾,宮中貴人耳朵扎有三個孔,配戴三副耳墜。皇太後、皇後、皇貴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緣,以立龍、正龍和萬福萬壽為綉衣圖案。領後垂明黃絛,飾以珠寶;也有以正龍、行龍或立龍和八寶平水為圖案綉文。
皇太後和皇後、皇貴妃的冬朝袍用明黃色、披領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緣,並有金龍、行龍、正龍以及八寶平水等圖案綉文。
皇太後和皇後的領約,以縷金鑄之,以珍珠、綠松石、珊珊為飾。皇太後和皇後著朝服時胸前掛有三盤朝珠。著吉服掛一盤朝珠,均為珍珠和珊珊等高檔飾物;皇貴妃、貴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為飾。這種朝珠共計一百零八顆,分四部分,以三顆大珠間隔,每個部分二十七顆。
皇太後、皇後和皇貴妃配有綠色彩帨,絛用明黃色,綉文為五穀豐登。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和嬪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庄緞;夏朝裙用緞紗,圖案與冬裙相同。
❼ 東京有哪些購物地點推薦
1。東京銀座的「三越百貨」可以買到,高檔的服裝服飾和化妝品,生活用品(餐具,文具,旅遊用品,健康美容器具),食物禮盒。
2。東京銀座,有各種歐美奢侈品專賣店。
3。東京銀座,有日本傳統高檔和服,以及和服配飾的商店。
4。東京銀座,有高級「偶人」專賣店。
5。東京銀座,有大型日式「文具」專賣店。
----
6。東京澀谷的「109」百貨大樓裡面,有最最流行的年輕人的服裝,鞋帽,服飾。
7。東京原宿的"原宿竹下通り」有各種面向「奇裝異服」的少男少女的服裝鞋帽包包等。
8。買佛龕,佛珠,佛事用品可以去「東京的淺草」。
9。買「魚干」「魚子醬」「海鮮」可以去「東京上野アメ橫」。
10.買書籍(日本古書)可以去,東京的「神田,神保町」。或者東京新宿的「紀伊國屋書店」
11。買「日用雜貨」,最最齊全的要數「東京新宿南口」的「東急ハンズ」了。
(皮繩,魚鉤,信紙,銀飾加工工具,皮革及工工具,放大鏡,毛線,毛筆....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大的)
12.買「母嬰產品」,可以去東京的「赤ちゃん本舗「的東京店。
在,東京都品川區西五反田。
❽ 誰知道這是什麼牌子女裝
韓國品牌,可找代購購買。
❾ 日本古代女裝叫和服,男的呢
推古天皇十一年十二月,宮廷制定冠服和朝服制度,模仿中國隋代的服裝制度。服裝為立領、右衽、筒袖衣,下穿白褲、系帶並垂結於前。面料選用粗厚棉綢,以服色區別等第貴賤。即大德位服紫、大小德位服青、大小禮服赤、大小信服黃、大小義服白、大小智服黑,並以青象徵木、以赤象徵火、以黃象徵土、以白象徵金、以黑象徵水,再以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之色結合五倫之說,五倫中以德為先。褲是用白色粗厚棉布,腰帶用倭文布。
天武天皇十年開始,日本人開始使用革帶。正式場合穿有欄服,系長帶,上衣的衣腋合縫,下擺開橫衩,前襟系帶從右邊垂下長長的結。非正式場合的簡便服裝為無欄短帶,開腋,下擺無橫衩,襟帶也頗短。
從持統天皇四年開始,高官冬穿綾綢夏穿羅,綾羅地上以團窠圖案作為裝飾。窠是鳥巢之意,形如渦狀。色彩也根據官位來選定,從粉紅、黑紫、紫紅、深綠、深藍到淺藍色,平民服裝為黃色,奴僕為黑色。
奈良時代(710-780年)日本受到中國唐朝文化的廣泛影響,服裝中出現了男著女裝和女著男裝的社會風習。奈良時代的織物種類很多,有綾、錦、羅、紗、綢、絹、綺、布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鹿胎絞。
平安時代(794-1192年)在日本史上又稱"國風時代",它是指在消化唐朝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獨具大和民族風格的新文化。這時期服裝工藝發達,裝飾趨向華麗,是日本服裝史上的"貴族時代"。平安時代的宮廷服裝成了後來廷喜式的基礎。平安時代的盛裝包括唐衣、表著、圭、細長、壺裝束、單衣、裳、褲等。唐衣是指衣長和袖長較短的直領衣,後來唐衣又稱作禁色,規定、緋色錦綾唐衣沒有得到特許不能隨便穿著。
表著,是一種與今天的和服相類似的服裝。
圭,是多層衣,層數不限,根據《榮華物語》載,多則達18-20層。小圭是套在表著外面的一種輕薄透明的服裝,這種衣服選用的顏色與表著不同,而通過小、輕薄的質地約略能透出些表著的顏色,非常漂亮,這不失為近代日本和服的一種特色。細長穿在小圭的上面,看起來細長的服裝,質地和紋樣沒有特別的規定。
壺裝束,指戴市女笠,著圭,是女子外出遠門時穿的服裝。
單衣,尤其是裝飾性很強的"十二單"也是這個時期中重要的服裝式樣,它是宮中女官穿著的服裝。十二單不是指十二層單衣,而是指單衣上面疊十二層圭的裝飾性服裝。
鐮倉幕府(1192-1333年)是日本史上第一個武士政權,這個時期的武士服裝具有鮮明的民族和時代特色。至明治時代,日本的和服基本定型。
❿ 古代的女裝分為那些種類
深衣:
西漢時,服飾多為曲裾,原因是西漢的褲子無襠,需要有曲裾的遮擋,而至東漢,由於服飾的完備,不再需要繁瑣的曲裾,便產生了簡潔的直裾,曲裾因此漸漸淡出了歷史舞台。
襦裙:
漢代婦女的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到了漢代,由於深衣的普遍流行,穿這種服式的婦女逐漸減少。據此,有人認為漢代根本不存在這種服飾,只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才重新興起。其實,漢代婦女並沒有摒棄這種服飾,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後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齊腰襦裙,高腰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裝,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裝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