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vona衣服有些花色跟國際大牌一樣,真的是自己設計師設計嗎
據我所知,evona作品均出自法國nysense公司設計師團隊,代表著世界最前沿的時尚之都的頂尖設計,當然不遜於任何品牌.
2. 近現代史上服裝都有些什麼變革
辛亥革命後的近代和現代服飾
1、20世紀10年代
在辛亥革命以前,雖有中國人在國外接受了西方的裝扮,但回國以後還得戴假發,穿大褂長袍。太平天國有著與清朝不同的服飾制度,女子甚至廢除了裹足陋習,怛在本質上還是沒有超越封建等級思想。社會主體服裝受西方服飾的影響很小,服飾的交流主要局限於不同民族間。到了20年代初,辛亥革命爆發,中國徹底推翻了封建專制的統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孫中山先生卒先引進了高領軍裝和西式褲子,並且南京臨時政府的官員無論官階大小都著同樣的制服。從此,在中國社會上演了幾千年的傳統冠冕服飾連同它森嚴的等級制度,禮儀規范失去了法律的保護,中國服飾進入了一個開放,蓬勃,融合的發展時期。
1.2典型服飾及形象
1.2.1男子服飾
辛亥革命取消了原先的封理服裝禁令,但封建意識還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階層的人根據經濟狀況,社交范圍和政治信仰選擇不同的裝束。
長袍馬褂是最常見的裝束,作為禮服時還有一定的格式。下身一般穿中式褲子,民初這種褲子比較寬松,褲腳用綳帶系扎。
其他的裝束還有西服、日式學生裝等。這些眼裝也只是集中出現在少量官史、知識分子和學生中間。日式學生從歐洲西裝造型的基礎上派生而來,直立領、胸前有一個大口袋,而腰身,衣袖的結構均類似於西裝。
一般鄉間和勞動人民的主要服飾還是上著杉襖、下著褲子。
1.2.2女子服飾 辛亥革命帶來的思想變革在女子服飾發展中相對滯後。政府頒布的女子禮服未能在民間推廣,在日常生活中,女子仍舊穿襖裙,旗袍。這時的旗袍還是平面結構,寬大、松身。襖裙在辛亥革命前後具體樣式有所不同,之前是衣身長寬,袖口大而有邊,肩部有裝飾;之後衣身變短,袖、襟等處的緣邊和攘飾漸少,但衣頗特別高。有時下擺呈圓弧形,上衣外面還加穿一件背心。下面的裙裝變成十二襇或二十四襇的樣式,裙長至足,裙邊和褲門右娘飾。
1.2.3服飾品
一般長袍馬褂配穿瓜皮帖或羅宋帽,穿布鞋或棉靴;西裝配西式禮帽、皮鞋;學生裝則配西式禮冒、鴨舌帽或闊邊帽,穿皮鞋。
值得注意的是,服飾品的應用此時與地區密切相關。例如在上海已經引進了歐洲的高跟鞋,但在其他地區的大多數婦女還在裹腳;大多數的都市婦女都已經頭披白紗舉行「文明婚禮」,在廣大的農村仍是紅襖珠冠的舊禮俗。
2、20世紀20至30年代
2.1 時代背景
「五四」運動以後,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廣闊深入。西式服裝穿著方便、款式多樣;造型獨特,逐漸獲得青睞;而中式傳統服裝也仍然為人們心目中的佼佼者,在中西服飾發展的同時,中式服裝也在不斷吸取其他服裝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中西式服飾並存且不斷地走向現代化。「五四」運動使更多的婦女思想得到了解放,20世20至30年代是中國婦女服飾演變的重要階段。
2.2典型服飾及形象
2.2.1男芒服飾
除了民國初年以來就有的樣式,還出現了具有重大變革意義的新裝。
(1)中山裝,這是在學生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款式。此時的中山裝後背開縫,下端開衩,後背腰節處裝有橫帶,前身做4個明袋,其中下面2個大袋為琴式袋,各袋都有皺襇和袋蓋,門襟7粒扣,袖口釘2至1粒扣。
(2)中西合璧的樣式。這是民國中後期起出現的一種較為時興的裝束,即將長袍、西服褲、補帽和皮鞋組合起來穿。這是中西結合較成功的一種男子服飾式樣,不失民族風韻又增添英俊之氣。文雅中顯露干練。
2.2.2女子服飾 (1)改良旗袍,受西方服飾的影響,袍身逐漸收窄,增加腰省、胸省,並運用裝袖與肩縫等元素,使款式走向完美成熟。其樣式的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在穿著風格上一改以往寬大直筒的形態,變得修身合體,充分展示了中國女性的曲線美。
(2)襖裙。此時的襖裙仍舊是上衣下裳。長襖長至臀圍線一下,高領,寬袖;短襖長至腰圍線以下,低領、寬袖,袖長及肘,袖口肥大寬直。領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領而直下的斜襟。下擺有直角,圓角等。這時襖的裁製比較緊體,通常配穿馬面裙等長套裙,並喜作彩綉裝飾。
(3)文明新裝。這是襖的一種體形武。在留日學生的形象下,不少年輕婦女穿著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衣衫非常樸素,下穿黑色長裙,裙上不施綉紋,簪釵、手鐲,耳環、戒指等一概不用,故稱「文明新裝」。
當然上述的穿著在城市、城鄉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比如在上海,西式晨禮服、西式茶舞服、西式連衣裙,西式大衣的美好開始流行,上海女子燙發、穿高跟鞋和時裝的時候,北京的女子還在穿緊身旗袍,農村的婦女則還在穿寬衣大綉衫和六腳扣的褲子。
2.2.3服飾品
婦女頭飾依保留傳統方式,曾流行過一段時間的劉海和長辮,剪發也流行過,剪發後一般用綢帶束發;就男子而言,早在中華民國始建之初,政府就發出了《剪辮通令》,從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識分子開始,剪發逐步被人接受。
在民國建立初期,政府部門就把女子放足禁纏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落實。到1937前夕,以江、浙、滬、粵為主體的沿海地區已經基本禁絕,並向內地擴展。放足以後,女子的鞋襪隨之改變,原先的弓鞋被淘汰,代之以西式皮鞋和布鞋,大城市的婦女已經穿上了高跟鞋。
3、 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
3.1時代背景
中國在這個時期處於戰爭叫期,雖然經濟上遭受打擊,社會也動盪不安,但是在一些開放的大城市裡,西式服裝的引進並沒有停止腳步。《良友》、《三六九》等刊物出時裝專刊,通過明星劇照、生活照以及時裝畫來介紹國內外的流行信息,而時裝表演到此時已經是展示服裝的重要途徑。當時上海的時尚也輻射到東京,香港等地。
3.2典型服飾及形象
3.2.1 男子服飾
這一時期的男子服飾變化已經不大顯著,基本沿用前一時期的服裝樣式。
3.2.2女子服飾
(1)旗袍。旗袍此時已經成為中國婦女通用的標准服,各個階層的婦女都穿它。40年代的大城市中,旗袍的式樣趨向於取消袖子。減短長度,減低領高和省去一些煩瑣的裝飾,總體上更加輕便、適體,同時借鑒和直接引用了一些西式的裝飾和設計手法,如將邊衩收為前衩,將單襟改收為雙襟,並存領、袖、肩等處加以處理,形成了如開釵領、 荷葉袖等有新意的變化。
到了30年代後期,引進的西式女服飾飾種類相當齊全。這些服裝的廣泛傳播,已經具有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現代「時裝」的意味。
(2)內衣:乳罩代替了肚兜,成為新式的女性內衣。
(3)披風,有單有夾,長度一般到膝蓋部位,色彩豐富。披風的兩襟釘有鈕扣或帶子,但穿著時往往不用,任其敞開。
(4)大衣。此時的大衣多用裘皮或呢料製作,裡面還習慣穿一件旗炮。
4、20世紀50年代
4.1 時代背景
20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處於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潮流中。工人、農民的社會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樸素美,在穿著上更趨向於實用,結實,逐漸形成了藍、灰,黑的時代。五六十實行計劃用布,定量供應,做一件大褂比較費料,所以長袍也逐漸沒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節省的衣著形式。同時,革命的熱情激勵中國青年學生穿起了象徵革命熱情的服裝。進駐各個城市的幹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爭相效法,隨後社會各行各業的人也把長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裝或軍服。
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前,中國社會仍存在各種不同的階層,人們對服裝的要求也因此比較復雜。而中國社會地域發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裝在中國得以發展,西式服裝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舊十分受歡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改進服裝的宣傳,號召美化人民的穿著。這時許多織布廠加強設計工作,出現了一批新品種、新花色。穿花衣的婦女和兒童逐漸增多,男子服飾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變,但色彩依然比較單調。
4.2典型服飾及形象
4.2.1 男子服飾
(1)新款中山裝。新中國成立以後,新款中山裝成為全國城鄉廣大人民普遍穿著的日常服裝,具體款式為:前襟4個口袋、5粒紐扣,袖口各3粒紐扣,立領上裝翻領,後背沒有橫帶。中山裝在以後發展成為我國現代男子服飾中最具代表意義的品種之一,他將中國的傳統意識融入其中,並結合了西裝的樣式,和旗袍一起成為中國現代服裝發展的有益借鑒。
(2)襯衫。村杉主要有兩種:一為長袖襯衫,直擺,尖領或方領,克夫袖,以為白色,也有淡藍色和灰色;二為短袖襯衫,樣式為翻領、翻駁頭,胸前兩只袋,門襟4粒紐或硬領,以及不翻駁頭,胸前一隻帶,門襟6粒紐。
(3)大衣。男子冬裝除中式棉襖外,還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為翻駁領,貼袋或插袋,明門襟或暗門襟,單排扣或雙排扣,裝袖。
4.2.2女子服飾
20世紀50年代初期,作為正統服飾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婦女所穿著。到50年代後期,隨著女性就業隊伍的擴大,穿著旗袍的人越來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機會銷聲匿跡。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字領好八字領的襯衫十分普及,面料為細布或府綢。女子冬裝主要是中式棉襖加罩衫。 列寧裝是當時黨政機關和基層工作人員常穿的服裝,具體形制是大駁領,雙排八粒紐,斜插袋,束腰帶,主要為女子穿著,但在當時是男女通用的服裝。 進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種年齡層次的婦女所喜愛。形制是翻領,裝袖,直襟,四粒紐,可開關門襟駁頭,一字領或八字領,前身兩只大貼袋,外觀穩重大方。到以後又流行拉鏈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連衣裙逐漸成為我國中青年婦女夏季的日常服裝。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無袖等;領型有無領(包括圓形、方形、橢圓形,「V」字形、「U」字形)、裝領等。而料常用各種印花或素色的絲綢、全棉、棉滌,款式主要有細褶裙、喇叭裙等。
4.2.3服飾品 女子基本不化妝,發型日趨簡化,姑娘們愛留辮,上了年紀的婦女一律齊耳短發。男子發型更簡單,有梳理整齊的「西裝頭」和「平頭」。
5、20世紀60至70年代
5.1 時代背景
進入20紀60年代,中國連續3年自然災害,糧食大減產,棉花也連年歉收,紡織品和針織品產量都比往年下降。這個時候又受計劃供應的限制,布票的數量比較少,人們在購買紡織品的時候都要充分考慮、充分利用。在顏色上多選擇中性的樸素顏色,以便能夠穿上好幾年。從1966年開始了為期10年 「文化大革命」,西服和旗袍等服裝被稱為「四舊」,人民對服裝包含的等級標志意義有了歪曲的理解,沒有人願意通過服裝來表現個性,這個時期中國人的服裝樣式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5.2典型服飾及形象
在「紅衛兵運動」風靡全國的時候,穿草綠色軍裝,戴草綠色軍帽,扎寬皮帶,佩戴毛澤東像章,手拿紅色語錄本,背草綠色帆布挎包成為當時最時髦的裝束。老三色(藍、灰、黑)和老三裝(中山裝、青年裝和軍便裝)又佔領了服裝陣地。
6、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
6.1社會背景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服裝發展逐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服裝行業進一步繁榮,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更加開放。當時國家領導人多次發表講話,提倡美化人民的服裝穿著。共產黨領導人帶頭穿新式雙排扣西裝,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從而掀起了一股「西服熱」。思想解放的年輕人率先穿起新款式的服裝,人們的服裝觀念十分活躍,追求新異、時髦的心理不斷增強,服裝的流行周期大大縮短。
6.2典型服飾及形象
6.2.1男子服飾 西裝再次流行,並且普及到了中國農村。便裝有夾克。獵裝、風衣、編織的棒針衫和運動裝等,不僅款式多樣,而且也使用了駝色、醬紅、湖藍、米色等傳統的女子服飾用色。冬裝有了皮夾克、羽絨服、運動型棉夾克等。下裝經歷了由喇叭褲到牛仔褲的演變過程,而後就是一種中檔和褲腳口的尺寸相一致的直筒褲。80年代中期開起流行錐形褲和西褲。 6.2.2女子服飾
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起,設計師充分運用裁片分割的手法來設計服裝,使服裝的造型結構更加合理。當時的主要服裝式樣有:春秋裝、襯衫、西裝套裝、羽絨服、各式大衣、皮夾克、皮風衣,喇叭褲、健美褲、牛仔服等。
(1)春秋裝。翻領,翻駁頭,門襟釘3粒紐,兩只有袋蓋的暗袋。這是女青年和中年婦女都較喜歡的款式。
(2)女襯衫。70年代後期女式襯衫有兩種時髦款式。一是仿效男子襯衫的長尖型硬領,另一種是在襯衫的領邊和襟上都鑲較寬的荷葉邊。進入80年代後,女式襯衫的變化更多更快,主要有夾克式、西裝式、饢拼式等。看的外形蓬鬆。背縫有襇;有的造型削瘦,腰部束細。領有翻折領、松緊領、無領等,款式各異。
(3)西服套裝。基本款式是翻駁領。兩粒紐,只有袋蓋的暗袋。主要是城市中的一些婦女穿著。。 (4)羽絨服。以塗層尼龍布為面料,內部填充羽絨或羽毛。
(5)健美褲。一種黑色彈力針織踏腳褲。之後材料、顏色、放鬆度也有變化。
6.2.3服飾品
70年代後期,高跟鞋得到恢復,此時的鞋跟有高跟、半高跟、坡跟等,顏色有白色、紅色、米色、綠色等。同時西方的運動鞋也被引入中國,因為起初只有一個品牌「NIKE」而被稱為「耐克鞋」。手套、圍巾、帽子、提包等附屬物的使用也不僅考虎實用機能,而要通過其造型和色彩的變化來取得整體的審美效果。夏季開始流行用遮陽鏡。
改革開放以後又可以燙發和化妝,起初大家燙成大波浪為時髦,而後就有了和國際時尚接軌的各種發式。
7、20世紀90年代
7.1 社會背景
與以前各個時期相比,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服裝是與國際通行服裝最為相似的一個時期。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中,時髦女子的著裝與國際時尚完全同步。
7.2典型服飾及形象
7.2.1 男子服飾
男了服飾的品帥和七八十年代大體相同,但款式上有了明顯變化。西裝的駁頭明顯提升,因而很盛行3粒和4粒紐扣的西裝,裁剪上也更加合休自然。
80年代和90年代處的寬大奔褲、太子褲基本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直筒形和喇叭形的褲子。此外,還有一種在褲腿部位安排了不少口袋並有兩條裝飾線的尺寸寬大的板褲。這個時代的男子服飾講究休閑,有各種非正式的便裝,比如各種絞花棒針編織衫、牛仔、卡其夾克、連帽運動夾、棉麻織物製作的西裝領或方領的直腰身外套等。
7.2.2女子服飾
當時比較典型的服裝有:短小廠裝、吊帶背心和吊帶長裙、喇叭褲、超短裙等。
(1)職業套裝。與80年代的挺括外觀不同恢復了纖長主題輪廓,不用 墊肩,講究柔軟裁剪,合體,帶有溫和的女性特徵。
(2)短小上裝。通常用有彈性的針織物製成,緊體,胸、腰處的凹凸曲線十分不明顯。款式多樣,長袖、短袖、煙囪領和雞心領等都有,衣長很短,有的短至露出小腹而成為「露臍裝」。
(3)喇叭褲。這個時候的喇叭褲褲口要比80年代小些,臀部收攏但不非常緊,整體更加流暢。材料上主要是水洗牛仔布、各種材新型化纖材料、彈力材料等。後整理的技術使其外觀肌理更加豐富。
(4)超短裙。80年代流行的是上寬下窄的「一步裙」,90年代是上窄下寬的「A字形裙」
7.2.3 服飾品
女鞋盛行厚底寬頭的樣式,到了20世紀末的夏季流行不穿絲襪,在腳趾甲上塗指甲油時髦了起來,美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燙發先流行青春型的直發後來是染色的前衛形碎發。
3. 千格鳥 這種花色,是誰設計的是不是香奈兒的設計師
千鳥格。。。鳥格是由許許多多小鳥形狀組成的,千鳥形容其多,所以成為千鳥格 。
千鳥格起源於威爾士王子格,也稱為格倫格,自溫莎公爵穿著以來,這種粗花呢圖案在19-20世紀,一直受到英國貴族的喜愛。
溫莎公爵是最早穿它的名人,名人效應之後,這種粗花呢圖案便成了19世紀、20世紀英國貴族的最愛。而最早讓千鳥格登上時尚舞台,並坐上了高尚雅緻頭把交椅的是Christian Dior,1948年Dior先生將優化組合後的犬牙花紋用在了香水的包裝盒上,也給了它一個足以流芳百世的好名字——千鳥格。
千鳥格曾被稱作「犬牙花紋」、「狗牙花紋」和「雞爪紋」。經典的千鳥格布紋格子有很多種
4. 男士春季時尚扮秀穿什麼好
您好,對於你的遇到的問題,我很高興能為你提供幫助,我之前也遇到過喲,以下是我的個人看法,希望能幫助到你,若有錯誤,還望見諒!。白體恤+牛仔褲+小白鞋。白體恤和牛仔褲都是最好搭配的單品,簡單隨意。牛仔褲可以選擇破洞牛仔褲,也是可以自己DIY摳出來的。牛仔褲我建議買幾條好的吧,這絕對是值得的,再就是不易經常洗,容易變形。T恤就很簡單,主要看中材質吧,如果覺得白色太單調可以選擇印花T恤。
白體恤+牛仔衣+休閑褲+小白鞋(小白鞋滿街都是~可以選樂福鞋,慢跑鞋,看自己喜好吧)我以前是不喜歡牛仔外套的,突然覺得沒得穿的了~所以試了下,感覺還是不錯的~牛仔衣我建議去實體店,我在網上買看見那些尺碼,都很大,(對於我這種170的男生來說)而且有色差對吧~黑色的休閑褲就不多說,百搭。
襯衫我個人獨愛白的,好搭配,又好看,其實黑色,藏青也是不錯的選擇。襯衫我建議投資好一點,材質也很重要,再就是要合身,要合身!如果你扣上襯衫第一顆扣子脖子不緊還能放下手指,扣上袖口的扣子能放下兩個手指,下擺在褲子拉鏈中間位子,這是比較合身的,洗了之後還是合身的。(每次買我都是這么試的)
。我個人只喜歡把衛衣穿出層次感,所以比較喜歡層疊衛衣。衛衣選稍微短點的吧,裡面穿一件長一點白襯衫,搭配黑色休閑褲,白色運動鞋,相互呼應。
褲子不易過長,不喜歡卷褲腳的男生,褲長應該離腳跟2-3厘米,看上去才不臃腫,邋遢。可以選9分褲。顏色的話白色、黑色、卡其色都好搭配,我建議不要買紅色和很綠的,軍綠也是不錯的選擇。
小白鞋可以選帆布鞋,運動鞋,慢跑鞋,都是很好搭配的。小白鞋滿大街都是,所以選的時候可以用心些。樂福鞋和切爾西靴也是很好的的單品,個人是很喜歡的,永遠買小一號的吧,像我只有170的身高,我都是買160的衣服和165的褲子~買大了把本來不高的身高拉的更矮。非常感謝您的耐心觀看,如有幫助請採納,祝生活愉快!謝謝!
5. 設計衣服的一些專業術語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唐代服飾,發式的樣式豐富多彩,圖案的紋樣有鳳的紋樣,有牡丹花紋樣。有的發式顯現出雲紋的印跡,是發展變化的雲紋的體現。從鞋的式樣上看,唐代盛行翹圓頭鞋,做工很精緻,就連草鞋也是講究工藝的。絲鞋的紋樣綉作虎頭,和現在山東一帶兒童所穿的虎頭鞋紋樣相似,只是現在山東一帶農村兒童穿的虎頭鞋的鞋尖沒有那麼向上翹。男鞋的樣式和現代的鞋樣有相似之處,說明那時鞋的發展已達到了高峰。縱觀唐代的服飾圖案,可以這樣來認識: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唐代婦女服飾
6. 作為設計師服裝究竟是件藝術品,還是件商品
我認為作為一件衣服,最重要的還是她的實用功能,首先要能穿,像巴黎那些時裝秀的服裝並不是設計來給人穿的,是用來製造流行的,每一個真正的設計師都應該深諳這一點,所以他們的設計往往不僅是完美的藝術品,還是非常有商業價值的商品。其實這並不矛盾,是能夠很好的結合的。
7. 我是做傢具設計的,想找一些花色比較流行的裝飾紙
做傢具的設計非常重要,而且配上合適的話是直接是最重要的,所以你的思路是正確的,喜歡什麼花式,我覺得可以進網路上參考網路上的裝飾花色,是我們預想不到的
8. 服裝的面料布料,市面上沒有的花色可以怎麼定製,或者要如何實現我們設計的花色的面料呢
有專門的數碼印花機器,不過自己去買太貴了,如果不打算長期使用的話還是去找印花的店面或者廠家,像那種做情侶裝的那種店也有,一匹布也可以印。
如果圖案不是太復雜自己做也ok的,先用鉛筆畫好底稿(或者直接上也行),然後用丙烯或者服裝染料去上色,具體的操作方法在此不贅述,可自行網路。
9. 服裝的專業知識有哪些
服裝的專業知識如下:
服裝藝術設計培養要求:學生應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熟悉與中國服裝紡織工業發展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系統的服裝和服飾設計的理論知識;了解服裝眼用性能的測試方法,善於借鑒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掌握和利用現代國內外服裝信息;有較高的設計水平和較強的工藝製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了解本學科的新成就、新發展;有較高的文化修養,並具備一定的企業管理能力;在掌握外語工具方面,應具有較強的閱讀本專業書刊的能力,一定的聽的能力,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
服裝設計是一個總稱,根據不同的工作內容及工作性質可以分為服裝造型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設計的原意是指「針對一個特定的目標,在計劃的過程中求得一種問題的解決和策略,進而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設計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包括社會規劃、理論模型、產品設計和工程組織方案的制定等等。當然,設計的目標體現了人類文化演進的機制,是創造審美的重要手段。服裝設計顧名思義是設計服裝款式的一種行業,服裝設計過程「即根據設計對象的要求進行構思,並繪制出效果圖、平面圖,再根據圖紙進行製作,達到完成設計的全過程」。
服裝設計師(Apparel Designer)直接設計的是產品,間接設計的是人品和社會。隨著科學與文明的進步,人類的藝術設計手段也在不斷發展。信息時代,人類的文化傳播方式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嚴格的行業之間的界限正在淡化。服裝設計師的想像力迅速沖破意識形態的禁錮,以千姿百態的形式釋放出來。新奇的、詭譎的、抽象的視覺形象,極端的色彩出現在令人詫異的對比中,於是不得不開始調整我們的眼睛以適應新的風景。
服裝藝術顯示出來的形式越來越多,有時還比較玄奧。怎樣看待服裝藝術、領略並感受服裝本身的語言,成為今天網路時代「注意力」經濟中的「眼球之戰」。服裝設計既要有很強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既然設計出來的衣服是要在生活中穿的,既要美觀時尚,又要低調優雅,使服裝永遠不會落後,所以一個設計師在設計服裝的過程中要忘掉自己是自己,而是在設計你所想表達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