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漢服的曲裾和直裾的區別是什麼配圖
1、裁剪不同
曲裾和直裾都屬於深衣,曲裾的衣襟接長向後交掩,直裾的裙裾為直形剪裁。
2、衣襟長度不同
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直裾的衣襟不如曲裾的長,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
3、發展不同
漢代以後,由於內衣的改進,盛行於先秦及西漢前期的繞襟曲裾已屬多餘,本著經濟勝過美觀的歷史發展原則,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成為深衣的主要模式。
『貳』 淘寶上哪家漢服曲裾比較好,求科普曲裾知識!
銜泥小築家的沒有如入字底和八字袖,如夢霓裳的要敲客服告訴他們不要入字底和八字袖,定做的話佛倫漢服華裳版型很好。曲裾是一種禮服,不適宜日常穿,雙手合起行禮時袖子是合攏的,下擺呈一字才是正規的,古代沒有腰封這一說,一定要是腰帶,商家買的是腰封,告訴她們改腰帶。如圖,然後就是曲裾的長度要到膝蓋及以下,一般的漢服商家(不是影樓商家)只要提醒客服一字底和不要八字袖就可以了,腰封改腰帶。
『叄』 曲裾和直裾從造型,功能和歷史上有什麼區別
「曲裾」和「直裾」的區別:
一、「曲裾」和「直裾」的造型不同。
1、「曲裾」是一種續衽繞襟的服裝,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續衽並不是一定很長,有的只繞一圈,有的則層層纏繞,具體的造型千變萬化,不可勝數。
2、「直裾」是華夏衣冠體系中的一種,其短者謂之裋褕,衣襟裾為方直,直裾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
二、「曲裾」和「直裾」的功能不同。
1、「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並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
2、「直裾」早期的時候通常是一種常服,而非正式禮服,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三、「曲裾」和「直裾」的歷史不同。
1、「曲裾」到漢代時,宮中的後妃們的衣飾已有了明確的規定,漢代婦女禮服採用深衣制,《續漢書·輿服志》:「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服紺上皂下,蠶青上縹下,皆深衣制。」《後漢書》中也有同樣的記載:漢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服飾,紺上皂下;蠶服,青上縹下,都是深衣制(即單衣)。深衣當時是男女通用的服裝。
2、「直裾」漢代的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到了東漢,「直裾」的襜褕出現在宴會等正式場合。東漢的許多畫像石,畫像磚和壁畫中可常見罩住外衣的大袖襜褕的形象。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肆』 曲裾的介紹
曲裾是漢服的一種款式。按照《禮記》記載,深衣一大特點是「續衽鉤邊」,也就是說「這種服式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孫機)。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繞到背後,參考洛陽金村出土的銀人像。在膝前交叉的那種款式是今天人們的一種創造發明,或者說是受了十二單影響的一種設計,「入」字底的小曲是否是漢服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古代深衣之裳計有十二幅,皆寬頭在下,狹頭在上,通稱為衽,接續其衽而鉤其旁邊者為「曲裾」。事實上,除了「馬王堆曲裾」,市面所有「曲裾」都不是正統衣冠,它們或參考了嚴重抽象的俑像,或為黑心商人的發明。請新人格外注意這一點,先對此有所了解再做決定,以防上當受騙。
『伍』 漢朝的曲裾禮服有哪些特點穿著時要注意什麼禮儀呢
特點: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
禮儀:注意一般曲裾作為禮服,必須搭兩件中衣、一條中裙和曲裾,效果會成三重衣的效果
『陸』 漢服曲裾發生了什麼,為什麼被踢出群
今天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漢服的一種常見形制——曲裾吧!
在開始介紹曲裾之前,讓我們先來復習一下這張圖:
有的展開後是一個不規則的梯形。有的長度拖到地上,有的則剛好遮住大腿。
常見款式有以下幾種:
雙繞長曲
特點:下擺繞兩圈,衣裙一體,下擺是及地的
雙繞三重廣袖
特點:下擺繞兩圈,衣裙一體,,內穿有下裙,三重廣袖。
單繞三重廣袖
特點:下擺兩層繞一圈,衣裙一體,,內穿有下裙,三重廣袖
垂胡袖
特點:下擺繞兩圈,衣裙一體,,內穿有下裙,垂胡袖兩繞長曲
穿著禮儀
曲裾深衣男女皆可穿著,在現代漢服體系中一般被當做禮服看待(當然,禮服和常服的劃分還是要根據曲裾的具體款式進行區分的,但權威性有待考證),尤其是女式的曲裾深衣,比較莊重大氣,確實很適合當做禮服。
(小羽要說的是:時至今日,沒有人會約束你的穿著,我們只需要考慮我們的穿著是否得體,而不必像古時那般考慮是否違法,所以如果真的喜歡曲裾的話,小羽建議就不要太糾結這些啦。)
但是,有些十分明確的規矩還是要注意的:
曲裾深衣要符合深衣的禮儀忌諱,具體為衣緣部分:
父母,祖父母都健在,以花紋布料為衣緣。
父母健在,以青色布料為衣緣,即青衿。
如果是孤兒,以素色為衣緣。(註:三十不稱孤。)
這種忌諱上的岔子大家可不要出哦!
最後一點,搭配問題:
曲裾一般外面不搭配其他衣服,頂多搭個斗篷。
『柒』 漢朝女性衣服從曲裾深衣發展到直裾深衣,有何區別
根據衣裾繞襟與否,深衣可分為:直裾和曲裾。深衣是中國古代漢族的上衣和下裳相連綴的一種服裝。在古代的時候,諸侯、大夫、士家經常穿,這也是庶人的常禮服。 鄭玄曰:“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采者。”通俗地來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一、漢服曲裾深衣
西漢時期的皇後非常喜歡穿裙裝,有一天,她穿了一件漂亮的雲英紫裙來到河池旁邊,她在琴瑟之中中翩翩起舞,突然,狂風大作,她像風箏一樣飄了起來,宮女們慌忙地追趕,去抓她的裙角,導致趙飛燕的裙子有了褶皺,誰知道趙飛燕穿上皺紋的裙子便更加漂亮了,從此以後,宮里便盛行穿折疊過有褶皺的裙子,有美名曰:留仙裙。關於“留仙裙”的典故,常入詩詞中。例如,張炎的《疏影》:“回首當年漢舞,怕飛去漫皺, 留仙裙褶。”又如朱彝尊《風懷二百韻》:“留仙裙易皺,墮馬鬢交鬤。”
深衣是華夏民族傳統服飾的一種形式,相傳起源於夏商以前的有虞氏部族中,歷史非常悠久。深衣既可以作文服穿,又可以作武服穿,可以在擔任儐相時穿,也可以在治理軍隊時穿,法度完善而又儉省,僅次於朝服和祭服。
『捌』 漢朝衣服,襦裙和曲裾的不同之處
准確來說這兩款衣服都屬於漢服,而漢服並不是漢朝衣服,是漢民族的衣服,並非局限於漢朝。
先說二者區別————襦裙和曲裾分屬於漢服的兩個不同類別。曲裾有左襟續任後繞,裙在衣內,衣襟至少過膝,不可作短襦看待(曲裾有相對的長短,不可等同於「深衣」這個概念,但是的確有「曲裾深衣」這個款式)。襦裙的下裙無類似曲裾的繞襟式樣。
下面詳細介紹
先說曲裾。
『玖』 漢服曲裾的種類以及劃分標准
漢服曲裾根據下擺繞的圈數基本款式可劃分成單繞曲裾、雙繞曲裾、三繞曲裾等。曲裾的袖型可以有廣袖、垂胡袖。
雙繞長曲
特點:下擺繞兩圈,衣裙一體,下擺是及地的
雙繞三重廣袖
特點:下擺繞兩圈,衣裙一體,,內穿有下裙,三重廣袖。
體系:漢服——深衣——曲裾體系
單繞三重廣袖
特點:下擺兩層繞一圈,衣裙一體,,內穿有下裙,三重廣袖
垂胡袖
特點:下擺繞兩圈,衣裙一體,,內穿有下裙,垂胡袖兩繞長曲
『拾』 曲裾的基本介紹
曲裾,讀音qū jū(音似「屈居」),可以直觀理解為一種續衽繞襟的服裝。 【曲裾深衣】 是漢服深衣的一種,秦漢時期常見服飾。
深衣根據衣裾繞襟與否可分為直裾和曲裾。
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這一狀況可能就是古籍資料提到的「續衽鉤邊」。「衽」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應該是形容繞襟的樣式。
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並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來越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一些。直到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興,曲裾深衣自然也幾乎銷聲匿跡。後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則是襦裙。 在今天看來,曲裾深衣有著別樣的風韻。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婦女的繞襟深衣(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這張帛畫中的婦女在腦後挽髻,鬢間插有首飾,老婦發上還明顯地插有珠玉步搖。每人所穿的服裝,盡管質地、顏色不一,但基本樣式相同,都是寬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老婦穿的服裝,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具有濃郁的時代特色。在衣服的領、袖及襟邊都釘有相同質料製成的衣邊,與同墓出土的服裝實物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