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拉蒂邁魚被稱為「活化石」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小鎮東倫敦海港的一條漁船上,一位在當地博物館工作的年輕女孩拉蒂邁仔細地挑揀著海洋生物標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個上世紀生物學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海洋探險故事拉開了序幕。
讓拉蒂邁小姐興奮的是一條全身閃耀著逼人藍光的怪魚。與所有現存的魚類不同,這條魚身上覆蓋著堅硬的鱗片,其肉質肢體狀的魚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陸生脊椎動物的四肢。
拉蒂邁把魚運回了博物館,請人鑒定,可誰都不認識,博物館客座魚類學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聖誕節前夕的南非天氣炎熱、潮濕,魚身美麗的藍色開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這條大約1.5米長的怪魚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鎮上只有太平間和食物冷凍庫具有足以容納這條大魚的冷藏設備。
在請求幫助都遭到婉言拒絕後,拉蒂邁找來了少許福爾馬林,用它將報紙浸濕後包裹魚身,以延緩魚體的變質。
12天之後,拉蒂邁的信終於到了史密斯的手中。透過拉蒂邁所畫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認出,這是一類生活在遠古時代的魚——空棘魚,它們在大約6500萬年前就同恐龍一起滅絕了,人們對它們的了解也僅限於留在岩石上的片斷記錄。史密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立即拍電報給拉蒂邁,讓她精心保管標本。遺憾的是,史密斯擔心的最壞情況已經發生了。藍色的怪魚已成為一具剝制標本,只保留下來皮膚和內部骨骼,而內部器官與組織都作為垃圾傾入印度洋中去了。
這條魚後來被命名為拉蒂邁魚。空棘魚「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瀾,英國《自然》雜志在報道這一發現時,開篇用了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的一句話:「非洲總是可以發現新東西。」第一條拉蒂邁魚是在南非查朗那河河口外捕獲的,當地水深約70米。為了尋找第二條拉蒂邁魚,史密斯夫婦花費了整整14年時間,走訪了非洲東海岸所有的小漁村,並四處懸賞。1952年,又是一個聖誕節前夕,拉蒂邁魚在葛摩群島終於再次現身。為了盡快獲得這條魚,史密斯甚至驚動了當時的南非總理,動用軍用直升飛機,最後還差點引起南非與法國間的糾紛,因為葛摩當時是法國殖民地。以後在葛摩海域有近200條拉蒂邁魚被捕獲。葛摩政府贈送給中國4條,分別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古動物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標本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和北京自然博物館。1997年,在距葛摩有半個地球遠的印度尼西亞,拉蒂邁魚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國青年爾德曼偶然發現,拉蒂邁魚的地理分布也成為新的需要解答的謎團。
有關追蹤拉蒂邁魚的故事很多,每一位見過拉蒂邁魚的人,都會被它深深吸引。是拉蒂邁魚把我們帶回到逝去的年代,告訴我們4億年前我們的祖先是什麼模樣,它們在水中是怎樣生活的。
大約4.1億~3.8億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是在水中漫遊的肉鰭魚類,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就是從這類魚中演化而來的。肉鰭魚類與形態各異、種屬繁多的輻鰭魚類,同屬於硬骨魚綱中兩個獨立的亞綱。肉鰭魚類雖然直接關繫到四足動物的起源,然而現生種類卻非常有限。在拉蒂邁魚被發現之前,我們只知道3種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魚,其他資料都來自化石記錄。空棘魚是肉鰭魚類中非常保守的一個支系,在演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們的體形幾乎沒有太大的改變。這也是史密斯根據一張草圖就能辨認出拉蒂邁魚是空棘魚,並稱它為「活化石」的原因。
⑵ 拉蒂邁魚有哪些研究價值
拉蒂邁魚的發現如此重要。以致能轟動全世界的學術界?
人類是由猿進化來的,那麼猿又是怎樣來的?如此追下去就會一直追到最早的脊椎動物——魚了。在極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首先是由魚類當中的一種進化成為兩棲類。然後完全脫離水成為真正在陸上生活的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最後才是我們人類本身。兩棲類是由魚類進化而來,這已由在格陵蘭地區大約在3.5億年前的岩層里所找到的魚石螈化石得到了證實。魚石螈具有魚和兩棲類的雙重特徵,也就是說,它是由魚類中的一支——扇鰭魚類里的骨鱗魚類進化而來的。扇鰭魚類和空棘魚類同屬總鰭魚類。空棘魚類比較保守,即使是在生活環境變得最壞的時候,它們也沒有離開水。拉蒂邁魚就是這一支的現生成員。從它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兩棲類遠房兄弟的特徵,這反過來也就更加證明了兩棲類是由魚類進化而來的了。
⑶ 拉蒂邁魚的體型是怎樣的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東海岸東倫敦港附近捕魚的漁民,在一條小河入海口外的海里,捕撈到一條從沒有見過的奇怪的魚。魚身長1.5米,體重達58千克。出水時魚體呈海藍色。經研究認為,它是早在1.2億年以前在地球上滅絕了的空棘魚類的成員,是一條活著的空棘魚。
這一發現曾轟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古生物學家和魚類學家對這一發現尤為重視。科學家為了紀念這一標本的收藏和保護者,就以保護者的名字給它取名為拉蒂邁魚。到1975年1月,在近40年裡總共捕獲了80多條,基本上都是在葛摩群島附近。葛摩共和國為了表示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曾將一條珍貴的拉蒂邁魚贈送給中國,現這一標本完好地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陳列館內。
⑷ 御邁魚竿怎麼樣
沒聽說過,不過我感覺選品牌的好些吧
⑸ 拉蒂邁魚 古巨蜥 還有巨型森蚺【貌似40米】等
沒有了吧。。都是遠古時期的動物,沒適應環境
⑹ 為什麼中國風的男裝穿出一身痞氣
中國風一般不宜大面積使用,走在路上穿越感太強,毫無時尚感,大部分小個子男生由於自身身高以及身材偏瘦的原因,穿這種風格的服飾會比較「垮」,駕馭起來比較困難。關於中式服裝,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文化傳承幾乎斷代,後來又受到西方潮流沖擊,民族服飾的生存土壤並不肥沃。傳統服裝製作技藝瀕臨失傳、本土時尚潮流變遷,都令現在的中式服裝「先天不足「。中國風男裝出現了許多不倫不類的畫面。
這種韓版中華風美得特別非主流。小立領、中國紅&大面積的金色龍圖騰和黑色修身彈力上衣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設計師款中國風會往往會用力過猛,東北大棉襖就是這么來的。中老年文玩風看似文化氣息濃厚實則是個大坑。佩戴文玩類飾品不能貪多,稍微戴一小串佛珠手釧啥的挺好看,千萬別把自己收的寶貝一次性全戴身上。畫風就格格不入了。
⑺ 中老年女裝都有什麼品牌求推薦。
中老年女裝品牌有很多,如胖人緣、金科、雅百威等,推薦如下:
1、胖人緣
胖人緣服飾有限公司 主要經營中老年服飾、胖人緣,萊依羅爾,水磨經典,寶黛坊,我的,你的,我呼吸,女裝等。公司秉承"顧客至上,銳意進取"的經營理念,堅持"客戶第一"的原則為廣大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歡迎惠顧!
2、金科
中老年女裝品牌金科,東陽中老年女裝代表品牌,東陽市金科服飾有限公司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浙江省東陽市漢寧東路458號,金科中老年女裝品牌佔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金科中老年女裝品牌創立於1988年,金科中老年女裝品牌集設計、生產、銷售於一體的中老年女裝專業廠家。
3、雅百威
雅百威女裝擷取最新的杭派及漢派風范,已溶於時代特性,以風格新潮 、意感潮流、款式經典、做工考究的姿態在國內全面推出,現已成為大眾時尚的焦點。
雅百威發展之快讓人驚嘆。大浪淘沙,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商場到市場的轉變中,雅百威已由一個手工作坊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現代化服飾生產企業,並逐步邁向世界。
(7)中老年男裝邁魚中國風擴展閱讀
中老年人合理的膳食原則就滿足如下幾點要求:
1、熱量適宜,以能維持標准體重為宜。
2、膳食中的蛋白質質量要高、數量適宜。每日應飲奶250毫升,適量的禽、魚、瘦肉及豆製品,及少量的蛋類。
3、動物脂肪要少,盡量選用植物油。
4、供給充足的水果(每日100~200克)、蔬菜(每日400~500克)。
5、經常能食用一些堅果類、菌藻、粗糧、雜糧。
6、每日食鹽攝入量控制在8克以下。
⑻ 拉蒂邁魚的體型是怎樣的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東海岸東倫敦港附近捕魚的漁民,在一條小河入海口外的海里,捕撈到一條從沒有見過的奇怪的魚。魚身長1.5米,體重達58千克。出水時魚體呈海藍色。經研究認為,它是早在1.2億年以前在地球上滅絕了的空棘魚類的成員,是一條活著的空棘魚。
這一發現曾轟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古生物學家和魚類學家對這一發現尤為重視。科學家為了紀念這一標本的收藏和保護者,就以保護者的名字給它取名為拉蒂邁魚。到1975年1月,在近40年裡總共捕獲了80多條,基本上都是在葛摩群島附近。葛摩共和國為了表示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曾將一條珍貴的拉蒂邁魚贈送給中國,現這一標本完好地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陳列館內。
⑼ 中老年人能不能多吃魚
吃魚有利於健腦的觀點,基本上得到了確認。這是因為魚體內含有一種重要營養物質,稱為廿二碳六烯酸(一般簡稱DHA),它是大腦營養不可缺少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對腦內神經接頭部(突觸)的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在其他食物,如豬肉、牛肉中都含飽和脂肪酸;澱粉、谷類、豆製品、牛奶、蔬菜、水果等都不含DHA,故只有經常吃魚才能直接、有效補充DHA。那麼,中老年人為何應該多吃魚呢。一是進入老年期,腦細胞有一定程度衰退,記憶力減弱,判斷力下降,這些變化被認為與衰老和老年痴呆症有密切關系。實驗發現,給高齡動物喂飼魚油後,大腦DHA含量明顯上升,接近於低齡動物水平,從而延緩衰老,提高大腦功能,預防痴呆症;二是DHA還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濃度,有利於減輕動脈硬化,防止血栓形成。
⑽ 「活化石」拉蒂邁魚是怎麼樣的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小鎮東倫敦海港的一條漁船上,一位在當地博物館工作的年輕女孩拉蒂邁仔細地挑揀著海洋生物標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個上世紀生物學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海洋探險故事拉開了序幕。
讓拉蒂邁小姐興奮的是一條全身閃耀著逼人藍光的怪魚。與所有現存的魚類不同,這條魚身上覆蓋著堅硬的鱗片,其肉質肢體狀的魚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陸生脊椎動物的四肢。
拉蒂邁把魚運回了博物館,請人鑒定,可誰都不認識,博物館客座魚類學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聖誕節前夕的南非天氣炎熱、潮濕,魚身美麗的藍色開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這條大約1.5米長的怪魚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鎮上只有太平間和食物冷凍庫具有足以容納這條大魚的冷藏設備。
在請求幫助都遭到婉言拒絕後,拉蒂邁找來了少許福爾馬林,用它將報紙浸濕後包裹魚身,以延緩魚體的變質。
12天之後,拉蒂邁的信終於到了史密斯的手中。透過拉蒂邁所畫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認出,這是一類生活在遠古時代的魚——空棘魚,它們在大約6500萬年前就同恐龍一起滅絕了,人們對它們的了解也僅限於留在岩石上的片斷記錄。史密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立即拍電報給拉蒂邁,讓她精心保管標本。遺憾的是,史密斯擔心的最壞情況已經發生了。藍色的怪魚已成為一具剝制標本,只保留下來皮膚和內部骨骼,而內部器官與組織都作為垃圾傾入印度洋中去了。
這條魚後來被命名為拉蒂邁魚。空棘魚「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瀾,英國《自然》雜志在報道這一發現時,開篇用了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的一句話:「非洲總是可以發現新東西。」第一條拉蒂邁魚是在南非查朗那河河口外捕獲的,當地水深約70米。為了尋找第二條拉蒂邁魚,史密斯夫婦花費了整整14年時間,走訪了非洲東海岸所有的小漁村,並四處懸賞。1952年,又是一個聖誕節前夕,拉蒂邁魚在葛摩群島終於再次現身。為了盡快獲得這條魚,史密斯甚至驚動了當時的南非總理,動用軍用直升飛機,最後還差點引起南非與法國間的糾紛,因為葛摩當時是法國殖民地。以後在葛摩海域有近200條拉蒂邁魚被捕獲。葛摩政府贈送給中國4條,分別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古動物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標本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和北京自然博物館。1997年,在距葛摩有半個地球遠的印度尼西亞,拉蒂邁魚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國青年爾德曼偶然發現,拉蒂邁魚的地理分布也成為新的需要解答的謎團。
有關追蹤拉蒂邁魚的故事很多,每一位見過拉蒂邁魚的人,都會被它深深吸引。是拉蒂邁魚把我們帶回到逝去的年代,告訴我們4億年前我們的祖先是什麼模樣,它們在水中是怎樣生活的。
大約4.1億~3.8億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是在水中漫遊的肉鰭魚類,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就是從這類魚中演化而來的。肉鰭魚類與形態各異、種屬繁多的輻鰭魚類,同屬於硬骨魚綱中兩個獨立的亞綱。肉鰭魚類雖然直接關繫到四足動物的起源,然而現生種類卻非常有限。在拉蒂邁魚被發現之前,我們只知道3種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魚,其他資料都來自化石記錄。空棘魚是肉鰭魚類中非常保守的一個支系,在演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們的體形幾乎沒有太大的改變。這也是史密斯根據一張草圖就能辨認出拉蒂邁魚是空棘魚,並稱它為「活化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