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旗人之袍,清代滿族婦女的主要著裝,這是起源,具體發明人沒有。清初順治帝「剃發易服」政策,使漢民族服裝退出歷史,漢族婦女只能在家裡穿漢族服飾,正式場合無論男女一律穿袍,開始旗袍不分男女都稱旗袍,特點是上下一線,不開叉。 近代旗袍,民國時結合滿漢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有點,改進了滿族傳統旗袍,現在,旗袍成為中國民族服裝的代表,為世界公認。
㈡ 旗袍是根據哪個民族的服裝發展而來的呢
旗袍原是我國滿洲旗人婦女的服裝,並隨清朝建立引入中原。起初式樣寬大、平直、衣長至足。在綉花紅緞的旗袍上,領、襟、袖口的邊緣都鑲 有寬邊。20世紀20年代末期,式樣有了改變,衣長縮短到膝下。到了20世紀30年代,旗袍盛行,成為女子最時髦的服裝。式樣也各異,領有高有低,袖子也時長時短,衣長有下擺至曳地的,也有短過膝的。20世紀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長縮短,領子減低,穿起來輕便合體。改革開放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方式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旗袍又回到人們的生活之中。現在的旗袍,式樣色料愈加豐富多彩。有的也與裙子、馬甲等其他服裝樣式組配或融合,更富有現代氣息。
㈢ 旗袍是根據哪個民族的服裝發展而來的
旗袍(qipao,cheongsam)傳統女性服飾之一,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義。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旗袍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㈣ 旗袍起源與哪個民族
滿族。
旗袍改自滿族婦女服裝(旗服)。不同於沿襲了4000多年的漢服服制,清朝三百餘年的中國女裝以旗服為主流。
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4)旗袍是什麼族發明的擴展閱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
㈤ 旗袍是哪個民族的傳統服裝
旗袍是滿族女性的傳統服裝。
旗袍(男式又稱長袍、大褂、長衫)是中國滿族的傳統民族服裝,和清朝的正式男裝之一。
旗袍的雛形及發展旗袍,意指「旗人之袍」。旗人即是滿人。
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滿洲民族的服飾在當時受周邊民族影響頗大。特別是效仿了金、遼、蒙等馬上民族之衣裝習俗。而滿人為適應游牧狩獵生活,在而後的女真服飾基礎上,借鑒了蒙族袍裝的瘦長,袖口狹小等特徵。
簡介
旗袍在滿語稱為「衣介」,分單、夾、皮、棉四種。傳統滿族長袍的特點是圓領、右大襟、用紐扣而不是衣帶,窄袖、袖子末端平時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禮撣下,稱「馬蹄袖」、男裝系腰帶、下面前後左右開叉以便於騎射。總的外形比漢族袍服緊窄。領口、前襟和袖口有時還鑲花邊。上身在長袍外穿有馬褂。
滿洲滅明建立清後,中國人改穿滿洲服飾。因此滿式服飾成為主流。旗袍由此成為中上層階級男子的常裝和平民階級的禮服。另外式樣也有所改變:開叉減少為左右兩個甚至不開叉(稱作「一裹圓」),不系腰帶。非官服旗袍開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馬蹄袖。棉旗袍外面一般罩單長衫。
㈥ 旗袍來自什麼族
本文由作者推薦
旗袍來源於五十六個民族中的滿族,是滿族的傳統衣飾,因滿族人又叫旗人,所以之後才有了旗袍之稱;旗袍在盛京誕生並制度化,並成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之一。
㈦ 旗袍起源於哪個族
旗袍雖有「旗」但與滿清八旗無必然關聯,是中國幾千年的女性袍服文化在清代的續接而已。中華服飾長河流淌到了近代,歷經兩千多年流變的中華袍服,進入「旗袍」時代。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大變革時期,也是傳統袍服向旗袍演變的關鍵時期。此時,無論是南方或是北方,各種改良旗袍紛紛在女裝舞台上亮相。在這個大變革的年代中,有三個推動旗袍產生的必要條件:第一是「滿漢交融」,存在著滿漢文化融合的社會環境。第二是「提倡女學」,有女性解放、女性教育的時代背景。第三是「西風東漸」,原有的穿著習俗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
民國初期由於滿清政府的下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衣著觀念發生明顯變革,民間服裝進入了新舊更替的時期。穿滿清服裝的人大大減少,漢族傳統女裝重新被大眾青睞。正如張愛玲所言:「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他們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原有的漢服經過改裝和演變,流行起加長馬甲和大袖衫的套裝。這種漢服的結合套裝進一步合成,演變成民國初期的旗袍雛形。
㈧ 旗袍起源於我國哪個少數民族的服裝
旗袍,簡單來說就是旗人的袍,旗人;是明萬曆十九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諸部,後建立八旗制度,八旗中的人對自己的簡稱。旗袍起源於我國滿族服裝
樓主如果是上海附近的話,推薦上海南外灘面料市場的鳳和祥,批發零售都有。那邊基本上一兩件都是可以定製的,性價比比較高。
定做的好處:量體裁衣尺寸獨一無二是最合身的,面料可以自己選獨特上好的面料,
單獨製版裁剪純手工工藝,享受私家定製。這樣做出來得衣服就真的是獨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