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恨死當先,怨蒼天無情;不願青冢墳前,看你兩行清淚 什麼意思
表達了對走得太快,不能陪著愛的人相伴到老的遺憾情懷
❷ 中國古代女子服飾
蔽膝。遠古時用以遮體兩片獸皮,原先是隨意的掩蔽著身體的前後,後來人們把這蔽前與蔽後的兩片用骨針縫合起來,對人體下肢進行圍裹,這樣就形成了下裳。
冕服。是周代的禮儀服裝,由冕冠、玄衣、獯裳組成。
深衣。與上衣下裳的二段式相對,是衣裳相連,即上下連體的一段式服裝。有關深衣的形制,既有先秦古籍中的記載,也有流傳至今的雕像與繪畫為證,出土於墓葬的實物也較多。至戰國時期深衣的形制進一步完善。可據其大襟下擺形式的差異分為曲裾大襟深衣和直裾深衣。至秦漢期間的女裝仍承古儀,據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等史料看,此時仍以深衣為尚。
胡服。周代末年,趙國與東胡(今內蒙和遼寧一帶)、樓煩(今山西西北部)接壤。這兩個少數民族都善騎射。當時漢人的戰爭是車戰,長衣勉強還能將就,但要騎射就勉為其難了。於是趙武靈王「變服所以便騎射也」。即改穿胡人的裝束,乃至施之於朝會之間。
袍。袍與深衣有著裙帶關系。從上衣下裳到深衣的上下連衣裳,再到袍的上下不分衣裳,一步步由上下分離的二段式服裝向上下連體的一段式服裝演進。漢時有女袍,並可作外衣。既然不用罩衣了,便在領、袖、襟、裾等部位綴以花邊、重彩、綉紋,並升格為禮服。
衫。其形制與袍類似,不過無夾里,是一種單衣。漢代的衫也在夏季貼身穿,傳說漢高祖劉邦常常汗透衣衫而嘻稱為汗衫。
還有就是清朝的旗袍啦,這個么大家都認識啦!
❸ 水滸傳十個主要人物故事簡介
魯智深--吾於水滸好漢,獨深慕魯師兄之為人。是人風清月朗,赤子情懷;古道熱腸,菩薩肝膽。心無塵芥,赤灑灑,凈裸裸,宗下所謂上上根器矣。魯師兄實百八人中之最上乘,若李鐵牛,若武二者,犬豚耳。
李逵--鐵牛粗看亦頗類吾魯師兄,究其實則大有上下之分。譬之以酒,魯師兄則茅台國酒,李鐵牛則兌水之工業酒精也。殺小衙內一節猶令人痛惡此漢,以新名詞方之,心理變態也。
裴宣--以鐵面孔目之名身處盜籔,張恨水先生嘗以為諷刺,其實不然。越是強盜,越要高舉「紀律」「法制」「道德」「廉恥」之大旗,此萬世不移之真理,若能知而行之,用諸政壇、商場乃至處世,自見其妙。
宋清--以碌碌無能之宋清而得躋身梁山好漢,自全由其好兄弟之提攜。然宋清有自知之明,不上山攬權,宋江有知人之智,不任人唯親,則此二人又遠勝洪天王等輩矣周通--水滸好漢中第一風流有趣之人,桃花村一案深有風致。燕青雖有浪子之名,惜無此韻事。
施恩--施恩於武二,唯有利用二字,此人行徑為人,觀其名字即知,蓋施恩者,必圖報也。
宋江--宋黑子若入三國,即為劉皇叔,若入紅樓,則是寶釵薛姨媽之輩,若入笑傲江湖,活脫一岳不群矣。
盧俊義--俗雲逼上樑山,其實泰半非為所謂黑暗社會所逼,而是為宋黑、吳用之圈套計謀所逼也,如盧員外、朱仝、雷橫、秦明等輩。深可嘆息。
武大--知堂翁雲,讀水滸深惡武大為人,吾亦然,二字謚之,曰蠢俗。
師兄之為人。是人風清月朗,赤子情懷;古道熱腸,菩薩肝膽。心無塵芥,赤灑灑,凈裸裸,宗下所謂上上根器矣。魯師兄實百八人中之最上乘,若李鐵牛,若武二者,犬豚耳。
李逵--鐵牛粗看亦頗類吾魯師兄,究其實則大有上下之分。譬之以酒,魯師兄則茅台國酒,李鐵牛則兌水之工業酒精也。殺小衙內一節猶令人痛惡此漢,以新名詞方之,心理變態也。
裴宣--以鐵面孔目之名身處盜籔,張恨水先生嘗以為諷刺,其實不然。越是強盜,越要高舉「紀律」「法制」「道德」「廉恥」之大旗,此萬世不移之真理,若能知而行之,用諸政壇、商場乃至處世,自見其妙。
宋清--以碌碌無能之宋清而得躋身梁山好漢,自全由其好兄弟之提攜。然宋清有自知之明,不上山攬權,宋江有知人之智,不任人唯親,則此二人又遠勝洪天王等輩矣。
周通--水滸好漢中第一風流有趣之人,桃花村一案深有風致。燕青雖有浪子之名,惜無此韻事。
施恩--施恩於武二,唯有利用二字,此人行徑為人,觀其名字即知,蓋施恩者,必圖報也。
宋江--宋黑子若入三國,即為劉皇叔,若入紅樓,則是寶釵薛姨媽之輩,若入笑傲江湖,活脫一岳不群矣。
盧俊義--俗雲逼上樑山,其實泰半非為所謂黑暗社會所逼,而是為宋黑、吳用之圈套計謀所逼也,如盧員外、朱仝、雷橫、秦明等輩。深可嘆息。
武大--知堂翁雲,讀水滸深惡武大為人,吾亦然,二字謚之,曰蠢俗。
潘金蓮--武大嫂固有令人憐憫之處,然毒殺親夫畢竟最不容誅。新文藝家好做翻案文章,每以其為追求自由之象徵,嗚呼,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行之。又,水滸中三個淫婦,各有可愛之處,而反觀顧大娘、孫二娘等,直如女裝之男子也。難怪世人多樂於牡丹花下死,一笑。
高衙內--觀水滸全書,高衙內並無太大惡行。既未當官搶權,也不經商撈錢,不賣軍火不走私,只是一游手好閑傻公子耳,於林沖一案雖罪不可逃,然亦多半由陸謙等攛弄。比諸當今權門子弟,紅朝太子,高衙內可稱賢人也、
❹ 水滸傳人物特點
水泊梁山共一百零八將,天罡星三十六員,地煞星七十二員,各得名號(後為結局)
水泊梁山天罡星三十六員:
天魁星呼保義(及時雨)宋江(被毒斃於楚州),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被毒斃於淮河),
天機星智多星吳用(自縊於宋江墓前),天閑星入雲龍公孫勝(出家) ,
天勇星大刀關勝(後病逝),天雄星豹子頭林沖(病逝於杭州),
天猛星霹靂火秦明(戰死於青溪),天威星雙鞭呼延灼(後抗金陣亡),
天英星小李廣花榮(自縊於宋江墓前),天貴星小旋風柴進(辭官務農),
天富星撲天雕李應(返鄉),天滿星美髯公朱仝(後立戰功) ,
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坐化於杭州),天傷星行者武松(出家並終老於杭州),
天立星雙槍將董平(戰死於獨松關),天捷星沒羽箭張清(戰死於獨松關),
天暗星青面獸楊志(患病,寄留丹徒,後病逝),天佑星金槍手徐寧(傷於杭州,後死於秀州),
天空星急先鋒索超(戰死於杭州),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終老於泰安州岳廟),
天異星赤發鬼劉唐(戰死於杭州),天殺星黑旋風李逵(被宋江用高俅送來的毒酒毒死,死於潤州。【宋江怕己死後,李逵鬧事】) ,
天微星九紋龍史進(戰死於昱嶺關),天究星沒遮攔穆弘(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天退星插翅虎雷橫(戰死於德清),天壽星混江龍李俊(詐病於蘇州,後出海,為暹羅國之主),
天劍星立地太歲阮小二(戰死於烏龍嶺),天平星船火兒張橫(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戰死於青溪),天損星浪里白條張順(戰死於杭州),
天敗星活閻羅阮小七(終老於石碣村),天牢星病關索楊雄(病逝於杭州),
天慧星拚命三郎石秀(戰死於昱嶺關),天暴星兩頭蛇解珍(戰死於烏龍嶺),
天哭星雙尾蠍解寶(戰死於烏龍嶺),天巧星浪子燕青(出走於杭州)。
水泊梁山地煞星七十二員:
地魁星神機軍師朱武(投公孫勝出家),地煞星鎮三山黃信(仍任青州),
地勇星病尉遲孫立(仍任登州),地傑星丑郡馬宣贊(戰死於蘇州),
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戰死於杭州),地威星百勝將韓滔(戰死於常州),
地英星天目將彭玘(戰死於常州),地奇星聖水將單廷珪(戰死於歙州),
地猛星神火將魏定國(戰死於歙州),地文星聖手書生蕭讓(受職於蔡太師府),
地正星鐵面孔目裴宣(返回飲馬川,受職求閑),地闊星摩雲金翅歐鵬(戰死於歙州),
地闔星火眼狻猊鄧飛(戰死於杭州),地強星錦毛虎燕順(戰死於烏龍嶺),
地暗星錦豹子楊林(返回飲馬川,受職求閑),地軸星轟天雷凌振(仍受火葯局御營任用),
地會星神運算元蔣敬(返鄉為民),地佐星小溫侯呂方(戰死於烏龍嶺),
地佑星賽仁貴郭盛(戰死於烏龍嶺),地靈星神醫安道全(調御前聽用),
地獸星紫髯伯皇甫端(御前聽用,後任御馬監大使),地微星矮腳虎王英(戰死於睦州),
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戰死於睦州),地暴星喪門神鮑旭(戰死於杭州),
地然星混世魔王樊瑞(投公孫勝出家),地猖星毛頭星孔明(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地狂星獨火星孔亮(戰死於崑山),地飛星八臂那吒項充(芒碭山副將),
地走星飛天大聖李袞(芒碭山副將),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堅(御前聽用),
地明星鐵笛仙馬麟(戰死於烏龍嶺),地進星出洞蛟童威(看視李俊,後隨李俊出海),
地退星翻江蜃童猛(看視李俊,後隨李俊出海),地滿星玉幡竿孟康(戰死於烏龍嶺),
地遂星通臂猿侯健(杭州之戰溺死於海中),地周星跳澗虎陳達(戰死於昱嶺關),
地隱星白花蛇楊春(戰死於昱嶺關),地異星白面郎君鄭天壽(戰死於宣州),
地理星九尾龜陶宗旺(戰死於潤州),地俊星鐵扇子宋清(患病在家,不詳),
地樂星鐵叫子樂和(王都尉府中使令),地捷星花項虎龔旺(戰死於德清),
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孫(戰死於歙州),地鎮星小遮攔穆春(返鄉為民),
地嵇星操刀鬼曹正(戰死於宣州),地魔星雲里金剛宋萬(戰死於潤州),
地妖星摸著天杜遷(戰死於青溪),地幽星病大蟲薛永(戰死於昱嶺關),
地伏星金眼彪施恩(戰死於常熟),地空星小霸王周通(戰死於獨松關),
地僻星打虎將李忠(戰死於昱嶺關),地全星鬼臉兒杜興(伴李應返鄉),
地孤星金錢豹子湯隆(戰死於青溪),地角星獨角龍鄒潤(辭官返鄉),
地短星出林龍鄒淵(戰死於青溪),地藏星笑面虎朱富(看視病人,後病逝於杭州),
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貴(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地平星鐵臂膊蔡福(戰死於青溪),
地損星一枝花蔡慶(返鄉為民),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戰死於青溪),
地察星青眼虎李雲(戰死於歙州),地惡星沒面目焦挺(戰死於潤州),
地丑星石將軍石勇(戰死於歙州),地數星小尉遲孫新(隨兄回登州任用),
地陰星母大蟲顧大嫂(隨夫回登州),地刑星菜園子張青(戰死於歙州),
地壯星母夜叉孫二娘(戰死於青溪),地劣星活閃婆王定六(戰死於宣州),
地健星險道神郁保四(戰死於青溪),地耗星白日鼠白勝(患瘟疫,寄留杭州,後病逝於杭州) ,
地賊星鼓上蚤時遷(病逝於杭州),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杭州之戰溺死於海中)。
宋哲宗時,東京有一個浪盪子弟名叫高俅,他踢得一腳好球,被哲宗弟弟端王看中,成了端王的親信。後來端王當了皇帝,這就是宋徽宗,不到半年,就把高俅提升為殿帥府太尉。高俅上任的第一天,就整治因病未到的教頭王進,逼得王進帶著母親逃離東京。王進來到華陰史家村,被史進收留,拜為師父。後因高俅追捕得緊,王進只好告別史進投奔延安府。王進去後,史進與少華山的頭領結交為友,華陰知縣知道此事後,誣陷史進私通草寇,史進只得燒了史家莊。
史進只得離開華陰,去尋王進。途經渭州,結識了渭州經略府提轄魯達,二人來到酒樓飲酒。飲酒正酣,忽然隔壁傳來啼哭聲。魯達頓生性魯莽而又素好行俠仗義,叫酒保將啼哭之人帶來。金氏父女被帶到,女兒哭著說:「因到渭州投親無著,狀元橋肉鋪的鄭屠乘人之危,要強娶小女為妾,今被趕出,那鄭屠反要我父女給他銀錢。」魯達聽後大怒,決心懲治鄭屠。次日早上,魯達送走金氏父女,來到狀元橋肉鋪,先叫鄭屠親自操刀切肉,戲弄這惡棍一番之後,三拳結果了他的性命。隨即離了渭州。半月後由趙員外出面,把魯達送往五台山當了和尚,法名智深。
後魯智深離了五台山,在東京大相國寺管理菜園。一日,魯智深在菜園習武,當眾連根拔起垂楊樹,被陪同夫人到岳廟進香的林沖瞧見,兩人一見如故,結拜為兄弟。正在高興之際,丫環來報,說有人調戲夫人。林沖趕往岳廟,見是高太尉的干兒子高衙內,只好忍氣將他放了,告別魯智深回家。
高衙內見林沖妻子美麗,一心要謀占林沖妻子。爪牙富安向高俅獻計,騙林沖帶寶刀入白虎堂,林沖被捉,以行刺罪發配滄州。高俅又派人買通公人,要他們在野豬林殺死林沖。幸有魯智深暗中保護,林沖才得以倖免。到了滄州,高俅又派爪牙火燒草料場,欲置林沖於死地。忍無可忍的林沖,殺死了爪牙,要夜投奔梁山。
山寨首領王倫嫉妒林沖,要他下山打劫。林沖下山等了三天,才見有一人經過此地。此人乃青面獸楊志,林沖同他拼殺多時,未見勝負。王倫勸住二人,邀楊志上山。林沖入伙坐了第四把交椅,楊志不願入伙,下山去了東京。 楊志在東京投靠無門,只好賣祖傳寶刀,湊一點盤纏。潑皮牛二無理取鬧,欲奪寶刀,被楊志殺死。楊志充軍大名府留守司。留守蔡京女婿梁中書看中了楊志的武藝,要楊志護送價值10萬貫錢的生辰岡到東京為蔡京祝壽。此事被赤發鬼劉唐打聽到後,勸晁蓋劫下這批不義之財,晁蓋請智多星吳用想辦法。吳用請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7人,決定在黃泥崗劫取這批生辰綱。
楊志一行人來到黃泥崗,晁蓋等扮作販棗商人,趁楊志手下買酒喝的當口,投下了蒙汗葯,將他們葯昏,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醒來,發現生辰綱被劫,知道大禍臨頭,便去青州二龍山做了強盜。 梁中書告知蔡京生辰綱被劫,蔡京下令濟州府捉拿賊人。濟州府尹派何濤負責此案,經查知是晁蓋等人所為,何濤帶人到鄆城縣捉拿晁蓋。縣中押司宋江是晁蓋好友,聞訊後立即給晁蓋報信。晁蓋燒了自己的庄園。大敗何濤,率領眾人投奔梁山。
王倫存心刁難,不肯收留。林沖大怒,殺了王倫,推舉晁蓋為梁山首領。晁蓋在挫敗官軍,穩住梁山之後,派劉唐帶上書信、金銀去答謝宋江。宋江推辭不掉,暫且收下,返回住處中途被閻婆攔住,將宋江強拉至家中,閻婆之女閻婆惜原是一娼妓,因宋江有恩於閻家,將閻婆惜嫁與宋江,可閻婆惜卻只顧與張三偷情,不願理宋江,婆惜見到晁蓋的書信和金銀,威脅宋江,宋江一氣之下,殺了閻婆惜,逃回宋家村。知縣差朱仝、雷橫捉拿宋江,他們卻有意將宋江放走,讓宋江躲進了柴進莊上。宋江在那遇見了逃難到此的武松,二人拜為兄弟。
武松病癒,告別宋江去尋找哥哥武大郎。武松路過景陽崗時打死了猛虎,被陽谷知縣任命為步兵都頭。一日,武松在陽谷縣城碰到了哥哥。武大郎非常高興,將武松引回家中。嫂子潘金蓮見武松相貌魁梧,頓生邪念,存心勾引,遭武松申斥。
不久,武松為知縣押運財物去了東京。武松走後,潘金蓮同開生葯鋪的本地一霸西門慶勾搭成奸,用葯毒死了武大郎。武松回縣得知此事,向知縣告狀不準,盛怒之下,去酒樓殺了西門慶,又殺了潘金蓮,被判罪發配孟州。孟州小管營施恩厚待武松,求武松幫助奪回被蔣門神搶佔去的快活林的店鋪。武松酒醉後痛打蔣門神,奪回了快活林。這蔣門神通過張團練買通張都臨,誣陷武松偷盜寶物,判武松充軍。武松被押上路,在飛雲浦折斷枷鎖,殺死了想害他的4 個公人,折回孟州城,殺死了正在設宴慶賀除掉武松的蔣門神、張團練和張都臨,逃出孟州。在十字坡孫二娘將他扮為行者,讓他去二龍山投奔魯智深。
武松又在白虎山孫家莊遇見了宋江,宋江是去投奔花榮的,二人結伴而行,在瑞龍鎮分手,宋江去往清風寨。清風寨有兩個知寨,正知寨劉高是個文官,他嫉恨副知寨花榮。宋江一到就被劉高捉住,說宋江私通清風山草寇,花榮也因此受牽連。清風山頭領燕順、王英等人聞訊後下山救了宋江、花榮,大家決定去投奔晁蓋。快到梁山,石勇捎來宋江父親假託病故要他回家的家書,宋江趕回,被官府捉住,刺配江州。在江州,宋江得到戴宗和李逵的照顧。但因酒醉在潯陽樓牆壁上題了反詩,被江州知府蔡京的兒子蔡九判處死刑。正准備行刑時,梁山英雄前來劫走了宋江。事後,29位英雄在江州白龍廟聚會,浩浩盪盪返回梁山,宋江在山寨中坐了第二把交椅。
上山不久,宋江接來老父,李逵也回家接母親上山,行至途中,遇一李逵打劫,捉住之後,才知此人名叫李鬼,說他有90歲老母無人奉養,李逵送他10兩銀子,勸他改惡從善。後來李逵發覺上當,殺了李鬼,而李鬼的妻子卻溜掉了。回到家中,母親已雙目失明,李逵哄母親說:我做了官,接娘去享福。背著母親上了路。一日,行至沂嶺,李逵為母取水,回來後發現母親被虎吃掉。李逵大怒,連殺了4 只老虎,被獵戶迎進曹太公莊上。這時,逃來此處的李鬼妻子認出了李逵,曹太公等人正准備暗算李逵,幸虧梁山派來朱貴等人幫助,李逵才脫險回了山寨。
前來投梁山的楊雄、石秀、時遷被祝家莊酒店欺侮,雙方打了起來,時遷被捉。為救時遷,晁蓋、宋江發兵3 次攻打祝家莊,盪平了祝家莊,附近與祝家莊結盟的李家莊、扈家莊都投降了梁山。梁山威名遠揚,四處好漢紛紛投奔。
不久,李逵下山來到柴進莊上,正遇上柴進收到叔父寄來的信,說高俅叔伯兄弟高廉的妻舅殷天錫要奪占柴家的花園。於是柴進同李逵火速趕往高唐州,見花園已被奪去,李逵大鬧高唐州,打死殷天錫。知府高廉點兵捉拿,柴進被擒,柴進叔父被抄家。李逵逃回山寨報信,晁蓋令宋江率領22名頭領攻打高唐州,殺了高廉,救了柴進。
朝廷派太尉高俅前往剿捕,高俅令呼延灼攻打梁山。呼延灼被宋江軍隊打得大敗,逃往青州,又去為慕容知府攻打桃花山、二龍山、白虎山的起義軍效力。魯智深聚合三山人馬,往梁山求援。宋江率軍與三山義軍共同攻打青州,呼延灼投降,慕容知府被殺,三山頭領一起投奔了梁山。
此後,少華山史進被官府捉住,宋江又帶兵大鬧華山,殺了太守。沒過幾天,凌州曾頭市普家五虎攔截投奔梁山的好漢,並惡言中傷梁。晁蓋大怒,親點5000人馬攻打曾頭市。在戰斗中,晁蓋被毒箭射中,回山寨身亡。宋江被推為山寨之主,改聚義廳為忠義堂。為報晁蓋遇難之仇,宋江記起了北京大名府玉麒麟盧俊義,知他武藝超群,棍棒天下無雙,想請他上山入伙,共報大仇。於是宋江派軍師吳用去京都,扮作算命先生給盧俊義算命,說盧俊義百日之內必有身首異處之災,將戶俊義騙至梁山,被張順擒拿上山。宋江勸盧俊義入伙,盧俊義不肯,兩個月後,宋江送盧俊義下了山。
盧俊義離家後,管家李固與盧妻勾搭成奸,當盧俊義回到家時,他們竟設下埋伏,將盧俊義捆送到梁中書處,梁中書判了盧俊義死刑。在行刑那天,梁山好漢石秀劫法場,救出盧俊義,但因單槍匹馬,寡不敵眾,二人被擒。為救盧俊義和石秀,宋江發兵攻打北京。梁中書向太師蔡京告急,蔡京採納了關勝所獻圍魏救趙之墳,率領1500人馬直攻梁山。宋江聞訊,退後回山,以計俘獲關勝,擊潰了官軍。隨即宋江任命關勝為先鋒再次攻打北京城,戰斗相持數月,直到次年元宵方攻破北京。梁中書從南門奪路而逃,盧俊義、石秀被救出。
不久,蔡京又派單廷桂、魏定國攻打梁山,皆被擊潰。宋江與盧俊義一道領兵攻打曾頭市,殺了曾家五虎,回山祭奠晁蓋之靈。接著又乘勝攻破了東平、東昌二府,大軍凱旋而歸。此時,梁山大小頭領正好108 位,正合了當年洪太尉所放走的魔王之數。眾人會聚忠義堂,宋江坐了第一把交椅,立起了「替天行道」的杏黃旗。
山寨興旺之後,宋江有了「望天王降詔早招安」的打算,武松、李逵、魯智深都堅決反對。到了年底,宋江要往東京去觀賞明年元宵的燈火,柴進、李逵陪宋江到了東京。很偶然宋江進了李師師的府邸,徽宗皇帝也在場,正當宋江要向徽宗討招安詔書的時候,李逵在外邊打人放火,城內頓時大亂。宋江三人逃出,李逵單獨行至荊門鎮投宿時,聽莊主劉太公說宋江搶了她女兒上山,李逵萬分憤怒,跑回梁山,砍倒了杏黃旗,要拿宋江問罪。後來經過對證,乃是牛頭山賊人冒名乾的壞事。李逵負刑請罪,去牛頭山殺了賊人,救回了劉太公的女兒。
梁山的壯大,震驚了朝野上下。徽宗派殿前太尉陳善保前往招安,李逵接過招安詔書,一把撕得粉碎。朝廷又派童貫攻打梁山。山寨十面埋伏,挫敗了童貫的兩次進攻。童貫逃回東京,高俅又調遣十節度兵力來攻梁山。宋江三敗高俅,並將他活捉上山,以禮相待,要高俅轉達渴望朝廷招安之意。高俅去後,宋江又派燕青去東京,燕青通過李師師求得徽宗下詔,沒過幾天,殿前太尉宿元景上山來宣讀詔書,宋江領著眾山好漢接受了招安,打著「順天」「護國」旗幟,到東京接受徽宗檢閱。
梁山義軍接受招安後,正遇遼兵侵犯,宋江受詔破遼。於是大軍北進,攻下檀州,奪回薊州,智取霸州,佔領幽州,兵圍燕京,遼主請罪投降。宋江班師回國,遵照徽宗旨意,將所奪州縣仍退還給了遼邦。
回到京師,徽宗下詔,令宋江去平定淮西王慶,隨後又調去平定河北田虎和江南方臘。在平定方臘軍的過程中,義軍損失慘重,雖然最後擒獲了方臘,大功告成,但卻陣亡72條好漢。回軍途中,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和尚盤膝打坐安然而死),殘廢的武松不願回京,就在這里出了家。離開杭州後,林沖癱瘓,楊雄、時遷、楊志病死,燕青又悄然離去。到了蘇州,李俊、童威、童猛又離去。等到大軍回京駐扎陳橋驛時,只剩下20餘名頭領。蔡京、童貫、高俅、楊戩4 大奸臣待宋江等封官之後,他們設計用水銀害了盧俊義,用毒葯摻入御酒葯死了宋江和李逵。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在悲劇中結束。
❺ 金書紅顏錄 程靈素挖出寶刀後怎麼走
20. 在滄州胡一刀墓挖冷月寶刀(必須正對著墳墓),得[冷月寶刀],然後見胡斐和袁紫衣趕來,隨後田歸農帶眾高手圍住兩人,主角單挑田歸農(需要在三十回合內取勝),主角+胡斐+苗若蘭+袁紫衣VS田歸農,德布,賽尚阿等大批高手,戰後得知胡斐與程靈素結拜,主角+10攻,胡斐西去追程靈素,主角和若蘭南下找程靈素。(道德+2) 再尋靈素、滄州大戰 21. 武昌城葯王莊找到程靈素,帶她再次出門游江湖,並幫她打開心結。靈素+1暗,主角-100生命,程靈素加入。 22. 華陰城葯王廟,主角以無嗔大師的死訊誘出石萬嗔。主角+程靈素VS石萬嗔,擊殺石萬嗔,不過二人還是中了慕容景岳的暗招,雙雙中毒,靈素喂主角吃下蛤蟆(失去蟒蛄朱蛤),主角以斗轉星移用換血大法將血換給靈素,自己暈了過去,次日醒來發現二人無事,主角卻不知靈素吸出了他的毒血,雖然吃下了三顆生生造化丹,但也只能再活9年。 23. 帶馬春花,程靈素,苗若蘭去滄州城嘉勇公府參加掌門人大會,主角扮女裝,程靈素假扮薛鵲溷入,程靈素暗+100,主角+程靈素+胡斐VS福康安+賽尚阿等大內高手+各門派弟子,得[鑲白旗四十二章經],程靈素+袁紫衣VS湯沛,馬春花+苗若蘭VS田歸農+杜希孟+范興漢(田歸農很強,要把兩女練的比較強才行),戰勝後被鐵騎圍住,程靈素,馬春花,苗若蘭各+100攻擊,防禦,輕功,主角+程靈素+馬春花+苗若蘭+胡斐+袁紫衣VS各門派掌門+大內高手+滿清鐵騎,戰勝後胡斐帶袁紫衣離去,得[闖王軍刀]+[飛狐外傳]+[闖王藏寶圖]。(道德+10) 支線︰二周目後,掌門人大會後,掌門人大會後天山天池劇情,胡斐加入。 24. 按藏寶圖坐標找到闖王寶藏,先群毆一群雪怪,對兩塊巨石中的左邊那塊使用[鳳頭珠釵],再群毆賽尚阿,范興漢等人,帶苗若蘭調查冰壁中間部分,主角+若蘭VS飛天狐狸+10個雪怪,戰勝後得[雪山飛狐],若蘭第1格武功洗︰空谷幽蘭(全屏,恢復我方內力1000), 杏林支線 杏林支線︰靈素,①碧血青青線救活青青,②倚天武當/蒙古線治療俞岱岩,③連城戚芳線救活丁典後,④天龍聚賢庄劇情後帶靈素見薛慕華,有飛雪天書,靈素可選擇洗天賦︰聖手回天(醫療,解毒效果、距離雙倍,被醫療回復效果雙倍)
❻ 唐玄宗為什麼寵愛楊貴妃
唐玄宗是歷史上一個爭議很大的君王,因為他改變太大。前期的他算得上一個明君,可是晚年卻被冠上了昏庸的名號。最讓人想不通的是他還納了自己的兒媳婦當妃子。因為長相太美楊貴妃就被唐玄宗看中,唐玄宗對她極其寵愛,連楊國忠都沾了她的光。
很多人都說他們之間的愛情是真愛,只要楊貴妃說一句話比得上大臣們說千句。最開始她是受寵,而楊國忠也靠著這一層關系得罪了不少人。晚年唐玄宗有心無力,大臣們要求處死楊貴妃,即使再怎麼偏袒她,她的下場已經註定了。看到這個結局就知道楊貴妃也沒有多麼受寵。
❼ 中國有哪些城市圖怡服飾 TOOEZ
共661個城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並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目前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即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共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50個地區(州、盟);661個市,其中:直轄市4個;地級市283個;縣級市374個;1636個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和林區);852個市轄區。總計:省級34個,地級333個,縣級2862個。一、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二、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地級市-烏魯木齊、克拉瑪依19縣級市-石河子、阿拉爾市、圖木舒克、五家渠、哈密、吐魯番、阿克蘇、喀什、和田、伊寧、塔城、阿勒泰、奎屯、博樂、昌吉、阜康、庫爾勒、阿圖什、烏蘇西藏自治區:1地級市-拉薩1縣級市-日喀則寧夏回族自治區:5地級市-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2縣級市-青銅峽市、靈武市內蒙古自治區:9地級市-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通遼、鄂爾多斯、呼倫貝爾、巴彥淖爾、烏蘭察布11縣級市-霍林郭勒市、滿洲里市、牙克石市、扎蘭屯市、根河市、額爾古納市、豐鎮市、錫林浩特市、二連浩特市、烏蘭浩特市、阿爾山市廣西壯族自治區:14地級市-南寧、柳州、桂林、梧州、北海、崇左、來賓、賀州、玉林、百色、河池、欽州、防城港、貴港7縣級市-岑溪、憑祥、合山、北流、宜州、東興、桂平省級行政單位黑龍江:13地級市-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佳木斯、雞西、鶴崗、雙鴨山、牡丹江、伊春、七台河、黑河、綏化19縣級市-五常、雙城、尚志、納河、虎林、密山、鐵力、同江、富錦、綏芬河、海林、寧安、穆林、北安、五大連池、肇東、海倫、安達吉林:8地級市-長春、吉林、四平、遼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20縣級市-九台市、榆樹市、德惠市、舒蘭市、樺甸市、蛟河市、磐石市、公主嶺市、雙遼市、梅河口市、集安市、臨江市、大安市、洮南市、延吉市、圖們市、敦化市、龍井市、琿春市、和龍市
圖怡服飾,圖怡女裝,TOOEZ ,圖怡針織衫,圖怡開衫,圖怡毛衣,圖怡T恤,圖怡連衣裙,圖怡女式外套.
遼寧:14地級市-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錦州、營口、阜新、遼陽、盤錦、鐵嶺、朝陽、葫蘆島17縣級市-新民、瓦房店、普蘭、庄河、海城、東港、鳳城、凌海、北鎮、大石橋、蓋州、燈塔、調兵山、開原、凌源、北票、興城河北:11地級市-石家莊、唐山、邯鄲、秦皇島、保定、張家口、承德、廊坊、滄州、衡水、邢台22縣級市-辛集市、藁城市、晉州市、新樂市、鹿泉市、遵化市、遷安市、武安市、南宮市、沙河市、涿州市、定州市、安國市、高碑店市、泊頭市、任丘市、黃驊市、河間市、霸州市、三河市、冀州市、深州市山東:17地級市-濟南、青島、淄博、棗庄、東營、煙台、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菏澤、濱州28縣級市-章丘、膠南、膠州、平度、萊西、即墨、滕州、龍口、萊陽、萊州、招遠、蓬萊、棲霞、海陽、青州、諸城、安丘、高密、昌邑、兗州、曲阜、鄒城、乳山、文登、榮成、樂陵、臨清、禹城江蘇:13地級市-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揚州、泰州、南通、宿遷27縣級市-江陰市、宜興市、邳州市、新沂市、金壇市、溧陽市、常熟市、張家港市、太倉市、崑山市、吳江市、如皋市、通州市、海門市、啟東市、東台市、大豐市、高郵市、江都市、儀征市、丹陽市、揚中市、句容市、泰興市、姜堰市、靖江市、興化市安徽:17地級市-合肥、蚌埠、蕪湖、淮南、亳州、阜陽、淮北、宿州、滁州、安慶、巢湖、馬鞍山、宣城、黃山、池州、銅陵5縣級市-界首、天長、明光、桐城、寧國浙江:11地級市-杭州、嘉興、湖州、寧波、金華、溫州、麗水、紹興、衢州、舟山、台州22縣級市-建德市、富陽市、臨安市、餘姚市、慈溪市、奉化市、瑞安市、樂清市、海寧市、平湖市、桐鄉市、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蘭溪市、義烏市、東陽市、永康市、江山市、臨海市、溫嶺市、龍泉市福建:9地級市-福州、廈門、泉州、三明、南平、漳州、莆田、寧德、龍岩14縣級市-福清市、長樂市、永安市、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龍海市、邵武市、武夷山、建甌市、建陽市、漳平市、福安市、福鼎市廣東:21地級市-廣州、深圳、汕頭、惠州、珠海、揭陽、佛山、河源、陽江、茂名、湛江、梅州、肇慶、韶關、潮州、東莞、中山、清遠、江門、汕尾、雲浮22縣級市-增城市、從化市、樂昌市、南雄市、台山市、開平市、鶴山市、恩平市、廉江市、雷州市 吳川市、高州市、化州市、高要市、四會市、興寧市、陸豐市、陽春市、英德市、連州市、普寧市、羅定市海南:2地級市-海口、三亞6縣級市-瓊海、文昌、萬寧、五指山、儋州、東方雲南:8地級市-昆明、曲靖、玉溪、保山、昭通、麗江、普洱、臨滄9縣級市-安寧市、宣威市、個舊市、開遠市、景洪市、楚雄市、大理市、潞西市、瑞麗市貴州:4地級市-貴陽、六盤水、遵義、安順9縣級市-清鎮市、赤水市、仁懷市、銅仁市、畢節市、興義市、凱里市、都勻市、福泉市四川:18地級市-成都、綿陽、德陽、廣元、自貢、攀枝花、樂山、南充、內江、遂寧、廣安、瀘州、達州、眉山、宜賓、雅安、資陽14縣級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崍市、崇州市、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江油市、峨眉山市、閬中市、華鎣市、萬源市、簡陽市、西昌市湖南:13地級市-長沙、株洲、湘潭、衡陽、岳陽、郴州、永州、邵陽、懷化、常德、益陽、張家界、婁底16縣級市-瀏陽市、醴陵市、湘鄉市、韶山市、耒陽市、常寧市、武岡市、臨湘市、汨羅市、津市市、沅江市、資興市、洪江市、冷水江市、漣源市、吉首市湖北:12地級市-武漢、襄樊、宜昌、黃石、鄂州、隨州、荊州、荊門、十堰、孝感、黃岡、咸寧24縣級市-大冶市、丹江口市、洪湖市、石首市、松滋市、宜都市、當陽市、枝江市、老河口市、棗陽市、宜城市、鍾祥市、應城市、安陸市、漢川市、麻城市、武穴市、赤壁市、廣水市、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恩施市、利川市河南:17地級市-鄭州、洛陽、開封、漯河、安陽、新鄉、周口、三門峽、焦作、平頂山、信陽、南陽、鶴壁、濮陽、許昌、商丘、駐馬店21縣級市-鞏義市、新鄭市、新密市、登封市、滎陽市、偃師市、汝州市、舞鋼市、林州市、衛輝市、輝縣市、沁陽市、孟州市、禹州市、長葛市、義馬市、靈寶市、鄧州市、永城市、項城市、濟源市山西:11地級市-太原、大同、忻州、陽泉、長治、晉城、朔州、晉中、運城、臨汾、呂梁11縣級市-古交、潞城、高平、介休、永濟、河津、原平、侯馬、霍州、孝義、汾陽陝西:10地級市-西安、咸陽、銅川、延安、寶雞、渭南、漢中、安康、商洛、榆林3縣級市-興平市、韓城市、華陰市甘肅:12地級市-蘭州、天水、平涼、酒泉、嘉峪關、金昌、白銀、武威、張掖、慶陽、定西、隴南4縣級市-玉門市、敦煌市、臨夏市、合作市青海:1地級市-西寧2縣級市-格爾木、德令哈江西:11地級市-南昌、九江、贛州、吉安、鷹潭、上饒、萍鄉、景德鎮、新余、宜春、撫州10縣級市-樂平市、瑞昌市、貴溪市、瑞金市、南康市、井岡山市、豐城市、樟樹市、高安市、德興市台灣:7市-台北、台中、基隆、高雄、台南、新竹、嘉義16縣級市-板橋市、宜蘭市、竹北市、桃園市、苗栗市、豐原市、彰化市、南投市、太保市、斗六市、新營市、鳳山市、屏東市、台東市、花蓮市、馬公市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
❽ 隋朝皇帝穿的是冕服,唐朝皇帝穿胡服,這是為什麼
樓上的,隋朝是建立在北周的基礎上的。五胡亂華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在北魏統一後就趨向穩定了,這就是南北朝:南朝是宋齊梁陳;北朝先是北魏一統,在孝文帝推動漢化遷都後,六鎮胡兵(府兵)和漢化政權矛盾激化,造成六鎮民變,爾朱榮死後高歡(胡化的漢人,鮮卑小字乞豆陵)吸收了六鎮勢力,割據北朝東部建立東魏(後人仿效曹魏篡位建立北齊)。隴西軍閥賀拔岳部將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的孫子元寶炬為帝,與高歡所建的東魏對立,建都長安,稱西魏(後人也篡魏建立北周)。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華北。581年,楊堅代北周,改國號隋,北周亡。宇文泰改革軍隊統轄系統,建立府兵制,以擴大兵源。這個制度為隋唐所沿用。形式上採取鮮卑舊八部制,立八柱國,實為六軍。每個柱國大將軍下設有兩個大將軍,共12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下有兩個開府,共24個開府;每個開府下有兩個儀同,共48個儀同;一個儀同領兵千人。這樣,六柱國合計有兵四萬八千人左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府兵。
外交上,宇文泰採取了和北攻南的政策,對於北方的突厥、柔然曾通好,但對於南朝則採取攻勢,先後進佔了益州和荊雍等地。
政治上,宇文泰實行以德治教化為主,法治為輔的原則。法律上,主張不苛不暴,而「法不阿貴」。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學,曾在行台設學。俘虜王褒、宗懍等均受到禮遇。後又令盧辯仿周禮更改官制,實行北周六官制,甚至政府文告也要仿先秦體。
宇文泰恢復鮮卑舊姓,如恢復皇族元氏為拓跋氏。而所將士卒也改從主將的胡姓。從形式上胡化一批的漢人,楊忠(隋朝皇室先祖)授普六茹氏,李虎(唐高祖李淵祖父)授大野氏。
隋文帝楊堅(541年-604年8月13日),華陰人,隋代開國皇帝,謚號文帝,廟號高祖,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3年,604年病逝於大寶殿,享年64歲。楊堅是漢族,不過擁有鮮卑族的姓氏和小字,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為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
胡化的漢人高歡不肯重認老祖宗是為了穩定國家的基礎六鎮勢力(大多數是鮮卑人,還有鮮卑化的漢人/匈奴/羯族/丁零。。。。。。),胡人在當時視漢人為豬狗,可以隨便殺戮,正是這種歧視也是漢化的北魏覆滅的原因。可見東西兩魏都吸取北魏滅亡的教訓,對漢化後進行更正,進一步胡化。
楊堅不一樣,首先他來自北周統治集團——鮮卑關隴集團。他是篡位者,為了與宇文氏劃清君臣關系,申明自己的正統地位,推行漢化,去鮮卑化。
李唐雖然也是漢族,但是從鮮卑化的漢人李虎(李淵祖父)開始世代與鮮卑貴族通婚,獨孤氏,長孫氏,宇文氏,可以說骨子裡胡人血統更多。隋朝滅亡,各地軍閥和農民起義軍都被李唐滅亡,所謂漢人正統的南朝早已滅亡,自己本身就是隴西貴族,除了和中原沒有任何關系的突厥,李唐在立國時沒有藉助任何外部力量,十分自信,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再說在從五胡亂華開始到隋末胡漢的界限沒有這么重了。穿胡服反映了李唐皇室心中歸屬。
❾ 寫出自己知道的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和故事
人物:
姓名 字 生卒 祖籍 官至 爵位
曹操 孟德 155~220 沛國譙縣 丞相 魏王 追魏太祖武皇帝
曹丕 子桓 187~226 沛國譙縣 魏文帝
曹睿 元仲 205~239 沛國譙縣 魏明帝
曹芳 蘭卿 232~274 沛國譙縣 齊王
曹髦 彥士 241~260 沛國譙縣 高貴鄉公
曹奐 景明 246~302 沛國譙縣 魏元帝
曹仁 子孝 168~223 沛國譙縣 大司馬 假節 陳侯
曹洪 子廉 169~232 沛國譙縣 驃騎將軍 特進 樂城侯
曹純 子和 170~210 沛國譙縣 虎豹騎督 高陵亭侯
曹真 子丹 ?~230 沛國譙縣 大司馬
曹休 文烈 ?~228 沛國譙縣 大司馬
曹爽 昭伯 ?~249 沛國譙縣 大將軍
曹植 子建 192~232 沛國譙縣 征虜將軍 陳王 (曹操之子)
曹昂 子修 ?~197 沛國譙縣 豐王 (曹操之子)
曹彰 子文 ?~223 沛國譙縣 任城王 (曹操之子)
曹沖 倉舒 196~208 沛國譙縣 鄧王 (曹操之子)
曹羲 ?~249 沛國譙縣 中領軍 安鄉侯
(曹真之子)
曹訓 ?~249 沛國譙縣 武衛將軍 列侯
(曹真之子)
曹彥 ?~230 沛國譙縣 散騎常侍 列侯
(曹真之子)
夏侯淵 妙才 ?~219 沛國譙縣 征西將軍 假節 博昌亭侯
夏侯敦 元讓 157~220 沛國譙縣 大將軍 高安鄉侯
夏侯茂 子林 沛國譙縣 鎮東將軍 假節 關內侯(夏侯敦之子)
夏侯衡 伯權 沛國譙縣 安寧亭侯
夏侯霸 仲權 ?~261 沛國譙縣 魏右將軍征蜀護軍 蜀車騎將軍
夏侯稱 叔權 沛國譙縣
夏侯威 季權 沛國譙縣 兗州刺史 關內侯
夏侯榮 幼權 207~219 沛國譙縣
夏侯惠 稚權 沛國譙縣 樂安太守 關內侯
夏侯和 義權 沛國譙縣 光祿勛 鄉侯
夏侯尚 伯仁 ?~225 沛國譙縣 征南大將軍 荊州牧 昌陵鄉侯
夏侯玄 太初 209~254 沛國譙縣 征西將軍 太常
司馬懿 仲達 179~251 河內溫縣 太傅 晉宣帝
司馬師 子元 208~255 河內溫縣 晉景帝
司馬昭 子上 211~265 河內溫縣 大將軍 晉王 追文皇帝
鍾會 士季 225~264 潁川長社 司徒 假節 都督關中諸軍事 縣侯
鄧艾 士載 ?~264 義陽棘陽 太尉 鄧侯
羊祜 叔子 221~278 泰山南城 征南大將軍 南城侯
杜預 元凱 222~284 京兆杜陵 鎮南大將軍 當陽縣侯
王浚 士治 206~285 弘農湖縣 鎮軍大將軍 襄陽縣侯
唐彬 儒宗 234~294 魯國鄒縣 前將軍 西戎校尉 雍州刺史 使持節 上庸縣侯
郭淮 伯濟 ?~255 太原陽曲 車騎將軍 儀同三司 都督 假節 陽曲侯 追贈大將軍
許褚 仲康 譙國譙縣 武衛將軍 牟鄉候
典韋 ?~197 陳留己吾 武猛校尉
張遼 文遠 169~222 雁門馬邑 前將軍 征東將軍 晉陽侯
臧霸 宣高 泰山華縣 執金吾 特進 良成侯
鮮於輔 幽州漁陽 虎牙將軍 特進 昌縣亭侯
徐質 ?~254 討蜀護軍
徐晃 公明 ?~227 河東楊縣 右將軍 假節 陽平侯
王基 伯輿 190~261 東萊曲城 司空 征南將軍 東武侯
文聘 仲業 177~226 南陽宛縣 江夏太守 後將軍 新野侯
張郃 儁乂 ?~231 河間鄚縣 征西車騎將軍
胡遵 ?~256 安定臨涇 衛將軍 陰密侯 追贈車騎將軍
孫觀 仲台 兗州泰山 振威將軍 青州刺史 假節 呂都亭侯
呂虔 子恪 兗州任城國 威虜將軍 徐州刺史 萬年亭侯
樂進 文謙 ?~218 陽平衛國 右將軍
於禁 文則 ?~221 泰山鉅平 左將軍安遠將軍 益壽亭侯
朱靈 文博 冀州清河 後將軍 高唐亭侯
車胄 ?~199 徐州刺史
車騎將軍
徐邈 景山 172~249 燕國薊縣 涼州刺史
李通 文達 168~209 江夏平春 汝南太守 都亭侯
孫禮 德達 180~250 涿郡容城 司空 大利亭侯
陳騫 休淵 201~281 廣陵東陽 安東將軍 車騎將軍
申儀 樓船將軍 魏興太守 真鄉侯
申耽 義舉 懷集將軍 員鄉侯
龐德 令明 ?~219 南安狟道 立義將軍 關門亭侯
龐會 南安狟道 中尉將軍 臨渭鄉侯
李典 曼成 山陽巨鹿 破虜將軍
呂昭 子展 兗州東平 鎮北將軍
閻柔 廣陽 度遼將軍
賈逵 梁道 180~234 河東襄陵 建威將軍 陽里亭侯
田豫 國讓 171~252 漁陽雍奴 太中大夫 長樂亭侯
秦朗 元明 198~? 新興 驍騎將軍 給事中
王雙 子全 ?~228 隴西狄道 虎威將軍
前部大先鋒
高覽 ?~201 偏將軍 東萊侯
郭嘉 奉孝 170~207 潁川陽翟 軍師祭酒 洧陽亭侯
賈詡 文和 147~224 武威姑臧 太尉 魏壽亭侯
蔣濟 子通 ?~249 楚國平阿 太尉 昌陵亭侯
滿寵 伯寧 162~242 山陽昌邑 太尉 昌邑侯
辛敞 泰雍 穎川陽翟 衛尉 潁鄉侯
程昱 仲德 141~220 東郡東阿 衛尉 安鄉侯
鍾繇 元常 151~230 潁川長社 太傅 定陵侯
華歆 子魚 157~231 平原高唐 太尉 御史大夫 司徒 安樂鄉侯
王朗 景興 152~228 東海郯縣 司徒 蘭陵侯
王肅 子雍 ?~265 東海郯縣 中領軍 散騎常侍 蘭陵侯
追贈衛將軍
賈充 公閭 217~282 河東襄陵 太尉 太子太保 錄尚書事 魯郡公
追贈太宰
杜畿
伯侯 163~224 尚書僕射 豐樂亭侯 追贈太僕
杜襲 子緒 太中大夫 平陽鄉侯
追贈少府
傅嘏 蘭石 208~255 雍州北地泥陽 尚書僕射 陽鄉侯
追贈太常
毛玠 孝先 陳留平丘 尚書僕射
楊彪 文先 142~225 弘農華陰 光祿大夫 臨晉侯
劉劭 孔才 廣平邯鄲 散騎常侍 關內侯 追贈光祿勛
山濤 巨源 205~283 河內懷縣 右僕射 光祿大夫 侍中 新沓伯 追贈司徒
郭修 孝先 ?~253 涼州西平 中郎 追長樂鄉侯
王戎 浚沖 234~305 琅琊臨沂 司徒 安豐縣侯
韓暨 公至 159~238 南陽堵陽 司徒 南鄉亭侯
董昭 公仁 152~232 濟陰定陶 司徒 樂平侯
陳矯 季弼 ?~237 廣陵東陽 司徒
荀攸 公達 157~214 潁川潁陰 尚書令 陵樹亭侯
荀彧 文若 163~212 潁川潁陰 侍中 守尚書令
荀顗 景倩 205~289 潁川潁陰 太子太傅 侍中 太尉 臨淮公
(荀彧之子)
溫恢 曼基 太原祁縣 涼州刺史
護羌校尉
張既 德容 170~223 馮翊高陵 涼州刺史 西鄉侯
李立 建賢 幽州涿郡 荊州刺史
劉馥 元穎 ?~208 沛國相縣 揚州刺史
劉曄 子揚 淮南成德 太中大夫 東亭侯
孔融 文舉 153~208 魯國 太中大夫
孟建 公威 豫州汝南 征東將軍
涼州刺史
衛瓘 伯玉 220~291 河東安邑 司空 太保
陳登 元龍 169~207 下邳淮浦 伏波將軍
東城太守
華表 偉容 204~275 平原高唐 太中大夫
觀陽伯
楊濟 文通 弘農華陰 太子太傅
張華 茂先 232~300 范陽方城 右光祿大夫 侍中 中書監 壯武郡公
裴秀 秀彥 224~271 河東聞喜 司空 鉅鹿公
高堂隆 昇平 ?~237 泰山平陽 光祿勛 關內侯
蒯越 異度 ?~214 南郡延中廬 光祿勛 (蒯通之後)
楊阜 義山 天水郡冀縣 少府 關內侯
李豐 宣國 ?~254 馮翊東縣 中書令
徐奕 季才 ?~219 徐州東莞 諫議大夫
邢顒 子昂 ?~223 河間鄚縣 太常 關內侯
薛悌 孝威 兗州東郡 尚書
鮑勛 叔業 ?~226 泰山平陽 宮正
馮紞 少胄 冀州安平 侍中 散騎常侍
許攸 子遠 荊州南陽 將軍
陳群 長文 ?~236 潁川許昌 司空
陳泰 玄伯 ?~260 潁川許昌 尚書左僕射 鎮軍將軍
何晏 平叔 190~249 南陽宛縣 侍中尚書
劉靖 文恭 ?~254 沛國相縣 鎮北將軍 (劉馥之子)
丁儀 正禮 ?~220 豫州沛郡 右刺奸椽
丁廙 敬禮 ?~220 豫州沛郡 黃門侍郎
向秀 子期 ?~275 河內懷縣 黃門侍郎
散騎常侍
管寧 幼安 158~241 北海朱虛 不仕
楊修 德祖 175~219 弘農華陰 丞相主簿
劉楨 公幹 ?~217 東平 丞相掾屬
傅干 彥材 涼州北地 丞相倉曹屬
石韜 廣元 豫州潁川 御史中丞
蔣干 子翼 揚州九江 幕僚
管輅 公明 209~256 冀州平原 少府丞
杜夔 公良 司州河南 太樂令 協律都尉
王粲 仲宣 177~217 山陽高平 侍中
徐幹 偉長 170~217 北海郡 司空 軍師祭酒掾屬 五官將文學
陳琳 孔璋 156~217 廣陵射陽 軍謀祭酒 典記室
阮咸 仲容 陳留尉氏 散騎侍郎 始平太守
阮瑀 元瑜 165~212 陳留尉氏 倉曹掾屬
阮籍 嗣宗 210~263 陳留尉氏 步兵校尉
應瑒 德璉 ?~217 南頓縣 五官中郎將文學 司空掾
嵇康 叔夜 223~262 譙國銍縣 中散大夫
劉伶 伯倫 沛國 建威參軍
三國人物大全(蜀)
姓名 字 生卒 祖籍 官至 爵位
劉備 玄德 161~223 幽州涿郡涿縣 蜀漢昭烈帝 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劉禪 公嗣 207~271 幽州涿郡涿縣 蜀漢後主魏安樂公
劉永 公壽 幽州涿郡涿縣 蜀甘陵王
魏奉車都尉 鄉侯 劉備之子
劉禪之弟
劉理 奉孝 ?~224 幽州涿郡涿縣 安平王
劉諶 ?~263 幽州涿郡涿縣 北地王 劉禪第五子
諸葛亮 孔明 181.4.14~234.8.28 徐州琅邪陽都 丞相 領司隸校尉 益州牧 錄尚書事 假節 號:卧龍
武鄉侯
龐統 士元 179~214 荊州襄陽 軍師中郎將 號:鳳雛
追賜關內侯
關羽 雲長 162~219 司州河東解良 前將軍 假節鉞 漢壽亭侯
張飛 翼德 167 ~ 221 幽州涿郡涿縣 車騎將軍 司隸校尉 假節 西鄉侯
閬中牧
趙雲 子龍 168 ~229 冀州常山真定 鎮軍將軍 永昌亭侯
馬超 孟起 176~222 司州扶風茂陵 驃騎將軍 涼州牧 假節 犛鄉侯
黃忠 漢升 148~220 荊州南陽 後將軍 關內侯
姜維 伯約 202~264 涼州天水 大將軍 涼州刺史 假節 平襄侯
魏延 文長 174~234 荊州義陽 征西大將軍前軍師 涼州刺史 假節 南鄭侯
馬岱 司州扶風茂陵 平北將軍 陳倉侯
關興 安國 ?~234 並州河東解良 侍中 中監軍 漢壽亭侯
張苞 197 ~231 幽州涿郡涿縣 西鄉侯
關平 178~219 並州河東解縣
廖化 元儉 190~264 荊州襄陽中盧 右車騎將軍 並州刺史 假節 中鄉侯
張翼 伯恭 ?~264 益州犍為武陽 左車騎將軍 冀州刺史 假節 都亭侯
王平 子均 ?~248 益州巴西宕渠 鎮北大將軍前監軍 漢中太守 安漢侯
陳到 叔至 ?~230 豫州汝南 征西將軍 永安都督 亭侯
吳懿 子遠 166~237 兗州陳留 車騎將軍 雍州刺史 假節 濟陽侯
吳班 元雄 ?~234 兗州陳留 驃騎將軍 假節 綿竹侯
李嚴 正方 ?~234 荊州南陽 中都護 驃騎將軍 都鄉侯
胡濟 偉度 荊州義陽 右驃騎將軍 兗州刺史 假節 成陽亭侯
蔣斌 ?~264 荊州零陵湘鄉 綏武將軍 漢城護軍 安陽亭侯
(蔣琬之子)
諸葛瞻 思遠 226~263 徐州琅邪陽都 行都護 衛將軍 平尚書事 武鄉侯
羅憲 令則 218~270 荊州襄陽 冠軍將軍 西鄂侯 追贈安南將軍
馬忠 德信 ?~249 益州巴西閬中 鎮南大將軍 彭鄉侯
李恢 德昂 ?~231 建寧俞元 安漢將軍 建寧太守 漢興亭侯
劉敏 荊州零陵泉陵 左護軍 揚威將軍 雲亭侯
鄧芝 伯苗 163~251 荊州義陽新野 尚書令 車騎將軍 假節 陽武亭侯
(漢司馬鄧禹之後)
張嶷 伯岐 ?~254 巴西南充國 盪寇將軍 關內侯
高翔 右將軍 玄鄉侯
輔匡 元弼 荊州襄陽 右將軍 中鄉侯
閻宇 文平 荊州南郡 右大將軍
句扶 孝興 益州巴西漢昌 左將軍 宕渠侯
向寵 巨違 ?~240 荊州襄陽宜城 中領軍 都亭侯
劉琰 威碩 ?~234 荊州豫州魯國 衛尉 行中軍師 車騎將軍 都鄉侯
趙統 常山真定 虎賁中郎 督行領軍 永昌亭侯
楊戲 文然 ?~261 犍為武陽 護軍監軍 梓潼太守射聲校尉
諸葛喬 伯松 204~228 徐州琅邪陽都 駙馬都尉 (諸葛瑾子)
劉邕 南和 荊州義陽 後將軍 監軍 關內侯
鄧方 孔山 ?~222 南郡 安遠將軍 庲降都督
霍弋 紹先 南郡枝江 南中都督 列侯
李球 ?~263 建寧俞元 羽林右部督
趙累 ?~219 都督
黃權 公衡 ?~240 巴西閬中 蜀鎮北將軍 魏車騎將軍 儀同三司 育陽侯
傅僉 ?~263 荊州義陽 關中都督
劉封 192~220 荊州長沙 副軍將軍
霍峻 仲邈 177~217 南郡枝江 梓潼太守 裨將軍
馮習 休元 南郡 領軍
張南 文進
劉巴 子初 182~222 零陵烝陽 尚書令
呂乂 季陽 ?~251 荊州南陽 尚書令
黃崇 ?~263 巴西閬中 尚書郎
張遵 ?~263 幽州涿郡 尚書
陳式 ?~231 巴西安漢 將軍
嚴顏 ?~219 巴郡臨江 太守 賓客
徐庶 元直 ?~約232 潁川郡 右中郎將 御史中丞
蔣琬 公琰 ?~246 零陵湘鄉 行都護 領益州刺史 大將軍 錄尚書事 假節 安陽亭侯
費禕 文偉 ?~253 江夏鄳縣 大將軍 錄尚書事
領益州刺史 成鄉侯
董厥 龔襲 荊州義陽 相國參軍 散騎常侍 南鄉侯
陳祗 奉宗 ?~258 豫州汝南 鎮軍將軍 侍中 尚書令 列侯
李福 孫德 梓潼涪縣 前監軍 大將軍司馬 平陽亭侯
法正 孝直 175~220 司州扶風郿縣 尚書令 護軍將軍
宗預 德艷 ?~264 荊州南陽安眾 鎮軍大將軍 兗州刺史 關內侯
向朗 巨達 ?~247 荊州襄陽宜城 左將軍 長史 顯明亭侯
王連 文儀 荊州南陽 屯騎校尉 丞相長史 平陽亭侯
費觀 賓伯 江夏鄳縣 振威將軍 都亭侯
孫乾 公佑 北海營陵 秉忠將軍
簡雍 憲和 涿郡 昭德將軍
糜竺 子仲 東海郡朐縣 安漢將軍
來敏 敬達 165~261 荊州義陽新野 執慎將軍
伊籍 機伯 兗州山陽郡 昭文將軍
左將軍從事中郎
楊洪 季休 ?~228 益州犍為武陽 蜀郡太守 越騎校尉 關內侯
張裔 君嗣 ?~230 蜀郡成都 輔漢將軍 丞相長史
董允 休昭 ?~246 南郡枝江 侍中 尚書令
衛繼 子業 ?~264 漢嘉嚴道 奉車都尉 大尚書
李撰 欽仲 梓潼涪縣 中散中大夫 右中郎將
楊顒 子昭 荊州襄陽 巴郡太守 主簿
譙周 允南 200~270 巴西西充國 蜀光祿大夫 晉散騎常侍
張紹 幽州涿郡 蜀侍中 晉尚書僕射 列侯 (張飛之子)
鄧良 荊州義陽新野 蜀駙馬都尉 晉廣漢太守 蜀陽武亭侯
(鄧芝之子)
郤正 令先 ?~278 河南偃師 蜀秘書令
晉巴西太守
廖立 公淵 武陵臨沅 長水校尉
王甫 國山 ?~222 益州廣漢郪縣 荊州議曹從事
楊儀 威公 ?~235 荊州襄陽 中軍師
費詩 公舉 益州犍為南安 諫議大夫
杜微 國輔 梓潼涪縣 諫議大夫
五梁 德山 益州犍為南安 諫議大夫 五官中郎將
劉豹 議郎 陽泉侯
向舉 議郎 青衣侯
尹默 思潛 ?~234 梓潼涪縣 太中大夫
董和 幼宰 南郡枝江 掌軍中郎將
許靖 文休 149~222 汝南平輿 司徒
馬良 季常 187~222 襄樊宜城 侍中
王謀 元泰 益州漢嘉 太常 關內侯
杜瓊 伯瑜 ?~250 益州蜀郡成都 太常
秦宓 子敕 ?~226 益州廣漢綿竹 大司農
孟光 孝裕 司州河南洛陽 大司農
許慈 仁篤 荊州南陽 大長秋
何宗 彥英 益州蜀郡郫縣 大鴻臚
韓冉 ?~221 軍謀掾
周群 仲直 益州巴西閬中 儒林校尉
陳震 孝起 ?~235 荊州南陽 尚書令
程畿 季然 益州巴西閬中 從事祭酒
樊建 長元 荊州義陽 給事中
殷觀 孔休 別駕從事
陳壽 承祚 223~297 益州巴西安漢 太子中庶子
孟達 子度 ?~228 司州扶風 散騎常侍 建武將軍 新城太守 平陽亭侯
射援 文雄 司州扶風 從事中郎
射堅 文固 司州扶風 蜀郡太守
李密 令伯 224~287 益州犍為武陽 漢中太守
呂凱 季平 ?~225 益州永昌不韋 雲南太守 陽遷亭侯
龐宏 巨師 荊州襄陽 涪陵太守 關內侯
王伉 益州蜀郡 永昌太守 亭侯
馬謖 幼常 190~228 荊州襄陽宜城 越希太守
彭羕 永年 184~220 益州廣漢 江陽太守
黃皓 中常侍 奉車都尉
三國人物大全(吳)
姓名 字 生卒 祖籍 官至 爵位
孫權 仲謀 182~252 揚州吳郡富春 東吳大帝
孫亮 子明 243~260 揚州吳郡富春 會稽王
孫休 子烈 235~264 揚州吳郡富春 吳景帝
孫皓 元宗 242~284 揚州吳郡富春 烏程侯
孫堅 文台 154~191 揚州吳郡富春 破虜將軍 豫州刺史 烏程侯
孫策 伯符 175~200 揚州吳郡富春 討逆將軍 會稽太守 吳侯
孫和 子孝 224~253 揚州吳郡富春 南陽王 追謚文皇帝
孫邵 長緒 163~225 青州北海 丞相 威遠將軍 陽羨侯
孫峻 子遠 219~256 揚州吳郡富春 丞相 大將軍 督中外諸軍事 假節 富春侯
顧雍 元嘆 168~243 揚州吳郡吳縣 丞相 平尚書事 醴陵侯
陸遜 伯言 183~245 揚州吳郡吳縣 上大將軍 右都護 丞相 昭侯
步鷺 子山 177~248 臨淮淮陰 丞相 臨湘侯
滕胤 承嗣 ?~256 丞相 大司馬 都亭侯
張悌 巨先 236~280 荊州襄陽 丞相
周瑜 公瑾 175~210 廬江舒縣 偏將軍 南郡太守
魯肅 子敬 172~217 臨淮東城 橫江將軍 漢昌太守
呂蒙 子明 178~220 汝南富陂 左護軍 虎威將軍 南郡太守 孱陵候
孫韶 公禮 188~241 揚州吳郡富春 鎮北將軍 假節 幽州牧
孫桓 叔武 198~222 揚州吳郡富春 建武將軍 丹徒侯
孫靜 揚州吳郡富春 昭義中郎將
孫瑜 仲異 177~215 揚州吳郡富春 奮威將軍 丹楊太守
孫皎 叔朗 ?~219 揚州吳郡富春 征虜將軍
孫賁 伯陽 ?~218 揚州吳郡富春 豫章太守 征虜將軍 都亭侯
孫翊 叔弼 184~204 揚州吳郡富春 丹楊太守
朱然 義封 182~249 丹楊故鄣 大都督 左大司馬 右軍師 兗州牧 當陽侯
全琮 子璜 198~249 揚州吳郡錢唐 右大司馬 左軍師 徐州牧 錢唐侯
程普 德謀 右北平土垠 盪寇將軍 江夏太守
甘寧 興霸 163~222 巴郡臨江 西陵太守 常勝將軍 折沖將軍
周泰 幼平 九江下蔡 漢中太守 奮威將軍 平虜將軍 陵陽侯
蔣欽 公奕 ?~220 九江壽春 右護軍 盪寇將軍 西部都尉 討越中郎將
丁奉 承淵 ?~271 廬江安豐 右大司馬 安豐侯
徐盛 文向 ?~227 琅琊琅邪莒 安東將軍 蕪湖侯
潘璋 文珪 ?~234 東郡發干 右將軍 溧陽侯
諸葛靚 仲思 琅邪陽都 右將軍
留贊 正明 183~255 會稽長山 左將軍 左護軍
施績 公緒 ?~270 揚州丹楊故鄣 上大將軍 左大司馬
呂岱 定公 161~256 廣陵海陵 大司馬 都鄉侯
朱治 君理 156~224 丹陽故鄣 吳郡太守 安國將軍 毗陵侯
魯淑 217~272 臨淮東城 昭武將軍 假節 夏口督 都亭侯
虞汜 世洪 ?~258 會稽餘姚 交州刺史 冠軍將軍 餘姚侯
賀齊 公苗 ?~227 會稽山陰 後將軍 徐州牧 假節 山陰侯
張承 仲嗣 177~244 徐州彭城 奮威將軍 衛尉 豫章太守 都鄉侯
鍾離牧 子干 會稽山陰 前將軍 武陵太守 假節(漢魯相意七世孫) 都鄉侯
太史慈 子義 166~207 青州東萊黃縣 建昌都尉
韓當 義公 153~223 遼西令支 昭武將軍 冠軍太守
沈瑩 ?~280 左將軍 丹楊太守
黃蓋 公覆 零陵泉陵 武陵太守 偏將軍
祖茂 大榮 ?~190 揚州吳郡富春 將軍
凌統 公績 189~237 揚州吳郡餘杭 偏將軍
董襲 元代 ?~216 會稽餘姚 偏將軍
陳武 子烈 ?~215 廬江松滋 偏將軍
呂范 子衡 ?~228 汝南細陽 前將軍 揚州牧 假節 追贈大司馬 南昌侯
步闡 仲思 ?~272 臨淮淮陰 衛將軍 儀同三司 侍中 假節 交州牧 宜都公
步璣 ?~272 臨淮淮陰 左將軍 散騎常侍 廬陵太守 江陵侯
樓玄 承先 沛郡蘄縣 散騎中常侍 大司農 會稽太守 宮下鎮禁中候
三國故事
桃園結義
三英戰呂布:
溫酒斬華雄:
徐州誅車胄:
斬顏良,誅文丑:
土山關公約三事:
過五關,斬六將
古城斬蔡陽:
華容道放曹:
關羽戰長沙:
單刀赴會:
水淹七軍:
刮骨療傷:
麥城凜然拒降:
關公月下斬貂蟬:。
火燒播望坡
草船借箭
諸葛亮借東風:
三氣周瑜
赤壁之戰:
諸葛亮征漢中
七擒孟獲:
六齣岐山:
空城計:
木牛流馬: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
蔣干中計:。
鞭打郵督:
張松獻地圖:
徐庶進曹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