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民族風 中國民族風
建議你朝中國元素的方向考慮。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某種意義上,含有中國特色的一切元素,都是中國風。
1、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2、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3、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4、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5、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6、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
7、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8、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9、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10、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11、石獅、飛天、太極
12、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13、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14、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15、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16、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17、唐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18、泥人麵塑、鋤頭、清朝大辮子、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19、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20、漢字、數字8、6、4
21、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22、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23、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24、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此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禮儀習俗,它們也可以歸為中國元素的范疇。
『貳』 急!急!急!民族風格服飾的起源及特點
仍記憶深刻高中時所學《古代的服裝》一文。當時,深嘆普通的服裝只是經由不同的質料,顏色及花飾就劃分了人類的等級,區分出了貴賤之別。在近日的鑒賞課中,「服裝」又被重提,不免甚為關注。
清朝是以滿族為統治的政權機構,當時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異族陌生的服制。因此,從化妝到衣著,滿漢民族之間產生矛盾就成為必然。客觀上來說,清代服制的變化,是由外力促使而產生的改革與變化,從衣著特點和後世傳播的持久性來分析,它是以新代舊的一種進步,是時代前進的產物。因此可以說這種變革,已經形成我國傳統服制的又一次飛躍,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所以說這種改革是起到了推進服飾演變的積極作用。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記憶。時至今日,它已對國內、外產生了"一代優美服飾"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顯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與內涵,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又有將羊皮做襖反穿,皮上亦 加鑲滾,更有排須雲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女不纏足不著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旗裝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
康熙年間: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乾隆年間: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簽、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綉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
嘉慶、道光年間: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光緒中期: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光緒末年: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衣襟前掛有金或銀制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有的還掛有梅檀一類的裝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著內裝香脂粉的綢緞或緙絲製成的小鏡袋。與此同時,上海流行一種新裝,這種新裝不但在袖邊,也在臂肘上飾以鑲滾,衣服較前窄且長,褲子也相應地窄了一些。並配以三至四對手鐲。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 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
清末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宣統至民國初年: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未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頰,如同馬鞍形狀。這個時期的鑲滾裝飾較前簡單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掛裝飾物。
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後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宮廷中是按命婦的品級規定的;常服形式多,變化服用也自由得多。
常服
從《大清會典》和《大清通禮》的記載中得知,婦女日常用衣有嚴格規定,並受法律限制。當然由於它不受品級約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種類較多。服用也隨意得多。只是對奴僕、優伶、皂隸限制不得使用絲、絹、紗、綾、緞、紬和羅等檔次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細皮、細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隨便使用珠、翠、金、銀、寶石等貴重的裝飾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繭紬、貉皮和羊皮等較粗質地的低級原料。在當時如出現「時式裝」,則首先在貴族中間服用,在帝制統治時期,人們的衣妝不輕易改變,至於「奇裝異服」就更不允許存在了。
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滿人入關後開始普遍使用紐扣,成為制衣的必備之物。民間用紐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響,同時也受到國外商品輸入的影響,因此逐漸在衣服的領邊和襟邊普遍使用。明代以前衣領大多是交領、對領和圓領、自清代旗裝用紐扣以後,衣領的形狀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出現了清代以前從未有過的立領、襟邊不外露,內衫也與前不同,大鑲大滾的工藝邊飾更是不一般,因而對裁剪縫紉技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古代服裝十分崇尚「官樣」和「內家樣」,一般出新樣都首先來自這些式樣。乾隆以後,由於通商口岸開始有了商品的交流,使得新材料新花樣慢慢出現,兩廣和蘇杭一帶成為"時式新裝"的發源地;道光之後花樣愈出愈新,但是新時興的服裝式樣雖多,卻只能在貴族之間流行,平民不能隨意模仿。
自乾隆、嘉慶以後,不少旗女仿效漢服,在原來窄長的衣衫外面加上寬大袖子的馬褂,或加寬衫袍的衣袖,並學纏足等陋習,引起仁宗和宣宗動怒,連續下諭禁止,並申明滿洲八旗、蒙古、漢軍督統、副督統隨時詳查。違者治罪,一並嚴懲絕不寬大。
禮服
分吉服和喪服兩類。宮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規定:皇太後、皇後、皇貴妃和貴妃的吉服冠採用熏貂並綴朱緯(一種圖案);龍褂色為石青有綉文;龍袍色用明黃,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吉服冠用熏貂,頂用紅寶石。皇子福晉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綉文;皇子福晉蟒袍用香色,通綉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著補服隨夫品級,補子的形制為方,清末品官的命婦有用圓形補底。一品文官綉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雞?;八品綉鵪鶉;九品及未入流的綉練鵲。武官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子;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七品綉彪;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無品級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補子,紅裙,衣袖口邊鑲綉可隨意。而妾只能用粉紅色和淡藍色。清代命婦的鳳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為主要裝飾),霞帔、蟒襖沒有規定。總之,清朝命婦的各種品級均以綉蟒為裝飾。這一點與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婦大衫不綉蟒,而只綉雉(瞿)、孔雀、鴛鴦和練鵲。
喪服
自古以來,喪服也被列為禮服之類。喪服可分兩部分:一種是後輩人為長者預制的"壽衣";一種是在喪禮上人們的著裝。官者服用"壽衣"是按品級穿戴,平民婦女則用元青或藍色大褂。
出席葬禮者要按照月份分別服生麻布、熟麻布、粗白布、細白布、麻冠、麻履、草履、素履等喪服。在著喪服期間女人不得戴有色鮮花,不可塗抹脂粉,也不得穿絲綢衣服,不得使用鮮艷色彩,只准採用白、灰、黑、藍幾色。這些是喪禮的一般規定,根據地區習慣還另有不同。南方比較遵守古禮,比如女人用粗衣時邊緣不縫,腰下系麻裙,頭上用一條麻布縫綴一側,呈風帽形狀,戴帽後布的兩端一邊長一邊稍短;北方則將白布紐結包在頭上,在不綴邊線的粗衣下面用白布包鞋,留有鞋跟,父輩留黑色跟,祖輩留紅鞋跟。
公服
是宮廷中上至皇太後,下至皇貴妃的正式官樣服裝。其朝服朝褂的具體規定和配套的各種珠寶飾物在《大清會典》圖卷中和《大清通禮》卷中都有記載,下面簡要介紹一二。
皇太後和皇後的冬朝冠為熏貂。上綴朱緯,頂三層。飾有珍珠、金鳳、寶石、珊珊等飾物,冠後有護領,垂明黃帶;夏朝冠為青絨。
皇太後和皇後的金約(用金做成的飾物),上綴青金石、綠松石、珍珠、珊珊等為垂褂物。 皇太後和皇後的耳飾左右各三,由金龍銜一等珠:皇貴妃和貴妃的耳飾,宮中貴人耳朵扎有三個孔,配戴三副耳墜。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緣,以立龍、正龍和萬福萬壽為綉衣圖案。領後垂明黃絛,飾以珠寶;也有以正龍、行龍或立龍和八寶平水為圖案綉文。
皇太後和皇後、皇貴妃的冬朝袍用明黃色、披領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緣,並有金龍、行龍、正龍以及八寶平水等圖案綉文。
皇太後和皇後的領約,以縷金鑄之,以珍珠、綠松石、珊珊為飾。皇太後和皇後著朝服時胸前掛有三盤朝珠。著吉服掛一盤朝珠,均為珍珠和珊珊等高檔飾物;皇貴妃、貴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為飾。這種朝珠共計一百零八顆,分四部分,以三顆大珠間隔,每個部分二十七顆。
皇太後、皇後和皇貴妃配有綠色采,絛用明黃色,綉文為五穀豐登。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和嬪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庄緞;夏朝裙用緞紗,圖案與冬裙相同。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古時稱"缺褲"),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皇室貴族為便於騎射,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在我國文學名著《紅樓夢》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賈母賞花妖」一節中,記述了一段內容「那日寶玉本來穿著」一裹圓的皮襖在家休息,忽聽賈母要來,便去換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這里說明「一裹圓」,是休閑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賈母的到來,必須換掉便裝,改著正式穿戴。滿清時期長袍外面的馬褂身長不過膝,袖寬且短。衣服上的佩飾比較瑣繁,一個金銀牌上垂掛著數十件小東西,如耳挖子、鑷子、牙簽,還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槍之類,佩掛飾物在清代已經形成風尚。
男裝中以褂最為盛行,馬褂是滿清男子四種制服之一。四種制服為禮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馬褂即行服。馬褂自康熙年間進入富家後,軍服也用此制。史料《陔余叢考·馬褂》記「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戰裾,短褂亦曰馬褂,馬上所服也」。馬褂做為外用,有單、夾、棉幾種不同做法,一般採用石青、紺色、黑色等較素的顏色,習慣上不用亮紗原料。在乾隆年間,有翻毛皮馬褂,為貴族服用,官職人員著褂在胸前背後綴有補子叫"補褂"。馬褂又名"德勝褂"。清初馬褂採用天藍色。乾隆時以玫瑰紫為佳,清末深絳(赤、大紅)最流行,民國時期流行淺灰和淺駝顏色。
清代的上等褂為「黃馬褂」,這種褂屬於皇帝的最高賞賜,有四種人才可以享用:
(1)皇帝出巡時,所有扈從大臣,即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待衛、仆長等皇帝的心腹之人,並可在帽頂後端插戴孔雀翎。這種黃馬褂沒有花紋,是取淡黃色(明黃)紗或綢緞原料製作,又叫"職任褂子",所以卸職者不可服用。
(2)競技場上比武的優勝者和每年「行圍」時,貢獻珍貴禽獸的大臣可以享用,服用黃馬褂時文官用黑色紐絆,武將用黃色紐絆。
(3)作戰有功,顯赫的高級武將或統兵的文官可以享用。
(4)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員可以被特賜,賞賜時必騎馬繞紫禁城一圈,這種儀式在威豐年間尤為盛行。
馬褂有長袖短袖之分,但無論長短馬褂之袖都是寬肥的。馬褂有對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幾種式樣。以衣襟區別使用范圍。對襟馬褂是禮服,右大襟鑲黑邊飾的馬褂是常服,而缺襟馬褂,即琵琶襟(又稱"烏龍")的馬褂是行裝。
清代服制改變,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滿人進關,對男子採取強制性更裝,女子的更裝是逐步實現的。可由清到滿服飾上的轉變,因為出現不少拒絕者,因而服飾改革上死的人不計其數。當時女子改裝阻力很大,明裝難以更改,反而吸引了滿人,不少旗人還特意模仿漢裝,盡管乾隆時期宮中一再降旨,禁止滿人纏足,但異族女裝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滿人違抗旨令的現象時有發生。
幾百年間服裝的改革不得不讓人佩服清朝的,雖然強制的方式,殘酷的手段,但卻不得不佩服改革後的輝煌。
『叄』 中國民族服裝的簡介
民族服飾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可以稱為地方服飾或民俗服飾。
在一些民族國家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在日常的時間雖然多以西裝打扮為主,但在節慶、宗教儀式、國家典禮和其他正式的場合中,則會以民族服飾打扮出現,通常在服飾上的一些裝飾品中可以推斷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態、社會或宗教地位等。
民族服飾文化內涵豐富,包括製作原料、紡織工藝、印染工藝、刺綉工藝、圖案紋樣、色彩表現、飾品工藝、文化價值等因素。
漢族服飾的起源
考古發現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陝西臨潼白家村遺址中都發現骨針、紡輪,說明當時人們已會紡布制衣。到了約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不但大量發現紡輪,還在陶器上發現大量布紋的印痕。
同時期的遺址中還發現了薴麻、蠶繭。說明此時已經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用薴麻織成的麻布和飼蠶得到的絲紡來做衣服。只是在考古發掘中未發現此時期的實物。
『肆』 〖陳冠希著用〗CLOT Royale民族風唐裝JACKET金剛絨暗花外套
2480 就有 這個在o6 o7年較火..曾有吵到5000+的時候 現在 原價就能收到
『伍』 品牌都有自己的特徵,有哪些品牌融合了中國風元素而更時尚
如今有很多品牌都融合了中國風元素而更時尚,比如說服裝界、護膚品界和美妝界。現在我就來講講其中幾大完美融合中國風的品牌。
SK-II,作為護膚界口碑最好的品牌之一,SK-II也攜手倪妮剛推出了滿滿中國風的新年限量版神仙水,設計中融入中國紅的主題,象徵幸福和喜悅。這是神仙水歷史上首次大膽嘗試以全紅色瓶身亮相,跟經典的半透明瓶身相比突破巨大——大名鼎鼎的神仙水換上了這么熱烈、搶眼的紅色「衣裳」除了顏值高以外。
這神仙水的瓶身材質的設計上還加入了今年流行的啞光元素,摸上去有著細膩的磨砂手感,所以這股熱烈的中國紅放到神仙水上依舊保持了高檔的質感,通過啞光的處理,紅色雖然搶眼但不乍眼。
LADUREE,堪稱甜點中LV的拉杜麗,在彩妝的路線上從來就沒輸過。她家的彩妝處處充滿了粉嫩的少女氣息。2017年LADUREE的聖誕限定也加入了中國風元素,歸根溯源起來,其實早在洛可可時期,法國貴婦們也都很喜歡把這些「異國風情」加入到化妝品中。
GUCCI,它將絲綢和團扇搬到了2017年春夏秀場,以及用刺綉與絲面料製作而成的西裝,可以說很吸睛了。Gucci也經常用到一中國風元素
『陸』 小鳳仙、旗袍、裙褂、唐裝的區別
一、產生時間不同。
1、唐裝是唐朝時期產生的。
2、裙褂是明朝時期產生的。
3、旗袍是民國時期產生的。
4、小鳳仙是旗袍的一種,也是民國產生的。
二、款式不同。
1、唐裝的款式,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2、裙褂是對襟立領馬面裙款式的衣服。
3、旗袍的款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等。
4、小鳳仙也是旗袍的一種。
(6)民族風女裝刺綉唐裝擴展閱讀:
清代旗袍
在濃厚的清朝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代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有觀點認為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裝是滿族綿延至今的民族服飾。
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下擺不開衩,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
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裝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柒』 怎樣製作唐裝
工藝
面料
」唐裝「一般以真絲、織錦緞等為主要面料。因這些都是天然的面料,一
般都會縮水,所以在選購時要詢問一下商家是否已經做過縮水處理,如果是單選面料請裁剪師製作的話,應該向其說明面料情況,以免衣服洗過之後無法再穿。購買染色面料製作唐裝時,不妨先用手摩擦一下,看看是否掉色。
在挑選服裝面料時,也應結合自身的氣質進行選擇。因為適合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款式和面料都是不同的,年輕人選購應以綢緞、絲織面料為佳。
如今有很多面料也可以用來做唐裝。對男性而言,牛仔布的硬朗和隨性比起柔軟的絲綢更符合男士的感覺。如果嫌它太休閑了,那試試皮毛與精緻盤鈕相搭配的奢華感,但如果用皮革來做唐裝的話,它柔的氣息就會變得粗獷,相對來說更適合男士穿著。
款式
第一類 全面復古型
女裝新款織錦緞、盤扣、刺綉等基本中裝元素一應俱全,完全沿襲舊時的清代樣式。新人結婚或逢年過節時穿著。外籍人士多鍾情於這類,因為可以體味到地道的清代風情。
第二類 民族型
同屬中式服裝,但更符合民族性的定義。這類服裝在洋裝中加入了中裝元素,如中國文字或詩句,將現代面料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用料多以棉麻為主。這類服裝不僅局限於唐裝,在休閑裝中也較為多見。
第三類 時尚型
這類中裝與時尚更為貼近,像綢緞加雙面閃光麻為面料的樣式,更富現代感。傳統線條加上現代的元素。選購者多為追求時尚的年輕人。
印花面料、小立領、中間扣的樣式是唐裝的典型模式。
傳統唐裝款式的幾大要素:
立領:上衣中心開口,立式領型;
連袖:
盤扣:也叫直角扣,由紐結和紐袢兩部分組成。造型別致、做工精良的盤扣就注重一個「盤」字,是唐裝整體中「畫龍點睛之筆」,也是非常值得品味的藝術。
而如今時尚的唐裝相對於以前的款式已經有了些許改變,比如把圓領變成方領,把對襟變成偏襟等,吸收了外來洋裝精華的唐裝,改變了以往古板的樣式,針織衫、外套、褲子的款式層出不窮,成了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品,既吸取了傳統服裝富有文化韻味的款式,又吸取了西式服裝立體剪裁的優勢,成了街頭一道新的風景。
『捌』 唐裝有什麼的點
面料唐裝一般以真絲、織錦緞等為主要面料。因這些都是天然的面料,一般都會縮水,所以在選購時要詢問一下商家是否已經做過縮水處理,如果是單選面料請裁剪師製作的話,應該向其說明面料情況,以免衣服洗過之後無法再穿。購買染色面料製作唐裝時,不妨先用手摩擦一下,看看是否掉色。在挑選服裝面料時,也應結合自身的氣質進行選擇。因為適合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款式和面料都是不同的,年輕人選購應以綢緞、絲織面料為佳。如今有很多面料也可以用來做唐裝。對男性而言,牛仔布的硬朗和隨性比起柔軟的絲綢更符合男士的感覺。如果嫌它太休閑了,那試試皮毛與精緻盤鈕相搭配的奢華感,但如果用皮革來做唐裝的話,它柔的氣息就會變得粗獷,相對來說更適合男士穿著。款式第一類 全面復古型女裝新款織錦緞、盤扣、刺綉等基本中裝元素一應俱全,完全沿襲舊時的滿族樣式。新人結婚或逢年過節時穿著。外籍人士多鍾情於這類,因為可以體味到地道的老中國風情。第二類 民族型同屬中式服裝,但更符合民族性的定義。這類服裝在洋裝中加入了中裝元素,如中國文字或詩句,將現代面料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用料多以棉麻為主。這類服裝不僅局限於唐裝,在休閑裝中也較為多見。第三類 時尚型這類中裝與時尚更為貼近,像綢緞加雙面閃光麻為面料的樣式,更富現代感。傳統線條加上現代的元素。選購者多為追求時尚的年輕人。印花面料、小立領、中間扣的樣式是唐裝的典型模式。傳統唐裝款式的幾大要素:立領:上衣中心開口,立式領型;連袖:盤扣:也叫直角扣,由紐結和紐袢兩部分組成。造型別致、做工精良的盤扣就注重一個「盤」字,是唐裝整體中「畫龍點睛之筆」,也是非常值得品味的藝術。而如今時尚的唐裝相對於以前的款式已經有了些許改變,比如把圓領變成方領,把對襟變成偏襟等,吸收了外來洋裝精華的唐裝,改變了以往古板的樣式,針織衫、外套、褲子的款式層出不窮,成了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品,既吸取了傳統服裝富有文化韻味的款式,又吸取了西式服裝立體剪裁的優勢,成了街頭一道新的風景。佩飾如今的唐裝已經在保留中國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融入了各種不同的風格元素。只要你把內心的想法、個性的感覺表露出來,再配以適當的發型、化妝和配飾,就可以穿出唐裝不同的感覺了。喜歡傳統的人士可以用「老派」的首飾做配件,如玉鐲、玉器掛件、花卉頭飾等等,不過,這些配件應該適度地出現在你身上,一兩件即可,不要因為貪心而大量堆砌。選購唐裝的顏色一般是紅色、黑色或者寶藍。嵌鑲金絡銀的織紋、如意吉祥和銅鈿樣的花紋,以及手工製成的盤扣。唐裝吸收了時尚元素,所以顏色並不局限於以前的大紅大綠,五彩繽紛,應有盡有。我們在挑選唐裝時,要根據每個人的身材特點來挑選,比如是深是暗,是否符合自身品位等。值得注意的是,膚色較深或偏暗的人,在選擇顏色的時候,要盡量選擇明亮的暖色系,讓自己看起來更精神一些,也喜慶一些。而年紀大的未必就要選顏色彩暗淡的,帶有現代風格且顏色鮮亮些的反而能更顯年輕。春節時大多數人都喜歡穿紅色團花圖樣的團團圓圓、大吉大利的衣服,當你挑選時,不妨選一些柔和的中性色:如紫蓮灰、雪青、秋香綠,還有軍綠色等等,保證可以令人眼前一爽。在圖案方面,團花依然是主流。所謂團花,就是花紋呈四周放射或旋轉式紋樣,由牡丹、梅、蘭、竹、菊等花卉分別表現,也有福、祿、壽、雙喜等文字圖案。此外一些具有時尚感的圖案也加入了唐裝之流,如柳葉花、凹凸的回形紋樣、抽象的圖案等,而局部精緻的手工綉花更是流行的設計。時尚搭配唐裝+牛仔褲:已經流行了兩三年的綉花釘珠仔褲,已經走到了流行的盡頭,如果還想發揮它的余熱,那麼花花綠綠的它與花花綠綠的唐裝倒真是一個絕配。甚至再後現代一點,拿HIP-HOP那種極肥大的板褲來配唐裝,誰說這樣就一定不好看呢?唐裝+燈籠褲:印度風勁吹,褲管口有細繩如抽褶的燈籠褲風靡一時,而唐裝面料的鏤玉錯金,正與印度風的繁密豐滿的圖案有不謀而合的地方,配合燈籠褲,自然也是一個和諧的選擇。唐裝+七分褲+長靴:今冬流行的七分褲褲管很大,配合上身貼體的唐裝,走動時很有點惠安女的感覺,再加上有搭扣的長靴,可以說是虎虎生風、搖曳生姿。唐裝+短裙:唐裝與百褶裙倒是原配,就像五四運動時的女大學生,當然你已經遠離那個時代,所以換成短裙。另外,為免顯得頭重腳輕,得另加點新東西:彩色長襪。想要淑女一點,可以選酒紅色;想要卡哇伊一點,可以選五彩格紋的;想要性感一點,那麼非魚網襪莫屬。特別是對於有一雙美腿的女孩子,別人的視線很快會集中到你的襪子上來,哪怕唐裝再大路,也不會覺得了。唐裝+小黑裙:對於比較寬大的唐裝,不如把它與小黑裙相搭,小黑裙所呈現出的內斂深沉,同唐裝質地與紋樣的燦爛光華,西方的優雅情調與東方的古典味道可以進行完美的融合。
『玖』 民族服飾特點
白吐馬克(喀什白皮帽)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缽,羊皮製,絨毛在內,皮板在外,頂部有四個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邊。
阿圖什吐馬克帽面由黑色平絨或絲絨製成,形似缽形,較喀什吐馬克淺,下沿的一圈毛邊為旱獺或貂皮製成。
賽爾皮切吐瑪克形狀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絨或絲絨製成,沿邊較細,而用貂皮或其它獸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歐熱吐瑪克該帽約高30公分,形狀類梯形、柱形,分里外兩層,以一般羊毛皮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農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婦女戴。
開木切特吐瑪克沿邊較寬,用海獺皮縫制,帽圈帽頂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絨、絲絨作面子,此帽子過去多為貴婦佩戴,現在多為老年人佩戴。
庫拉克恰是維吾爾族群眾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狀是圓形,兩側帽瓣較長,可以上下活動。庫拉克恰的主要種類之一的羔皮庫拉克恰,是較有特色的一種,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為黑色或灰色,它的兩側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種裝飾;喀力帕克(氈帽),內氈外布,等等。
(9)民族風女裝刺綉唐裝擴展閱讀:
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面套斜領、無紐扣的「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綉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都體現了我們的民族特色。
維吾爾族在服裝的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綉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頂帽上所綉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都是民族的特色。
『拾』 民族風的服裝哪點有賣的
【前 緣】
人若真能轉世 世間若真有輪回
那麽 我的愛 我們前世曾經是什麽
你 若曾是江南采蓮的女子
我 必是你皓腕下錯過的那朵
你 若曾是逃學的頑童
我 必是從你袋中掉下的那顆嶄新的彈珠
在路旁的草叢中 目送你毫不知情地遠去
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
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
焚燒著 陪伴過你一段靜默的時光
因此 今生相逢 總覺得有些前緣未盡
卻又很恍忽 無法仔細地去分辨
無法一一地向你說出
————————————————————————————————————————
店鋪名稱:伊人格調-原創設計品牌女裝
店內特色:改良唐裝旗袍、民族風刺綉服飾
用料:100%棉麻 大麻
工藝特點:手繪 蠟染 刺綉
目前推出活動:沖兩鑽特價包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