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設計 > 嘉峻創展旗下女裝

嘉峻創展旗下女裝

發布時間:2021-08-01 21:02:41

① 這是什麼品牌

香港潮牌DNCY

香港贏佳集團有限公司
公司旗下DNCY品牌於2015年成立,並以迅猛的發展勢頭迅速攻佔潮流市場在國內主流城市中高端商業系統蓬勃開花,涵蓋女裝男裝童裝的豐富品類,致力於為中國年輕時尚圈提供緊跟歐美潮流,展現個性自我的時尚潮品。

內地由廣州嘉峻創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

官網截圖

② 寫節日習俗,也可以寫宜昌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還可以寫新穎、別致的民間工藝品。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潑水節源於印度,曾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谷也日益廣泛。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烈!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雲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鋩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後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後,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釒芒)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痴,通宵達旦。
「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包」是象徵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製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藉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潑水節上,青年們端水灑潑,猶似銀花怒放。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新年為「京比邁」,潑水節為「厚南」。所以潑水節是傣歷年新舊交替的標志。
潑水節一般在公歷四月中旬,傣歷六月,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為除夕,最後一天叫「腕叭腕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為新年元旦。中間叫「腕腦」,意為「空日」。每逢節日,都要進行潑水、丟包、劃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眾生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然後又將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婦女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潑水為戲,於是群眾性的潑水活動就開始了。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出大街小巷,嬪戲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所以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還是高興異常。只見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
除了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合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節奏鮮明,歌聲動人。跳到興高采烈時,或爆發「水、水、水」的歡呼,或以「玉臘呵、玉臘呵」的歌聲結尾。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狂,通宵達旦,甚至醉倒在舞場上。
節日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舉行劃龍船比賽。木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雲,鑼鼓聲、喝彩聲響徹雲霄。比賽結束後,優勝者來到主席台前領獎並喝慶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製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葯等配料,置於竹予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葯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雲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們的贊賞,並獲得獎勵。
潑水節期間,還舉行丟包等活動。青年男女通過丟包尋求伴侶,表達愛慕之情。
每年的4月13日,是泰國的潑水節,有稱「宋干節」。宋干是梵文,意為「太陽運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陽年開始」。潑水節共有3天,是泰國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節日前要清掃家內外,焚燒舊衣服,以避晦氣。節日當天要到寺廟中堆沙塔,插彩旗獻花,祈求五穀豐登。晚上將浸有花瓣的香水灑在長輩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對長輩的美好祝福;此後長輩再將水淋在晚輩的頭上,表示來自長輩的賜福。
一年一度的泰國新年——潑水節來臨,4月13日開始,一連三天全泰國均籠罩在喜氣洋洋的氣氛當中。在這個時刻,泰國人通常以相互潑水來慶祝,故又叫做潑水節。
潑水的傳統習俗意謂著可以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利,重新出發新的一年。現在的潑水節則是趣味的成分居多,所以此時到泰國,若被潑的全身濕淋淋的,千萬可別生氣喔!其實潑水節的傳統,並非只有泰國才有的。像是鄰近的國家如:緬甸與柬埔寨等,也都同時慶祝這個節日。
在這一天男女老幼都會穿著新衣,並帶著食物供品前往寺廟供奉和尚。在新年中最忙的還是家庭主婦,在新年前夕忙著打掃住家內外的環境,家中的舊衣物或舊東西則放火焚毀,因為根據傳統,若不將舊東西或無用的物品丟掉的話則會帶來壞運氣。到了4月13日下午,人們會清洗佛像,同時年輕的一輩要把芳香的水倒在長輩和父母的手中,代表對父母長輩的尊敬,並祈求保佑。
在芭達雅每年都會在此時舉辦一些慶祝活動,像是食品展、花車遊行、選美比賽以及各式各樣的煙火表演等。而在清邁則會舉辦選美和遊行等活動,在泰國慎終追遠是很重要的,所以此時人們也會攜帶祖先的骨灰壇前往寺廟里舉行祭拜儀式祈福。
[編輯本段]德昂人的潑水節
德昂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准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 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這個習俗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德昂族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歷4 月中旬左右舉行。臨近節日,人們忙著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水龍是由一根粗木頭雕鑿而成,長約四五米,彩繪一新,上有槽口。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為佛洗塵。然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這時,人們開始興奮起來,紛紛互相祝賀新年,年輕人將水桶高高舉頭頂,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願人們生活快樂、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這種儀式之後,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潑水節既是德昂族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德昂族流行一種贈竹籃子,並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隻,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因此,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然而姑娘究竟鍾情於誰呢?這就要看潑水節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隻竹籃了。到了這一天,姑娘們人人都背上了一個精緻美觀的竹籃,但究竟是誰的呢?這下可忙壞了小夥子們,他們睜圓雙眼,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隻竹籃。對對情人相遇後,便互相盡情地潑水、嬉戲,以表達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情。
[編輯本段]傣族潑水節
中國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於雲南各地。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潑水節實為傣族的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15日這三天。
一、起源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二、傳說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生動的傳說: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區出現了一個殘暴的魔王,他無惡不作,到處燒殺搶劫,姦汙婦女,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受盡了他的殘害,對他恨之入骨,可是誰也無法殺死他。
魔王已有6個妻子,可他仍不滿足,又搶來一個美麗聰明的姑娘。這7個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姑娘們心裡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卻不露聲色,裝著與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裡,魔王從外面搶回來許多財寶和奴僕,她趁魔王高興不備時試探問清了用魔王頭發可勒死魔王的秘密。於是,夜深人靜,趁魔王睡著的時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頭發,勒住魔王的脖子。頃刻間,魔王的頭便滾在地下,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但是,魔王的頭滾到哪裡,哪裡便發生災難,拋到河裡,河水泛濫成災;埋在地下,到處臭氣沖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著才平安無事。
為免除災難禍害百姓,姑娘們便輪流抱著魔王的頭,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於地上一年,每年姑娘們輪換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懷著對姑娘們敬佩的心情,給抱頭的姑娘潑一次清水,以便沖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憊,作為洗污凈身的一種祝福。
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三、主要活動
傣族潑水節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裡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徵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潑水節的內容,除潑水外,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斗雞、跳孔雀舞、白象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民俗活動,以及其他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
1、潑水節"祝福":浴佛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2、潑水節"愛情":丟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3、潑水節"力量":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4、潑水節"舞蹈":象腳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5、潑水節"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燈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製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葯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葯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製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
四、傳承價值
潑水節是全面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有助於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緬甸潑水節
潑水節也是緬甸人民的傳統節日,類似我國的春節。一般在公歷4月中旬舉行,通常歷時3、4天。
按照緬甸風俗,節日期間,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潑水,表示洗舊迎新之意。講究的人,用香櫻桃花枝,從銀缽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輕輕地向別人身上抖灑。普通人喜歡整桶整盆地潑,甚至用水龍管噴澆。小孩用水槍向大人噴,也不會被責罵。人們被潑得越多越高興,因為水象徵著幸福。
緬甸潑水節的來歷傳說不一。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年,緬王在宮中遇到神仙下凡,緬王龍心大悅,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潑灑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洗舊除污,迎新接福。
住在「孔雀之鄉」的傣族
傣族的新年是潑水節。每年清明後第十天的清晨,人們便沐浴更衣,穿著鮮艷的服裝,到佛寺浴佛聽經,堆造沙塔,然後互相潑灑象徵吉祥如意的水。相傳,身上被潑水越多,新年裡就越幸福。同時,賽龍舟、丟包、放火花、點孔明燈等活動非常熱鬧。入夜,人們仍縱情歌舞,笑聲不絕。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傣族人大多居位在群山環抱的河谷平壩地區,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產稻穀及甘蔗、樟腦、咖啡等多種經濟作物,還有野象、犀牛、金絲猴、孔雀等珍禽異獸,被稱為「孔雀之鄉。」

③ 你認為中國美術史中的哪個朝代最重要為什麼

唐朝,這是我國眾多史學家,藝術家經過考究所認為的的。
相關知識延伸: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鼎盛時期。由於統治者實行了一定程度的緩和社會矛盾和促進社會生產發展的政策,封建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給文化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唐代的美術,在中國美術史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繪畫,不僅有鮮明的時代風格,而且具有別時代的意義。到了盛唐時期,人物、山水、花鳥、鬼神、鞍馬、屋字等繪畫,勃然興起,各具異彩,不僅在中華大地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而且對東方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文化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廣為傳播,不少國家派遣留學生來歷朝學習繪畫、雕刻、書法等藝術。與印度的關系也日益密切,玄類去印度取經,把中國的文化藝術也帶到了印度。這種國際文化交流,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不同程度地起了促進作用。因此,唐代的美術,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個時代的畫家,至今有文獻記載或有畫跡可查的,約有四百人,真是人材輩出,各有千秋。其中突出的畫家,有閻立本、李思訓、吳道子、王維、曹霸、韓斡、韓滉、張萱、周昉、戴嵩、邊鸞等,他們在詩、書、畫等各個方面部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可謂藝絕當代,名聞遐邇。
當時繪畫似已有分科,人物畫的發展,更是蓬蓬勃勃。如吳道子對藝術形象的塑造,掌握了「守其神,專其一」的法則,達到『竊眸欲語」之妙。由於他卓越的繪畫成就,獲得了「畫聖」之譽。盛唐以後,人物畫出現了新的畫題,即所謂「綺羅人物」,不論是繪畫或雕塑,都要求曲眉豐頰、體態肥胖的造型,瑰麗燦爛的色彩,細膩I:整的畫風,「情性笑言」的神色,表現出封建貴族的婦女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再現自然美的山水畫和花烏畫方面,也獲得較大的發
展,不同風格的畫家,競相出現。有李思訓父子的精工細描、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山水畫,等等。此外,還出現一些擅長某一類題材,如畫牛、馬、鷹、鶴、龍等的畫家。
唐代的壁畫和雕塑,也呈現出中國佛教藝術最燦爛的時代面貌,不論在題材內容與表現形式上,都有新的發展。從壁畫方面來看,石窟壁畫較為豐富,如新疆拜城的克孜爾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保存了隋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個時期的作品。除了佛教畫之外,尚有人物、歷史故事和山水、禽獸等。這些壁畫中,以敦煌壁畫最為豐富,規模也最宏大。在雕塑方面,佛教造像遍及全國,藝術風格更為寫實、生動,充分體現出民族特點。在洛陽龍門石窟及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等處,都有較多的唐代造像。雕塑到了唐代,已出現分工,不僅有泥塑造像、石雕、木雕,而且出現了刻樓、貼金等專業。唐代的彩塑,也進一步得到發展,手法更為寫實。
唐代的繪畫、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在中國美術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大作用。末代的美術,就是在這一基礎上繼承發展,愈臻完善的。

④ dncy的中文意思是什麼

1)D.N.C.Y構成元素為『發現,新的,勇氣,年輕』。
D==DISCOVERY
N==NOVELTY
C==COURAGE
Y==YOUTH
2)DNCY是由多品牌運作的服飾時尚集團贏佳集團(香港)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之一,國內市場運作由廣州嘉峻創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⑤ 各個地方的民風民俗,只要有北京,廣東,上海,西藏,和幾個少數民族的,可以從服裝,飲食,建築,工藝品等

上網路去搜搜,有很多的
先給你看白族和苗族的
白族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白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子,有的是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約於唐代晚期盛行於洱海地區,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閨黎」,所以又??名「阿閹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後,內地禪宗傳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區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每年夏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新中國成立後,三月街已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火把節」是另一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穀豐登、人富興旺的活動。這天晚上,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遊行一周,以表捕滅蟲害。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等節日活動。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布遼闊,湘西苗族屬其中之一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苗族在服飾、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一、服 飾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飾,男女差別很小,一律是"色彩斑瀾";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發,包赭色花帕,腳著船形花鞋,佩以各種銀飾。

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政府指令"服飾宜分男女"之後,變化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換上漢人服裝。如今天的永順、龍山等縣的苗族,其服飾與漢族已無分別。但在花垣、保靖、鳳凰、吉首、古丈、瀘溪等縣境內,苗族的服飾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褲簡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腳。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纏戴時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顏色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為七顆。有的青年男子,為使人欣羨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層的衣服只扣最下邊的一對紐扣,第二層衣服扣下面兩對紐扣......以此類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層的七對紐扣為止。這樣,層層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別有一種情趣。

與苗族男子的簡單衣著相反,苗族婦女的服飾十分精美復雜。

頭帕:苗族婦女的頭帕,因地而異。鳳凰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長三尺多,由額頭包至腦後,連耳朵都包在內面。花垣等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疊整齊,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齊額眉。吉首縣境內的苗族婦女頭帕較雜,與鳳凰縣相接的地區包花帕,與花垣縣相鄰的地區包黑帕。瀘溪、古丈和吉首東部地區的苗族婦女則包白色頭帕。帕上綉有四對青色花蝶,樸素美觀,獨具風韻。所謂"頭上帕子四個角,四個角上綉飛蛾",說的就是這種白帕。

首飾: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以製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以銀飾最為普遍。從佩戴的部位分: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簽、扣絆等,而以手鐲和戒指必須常戴。從造型上分,僅耳環一項,就有瓜子吊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圈圈耳環、龍頭耳環、梅花吊瓜子耳環、耙粑耳環、龍頭瓜子吊耳環等等。

衣褲及其他:苗族婦女的衣服,過腰大而長,衣袖大而短,沒有衣領。袖口之大,約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習慣要滾邊、綉花或縷紗,並要加上欄桿花瓣於其問。有的還需在開岔和放擺前後兩面的邊緣刺綉挖雲鉤。衣服式樣一律是滿襟,無對襟式。製作一套苗族婦女的衣褲,縫工、綉工精緻的,需工日數十。褲子較短,褲腳較大。褲筒邊緣的滾邊、綉花或數紗與衣服相同。禮裙長而寬,下腳沿邊滿綉花紋,並滾欄桿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滿綉花,頭尖口大,後跟上耳,以便穿著。

解放後,在一些苗漢雜居地區,苗族服飾受漢族的影響較大,一些青年已改著漢裝。

二、節 慶
湘西苗族的節慶較多,活動規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趕年場。農歷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場。年場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異常熱鬧。人們不但可以進行物資交流,還可以參加或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多利用這種機會,物*侶,談情說愛。歌郎歌娘更是大顯身手,三五結伴,說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盤根,或祝賀,或敘述傳統故事,或即興演唱新詞。唱的人愈唱興致愈高,聽的人愈聽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2.三月三。這是湘西苗族的傳統歌舞節。這一天,苗族人民自動集中到約定的歌場上,參加對歌、聽歌、跳舞、觀舞,盡情歡樂。

3.趕清明。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節,又稱"清明歌會"。相傳,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嶺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須到比較遠的漢區趕場交換,常常受騙*。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約以清明節這一天作為自己的場期,互相交換物資,同時會見親友。這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了。

清明歌會均有傳統的中心會場。吉首市東部的苗族人民趕清明,其中心會場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場上。到時,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氣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臨仍不肯散會,一直唱到通宵達旦。

4.看龍場。每年從農歷三月穀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龍El,習慣稱做看頭龍後十二天又輪轉到辰日,再逢看龍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踴躍參加。若在這天幹了農活,就屬於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對於"看龍"的事,非常重視。

5.四月八。"四月八"是鳳凰縣落潮井鄉一個小山頭的名稱。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宜"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民向統治者進行斗爭。他曾組織各寨苗族頭人在現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雞血,發誓共同聯合,戰斗到底。並約定四月八日在某山頭聚眾起義。起義後,義軍連連獲勝,一直打到了四川、貴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亞宜不辛戰死在貴陽市的噴水池附近。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於每年的四月八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績,為戰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後,統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 極其有意義的傳統節日。解放後經國家民委批准,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一的節日。

6.六月六。這是遠古遺俗,是苗族人民紀念六個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後代的祭祖活動。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鳳凰縣落潮井一帶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舉行盛大歌會。鄰近的花垣、吉首等縣和貴州的松桃、銅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來參加。到會人數常常達兩三萬人之多。

7.七月七。這是苗族的傳統鼓會,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帶最為流行。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著一新,歡聚鼓場,擊節敲鼓,翩翩起舞,縱情歡樂。

8.趕秋。趕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慶節日之一。每年的"立秋"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停止農活,身穿節日盛裝,邀友結伴,興高彩烈地從四面八方湧向秋場,參加或觀看各種文娛活動。傳統的秋場有吉首縣的矮寨場、花垣縣的麻栗場、鳳凰縣的勾良山、瀘溪縣的潭溪和梁家潭等地。這一天,秋場上人群摩肩擦踵,四周山坡,人影晃動,花團錦簇,歌音裊裊,笑語盈盈,十分熱鬧。

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鞦韆"。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為人正直,英武善射,深受眾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唾手拉弓,一箭射中了那隻山鷹,同時墜下了一隻花鞋。這只花鞋,綉工極為精巧,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家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要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在鄉親的幫助下,他設計、製造了一種可以同時坐八個人的風車形鞦韆,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打鞦韆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愛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一定會來。果然,巴貴達惹的願望實現了。在秋場上,他找到那隻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他倆通過對唱苗歌而建立感情,結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從那之後,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擇配佳偶,形成"趕秋"盛會。

9.櫻桃會。苗山多櫻桃樹,每當春季櫻桃成熟之時,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約聚會在櫻桃林中唱和山歌,進行社交活動。此種活動,苗語叫做"柳比娃",用漢語直譯的意思是"摘櫻桃"。以花垣縣和保靖縣一些苗寨最為盛行。

10.跳香會。跳香會流行於吉首、古丈、瀘溪和沅陵一帶,舉行此會時,以跳舞為主,兼及其它游藝活動。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稱"木"、"蒙"、"達木"、"達吉"。他稱有幾種情況,一是以服飾顏色而稱"紅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種植的作物而稱"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舊時代統治者對他們的侮稱,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苗族"。廣西的苗族佔全國苗族人口5.5%,占廣西人口1%,在廣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漢、壯、瑤族之後位居第四。全國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貴州和湖南,廣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與湖南、貴州、雲南接界的廣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區。苗族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各種木材和土特產,保持燦爛古樸的民族傳統文化。

苗族歷史人物

1.屈原(BC340-BC278),中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文化名人,楚國政治家。在政治上,力主改革、聯齊抗秦,為饞言所害,鬱郁不得志,其主張不為朝廷所納,反屢遭貶謫和放逐。楚都郢城被秦國攻破之後,投江殉國。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招魂》、《九歌》等。其創造的文化藝術成就享譽世界、千年不衰。有學者論證屈原是苗族先民,但仍有爭議。

2.楊完者(?-1358),湖南綏寧人。元代農民起義將領,後受招為官,初授千戶,官至元帥。後矜驕日肆,被同僚圍困而自縊。

3.沐英(1345-1392),明初大將。安徽定遠人,籍貫湖南城步。元末參加朱元璋起義軍,任大將軍,討西番、征雲南,屢立戰功。授西平侯,卒,假追封黔寧王。或以為回族。

4.藍玉(?-1393),明初大將。安徽定遠人,籍貫湖南城步。元末參加朱元璋起義軍,戰功顯赫。曾任大將軍、封涼國公。後居功自恣,以謀反罪被誅。或以為回族。

5.吳鶴(?-?),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湖南吉首(鎮溪)人。曾隨大思想家王陽明游學江西,為其著名弟子。耿直不阿,不樂仕途,拒官不就,堅持在鄉里設館辦學。為唐宋以來苗族第一代漢文化知識分子。後人為其建祠立碑,開設"源溪書院"以示紀念。有詩章若幹流傳於世。

6.滿朝薦(1561-1629),湖南麻陽人。是苗族中迄今所知最早的科舉文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曾任陝西西安府咸寧知縣、明朝廷刑部郎中、尚寶寺正卿、太僕寺正卿等職。

7.吳八月(1729-1796),湖南鳳凰人。清乾嘉苗民起義領袖。在反抗清朝戰斗中,戰果累累,被公推為"苗王"。起義軍在他的統一指揮下,多次重創清軍。因叛徒出賣被俘,被清廷處以極刑。

8.石柳鄧(1744-1797),貴州松桃人。清乾嘉苗民起義領袖。戰術靈活,屢敗清軍。因叛徒出賣,起義受挫。嘉慶元年在貴魚坡戰斗中壯烈犧牲。

⑥ 雲南的飲食,風俗,建築,服裝有那些

雲南,以其美麗、豐饒、神奇而著稱於世,一向被外界稱為「秘境」,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

雲南簡稱「滇」,戰國時期,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意即「彩雲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古語雲「一日長一丈,雲南在天上」,她確實離天很近。300萬年前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使地處海洋深處的谷地突兀而起,造出了一片峰谷縱橫、川流迴旋的奇異高原。

「嶺巒涌作千傾海,峰簇栽成萬仞蔥」。從海拔僅76米的鎮南河口溯向高達6,740米的德欽梅里雪山卡格博峰,雲貴高原以平均每公里6米的節律抬升著,恰是一座綠蔥蔥的九百里天梯。聞名於世的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幾乎並排地經這里流向遠方,險峰峽谷縱橫交錯,江河溪流源遠流長,湖泊溫泉星羅棋布,造就了這塊神奇美麗的樂土。

從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地的省城昆明,到「風花雪月」的大理名勝;從高原水城麗江、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的西雙版納;從「天下第一奇觀」的石林、千姿百態的元謀土林,到世所罕見的「三江」並流,江狹水凶的虎跳峽……這些迥然相異的山川景色,如一個天然的自然博物館,每一位來到這里的遊客,都會深深地感受到這是一塊博大而充滿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美麗、神奇、豐饒的雲南險峰峽谷縱橫交錯,江河溪流源遠流長,湖泊溫泉星羅棋布,綿亘的群山巍峨的雄峰,激流奔騰的大江水,蜒蜒潺潺的小溪,廣袤無際的森林植被,鮮艷奪目的奇花異草,自在歡快的珍禽異獸,無不顯示出這方高原紅土地上的獨特魅力和勃勃生機。

景點眾多的昆明風光,「風花雪月」的大理名勝,堪稱「古建築博物館」的建水古城,天下聞名的石林奇觀,千姿百態的元謀土林,鬼斧神工的溶岩洞景,世所罕見的「三江並流」,江狹水洶的虎跳峽,騰沖熱海的「大滾鍋」孔雀曼舞的西雙版納,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高原水城麗江,萬里長江第一灣石鼓這些迥然相異的山川景色如一個天然的自然博物館,每一位來到這里的遊客都會深深感受到這是一塊博大而充滿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當您踏上雲南高原大地,肥美的沃土,各種資源寶藏就會展現在您的眼前: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和立體氣候,形成各種植物、花卉的大量分布,使雲南享有「植物王國」、「天然花園」、「香料之鄉」、「葯物寶庫」等美譽。茂密的植物資源,為野生動物棲息繁衍提供了條件,形成雲南野生動物堪稱全國之冠,素有「動物王國」之稱。此外,還有無數的地下寶藏,被譽為「有色金屬王國」。

生態旅遊是游覽欣賞、探索和認識自然的高層次旅遊活動,是人與自然的情感交流。通過審美娛樂的活動,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感,同時在旅遊地獲得基本的地理、自然、文化、社會、經濟、民族、動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識,滿足各種遊客的需要。由於雲南生態旅遊資源在全國名列前茅(自然旅遊景觀、人文旅遊景觀),且有生物多樣性特徵,因此,雲南無疑是您生態旅遊的最佳選擇。

雲南,古人用「彩雲南現」來遙指這片神秘的雲嶺高原。「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在這塊紅土高原上,生息繁衍著26個自強不息的民族,由於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呈現出不同的社會文化形態。

雲南各民族豐富多彩的風俗民情,是一個活的歷史博物館。每一個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戀、喪葬、生育、節典、禮儀、語言、文字、圖騰、宗教、禁忌、審美,莫不結撰為個性鮮明的文化鏈;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貝頁文化、彝族的貝瑪文化……潑水節、刀桿節、插花節、火把節、木鼓節、三月街……神話、史詩、歌舞、繪畫、戲曲、古樂……莫不獨具特色,深邃而幽遠。

雲南瑰麗獨特的風景名勝和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無不具有極高的游覽、觀賞、考察價值。如今,雲南「秘境」已向世人敞開歡迎的大門,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簡稱:滇

省會:昆明

位置:雲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北回歸線橫貫雲南南部。基本上屬於低緯度的內陸地區。東鄰廣西壯族自族區及貴州省,北鄰四川省,西北緊倚西藏自治區。西部和南部與緬甸、寮國、越南三個國家毗鄰。

面積:全省總面積39.4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八位。

人口:雲南人口4200萬

行政區劃:全省行政區內共設2個省轄市、7個地區、8個自治州、127個縣市區。

概貌:在這塊神奇、美麗的紅土地的懷抱中,聚居著

26個民族,各族人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能歌善舞、朴實熱情。各民族因所處的自然環境和歷史發展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社會文化形態,創造出無數特色鮮明、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並以其獨特、奇異的生活習俗和傳統流下了形態各異、燦爛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

景觀:從』99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地的省城昆明,到「風花雪月」的大理名勝;從高原水城麗江、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的西雙版納;從「天下第一奇觀」的石林、千姿百態的元謀土林,到世所罕見的「三江」並流,江狹水凶的虎跳峽、、、這些迥然相異的山川景色,如一個天然的自然博物館,每一位來到這里的遊客,都會深深地感受到這是一塊博大而充滿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美麗、富饒的雲南,是祖國西南邊疆的一塊寶地,它土地遼闊、山川壯麗、資源豐富,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早在170萬年前,元謀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這里是中國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口岸。雲南有10個國家級風景區,48個省級風景名勝區。有海拔6740米終年積雪的高山東省,至今無人能夠攀登頂峰;不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險峻深邃的峽谷,喀斯特岩溶地貌開成的石林以及九鄉溶洞等奇觀。

繞三靈

又叫「繞三林」,始於南詔,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白族群眾文體娛樂與郊遊活動的民族盛會,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圍白族群眾穿紅戴綠聚紅成隊,前來參加活動,或掛一綵綢,葫蘆,手執蚊帚、拿著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後邊跟隨一男女,唱著調子,打霸王鞭,彈著三弦琴和月琴,載歌載舞,由蒼山東麓至慶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繞三靈」。三靈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這三都。

彝族踏歌

打歌,又稱踏歌,以巍山、南澗、漾濞等縣流行較廣。大體可分為模擬動物體態的動物舞。以及抒發情感的情趣舞兩類,大凡婚喪嫁娶,民族節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腳下,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邊跳邊唱,可隨意編詞,也加固定唱詞。有領有和,瀟灑自如,激烈時,熱情奔放,情緒激昂。打歌調以葫蘆笙,竹笛吹奏的曲調為兩個聲部,與人唱的打歌調結合,形成三個聲部的打歌音樂、音樂效果非常強烈,這種特殊的和聲,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見的。

同時,「三日街」、「火把節」、「蝴蝶會」、「花朝節」、「石寶山歌會」、「潑水節」、「賽花船」、「要海會」、「漁潭會」、「菊花會」、「本主節」等也都是雲南著名的民風民俗。

白族風俗

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多著白色對襟上衣,外穿鑲花邊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肥寬褲子,頭纏白色包頭,肩挎綉花挎包。白族婦女穿白襯衣,著艷紅、藍或淺藍色領褂,下穿灰藍、綠色布料加綉花加綉花邊褲角的褲子,腳穿綉花鞋,腰系加綉有花、鳥等圖案的綉花短圍裙。

白族婚禮熱鬧而且繁瑣,一般要三天。結婚這天稱「正喜日」,頭一天叫「踩棚」,後一天叫「散客」。其中頭兩天較有特色,「踏棚」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戲」。

大理地區的白族民居建築獨具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為封閉式建築,正房對面的院落圍牆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勻稱,外觀十分優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還非常注重裝飾,使照壁顯的更加高雅秀麗。

摩梭風情

摩梭古稱「摩沙」,是寧蒗境內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屬於我國古代游牧民族「氂牛羌」。特殊的社會地理環境,使永寧摩梭人一直保留著獨特而神奇的風俗禮儀。瀘沽湖畔摩梭人傳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態,成為東方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觀,形成一個撲朔迷離的幽遠的夢境。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長到13歲,便要舉行成年禮。

摩梭人至令還保留著人類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態。流行於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兩種,即阿夏異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靈,相信天地萬物、日月水火、風雨雷電,引經據典由神靈主宰,所以長期以來逐漸形成了形式各異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過年分為大年和小年。過小年在每年的農歷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飲酒食肉,歌舞狂歡,放牧人員備受優待。全家都會贈給放牧人員豬膘肉、香腸、雞蛋、粑粑等禮物。他們還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條紅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員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來年水草豐茂,牲畜興旺。過大年在每年的臘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門前要栽兩棵青松,房頂上插松枝和彩色經幡。桌上供煮熟的豬頭祭祖先和神靈,青年們舉行摔跤,打鞦韆,對山歌,跳土風舞等活動。

他們的傳統節日是轉山節,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裝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個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護神。

白族對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歷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節日,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動之一。據說這一天是本主的誕辰,祭祀時間各地不一。各地所崇拜的本主也不盡相同。有自然崇拜之神、有崇拜的英雄為神、有南詔和大理國的統治者及其親屬、也有南詔大將等等。

民間婚俗

「阿夏婚」

居住在滬沽湖邊的摩梭人至今仍沿襲著一種「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摩梭人稱這種婚姻為「阿夏婚」(「 阿夏」意為親密的情侶)。成年男女經戀愛,雙方建立「阿夏」婚姻關系後,男子夜間到女子家中偶居,次日黎明前返回,生產生活各從其家。「阿夏」關系長短視為雙方感情而定。婦女在生產、生兒育女中居於家庭支配地位,子女從母姓,血緣按母親計算。這種地球上至今仍然存活著「母系家庭」和「阿夏婚」遺俗,被稱作人類早期婚姻的活化石。

搶婚或跑婚

搶婚或跑婚是解放前麗江納西族的習俗。男女經過戀愛彼此有了感情,私定了終身,但卻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對,或擔心遭到女方父母反對,於是男女雙方就採取搶親或跑婚的作法來成婚。古時搶婚或跑婚的原因有的是由於女方家裡生活困難無法陪嫁大批的嫁妝。當然,現今這種習俗已不存在。

成年禮

摩梭人和普米族的孩子,到13歲時便要舉行成年禮。儀式一律在大年初一凌晨舉行,地點在自己家的正房火塘下方兩根屋柱下。右邊的圓柱為女柱,左邊的圓柱為男柱。男孩站在男柱下,女孩站在女柱下,一腳踩著豬膘肉,一腳踏著糧袋,象徵終年吃用不盡。女孩由媽為其穿上漂亮的衣裙,盤發和配戴飾物。男孩由舅舅佩上腰刀。成年禮過後,算是大人了,可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洞房夜的撕打

小涼山的彝族婚禮相當特別,洞房之夜,一對新人要進行一番激烈的撕打。新娘要用竹簽戳、用手抓新郎,使新郎手上、臉上留下血痕,以示新娘的貞操體面。

雲南「十八怪」

雲南省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流傳甚廣,版本甚多的「雲南十八怪」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也是雲南民族風情的一種體現。

其中一種版本是這樣說的:「雞蛋用草串著賣,米飯餅子燒餌塊,三隻蚊子炒盤菜,石頭長到雲天外,摘下草帽當鍋蓋,四季服裝同穿戴,種田能手多老太,竹筒能做水煙袋,袖珍小馬有能耐,螞蚱能做下酒菜,常年都出好瓜菜,好煙見抽不見賣,茅草暢銷海內外,火車沒有汽車快,娃娃出門男人帶,山洞能跟仙境賽,過橋米線人人愛,鮮花四季開不敗」。這個順口溜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多姿多彩的雲南民族風情。

三道茶

三道茶原是南昭、大理國時期國王宴請將軍大臣的禮待,後來配方流入民間,形成民間待客的一種方式。

三道茶就是一苦二甜三回味。苦茶是用下關沱茶製成,小茶盅泡飲,苦中帶澀,有清涼之效;甜茶用乳扇、核桃仁、紅糖、感通山青毛茶配置而成,一飲清香甘甜;回味茶用蜂蜜、茶水、花椒、薑片、桂皮配置而成,味道辛辣而略甜,回味無窮,三道茶有如人生三味。三道茶一道一道地端敬賓客,敬地,白族姑娘雙手舉杯齊眉,以示尊敬。席間端來小碟的紅綠絲,花生米、蜜餞、果脯等。賓客一邊品茶,一邊欣賞民族歌舞表演,《掐新娘》、《金花之歌》、《八角鼓舞》、《情歌對唱》等已成為三道茶保留文藝節目。

僳僳族

僳僳族先民乃漢代滇西「嶲」(xi縣名,今作「越西」)、「昆明」之屬,屬於氐羌族後裔。約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在頭領木必扒帶領下渡過瀾滄江,翻越碧羅雪山抵達怒江,以此作為生息繁衍據點,其中部分氏族逐步向南沿怒江西岸遷徙至芒寬境內;部分氏族由福貢、瀘水境內往西遷到騰沖大塘等國境沿線一帶。後來,遷徙到騰沖大塘一帶的部分氏族又翻越高黎貢山進入潞江境內。

僳僳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文,有文字。僳僳族中的很多人還能操漢、彝、傣、白、德昂、苗等族語言,僳僳族語言常借用漢、彝、傣詞彙。民國時傳教士曾使用拉丁字母創造變形體表音的老僳僳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語言學家幫助僳僳族人民創造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新文字。

僳僳族有「花僳僳」和「黑僳僳」之分,高黎貢山的僳僳族多數屬於「花僳僳」。主要分布在怒山與高黎貢山山脈之間的怒江東西兩岸的高寒山區、半山區及低熱河谷地區,集中分布於高黎貢山東部的潞江和芒寬的27個自然村。其姓氏主要以麻、余、歐、胡、密姓居多。

解放前常居住在高黎貢山叢林,過著狩獵、刀耕火種的游牧式生活。以種植包穀、蕎麥為生,以獵取飛禽野獸為食。在當地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傣族不上山,僳僳不下壩。」僳僳族大多居住於山區,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必然在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的山坡上開荒墾地。他們還通過狩獵來改善生活和換取一些必須的生活用品。他們的居室一般比較簡陋,多為簡易竹、木架結構的草房,有的就住在終年潮濕的岩洞中,有的隨耕地搭窩棚居住,隨著輪耕地不斷搬遷。僳僳族人民成村成寨的較少,三五家就成1個村寨,多為無鄰無舍的獨住。解放後,大多數都是山壩兩頭居,形成1村兩地,1戶兩鍋,一年四季忙上忙下的狀況。隨著形勢的改變,僳僳族人民的生活有所提高和穩定,他們的居室也大有改變,多為土、木結構的瓦房,富一點的還蓋起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打破了過去的擁擠簡陋的住房習慣。

僳僳族不僅是一勤勞勇敢、朴實忠厚和直爽開朗的民族,而且也是一個較好客和最講信譽的民族。不管家境如何貧寒,都熱情好客,喜歡結交朋友。無論親戚朋友還是過往行人,到了僳僳族家,都要茶水飯食招待,如你不吃,會視為你對他們不恭。在僳僳族中有「山不轉路轉,誰出門能把房子背著走」之說。僳僳族心直口快,不會拐彎抹角。與僳僳族交往,只要你不欺騙,說到做到講信用,他願把心肝肺腑都掏出來給你。假如你不懷好意,進行欺騙、不講信譽,那他再也不願與你再繼續交往下去。

雲南食花

在四季如春的雲南,四時競妍的鮮花不僅是觀賞的植物,而且還是餐桌上時興的菜餚,幾乎每一種可食之花都與一種菜譜聯系著。如果你去雲南不吃一頓花菜,那就算白去了一趟。

雲南野生觀賞植物約有2500多種。許多花卉都可食用,比如火紅火紅的木棉,芳香四溢的茉莉,潔凈純雅的幽蘭,亭亭玉立的木蘭,漫山遍野的杜鵑等都是可食花卉中的姣姣者。正可謂「秀色可餐」,雲南人捨不得春去花落。雲南26個民族兄弟都有關於花的菜譜,他們愛花,好像覺得非要把花吃進口才能表達內心的愛。他們的食花歷史據有關資料表明已逾千年,每到春天,不論是男女老少都趕往山上,邊採摘野花邊唱山歌,採得百花之後,曬干,腌制,用罐儲存起來待用。

瀾滄江畔生活的拉祜族也是一個以花為生的民族,花不僅是菜中佳餚,還是他們生命的象徵。拉祜族吃花的歷史很長,幾乎貫穿於他們整個歷史發展時期。苗族踩花山,其實是採花山,有歌唱道「採得百花配成菜,招待未來的太太」,可見花菜的地位與尊貴。

納西族認為開白花的植物對人類都是滋補品。花菜既是菜也是良葯。山茶花有涼血之功效,是治吐血腸風的良葯;蜜蒙花有祛風明目的功效;綠苞山姜是暖胃健脾的良方。翻開一部中草葯圖譜,僅花卉就佔了一半以上,而這一半以上的花朵又經常出現在雲南各民族的飯桌上,豐富著紅土高原的飲食文化。

傣族是一個以花為榮的民族。在他們眼裡,一朵鮮花的價值勝過一顆寶石,一片落花也會惹起他們善良心池中陣陣漣漪。傣家人開的餐館,十有八九的菜譜中都會有花的影子,一道道花菜又都冠著非常好聽的菜名,「鵝血瑪瑙」中有紅山茶的花瓣,「天女下凡」中摻雜著棠梨花的芳蹤,「人間仙宮」里不乏幽蘭含苞待放的花蕊。一次,我和文友來到美麗富饒的橄榔壩,在竹干欄式的飯館里享用了一頓鮮花席,享受到傣家人獨具風味的食花文化。

傳統的傣家菜多以酸辣著稱,吃法上講究涼拌為主,輔以綠佐料,但傣家人的花菜,講求的是自然風味,色香俱全,偏重於菜的外觀色澤,因此,當我們圍住豐富的花菜,彷彿面對濃縮了的春天花園,紅的似血,白的如玉,黃的呈金,藍的如鑽石,幾乎所有的顏色都在竹篾編制的餐桌上集合了。菜譜中有木棉花炒醬豆米,有小百花酸腌菜湯,有涼拌棠梨花,有辣醬涼拌生食大白花,有水煮芭蕉花,有山茶花糯米粥,有雞蛋燉仙人掌花……面對滿桌的花菜,真是有些不忍心下手,這是我見過的各種宴席中最為獨特而華麗的宴席了。

與嘉峻創展旗下女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童裝廣告怎麼設計圖片 瀏覽:837
童裝模特圖片女孩小裙 瀏覽:160
男裝潮牌聞柏黑色 瀏覽:449
卡瑪襯衫女長袖排行 瀏覽:19
羽絨服凈胸圍放多少尺寸 瀏覽:766
張家港哪裡有得賣旗袍 瀏覽:378
旗袍裙旗袍裙旗袍裙旗袍裙 瀏覽:787
歐美亮片男裝廠家 瀏覽:212
孕婦褲子穿在哪個部位 瀏覽:962
白裙子弄酒怎麼洗 瀏覽:284
男裝設計師天龍致尊 瀏覽:487
仿牌男裝去哪了批發 瀏覽:30
萌新想問一下這條裙子是什麼 瀏覽:370
別再穿沒特色的男裝 瀏覽:420
男裝潮牌牛仔褲尺碼3尺1 瀏覽:281
童裝15號衣服是多大的 瀏覽:772
蘇州旗袍在哪裡 瀏覽:573
贖罪經典綠裙子圖片 瀏覽:420
如何用廣角鏡頭拍攝旗袍秀 瀏覽:131
校服中筒襪妹子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