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介紹三國演義兩個人物1000字上
諸葛亮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來士大夫知識分子的人格之神。在中國歷史上,德才兼備的人不少,但象他這樣集智慧與人格於一身,可謂絕無僅有。他所張揚、實踐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忘我精神,為歷代所推崇備致。
諸葛亮的人格、節操、風范,概括起來是如下四個方面: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博覽群書,廣交士林,關心時勢,每自比管仲樂毅,負有擔大任、致高遠的遠大抱負。但他又絕不是那種醉心於功名利祿、汲汲於榮華仕進的俗子。事實上,當時曹操稱雄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朋友石廣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卻不為所動,其兄諸葛瑾在東吳頗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後,劉備三顧茅廬,以千古未有的求賢至誠深深打動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廬,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書》中,諸葛亮曾如此諄諄告誡:「夫君子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寧靜無以致遠」,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節操的真實寫照。
盡瘁國事,忠心輔政。諸葛亮先後輔佐劉備、劉禪兩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劉備很信任他,臨死託孤於他,並大義地提出讓出家天下,但他沒有奪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殫思竭慮,「親理細事,汗流終日「,最後以身殉職,病死軍中,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輔佑後主,實際上是執一國之政,出帥入相,但後主並不感到他的威脅,群臣並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無私,國而忘家,焉能如此!
任人唯賢,清正廉明。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聾發聵。諸葛亮如此進諫後主,他本人則更是任人唯賢的典範。托志忠雅的蔣琬,清廉有才的費禕,智勇雙全的姜維,都到他的重用和培養。他死後,這幾人成為蜀國的中流砥注。託孤大臣李嚴運糧失責又慌報軍情,被諸葛亮廢為平民,但對李嚴之子仍加以信任,並促進他勸父改過自新。由是李嚴不僅不抱怨,而是心懷感激,諸葛亮去世,李嚴因悲痛發病而死。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曉之對情,其服人心如此!在廉潔上,亦堪稱典範。他曾上書後主,如實申報個人財產。書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一家可以溫飽,臣隨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給,決不別伯經營,增長私產一寸,臣死以後,如查出多餘財產,那就是對不起國家。光明磊落。蒼天可鑒。
堅韌一心,竭盡人謀。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復漢室,還於舊都」,一統天下,但現實卻是極嚴峻的:三國之中,對手魏國勢力最為強大,其土地、人力、財力、物力比吳蜀二國的總和還要多,而蜀國相對最弱。諸葛亮深知這一點,「與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後出師表),於是毅然挑戰極限,採取一切積極措施,發憤圖強,以挾泰山而超北海的氣概,「驅馳千萬眾,怒目瞰中原」,雖勞而無功,仍不失為英雄壯舉,這既是諸葛亮的悲劇,也正是他的偉大。這種盡力而為的奮斗精神,後人無不感慨系之。成都武侯祠一聯雲:已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齣師。而杜甫的《蜀相》一詩,更可謂是諸葛亮的千古知音: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著作:
《隆中對》 、《出師表》 《誡子書》 《誡外甥書》
《將苑》(又名《心書》)
《便宜十六策》 兩部兵書----《兵要》《心戰》《兵法二十四篇》
相關作品:
西晉陳壽撰《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萬四千多字。
明王士騏撰《武侯全書》
清張澍撰《諸葛忠武侯文集》
《後出師表》(《後出師表》疑為後人偽作,陶元珍所著魏晉史叢考的第一篇《世傳諸葛亮後出師表辨證》(全文)加以考證。)
《馬前課》(預言書)
《文心雕龍.章表》:「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表之英也。」
《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病起書懷》:「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史書評價
《默記》: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並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擒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袁子》: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陸法和:諸葛孔明可謂名將,吾自見之。
李靖唐太宗問對
李靖:臣前所進黃帝、太公二陣圖,並《司馬法》、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歷代名將,用其一二,成功者亦眾矣。但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臣敢不奉詔,當纂述以聞。 太宗曰:兵法孰為最深?
太宗曰:然!吾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較量,孫武著書,三等皆具焉。
靖曰:觀其文,跡其事,亦可差別矣。若張良、范蠡、孫武,脫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爾乎?若樂毅、管仲、諸葛亮,戰必勝,守必固,此非察天時地利,安能爾乎?其次王猛之保泰,謝安之守晉,非任將擇才,繕完自固,安能爾乎?故習兵之學,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則漸而深矣。不然,則垂空言,徒記誦,無足取也。
諸葛亮戰績
《三國志》: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
《三國志》: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三國志》:六年春,揚聲由斜穀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
《三國志》: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三國志》: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三國志》: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
《三國志》: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資治通鑒》:漢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亮由越巂入,斬雍闓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門下督巴西馬忠由牂柯入,擊破諸縣,復與亮合。
《資治通鑒》:孟獲收闓餘眾以拒亮。獲素為夷、漢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樅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 。
《資治通鑒》:亮揚聲由斜穀道取郿。使鎮東將軍趙雲,楊武將軍鄧芝為疑軍,據箕谷。帝遺曹真都督關右諸軍亮身率大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號令明肅。始,魏以漢昭烈既死,數歲寂然無聞,是以略無備豫;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於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應亮,關中響震,朝臣未知計所出。
《資治通鑒》:亮之出祁山,參軍姜維詣亮降。亮美維膽智,辟為倉曹掾,使典軍事。
《資治通鑒》:春,漢諸葛亮遣其將陳戒攻武都、陰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建威,淮退,亮遂拔二郡以歸;漢主復策拜亮為丞相。
《資治通鑒》:漢丞相亮命李嚴以中都護署府事。嚴更名平。亮帥諸軍入寇,圍祁山,以木牛運。於是大司馬曹真有疾,帝命司馬懿西屯長安,督將軍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以御之。齋暝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卒。至自十月不雨,至於十月。司馬懿使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張郃欲分兵駐雍、郿,懿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懿遇於上邽之東。
《資治通鑒》:懿斂軍依險,兵不得交,亮引還。懿等尋亮後至於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懿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詡、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諸將咸請戰。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
《資治通鑒》:六月,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與亮戰,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亂發,飛矢中郃右膝而卒。
《資治通鑒》:諸葛亮勸農講武,作木牛、流馬,運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閣;息民休士,三年而後用之。春,二月,亮悉大眾十萬由斜谷入寇,遣使約吳同時大舉。諸葛亮至郿,軍於渭水之南。司馬懿引軍渡渭,背水為壘拒之,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於懿曰:「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塹壘未成,漢兵大至,淮逆擊卻之。亮以前者數出,皆以運糧不繼,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資治通鑒》: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餘日,亮數挑戰,懿不出。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懿怒,上表請戰,帝使衛尉辛毘杖節為軍師以制之。護軍姜維謂亮曰:「辛佐治杖節而到,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亮病篤,漢主使尚書僕射李福省侍,因諮以國家大計。福至,與亮語已,別去,數日復還。亮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雖彌日,有所不盡,更來亦決耳。公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咨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齋之。是月,亮卒於軍中。
《資治通鑒》:是月,亮卒於軍中。長史楊儀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司馬懿,懿追之。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懿者,懿誤亮詐死斂軍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懿聞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案行亮之營壘處所,嘆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還。
『貳』 野獸派有哪些人氣單品
我認為野獸派最好,人氣最高的單品就是《梵高的自畫像》,因為他是屬於那種野獸派的典型代表,如果你去觀看這幅畫的時候,你會非常驚訝於他的直率跟奔放然後你會感受到梵高那種表現出來的情感,這是我最喜歡的人氣單品。
『叄』 三國群英傳7怎樣添加新的自定義武將
在主菜單點登錄武將就可以編輯自己喜歡的武將了
『肆』 三國群英傳如何招降怪物
修改文檔里把瘟神部隊復制下,修改1個,不修改1個試試。
manito是加拿大一個知名品牌,最近幾年才到中國來開發市場,在上海有一個工作室,蠶絲睡衣和普通睡衣有什麼區別如下:世界上最健康、最高檔、超感舒適的睡衣莫過於蠶絲睡衣,羊毛內衣對皮膚的損傷和脂綸一樣,佔17%,在天然纖維的內衣中,棉製品損傷皮膚的僅佔2%,號稱「人的第二皮膚」的絲綢最好,對皮膚的損傷幾乎為零,南絲映像蠶絲睡衣都是選用最優質的原料,精良的工藝做工,得體大方、優雅的款型,無論你在卧室還是客廳都能和家庭溫馨完美的結合,所以無論自用還是送禮都是最理想的選擇。蠶絲纖維是純天然動物蛋白質纖維,富含18種氨基酸,蛋白質含量高達97%,能夠保養進皮夫細胞活力,以其為原料製成的睡衣系列更使您的睡眠得到健康的呵護。蠶絲的優點光澤:優雅高貴,肉和亮麗。強韌:拉力和同粗鋼線略等,韌性比所有人造和天然纖維強而有彈性,不易勾紗破損。保暖:組織呈現多孔性,能吸收大量氣體,形成人體保護層,可防止體熱輻射散逸,保暖不悶熱。舒適:絲質表面光滑柔順,觸感輕柔,貼身舒適 骨刺不會產生過敏美觀:蠶絲纖維橫斷面成三角形,構成寶石般折射性,散發自然高雅光澤,較一般染色布料色澤柔和。
『陸』 有人關注野獸派花店么它是如何做大的呢
以上所說的僅僅為表象,推薦看看《商業周刊/中文版》3月的特寫。
『柒』 在封建明清時期廈門是不是歸泉州府管轄呢以前廈門是不是歸泉州呢誰有以前封建的地圖網站
不是的,不要聽泉州人放屁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明清以來中國歷代行政區域變革頻繁,但是考據充分,記載詳實。
在清朝以前,泉州從南安郡開始發展起來,一直到泉州府,到這個時期,廈門島內大致叫嘉禾里,隸屬於同安縣,屬於泉州府管理
但是到了清朝,廈門逐漸開始脫離了泉州的管轄。標志性有兩件事,一個是康熙年成立台廈兵備道統領台灣和廈門兩地政務,廈門首次成為直管之地,隨後制度化的是雍正5年,興泉永道(即後來改名為福建南路道、廈門道)的道台治所遷到了廈門。 道台最初只負責軍政,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形成了省下府上的實質政府。按到今天來說,就是福建省下面設立了一個廈門大區,而這個大區管理廈門,泉州,莆田等地區,先後加上了永春大田等縣,從而泉州正式進入廈門管轄時代,先後200多年,歷任100多任道台都在廈門,一直到1925年。後廈門道撤銷,廈門建市由福建省管轄,從此和泉州切割。而泉州在後來還一度完全撤銷
興泉永道的道台駐地就在今天中山公園邊上的少兒圖書館,後來又成為廈門市府的辦公用地,一直到了1980年代湖濱北路的新市府建好才結束百餘年的歷史使命
同安擺脫泉州的時間較為後面,同安縣長時間屬於泉州府管理,到了清末府的權力縮小,同安縣逐漸向廈門直接匯報。後來廈門建市以後同安等縣又幾經變化。建國後屬於第五專區一度成為泉州的上級,後來劃歸晉江專區也不再歸於泉州管轄。隨後同安的管轄土地逐漸分割歸給廈門,一直到1958年同安縣由廈門管轄,加上從漳州龍海劃過來的海滄,從此廈門的區域穩定下來。
所以從歷史上看,在明朝以前,廈門可以說屬於泉州,但是清朝以後,泉州很長時間是歸廈門管理,到了民國以後,廈門就走上獨立成市的階段,而泉州成為市還是在1950年代晉江專區時代以後。
從這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少部分自大的泉州人實際上對自己家鄉的歷史都不了解,純粹是在膨風。。。。。。
------------
小常識:從興泉永道到廈門道
道一級機構從清朝順治開始逐漸產生完善並擴張,從原來的巡視機構逐漸形成了一級實權政府,位於省下府上。
大致上說,道分為兩類,一類並不是地方政府,而是省級派出機構,專門督導辦理某類事務的,比如兵備道等,你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府駐某地的專門辦事機構。另外一類道是地方政府,通常一個道領2-4個府。而後一種道又分兩種:分守道和分巡道,開始的時候分守道是常駐某一個地方,注重錢糧事務,而分巡道是駐一個地方巡視周邊,注重軍政。後來逐漸統一道分巡道,類似於後來的地區專員公署
興泉道原來是興化+泉州兩個府,雍正年遷道廈門後逐漸擴大,永春直隸州並入,成為興泉永道,維持近200年。興泉永道是地方分巡道,兼專門的負責郵政,海洋事務的專門事務道,乾隆年間又加上兵備道。所以興泉永道是不折不扣的地方一級主管機構
同安縣令是正七品,永春直隸州知州是正五品,泉州知府是從四品,而興泉永道的道員是正四品,甚至很多道員是正三品從三品,極端發生過從二品兼任道員的,道員離任以後很容易跳過從三品直接接任正三品的按察使。所以道員的權力遠遠大於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