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笙是什麼意思
沒有特殊意思,只是兩個字組成的名字而已。
南笙,本名羅小伊,1991年10月23日出生於四川省宜賓市。模特、作者、演員。
2012年春節前夕,憑借在豆瓣網上傳的一系列復古寫真開始受到關注,被稱為新一代國民女神。
(1)男裝設計師楠笙故事2016年夏季擴展閱讀
南笙曾在簽售會中談及自己,南笙坦言,雖然年輕,但已經涉足了不少領域,而其緣由只是「喜歡就做了」。「沒有自己特別想要去干什麼,也還是個興趣的問題。喜歡就做了,沒有想那麼多。同時,也不會束縛在一個角色里,什麼都願意去學,也都願意去嘗試一下。」
南笙說,希望的自己是做一個「像風一樣的人」。這似乎是她自己給自己的隨性所做的最好的注腳。
演藝經歷
1991年,南笙出生在四川宜賓的小鎮柏溪,父母離異後開始獨自生活。2011年南笙因為酷愛攝影開始拍攝寫真,並兼職唱歌,偶爾做做雜志書模。2012年春節,南笙因一組馬尾辮民國學生裝在互聯網爆紅。一些北京的影視公司向她拋出橄欖枝。
2013年年初,經黃覺推薦,簽約李小婉和李少紅創辦的榮信達影視。
2013年8月,南笙為《男人裝》拍攝的寫真曝光,引起爭議,南笙在寫真中一改復古清新的形象,小試性感。
2013年10月,代言誅仙3,出演碧瑤一角。
2013年11月,南笙出版散文隨筆集《不為遇見,只為遠方》。在亞馬遜、當當網占據銷售排行榜前茅。同年12月,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舉辦簽售見面會。
2014年12月,南笙加盟李少紅監制的民國偶像懸疑電視劇《繭鎮奇緣》,搭檔蔣勁夫,宋茜。飾演片中清純的醫生白子楓。
2014年3月14日,南笙一身古風裝扮亮相《天天向上》。4月,南笙受邀錄制了深圳衛視《男左女右》節目,她不僅演繹一曲《紅顏劫》,還和楊洋演繹了一段唯美浪漫的穿越劇。爆笑情景喜劇《頭號緋聞》於2014年10月3日火爆上線,南笙更是憑借蘿莉美眉龍愛美一角,榮升為新任的90後宅男女神。
2015年1月,出演搭檔張衣,喬振宇出演電影《金昔愛迪生》,飾演金昔。
2015年5月,出演誅仙3微電影《且聽風吟》飾演林夏;6月,拍攝自編自演獨立短片《小山之夏》;7月,出演懸疑驚悚電影《夜闖寡婦村》,飾演謝穎;8月,出演電影《尋找女神·嬌阿依》,飾演苗族少女阿嬌;
9月,出演微電影《知秋》,飾演知秋;中旬南笙奔赴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為自己主演的入圍作品《向北方》站台。10月,南笙出演馬儷文執導的青春愛情電影《A測試之愛情大冒險》,與薛之謙、於小彤合作,飾演毒舌深情的「萬倩」一角12月,出演《半妖傾城》,飾演小萍。
2016年,主演網路大電影《仙俠學院》;3月,主演超級IP劇《鳳凰無雙》。
B. 有沒有偶像劇電視劇排行榜想看好看的偶像劇了。
其實所謂的電視劇排行榜,嚴格來講都不算很正規。因為電視劇講究的是收視率,而網劇則以播放量評定劇的熱度。除了評定的標准不一樣,播出時間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十多年前的偶像劇和現在的偶像劇,就算同樣以收視率或者播放量來評定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沒有絕對公正的排行榜,只能說從觀眾的反映和影響力度,相對的評價較好的幾部偶像劇。
1.《流星花園》
優質雙男主+優質雙女主混合雙打模式。由台灣偶像劇王子立威廉、劉品言、阮經天、宋智愛等主演。大致講述的是兩位女主原本是一對姐妹,身世很好,然而女二嫉妒女主,作了一大堆事兒,還搶了原本喜歡女主的小王子。長大後重新遇見的幾人,為了保護小時候的綠光小學,發生了一系列故事,最後結局圓滿向。
這種設定在後來的偶像劇中也很多,兩位女主肯定有一個是反派,四個人糾纏不斷割捨不斷的友情和愛情。這部劇05年在湖南衛視首播的時候,曾雄踞全國同時段收視第一的寶座。
推薦的這幾部都是上星劇,比較受大眾認可的。不要問我為什麼都是台灣偶像劇,那些年台劇的地位確實很高,在偶像劇的製作上也確實很不錯。
1、自有品牌報喜鳥(SaintAngelo)、高端職業裝品牌寶鳥(BONO)、專業高級定製品牌所羅(SOLOSALI)、時尚英倫高爾夫品牌亨利格蘭(Henry Grant)
2、國際品牌服飾:義大利輕奢品牌東博利尼(TOMBOLINI)、義大利品牌愷米切(CAMICISSIMA)、法國時尚戶外運動品牌樂飛葉(LAFUMA)、美式時尚休閑品牌柯蘭美(DANIEL CREMIEUX)、韓國英倫休閑品牌哈吉斯(HAZZYS)和韓國校服第一品牌衣儷特(ELITE BASIC)。
(3)男裝設計師楠笙故事2016年夏季擴展閱讀:
報喜鳥的品牌定位:
報喜鳥將以30-50歲的中產階層為目標客戶。將服務對象聚焦在這部分人群是因為他們具有銳意進取、非凡活力、享受生活的特點,事業已經較為成功,有一定的消費能力,而且消費心理成熟,不盲目崇尚洋品牌,符合報喜鳥高端時尚品牌的再定位。
報喜鳥將以品質、服務、創新作為品牌的理性特質來滿足目標客戶的理性需求,以進取、活力、喜悅作為品牌的感性特質來滿足目標客戶的感性需求,為目標客戶提供高品質、優質服務、時尚設計、喜氣吉祥的品牌體驗,為其創造更高的價值。
D. 笙在發展過程中有哪些故事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歷史悠久,能奏和聲。它是以簧、管配合振動發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
據史籍記載,女媧是被古人尊為人類始祖的伏羲的妹妹。在傳說中,女媧和伏羲具有一種人首蛇身的異相,女媧也被尊奉為人類之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
女媧有許多豐功偉績,煉石補天,治理洪水,摶土造人,救災救民,繁衍人類,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女媧發明創造了笙簧。《博雅》引《世本》雲:
女媧作笙簧。笙,生也,
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
中空而受簧也。
《說文解字》在解釋「媧」字時,雲:
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
兩者聯系觀之,看出女媧是一位生育人類,創造萬物的偉大母親。傳說,女媧從昆侖山腳下最溫暖的溪水邊取來竹子,用繩子或木框把一些發音不同的竹管編排在一起,還在竹管裡面加上竹製簧片。再選來上好的生長在黃河流域最平緩河段的葫蘆,用葫蘆製成笙斗。吹嘴由木頭製成,木頭是有名的楠木。將編排好的竹管呈馬蹄形狀,排列在笙鬥上面。這一切做好之後,就能吹出悅耳動聽的聲音。
笙的單色清涼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深厚低沉。女媧把這種樂器當作禮物送給了她的孩子們。她說:「孩子們,當你們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喜悅的時候,可以用它吹曲調,那曲調就是你心情的表達。」
人們感到好神奇,爭先恐後地向女媧學習製作的方法,很快製作這種樂器的手藝就在人們中間傳播開來。
在女媧的教導下,人們還發明了笙簧的其他許多種用法,比如說,用它表達快樂,慶祝豐收,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等等,只是曲調不同而已。
看著孩子們平安、歡樂的生活,女媧覺得自己的工作完成了。至於其他的,她相信人類會在以後的生活中不斷地學習進步的。
這時,一架由白螭帶路、黃雲簇擁、飛龍駕馭的雷車降落在地面上。天帝派人來接女媧回天庭了。女媧登上雷
車,乘雲駕龍而去。大地上的人類為了感激女媧的恩德,表達對她的懷念,就將女媧奉為女媧娘娘,以隆重的形式祭祀她。
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有了笙的雛型。在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記載。「和」即是後世小笙的前身。《爾雅·釋樂》記載:
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在我國古代樂器分類中,笙為匏類樂器。《詩經》的《小雅·鹿鳴》寫道: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可見笙在當時已經很流行了。從戰國到漢代的文獻中,共同記載著笙和竽兩種同類樂器。《周禮·春官》中有:
笙師,……掌教歙竽、笙、塤、籥、簫、篪、篴、管。
「笙」為官名,其職務是總管教習吹竽和笙等樂器。竽和笙的區別是:笙體小、簧少;竽體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編管插入葫蘆內,並以葫蘆作為共鳴體,故一些文獻認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笙,如《呂氏春秋·仲夏紀》高綉註:
竽,笙之大者。
春秋戰國時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樂器。竽還一度在宮廷、貴族或市民中廣泛地流行。
春秋時期,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般在重大的儀式或宴請時,都會用「笙」來助興。春秋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著名的笙演奏家,可見笙在當時的重視程度。後來的戰國時期,笙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成就了笙在演奏樂器中的重要地位。戰國時,齊國國君齊宣王特別喜愛聽竽的大合奏,他在宮廷里專
門成立了300人的大樂隊,以便時常聽樂隊演奏。有個叫南郭先生的人,他本來不會吹竽,也混進了這個樂隊。演奏的時候,他學著別人的樣子雙手捧著竽,搖頭晃腦,裝著在吹奏的樣子。日子一天天地就這樣過去,誰也沒有發現,他同樣得到齊宣王的獎賞。
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這位新國王恰好相反,他喜歡聽竽的獨奏。他把樂隊的人找來,叫他們一個一個地演奏。南郭先生看到這種情況,怕真相暴露,犯欺君大罪,中途就悄悄地溜走了。
成語「濫竽充數」便來自這個寓言。先秦以來,笙的形制變化很大,漢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蘆竹或紫竹製作,笙管數為12根至18根,簧片用竹製作,笙斗用瓠製作。漢以後,簧片漸改用銅制。在東漢的古籍里,記載笙的形制。《說文解字》中有:
笙,十三簧,象鳳之身。
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記載的竽為36簧。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並設有折疊管,用於產生低音,簧是用銅片製成的。從出土的西漢百戲陶俑和東漢石刻百戲畫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戲樂隊中佔有重要地位。
隋唐時期竽還存在,但在九、十部樂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樂和唐十部樂中的清樂、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中均被採用。唐代涌現出許多演奏笙的名家,他們的技藝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詩人還為笙寫下了詩作。
《聽鄰家吹笙》是唐代詩人郎士元的作品。這首詩用比喻、通感和想像的手法,從聽笙寫起,極其浪漫地創造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意境。詩道: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詩人借笙曲傳達心曲,以心曲應和笙曲,正是這個「疑」字,將心曲與笙曲巧妙地融為一體。在這種如幻如夢的奇境之中,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鄰家」笙樂的明麗與歡快。
741年,詩人李白好友元丹丘應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之邀,共同訪道,自其隱居處東蒙山西入長安,途經兗州治城瑕丘,李白為他餞別,特作《鳳吹笙曲》詩,全詩共十六句,惜別之情深切動人。
仙人十五愛吹笙,學得昆丘彩鳳鳴。
始聞煉氣餐金液,復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幾千里,鳳笙去去無窮已。
欲嘆離聲發絳唇,更嗟別調流纖指。
此時惜別詎堪聞,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卻奏仙歌響綠雲。
綠雲紫氣向函關,訪道應尋緱氏山。
莫學吹笙王子晉,一遇浮丘斷不還。
唐代以後,演奏家們把笙斗改為木製,笙斗周圍髹漆繪花紋,形式有19、17和13簧多種;後來又流行一種17簧義管笙,這種笙在17簧以外另備兩支「義管」供轉調時替換用。後來19簧笙也失傳了。後來經過流傳,又用銅斗取代了木斗,同時簧片也從竹製改為銅制。
我國的笙、竽在盛唐時東傳到日本,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里,一直保存著我國唐時製作的吳竹笙、竽各兩支,假斑竹笙、竽各一支,皆為17管,其排列辦法均呈馬蹄形,唯彎曲的吹嘴特別長,鬥上都有油漆彩繪的人物或風景畫。古籍中所說竽為多管,而正倉院所存的唐俗樂使用的竽,則與笙同為17管。
到了宋代,竽則消聲匿跡,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無竽色。北宋景德三年,也就是1006年,宮廷樂工單仲辛又製作成19簧笙,此後19簧笙在宮廷和民間又得到了普遍的應用。
明、清以來,流行的笙多為17簧、14簧方笙、13簧和10簧。
我國的笙對西洋樂器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笙最早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波斯,1777年,法國傳教士阿米奧又將笙傳
到歐洲。
1780年,僑居俄國的丹麥管風琴製造家柯斯尼克,仿照我國笙的簧片原理,製造出管風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風琴才開始使用音色柔和悅耳的自由簧。
18世紀末,俄國科學院院士雅·什太林,曾撰文稱贊笙是「最受歡迎的中國管風琴」。以後,又促進了風琴和手風琴的發明。
由於笙流傳年代久遠,所以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式樣的笙。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樂器製造者和音樂工作者,對笙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先後試制出擴音笙、加鍵笙等多種新品種,克服了音域不寬、不能轉調和快速演奏不便等缺點,給笙帶來了新的生命力。現在民間使用的笙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多種,但以14簧、17簧最為流行。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渾厚低沉,音量較大。而且在中國傳統吹管樂器中,也是唯一能夠吹出和聲的樂器。在和其他樂器合奏的時候,能起到調和樂隊音色、豐富樂隊音響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樂隊里,笙有時還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笙。
如今,改革後的笙已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獨奏樂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調,也能奏出優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開屏》、《鳳凰展翅》等。
E. 幫我設計一個個性簽名,用南笙兩個字
南笙
個性簽名
F. 南笙出演的《半妖傾城》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半妖傾城》中南笙飾演小萍,此劇講述的是清末,一個即將走向頹敗與衰落的時代。在這里,八國聯軍是刀俎,北京城是魚肉,它徹底地淪為了八國聯軍任意宰割的對象。在一場屠殺中,生活於水深火熱的北京城中的聶如風(王茂蕾飾)一家遭遇了生命危機。生死攸關之際,聶如風的妻子應蝶(安以軒飾)策馬將聶如風與女兒趕走,獨自迎敵。只見那瘦削羸弱的女子的背部長出了一堆雪白的翅膀。原來她是妖,是明末清初墜落人間的外星生物。即使她有法力,可是卻也敵不過眾多敵人,最終慘死在她們手裡。
G. 南笙,2012年憑借在豆瓣上一系列民國學生裝扮的復古清新形象而迅速走紅於網路。憑借長著一張甜美的童
恰同學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