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設計 > 元朝女裝服飾圖片

元朝女裝服飾圖片

發布時間:2021-08-05 01:44:04

⑴ 元朝的時候漢族人穿什麼衣服

詔復衣冠如唐制。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變易中國之制,士庶咸辮發椎髻,深襜胡俗,衣服則為褲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無復中國衣冠之舊,甚者易其姓氏為胡名,習胡語,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厭之。至是悉命復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發於頂,官則烏紗帽、圓領袍、束帶、黑靴,士庶則服四帶巾雜色盤領衣,不得用黃玄,樂工冠青卍字頂巾,系紅綠帛帶。士庶妻首飾許用銀鍍金,耳環用金珠,釧鐲用銀,服淺色,團衫用紵絲、綾羅、絹,其樂妓則戴明角冠、皂褙子,不許與庶民妻同。不得服兩截胡衣,其辮發椎髻、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損益,皆斷自聖心。於是百有餘年,胡俗悉復中國之舊矣。

⑵ 元朝服飾的特點

元朝服飾的特點:

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

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朝皇帝所賜官服共有13套色種,每次參加國宴或大型國事活動,大家要穿一種顏色賜服除13種顏色衣外,另加一羚羊皮帶(金帶),上飾金銀絲甚奇,價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里阿耳之駝皮靴一雙。靴上綉以銀絲,頗為工巧。

總之,元朝之賜服,做工精巧,用料講究(錦袍),裝飾昂貴。但是,我們必須要弄清楚:元朝的官服並非每年賜服13次,而是一次性的。

元朝政府規定承襲前代的,如冕服、公服、儀衛服色、器皿、帳幕車輿、鞍轡等等,都有嚴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時規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見當怯薛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

(2)元朝女裝服飾圖片擴展閱讀

元朝服飾的種類:

1、腰線袍

腰線袍是一種常見的元代蒙古袍,帶有很強的草原風格。腰線袍其特點是交領窄袖,上衣和下裳縫在一起,下裳打有很多細密的褶子,而腰部則有很多細密的橫向褶子,因此得名腰線袍。腰線袍這種衣服一般都是便服,用於狩獵等活動。

2、海青衣

此外,蒙古人還有一種很有特色的服裝,元朝人們直接把袖子背在身後,這種衣服叫海青衣,最大特點就是袖子在袖根處開了兩個口。草原氣候早晚溫差大,氣溫高的時候就可以把手從口子里伸出來,把袖子扣到後背的紐扣上。

⑶ 求元代蒙古族貴族服飾圖片,要清晰的

成吉思汗: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pic/item/9dc3cf5860d48495800a18a5.jpg
忽必烈: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pic/item/b258f5c4d7accbb68326ac2e.jpg
元代蒙古貴族服飾:http://www.nmgtrip.com/sszy/2008/200802/sszy_20080205135351.shtml
http://hist.cersp.com/tsls/UploadFiles_2966/200612/20061225222645390.jpg

⑷ 元朝服飾的分類

元朝皇帝所賜官服共有13套色種,每次參加國宴或大型國事活動,大家要穿一種顏色。賜服除13種顏色衣外,另加一羚羊皮帶(金帶),上飾金銀絲甚奇,價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里阿耳之駝皮靴一雙。靴上綉以銀絲,頗為工巧。總之,元朝之賜服,做工精巧,用料講究(錦袍),裝飾昂貴。但是,我們必須要弄清楚:元朝的官服並非每年賜服13次,而是一次性的。「非言每年更新,蓋其衣有服至10年內外者也。」
元朝政府規定承襲前代的,如冕服、公服、儀衛服色、器皿、帳幕車輿、鞍轡等等,都有嚴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時規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見當怯薛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元史·輿服志一) 。
在宮廷之內,由於各個侍者、衛士以及一般小吏的工種不同,所以其衣冠服飾也有所不同。例如,挈壺郎二人,掌直漏刻,冠學士帽,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酒人,凡六十人,主酒國語曰答剌赤。冠唐帽,服同司香。護尉四十人,以質子在宿衛者攝之。質子,國語曰睹魯花。冠交角襆頭,紫梅花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白錦汗胯,帶弓矢,佩刀,執骨朵,分立東西宇下。警蹕三人,以控鶴衛士為之。冠交角襆頭,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捧立於露階。每乘輿出入,則鳴其鞭以警眾。凡朝會,則以近侍重臣攝之。服白帽,白衲襖,行縢,履襪,或服其品之公服,恭事則侍立。每案四人,前二人冠縷金額交角襆頭,緋錦寶相花窄袖襖,塗金束帶,行縢,鞋襪;後二人冠服同前,惟襖色青。圉人十人,國語曰阿塔赤。冠唐巾,紫羅窄袖衫,青錦緣白錦汗胯,銅束帶,烏靴。知班,冠展角襆頭,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 。
黃麾仗凡四百四十有八人。他們的冠服又不一樣,分別為冠展角襆頭,服緋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烏靴;冠武弁,服同前執蓋者;次三列,執黃麾幡十人,武弁,青絁生色寶相花袍,青勒帛,烏靴。執絳引幡十人,武弁,緋絁生色寶相花袍,緋勒帛,烏靴。執信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黃。執傳教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白。執告止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紫。次四列以下,執葆蓋四十人,武弁,服緋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烏靴。執儀鍠斧四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黃。執小戟蛟龍掌四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青。左列亦如之。皆以北為上。押仗四人,行視仗內而檢校之,冠服同警蹕者 。
旗仗執護引屏,凡五百二十有八人,分左右以列。左前列,建天下太平旗第一,牙門旗第二,每旗執者一人,護者四人,皆五色緋巾,五色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雲頭靴,執人佩劍,護人加弓矢;後屏五人,執槊,朱兜鍪,朱甲,雲頭靴 。
元朝官服也有級別。如,司辰郎二人,一人立左樓上,服視六品,候時,北面而雞唱;一人立樓下,服視八品,候時,捧牙牌趨丹墀跪報。承奉班都知、舍人,借四品服。據《元史·百官志》及《元史·輿服志》記載,元代的品服規制是:一至五品官著紫袍,六至七品官著緋袍,八至九品官著綠袍。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⑸ 元朝女子服飾 元朝貴族和平民女子服飾的區別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⑹ 元朝服飾的介紹

元朝在入關後一直沒有定式服制。直到元英宗,公元1321年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服裝上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

⑺ 元朝的服飾什麼樣子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⑻ 各朝代服飾圖片

中國各朝代男女服飾表 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飾大抵分為三種

1、奴隸的簡單遮身衣物.

通常是圓領衣,上下相連,中間以繩縛之,衣長不及踝,頭部皆不加飾物.

2、平民或小奴隸主.

他們的衣著較為講究,一般是上身著衣,下身著裳.衣長多至膝蓋上下,但後裾卻長至足部,腰間系帶.衣上多無紋飾.

3、王室貴族.

衣著華麗,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紋飾,或刺綉或繪畫而成.腰部亦束有綬條,腰帶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塊上狹下廣的斧形裝飾.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和皮革.麻布貧富皆可穿,但有粗細之分.絲綢和皮革主要用奴隸主貴族所專用.絲綢質地的衣服上所繪綉的紋飾也與青銅器一樣,多為雲雷紋.

商代男子的發飾以梳辮為主.有的是將頭發至於頭頂,有的則是在左右兩側梳辮,下垂在肩,也有的將辮子盤於頭頂.商代女子發飾與男子基本相同,以辮發為主,但也有少數是將辮捲曲垂肩.同時也出現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較簡單,多為帽箍式,束發器多是獸骨,玉石製成,帽箍則用絲綢布帛製作.

周代服飾與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來的寬松,長度大多過膝,衣袖除小之外還有出現了大袖.腰間的束帶系成蝴蝶結.巾帽的樣式也較豐富,除帽箍外,還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間突出,兩邊翻卷的形狀.大致是低而平者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為貴族所戴.

注:商代無論哪個階層的人,其服飾的衣袖都比較窄小.

二、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社會大體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貴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而平民以為之禮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點一是上衣下裳相連;二是無男女式樣的差別,皆可穿用.但又分為兩種:一為中原地區的寬大式,"寬大博帶"穿著舒適,長不拖地,下擺不開岔,屈肘可穿,袖長和臂長相等,用大寬頻束腰,中原貴族宴樂時喜愛穿用.二為瘦長式,"續衽鉤邊"楚地最為流行,較北方的瘦長,領沿較寬,用較厚織物作邊,右衽很長.戰國時有單,夾,棉,皮.袍服的領式突破了西周時期的矩形領,流行交領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於騎射,諸國戰士皆衣之.胡服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軍服.其特點是短衣,長褲,用帶鉤,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時的勞動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長不過膝;胡服束腰須有帶鉤,不同於中原束帶,褲子代替長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帶鉤,古稱"師比","鮮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帶裝飾.帶鉤小有寸許,大有尺余,有仿棒,竹節,琵琶等形象.製作原料有玉,鐵,銅等.嵌以寶石,琉璃,或金銀.

三、秦漢時期

漢代男子貴賤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幘.巾幘主要有介幘和平巾幘,但具體式樣和顏色有據人的身份,地位,職業,年齡的不同而有區別.如皇帝和個級別的官員的巾幘隨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幘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幘,武官則戴平巾幘.群吏和僕役要戴綠幘,武吏則戴赤幘,未成年的小童戴無屋幘等.

冠帽只有官員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幘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卻敵冠,衛士冠等.其中除長冠外,大多出於周禮.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場合,如冕冠,長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別為行郊社祭祀之禮時使用的;通天冠為朝服;遠游冠為諸忘之服;進賢冠為儒者之服;卻非冠為宮殿門吏僕射之服,卻敵冠為衛士之服,爵弁冠和建華冠為舞樂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漢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樣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直裾袍服;一種沿用戰國時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無扣,衣襟從腋部想後旋繞,腰間束絲帶.衣服寬博,大袖.領和袖初有皂色緣邊.直裾式的袍服從西漢後期流行.兩種式樣,男女皆通用.
漢代重農輕商,規定商人不得衣錦綉等織物,只能著葛麻織物.

漢代男女的鞋的樣式沒有嚴格區別.男子多為方頭,女子多為圓頭,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貴族著絲履,可不隨衣色.北方因天氣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氣溫高,濕潤,多著草鞋.

襪在漢代稱之為角襪.襪高一尺余,上有帶子,穿時可束緊口,防止脫落.

漢代貴族婦女的首飾有步搖,簪,珥,華勝,采勝,擿(大長簪),並以擿的長短來區分等級.由於頭上的首飾太多,非真發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漢代稱之為"大手髻".

貴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還有掛袍,也是宴居之服,為斜裁的袍服,將上闊下狹之斜幅垂於衣旁成為裝飾.

勞動婦女的衣著通常比較簡單,無首飾,為勞動方便,常是短衣長褲,一般女子的發型多為露髻,不加飾.頭發中分,平梳,向後做綰,垂髻於腦後,貴族女子則好高髻.

漢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妝,除濃妝淡抹外,還有奇妝.如東漢恆帝時,大將軍梁翼之妻韓壽,自創一中悲啼妝,細八字眉,梳墮馬髻,自行折腰步,露齒笑,世謂之愁眉泣妝,與流行的寬眉高髻相逆.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和西晉時的服飾與東漢基本相同.但從東晉起,便追求起所謂的風流放達,本就比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為博大的方向發展.

頭部的裝飾有的系巾子,有的則帶小冠,到南朝後期還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漢以前本為庶民所戴,東漢末和魏晉時,一些名士也開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來.小冠一般為中空,可綱椎髻,用簪子由後貫入,把小冠和發髻固定,是由漢代的平巾幘發展起來的.

這時期的婦女的服裝已從漢代的深衣向衣,裳分開的方向發展,上衣下裳的裝束成為主流.兩晉時,還出現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長的裝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書上稱為"上檢下豐".

在北方,十六國後期後,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點是緊身,窄袖,開袴.由於它們行動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漢族勞動人民的喜愛.

北方常用的頭飾,除小冠,巾子外還有氈帽.巾子發展到北周時,常常是以三尺皂絹向後襆發,名為"折上巾",實為以後的襆頭.

五、隋唐服飾(581~907)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六、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方心曲領」也是朝服的特徵,即朝服項間套上圓下方的飾物。宋代官員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圓領衫和帽帶下垂的軟翅襆頭,依然唐式,腳下卻改著更便於平時起居的便鞋。宋代遺老的代表性服飾為合領(交領)大袖的寬身袍衫、東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緣邊,以存古風。東坡巾為方筒狀高巾子,相傳為大文學家蘇東坡創制,實為古代幅巾的復興,明代的老年士紳還常戴用。宋代民間首服也有種種流行。男子流行襆頭、幅巾,女子則流行花冠和蓋頭。婦女發式和花冠,是當時對美追求的重點,最能表現宋代裝束的變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趨危巧,宋代花冠再加發展變化,通常以花鳥狀簪釵梳篦插於發髻之上,無奇不有。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cc> 中國各朝代男女服飾表 5誠鈄甯九

⑼ 元朝的漢族服裝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與元朝女裝服飾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波點襯衫和白色襯衫哪個好看 瀏覽:352
黑色馬甲配白襯衣好看嗎 瀏覽:797
歐美真絲襯衫批發 瀏覽:48
怎麼把圍巾弄成披肩 瀏覽:406
阿迪達斯貝殼怎麼搭配褲子女生 瀏覽:38
搜紙剪高跟鞋還有帽子 瀏覽:475
杭州最有名的真絲棉褲褲子 瀏覽:339
大臉適合帶那種帽子好看 瀏覽:561
怎麼算一條褲子的面料 瀏覽:242
女裝上癮了好恐怖 瀏覽:293
女士緊身牛仔褲哪個牌子好 瀏覽:737
花樣姐姐們旗袍裝 瀏覽:803
亮紫帽子好看嗎 瀏覽:741
t恤印花機組要多少錢一台 瀏覽:549
如何去除羽絨服上的鋼筆水漬 瀏覽:412
沈陽微信校服兒邀請碼 瀏覽:387
陳冠希潮牌如何 瀏覽:20
羽絨服不打濕怎麼洗 瀏覽:315
男裝青少年潮流品牌有哪些 瀏覽:621
在香港古馳的皮帶多少錢 瀏覽: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