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偶和布偶還有木偶有什麼不同
人偶有很多,所有人形的玩具都可以稱作是人偶比如說:SD娃娃,芭比娃娃,扭蛋,手辦等等都可以稱為人偶木偶戲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布袋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台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干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布袋戲的稱呼,經過許多專家學者對民間藝人流傳的說法,加以歸納研究 ,大家都認為不外是從戲偶的形狀、戲台的造型、裝戲偶的工具和演戲時盛裝戲偶的袋子而來的。福建泉州、漳州及台灣地區將手操(手袋)傀儡戲,稱為掌中戲、布袋戲及小籠,而以布袋戲的稱呼最為大家熟知。
約起源於清代中葉。又名「指頭木偶」、「手托傀儡」、「掌上木偶」。在福建南部稱為「掌上班」。它是將木偶,套在藝人的手上進行表演。體積小(布袋長約七寸左右),操縱靈活,演武戲的速度,比真人的動作快得多,刀槍招架,也比真人演得勇敢。大多演出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再加動作活潑,所以最為兒童們喜愛。所以布袋木偶,亦是一種很好的兒童玩具。過去常在街頭演出的扁擔戲、北京的「耍苟利子」、福建的「布袋戲」、江西南昌的「被窩戲」等,均屬此類。
得名原因:
(一)、偶戲所使用的戲偶,除了頭部、手掌及腳是木雕外,身體軀乾和四肢都是布縫制的,形狀四四方方,很像一個方形布袋。
(二)、早期演出時,所使用較簡易的戲台,形狀像一個大型布袋。
(三)、演完戲,全部的戲偶都可放進一個大布袋裡,可輕便搬運。
(四)、演戲時,為便於整理、使用,演師隨手將使用過的戲偶投進掛在表演戲台下一個用布縫制的袋子里 。
『貳』 木偶戲的表演藝術
木偶藝術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除了藝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藝術和操作裝備也是吸引廣大觀眾的一個重要方面。造型藝術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設計,就一般情況而言,提線木偶造型較高,多在2.2尺左右。關鍵部位均綴以提線,最多可達三十多條,至少也有十餘條,如進行特技表演還須根據需要增加若干輔助提線。木偶人表演各種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藝的水準,完全取決於藝人的操作技巧,這是提線木偶表演藝術水平高低的關鍵。杖頭木偶高於提線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裝有三條操作線,兩條牽動雙手,一條支配頭部與身軀表演。布袋木偶造型最小,僅有7寸左右,靠藝人兩手托舉表演,操作技藝特別,不同於提線和杖頭木偶。根據木偶的結構和演員操縱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又可分為不同的種類。
托棍木偶又稱杖頭木偶,在木偶頭部及雙手部位各裝操縱桿,頭部為主桿,雙手為側桿,演員操縱時左手持主桿,右手持側桿,舉起木偶操縱其動作。手套木偶,又稱掌中木偶、布袋戲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頭部中空,頸下縫合布內袋連綴四肢,外著服裝,演員的手掌伸入布內袋作為偶人軀干,五指分別撐起頭部及左右臂,相互協調操縱偶人作各種動作,偶人雙腳可用另一手撥動,或任其自然擺動。
杖頭木偶遍布中國大地的南北東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從8寸至人高不等。杖頭木偶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桿(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桿(與手相連)進行表演,有的為三根桿或「托偶」,依手桿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頭以木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命桿為木、竹製,各派長、短不同,手桿與手、肘相接。「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便於表演戲曲程式,動作靈活,栩栩如生。「外操縱」多彎把式命桿,負擔減輕,表現力增加;紙制偶頭轉向靈巧,便於控制,機關多樣,動作豐富;因手桿在外,身體塑形自由,整體感增強,突破了傳統造型的局限,更合人物與時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斷更新(木-塑料-樹脂),手桿逐漸由鋼絲替代,「打腳」也出現了「橫飛燕」、「大跳」等舞蹈動作。這對劇目的開拓、表演的發展、觀眾的發掘,意義重大。時至今日,杖頭木偶聲勢依然。
提線木偶又稱線偶或線戲,也叫懸絲木偶。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製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腳分赤、靴、旦3種, 勾牌與關節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木偶舞台演出區域擴展, 泉州木偶劇團提線表演占據整個舞台空間,提線可達6尺,難度大,但表現力大增。提線一般為16 條,據木偶動作需要取捨,合陽線戲基本提線5條,做特技時可增加到30餘條, 演來細膩傳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稱贊。
鐵枝木偶流傳於粵東、閩西,據說源自皮影戲,潮汕人稱「紙影戲」。偶高1到1.5尺,彩塑泥頭,桐木軀干,紙手木足;操縱桿俗稱「鐵枝」,一主二側,鐵絲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於偶後操縱,形象規整,結構獨特。幾年來,又加高了偶身,調整扦位,使其出現了新的轉機。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以樟木雕頭,機關控製表情和肌肉運動;手分拳、掌,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縱雙手,動作敏捷,准確豐富,構成布袋木偶的主體;有時表演者以一小竹簽插入偶袖捻動,豐富了手臂動作,而且他們可以憑借精湛技藝,做出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動作,令人叫絕。布袋木偶劇目豐富,傳統、現代、神話、童話,題材眾多,新型工藝結構,不勝枚舉。
除此之外,民間偶有「水傀儡」、「葯發傀儡」顯現,但流布、影響甚微。「肉傀儡」雖流布較廣,但已純屬民間表演藝術了。
『叄』 為什麼演員都戴一隻手套,脫一隻呢
戴一隻手套舒服,帶兩只會覺得礙手。只能脫了,演員也習慣演戲就脫,,,
『肆』 木偶戲的特點是什麼你知道嗎
中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種類繁多,豐富多彩,例如木偶戲,傳統戲劇,剪紙等等,毫無疑問這些都極具文化價值和中國特色。但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電視網路的普及,傳統農村勞動力向廣大城市的大量轉移,導致像木偶戲這些傳統的民間瑰寶面臨失傳的危險。
鑼鼓的敲打聲震天響、時而響起的嗩吶和簫聲把觀眾的情緒帶的都熱情高漲,台上的演員惟妙惟肖的演繹著各種人物和故事情節,有耍劍的、有翻跟頭的,還有噴火的,惹得下面的觀眾一陣陣歡呼雀躍的掌聲。不過表演最精彩的地方是這些演員都不是真人,而是一個個帶著木桿的木偶。
最後重申一下,傳統文化是祖先留下的瑰寶,國家有責任保護和發展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財政應當安排資金支持傳統文化的。是該產業反哺文化的時候了。
『伍』 古希臘戲劇演員表演時戴不戴面具
現在能肯定的是,公元前五世紀以後的古希臘戲劇演員是戴面具的,最早證據是公元前五世紀的瓶彩,還有許多時間稍微往後的面具實物可以證明。最常見的說法是自埃斯庫羅斯時代起,面具就被廣泛使用了。至於之前的年代,缺少證據證明戲劇演員戴不戴面具,而且有關那些年代有沒有「戲劇」尚無定論,所以可以暫且略過不論。
相關如下
古希臘劇院的龐大規模決定了演員們的表演必須要比較誇張。他們要大聲的背誦台詞,大幅度的做出各種手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全場的觀眾都能看到和聽到他們的表演。也正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在戲劇表演中往往也不能使用尺寸比較小的道具,演員們要通過打手勢來喻指某些物體。
古希臘戲劇通常只有兩至三個演員,因此一個演員往往要同時飾演幾個不同的角色。而往往劇中的一個角色也可以同時被幾個演員飾演。古希臘戲劇多半包含音樂和舞蹈的元素。歌隊和角色朗誦、吟唱的韻文都附加伴奏。
由於演員和觀眾的距離非常之遠,因此演員必須頻繁更換服裝和面具來吸引觀眾的注意。演員們利用厚底的靴子以使自己顯得高一些,有時還要帶上顏色艷麗的手套以使觀眾能夠辨認自己的手勢。
『陸』 廣東木偶戲的木偶戲淵源
廣東木偶戲的種類很多,計有杖頭木偶、提線木偶、鐵枝木偶、布袋木偶等。各自分布在省內粵語、潮語、客家話、雷州話等文言區,各個種類的木偶 雕刻 製作、操縱技藝以及藝術風格,彼此有異,豐富多彩,均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漢族傳統藝術。 高州木偶戲:又名鬼仔戲,是高州民間藝人不斷吸收、改造、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新劇種。由一名藝人表演,集唱、做、吹、打於一身。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擔木偶箱則可全部裝下。逢年過節或農閑時,木偶藝人便肩挑著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廳中央,擺放一張方桌,則可以架設成為木偶表演舞台。高州木偶戲以杖頭木偶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堅韌的木料加工成型後,採用變形誇張的手法,進行彩繪、裝璜,使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木偶藝人不僅能使木偶的頭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靈活自如,還可令其眼、口張合生動逼真。表演時,可以令木偶開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書、寫字、開弓射箭等動作,一舉一動,准確自然。而且,木偶的操作、唱腔對白、鑼鼓敲打等全套表演藝術,均由一個藝人完成。藝人熟練的操作技巧,明快的曲藝唱腔,激昂的鑼鼓點擊,令人贊嘆不絕。高州單人木偶表演,多次被選送到北京演出,並獲得獎勵。
木偶戲按木偶形體和操作技術不同,分為杖頭木偶戲,布袋木偶戲和提線木偶戲。據記載,南朝元嘉三年(426),杖頭木偶戲從中州傳入化州,元朝傳到我市各地。明萬曆年間,隨著閩南人向粵西移居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布袋木偶戲傳入粵西,逐漸演變成電白,化州等地的「扁擔戲」,後與杖頭木偶戲結合形成單人木偶戲,布袋木偶已不單獨存在。
杖頭木偶戲俗稱「鬼仔戲」,按木偶戲班的人員及裝備分為:小班,即單人木偶戲,由1名藝人表演;中班,3至4人;大班,10至15人。一班木偶戲有30多個木偶頭像,分生、旦、凈、丑、武生、須生等角色。演出時以鑼、鈸、鼓、木魚等打擊樂配合出場和過門,藝人按角色行當不同的表演程式和動作表演,唱出男、女、老、少不同的聲音和各種角色行當的語言特色。木偶戲的唱腔是在當地流行的山歌調基礎上演變而成。
「文化大革命」中茂名市的木偶戲基本停演、直到1978年才迅速恢復和發展。 廣東五華素有「木偶之鄉」之稱,其木偶戲是提線木偶。五華木偶戲於明朝初年由福建傳入,流行至今已有600多年。2008年6月,五華提線木偶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華木偶戲在表演藝術技巧方面創新了不少高難度絕技,如舞獅、拉二胡、吹哨吶、耍扇、拔劍、射箭、翻筋斗、噴火、書法等,達到了「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藝術效果。
五華縣木偶劇團團長近李新賢於2000年開創的木偶書法表演被譽為「天下一絕」:小小木偶邁著輕盈的步伐走上舞台,款款向觀眾點頭致意,然後走近書寫台,舉手、握筆、蘸墨、運筆,遒勁有力的書法便躍然於紙上……更讓人吃驚的是木偶書法表演的書寫速度和效果幾乎與常人無異,精湛技藝堪稱一絕。然而,讓非遺保護者們擔憂的是,此絕活在國內僅有兩人掌握。
木偶戲傳入五華有五百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五華縣安流鎮、轉水鎮、梅林鎮、棉洋鎮、周江鎮、龍村鎮、橫陂鎮、華陽鎮、水寨鎮等,現代傳人有李新賢、李廣雲等。五華提線木偶製作精細、體形高大,木偶臉譜與劇本人物性格比較吻合,木偶造型生動迫真,老百姓非常喜愛。曾多次出國表演,受到國內外觀眾的贊譽。
提線木偶是中國漢族民間藝術的一塊瑰寶,要把人才培養要放在非遺傳承的重要位置,莫讓民間「絕活」變成「絕唱」。「要積極創新非遺人才培養方式,比如可以採取政府給傳承人實質性幫助的方式,激勵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涉足非遺行業。同時可以把非遺寫入教材,貫穿到小學、中學、大學的教學、學習中。」 宋代的百戲,有許多形式一直在潮州流傳著,如「頂礱」、「掉斗」、「掉鑼」、「飛鈸」、「倒吊吹雙嘀嗒(嗩吶)」等等。還有手操布套木偶,俗叫「布袋戲」等等。這些百戲及木偶戲都與一些音樂形式有關,一直在民間流播著。是一種貣源 於17 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台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 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 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干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 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 之通稱。 演出上可分為前場與後場,前場即戲台部分,觀眾可見到操偶師傅操作人偶於戲台上的表演, 後場則包括了操偶師、樂團和口白師傅。 不管哪種形式表演,布袋戲的演出都需要有戲台。
19 世紀,布袋戲發展出仐角棚戲台,又稱作稱綵樓,其在舞台的左右前方各加一個斜面,吸 引左右兩側的觀眾,此種仐角形舞台設計,雖戲台場寬雖未大幅度增加,卻使得戲台空間及 視覺效果更加富變化。而此類美觀而裝飾豐富的戲台,雖然能吸引觀眾且本身即為雕刻的藝 術品,但造價昂貴且搬運不易,因此並非所有戲班皆能夠負擔得貣,因此在台灣於1930 年付 後,出現了一種看板式的彩繪戲棚。這類戲台的裝飾圖案全數以帄面彩繪的方式製作,其造 價便宜也易於搬運,且舞台效果並不輸給傳統戲台。 潮州鐵枝木偶從南宋時由中原傳入潮州的皮影戲衍生而來,流傳於粵東、閩南各地。其發展過程是由平面剪影逐步經歷陽窗紙影(平面)、圓身紙影(立體)而成為木偶,故操縱仍保持皮影戲的特點而稱為鐵枝木偶。是杖頭木偶的一種,體形較小,其主要特點是這種木偶靠三根鐵枝操縱表演,主竿置於偶人背部中間,側竿分置於左右兩臂,由藝人在幕後操縱。表演時通過連在偶像後的三根鐵枝操縱,用推、拉、提、撥、抖等手法表演各種動作,表演劇目、人物動作、音樂唱腔與潮劇同。是國際木偶藝術的稀有品種,具有較高研究價值。
清代以後,為滿足觀眾視覺欣賞需要,藝人們逐漸把舞台蒙上的白紙去掉,把偶像從平面改為圓身,於是捆草為身、扎紙為手、削木為足、塑泥為頭,在當時稱為圓身紙影。後經藝人不斷實踐,逐步形成偶像舞台表演。
鐵枝木偶的偶頭是用紅泥塑成。曬干後烘烤定型。再塗上防水的顏料,按照不同的角色身份畫成各種人物的臉譜,演出時穿戴上不同的裝束,就成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戲曲人物。
由於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時尚的改變,演出市場日益萎縮;木偶班大多為半農半藝,是鬆散形業余藝術團體,對木偶戲的研究傳承具有一定難度,特別是一些高難表演技藝面臨失傳,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傳承。
『柒』 關於民間藝術木偶藝術的文章
木偶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1978年山東萊西縣漢墓的發掘發現;使我們看到漢代製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靈活操縱的木偶實物,這也證實了《列子·湯問》記載的「偃師造神奇木偶」和《樂府雜錄》記載的「陳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頓圍困劉邦」故事的可能性。據唐杜佑《通典》記載:「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之於嘉會」。這說明到了漢末,已有了喪葬、嘉會並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到了隋代,木偶的製作高度發達,已從演百戲(古代雜技的總稱)、歌舞發展到表演故事片斷,形成了木偶戲的雛形(詳見《大業拾遺記》)。唐代,木偶藝術日漸成熟、高超。據《明皇雜錄》載:唐玄宗被李輔國迫遷西內時,曾作過一首詠吟傀儡的詩:「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一說此詩為梁鋥作),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當時木偶戲的逼真及觀賞者的感受。封演撰《封氏見聞記》載:唐「大歷中,太原節度使辛雲京葬日,諸道節度使人修祭。范陽祭盤最為高大,刻木為尉遲鄂公突厥斗將之戲,機關動作,不異於生,……又設項羽與漢高祖會鴻門之像,良久乃畢」。由此可見,唐代木偶不但成為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形式(盡管它還不時的為喪葬服務),而且已發展到「閭市盛行焉」(見杜佑《通典》)。宋元時期是木偶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據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汴京開封瓦舍(宋代城市裡娛樂場所集中的地方。作者注)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欄(百戲雜劇演出場所。作者注)50餘座」,「可容數千人」。 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 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至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宋代是我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製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全國各地,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區木偶戲更為繁榮,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說。清代以後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流行范圍廣,而且演出的聲腔也日益增多,出現了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葯發木偶戲、臨高人偶戲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葯發木偶五種 木偶戲 【釋義簡介】 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木偶戲的表演更加豐富多彩。除了演出傳統的戲曲節目外,還表演話劇、歌舞劇、連續劇,甚至出演廣告等。與此同時,木偶戲也面臨著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激烈競爭。傳統的木偶戲蘊藏著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審美意識,應加以扶持和保護。 【種類】 根據木偶的結構和演員操縱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又可分為不同的種類。主要有提線木偶和托棍木偶兩類。 托棍木偶 提線木偶 又稱線偶或線戲,也叫懸絲木偶。在木偶的重要關節部位如頭、背、腹、手臂、手掌、腳趾等,各綴絲線,演員拉動絲線以操縱木偶的動作。 托棍木偶 又稱杖頭木偶,在木偶頭部及雙手部位各裝操縱桿,頭部為主桿,雙手為側桿,演員操縱時左手持主桿,右手持側桿,舉起木偶操縱其動作。手套木偶,又稱掌中木偶、布袋戲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頭部中空,頸下縫合布內袋連綴四肢,外著服裝,演員的手掌伸入布內袋作為偶人軀干,五指分別撐起頭部及左右臂,相互協調操縱偶人作各種動作,偶人雙腳可用另一手撥動,或任其自然擺動。 【中國木偶造型藝術】 概述 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角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 四川大木偶表演 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花樣翻新。或行當齊備(生、旦、凈、丑俱全),或工藝精良,或精雕細琢,或曠達寫意,風韻各異,出現了江加走、徐子清這樣聞名於世的雕刻大師。民國以後,尤其近幾十年,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 度,就整體而言,當今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 主要階段 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軌跡,大體分三個階段: ⑴三雕七畫階段。由藝人先雕頭形,再畫臉譜,以區別人物,造型主要靠畫臉。 ⑵雕繪結合階段。造型、雕刻、繪畫並重,講求創造性和技法性,出現了專業偶頭藝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屬這兩個階段。 ⑶可塑性與隨意性階段。現、當代木偶造型藝術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產品,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和時代審美趨向,設計、製作木偶,使之更富誇張性,更具木偶藝術特點,不僅擺脫了單純戲曲化的傳統,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藝術追求,構成了絢爛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這是中國木偶造型藝術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 。
『捌』 偶戲資料
偶戲概論
鄭嘉音
~偶戲表演是使無生命物轉化為有生命物的一項奇跡,觀眾為物體展現出生命而感到驚喜,演員的喜悅則來自於賦與物體生命的過程。~
——俄國偶戲大師歐不拉佐夫
【幻 象 的 藝 術】
十多年前欣賞法國香提偶劇團來台演出,對於兩個水滴狀的海棉物體竟然可以展現出喜怒哀樂感到不可思議,而自己竟然為了他們之間的悲歡離合而感動落淚。俄國偶戲大師歐不拉佐夫在自傳中曾說:「偶戲表演是使無生命物轉化為有生命物的一項奇跡,觀眾為物體展現出生命而感到驚喜,演員的喜悅則來自於賦與物體生命的過程。」的確,在表演美學上,偶戲則是屬於一種「幻象的藝術」:戲偶、演員、觀眾三者之間緊密交心,在演出中共同體驗生命的形成與完成。正是這種生命的喜悅、存在的感動,使偶具有獨特的親和力,因為觀眾在看的過程中投射出自己的情感,與表演者、戲偶共同努力來完成偶的生命表現,這真假虛實之間的藝術著實令人著迷。
正如音樂、舞蹈、文學、繪畫之於它們的創作者一般,偶戲也是創作者用以和觀賞者之間溝通的媒介,透過戲偶的設計和演出,可以展現創作者從生活中的體會、對世事的批判或對生命的歌詠。偶戲的表現特色不在於模仿現實,而在於抽取角色精髓而加以誇張化。如此更能使角色活靈活現,讓觀眾印象深刻。
偶戲的歷史也像舞蹈、戲劇一般,由宗教、儀式而發源、而後演變為王公貴族以至鄉野民間的主要娛樂。二十世紀隨著現代藝術運動的興起偶戲也有了一些實驗性的轉變:例如在一出戲里混合使用不同型式的偶戲、甚至結合舞蹈或多媒體等不同表演形式;或是無物不成偶,偶的設計不一定要具有人物或動物等特定形象,也可以是抽象形狀的組合,甚至鍋碗瓢盆都可當做偶來演出;也有藝術家以偶戲虛實一線間的特質做文章,不但以人、偶同台演出,更有偶戲演員與自己操演的戲偶鬥智的情節出現。
在偶戲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脖子可以伸長縮短的長頸鹿、肚子有窗戶可以打開的小丑、一百隻腳的章魚,任你馳騁無窮的想像在偶戲的舞台。輕輕地閉上眼睛,回想起小時候:手上套個手帕便能演出史艷文大戰敵人、或將洋娃娃當做妹妹般細心地餵奶、蓋被子來照顧、或是原子筆夾上一隻尺當做飛機耍弄,這般情感的投射與偶戲的精神完全相通。其實演偶戲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讓我們重拾這遺忘已久的記憶(技藝),盡情享受玩偶戲的樂趣。
【偶 戲 形 式】
以操控方式來區分,偶戲可分為:
1. 面具、人偶 Mask, Full Body Puppet
戴在演員臉上或頭上,再加上演員本身的肢體來演出。是偶戲最早的形式,由儀式中人類企圖與天溝通的慾望而產生。優點是可藉臉型的改變,輔助演員徹底營造出一個完全不同的角色。
2. 手套偶 Hand Puppet,Glove Puppet
凡套於手中操作均屬之,基本型可分為掌中式手套偶(如布袋戲)與開口式手套偶(Moving-mouth Puppet)。靈活有親和力,容易入門。
3. 懸絲偶(提線傀儡) String Puppet, Marionette
操偶者從偶的上方控制戲偶,偶身上有線綁到操控器(傳統稱提線板)上,演員拉動線來操控戲偶。可以做到很細致的動作,難度較高。也有以鐵枝穿過偶頭到操控器來支撐戲偶,戲偶其他部位仍用線操作,稱為鐵枝懸絲偶(Rod Marionette)。
4. 杖頭偶(棒偶、撐桿偶) Rod Puppet
杖頭偶演員由偶的下方以一隻手握住命桿操控偶的重心,另一隻手握住兩根手桿來操控偶的手臂。
5. 影偶 Shadow Puppet
表演者在螢幕後方,以光打在影偶上投射到螢幕,觀眾坐在螢幕前方,看到的是投射在螢幕上的影子。從前偶多用皮雕刻而成皮影戲,現代則可使用卡紙、塑膠片、薄木板、或護貝方式製作各式影偶,再加上光的顏色或位置變化製作「光影戲」。
6. 執頭偶 Table-top Puppet
近代西方偶戲家借用日本文樂的偶戲形式改變而來,演員站在偶的後方以棍棒或握環操縱戲偶,是目前現代劇場喜愛用的一種形式。
7. 其他
現代偶戲無奇不有,或套於腳上,或混合操作形式,或用鍋碗瓢盆等日常用品當做偶來演出,只要能操控無生命物將之展現出生命現象及角色個性,便可稱之為偶。
【偶 戲 欣 賞】
一出好的偶戲,可以分為戲偶設計製作和演出兩大部份來討論:在戲偶的設計製作方面,無論在造型、顏色、選用的材質、操作的功能性都要能充分符合演出的需要以及創作者欲展現的風格。在演出方面,偶戲表演是空間和時間交叉下的藝術,戲偶的姿態、移動的方式及節奏都是詮釋角色個性的關鍵。當然和其他環節如音效、音樂、舞台及燈光的搭配也是為戲加分的重點。
1.與一般戲劇相通處:導演手法、劇情、音樂、燈光、舞台、道具、演員表現等。
2.偶戲特有的:
◎工藝層面:偶的製作——材質、造型、顏色、操作靈活性。
◎表演層面:偶的演出——角色個性詮釋、動作節奏、配音。
◎藝術層面:風格、整體搭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偶戲簡介
--------------------------------------------------------------------------------
中國台灣網 (2006年05月12日)
傳統舞台戲曲淵源流長,以其角色扮演之不同,可分兩大類,其一為以真人扮演角色演出的「大戲」;其二是以偶人扮演角色演出的「偶戲」(「偶人戲」)。此外,東方尚有一種傳統的「面具戲」,其角色是以真人戴著面具或假頭來扮演,如中國民間的「儺戲」,但未發展成傳統舞台戲曲,而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及泰國等地,其面具戲均極具藝術水平。
以偶戲製作與舞台型態之不同,可分立體偶戲與平面偶戲,前者演出時使用三度空間之舞台,後者舞台是不具深度的平面。換言之,偶戲乃以一種特定戲偶來扮演角色,由人使用特定操作技術,而具有特定形式所演出之舞台戲曲。以戲偶之製作言,影戲與板戲使用平面戲偶,而其它戲偶則使用立體戲偶,為配合戲偶演出,前者使用平面舞台,後者使用立體舞台。此外,如以戲偶操作技巧來分,則可分為懸提式偶戲與托舉式偶戲兩類;而托舉式偶戲以其操作之不同,又有「手舉」與「杖舉」之分。
以戲曲之表現言,手操傀儡戲與提線傀儡戲的演出最為細膩,擅長表現抒情與悲劇性效果;掌中傀儡戲操作靈巧,並富於變化,長於表現動作快速之武戲;杖頭傀儡戲表現方式較為單純;手托傀儡戲以手舉操作戲偶頭部,表演時生動活潑;至於影戲之演出,一般均需透過燈火照射之影窗,適於表現纖細優美,如夢如詩之意境。
中國偶戲的歷史相當古老,漢代以降,喪葬禮俗中出現魁※,系仿俑而作。魏晉以後,魁※之發展一分為二,其一成為「宮戲」,用精巧的機關操作,當時稱為「水戲」或「水飾」,亦即「機關傀儡」,唐代則有「盤鈴傀儡」及「祭盤傀儡戲」,至宋代發展成「水傀儡」;其二是保持魁※以人操作的原始型態,並改進操作方法,至唐代已有杖舉與提線操作之型態,宋代之偶戲已有提線傀儡戲、杖頭傀儡戲及影戲三種。元代大戲吸收講唱文學、歌舞百戲及偶戲之精華,逐漸發展成圓熟的舞台戲曲,偶戲因而成為支流,但卻在民間茁壯成長,並流傳至各地。提線與杖頭傀儡戲,歷明清兩代傳延至今,杖頭傀儡戲又發展成手托傀儡戲及掌中傀儡戲,前者近代盛行於廣東,後者流傳南北各地,閩南地區尤盛。影戲則曾在明末盛行於北方,清朝時,名師更雲集於北京,發展相當繁盛。(※字左為石,右為壘)
中國偶戲大致可分成影偶戲與木偶戲兩大類,如傀儡戲、提線戲、手托戲、杖頭戲、杖頭傀儡戲、懸絲傀儡戲、木頭人戲、布袋戲、木偶戲、掌中戲、影戲、紙影戲、筷子戲、皮影戲等;各地偶戲之名稱亦不盡相同,如皮影戲又稱皮猴戲,掌中戲又名布袋戲,名稱之多,不勝枚舉。
影偶戲與木偶戲,兩者之戲偶造型與舞台型式皆有不同,影偶戲是用厚紙或動物的皮革鏤雕人、物,並以各種服飾、臉譜配合人物性格。它的造型是平面側影,而後用燈光反射原理,將其影像顯現在豎立的窗影上。而木偶戲的戲偶身軀主要部分如頭、手多用木頭雕制,而後披戴衣冠或其它服飾,一如真人扮演的造型,它表演的舞台亦如傳統戲曲的縮影。
台灣偶戲中,以皮影戲歷史最為悠久,考其來源,一自中國北方,一自印度輾轉傳入中土,再由閩南傳至台灣;至於布袋戲與傀儡戲,均由大陸北方傳至閩南,再從閩南傳入本省。而傀儡戲是最富神秘性之劇種,與宗教祭儀關系密切,由於演出時諸多禁忌,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其普遍性不及布袋戲與皮影戲,傳承上更是岌岌可危。
(來源:《台灣戲曲》)
『玖』 威尼斯面具的種類
威尼斯面具一般分為:1. 傳統威尼斯面具,像Bauta,larva等等。2.舞台戲劇面具,是歐洲戲劇所常使用的道具,因此這些面具便會有一定的「性格」。3. 現今幻想型面具,這是面具藝術藝術家手裡被創意發揮所創造的新面具風格。
威尼斯面具在過去的歷史上主要包含兩種類型:
狂歡節面具(Carnival Masks)和即興藝術喜劇面具(Commedia dell'Arte Masks)。
狂歡節面具
Carnival Masks
這些面具最能代表威尼斯威尼斯人的精神,他們用它計劃派對,犯罪和樂趣。有許多的場合,人們盛裝打扮,事實上,面具在一年當中就有數個月份 能派得上用場。十八世紀的威 尼斯,享受它那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嘉年華會之美譽。所有的社會階級都參與其中,這是個 集體的魔法,而面具是這一切把戲的表徵。
狂歡節面具包含了:
Bauta (as well as from bau(or babau))
Dama di Venezia
Gatto
Volto
Medico della Peste
即興藝術喜劇的面具
Commedia dell'Arte Masks
這些面具追溯至十六世紀後半葉,表現出人的性格特質、種族傳統,以及義大利各個城市 的專職與行業,專業的喜劇演員將之呈現於喜劇藝術上,賦予其人性。
即興藝術喜劇,(譯文涵義為「專業藝術家的喜劇」)形式是即興演出的劇場,始於十六世紀, 在十八世紀前都仍十分活躍,今日仍可見到這類表演。旅行各地的表演團會設置一個戶外 的舞台,並且提供一些趣味性表演,如雜技、雜耍,更為典型的是滑稽幽默的表演,那建立在角色已確立的某個劇目基礎上,配上粗糙的劇情線,被稱為《注1》Canovaccio.
團員們偶爾會直接在他們旅行用的四輪馬車後頭就表演起來,比較像是《注2》Carro di Tespi的特色,Canovaccio這種劇本可追溯回上古時期(定義為A.D. 476以前)。
即興表演的主題圍繞在劇團的戲目上,內容是一些平凡常見的情況,偷情、忌妒、晚年、 愛情,有些可追跡自Plautus和Terence創作的羅馬喜劇。對話跟行為中顯見時事的反映,慣於諷刺當地的丑聞、近來的事件,或者地區性的體驗,混合古老的玩笑或引人發笑的經典句子。男性的即興藝術喜劇演員藉由代表地區或城鎮的面具描繪出角色。女性演員,不管怎樣,通常是不戴面具的。事實上,女性的角色常常由男性去穿戴女服和假發來扮演, 恰如其分——滑稽的模仿。
貼近生活的題材、即興的對話,以這樣的方式,義大利的即興喜劇亦可在許多其它型態的戲劇中發現其蹤影,從啞劇和英國的滑稽木偶戲《注3》Punch and Judy,到現代的卡通動畫、電視連續劇,甚至是職業摔角。即興喜劇中的角色和轉義比喻也被運用在現代的小說中,從奇幻到文學性作品都有,尤其是英國作家 Michael Moorcock的《注4》Jerry Cornelius故事中,它在獲得Muzak(音樂聯播網)的獎項後高潮落幕。
注一:Canovaccio是義大利喜劇演員使用的一種劇本草案,只提供了動作與布景,其它演出全由演員本身即興發揮,因此喜劇演員都必須具備良好的想像力。
注二:Carro di Tespi是起於19世紀初的戲劇,從前是由法西斯政權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在1930年後將歌劇帶入一般平民的生活里。這種戲劇有固定的時間在不同城市演出,劇團會隨季節旅行,形式就是在劇團旅行用的馬車後表演。
注三:Punch and Judy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手套式木偶劇,也是最早使用牽線木偶的偶劇, 以Punch和他的妻子Judy為主軸特色,通常由一個操偶者獨立演出。此偶劇深深受到意大 利即興喜劇的影響。
注四:Jerry Cornelius是一個可以變為任何人的個體,名字是固定的,但是使用這個名字的人卻可以變換。由Michael Moorcock為領頭者,自1965年寫出一系列的故事,許多作家 受到影響也陸續跟進。
即興喜劇面具包含了:
Arlecchino
Brighella
Burattino
Capitan Scaramouche
Colombina
Dottor Balanzone
Pantalone
Pierrot (Pedrolino in his Italian incarnation)
Pulcinella
Zanni (also said Zan,Zane,Zuane)
Jester(Jolly)
共十一種
『拾』 一位演員演出時總是戴一個手套,是為什麼
他演的是奧賽羅中的摩爾人。這次疏忽使他整場演出時戴著手套,觀眾猜到他手是白的。他在演完時,到後台把手染黑了,又戴上手套出來謝幕,並當著觀眾的面摘下手套,用以消除觀眾心中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