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維吾爾族的節日習俗,特有的服飾,飲食,民居
1、節慶、禮儀習俗: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制各種糕點、炸油饊子、烤饢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
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
男女青年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碼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干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
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2、特有服飾:維族男子喜穿長袍──「袷袢」,右衽斜領,不用紐扣,用腰帶扎腰;婦女多在寬袖的連衣裙外套上對襟背心;男女都喜歡戴稱為「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婦女的飾物有耳環、手鐲、項鏈。
3、日常食俗: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面條等。饢是用小麥面或玉米面製成,在特製的火炕內烤熟,為形狀大小和厚薄不一的圓形餅。
製作精細、用料講究,香酥可口,饢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推帶。抓飯,維吾爾語稱「頗羅」,用大米、羊肉、羊油、植物油、胡蘿卜等燜成,味道鮮美。
逢年過節或辦婚喪事時,多做抓飯待客。薄皮包子,維吾爾語稱「派提塔曼」,用面做皮,羊肉丁、羊油拌少許洋蔥做餡,皮薄肉多,油大味香。面條有拉麵、拌面、炒麵、湯面等,還有曲曲(餛飩)。
粗糧食品主要是玉米面粥和玉米面饢。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食具有碗、筷、匙、木杓等。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面等。吃飯時,在地毯或氈子上鋪「飯單」,飯單多用維吾爾族的木模彩印花布製作。
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吃饢時,將饢掰成小塊,置於盤中。
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即作禱告,原是一種宗教儀式,具有贊美真主之意,現已成為維吾爾等穆斯林群眾的風俗習慣,一般都在走親訪友,入門坐定之後和離開之前作,意為感謝主婦勞作,向主人問好和感謝主人盛情等),然後收拾飯單。
4、居民: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維吾爾族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於我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丁零」人。
9世紀中葉,遷到西域的「回鶻」,融合了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突厥各部以及兩漢以來移居這里的漢人,同原來就居住在南疆廣大地區操焉耆、龜茲、於田語的人民,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長期相處,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
② 阿克蘇宗寶園林科技牟宗寶騙錢,拖欠人工工資報警了很多次,有黑社會背景,黑白兩吃,該找誰處理
阿克蘇宗寶園林科技牟宗寶騙錢,拖欠人工工資報警了很多次,有黑社會背景,黑白兩吃,。還是找警察吧。
③ 阿克蘇什麼地方能找到開黑車的
有個叫三角地的地方有,特別方便
④ 阿克蘇市屬於哪個地方管轄
阿克蘇市屬於阿克蘇地區管轄
是阿克蘇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 未來升級為地級市, 現在的阿克蘇市可能改為白水區,溫宿縣可能改名為溫宿區
⑤ 維吾爾族的服裝、建築、物產、文化、禮儀方面的特點內容
1、服裝
維吾爾族傳統的男子外衣稱為「袷袢」,長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穿時腰間系一長帶。
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婦女和姑娘都喜歡用天然的烏斯蔓草汁畫眉,染指甲,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婦女外出時,要帶頭巾或蒙面紗。
維吾爾族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綉出各種民族形式的花紋圖案。過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幾條發辮,以長發為美。婚後一般改梳兩條,辮梢散開,頭上別一把新月形的梳子作為裝飾,也有將雙辮盤成發髻的。
2、建築
維吾爾族傳統的庭院式的住宅大致可分為「外間」、「餐室」、「後室」三種基本平面組合形式。各地區大都以一種形式為主,但同一形式在具體布局上也有較大差別。
浩瀚的沙漠、劇烈的風沙、夏季炎熱少雨、冬季寒冷的生態環境,使維吾爾族非常注重對環境的改造和美化,因而庭院式的住宅往往開辟有果園花圃、白楊、葡萄棚。
維吾爾族重視房屋的裝飾,呈現出多樣化的裝飾手段。不過,每個家庭牆壁上都掛有壁毯,土坑上都鋪有地毯,這是其共同的特點。
3、物產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分布於天山以南。地方特產有鄯善哈密瓜、吐魯番無核白葡萄、庫爾勒香梨、葉城大籽石榴、啊克蘇薄皮核桃等等。
新疆是久負盛名的「瓜果之鄉」,瓜果品種繁多,質地優良,一年四季干鮮瓜果不絕於市,如石榴、葡萄、無花果、巴旦杏、杏、桑椹、蟠桃、梨、阿月渾子、核桃、沙棘、伽師甜瓜、哈密瓜等。
新疆瓜果特別甜的原因是新疆地處西北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光照強,降水少,雲量小所以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瓜果營養物質消耗少,糖分積累多,故瓜果很甜
4、文化
歷史上,維吾爾族曾經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10世紀末,喀拉汗王朝開始信奉伊斯蘭教。到了公元15世紀時,伊斯蘭教在維吾爾族地區逐漸占據統治地位。
伊斯蘭教有不同的教派,維吾爾族大多數人信仰遜尼派的教法學派之一哈乃斐派。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神秘主義的蘇菲派,在新疆稱為依禪派。此外,還有少部分人信仰瓦哈比派。遜尼派自稱正統派,是伊斯蘭教教徒最多的派別,他們篤信胡達和胡達的使者穆罕默德,崇奉《古蘭經》。
禮拜寺是遜尼派教徒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新疆的依禪派尊奉遜尼派教義,但是在對《古蘭經》和《聖訓》的解釋上有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他們提倡「不重今生重來世」,要禁慾、苦行和守貧。麻札是依禪派教徒活動的中心,朝拜麻札是該教的重要特點
5、禮儀
維吾爾族人路遇尊長或朋友,要把右手放在胸口,男子相見要握手,婦女相見要互相擁抱,貼一下右臉,都以「撒拉木」問安,最後,雙手撫膝躬身道別。晚輩要先向長輩施禮,現在多以握手作為見面禮。
維吾爾族普遍認為賓客盈門是令人羨慕的事。通常客人如果同時到來,要分男女長幼進門,上炕入座,最尊貴及最年長的客人,要坐在炕中間主人特意鋪的褥子上。飯前飯後主人都會提著洗手壺為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沖洗三遍,客人不得將水亂甩。
主人先給每人斟一碗茶水,雙手敬上,然後在客人面前鋪開一張餐布,擺上各種點心、瓜果及美食,有條件的還要宰羊款待來賓,讓客人盡情享用。有時主人會彈起都塔爾、熱瓦甫等民族樂器,以歌舞助興。
用餐結束時,在年長者的帶領下,要念「都瓦」祈禱。如果天晚了,主人總要熱情挽留,拿出最好的被褥給客人用。客人臨走時,主人總要送出大門以外,目送客人遠去。
(5)阿克蘇市黑眼睛女裝店擴展閱讀: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節日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伊斯蘭教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
1、肉孜節又叫「開齋節」,因為它在封齋一個月後舉行,一般要過3天。
開齋節,阿拉伯文『Id al-Fitr的意譯,音譯「爾德·費圖爾」。亦稱「肉孜節」或「小節」。與「宰牲節」同為伊斯蘭教兩大節日。時間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穆斯林在萊麥丹(第9月)全月齋戒,齋月最後一日尋看新月,見月次日開齋,即為開齋節;如未見新月,則繼續封齋,節期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
2、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在肉孜節過後70天舉行,家境好的,都要宰一隻羊。
節日的早晨,維吾爾人沐浴全身(大凈),然後盛裝到清真寺參加聚禮。聚禮之後,人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牲。至於是宰牛宰羊宰駱駝還是宰馬,由各家經濟實力決定。
通常人們把獻祭的牲畜宰好,大塊連骨肉燉到鍋里後,男子們才開始互相串門。拜賀節日。婦女們則留在家裡擺上節日食品,燒茶備水,准備迎接客人。
節日第一天,先給發生過喪葬和家難的鄉親拜節,表示慰問;其次給夫妻雙方的長輩拜節;再次,給鄰居和長者拜節。在禮節性拜節活動中,除了給夫妻雙方老人拜節是夫妻同去外,其他拜節活動往往三五成群,男女分開進行。之後,才是同輩親朋好友之間的拜節。
大家除了互相道賀,彼此問候之外,還要共餐痛飲,吹拉彈唱一起娛樂。維吾爾民間拜節是維吾爾人增強社會聯系,嚴守禮尚往來這一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3、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在春分時節,相當於公歷3月22日。在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和傳統的「麥西萊甫」。
諾魯孜節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歷史。該節日形成初期, 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突厥部落的先輩過著游牧生活,他們在晚冬初春把晝夜時差持平之日稱之為「日生」、「年頭」,並把此日開頭的月稱之為「羊羔月」。
維吾爾族把一天的時間分為日出更、午時更、日落更、星現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諾魯孜節儀式在節日的黎明更開始。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著民族盛裝舉行各種節日活動。各家的家長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燒起一堆松柏樹枝,將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一圈,預祝他們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樂。
然後,家長把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群在煙上通過,祈求新的一年裡,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節日當天日出更以後,維吾爾人要做「諾魯孜飯」,家家戶戶用剩餘的糧食和食物,加上多種佐料(也加野生調味佐料)煮成稠粥,稱作「克缺」或「沖克缺」(豐盛粥)。做這種飯時,不再宰牲畜。
從當天午時更起,維吾爾人成群結隊地相互拜年。到日落更以後,每戶請客吃飯,男女老少分別跳舞和唱歌,盡興表達對新春的歡悅之情。「諾魯孜」節過後,在農村,緊張的春耕生產就開始了。
⑥ 維吾爾族服裝的特點
維吾爾服飾有許多圖案,非常漂亮,富有特色。維吾爾族男人的黑白效果是如此講究,維吾爾族婦女更喜歡使用對比色,使紅色更加明亮和綠色。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人,戴著綉花帽,穿綉花衣服,腳穿綉花鞋,系著毛巾綉綉,攜帶袋,服裝和服裝更與花密切相關。
(6)阿克蘇市黑眼睛女裝店擴展閱讀
由於伊斯蘭教禁忌偶像崇拜, 禁忌在服飾、飾物和建築物上描繪人物、動物的造型,聰慧愛美的維吾爾人對美的追求轉向對以自然物象為內容的圖案藝術創作。
他們以各種花卉紋樣, 以植物的枝、葉、蔓、果實圖案紋樣, 以現實生活中的壺、盆、瓶、爐、壇、琴等物的圖案為裝飾紋樣, 並以直線、曲線、弧線構成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菱形、星形、新月形、鋸齒形等各種各樣的規則或不規則的幾何圖形, 盡情裝點維吾爾族服飾, 維吾爾族婦女的裙褲、坎肩, 維吾爾族男子的袷袢、腰巾等, 無不展示著獨具伊斯蘭濃郁風格的維吾爾族服飾之美。
參考資料:維吾爾族服飾--網路
⑦ 中國維吾爾族的節日習俗服飾特點飲食民居有什麼
1、節日習俗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節日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伊斯蘭教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肉孜節又叫「開齋節」,因為它在封齋一個月後舉行,大多要過3天。
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在肉孜節過後70天舉行,家境好的,都要宰一隻羊。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人民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在春分時節,相當於公歷3月22日。在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和傳統的「麥西萊甫」 。
2、服飾特點
維吾爾族服飾種類多樣而又優美。傳統的男子外衣稱為「袷袢」,長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穿時腰間系一長帶。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婦女和姑娘都喜歡用天然的烏斯蔓草汁畫眉,染指甲,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
3、飲食
維吾爾族的傳統飲食以麵食為主,喜食羊、牛肉,蔬菜吃得相對較少。主食的種類很多,最常吃的有饢、抓飯、包子、拉麵等。
4、民居
維吾爾族傳統的庭院式的住宅大致可分為「外間」、「餐室」、「後室」三種基本平面組合形式。各地區大都以一種形式為主,但同一形式在具體布局上也有較大差別。
浩瀚的沙漠、劇烈的風沙、夏季炎熱少雨、冬季寒冷的生態環境,使維吾爾族非常注重對環境的改造和美化,因而庭院式的住宅在果園花圃、白楊、葡萄棚的襯托、掩映中顯得非常朴實、清新與雅靜。
(7)阿克蘇市黑眼睛女裝店擴展閱讀
維吾爾族的宗教觀念:
維吾爾族群眾現在普遍信仰伊斯蘭教。歷史上,維吾爾族曾經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10世紀末,喀拉汗王朝開始信奉伊斯蘭教。到了公元15世紀時,伊斯蘭教在維吾爾族地區逐漸占據統治地位,成為全民信仰的宗教。
伊斯蘭教有不同的教派,維吾爾族大多數人信仰遜尼派的教法學派之一哈乃斐派,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神秘主義的蘇菲派,在新疆稱為依禪派。此外,還有少部分人信仰瓦哈比派。遜尼派自稱正統派,是伊斯蘭教教徒最多的派別,他們篤信胡達和胡達的使者穆罕默德,崇奉《古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