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裝漢服比較潮的有哪些店
改良版的唐裝現在比較流行,棉麻的唐裝也和流行,SOUbosimao唐裝
㈡ 這種衣服叫什麼,漢服唐裝在哪裡能買到最好有鏈接,謝謝!順便問問,我的字寫的怎麼樣,應該能說過
這個應該是cos古裝服 淘寶這么搜 會有很多類似的 沒有什麼具體名字 你的字 乍一看挺凌亂 但是仔細一看 挺有風格的 隨性 還不錯
㈢ 漢服和唐裝的區別它們之間到底什麼關系
漢服和唐裝的區別:
1、兩者包含的范圍不同。漢服的范圍比唐裝大。
2、兩者的歷史不同,漢服的歷史要比唐裝悠久。
3、概念不同。漢服是漢民族穿的衣服,包括先秦漢服、秦漢漢服、魏晉南北朝漢服、隋唐五代漢服、宋明漢服和當代漢服。唐裝屬於漢服的一種,指唐朝風格的漢服。
漢服和唐裝的關系:
唐裝一定是漢服,漢服卻不一定是唐裝。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漢服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唐裝分為兩種:唐制漢服和滿式唐裝。
唐裝是中國的一種服飾,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唐裝(滿式服裝),是根據馬褂為雛形,加入立領和西式立體裁剪所設計的服飾。
(3)男裝唐裝棉衣漢服擴展閱讀:
關於漢服的記載數量繁多,僅列出部分: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余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後、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檐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發。」
漢服基本結構: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
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
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 、裋 、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網路-漢服
網路-唐裝 (唐制漢服)
網路-唐裝 (滿式服裝)
㈣ -和服裝漢服還是像唐裝
唐裝有兩個意思,
一個是真正的唐朝服裝,就是唐朝人穿的漢服(漢族的民族服飾)。
一個是根據清朝馬褂改良的衣服,就是老年人愛穿的那種,實際上是滿族的服裝,跟唐朝完全沒有關系。
不知道樓主問的是哪個「唐裝」?
原始的日本服裝是貫頭衣,就是披著一幅布在脖子開個洞,類似於黎族等島國民族的服裝。後來在三國時期,日本受到了吳地漢服的影響,才像漢服那樣交領右衽,有了現代和服的雛形。所以和服也叫「吳服」。
宮廷和服模仿的是唐朝宮廷漢服。日本奈良時代曾下達過《衣服令》,全面模仿唐朝漢服。雖然宮廷和服後來也發展了自己的特色,但還是有唐朝宮廷漢服的影子。比如十二單,跟晚唐《引路菩薩圖》的漢服很相似。日本天皇的朝服,也跟唐朝、宋朝和明朝皇帝的圓領袍很像。
綜上,和服跟漢服(漢族的民族服裝)很像。
㈤ 唐裝的唐制漢服
唐裝即唐制漢服,其種類多樣。一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人們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明代的褙子。
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都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余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因此,如同後來的歐洲一樣,衣擺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廣袖就是人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今天的和服袖子。另外還有一種晚唐時期的禮服,都為宮廷命婦所著,稱為釵鈿禮服。
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
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是中晚唐女裝向古代禮儀服飾的過渡的進一步證明,這種款式為禮服一層疊一層,層數繁多,厚重拖擺,穿起來很麻煩。
首先穿上很多層廣袖上衣,層層壓疊著,然後在圍上偉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雖然繁瑣,卻給人穩重的感覺,賦有層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日本人稱之為「唐衣」即從唐朝傳來的服飾,樣式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在風格上增添了幾許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唐制漢服包括唐代漢服和根據唐代漢服的形制發展、復原的一種現代漢服。
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
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襦
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
襖
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衫
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
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
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並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袒胸露臂
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裝女士服裝 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短襦長裙
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分類
唐制漢服主要分為
1:襦裙
2:唐代大袖衫
3:襆頭
4:圓領窄
5:半臂
6:改良唐裝(唐代服飾) 唐代的大統一,帶來了敦煌壁畫空前的大發展。唐代三百年間的壁畫,隨著河西歷史的變化,自然地劃分為前後期。唐初至吐番佔領河西為前期,這以後至唐亡為後期。
唐代吉祥天女的服飾裝扮
唐代吉祥天女的服飾裝扮已經完全中國化了,並且其服裝、發式在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基礎上,形成了固定的程式,用以表現這一具有固定身份的宗教人物,既不依照原本印度佛教造像原則,也不受世俗人物服裝款式流行與變化的任何影響,而是形成了中國式的符合此宗教人物身份與個性的特有裝扮,自初唐到五代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通過恆定而又特殊的服飾特點可以將吉祥天女從壁畫中眾多的人物形象中區別辨識出來,不會與其他女性人物諸如菩薩、伎樂天、世俗供養人等相混淆。
從初唐開始,吉祥天女的發式變為高髻或高鬟。早在兩漢時期,貴族婦女就開始流行梳高髻,漢代民謠中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形容。並流行用假髻使發髻進一步增高。漢代文字記載中有「凌雲髻」、「望仙九鬟髻」等名,均是形容高髻之美。高聳的發髻從視覺上使身體顯得增高,突出女性的窈窕,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地位的尊貴。「凌雲」「望仙」等名,則更賦予了一層通神升仙的神秘意味。因此人間的貴婦,天界的仙女,無不以頭上高聳的雲髻來顯示其地位身份的獨特。漢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即「頭頂太華髻」,為三出高髻。漢代宮廷之中還流行一種「垂髾」發式,即在頭後或兩鬢垂下發縷,有時前面兩鬢的發縷向上卷作蠍尾形,最早見於西漢畫跡。[6]而敦煌初唐334窟維摩詰經變中的吉祥天女,梳的正是這種漢代的發式。(圖4敦煌334窟維摩詰經變初唐)魏晉南北朝時期,高髻與高鬟更加流行,也更重視對發髻的裝飾。「釵朵多而訝重,髻高鬟而畏風。」[7]髻與鬟的區別在於空心和實心,鬟是中空作環形,多為未婚年輕女子所梳飾,有垂鬟和高鬟之別。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圖》中的洛神,頭上梳的就是當時宮中貴族婦女流行的高鬟,以這種發式突出人物年輕貌美的特徵。自唐代始,敦煌壁畫中同為女神的吉祥天女,大多也以梳一對高鬟的形象出現,並且固定下來,說明了中國傳統審美的繼承與連續性。到了唐代,婦女的發式「造型之精美前所未有,高低錯落婀娜多姿,華麗繁復達到頂峰。」[8]有文字記載的發式名稱就有幾十種,其中許多都在敦煌壁畫中得到了再現。但無論新的發式如何層出不窮,自古對於高髻(鬟)的崇尚一直未變。唐詩中吟詠的「插花向高髻」、「峨髻愁暮雲」、「翠髻高叢綠鬢虛」、「髻鬟峨峨高一尺,門前立地看春風」……等等,如實反映了當時的風氣。中唐之後,貴族婦女特別流行梳高鬟發式,「高鬟在一般發環中以假發為飾,以鐵絲為骨架支撐,高一尺有餘。」[9]其中一種用發作環形並以金釵支架的高鬟,名曰「雙鬟望仙髻」,在壁畫中吉祥天女即多梳這種發式,並加以更多的美化和誇張。中國傳統審美意識中對於美的普遍認識和崇尚一直具有某種恆定的因素,由上述女性發式的分析研究可見一斑。將傳統美賦予吉祥天女這樣一位人們心目中理想化的女神,反映了中國審美文化對傳統的尊崇並一貫繼承發揚的特點。 唐朝諸多新穎的服飾中,胡服是影響最為巨大的一種。胡服,指胡人所穿的衣服,即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上稱北方的民族為「胡」)的服裝,與當時中原地區寬大博帶式的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多穿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活動方便,史稱「胡服」 。
唐代男子胡服
胡服是一個寬泛的服飾概念,一般指漢民族以外各少數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服飾,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融合中,胡服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地滲入和融合,在唐代,胡服有更為廣泛的特殊意義。唐朝時這種服制滲透與融合已經進行了數百年;流行於軍隊和男性穿戴中。
胡帽不僅胡漢兼用,而且還是男女通用的服裝。主要指唐代及以前由西北或北方非漢族名族中傳入,並在唐朝境內流行的皮帽或氈帽,又稱「蕃帽」。它最明顯的特點是頂部尖而中空。
左衽的款式是符合胡人的衣服風格,不同於中原傳統的右衽,由於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分裂的兩大變動,漢人的衣冠制度上受到胡人的影響。
唐代女子胡服
事實上胡服的傳入,到唐代為止,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唐代貞觀到開元年間,胡服在婦女中迅速流行乃至成為了一種時尚。
從唐代出土文物來看,唐代婦女穿的胡服多為錦綉帽、窄袖袍、袖口、領子、衣襟多緣上一道寬錦邊。胡服中的冪䍠有兩種形制:一種為大幅方巾,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全身披裹,遮蓋全身;一種以衣帽相連類似斗篷一類的裝束。這種服裝可能與阿拉伯的服飾有關。由於西北風沙很大,人們遠行騎馬用它圍裹身體可以遮蔽沙塵。有人認為,只有婦女遠行時才著冪䍠,以免男人窺視。也有人認為,它是男女通服。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唐人繪畫《樹下人物圖》,圖中一個婦女左手高舉摘掉蒙在頭上的面幕。這種面幕用黑色布帛製成,長度約在胸際,左右各綴一根飄帶至腰間,面部開有圓孔以便目視。這是戴冪䍠的婦女形象。到唐高宗時,漢族婦女戴帷帽的增多,逐漸代替冪䍠。《新唐書·車服》記載:「初,婦女施冪䍠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帽」帷帽是一種高頂寬檐,檐下垂一個絲網的帽子。它比冪離更具有點:一是摘戴方便,不像冪䍠那樣從頭蒙到胸前,二是外形比較美觀,三是綴在帽檐上的網隨時可以撩起。廢冪䍠興帷帽,反映了唐代婦女擺脫束縛、追求自然的思想。到武則天時,不論宮女還是民婦,騎馬外出多戴帷帽。真可謂「帷帽大行,冪䍠漸息」(舊唐書·輿服志)。
唐代胡人俑服飾裝束非常引人注目,如梳辮盤髻,卷發虯髯、高尖蕃帽、翻領衣袍、小袖細衫、尖勾錦靴、葡萄飄帶、玉石腰帶等等,都在陶俑塑刻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時尚是社會變化的縮影,服裝的流行趨勢隨著社會在不停的變化,胡人服裝對漢人的影響肯定是這一時期胡人進入中原社會後的融入結果。特別是唐代流行的女扮男裝或是女穿胡服均是當時社會風俗表現的特徵,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還成為時髦裝束之一。 唐代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窄袖衫襦、長裙;2、胡服;3、女著男裝。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
㈥ 求一組照片:一美男男扮女裝穿唐裝或漢服
只有這一張了
他是個男的
應該是你想要的
㈦ 唐裝與漢服的區別和各自的特點
唐裝是唐朝服裝,包括在漢服裡面。偽唐裝是由清朝的馬褂發展過來的,大量使用盤扣,並且經常有立體剪裁
㈧ 漢服與唐裝的區別
漢服,又稱漢衣冠,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漢服真正形成的一種衣冠體系是「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滅亡於清」。而漢服的界定標準是「上溯炎黃,下至宋明」。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唐裝較為廣泛的理解是指西式裁剪的滿族服飾,而不是唐朝的服裝。「唐裝」一詞本身的稱謂,源於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後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在東南亞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概念上,漢服唐裝是指唐制漢服,簡單地說就是唐朝時期流行的漢服;而唐裝廣泛的理解是指西式裁剪的滿族服飾,相比較來說,稱之為「清裝」更合適。
㈨ 漢服和唐裝有什麼區別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讀音ren,四聲;衣襟的意思)、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唐裝,這里我說下古代唐裝特點:女子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rú],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獨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這三種差異特點的服裝,組成了盛唐女裝的主流。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