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設計 > 加絨新款襯衫圖片大全第489頁

加絨新款襯衫圖片大全第489頁

發布時間:2021-07-19 00:23:40

1.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出自《資本論》哪一頁

在《資本論》當中並沒有此句原話,但是這個概念是貫穿了《資本論》寫作的整體脈絡的。

如果要討論這句話的出處,二樓的給出了詳細解答。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 1843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中,提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命題,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理論的胚芽。這里的"市民社會"主要指現實的經濟生活。隨著馬克思 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和對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聖家族》 中,市民社會概念進一步具體化了,已接近於"生產關系"概念。在1845~1846年他們合寫的標志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德意志意識形態》 中,形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概念,明確指出:市民社會"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在這之後,馬克思依據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理論,分析了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社會獲得的重大成果,並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充實和具體化。他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中,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作了精闢的表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恩格斯寫的《反杜林論》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等著作,特別是在他晚年的書信中,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理論作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2. 文學批評怎麼

論文學接受的性別傾向——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例

【內容提要】
文學接受中的性別傾向,是文學理論中的深層次問題,也是文學基礎理論建構必然要充分闡發的現實難題。本文主要通過對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讀者接受理論的回顧與反思,強調了性別因素在開放式的文學闡釋空間中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在我國的理論界,文學接受中的性別傾向問題遭到忽視,女性主義批評對讀者接受理論的拓展得不到重視。在汗牛充棟的讀者接受批評著述,以及當下流行的文藝理論教材關於讀者接受的相關內容中,皆未涉及接受者的性別傾向問題。毫無疑問,文學接受中的性別傾向確實存在,其擴大了作品內涵,豐富了審美感知。本文主要圍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相關建樹展開討論。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迄今已有30多年的發展史,其對於文學接受主體性別傾向的強調,以及世紀之交一些理論家對閱讀中性別化過程的關注,不乏現實意義。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順應了重視讀者反應的世界文論大趨勢。文學作品具有絕對的客觀性,是60年代以降的文學理論首先要顛覆的觀念。讀者接受理論通過重新調整作品與讀者的關系,使人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文學及其歷史。無論是羅曼?英伽登、漢斯?羅伯特?姚斯、沃爾夫岡?伊瑟爾還是其他接受理論家,首先要解構的便是作品具有客觀的凝固不變的價值觀念。他們指出,一行字、一頁字或一本書似乎都是顯而易見地客觀存在在那裡的,其實是一種騙人的假象,作品的結構是與具體的閱讀、評價無關的絕對而永恆的模式也是無稽之談;作品的意義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產生的,與讀者密切相關。

從時間上看,讀者接受理論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興起幾乎同一時期,可以說讀者接受理論從邏輯上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頒發了通行證。不論承認與否,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呼之欲出的。意義是歷史的產物,它在解構和重構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作品實際上意指了不同的讀者類型,讀者不同的主體規定也導致了對作品的不同理解,文學意義的實現既非全在於本文,亦非全在於讀者,而在於雙向交互作用的動態建構。此看法使女性主義批評與讀者接受理論處於同一層次,是其復合疊加之處。可女性主義批評步步逼進,既擯棄傳統文學理論的絕對客觀論,又質疑其具備純粹的科學性,認為傳統作品和理論絕大多數是大男子主義的,是男性壓抑女性的一種轉換形式,文學領域充斥著陷阱。如果讀者接受理論或闡釋學是在問「我們怎麼知道?」這一問題的話,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則進而追問:我們要知道什麼?初期的一部女性主義評論集《經驗的權威》(TheAuthorityofExperi-enceMaurianneAdamsed.1977),便是將作品與讀者反應聯系起來,將其置於特殊的文化背景上進行性別剖析的嘗試。緊接著的另一本女性主義批評論著《抗拒的閱讀》(JudithFetterley,TheResistingReader,1978),集中探討那些男作家如華盛頓?歐文、霍桑、諾曼?梅勒等人的作品,認為這些所謂的文學經典是建立在男性經驗之上的,與女性讀者的體驗相悖,從而倡導婦女讀者對傳統作品的懷疑與反叛。

許多女性主義批評家指出,把文學作品看成是傳遞真實的、「人」的體驗的觀點,是西方父權制人文主義傳統所強調的騙人鬼話。就連莎士比亞那樣對女性較友善的作家,也通過作品中的人物,表現了對女性的蔑視。譬如,在《哈姆雷特》中,作者通過哈姆雷特對索菲利亞的指控,表現了自己的「厭女症」:

哈姆雷特對索菲利亞行為的理解,全憑他關於女性的男性定見,而索菲利亞的行為也完全受兩名潛在男性的監控,其貞潔或淫盪全取決於哈姆雷特的態度。如果他愛她,她接受了他的禮物與愛撫,那她便是貞女;如果他只想引誘她而並不愛他,那她便是低賤的淫婦,因為哈姆雷特蔑視並嘲笑她,咒她該進修道院。①

父權文化一直將婦女排斥在外,傳統的敘事手法和闡釋話語,以及「在一代一代的接受之鏈上被補充和豐富的」審美感受(姚斯語)是男性的。女性讀者在穿越這種男性框架的歷程中被不自覺地變得更加被動和可悲,所謂「填補未定點」的運作仍是男性框架的行為。因此,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首要任務是,學會用批判的眼光審視那些帶有偏見的作品在閱讀中反對多於贊同②。閱讀應是對現存准則的挑戰,女性讀者是一名「抗拒的讀者」,存在於由性別因素模塑的「詮釋集團」(interpretivecommuni-ties)中。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這座大廈便是建立在「抗拒的閱讀」這塊基石之上,是對讀者接受理論的進一步具體化和公然冒犯③。

在姚斯等人看來,文化語境的事實和成規的消失,只不過有利於我們在一些經典作品中獲得新的解釋,一部作品的藝術特點在其初次顯現中不可能被立即與全部感知。而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則認為,絕大多數經典之作是大可質疑的,對經典的重新闡釋可能往往意味著對經典的顛覆與消解,以及發現許多屬於「亞文化群」的「非經典」作品。語言不是把人們與現實隔離開來的囚牢,作為一個系統,它總是存在於歷史的、特定的敘述中,是政治斗爭的一個場所。只從語言符號系統不能解釋為什麼婦女的語言是「無權的語言」。語言的意義也產生於不同說話主體的社會存在,事實與描述之間的距離由話語代表著政治權,政治權決定了話語權④。

讀者接受理論雖然攻擊「搞一個編年史一類的事實堆積」的歷史客觀主義的研究模式,要求「擯除虛幻的藝術作品的永恆本質以及觀察者永恆的立足點」,但它對文學的本質或價值採取了迴避的態度,與實證主義、新批評、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及神話原型批評相近,仍是一種大男子主義話語。深諳接受理論的美國批評家簡?湯普金斯指出:

讀者反應批評家們把自己的著作吹噓成與新批評派的原則大異其趣。然而,我認為,如果對這些批評家的理論和實踐細加考察,就可以看出,他們並沒有把文學理論翻一個個兒,不過是以新的調頭在那裡重彈形式主義的老曲子。……更為驚人的是,讀者反應批評和其血親——分解主義批評,並沒有脫離由於形式主義把批評與闡釋等同起來而使批評文章陷入的那種巢臼。⑤

男性權威與傳統理性的聯系被接受理論變得更加牢固和隱蔽,從而掩蓋了對它的懷疑與批判。女性主義批評的政治性,將讀者推向了一個更激進的位置。

讀者接受理論最為基本的方面,便是讀者根據自己對作品的不同感受去閱讀作品,讀者的反應往往制約著作品的意義。但應該說,接受理論實際上是「無言地假定了一種『既成'讀者」,如何劃定對讀者獨特體驗的強調與無節制地放縱讀者的界限,讀者有些什麼樣的具體的文化背景與主體身份的規定性……讀者接受理論對這些問題並未深入探討。接受理論的代表人物對讀者體驗的強調,大多還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上,所謂「超級讀者」、「理想讀者」、「全知讀者」、「內行讀者」、「敘述接受者」、「歷史的讀者」、「潛在讀者」、「好的閱讀」等概念,都還是些較抽象而寬泛的界定。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對讀者的釐定,將讀者接受理論內涵中的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及文學人類學諸因素經過調整而進一步具體化了。讀者本身是理解多樣性的根源,每一位讀者都會帶給作品一些不同的理解與期待。所謂「忘記日常自我的閱讀」,或「一個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信念的讀者很可能是一個不合格的讀者」(伊瑟爾語)的見解是女性主義批評不能同意的。既然傳統文學是男性偏見的產物,那麼,放棄了自覺的女性批判意識,去適應那樣的「召喚結構」或「填補未定點」,去與如此之類的作品認同,不就是與大男子主義偏見認同而甘心就範?接受理論所界定或期望的讀者,並非是「中性的」或未具「強烈的意識形態信念」的。此外,如果所有的識讀皆「誤讀」,那麼「作為女性的閱讀」所產生的對男性中心主義的批判的正確性如何?又怎樣完成其維護「姊妹情誼」、「社會主義」兩性平等的政治目的?



伊?肖瓦爾特以閱讀哈代的《卡斯特橋市長》為例,說明了「男權批評家的幻想如何歪曲了文本」,婦女的理解如何與其不同。在小說開篇,醉熏熏的麥克爾?亨察爾在某小鎮為了五基尼錢將妻子賣給了一名水手。一名叫歐文?豪的男性批評家對這一場面作了如下理解:

擺脫妻子,拋掉婦女這塊萎縮的破布,連同她緘默的抱怨和使人難忍的被動;逃避,不是鬼鬼祟祟地遺棄,而是公開地將她的肉體賣給陌生人,就像馬在市場上被賣掉一樣;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獲取生活中的再一次機會——《卡斯特橋市長》正是以這種對男性幻想有如

此魅力的手法開始的。⑥

肖瓦爾特認為,上述解讀無疑是對女性的極大侮辱。各種所謂的女性特徵實際上是男性賦予她們的,那名被賣掉的婦女在小說「開場的幾個場面里所表現的並不表明她是頹喪、抱怨和被動的」,所謂的被動特徵,則因為她是女人,身負哺養孩子的重擔。哈代想表明的是:亨察爾在象徵性地賣掉他對婦女世界的整個擁有,他的悲劇也由此而生。肖瓦爾特的閱讀還表明了「作為婦女的閱讀」對女性的地位和價值的揄揚或認同:

《卡斯特橋市長》的情感軸心既非亨察爾與妻子的關系,也非他與露塞坦?坦波曼的泛泛的浪漫史,而是他漸漸地欽慕他妻子的女兒伊麗莎白?簡的力量和尊貴。像該小說里的其他婦女一樣,她受自己心靈的支配,男人制定的規則於她並不重要,直到亨察爾親自教她尊重法律、父權及規范,這使她最終拒絕了他。亨察爾是個自稱「仇恨婦女的人」,是個充其量對婦女表示了一種「傲慢的憐憫」的人,他的男子氣概的衰退、市長的鎖鏈、主人的權威及父親權力喪失使他低聲下氣,失掉了男子的尊嚴。但在亨察爾所謂的弱點和「女人氣」突破其脆弱之時,哈代實際上向我們展示了處於最佳狀態的男人。⑦

其實,性別意識主要是一種文化建構,男性的文學接受也不乏敏銳的性別視角,也可產生同情女性的兩性平等傾向。幾十年前的瞿秋白在《小小的一個問題——婦女解放的問題》一文中,從一句古詩入手,批判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戕害,對文學在模塑男尊女卑性別定見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進行了清算,真可謂達到了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批判高度。針對朋友稱贊吳梅村詞「慣猜閑事為聰明」一句,瞿秋白回答道:

好可是好,你看了不害怕么?不難受么?他不明白。我就說道:這首詞,這樣的詩詞、文章、小說、戲劇,就是牢獄里的攝影片。……這樣一張手銬腳鐐釘著的女犯的相片,怎麼不害怕?怎麼不難受?可憐不可憐!唉!要不是釘著手銬腳鐐,又何至於「慣猜閑事」才算得「聰明」呢?許許多多精神上的桎梏——綱常、禮教、家庭制度、社會組織、男女相對的觀念——造成這樣一個精神的牢獄把他們監禁起來,天下的事情在這般不幸的女子眼光中看來那一件事不是閑事呢?既然有這許多桎梏把他們禁錮起來,他們的聰明才力沒有可用之處,僥幸的呢,也不過是「舞罷會無理曲時,妝成只是薪香坐」,不幸的呢,自然是「不分不曉懨懨默默——假傷春」了。文學家既然有這樣細膩的文心,為什麼不想一想,天下有許多「慣猜閑事為聰明」的女子,就有許多手足胼胝還吃不飽肚子的人。⑧

文學起著建構性別主體的重要作用,瞿秋白清明睿智的頭腦,必然要尋求這些「女犯的相片」的炮製者:

女子既然是受著舊宗教,舊社會的影響變成這種樣子,似乎這全是舊宗教、舊學說、舊社會造出來的罪惡,文學家不過是把他描寫出來罷了。殊不知道文學的作品詩、詞、文章、小說、戲劇——多少有一點支配社會心理的力量。文學家始終要擔負這點責任。……這樣的牢獄多堅固呵!這不是中國文學家——無題體、香奩體詩詞的文人——描寫出來的么?這不是他們確定社會上對於男女觀念的利器么?⑨

由此瞿秋白達到了五四時期「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新高度,比梁啟超、陳獨秀、胡適等更明確地指出了人們的性別定見與文藝的關系,鮮明地呈露出70年代眾多西方女性主義批評家及80年代末中國女性主義批評家對傳統文學的批判態度。令人十分惋惜的是,這一批判向度卻在世界文學批評史中中斷了幾十年,也從未引起過學界的關注。

從作者至本文再到讀者之間不存在一種簡單的直接的交流渠道,即使作者的意圖是傳遞一個男女平等的信息,卻並不能保證讀者也這樣去接受它。婦女不會也不曾總是作為女人來閱讀,一名婦女的閱讀可能與男性中心主義認同。這種認同還包括接受者受作品中男性人物主導話語的影響。英國批評家羅瑟琳?科渥德在《婦女小說是女性主義小說嗎》一文里聲稱,米爾斯—布恩叢書里的羅曼司,其作者、讀者均為婦女,然而,沒有什麼比閱讀這類小說所產生的幻覺更遠離女性主義的宗旨了。於是,「批評的閱讀將依靠她帶入本文的關於女性特徵的設想」⑩,女性的經歷和體驗,保證了這種閱讀不同於男性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不同的經歷導致了對文學及生活的不同理解。這種體驗主要是政治和文化方面的:

我們並非想證明男人和女人會在一些完全以經驗為根據的事實上,例如將水燒沸、裙子的顏色、貓是否在草席上等等方面系統地建立起不同的觀念。只有在那些有價值承載的、帶有政治色彩的、與男人和女人的再生產或社會角色有關的問題上,才有可能出現明顯的不同。11

這種差異日積月累會形成一些定式或慣例,影響人們的閱讀。吉恩?凱拉特(JeanKennard)指出,任何文本的閱讀都依靠兩個方面:(1)讀者無論何時皆理解的文學慣例,它包括閱讀策略與引起聯想意義的關聯域;(2)讀者採用的除這些慣例以外的選擇,這些選擇取決於當時是怎樣一名讀者。凱拉特以此來說明不同時代的讀者為何會對夏洛蒂?吉爾曼的《黃色糊牆紙》產生不同的理解。該小說最早發表於1892年,爾後便湮沒無聞。1973年又以單行本面世,由於女性主義的推介,成為幾乎家喻戶曉的女性主義代表作。一些女性主義者認為,《黃色糊牆紙》女主角的精神崩潰發生在曾作為育嬰室的房間里,那所房間象徵著牢房。但育嬰室的這種象徵意義被幾代評論家所忽視,它一直被作為一個有愛倫?坡風格的恐怖故事。要理解這種象徵,便有賴於當今形成的對習俗慣例即意義的關聯域的認識,更具體地說便是有賴於女性主義思想的發展。也只有從這一向度,我們才能理解吉爾伯特和格巴在《閣樓上的瘋女人》中所發現的,19世紀女作家作品中的那些房屋、洞穴、鏡子、鎖住的衣櫃、抽屜、箱子等,是婦女遭限制和禁閉的象徵。這也誠如台灣學者張小虹所援引的西方學者簡?肯娜(JeanE.Kennard)的審理:「女性主義對《黃色壁紙》之翻案成功,正在於有效形成一『詮釋集團'以父權、瘋狂、空間與追尋四大主軸交織成閱讀女性文學之新語匯,得以開展女性主義『對抗經典'之空間。」12

托妮?莫瓦指出,對於婦女作家女性意識的認同不能過分理想化,19世紀的女作家並非生活在真空里,她們無時無地不受到男權意識的侵蝕。那麼她們怎樣保持一種清醒而獨立的女性意識呢,這要聯繫到男權意識形態來看,男權意識形態的統治本身是矛盾的,千瘡百孔,正是在各類縫隙中,作者可表達真正的女性之聲,但怎樣識別這種聲音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這涉及到閱讀的框架問題:
在任何語境中的閱讀都需要一個框架,這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框架包括主體性、話語與權力:它標明我們勿需接納的既定意義、價值、權力關系,並可以表明它們從哪裡來,代表誰的利益。13
女性讀者與婦女所關心的問題認同,自覺的女性意識能幫助廣大婦女讀者在閱讀中確立自身的主體位置,並由此發現前人所忽略的東西,找出女作家的獨到之處,感受到女性的真實處境和思想。簡?派?湯姆金斯對畢徹?斯托的《湯姆大叔的小屋》的讀解,是很說明問題的。湯姆金斯認為,由於大男子主義作祟,美國19世紀文學通常被視為霍桑、麥爾維爾、坡?愛默生、梭羅及惠特曼等男性大家的文學,婦女文學受到貶抑,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家庭小說。她指出,膚淺和狹隘並不屬於婦女作品及創造它們的婦女,而屬於那些評論家。從女性的視角看,她說:

《湯姆大叔的小屋》在人們所能想及的所有方面都是這個世紀最重要的書。它是第一部售出百萬冊以上的美國小說,其影響通常被認為是無法估量的。它既表現了其時代的價值又要對其負責,它屬於一種文學體裁即感傷小說,其主要特點是出自婦女之手、為婦女寫作並寫關於婦女的題材。在這方面,《湯姆大叔的小屋》是一代表而非例外。它是十九世紀美國家庭宗教的神學大全,是對文化關於自己的故事的精彩編寫:通過母愛而拯救的故事。從她們所能掌握的意識形態的材料中,感傷小說家們渲染了一個給婦女在文化中以權力和權威的中心地位的神話;《湯姆大叔的小屋》是這些努力的最炫目的例證。14

作為一名接受理論或新歷史主義批評的著名理論家,湯姆金斯並不認為《白鯨》、《紅字》等小說不是美國文學經典,她指出,評判斯托的小說應該有另一套標准,「與那些地位業已奠定的經典作品不同」,應突出其政治目的,「這個目的就是促使弱者——即婦女們———繼承整個世界的那一天早日到來」15。湯姆金斯認為當代許多專注於讀者反應的理論家「仍沒有超出形式主義看待文本的范疇」,應將語言感知為「權力的形式」,才能形成與形式主義的真正決裂,給批評的未來帶來最大希望。
當然,過分強調閱讀的性別傾向,強調每位讀者的每一次閱讀都必須聯繫到性別價值定位是不妥當的,它可能扼殺了閱讀感知的豐富性、生動性,導致將文學欣賞蛻變為政治識讀,導致閱讀感知的單一乏味和一種封閉的無限循環的解釋圈的形成。很明顯,女性可作為女性而閱讀,她們也可以作為工人、農民、少年、老人、黑人或白人而閱讀,讀者的階級性、民族性、時代性等因素也可能對鑒賞有所影響。另外,一些女性主義者過分強調男女二元對立,宣稱男人由於缺乏理解婦女作品的必要的生活體驗,便必然曲解婦女的作品的觀點也是欠妥當的。「婦女」不是鐵板一塊,工人階級婦女的工作體驗,對於資產階級上層婦女來說往往是陌生的,而男性工人則可能具備這方面的體驗。人們的文學鑒賞感受,許多是建構在間接經驗之上的,故「越界認同」(crossidentification)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如德里達所言,「陽物中心論的邏輯隨時准備著翻轉或顛覆自己」,文本「寫得越好,就越發動搖自身的界限或越能讓人想到這些界限,還有陽物中心論的界限、一切權威與『中心論'、一般所說的霸權的界限」,「像尼采、喬伊斯、蓬熱、巴塔耶、阿爾托等人那些文本,是極端陽物中心論的,其方式多種多樣。它們產生解構的效果,同時恰好又反陽物中心論」,「又有誰會安然相信喬治?桑、喬治?艾略特,或者像弗吉尼亞?伍爾夫、格特魯德斯坦恩或海倫?西克蘇這些非常偉大的現代作家就寫那種單純屬於非陽物理性中心論或反陽物理性中心論的文本呢?26凡優秀文本,其價值取嚮往往是多元的,接受者可從各種角度登堂入室,性別因素

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注釋:

①LisaJardin,StillHarpingonDaughters;,London,1989,p.172.②⑩161718JonathanCuller,,LondonandHenley,1985,p.53,P.137,P.49,P.64,P.54.

③林樹明:《抗拒的閱讀;女權主義文學批評與讀者接受理論》,《上海文論》1991年第5期。

④13CrisWeedon,,GreatBritain,1987,p.23,P.174.

⑤簡?湯姆金斯:《讀者在歷史上:文學反應的演變》,《讀者反應批評》,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256頁。

⑥⑦ElaineShowaLter,,NewYork,1985,p.129,P.130.

⑧⑨瞿秋白:《小小的一個問題——婦女解放的問題》,《新社會》第七號(1920)。

,Women,Morali-ty,andFiction,,1993,Hypatia,p.114.

12張小虹:《文本里有女人嗎?閱讀〈黃色壁紙〉》,《中外文學》第22卷第10期,1994年3月。

1415湯姆金斯:《感傷的力量》,《最新西方文論選》,灕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478頁,第489頁。

19羅賓?R?沃霍爾:《歉疚的追求:女性主義敘事學對文化研究的貢獻》,戴衛?赫爾曼主編:《新敘事學》,馬海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頁。

2021蘇姍?S?弗里德曼:《超越女作家批評和女性文學批評》,《社會性別研究選譯》(王政等主編),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441頁,第450頁。

2223沃?伊瑟爾:《閱讀行為》,金惠敏等譯,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第279頁,第281頁。

24哈羅德?布魯姆:《批評、正典結構與預言》,吳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頁。25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08—409頁。

26見雅克?德里達:《文學行動》,趙興國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6頁。

3. 梯的頁碼在第幾頁在新華字典里

在第11版新華字典的第489頁。

梯拼音:tī,注音:ㄊ一,部首:木部,部外筆畫:7畫,總筆畫:11畫,五筆:SUXT

倉頡:DCNH,鄭碼:FUYZ,四角:48927,結構:左右,電碼:2748,區位:4461

統一碼:68AF,筆順:一丨ノ丶丶ノフ一フ丨ノ

釋義:

1、登高用的器具、設備:梯子。樓梯。木梯。軟梯。電梯。雲梯。階梯。

2、形狀或作用像梯子的:梯田。梯級。梯形。梯隊(亦泛指工作中層層遞補的力量)。

(3)加絨新款襯衫圖片大全第489頁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梯級[tī jí]

樓梯的級。

2、梯道[tī dào]

梯形通道。

3、斜梯[xié tī]

與水平面成傾斜角安裝的梯子。

4、魚梯[yú tī]

人工修建的梯級式魚道。

5、梯陛[tī bì]

台階。

4. 教學相長的第一句起到什麼作用

發 音 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釋 義 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出 處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示 例 教學實踐,使我深深懂得了~的道理。
用 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表示教與學相互促進。
《學記》:《禮記》名篇。主要是講述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方法,闡述了教學相長,循序漸進,長善救失等教學經驗。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較有價值的教育論著。
教學相長: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學--- 知不足 ---自反
教--- 知 困 ---自強
故曰:教學相長也。
所以:相互促進。
原文: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後才能自己刻苦地鑽研;知道了不解困惑之處,才能使自己變的更強,更聰明.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編輯本段陶行知關於「教學相長」的言論
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
《教學合一》
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號
《陶行知文集》第14頁
先生既沒有進步,學生也就難有進步了。這是教學分離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這樣,他必是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研究學問。
《教學合一》
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號
《陶行知文集》第15頁
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長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後生可畏,正是此意。我們極願意學生能有一天跑在我們前頭,這是我們對於後輩應有之希望。學術的進化在此。但我們確不能懈怠,不能放鬆,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師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們要一面教,一面學。
《南京安徽公學辦學旨趣》
1923年《十年來之安徽中學》
《陶行知文集》第60頁
好學是傳染的,一人好學,可以染起許多人好學。就地位論,好學的教師最為重要。想有好學的學生,須有好學的先生。換句話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同學也互相感化。好學的同學能引別的同學好學。
《如何引導學生努力求學》
原載1926年2月《新教育評論》第1卷第12期
一個不長進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興教人。……「後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氣話,而是一位教師受了大眾的蓬蓬勃勃的長進的壓迫之後,對於自己及一切教師提的所出警告。只有不斷的追求真理才能免掉這樣的恐怖。
《中國大眾教育問題》1936年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論文選集》
《陶地知文集》第540頁
只須你甘心情願跟你的學生做學生,他們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們能為你保險,使你永遠不落伍。
《中國大眾教育問題》1936年
1943年3月《行知教育論文選集》
《陶行知文集》第541頁
我們必須認真辦學以求對得住小朋友,對得住國家民族,毀譽之來,可不必計較。橫逆之來,以慈愛智慧庄嚴無畏處之。我們追求真理,愛護真理,抱著真理為小孩,為國家,為人類服務,社會必有了解之日。
《給肖生的信》1930年3月29日
《陶行知文集》第703頁
現在我提出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每天四問》
1951年4月《育才學校》
《陶行知文集》第717頁
現在我想到有五個字,可以幫助我們學問易於進步。哪五個字呢?
第一個,是「一」字。一是「專一」的一。荀子說:「好一則博」。這句話是很有精義的。因為有了一個專一的問題做中心,從事研究,便可旁搜廣引,自然而然地廣博起來了。……
第二個,是「集」字。集是「搜集」的集。集照篆字的寫法,是這樣「」,好像許多鉤鉤一樣。我們研究學問有了中心題目,便要多多搜集材料,我們便象「集」篆寫一樣,用許多鉤鉤到處去鉤,上下古今,左右中外的鉤,前前後後,四面八方的鉤,鉤集在一起來,好細細研究。……我們有了豐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本的徹頭徹尾的來研究它一個明明白白,才能夠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所以我希望大家對於每一個問題,都必須多多搜集材料,以便精深的精益求精的研究。在研究上發生力量,在研究上加強創造力量,集體創造,共同創造,在創造上建立起我們事業的新生命,樹立起我們事業的新生機,穩定我們事業的新基礎。
第三個,是「鑽」字。鑽是鑽進去的鑽,就是深入的意思。鑽是費很大的力量,才能夠鑽得進去,深入到裡面去,看得清清楚楚,取得了最寶貴的寶貝。做學問雖不能象鑽東西那麼鑽,但是能夠用最好的方法,也可以很快鑽進去。……
第四個,是「剖」字。剖是「解剖」的剖,就是「分析」的意思。有些材料鑽進去還不夠,必須解剖出來看它的真偽,是有用的還是有毒素的?以便取捨,清化運用。……對於每一個問題搜集得來的材料,除了鑽進深入之外,必須更加著意做一番解剖的工夫,分析入微,如同在解剖刀下,在顯微鏡下,看得明明白白,分析得清清楚楚;真的有用的沒有毒素的就拿來運用;如果是假的有毒素的就捨去拋掉不用。如此,鑒別材料,慎選材料,自然因應適宜了。
第五個,是「韌」字。韌是堅韌;即是魯迅先生所主張的「韌性戰斗」的韌。做學問是一種長期的戰斗工作,所以必須有韌性戰斗的精神,才能夠在長期的戰斗中,戰勝許許多多困難,化除種種障礙,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走入新的境界。……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能把「一」「集」「鑽」「剖」「韌」五個字做到了,在做學問上一定有豁然貫通之日,於已於人於社會都有貢獻。
《每天四問》
1951年4月《育才學校》
《陶行知文集》第720頁
探討真理,我們提五條路:(一)體驗;(二)看書;(三)求師;(四)訪友;(五)思考。這與中庸上所講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可以比起來看。體驗相當於篤行;看書、求師、訪友相當於博學;思考相當於審問、慎思、明辯。我們的治學次序是依據「行是知之始」及自動的原則排列,可以說是把傳統的道理顛倒過來。
《育才十字訣》1942年12月4日
1951年4月《育才學校》
《陶行知文集》第733頁
虛心,虛心,虛心,承認一無所壬,一無所能;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也跟敵人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得專,也學得博。
《從五周年看五十周年》1944年6月
1951年5月《育才學校》
《陶行知文集》經743頁
民主的教師,必須要有:(一)虛心;(二)寬容;(三)與學生共甘苦;(四)跟民眾學習;(五)跟小孩子學習……;(六)消極方面:肅清形式、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
《實施民主教育的提綱》
1945年5月《戰時教育》
《陶行知文集》第785頁
個人學習不如集體學習,偶爾學習不如經常學習。為著進行經常的集體學習,最好是聯合起來組織社會大學、星期研究會以實施共同之進修。
《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論文選輯》
《陶行知文集》第817頁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看出這兩句話有因果的關系。惟其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如果天天賣舊賣貨,索然無味,要想教師生活不感覺到疲倦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
《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論文選輯》
《陶行知文集》第817頁
我們要跟小孩子學習,不願向小孩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個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問題,小孩的困難,小孩的願望,小孩的脾氣,如何能救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讓他們發揮出小小的創造力?
《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論文選輯》
《陶行知文集》第818頁
我們要跟老百姓學習,學習人民的語言,人民的情感,人民的美德,努力發現老百姓的問題,困苦,和他們心中所希望達到的目的。
《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論文選輯》
《陶行知文集》第818頁
我以為不但教師要學而不厭,就是職員也要學而不厭。因為既以生活為學校的中心,那麼各種事務都要含有教育的意義:從校長起一直到廚司、校工,各有各的職務,即各有各的學問要增進。
《我之學校觀》
原載1926年11月5日上海徽州同鄉會《徽音》月刊27、28合刊
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說孩子小,
誰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還要小。
《小孩不小歌》1931年4月18日
選自郭沫若審編的《行知詩歌集》
《陶行知文集》第489頁
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只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裡得到好多的教訓。
《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
原載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
《陶行知文集》24頁
我們要培養新父母和新教師,以培養更有福的後一代。舊父母和舊教師,憑主觀以責兒童之服從;新父母和新教師,客觀地根據他們的需要能力以宣導他們的慾望而啟發他們自覺的活動。新父母與新教師,要跟兒童學,教兒童啟示自己如何把兒童都得更合理。
《敲碎兒童的地獄,創造兒童的樂園》
1944年12月16日《時事新報》
《陶行知文集》758頁
來源:中國陶行知
編輯本段教學相長
原文: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後才能自己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在( )中注音,在橫線上釋義。
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學相長 ()
③雖有至道()④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2. 翻譯句子。
①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譯文: ②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3.《教學相長》集中論述了 與 的關系問題,說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論述時先以「 」作比繼而引入「 」,進而又以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 」這個結論。
答案: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進 ③雖,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道理。3.教;學;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4.嘉餚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知其善;教學相長。
原文翻譯:即使有美味的煮魚肉,(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因此,學習然後知道自己有不夠的地方,教人然後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夠的地方然後能夠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通的地方然後能過督促自己(進一步學習)。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

5.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語出哪本書哪一頁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31頁。

1843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命題,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理論的胚芽。

在1845~1846年他們合寫的標志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形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概念,明確指出:市民社會"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

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作了精闢的表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

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恩格斯寫的<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特別是在他晚年的書信中,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理論作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5)加絨新款襯衫圖片大全第489頁擴展閱讀:

為什麼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不是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這個根本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較少論及,在歷史唯物主義教科中也很少有人專門論述這個問題。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的「暴力論」三章中,則通過分析經濟對政治的「基礎性」地位、暴力工具對經濟狀況的依賴、政治權力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三個方面,批判了杜林關於「政治關系的形式是歷史上基礎性的東西」、「政治狀態是經濟狀況的決定性的原因」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闡明了只能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不能是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與加絨新款襯衫圖片大全第489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卡西歐手錶男皮帶多少錢 瀏覽:935
酒紅旗袍配什麼外套好看 瀏覽:338
福建讀色品牌女裝簡介 瀏覽:447
鞋子襪子褲子的英文怎麼說 瀏覽:193
小西裝外套搭配紗裙 瀏覽:27
韓國女裝海外代購數據 瀏覽:576
紅色衛衣上有水印怎麼洗 瀏覽:820
清鎮二中校服在哪買 瀏覽:637
蠶絲棉襯衫新款 瀏覽:937
高襪子怎樣搭配褲子 瀏覽:754
針織七分喇叭短袖搭什麼褲子 瀏覽:717
針織圍巾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127
米多童裝專賣怎麼樣 瀏覽:396
粉色絲巾披肩搭配圖片 瀏覽:733
萊卡女裝批發 瀏覽:411
2020年黑龍江男裝外套批發 瀏覽:589
即墨芒果童裝 瀏覽:818
動漫女頭像冷酷霸氣校服 瀏覽:960
呢裙子搭配羽絨服 瀏覽:77
適合大學生穿的褲子品牌男生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