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設計 > 鄂溫克族舞蹈女裝

鄂溫克族舞蹈女裝

發布時間:2021-07-18 23:13:32

『壹』 56個民族中有沒有這樣一個民族,那裡有優美的舞蹈,美麗的服飾,浪漫的

你的問題比較籠統,不知道你到底是問什麼,下面都是少數名族的服裝,你可以看看有沒有你要找的:苗族: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綉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綉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綉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綉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綉,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朴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艷麗的圖案綉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朴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綉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系綉花或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綉花鞋。

京族: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綉,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披戴綉花墊肩。婦女的發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貝紋、人紋、動植物紋等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花色艷麗。有些身著黑、蘭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綉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黎族婦女擅長紡織。黎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斕,圖案新穎,質地細膩,經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長或短的麻布衫,下著及膝黑褲,頭戴黑色包頭,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墜。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長刀,頸戴貝殼頸圈,身背手工縫制綴有紅綠色小絨球的花包,穿白色護腿。女子多穿長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長褲,系圍裙,用青布包頭,身背手工縫制的掛包,頭戴白色硨磲片和紅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樂」,有的絢麗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極有特色.(註:硨磲音為車渠,一種蛤)

佤族:佤族服飾有地區差異,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無領短款上衣,下著黑色或青色的大襠寬筒褲,剪發,用黑、青、白、紅色的布包頭,喜歡戴銀鐲,佩竹飾,出門肩挎長刀、掛包。女子多穿貫頭、V形領緊身無袖短衣,下穿紅、黑色橫條紋的筒裙,披發,佩戴銀、竹、藤製的飾物,喜歡用竹或藤做成圈狀飾物裝飾在頸、腰、臂、腿等處。男女老少都喜歡佩用極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掛包,男女青年還用作愛情的信物。服飾原料多為自製棉、麻土布,染成紅、黃、藍、黑、褐等色,配上各種色線,織出各種各樣美麗的圖案。

畲族:畲族男子過去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婦女服飾因居住地區不同,款式各異。畲族婦女服飾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綉著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著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畲族對自然之色蘭色和綠色具有特殊的愛好。除此,紅、黃、黑也是畲族婦女服飾常用的顏色。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綉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

高山族:高山族服飾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但有地區差異。台灣南部的男子穿對襟長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寬腰帶,垂其兩端的作為前裙。衣袖、領、腰及下擺都鑲上彩色花邊,用黑布纏頭。經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飾分為短衣長裙、長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種款式。有的身穿對襟長袖短衣,下著長裙,胸前掛一塊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個背心,下身橫圍一塊腰布,冬天用一塊方布自左肩圍裹其身,頭戴木製八角頭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歡佩戴飾物,如貝料、獸牙、羽毛、獸皮、花卉、錢幣、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裝點得五光十色。婦女刺綉享有盛名。

水族:水族男子過去多穿對襟上衣,戴馬尾帽或遮陽帽。現多穿大襟長衫,長褲,青布包頭,穿草鞋或布鞋。婦女過去多穿圓領寬袖的對襟上衣,飾以銀扣、下配百褶裙,打綁腿,穿翹尖綉花鞋。現在多穿圓領大襟藍色的寬大半長衫、長褲,系青色綉花圍腰,綰發,頭纏青布或白布帕,穿綉花鞋,盛裝時戴各種銀飾。水族的紡織和印染技術有相當高的水平。聞名遐邇的「水家布」,質地細膩,紡織均勻,染工技藝純熟,洗、磨都不褪色。布的紋樣有平紋、人字紋、斜紋、方格紋等多種紋樣。「豆漿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發明的工序復雜的獨特技藝。

東鄉族:東鄉族男子多穿寬大長袍,束腰帶,掛腰刀、煙荷包等。婦女多穿綉花衣服,式樣為圓領、大襟、寬袖。下穿套褲,褲筒後面開小衩,褲筒、褲腳有鑲或綉的花邊,穿用時,用飄帶扎住褲腳。喜慶節日則身穿綉花裙,足蹬綉花鞋。男子戴平頂無檐白、黑軟帽。婦女在家戴綉著花紋的便帽,外出時戴絲綢蓋頭。蓋頭的顏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別,少女和新婚者戴綠色,結婚一年後及中年婦女戴黑色,老年婦女戴白色。戴蓋頭時只露面孔,全部頭發都須遮住。婦女的首飾以銀耳環、銀手鐲、瑪瑙珠子為主。

納西族:納西族過去是以自織的麻布或粗布為衣料,青壯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歡黑色,以表現其二元對立的宇宙觀。現在婦女服飾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演變和發展。永寧的納西族女子喜歡穿紅、藍、紫色且用彩色布鑲邊、釘雙排扣子的上衣,淺藍或白色衫里的雙層百褶長裙,用絲線綉五彩花邊。腰束紅、黃色綵帶,腳穿青布綉花鞋。納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飾是婦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層結構的體現,蘊含著納西族豐富的歷史和思想內涵。

景頗族:景頗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飾、包頭都習慣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對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頭。褲子的款式為短而寬的褲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頭。男子外出掛長刀或扛火槍,體現了景頗族尚武的習俗。婦女的上衣一般為對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綴滿銀泡和芝麻鈴。下穿筒裙,裹毛織的護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鮮艷,喜歡佩銀制物。過去景頗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藏族的服飾在藏族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區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氌或嗶嘰藏袍,衣褲套穿在白襯衣上,外束色布或綢子的腰帶;婦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裝,冬袍有袖,夏袍無袖,內襯各色綢衫,腰前圍一塊毛織的彩色橫條「幫典」,風格獨特。牧區男子多穿肥大袖寬的皮袍,大襟、袖口、底邊等處都鑲著平絨或毛呢,外束腰帶;婦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圍裙」料和紅、藍、綠色呢鑲寬邊,美觀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頭、手、胸、腰上都喜歡佩戴用珠寶、金、銀、銅、玉、象牙等製作的精美首飾。

土族:土族男子現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襖和羊毛褐衫,其它季節穿小領、斜襟長袍或白色高領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長褲,系腰帶、圍肚。頭戴白氈帽,腳穿綉花布鞋。男服習慣綉花,鑲黑、紅邊飾。婦女服飾五彩斑斕。坎肩多以黑、紫或鑲邊的藍色衣料縫制,腰系花紋綵帶。下穿緋紅色鑲白邊的百褶裙,套鑲白布褲筒,未婚婦女著紅色,已婚婦女穿藍色或黑色。足蹬彩雲綉花長筒鞋。姑娘梳根發辮,已婚婦女梳雙辮,末梢綴珊瑚、松石,外面戴織錦氈帽。土族婦女的傳統頭飾最講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銀耳環串在一起,長長地垂在胸前。婦女的傳統手工藝為刺綉、盤線。

滿族:滿族過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滿族婦女的旗袍最初是長馬甲形,後演變成寬腰直筒式,長至腳面。領、襟、袖的邊緣鑲上寬邊作為裝飾。坎肩是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製作精緻,不僅鑲上各色花邊,而且還綉有花卉圖案。頭飾是滿族服飾的突出特點。過去男子留長發、結辮。而婦女的發型則富於變化,不僅留發、結辮,還綰或髻等。滿族把深絳色看作福色,倍加寵愛。另外還崇尚白色,常用作鑲邊的飾物。滿族婦女擅長刺綉,服飾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頭上,到處都可看到龍鳳、鶴鹿、花草等吉祥圖案

羌族:羌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羊皮坎肩兩面穿用,晴天毛朝內,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長衫過膝,梳辮包帕,腰帶和綁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織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歡在腰帶上佩掛鑲嵌著珊瑚的火鐮和刀。女子衫長及踝,領鑲梅花形銀飾,襟邊、袖口、領邊等處都綉有花邊,腰束綉花圍裙與飄帶,腰帶上也綉著花紋圖案。婦女包帕有一定的講究,姑娘梳辮盤頭,包綉花頭帕。已婚婦女梳髻,再包綉花頭帕。腳穿雲雲鞋。喜歡佩戴銀簪、耳環、耳墜、領花、銀牌、手鐲、戒指等飾物。羌族婦女挑花刺綉久負盛名。

布朗族:布朗族過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綠小條繩腰帶,膝下系黑藤,裹紅布包頭。婦女上穿花衣,下著筒裙,崇尚黑、藍色,發式為挽髻於腦後,戴青綠珠,飾海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環。現代布朗族服飾與早期服飾有了很大差異。男子上著圓領對襟長袖的青布衣,下穿寬腳長褲。男子頭飾因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布朗族很早就會用藍靛染布,用「梅樹」皮、「黃花」根作原料,經過一定加工程序,分別染成經久不褪的紅、黃色,極具大自然的風韻。服飾的用料多為自織的土布,輔以必不可少的刺綉。

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襯衫、黑坎肩,束腰帶,著長褲、穿「洛提」或布鞋,頭戴黑色或白色的圓頂帽。腰帶多為紅、綠色,長褲則多為黑、藍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則在外面掛上布或毛料面。婦女穿各種顏色和質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穿綉花布鞋。撒拉族婦女喜歡戴金、銀戒指,玉石、銅或銀制的手鐲,銀耳環等首飾。姑娘從小就開始戴頭巾,少婦戴綠色蓋頭,中年婦女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則戴白色蓋頭.

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著唐裝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婦女則穿右襟上衣,寬腳滾邊褲。上衣的襟邊及袖口有三道鑲邊,一寬兩窄,十分別致。毛南族衣料多為青、藍色,以銀質的手鐲、項圈、麒麟等裝扮,藍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塊綉著精美花紋的長方形圍腰,更顯得婀娜多姿。「頂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產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婦女視為精美、珍貴的裝飾品,帽頂編幾十個蜂窩眼,內襯以油紙及花布,使蜂窩眼與周圍花紋相映襯,極其美觀。防雨防曬,美化容顏,兼具實用與裝飾兩種功效。

仡佬族:仡佬族,現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少數散居在雲南、廣西地區。仡佬族聚居區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年降雨量居全國平均數之首,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

錫伯族:錫伯族男子服飾是大襟長袍或對襟短衫。長袍的樣式是大襟右衽,左右兩邊開衩,喜歡青、藍、棕色,腰系青布帶。婦女的長袍式樣與男子相同,但領、袖、大襟等處鑲有花邊,還喜歡穿紅、綠、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擺處多褶的連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禮服飾特別講究,面料質地優良、色澤鮮艷,製作精緻考究。並佩戴額箍、簪子、鬢釵、絹花等首飾。男子戴圓頂帽,婦女則喜歡戴各色頭巾,老年婦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頭巾包頭,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綉花鞋。刺綉是錫伯族婦女必備的技能,擅長將花鳥魚蟲等圖案綉在服飾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出門喜歡背「筒帕」和「戶撒刀」。男子包頭和婦女衣飾都有著婚否的區別。未婚婦女一般穿短衣、長褲,將辮發盤於頭頂。已婚婦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並用黑布或藍布纏成高達尺許的包頭,戴各種銀飾。也有穿對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婦女的銀質裝飾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釘四顆銀紐扣,掛銀鏈,拴銀盒,還在銀盒內裝著石灰、檳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歡把鮮花插在頭上。

基諾族:基諾族的服飾具有古樸素雅的風格。男子一般穿白色圓領無扣的對襟上衣,及膝的寬筒褲,裹綁腿,用長布包頭,戴著花紋的竹木或銀制的耳環。婦女穿圓領無扣短上衣,鑲七色紋飾,內襯緊身衣或戴菱形刺綉胸兜。下著前面開合式的短裙,裹綁腿,頭戴披風形的尖頂帽。基諾族的服飾原料多為棉麻混紡的土布,顏色以原色為主,其間點綴黑紅色條。織布技術原始簡易,織出來的布不潤滑、無光澤,但卻結實耐用,深受基諾族的喜愛。

怒族:怒族服飾的風格古樸典雅,男子的傳統服飾為交領長衫,及膝長褲,穿時前襟上提,束腰帶,紮成袋狀,以便裝物。蓄發,並用青布或白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婦女則穿右開襟上衣,長及腳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紅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歡在裙外系有彩色花邊的圍腰,已婚婦女衣裙上都綉有花邊。婦女頭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瑪瑙、貝殼、料珠、成串銀幣裝飾,戴鋼質大耳環垂於肩部。男女都喜歡用紅藤作纏頭和腰箍。貢山一帶婦女喜用精緻的竹管穿耳,體現其獨特審美觀。

回族:由於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飾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禮拜帽,一般是用白布製做,式樣為無檐小圓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禮拜時戴,現在以成為民族標志,平日也隨處可見。回族婦女習慣戴披肩蓋頭,只把臉露在外面,根據年齡的不同,選用的顏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綠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季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蒙古族鍾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鄂溫克族:鄂溫克族服飾的原料過去主要為獸皮,服裝樣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等。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無論男女衣服,衣邊、衣領等處都有用布或羔皮製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皮套褲製作講究,外面綉著各種花紋,既美觀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時穿在皮褲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鄂溫克族婦女普遍戴耳環、手鐲、戒指,或鑲飾珊瑚、瑪瑙。已婚婦女還要戴上套筒、銀牌、銀圈等。

德昂族: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寬而短的褲子,戴黑布或白布頭巾,兩端掛有綵球。婦女服飾有地域和支系的區別。通常分為衣褲式或衣裙式兩種。稱為「別列」支系的婦女上穿對襟上衣,下著及踝長的紅色條紋筒裙,佩戴耳墜,耳筒和銀項圈。稱為「梁」的支系的筒裙則是藍、紅等條紋。德昂族服飾最醒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艷麗的小絨球。

保安族:保安族男子平時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藍、灰色長褲,頭戴布制黑、白色圓頂小帽;喜慶節日喜歡穿翻領、大襟、鑲邊的黑色條絨長袍,腰束15尺長的彩色長帶,頭戴禮帽,足蹬牛皮長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領皮襖。婦女穿大襟襖、坎肩,多以燈芯絨為原料,喜紫紅色、綠色等艷麗的色彩,並鑲有花邊;一般要戴蓋頭,姑娘戴綠的,少婦戴黑的,老婦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長辮,戴彩色紗巾,節日戴紅、綠色禮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為自豪的手工藝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飾,同時還是表達男女愛情的信物和饋贈親友的禮品。其工藝精巧,外形美觀,鋒利耐用。

哈尼族: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長用藍靛染布,男子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用青布或白布包頭。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顯差異。紅河等地婦女上穿右襟圓領上衣,下著長褲;墨江等地婦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褲,打綁腿;版納和瀾滄一帶婦女穿短裙,打護腳,也有著長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銀飾,無論紐扣、耳環、項圈、手鐲和胸飾,皆用銀制。衣襟、袖口、褲腳、腰帶等服飾上,多有鑲嵌的彩色花邊和刺綉的花紋圖案。

漢族:漢族有1042482187人,佔中國人口的92%。分布在全國各地.漢族是秦漢之際在夏、商、周人融匯為華夏族體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以農業為主,部分從事現代工業、手工業和商業,創造了高度繁榮的物質與精神文明。漢族有北方、吳、湘、贛、閩、粵、客家七大方言,語音差別大。方塊漢字是統一的書面語言。漢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發達,在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各個領域名人濟濟,造詣博大精深。漢族以大米、麵粉為主食,喜吃蔬菜和肉類,烹調技術考究。住房依地區而不同,木樑立架承重,座北朝南,門樓影壁,斗拱飛檐是其民居的基本特徵。

獨龍族:獨龍族男子過去用一方毯批於背後、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結,下身穿短褲,惟遮掩臀股前後。女子用兩方長布,從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圍向前方。男女皆散發,前齊眉、後齊肩,左右皆蓋耳尖。兩耳或戴環或插精製的竹筒。現在獨龍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裝,但仍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獨龍族的佩飾頗具特色,男女均喜歡把藤條染成紅色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男子出門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婦女頭披大花毛巾,項戴料珠。獨龍族紡織手藝較發達,所織麻布線毯質地優良,色彩協調,特色鮮明。

朝鮮族:朝鮮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寬型袖筒,下身穿寬腿、肥腰、大襠的長褲。外出時喜歡穿斜襟長袍,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過去習慣戴笠,現在青年男子戴鴨舌帽,中老年人戴氈帽。兒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斕的「七色緞」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飄逸。女服則為短衣長裙,朝鮮族叫「則」和「契瑪」。喜歡選用黃、白、粉紅色衣料。朝鮮族的鞋從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寬大的長方形膠鞋、婦女鞋頭尖面蹺起的船形膠鞋,無布別具一格。

赫哲族:魚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標志。用胖頭、鮭、鯇、鯉魚等皮製成衣褲、靰鞡、腰帶、綳腿、圍裙、手套、口袋等。赫哲族男女喜歡穿大襟長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褲子多用懷頭或哲羅、狗魚皮製成,腰上端為斜口。婦女的褲子多為齊口並鑲有或綉有各種花邊。男女都穿魚皮靰鞡,以適應狩獵或捕魚。製做魚皮服飾,先將魚皮剝下曬干,然後用特製的熟皮工具反復捶打、揉搓,直至柔軟,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魚皮服飾不僅面料為魚皮,連縫衣服的線也用魚皮線。魚皮服飾具有抗寒、抗濕、耐磨、防水、美觀等特性(註:靰鞡音同兀拉,亦做烏拉)

門巴族:門巴族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氆氌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帽邊鑲桔黃色,前邊留一個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腳穿筒靴,靴筒用紅、黑兩色氆氌縫制,靴底為牛皮軟底。婦女還在袍外加系白色圓筒圍裙,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墨脫地區男女都喜歡穿棉麻製成的衣服,有長、短兩種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長發,佩帶耳環和腰刀。婦女穿花色裙子,發辮盤於頭頂,並以紅、黃、綠等彩色的線裝飾。門巴族婦女擅長紡毛線、織氆氌和腰帶,門巴族婦女喜歡佩帶嵌有珊瑚、綠松石等寶石的銀手鐲、耳環、戒指、項鏈,胸前還掛著護身盒"呷烏"。

珞巴族:珞巴族服飾獨具特色。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氌長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長及腹部,為套頭式。背上披一塊野牛皮,用皮條系在肩膀上。頭戴熊皮圓盔和藤條圓盔,帽檐套著帶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張,帽後一塊長方形的狗熊皮垂於後背,以防箭射、刀砍。平日外出,身上總是佩掛著弓箭、腰刀、銅銀手鐲、竹管耳環、各色串珠。婦女一般穿無領窄袖對襟上衣,以麻布為原料。下身圍緊身筒裙,裙長略過膝部,用帶子扎緊裹腿。佩帶銅和銀的手鐲、戒指、藍白兩種顏色的項珠,腰部周圍還綴有很多海貝串成的圓球。男女都赤腳、蓄發,頭發後面披散,額前齊眉。

哈薩克族:哈薩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徵的民族,服裝要便於騎乘。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褲、襯衣、長褲、坎肩、袷袢等。皮褲肥大,主要是冬季穿用。襯衣、長褲多選用白布為原料製作而成,襯衣採用套頭式,青年男子還喜歡在衣領處綉有花紋圖案,五顏六色,十分漂亮。婦女多穿以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縫制的連衣裙,喜歡選用紅、綠、淡藍色。姑娘和少婦的連衣裙,袖子綉花、下擺縫花邊,十分艷麗。婦女的帽子、頭巾頗為講究。哈薩克傳統的手工藝術是頗具盛名的刺綉,手法有挑、貼、補、鉤、刺等,各種美麗圖案處處可見,顏色五彩斑斕。

塔塔爾族:塔塔爾族的傳統服飾,男子一般多穿套頭、寬袖、綉花邊的白襯衣,外加齊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對襟、無扣的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長褲。農、牧民喜歡扎腰帶,行動起來比較方便。冬季穿皮棉大衣。婦女多穿寬大荷葉邊的連衣裙,顏色以黃、白、紫紅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歡戴綉花小帽和圓形平頂絲絨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婦女戴嵌珠小花帽外面往往還加披頭巾。特別喜歡佩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首飾。男女皆穿皮鞋或長筒皮靴。牧區婦女喜歡把銀質或鎳質的貨幣釘在衣服上。

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男子夏季喜歡穿綢制的套頭短袖襯衣,襯衣的領口、袖口和前襟開口用紅、綠、藍相間的絲絨綉成各種美麗的彩色圖案花邊。春秋兩季,穿長過膝蓋的長袷袢,腰束綢緞或棉布製成的三角形綉花腰帶。冬天穿毛衣、毛褲、羊皮襖等。婦女夏天穿絲綢襯衣、連衣裙等,老年婦女穿的連衣裙一般褶多且寬大,顏色單調。青年婦子穿的連衣裙色彩艷麗,胸前綉有各式各樣的花紋和圖案,並綴上五彩珠和亮片。婦女穿的冬裝除毛衣、毛褲、呢子大衣之外,一般喜歡穿狐皮、裘皮大衣,更顯得氣質高雅,雍榮華貴。烏孜別克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

『貳』 東北地區都有哪些民族舞蹈

漢族秧歌舞、蒙古族舞、滿族舞。
【補充:東北地區存在大量的蒙古自治縣、鄉、鎮,也存在滿族自治鄉鎮。你不接受這個說法,一定是錯的。】

『叄』 鄂溫克族和蒙古族服飾穿著上的區別

鄂溫克族服飾的原料主要為獸皮。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無論男女,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製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皮套褲外面綉著各種花紋,天冷時穿在皮褲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鄂溫克族婦女普遍戴耳環、手鐲、戒指,或鑲飾珊瑚、瑪瑙。已婚婦女還要戴上套筒、銀牌、銀圈等 。

蒙古族傳統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尤其女子長袍的款式差異較大。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蒙古族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蒙古族靴子做工精細,分皮靴和布靴兩種。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另外蒙古族摔跤服也比較獨特。

『肆』 鄂溫克族人們有那些風情,喜歡干什麼,服裝是什麼

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鄂溫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貝加爾湖以東和黑龍江上游的山林中,從事漁獵生產和飼養馴鹿,因為他們狩獵時使用馴鹿,常被稱為「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現在鄂溫克族人人口少但分布較廣,多與蒙古族、達斡爾族、漢族、鄂倫春族等民族人交錯雜居於大興安嶺西側緩坡和草原地區,過著定居放牧的生活。
服飾:
鄂溫克族的服飾體現著狩獵民族的特色,他們的衣褲鞋帽都用狍皮、鹿皮、羔皮、水獺皮或猞猁皮等獸皮、獸毛製成,這樣的服裝美觀防潮、輕便耐磨,適於在山林雪地上行走活動。
民俗:
鄂溫克族人的倉庫極為奇特:將相鄰的兩棵大樹砍去樹梢做為柱子,然後用木頭壘成一間懸空的倉庫,地上斜豎一根砍有階梯的木柱為梯。倉庫中存放食品和獵物等,從不上鎖,其他獵人可任意取用,事後如數歸還即可。
鄂溫克人能歌善舞。他們的民歌曲調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氣息,其特點是即景生情,即興填詞。著名的歌曲《敖包相會》就是根據鄂溫克族民歌改編而成。他們的舞蹈舞步簡單、生動活潑,主要有阿罕拜、愛達哈喜楞舞、哲輝冷舞等。
鄂溫克族人崇尚天鵝,以天鵝為圖騰。天鵝舞是鄂溫克族的民間舞蹈,鄂溫克語叫作「斡日切」。
過游獵生活的鄂溫克人,善於用樺皮和蘑菇為原料製作玩具、神像等手工藝品;鄂溫克族婦女擅長刺綉、雕刻、剪紙等工藝,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節日:
「米闊魯節」(農歷五月二十二日)人們要進行賽馬、套馬比賽,給當年產的羊羔剪耳朵,送給後輩人母羊羔,設宴款待親朋好友等活動。「奧米那楞會」,牧區盛大的宗教活動和娛樂節日,一般都在八月舉行。「敖包會」也是牧區比較大的宗教節日,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主要禁忌:
鄂溫克族人尊老好客,長幼之間禮節嚴格。聽到長輩呼叫必須站起答應;吃飯時必須禮讓前輩;遇到長輩必須施禮問安、敬煙等。有客臨門,必須熱情相待。
鄂溫克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塊肉、灑上一杯酒,然後才能進食。舉行結婚儀式時,新婚夫婦要敬火神。其他的禁忌還有不許用帶尖的鐵器捅火,不許用水潑火,不許向火里扔臟東西,不許女人從火上跨過,不能用腳踩火等等。

『伍』 鄂溫克族的「跳虎」舞蹈是模擬什麼場景的舞蹈

鄂溫克族的「跳虎」,是女性的模擬動物的表演,表演者5人,其中4人扮演老虎,一個扮演獵物,扮演獵物的演員表演時始終抓住腳做蹲跳動作,4隻虎圍在它的周圍,發出吼叫做追逐獵物的動作。

『陸』 舞蹈鄂溫克的拉瑪湖是哪個民族的

是鄂溫克族的,但如果說了大家都不知道你可以說蒙族的

『柒』 民族舞有哪些舞種

少 數 民 族 舞 蹈 -
苗族的舞蹈 畲族的舞蹈 水族的舞蹈 土家族的舞蹈 瑤族的舞蹈 仡佬族的舞蹈 維吾爾族的舞蹈 布朗族的舞蹈 白族的舞蹈 仫佬族的舞蹈
黎族的舞蹈 柯爾克孜族的舞蹈 鄂溫克族的舞蹈 朝鮮族的舞蹈 烏孜別克族的舞蹈 壯族的舞蹈 拉祜族的舞蹈 納西族的舞蹈 俄羅斯族的舞蹈 鄂倫春族的舞蹈 門巴族的舞蹈 珞巴族的舞蹈 佤族的舞蹈 蒙古族的舞蹈 傣族的舞蹈 僳僳族的舞蹈 藏族的舞蹈 錫伯族的舞蹈 土族的舞蹈
德昂族的舞蹈 滿族的舞蹈 阿昌族的舞蹈 保安族的舞蹈 彝族的舞蹈 哈薩克族的舞蹈 怒族的舞蹈 哈尼族的舞蹈 基諾族的舞蹈 布依族的舞蹈 赫哲族的舞蹈 高山族的舞蹈
- 秧 歌 -
東北秧歌 山東鼓子秧歌 山東海洋秧歌 膠州秧歌 河北秧歌 花鼓秧歌
等等

『捌』 鄂溫克族的習性和資料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人口30505人(2000年)。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的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於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主要節日有祭敖包、陰歷年和米闊勒節。

編輯本段民族習俗
婚喪嫁娶
鄂溫克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點,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間進行,同一氏族內禁止通婚。他們也與蒙古、鄂倫春、達斡爾等族通婚。在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人中尚保有「逃婚」習俗,互戀的青年男女決定結婚日期後,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搭的「撮羅子」里,由候在此處的老婦把姑娘八根小辮改梳成兩根,即成為合法的婚姻。人死後,以前曾行天葬(即風葬),後因受鄰近兄弟民族的影響,多改土葬。
樺皮文化
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皮佔有一定的位置,可稱之為「樺皮文化」。其打獵、捕魚、擠奶用的製品很多都是用樺皮製作的。餐具、釀酒具、容器、住房「撮羅子」、籬笆、皮般。甚至人死後裹屍都用樺皮製作。除此外,鄂溫克族許多服飾也是用樺皮做的。象樺樹皮帽、樺樹皮鞋等十分廣泛。各種樺樹皮製品,尤其是樺樹皮容器,除了輕便實用外,還配有花紋圖案裝飾。一般婦女從七八歲開始學習世代相傳的雕刻、壓印、繪畫、拼貼等手藝,逐步產生了鑽研技藝的熱情,對器皿用具進行美術創作。圖樣多源於生產、生活之中,有花草、樹木、山峰、蟲魚、石崖等模仿自然構圖,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鄂溫克族人不但勤勞、勇敢、純朴、爽快,而且具有誠實的美德。在鄂溫克族獵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麼叫偷竊。獵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設有倉庫,存食品、衣物、工具等,從不上鎖,如果有人途中斷糧、缺衣,可以到任何二個倉庫去取。 鄂溫克族講究禮節,非常好客。年輕人見到長輩,要施禮問安和敬煙。最通常的禮節是屈膝、側身、拱手作揖。家中來了客人被認為是喜事,牧區對客人敬以奶茶,獵區則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馴鹿奶待客。 鄂溫克族好客並講究禮節,到鄂溫克族家裡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裡,客人就在哪裡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客人落座後,女主人隨即端上奶茶,然後煮獸肉,肉煮好後,女主人拿出獵刀切一小塊肉投入火堆里,然後再給客人們吃。如果來者是貴客,通常還要獻上馴鹿的奶。鄂溫克族待客必須有酒,除飲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釀野果酒。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往火中傾注點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請客人喝。鄂溫克族認為:外出的人誰也不會背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後也不會有人照顧。
敬火之俗
鄂溫克族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塊肉、灑上一杯酒,然後才能進食。舉行結婚儀式時,新婚夫婦要敬火神。鄂溫克族人對火還有許多禁忌,比如不許用帶尖的鐵器捅火,不許用水潑火,不許向火里扔臟東西,不許女人從火上跨過,不能用腳踩火等等。 鄂溫克獵民的婚姻一般包括求親、訂婚、結婚幾個階段。臨近婚期,男方家不管離女方家多遠,都要遷到女方家附近。結婚之日,新郎在父母親友的陪同下,帶上送給女方的1 0 只馴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樣的隊伍到路上來迎接。雙方相遇後,新郎新娘擁抱接吻,並互贈禮物。然後大家進撮羅子喝喜酒,直到晚上酒宴結束,舉行婚禮。有趣的是,他們的婚禮不是在室內,而是在野外舉行。屆時,他們在清理過的河灘谷地上燃起一堆被稱為「歡樂之火」的篝火,然後人們把新郎新娘從撮羅子里簇擁到篝火邊,並以火為中心圍成一個半圓圈,由一位主持婚禮的長者宣布婚禮開始。主婚人用樺皮杯斟滿兩杯酒,交由新郎新娘潑在火里,表示對火神的尊敬,接著再向雙方父母敬酒。然後新郎新娘互相擁抱接吻,手挽手和所有參加婚禮的人拉成一圓圈,載歌載舞,歡度良宵。這種歌舞鄂溫克人稱之為「歡樂之火」舞。它舞姿雄健有力,時而振臂扭腰,時而盡情歡跳。一人領唱,眾人齊和。歌伴舞,舞隨歌,時快時慢,高低錯落。大家在歌舞中縱情歡樂。
節慶活動
鄂溫克族節日主要有祭敖包、陰歷年和「米闊勒」節等。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會上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活動。「米闊勒」節是生產節日,每年夏歷五月二十二日舉行,這一天要給馬烙印、剪鬃、去勢、除壞牙,給羊剪耳記號等,並舉行宴會。 除春節等節日與鄰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米調魯節」。「米調魯」是歡慶豐 民族舞蹈
收之意。節日期間,人們要身著盛裝,男人們要進行剪馬鬃、馬尾活動,屆時牧民家家都要備下豐盛的酒肉,宴請親朋好友。 米闊魯節是呼倫貝爾草原莫爾格勒河流域鄂溫克牧民的豐收節。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溫克人喜氣洋洋地聚集到一起,慶祝一年一度的豐收節日。 米闊魯節要進行一系列生產活動,主要是給馬烙印、除壞牙、剪耳記、剪鬃毛及給羔羊割勢等。首先從「尼莫爾」(即放牧小集團)的一頭開始,先從馬群里套出二歲子馬,放倒,人們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為記號。這時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燒紅,在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塊由畜主點數保存。在羊圈裡,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滿圈的小羊羔,牧人們把公羊羔割勢(閹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樣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區別)。 米闊魯節上,老人們也贈給自己的親人(如外甥、侄兒、女兒等)母羊羔之類,祝福晚輩們擁有更多的羊群。最後,各家膠次舉行宴會。宴會開始時一般是按照鄂溫克人先茶後酒習慣進行。敬酒日寸,從首席輪始,即由男女主人捧著一個木盤,盤里放兩個酒杯,依次敬讓。敬酒輪一周時,主人拿出一條「哈達」,向割勢人致謝,同日寸鄭重的向大家說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數。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勢的數字與歲俱增。
編輯本段文化藝術
民間文學
民族大家庭
鄂溫克族的民間文學十分豐富,有歷史傳說、神話、故事、諺語、謎語等,生動感人。雖產生於不同時代,但都反映了現實的生活。例如:「人類來源的傳說」對他們的遷徙歷史、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象都作了樸素的描繪和解釋。當代文學的著名作家有烏熱爾圖,他的代表作有《一個獵人的懇求》等。他們能歌善舞,民歌優美動聽,風格獨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詞。特別是牧歌和獵歌,表現了鄂溫克族勇敢而質朴的性格。每逢年節或舉行婚禮時,多由婦女跳鄂溫克舞蹈。「努給勒」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奏性強,以「跟靠步」和「跺步」為其舞蹈特點。獵區的舞會多在晚間圍繞篝火舉行,主要跳「跳虎」和「獵人舞」等舞蹈。;「努給勒」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奏性強。「扎恩達勒格」是鄂溫克族山歌和小調類歌曲的總稱。鄂溫克族居民從青少年時即開展射擊、跳高、跳遠、撐桿跳、滑雪等運動。造型藝術有刺綉、雕刻、繪畫等,喜在器皿上飾以多種花紋圖案,並善於用樺皮作原料製成禽獸形狀的兒童玩具。
天文歷法
各地區的鄂溫克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民間對於時間、距離、度量衡、方向、預測年成、氣候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套方法。? 鄂溫克人主要靠太陽和星星來計時。白天按「天剛亮」、「太陽出來」、「太陽到西南」、「太陽要落了」等來計時。冬天夜裡主要觀測星星而將夜分成三段時間:「三星出來」、「三星偏西」、「三星要落」。狩獵地區的鄂溫克人,把太陽正南時叫「找狍子的時間」,太陽剛出時叫「打犴鹿的時間」,太陽偏西南叫「吃飯的時間」。? 鄂溫克主要是以星位和太陽的位置為准判定方向,如北斗七星出自東北方向,三星出自東南方向,曉星(超魯朋)在早晨放亮前出自東南方;還有天河是東北—西南的一條寬線,四季方位不變。日、月是從東方出來,獵區把「日出的方向」稱東,「日落的方向」稱西,「中年太陽的方向」稱南,「太陽到不了的方向」稱北。? 傳統觀測天氣的方法,主要依據方向、節氣及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從東南方向下雨,一定是大雨;從西北刮風時,不會下雨。從西北開始下雪。太陽和月亮的周圍出現光圈,是變天的預兆,將會刮風、下雪或下雨。一定下得多。夏季白蝶多,冬季多雪。夏季小鼠洞多,冬季少雪。清明這天刮風,春天必有大風。清明下雪,春季要降大雪。? 預測年景好壞,是在陰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天亮之前看南斗星和月亮的位置。月亮在南斗星的左上邊,認為來年要澇;月亮在南斗星的右上邊,來年要旱;月亮在南斗星的中間或下邊時,一定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成。? 此外,鄂溫克人在長期的狩獵實踐中,積累了豐富多樣的狩獵技術和經驗。除了用獵槍獵外,還採用圍獵、陷阱、槍扎、箭射、犬捉、夾子、網套、葯毒、葯炸等各種捕獵方法。而狩獵知識和經驗的傳授,早在鄂溫克人的孩童時代就已開始,孩子從小就隨大人出獵,12歲便可試槍,隨父兄狩獵,先學打灰鼠,再學打大獸。到十六七歲時便可單獨狩獵了,到青年時多數已成為優秀獵手。鄂溫克獵民發明製作了滑雪板作交通工具,並用來追趕各種野獸。他們還發明製作舟船。最初他們用五米多長的粗大原木刳木為舟,可乘1—2人。後來,他們利用樺樹皮製造樺皮船,可乘3個人。
歌舞
鄂溫克族不僅善於歌唱,也非常愛好舞蹈。他們喜歡跳舞步簡單、生動活潑的集體舞,大多數通過婦女舞蹈來表現鄂溫克族的生產和生活。主要有「阿罕拜」、 鄂溫克歌舞
「愛達哈喜楞舞」、「哲輝冷舞」。鄂溫克族人崇尚天鵝,以天鵝為圖騰。天鵝舞是鄂溫克族的民間舞蹈,鄂溫克語叫作「斡日切」。婦女們閑暇時喜歡模仿天鵝的各種姿態,自娛而舞,逐漸演變成一種固定的舞蹈--天鵝舞。? 鄂溫克族人長幼之間恪守嚴格的禮節,長輩和老年人享有很高的威望。鄂溫克族人既有不畏強暴的民族性格,又有大公無私、濟貧助危的傳統道德觀念。
信仰與標志
鄂溫克族被譽為「森林之舟」,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鹿善於奔跑而且柔順、和美具有神力,古代人對它產生崇拜之情,史書中對它有記載。蒙古薩滿認為鹿能顯靈,可以驅魔鎮邪。鄂溫克族百姓以森林、大山、火、水作為民族的標志,象徵著生機、活力和興旺。 鮮卑人的墓葬中,常有馬、牛、羊為殉牲,唯不見有鹿為殉牲。聯繫到後來在黑龍江沿岸、在大興安嶺山脈中發現的岩畫馴鹿圖,聯繫到明清時期大興安嶺的鄂 馴鹿
倫春、鄂溫克人被稱為「使鹿部」,史學家們認定:鮮卑郭洛是馴鹿。 北方的這座大山因棲息馴鹿即鮮卑郭洛而得名大鮮卑山;北方這個古老的民族馴鹿標志因居住在大鮮卑山而又自稱為鮮卑人。以祥瑞而名獸,以瑞獸而名山、名腰帶,又以山名族,轉了好大一個彎子。北方,則有鹿作為民族的標志。 另外,在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人,每個氏族對自己的標志都非常尊敬,絕對禁止殺害或損害的行為。 日常食俗 在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為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製品。主要奶製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乾和奶皮子。最為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塗在麵包或點心上食用。主食以面為需,除烤麵包外,還常食用面條、烙餅、油炸餜子等,食用時,拌上或抹上鮮奶或黃油。有時也食用大米、稷子米和小米,但都用來做成肉粥,很少吃干飯;肉類以牛羊肉為主。過去每戶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來只羊和兩頭牛。冬季到來之前是鄂溫克族大量宰殺牲畜儲存肉類的季節。宰殺後的牛羊肉凍或曬干儲存,食肉的方法常有;手把肉、灌血腸、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居住在北部興安嶺原始森林裡的鄂溫克族,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達犴肉、鹿肉、熊肉、野豬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飛龍、野雞、烏雞、魚類等,食用方法也與牧區略有不同,其中罕達犴、鹿、狍子的肝、腎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則要煮食。熟食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吃鮮肉,但不把肉煮爛,用獵刀削吃,講究有「嚼頭」,也有的將鮮肉切片串在木棍上,火烤熟後蘸鹽食用;另一種方法是將肉煮到七八成熟曬干,食用時再用火烤或切成塊熬粥(也可直接食用)。魚類多用來清燉,清燉魚時只加野蔥和鹽,講究原湯原味。很少食用蔬菜,僅僅採集一些野蔥,做成鹹菜,作為小菜佐餐。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鄂溫克族的主食漸被麵食如:面條、烙餅、饅頭等所代替。 生活在嫩江流域和山區的鄂溫克族早已開始農耕並兼事狩獵、採集等多種生產方式的經濟活動,他們的主食以農產品為主,畜牧和狩獵的收獲多做為副食,主、副食已有明顯的區別,日常喜食熊油,獵到熊之後,無論冬夏,都要熬油,一般一隻黑熊可熬出上百斤熊油。並開始廣種蔬菜,主要食用菜有白菜、蘿卜、豆角、黃花等。 鄂溫克族都以奶茶為飲料,製作的方法是在燒開茶水後,先濾去茶葉(一般都用磚茶)然後放入少量的炒稷子米和鹽,適量地對入鮮奶,燒開後即成奶茶。飲用時根據個人的口味再加黃油、奶渣。此外,還飲用麵茶、肉茶,麵茶即將炒稷子米搗成面經油鍋炒後加入奶茶;肉茶即把熟肉切成碎塊加入奶茶。林區的鄂溫克族還飲用當地特有的馴鹿奶,馴鹿奶呈灰白色,濃度大,味香甜,也可用來製作奶茶。 鄂溫克族傳統炊餐用具別具特色,有用罕達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胃)盛水煮肉、罕達犴筋縫制的鹿皮盛糧口袋,樺木、皮製的各種碗、碟等。如今瓷、鋁、鐵、塑料製品已廣為使用。 2003年8月10日,中國最後一個狩獵部落——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獵民開始搬遷,11戶37名獵民作為獵鄉首批生態移民牽著馴鹿走出大山,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這是准備搬出大山的內蒙古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 節慶、禮儀食俗 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 《鄂溫克族風采》 陳玉先
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調魯節」。米調魯是歡慶豐收之意。節日期間,人們都要身著盛裝,男人們要進行剪馬鬃、馬尾活動,屆時牧民們家家都要備下豐盛的酒肉,宴請親朋好友。鄂溫克族好客並講究禮節,到鄂溫克族家裡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裡,客人就在那裡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客人落座後,女主人隨即端上奶茶,然後煮獸肉,肉煮好後,女主人拿出獵刀切一小塊肉投入火堆里,然後再給客人們吃。如果來者是貴客,通常還要獻上馴鹿的奶。鄂溫克族待客必須有酒,除飲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釀野果酒。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往火中傾注點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請客人喝。鄂溫克族認為:外出的人誰也不會背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後也不會有人照顧。
編輯本段鄂溫克族自治旗
概況鄂溫克族自治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大草原南端,濱洲鐵路海拉爾站南側,東街大興安嶺脊樑為界。地理坐標東經118°48′02″——121°09′25″,北緯47°32′50″——49°15′37″。東與牙克石市接壤,南同扎蘭屯市、興安盟的科右前旗交界,西和新巴爾虎左旗為鄰,北鄰海拉爾區、陳巴爾虎旗。旗域如下垂的楓葉狀,北緣自海拉爾市斷橋距南端的伊和高古達山178.75公里,東部界山伊和布德爾距西部輝河流向北灣處173.25公里。全旗土地總面積為19111平方公里。自治旗地處大興安嶺山地西北坡,處於大興安嶺山地向呼倫貝爾平原的過渡地段,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平均海拔高度800——1000米。最高點是東南部山地的伊和高古達山,海拔1706.6米,最低處在伊敏河谷地,海拔602米.自治旗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溫和短促,降水較集中。年平均氣溫在零下2.4—2.2℃之間,年平均降水量為350毫米左右。全年無霜期平均在100-120天左右。 行政規劃和人口鄂溫克族自治旗是鄂溫克族實行區域自治的縣級自治地方。全旗轄巴彥托海、伊敏河、紅花爾基3個鎮,輝、伊敏、 巴彥嵯崗、錫尼河東、錫尼河西5個蘇木,大雁礦區和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巴彥托海鎮是旗黨政機關駐地,也是全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歷史沿革鄂溫克族自治旗歷史悠久。1958年4月11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向國務院提出「撤消內蒙古自治區索倫旗,成立鄂溫克族自治旗」的報告。5月29日,經國務院全體會議第77次會議決定,撤消索倫旗,在原索倫旗的行政區域成立了鄂溫克族自治旗。 地質地貌自治旗可分為三個地貌區,即:大興安嶺中山—低山地貌組合、低山—丘陵地貌組合、殘丘—高平原地貌組合。自治旗河流屬額爾古納河水域,海拉爾河水系。旗境內有263條河流,其中河流長度在20公里以上的31條,河流總長度為5397.97公里,河道水面面積約108.8平方公里。自治旗植被的地帶性分布與氣候熱量的空間變異相適應,從大興安嶺頂到西部高平原依次有:森林、森林草原、草原。 自然資源自治旗土地面積19111平方公里。全旗擁有草原128.9萬公頃,佔全旗總面積的68.9%;林區面積112公頃,佔全旗土地面積的58.9%;全旗降水總量為65.613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為10.716億立方米。境內較大的河流有伊敏河、輝河、錫尼河。全旗已探明的煤儲量為103.12億噸以上。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旗內植物有72科284屬621種。珍稀植物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樟子松、興安柳。還有草原白蘑、花臉蘑、紫蘑、靈芝等菌類植物。旗境內棲息的野獸種類據不完全統計有4個目、14科49種。其中有受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2種。鳥類資源比較豐富,據記載伊敏河流域鳥類有16個目、34個科140種。 旅遊資源自治旗草原東南部,距旗所在地150公里處,有與舉世聞名的法國維希礦泉相媲美的維納河礦泉,是觀光旅遊療養勝地。當前,自治旗旅遊業發展的重點放在巴彥胡碩旅遊區、紅花爾基森林公園、輝河濕地保護區、五泉山旅遊區、維納河療養院渡假區和旅遊產品的開發上。巴彥胡碩旅遊區和紅花爾基森林公園已被國家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審部門初審評定為2A級和A級。輝河濕地保護區已批准為省(區)級重點自然保護區。
鄂溫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 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為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製品。主要奶製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乾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塗在麵包或點心上食用。鄂溫克人還喜歡吃鹿油抹面餅。 肉類以牛羊肉為主。過去每戶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來只羊和兩頭牛。冬季到來之前是鄂溫克族大量宰殺牲畜儲存肉類的季節。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腸、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中國北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的鄂溫克族,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達犴肉、鹿肉、熊肉、野豬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飛龍、野雞、烏雞、魚類等,食用方法也與牧區略有不同,其中罕達犴、鹿、狍子的肝、腎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則要煮食。 魚類多用來清燉,清燉魚時只加野蔥和鹽,講究原湯原味。 鄂溫克族很少食用蔬菜,僅僅採集一些野蔥,做成鹹菜,作為小菜佐餐。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主食漸被麵食如:面條、烙餅、饅頭等所代替。 鄂溫克族都以奶茶為飲料,飲用時根據個人的口味再加黃油、奶渣。此外,還飲用麵茶、肉茶。林區的鄂溫克族還飲用當地特有的馴鹿奶。 吃飯時,全家人圍繞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著鐵鍋,將捕獲的駝鹿或其它獵物切成肉塊,放入沸滾的鍋里涮著吃。涮出的獸肉多掛著縷縷血絲,半生半熟。人們認為這樣吃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容易吸收。 剩餘的大量獸肉,鄂溫克人晾曬成肉乾和肉條,貯存起來慢慢吃,外出狩獵時,把它裝在鹿包兜里當干糧。 鄂溫克族傳統炊餐用具別具特色,有用罕達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達犴筋縫制的鹿皮盛糧口袋,樺木、皮製的各種碗、碟等。

『玖』 五十六個民族的服飾和生活習慣是哪些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 159 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 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 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 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彈唱 5、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 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 萬餘人,主要從事 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 萬餘人,主要從事 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傣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 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 水節 9、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 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 萬餘人,主要從事 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 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 萬餘人,主要從事 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 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 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 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 萬餘人,主要從事 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 萬餘人,從事各種 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 2.6 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 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 人口約40 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 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 萬餘人,主要從事 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 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 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 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 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 刺綉 20、漢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 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 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 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 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 860 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 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族:分布廣西,人口1.8 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 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 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 14 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 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 言和文字。 28、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 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 "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 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 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 語言。 31、滿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 萬餘人,主要從事 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 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 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 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 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 739 餘人,主要從事農業, 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 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 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 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 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 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 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 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 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 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 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 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 3.3 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 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 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 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 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 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 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族:分布在雲南,人口 35 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 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 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 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 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 萬余 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 萬餘人,主要從 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 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 "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 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 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 萬餘人,主要從 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 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 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彝族服飾 [服飾特色] 撒尼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撒尼婦女的花包頭,象傳說中的阿詩瑪一樣,至 今,仍是姑娘服飾重要組成部分。花包頭多為心靈手巧的姑娘親手製成,長約 3 米,寬約 0.17 米,一條黑布作底,上面綉有數條彩色圖紋,花色圖紋的優劣, 標志著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擇偶的一個標准。因此,花包頭的製作十 分精緻美麗。每逢喜慶、外出,姑娘們都要穿上嶄新的民族服飾。花功夫纏包 頭,要經過七、八道手續才能完成,被當地群眾看作是自由、幸福的象徵。 彝族不同支系服飾各異,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勝枚舉,相對而言,男子 的傳統服飾特色已經不多。不過,涼山地區彝族男子還保留著古代遺風。

『拾』 舞蹈鄂溫克的拉瑪湖是哪個民族的用一段話描述一下這個舞蹈

應該是鄂溫克族吧。

與鄂溫克族舞蹈女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塔配什麼裙子好看嗎 瀏覽:693
蕾絲連衣裙怎樣套衣圖片大全 瀏覽:806
阿迪童裝商標在外面 瀏覽:614
淺綠色上衣可以配灰色褲子嘛 瀏覽:394
高幫籃球的鞋子配什麼褲子 瀏覽:831
童裝女3歲價格及圖片表 瀏覽:523
我的世界起床戰爭怎麼把帽子摘掉 瀏覽:342
美女穿過二手睡衣 瀏覽:715
紅軍的帽子上為什麼有兩顆扣子 瀏覽:601
童裝嬰兒春裝2013圖片 瀏覽:451
像旗袍一樣外國代表服飾 瀏覽:150
歡樂頌中邱瑩瑩的睡衣 瀏覽:186
這場時裝展的小裙子也太好看了 瀏覽:87
怎樣去除真皮皮衣上的氣味 瀏覽:951
女裝私人定製英文翻譯 瀏覽:997
穿著校服在學校跳舞的那個女生 瀏覽:102
親子活動教案漂亮的帽子 瀏覽:274
到飯店下車時裙子但開撕開了 瀏覽:948
黑顏色睡衣女人圖片 瀏覽:734
挖機空調壓縮機皮帶怎麼緊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