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品牌 > 漢服馬甲稱為什麼

漢服馬甲稱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29 23:14:08

㈠ 漢服的別稱有哪些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文化內涵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㈡ 明制漢服三種形制

明代披風:披風是明代男女皆可穿著的對襟式外套,明人認為從宋元的褙子發展而來。明代褙子: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馬面裙等。明豎領:明代出現的立領服飾,最早出現於明朝中期。
明代胄甲:明代軍士服飾的一種胖襖。明代襖裙:明代女子常在裙外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明代曳撒:明代較為流行的服飾之一,自元代辮線襖演變而來。

比甲: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兩側開叉及至膝下的馬甲,其樣式通常較後來的馬甲要長,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這種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種漢服款式,無袖長罩衫,又叫做"背心"。

㈢ 漢族服飾的漢服基本結構體系

完整的一套衣冠部件有:首服、體衣、足衣、配飾
一、首服
首服,亦稱元服。元本指頭。黃帝垂裳制天下的時候就發明了冠,「峨冠博帶」自此便成了華夏衣冠的代稱。漢民族的成人禮——男子冠禮,女子笄禮,足見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謂:頂天立地,從頭開始。作為衣冠上國,向來講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對應著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後,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齊整才是完整的儀容,古人重之。
男子首服大致可分為冠冕類和巾帽類。
冠最流行的時期在先秦兩漢,相對巾的普及早一些。冠歷來是士人之上的特權,是身份和職別的標識,也象徵著士人的尊嚴。當冠而不冠即是「非禮」。巾最早不過是隨便裹發的一塊布,不能出現在正式場合,最初,上層士大夫不過燕居時偶爾戴巾,後逐漸通用,到漢末為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為雅尚。因為巾與平民關系密切,故天生帶著一絲閑適,始終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發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襆頭後,巾帽文化愈加興旺,到宋明則達到頂峰。所以,於漢唐時向前來留學的日本,巾帽文化鮮有流傳,相反,於明代師習華夏的朝鮮,巾帽則大行其道,發展成為現代韓服中重要的元素。
冠冕類一般適用正式莊重的場合,配相應的禮服或公服。冠起著官階職別的區分作用,名稱常來源於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巾帽則搭配常服(當然,不能排除襆頭類與公服的搭配,九品官服常作為庶人的婚服),多與時尚關系密切,往往一種巾帽會蘊含著一段逸事佳話,如,東坡巾、程子巾,大眾津津樂道的同時亦效尤紛紛。
在戴法上,冠冕類和後來的巾帽不同之處在於重視固定頭發,一般需要通過笄直接固定在發髻上,另外還要在下巴處結瓔,這樣就很牢固不易散落了;而巾帽類的戴法則隨意多了,一塊或軟或硬的布、紗,通過各種不同的包紮或折疊方式,縛罩在頭上就是了。
二、體衣
《釋名 釋衣服》雲:「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製方式大致可分為3類:
上衣下裳制 (衣裳類)
上下連裳制 (深衣類)
上下通裁製 (通裁類)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服制,為了表示尊重傳統,後世最高級別的禮服一直是衣裳制;後世男子的服制由於後來出於行動方便的內在緣由逐漸向一體式發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動的女子,則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這樣的思考有沒有道理。
1.上衣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禮服上衣一般是交領大袖,女子服裝的上衣多為襦、衫、襖、半臂,袿衣等。
襦:《說文》曰:襦,短衣也。故此,襦的長度最長也一般在膝蓋以上。不過,很多人有一種誤解,有漢服研究者以長短來區別襦、衫、襖等上衣,將襦定義為「短小的上衣」,是有失嚴謹的。實際,襦的「短衣」是與「深衣」相對而言的。深衣長至踝部,襦與之相比,的確是短衣。
襦有長短之別。長襦稱褂,僮僕的長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孔雀東南飛》有:「妾有綉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別李義》有:「憶昔初見時,小襦綉芳蓀。」
襦也有單復之分。單層襦近乎衫,復層襦則近襖。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為他們的禮服。
衫:作為上衣的衫,衣型多樣,有作為內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為外衣的長大的衫。衫,一般是單層。
襖:一般是指有襯里的上衣,如:一面一里兩層的夾襖、裡面之間加絮料的棉襖。襖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隋代的缺胯襖子用作武官制服,並於唐代傳入日本。
裲襠: 「襠」 (dang),也寫作當;又稱裲襠、兩當。《釋名》:「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主要是婦人的貼身衣物,來自於胡服。《儀禮 鄉射禮》提到的「韋當」,鄭注曰:「直(值)心背之衣曰當。」可見襠類似今天的背心、馬甲。但肩部稍寬。
袿衣:劉熙《釋名》:婦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廣下狹如刀圭也。長衣,大袖,交領,右衽,左右身側在腰以下有連綴的緣飾。清代學者任大椿《深衣釋例》曰:「袿乃縷縷下垂如旌旗之有裗,即所謂雜裾也。郭璞註:「衣縷也。齊人謂之攣。或曰袿,衣之飾。」則袿衣的垂飾為絲質,且如「裗」如「縷」。司馬相如《子虛賦》:蜚襳垂髾。《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顏師古註:「襳,袿衣之長帶也;髾,謂燕尾之屬,皆衣上假飾也。」
一般的婦女日常服裝則多為上衣下裳分開的裙服,也有外穿上衣下褲不系裙的。
2. 下衣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脛衣兩類,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屬。
(1)裳/裙
裳在《說文》為「常」的異體字:「常,下裙也。」 《釋名》又說:「裙,下裳也。 常、裙二字互訓,其實可以認為:裳一般傾向於統稱,而裳往往就是裙。裙,也作「帬」,《釋名》中還說:「裙,群也,聯接群幅也。裙裳,古時男女皆可服用。不過,真正發展了裙裳款式的還是女子。
(2)脛衣
「褲」字古代寫作絝、袴。
大袴:將士騎馬打仗穿全襠的長褲,名為大袴。
窮褲/褌:是連襠的,其形制就跟現在的褲子差不多了。《漢書 外戚傳》:「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服虔註:「窮絝有前後襠。」顏師古註:「即今緄襠袴也。」這種褲子通常稱為褌(kūn)。《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乃令文君當壚,相如自著犢鼻褌,滌器於市中。」 這樣看來,犢鼻褌很類似現在的褲衩、短褲。在古代這是貧賤勞作者所穿。司馬相如在市場上大穿其犢鼻褌,也是為了顯其貧賤以出老丈人卓王孫的丑。
袴褶:短小上衣、寬腿褲的裝束。在膝蓋處繫上帶收一圍,下邊褲腳自然散開。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多為武士所著,後來發展成為庶民勞作的裝束。
(二)上下連裳制:
上下連裳的服制也稱為「深衣制」。為了恪守上下分開的服裝制式,特地分開裁然後再連成一體。深衣之名,唐孔穎達著《五經正義》中釋義為:「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深衣起源於先秦,雖然是一件長衣,但華夏先民在裁剪時是把上衣與下裳分開來裁,然後再縫成一體,以表示對傳統法度觀念的尊承。
三、足衣
足衣亦即襪履。赤足同樣是失禮的行為,謝罪時常常「免冠跣足」。
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漢代,凡祭服穿舄、朝服穿履、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繫上五彩的帶子。據《搜神記》載,男鞋方頭,女鞋圓頭。但後來男女往往通用。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中的貴婦人的鞋和出土的四雙青絲鞋來看,女鞋的前頭有兩個昂起的小尖角。
(一)履。
《釋名 釋衣服》有雲:「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說文》雲:「履,足所依也。」 履有許多異稱,除了有地緣人群各自習慣稱法的原因外,履制的不同當是主要的。《字書》說:「草曰屝,麻曰屨(jǜ),皮曰履,黃帝臣於則造。」《儀禮 士冠禮》雲:「夏用葛,冬皮屨可也。」 《詩 魏風 葛屨》雲:「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方言》又立一說:「絲作者謂之履,麻作者謂之屝。」 由此看來,古代鞋的質料,履有麻、皮革、絲帛作之者,屨有麻、葛、皮革作之者,屝有草、麻作之者。大凡說去,履的制工精,而屨、屝粗些。
(二)韈。
也作襪,以布帛作成,也有以皮革製作者。襪一般高尺余,上端有兩帶,以縛系於足脛。
四、飾件
古時常見的佩飾有玉、珠、刀、帨等。不過,如服裝分男女一樣,佩飾上有著明顯的性別區分。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續到衣冠斷絕。深衣首先是禮服,尤其是女子禮服。《續漢書 輿服志》:「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服紺上皂下,蠶青上縹下,皆深衣制。」
秦漢時有進門脫鞋的習慣。在屋中,多穿襪行於席上,不僅平時燕居如此,上殿朝會亦然。著鞋上殿,以為殊榮,漢時唯蕭何、梁冀、曹操等膺此殊禮。 佩飾是以其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而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但一進入等級制度分明的文明社會,分等級、定尊卑,則成為它最主要的功能,「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存等差。」如韘,天子、諸侯用象骨,士則用棘。又如充耳,天子用玉瑱,諸侯以石。
命婦服飾
命婦服裝,王後及貴婦的禮服多為深衣型,如《禮記》上列舉先秦的揄狄、闕翟、鞠衣、展衣、素紗都屬深衣類。揄狄、闕翟為祭禮服,上繪(綉或織)五色翟(錦雞)形圖畫。鞠衣色黃,為告桑(祈禱先王保佑採桑養蠶順利的儀式)之服;展衣白色,為賓禮服;素紗是穿在裡面的襯服。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中貴婦衣屬深衣型,長沙仰天湖楚墓出土楚木俑婦人也服深衣。
漢以後漢族王後及貴婦禮服皆承襲先秦制度。但又發展出半臂(半截袖子的長衫)、披帛(肩背間披一幅長畫帛)、霞帔(兩條從雙肩披下的寬幅有鳥禽綉文彩帛,寬約3寸余,前垂3尺余,左右合處下端有一玉墜,後垂2尺余,末端插入兜子內)、褙子(四開衩的長衫)、披風、圍腰、抱腰(長圍腰)、垂袖等服飾或服裝附件。

㈣ 漢服的種類有哪些

漢服主要分為三大種類,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襦裙」制。

由於深衣男女都可以穿,是一種實用的服飾,既可以日常穿著也可以當做禮服。在非正式場合君主和百官及士人都會穿著。襦裙一般是用於常服的,一般為傳統女子的服飾。

漢服,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漢服的裝飾紋樣多採用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採用平面裁剪方法制衣。布料主要有薴麻和蠶絲兩種。

(4)漢服馬甲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文化內涵: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㈤ 漢服的種類介紹漢服都有哪些種類

https://..com/question/24949459.html
這個問題里有很詳細的答案√
以下文字復制粘貼自上述網址
常被漢服復興者們穿著的漢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 曲裾
流行於秦漢時期,到隋唐基本絕跡,到明朝已屬於「古裝」。

□ 直裾
流行於秦漢時期,後來衍生出多種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學習於此款。

□ 襦裙
作為女子服裝,她幾乎在各個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 褙子
宋明時期的流行時裝,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縫處基本鑲花邊,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 玄端
中國式燕尾服,傳統大禮服。

□ 高腰襦裙
隋唐女子流行時裝,同期流行的貴族釵鈿大禮衣,就是現在日本和服十二單的鼻祖。同時,高腰襦裙的款式,對韓國朝鮮服飾也有深遠的影響。

□ 圓領袍衫
自唐起,基本成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資格穿著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圓領的。並且明朝時期,韓國李氏王朝的朝服幾乎就是照搬明朝。

□ 朱子深衣
將傳統的上衣下裳分開剪裁,但縫合成一個整體名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為學者所服。

上古服裝

最早的服裝應該是在勞動中起源的。相傳,古時炎帝神農氏的形象是:身著紅色襦 ,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東西,小腿著綁腿,頭戴鳥羽帽,足踏皮製鞋,手執農具,儼然是一幅農人的畫像。而傳說中老百姓民頭上戴的不是羽毛帽,而是戴尖帽或圓筒高帽。傳說中的形象描繪可能是出自對出土文物中某些形象的分析;可是史前毫無記錄,確實難以置信,所以也可能是出於後人的揣度。

在古代的黃帝、堯舜時期開始有了衣裳,結束了史前那種圍披狀態。人們穿著這種式樣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們從經驗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時,天空是黑色(稱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為黃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黃色,以此表達對天和地的崇拜。遠古時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制,這種深衣形式在那時男女沒區別」
「魏晉服裝

魏晉服裝服飾雖然保留了漢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風格特徵上,卻有獨到突出的地方,這與當時的藝術品和工藝品的創作思路有密切關系,其風格的同一性比較明顯。

公元六世紀波斯圖案花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當時的紡織、服裝以及其他裝飾物,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一點在敦煌壁畫上多有反映。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魏晉的鎧甲最普遍的形式是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胸前和背後有圓護。因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得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所以這樣稱呼。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 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南北朝服裝

南朝服式以襦裙為主,婦女尤其以著裙為正統,不穿裙而露褲的人,被看做是沒禮貌的行為。當時女子頭上包白綸巾(是一種配有青絲帶的頭巾,傳說在三國時諸葛亮平時戴此頭巾),衣袖長而且窄並加以縷雕花紋。跳舞者穿長衫,並在身上披掛很長的帶子,頭上束紈巾。

南北朝服式還有袍和衫,衫在晉時已是必著衣的一種。裘在此時極為珍貴,以貂裘為最。 是少年喜愛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愛有色之 、襦、帔、鶴氅,這些都是此時普及的衣裝。

南朝服式基本上繼承魏晉,由於戰亂和國度的頻繁更替,反映在著裝方面也有變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當時卻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風氣,有時將一隻袖分成兩只,一條裙截成兩裙,有的款式大領大帶,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長曳地,有的衣長蔽腳。 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飾用料有規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雜色綺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綺,不可使用羅綃。南朝的藝術品與服飾風格一脈相承,許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們展示了細腰圓臉型的女子,面目神情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點更突出,這與服飾的拖地長裙和寬衣披帶均十分協調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場合穿著硃色單衣,便服和軍服以 為主。穿紅色袍就佩帶金帶,穿小袖長身袍則用金玉帶。平民婦女以襦襖為常服,這與南朝並無兩樣。北朝時期著裝衣料中綾錦最為華貴。

南北朝的卷草花紋是在漢代的雲紋圖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敦煌造井(單獨適合紋樣)、三角形花(適合紋樣)和條狀花(二方連續)、飛天、雲紋等動態形象巧妙地結合起來,既古樸、秀麗,又含蓄柔和。當時的毛織毯、麻布和絲綢都是盛行的產品。

西周服裝

西周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和提高了,物質明顯豐富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並有了規章制度。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范化,被納入禮治范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

這時候服飾的專用界限等級標志開始清晰,品種類別也相應地增加,像宮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時專有祭禮服,上朝大典時有朝會服,軍事之中專有從戎服,婚嫁之儀專用婚禮服,吊喪時又有喪服。衣裳雖然還是採用上衣玄下裳黃,但在官職服飾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帶(大帶是用絲織或緙製成,寬四寸)、玉 (以玉為原料,以絲帶連系在腰間的掛飾)。另外在服色上也開始有了等級差別。西周的服式除寬衣長帶的特有風格以外,還吸收了北方鮮卑族(今錫伯族)以帶鉤束腰的服飾花色(在絲帶的接頭處,以金、銀、銅或鐵等金屬製成的精細的勾或扣)。

秦代服裝

秦漢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服裝風格也趨於一致。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的封建統一國家。秦王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立即著手推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統一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飾制度。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還不完備,只在服裝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是水德,顏色崇尚黑色。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的顏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秦代鎧甲戰服我們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見。在陝西臨潼出土的陶俑所著鎧甲應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下擺一般多為圓形。

漢代服裝

中國完整的服裝服飾制度在漢朝確立的。漢代染織工藝、剌綉工藝和金屬工藝發展較快,推動了服裝裝飾的變化。

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長冠服。皇後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後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漢文帝當政時比較儉朴,自己穿黑色絲織衣、皮鞋。一般官員要穿禪衣,又名祗服。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它的特點是象蟬一樣的頭冠(帽子)、紅色的衣服、象田字狀的領子、戴玉 、紅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縫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緣黑色邊,作為朝服的中衣,需緣紅色邊,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服飾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禪衣裡面有中衣、深衣,其形與禪衣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官員在上朝時都要穿黑色禪衣。

漢衣款式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一為曲裾禪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為直裾禪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此種禪衣又稱 。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到東漢,男子穿深衣的已經不多了,一般為直裾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這種服式既長又寬,從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沒有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

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袖寬為一尺二寸;
衫無袖;
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間,是衣裳中間顯要的裝飾物。漢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國時期,在設計和製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春秋戰國服裝

由於連年戰爭,戰國時期各種禮儀逐漸廢除不用。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諸侯國的服飾,由於風土所限,相應地產生一些變化。從近年來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中的彩繪木俑身上,可以看到當時很有代表性的服飾特點。這時候的服飾以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其纏繞是將前襟向後身圍裹,即採取橫線與斜線的空間互補,獲得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的裝飾效果。因為衣料比較輕薄,為了防止薄衣纏身,所以採用平挺的錦類織物鑲邊,邊上再裝飾雲紋圖案,即衣作綉,錦為沿,將實用與審美巧妙地結合。這些構思與製作方法都充分體現了古人設計的智慧與聰敏。 戰國時期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相似。

男裝以交叉領、窄袖、腰間束帶為基本樣式。戰國時期的帶鉤質地多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尊貴富有。還有一種金銀錯的手工工藝,對金石進行加工後,其外觀更加精緻華貴。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比較興旺,可以製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工藝也屬上乘,如一種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紋,當時廣為人們喜愛和佩帶,名為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程度上裝飾取代了實用。

商代服裝

中國古代的殷商時期開始有了文字,那時的文字絕大多數是象形字,甚至是圖畫。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見到衣、履、黃裳、帶、袂等反映服飾著裝的字樣。從出土的人物形象中,看到的玉佩、玉環、耳墜、項飾、笄、梳,以及絲綢、麻布和銅飾,分辨出精美的飾物和考究的衣物,但這些均為貴族所有。說明服裝與服飾體系正進一步完善。

衣、裳、冠、履、帽、襪等服飾形制的不斷出現,表明人們對服裝的理解也日益提高,逐漸從單純的實用功能,向裝飾點綴方向發展,從而使古代服飾趨向完整和統一。

唐代服裝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宋代服裝

宋朝歷史以平民化為主要趨勢,服裝也質朴平實,反映時代傾向。

宋代女子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後、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裝繼承唐裝,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縫制著護領。服式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限於面料的幅寬,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採用接縫和貼邊裝飾。單夾衣有前身短後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擺部位分別鑲邊或綉有裝飾圖案,採用印金、刺綉和彩繪工藝,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朝服是紅衣紅裳,內穿白色羅質中單,外系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 、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穿朝服時必戴進賢冠(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 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 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元代服裝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質孫服服用面很廣,大臣在內宮大宴中可以穿著,樂工和衛士也同樣服用。這種服式上、下級的區別體現在質地粗細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個等級(以質分級層次〉。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完全統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級,與冬裝類同。百官的冬服有九個等級,夏季有十四個等級,同樣也是以質地和色澤區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 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明代服裝

到明代服裝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另外理學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裝風格。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露裙二、三寸。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綉,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高貴。

有一種出自元代的無領對襟馬甲,又稱比甲,是宮廷中皇後的專用服式。後來逐漸傳入民間,擴大了服用范圍。比甲盛行於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婦女的偏愛。從形式上看與隋唐時期的半臂有淵源關系,後來清代出現的馬甲,就是這種比甲的變形。

明式服裝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佳飾物,並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種飾物。其中垂掛在胸前的叫墜領;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來有響聲的叫禁步,這些佩飾統稱雜佩。另有一種特別的佩飾,是在一條金鏈上,以環相連掛著四件小物件:即鑷子、牙簽、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婦女的生活實用品。

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 衫與當今舞台上京劇書生的服飾極為相似。其特點是寬袖、皂(黑)色緣邊,青圓領、皂絛軟巾垂帶。

官服是雲緞圓領袍,另有外加雲緞外套的穿法。這種袍長離地一寸,袖長過手,袖椿(指袖身)寬一尺,袖口寬九寸。

水田衣是明代一般婦女服飾,是一種以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製成的服裝,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飾所無法具備的特殊效果,簡單而別致,所以在明、清婦女中間贏得普遍喜愛。據說在唐代就有人用這種方法拼制衣服。
漢服的特點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准。

所以漢服的界定標准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㈥ 漢服的形制有多少(最好有配圖)

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

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6)漢服馬甲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漢服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㈦ 古代服裝稱謂

以漢服為例,古代服裝稱謂有有鶴氅、深衣、絳紗袍、襕衫、馬面裙等。

1、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最初的鶴氅是一塊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

後來的鶴氅, 表現為大袖 ,兩側開衩的直領罩衫,不緣邊,中間以帶子相系 。明代的鶴氅,和披風形制差不多 ,只不過有緣邊多些,領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應更加寬大。

2、深衣

深衣屬於漢服,是起源於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來源於先秦經典《禮記》的《深衣》篇,狹義概念上是一種特定服飾款式的名稱,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並縫合到一起,並有一定的製作規范。按《禮記·玉藻》記載為古代諸侯﹑大夫等階層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禮服。廣義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體深邃」特點的漢族傳統服飾。

3、絳紗袍

絳紗袍是深紅色直領紗袍。始於周代,楚莊王絳衣博袍以治其國。漢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後世朝服則所謂進賢冠、絳紗袍,以紗羅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乾隆未取漢唐衣冠,僅吸收漢族帝王服飾的色彩和章法紋飾。

絳紗袍是宋代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絳紗裙,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會、大冊命則服之。

4、襕衫

襕衫為漢服體系,出現在唐代,流行於宋明。襕衫到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襕」——一般認為這道橫襕是對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領子多用圓領,後來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點,只不過領邊變寬,並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為職官公服,學子亦多穿著。

至明代,圓領襕衫使用更為廣泛。明代出現無膝襕襕衫,多以藍色布料製作,鄉間也稱作「藍衫」。下擺處的衣緣較寬,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緣代替膝襕的象徵意義。而有橫襕的襕衫並未消失。明代小說中對襕衫多有描寫,一般寫為秀才等人的裝束。

5、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襇,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始於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續至民國。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襖稱襖裙。

明代馬面裙較為簡潔,兩側的褶大而疏,為活褶。有沒有任何裝飾的馬面裙,有裝飾底襕的,有裝飾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漢人女子所著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馬面裙不重視馬面的裝飾,多與裙襕一體。

㈧ 漢服外面披著的薄衣叫什麼名字

不知你指的是哪種?若是很長很薄,條狀的,是披帛。若是有長袖像一件長外衣的,是褙子。若是像一件小馬甲,袖口在臂膀處的薄衣,是半臂。若是棉的像一件短披風有點厚的,是斗篷

㈨ 中國各個朝代盛行的服裝

①夏朝

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飾用青色夏代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其服飾帶有鮮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確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為天在未明時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徵地,因為土地為黃色,故下裳用黃色。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為中心的服飾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紋樣均源於對天地的尊崇和對乾坤秩序的追求。

②商朝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

根據眾多的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漢服基本樣式已經完全成型。這一時期的服裝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較窄,沒有扣子,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蔽膝」,用來遮蔽膝蓋。

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商代的服裝形式,採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為多,衣服的長度大多在膝蓋上下。西周以前, 上衣下裳制, 一律做成上下兩截:一截穿在上身,稱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兩種,一種齊腰,一種至膝蓋,襦為一般人平時所穿;一截穿在下身,稱裳.衣後的褲褶,襦裙等都是這種服裝的遺制.民間女子著裝大體上與男裝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圍裙,長不過膝, 稱為襜。

③周朝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規范社會,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樣式比商代略為寬松。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扣,一般腰間系帶。

④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一種重要的漢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外觀區別在於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這一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漢服上已經出現很多繁復華麗的圖案。

⑤秦朝

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秦漢時期的服飾日益講究,著裝也漸趨華麗。女裝方面有作為禮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深衣一改戰國時期的肥大,轉而形成瘦且窄的特點。裙裾長可及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走時不會露出腳裸。

衣袖有寬窄兩種形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領口很低,可露出裡衣。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著長裙,腰帶長垂。

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秦漢以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

⑥漢朝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露出裡衣。 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用綢帶系束,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男女均可穿著。在西漢時就出現,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形式得到改進。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替代深衣。

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漢代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後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漢代的染織工藝有著飛躍的發展,染織工藝的進步是漢代服裝質量得以提高的基礎。

⑦魏晉南北朝

風流名士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這一時期男子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習俗,稱為袍的袖端當收斂,並有祛口,袖口寬敞。

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有所改進,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服 :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褲褶的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又稱縛褲。

⑧隋唐

隋唐服裝都表現其開放的思想、開拓的精神,反映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民族性,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唐初,婦女的短襦小袖,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以絲帶系扎。披帛,又稱「畫帛」,通常輕薄的紗羅製成,印畫圖紋,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

圓領式樣很早便出現,到隋唐才盛行為官式常服。延續了唐,五代,宋,明,並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唐代男子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後,人們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其形狀各個時期不同。除巾子,襆頭的兩腳有許多變化,晚唐五代,已由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於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以及官員,皇室成員之中,而在如吳越地區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則以大襟右衽交領這種漢服為主。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中晚唐時期一般婦女袖寬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簪有金翠花鈿,又稱「鈿釵禮衣」。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

⑨宋朝

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於朝會及祭祀等重要場合,皆朱衣朱裳,佩帶和襯以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衣飾,還有相應的冠冕。公服是官員的常服,式樣是圓領大袖,腰間束以革帶,頭戴襆頭,腳穿革履或絲麻織造的鞋子。庶民百姓只許穿白色衣服,後又允許流外官、舉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實際生活中,民間服色五彩斑斕,根本不受約束。

宋代一般婦女所穿服飾有襖、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褲等。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婦女的穿著與漢代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襦和襖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宋代的襦裙樣式和唐代的襦裙大體相同。身上的裝飾並不復雜,除披帛,只在腰間正中部位佩的飄帶上增加一個玉制圓環飾物,主要是為了壓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動時不至會隨風飄舞而影響美觀,史書所稱的「玉環綬」,就是這種裝飾。

宋朝流行褙子,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的樣式。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後兩片衣襟系住,宋代是垂掛著作裝飾用。穿褙子時,在腰間用勒帛系住。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在男子穿在公服裡面,婦女都穿直領對襟式。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後加長,發展為袖大於衫、長與裙齊。

⑩元朝

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質孫服」。

元代婦女服裝分貴族和平民兩種衣。貴族多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材料多為貂鼠皮和羊皮。多為寬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燈籠,袖口窄小,袖身寬肥。這種袍式肩部裝飾十分華美。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雲錦、茸類及毛氈織物,顏色多為紅色。

十一、明朝

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是華夏近古服飾藝術的典範,當今中國戲曲服裝的款式紋彩,多采自明服飾。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豪奢,織綉技藝邁向頂峰,文化內涵更豐富。棉花為服裝的主要原料。明代女裝上衣拉長,露裙縮短,以圓領為主。裙邊有綉邊,裝飾作用。女子冠服制度更完備。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與「鳳冠」一起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貴婦禮服,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時穿戴鳳冠霞帔。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在年輕婦女中間,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便活動。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裙幅初為六幅,後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明末,腰間的褶襇變密,每褶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掛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以壓裙幅,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官員戴烏紗帽、襆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盤領」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

明代穿公服其制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以上服飾,與展腳襆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

十二、清朝

清朝入關後,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在服飾中取得了統治地位。特點為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清朝旗袍多為圓領,衣扣均在右側,一般為五粒。衣袖、衣身平直,在襟邊、領邊和袖邊都飾有寬邊花紋,整體看來較為保守。不同時期的旗袍個性特徵的。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有一種為「馬甲」或稱「坎肩」,男女皆著。一般穿在裡面, 樣式較窄小。一種多鈕扣的馬甲,四周鑲邊,正胸釘一橫排鈕扣,共十三粒,俗稱「一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

清代禮服一般無領,穿時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領。春秋用淺湖色緞,冬用絨或皮,稱「領衣」,形似牛舌,俗稱「牛舌頭」。質料用布或綢緞,前為對襟,用鈕扣系之,束在腰間。還有一種形似菱角,上面綉以紋樣,多用於官員朝服。

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不斷的演變後形成一代特色。凡後妃命婦, 用鳳冠、霞帔。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袍衫(旗袍)也深受漢族婦女的喜愛,不過滿族的女裝沒有漢族的寬大。滿族女裝一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面加坎肩。

十三、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的男子服飾,主要採用馬褂、長衫。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在款式、質料、色彩及具體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在初春或深秋之季,常在長衫上加著一件無袖馬甲,以代馬褂。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喜歡穿一種簡便的西服,被稱為「學生裝」。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以莊重、儒雅之感。孫中山先生當年十分喜歡穿著這種服裝,稍作改制,後流傳開來,被尊稱為「中山裝」。

婦女服飾的最大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從20年代起,旗袍開始在上海普及並逐漸傳到各地。但旗袍在款式上還沒有從清末旗裝中脫胎出來,至20年代末,受歐美服裝影響,旗袍的式樣明顯變化。發展到30年代,旗袍款式在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取西服特點,不斷創新,不斷變化。旗袍變化先是流行高領,轉而又流行低領,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袖;時而又流行短袖。至於旗袍的長度,更有許多變化,曾經流行長式;後來又改為短式。

總的說來,各朝代的服飾是不斷發展的,它們的特點鮮明各異,體現了不同朝代的文化特點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也體現出不同時期人類的智慧。由於民族和地域的關系,每一個朝代的服飾都融入不同的特色,所以才使得中國文化如此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爭奇斗艷。徜徉在這些千姿百態,美不勝收的中國古代服飾中,我們更加體會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底韻和內涵,博大與精深。真可謂是「此衣只應天上有」。

與漢服馬甲稱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帶白色的帽子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瀏覽:762
真假小熊衛衣怎麼區分 瀏覽:757
中長款馬甲襯衣搭配圖片欣賞 瀏覽:193
童裝加工製作流程 瀏覽:78
短褲小風衣外套搭配圖片 瀏覽:411
夢到衣服褲子滿是泥巴 瀏覽:799
白襯衫紅酒漬怎麼洗干凈 瀏覽:970
醫科大校服 瀏覽:327
以純的羽絨服多少錢 瀏覽:319
皙秀女裝訂單在哪裡查 瀏覽:876
修身款男士襯衫圖片 瀏覽:285
哪裡有收男裝服裝庫存 瀏覽:497
不敢在校服上寫的字 瀏覽:215
依目瞭然女裝品牌怎麼樣 瀏覽:464
禮服襯衣可以搭配什麼顏色外套 瀏覽:70
qt語音什麼是馬甲 瀏覽:119
圍巾品牌男大學生 瀏覽:628
童裝和女裝比哪個成本大 瀏覽:486
褲子一蹲就會縮短很多 瀏覽:763
紅圍巾配什麼顏色好看嗎 瀏覽: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