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哪首詩里的
"七月流火"原先是《詩經》中的一句詩: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大意是:每當農歷七月黃昏,一顆名為「火」的星星出現在西邊天空時,暑熱開始消退,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顆名為「火」的星星,不是火星,而是現代天文學中天蠍星座中的三顆星星,屬於東方氣宿的第五宿。「流」是指下移,到農歷七月黃昏,已經移到了西邊天空,所以成為「七月流火」。
『貳』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求出處求解求大神幫助
出自詩經,其大意是:每當農歷七月黃昏,一顆名為「火」的星星出現在西邊天空時,暑熱開始消退,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
『叄』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什麼意思
這兩句的意思是:夏歷七月,「大火」恆星向下行,九月把裁製寒衣的工作交給婦女去做。
這兩句話出自《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古代以九月為授衣之時。毛 傳中寫道「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冬衣矣。」馬瑞辰 通釋:「凡言授者,皆授使為之也。此詩『授衣』,亦授冬衣使為之。蓋九月婦功成,絲麻之事已畢,始可為衣。非謂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
(3)七月的流火穿著睡衣擴展閱讀
1、授衣可以作農歷九月的別稱。《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九月季秋亦曰暮秋……亦曰授衣。」 明 徐復祚 《投梭記·閨敘》:「即今授衣天氣,風景蕭條,砧搗寒溪,蛩吟晚砌。」。
2、每每說到炎熱,人們往往用上「七月流火」一詞。於是,報刊雜志上一再出現諸如「七月流火,酷暑難耐」、「流火的七月,天氣持續高溫」等等句子。殊不知,七月流火並不表示天氣酷熱,而是說酷暑減退,天氣轉涼的意思。
參考資料
七月流火--網路
授衣--網路
『肆』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是什麼意思
七月流火 指的是天氣開始變涼
流火指的是火星開始墜落(即地球自轉至黃面之下)
九月授衣不知道
『伍』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蔽發,二之日粟烈是什麼意思
農歷七月黃昏,大火星的由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時暑熱開始減退,天氣開始轉涼。到九月天就冷了,該發寒衣,要多穿衣裳了。十一月北風呼呼響,十二月寒氣刺骨寒。粗麻衣服沒一件,怎能熬過臘月天?
七月火星向下降行,九月將裁製冬衣的工作交給婦女們去做,以備御冬。十一月天氣寒冷了,北風刮在物體上,發出觱發的聲響。十二月寒風「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時刻。而我們這些奴隸沒有禦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過冬。
夏歷七月,「大火」恆星向下行,九月把裁製寒衣的工作交給婦女去做。十一月(周歷一月)大風觸物發聲,十二月凜冽。沒有衣服,如何過完這一年?
『陸』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分別是什麼意思
「七月流火」是說在農歷七月天氣轉涼的時節,天剛擦黑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
「八月未央」就是還沒結束的意思,八月未央就是就八月份尚未結束。
「九月授衣」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
(6)七月的流火穿著睡衣擴展閱讀:
流火:大火星在七月黃昏時偏離中天,自西而下。火,星名,心宿之亮星,又名大火。
特別指出的是,這顆名為「火」的星星,不是火星,而是現代天文學中天蠍星座中的三顆星星,屬於東方氣宿的第五宿。「流」是指下移,到農歷七月黃昏,已經移到了西邊天空,所以成為「七月流火」。
「未央」一詞取自《詩.小雅.庭燎》的詩句:「夜如何其?夜未央。」意思是「未盡」、「不盡」。
授衣:分發寒衣,一說女工裁寒衣。
參考資料:《詩經》-網路
『柒』 七月生流火九月傳授衣是什麼動物
去葉升流火,九月傳授衣,這個動物我認為應該是屬於牛,因為只有牛具有這方面的特性
『捌』 詩經里<7月>中:7月流火 9月授衣 是什麼意思重點是後面一句
七月流火」的真實意思,是說在夏歷七月,天氣漸漸轉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
授衣,將裁製冬衣的工作交給女工。九月絲麻等事結束,所以在這時開始做冬衣。
『玖』 我是七月的流火熱情燃燒的火是什麼歌
這首歌的歌名叫做流火情緣,是一位女歌手,叫做楊美華唱的,而且是那是七月的流火吧。
『拾』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 全部這樣的對12個月份的描述
1-12月份的描述如下:
正月開歲
二月紺香
三月桃良
四月秀蔓
五月鳴蜩
六月精陽
七月流火
八月未央
九月授衣
十月獲稻
葭月潛龍
臘月嘉年
(10)七月的流火穿著睡衣擴展閱讀:
原文出自《詩經》
《詩經》簡介: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