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蘋果標志的由來
iPhone的首款logo由羅恩韋恩(Ron Wayne)設計,後來由麥肯納創意總監羅勃詹諾夫(Rob Janoff)設計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形狀,後不斷改進而成。
㈡ 喬尼 艾維將給蘋果帶來什麼
如今人們的記憶力都糟糕透了。在Twitter、Facebook和一直打開的電子郵件出現之前,人們就只能記住短期內的事情,如今情況更加糟糕了。上周,蒂姆·庫克(Tim Cook)將斯科特·福斯戴爾(Scott Forstall)驅逐出蘋果,大家都在關注這一戲劇性的事件,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似乎忘了喬尼·艾維及其設計團隊有多特別。蘋果的特別是其諸多團隊之功——零售店、軟體以及讓一切准時就位的合適供應鏈。 然而,當你閉上眼睛思考是什麼讓蘋果成為一家標志性的公司時,你首先想到的很可能就是喬尼·艾維的設計。iPad、iPhone、iPod,不要忘了五顏六色的iMac電腦, 在我們自以為熟悉的消費產品上,它們憑借新意讓我們大開眼界。我們忘了iPod剛問世時多麼具有革命性以及它的外觀是如何與眾不同。現在,斯科特·福斯戴爾離開了蘋果,他的工作被分配給了喬尼·艾維、克雷格·費德里吉(Craig Federighi)以及艾迪·庫伊(Eddy Cue),由他們分別負責人機交互界面、軟體以及Siri和地圖應用。這三個人都擔負起了更多的職責,但我最感興趣的還是艾維將如何處理「人機交互界面」這一塊。我一點兒也不關心模擬主義和極簡主義之間宗教般的辯論,即一些人對蘋果是否應該在游戲中心應用里使用綠色毛氈背景意見不一。 我認為大多數人都不會關心。不過,設計和用戶體驗肯定很重要。當我們首先想起蘋果的產品時,最為突出的部分就是其設計元素。當然,所有零部件必須協同工作:晶元的運行速度要快,天線要能接收到信號,諸如此類。但設計——我認為,人機交互界面也一樣——才是產品讓用戶感受到宗教體驗的地方。福斯戴爾無法跟蘋果其他高管融洽相處,這太糟糕了。 然而,如果蒂姆·庫克必須在福斯戴爾或是艾維(以及其他人,比如之前退休的曼斯菲爾德)之間做出選擇,那他現在的決定並沒有錯。對艾維來說,在負責硬體設計之外接管人機交互界面這個主意一定非常令人興奮和激發創造力。 他如何能夠創造出那些驚呼時刻呢——就像人們在2007年第一次觸摸到那款「上帝手機」或是現在人們按下按鈕跟Siri交談的時候一樣? 他如何能夠在人們查看天氣的時候令其嘆為觀止呢?我不知道。 但我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iPod和iPhone並將它們拿在手中的那一刻。我記得那種戰栗以及那種自己好像進入未來的感覺。我記得自己在心裡想著,其他MP3播放器和手機跟蘋果產品比起來是多麼單調、乏味以及陳舊。我知道,在蘋果每一款新產品的人機交互界面上,艾維將為我們帶來同樣不俗的使用體驗。
㈢ iPhone十周年:為什麼說蘋果手機改變了世界
喬布斯 BBC 近日撰文指出,蘋果 iPhone 誕生已經 10 年,但 iPhone 和其他智能手機使用的 12 種基本軟體和硬體技術都和政府的扶植分不開。以下為原文內容: 2007 年 1 月 9 日,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創新者之一發布了一個新產品,它成為了歷史上利潤最豐厚的產品。 這個產品當然就是 iPhone。 iPhone 從很多方面定義了現代經濟。 當然,這個產品的盈利能力非常強:全世界只有兩三家公司賺的錢,跟蘋果在 iPhone 上賺的錢一樣多。 iPhone 創造了一種新的產品類別:智能手機。 iPhone 以及效仿 iPhone 的手機代表著一種 10 年前尚不存在、但現在卻是大多數人須臾不可離手的產品。另外,iPhone 還改變了其他一些市場軟體、音樂和廣告。 但這些只是 iPhone 比較明顯的方面。當你更加深入地進行了解時,會發現一些令人驚訝的事情。我們稱贊史蒂夫喬布斯和蘋果的其他主要角色 他的早期合作夥伴史蒂夫沃茲尼亞克,他的繼任者蒂姆庫克,還有他的設計師喬尼艾維爵士 但一些最重要的人物在這個故事中卻被大家遺忘了。 智能手機的 12 種關鍵技術 你不妨問問自己:究竟是什麼成就了 iPhone?一部分是酷炫的設計、用戶界面、注重軟體和硬體的細節。但在 iPhone 的迷人外表之下卻存在一些關鍵元素,它們可能不僅是成就了 iPhone,也成就了所有其他智能手機。 1)微型微處理器, 2)內存晶元, 3)固態硬碟驅動器, 4)液晶顯示屏 5)鋰基電池。 以上屬於硬體。 然後還有網路和軟體。 6)快速傅里葉變換演算法可以迅速將模擬信號(如聲音,可見光和無線電波)轉換成計算機可以處理的數字信號。 7) 互聯網。沒有了互聯網,智能手機就成不了智能手機。 8)HTTP 協議和 HTML 語言,讓難以使用的互聯網成為易於訪問的萬維網。 9)蜂窩網路。否則你的智能手機不僅不智能,就連手機都談不上。 10)全球定位系統或 GPS。 11)觸摸屏。 12)Siri,聲音激活的人工智慧助手。 iPhone 或者其他智能手機需要所有這些技術。其中一些不僅很重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當 Mariana Mazzucato 整理這個列表,回顧它們的歷史時,她發現了一些令人吃驚的事情。 蘋果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iPhone 研發的奠基者不是史蒂夫喬布斯,而是山姆大叔。這 12 種關鍵技術中的每一種都從政府通常是美國政府那裡獲得了重大支持。 其中有一些很著名。例如,許多人都知道,萬維網的存在歸因於蒂姆伯納斯-李的工作。他是日內瓦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心 Cern 的軟體工程師,該中心獲得了歐洲各國政府的資助。 互聯網本身來源於 Arpanet ,它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計算機網路,由美國國防部在 20 世紀 60 年代初期資助開發。 GPS 是一種在冷戰期間發展起來的軍事技術,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才進入民用領域。 其他例子 其他例子雖然沒這么有名,但是它們都很重要。 快速傅里葉變換是一系列演算法,有了它,模擬信號世界中的東西就可以移動到數字世界中,在那裡,一切都可以被數字化,因而可以被 iPhone 這樣的計算機處理。 這種演算法應該歸功於偉大的美國數學家約翰圖凱。他是在什麼情況下發明這種演算法的?你也許已經猜到,當時他在開發一個軍事應用程序。 在 1963 年,圖凱作為肯尼迪總統的科學顧問委員會的成員,想檢測出什麼時候蘇聯在測試核武器。 智能手機如果沒有觸摸屏,那可能就算不上了智能手機了但是觸摸屏的發明者是一名名叫 EA約翰遜的工程師,他的初步研究工作是在英國皇家雷達研究院(Royal Radar Establishment)供職期間完成的。 後來他又在 Cern 繼續開發觸摸屏。最終,美國特拉華大學的研究人員韋恩斯曼(Wayne Westerman)和約翰艾利阿斯(John Elias)將多點觸摸技術實現了商業化,並將自己的公司賣給了蘋果。 然而,即使在後期階段,政府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韋恩斯曼研究獎學金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中央情報局資助的。 然後是 Siri。 早在 2000 年,第一代 iPhone 誕生的七年前,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簡稱 Darpa)委託斯坦福研究所開發一種原型 Siri 虛擬辦公室助理,幫助軍事人員完成工作。 20 所大學參與了這個項目,他們嘗試各種不同的技術,想開發出一個可以用聲音激活的虛擬助手。 七年後,初創公司 Siri Incorporated 將這項研究進行了商業化,到 2010 年,蘋果公司收購了他們的成果。 政府的資助發揮了很大作用 硬碟、鋰離子電池、液晶顯示器和半導體本身也有類似的故事。 政府對科技的投資,讓智能手機行業受益 科學家的才智,創業者的開拓精神,這些都是無可否認的,但是政府機構(通常是美國政府機構,而且通常是美軍機構)提供的大量資助也發揮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