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忠誠、勇氣、恪盡職守-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和他的旗艦 「勝利號」(下)
忠誠、勇氣、恪盡職守——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和他的旗艦「勝利號」(下)
1758年出生的霍雷肖·納爾遜,與1758年開始建造的「勝利號」戰列艦,在歷經風雨後,於1797年的聖文森特角海戰中初次嶄露頭角,並在1803年「勝利號」重建後,於1805年共同迎來了特拉法爾加海戰的輝煌。
一、「勝利號」的早期歷程
「勝利號」的建造始於1759年,龍骨和肋骨等核心結構在查塔姆海軍船廠精心打造。她使用了6000多棵樹木,其中大部分是橡樹,連接船殼的銅螺栓長達6英尺(約1.8米)。經過漫長的建造和乾燥過程,直到1765年5月7日,「勝利號」才正式下水,耗資£63,176英鎊。下水後的「勝利號」又經過了幾年的舾裝和海試,最終在1778年,因法國加入美國獨立戰爭而被徵召入伍,開始服役。
二、納爾遜與「勝利號」的相遇
1778年,當「勝利號」開始服役時,20歲的霍雷肖·納爾遜已成長為一名海軍中校軍官。他們各自在軍旅生涯中歷練,直到1797年的聖文森特角海戰,納爾遜指揮著「Captain號」帶頭的分艦隊,為英國艦隊的勝利做出了決定性貢獻。雖然此時納爾遜並未直接指揮「勝利號」,但這場戰役為他的晉升和未來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三、納爾遜與「勝利號」的共輝煌
1803年,「勝利號」經過徹底大修和重建後重新入役。1805年,納爾遜被任命為地中海艦隊司令,他選擇了「勝利號」作為自己的旗艦。在隨後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以卓越的指揮才能和英勇無畏的精神,率領英國艦隊擊敗了法西聯合艦隊,確保了英國的海上霸權。這場戰役成為納爾遜和「勝利號」生命中共同的頂點。
四、納爾遜的英勇與犧牲
納爾遜在多次戰役中身受重傷,失去了右眼和右臂,但他的勛章是用血肉鑄成的。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不幸中彈身亡,他的遺骸一直停放在「勝利號」上,直到勝利號修好之後,才和勝利號一起返回到英格蘭。最終,納爾遜長眠於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地下石棺之中。
五、「勝利號」的後續傳奇
特拉法爾加海戰後,「勝利號」雖然嚴重受損,但經過修理後繼續服役。她後來成為海軍的電報學校,為軍隊建設做出了新的貢獻。1922年,「勝利號」被移入朴茨茅斯的干船塢中,作為博物館被整體保存了下來,至今仍然對公眾開放。她不僅是英國海軍的驕傲,也是忠誠、勇氣和恪盡職守的象徵。
六、「勝利號」的參數與對比
「勝利號」滿載排水量達到了3500長噸(約3556公噸),主炮甲板長度57米,戰艦全長70米,型寬15.8米,吃水8.8米。她以三桅風帆為動力,最大風帆面積約5440平方米(約13個現代標准籃球場的面積),最高能以11節(約20km)的時速持續航行。她能夠搭載約850名艦員,並配備了104門大炮。與現代護衛艦相比,「勝利號」的體量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為出色。
綜上所述,霍雷肖·納爾遜和他的旗艦「勝利號」共同書寫了英國海軍的輝煌篇章。他們的忠誠、勇氣和恪盡職守精神,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