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行喪是什麼意思
一般是舉行喪事的意思。
⑵ 萬年歷 黃道吉日 不宜行喪是什麼意思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23
⑶ 黃歷中行喪是什麼意思
黃歷中「行喪」的意思就是適合辦理喪事,比如出殯等。
黃歷是一種能同時顯示公歷、農歷和干支歷等多套歷法,並附加大量與趨吉避兇相關的規則和內容的歷書。黃歷古時由欽天監計算頒訂,因此也稱皇歷。其內容指導漢族勞動農民耕種時機,故又稱農民歷。漢族民間俗稱為通書。但因通書的"書"字跟"輸"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勝。
黃歷也叫皇歷,是古代帝王遵循的一個行為規范的書籍,這裡面不但包括了天文氣象、時令季節而且還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由於它是皇帝家族才可以用的,所以就叫"皇歷",辛亥革命以後打倒了帝制,才把"皇歷"改寫成"黃歷"了。
在現代,黃歷的主要內容包括:公歷、農歷和干支歷三套歷法,二十四節氣與禮拜天(星期)、宜忌、沖煞、方位、流年、太歲、三元九運、玄空九星等等。內容豐富,因各家編寫出版而不同。
⑷ 謝承後漢書曰:康字季寧……翻譯
虞翻字仲翔,會稽餘姚人也,吳書曰:翻少好學,有高氣。年十二,客有候其兄者,不過翻,翻追與書曰:「仆聞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針,過而不存,不亦宜乎!」客得書奇之,由是見稱。太守王朗命為功曹。孫策征會稽,翻時遭父喪,衰絰詣府門,朗欲就之,翻乃脫衰入見,勸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戰敗績,亡走浮海。翻追隨營護,到東部候官,候官長閉城不受,翻往說之,然後見納。吳書曰:翻始欲送朗到廣陵,朗惑王方平記,言「疾來邀我,南嶽相求」,故遂南行。既至候官,又欲投交州,翻諫朗曰:「此妄書耳,交州無南嶽,安所投乎?」乃止。朗謂翻曰:「卿有老母,可以還矣。」翻別傳曰:朗使翻見豫章太守華歆,圖起義兵。翻未至豫章,聞孫策向會稽,翻乃還。會遭父喪,以臣使有節,不敢過家,星行追朗至候官。朗遣翻還,然後奔喪。而傳雲孫策之來,翻衰絰詣府門,勸朗避策,則為大異。翻既歸,策復命為功曹,待以交友之禮,身詣翻第。江表傳曰:策書謂翻曰:「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勿謂孫策作郡吏相待也。」
策好馳騁游獵,翻諫曰:「明府用烏集之眾,驅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雖漢高帝不及也。至於輕出微行,從官不暇嚴,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則不威,故白龍魚服,困於豫且,白?自放,劉季害之,原少留意。」策曰:「君言是也。然時有所思,端坐悒悒,有裨諶草創之計,是以行耳。」吳書曰:策討山越,斬其渠帥,悉令左右分行逐賊,獨騎與翻相得山中。翻問左右安在,策曰:「悉行逐賊。」翻曰:「危事也!」令策下馬:「此草深,卒有驚急,馬不及縈策,但牽之,執弓矢以步。翻善用矛,請在前行。」得平地,勸策乘馬。策曰:「卿無馬奈何?」答曰:「翻能步行,日可二百里,自征討以來,吏卒無及翻者,明府試躍馬,翻能疏步隨之。」行及大道,得一鼓吏,策取角自鳴之,部曲識聲,小大皆出,遂從周旋,平定三郡。江表傳曰:策討黃祖,旋軍欲過取豫章,特請翻語曰:「華子魚自有名字,然非吾敵也。加聞其戰具甚少,若不開門讓城,金鼓一震,不得無所傷害,卿便在前具宣孤意。」翻即奉命辭行,徑到郡,請被褠葛巾與(敵)相見,謂歆曰:「君自料名聲之在海內,孰與鄙郡故王府君?」歆曰:「不及也。」翻曰:「豫章資糧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果孰與鄙郡?」又曰:「不如也。」翻曰:「討逆將軍智略超世,用兵如神,前走劉揚州,君所親見,南定鄙郡,亦君所聞也。今欲守孤城,自料資糧,已知不足,不早為計,悔無及也。今大軍已次椒丘,仆便還去,明日日中迎檄不到者,與君辭矣。」翻既去,歆明旦出城,遣吏迎策。策既定豫章,引軍還吳,饗賜將士,計功行賞,謂翻曰:「孤昔再至壽春,見馬日磾,及與中州士大夫會,語我東方人多才耳,但恨學問不博,語議之間,有所不及耳。孤意猶謂未耳。卿博學洽聞,故前欲令卿一詣許,交見朝士,以折中國妄語兒。卿不原行,便使子綱;恐子綱不能結兒輩舌也。」翻曰:「翻是明府家寶,而以示人,人倘留之,則去明府良佐,故前不行耳。」策笑曰:「然。」因曰:「孤有徵討事,未得還府,卿復以功曹為吾蕭何,守會稽耳。」後三日,便遣翻還郡。臣松之以為王、華二公於擾攘之時,抗猛銳之鋒,俱非所能。歆之名德,實高於朗,而江表傳述翻說華,雲「海內名聲,孰與於王」,此言非也。然王公拒戰,華逆請服,實由孫策初起,名微眾寡,故王能舉兵,豈武勝哉?策後威力轉盛,勢不可敵,華量力而止,非必用仲翔之說也。若使易地而居,亦華戰王服耳。按吳歷載翻謂歆曰:「竊聞明府與王府君齊名中州,海內所宗,雖在東垂,常懷瞻仰
。」歆答曰:「孤不如王會稽。」翻復問:「不審豫章精兵,何如會稽?」對曰:「大不如也。」翻曰:「明府言不如王會稽,謙光之譚耳;精兵不如會稽,實如尊教。」因述孫策才略殊異,用兵之奇,歆乃答雲當去。(此說為勝也)翻出,歆遣吏迎策。二說有不同,〔此說為勝也〕。
翻出為富春長。策薨,諸長吏並欲出赴喪,翻曰:「恐鄰縣山民或有奸變,遠委城郭,必致不虞。」因留制服行喪。諸縣皆效之,咸以安寧。吳書曰:策薨,權統事。定武中郎將暠,策之從兄也,屯烏程,整帥吏士,欲取會稽。會稽聞之,使民守城以俟嗣主之命,因令人告諭暠。會稽典錄載翻說暠曰:「討逆明府,不竟天年。今攝事統眾,宜在孝廉,翻已與一郡吏士,嬰城固守,必欲出一旦之命,為孝廉除害,惟執事圖之。」於是暠退。臣松之案:此二書所說策亡之時,翻猶為功曹,與本傳不同。後翻州舉茂才,漢召為侍御史,曹公為司空辟,皆不就。吳書曰:翻聞曹公辟,曰:「盜跖欲以餘財污良家邪?」遂拒不受。
翻與少府孔融書,並示以所著易注。融答書曰:「聞延陵之理樂,睹吾子之治易,乃知東南之美者,非徒會稽之竹箭也。又觀象雲物,察應寒溫,原其禍福,與神合契,可謂探賾窮通者也。」會稽東部都尉張紘又與融書曰:「虞仲翔前頗為論者所侵,美寶為質,雕摩益光,不足以損。」
孫權以為騎都尉。翻數犯顏諫爭,權不能悅,又性不協俗,多見謗毀,坐徙丹楊涇縣。呂蒙圖取關羽,稱疾還建業,以翻兼知醫術,請以自隨,亦欲因此令翻得釋也。後蒙舉軍西上,南郡太守麋芳開城出降。蒙未據郡城而作樂沙上,翻謂蒙曰:「今區區一心者麋將軍也,城中之人豈可盡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龠乎?」蒙即從之。時城中有伏計,賴翻謀不行。關羽既敗,權使翻筮之,得兌下坎上,節,五爻變之臨,翻曰:「不出二日,必當斷頭。」果如翻言。權曰:「卿不及伏羲,可與東方朔為比矣。」
魏將於禁為羽所獲,系在城中,權至釋之,請與相見。他日,權乘馬出,引禁並行,翻呵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權呵止之。後權於樓船會群臣飲,禁聞樂流涕,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權悵然不平。吳書曰:後權與魏和,欲遣禁還歸北,翻復諫曰:「禁敗數萬眾,身為降虜,又不能死。北習軍政,得禁必不如所規。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權不聽。群臣送禁,翻謂禁曰:「卿勿謂吳無人,吾謀適不用耳。」禁雖為翻所惡,然猶盛嘆翻,魏文帝常為翻設虛坐。
權既為吳王,歡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陽醉,不持。權去,翻起坐。權於是大怒,手劍欲擊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農劉基起抱權諫曰:「大王以三爵之後(手)殺善士,雖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賢畜眾,故海內望風,今一朝棄之,可乎?」權曰:「曹孟德尚殺孔文舉,孤於虞翻何有哉?」基曰:「孟德輕害士人,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義,欲與堯、舜比隆,何得自喻於彼乎?」翻由是得免。權因敕左右,自今酒後言殺,皆不得殺。
翻嘗乘船行,與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驅曰:「避將軍船!」翻厲聲曰:「失忠與信,何以事君?傾人二城,而稱將軍,可乎?」芳闔戶不應而遽避之。後翻乘車行,又經芳營門,吏閉門,車不得過。翻復怒曰:「當閉反開,當開反閉,豈得事宜邪?」芳聞之,有慚色。
翻性疏直,數有酒失。權與張昭論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語神仙,世豈有仙人(也)!」權積怒非一,遂徙翻交州。雖處罪放,而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翻別傳曰:權即尊號,翻因上書曰:「陛下膺明聖之德,體舜、禹之孝,歷運當期,順天濟物。奉承策命,臣獨抃舞。罪棄兩絕,拜賀無階,仰瞻宸極,且喜且悲。臣伏自刻省,命輕雀鼠,性輶毫釐,罪惡莫大,不容於誅,昊天罔極,全宥九載,退當念戮,頻受生活,復偷視息。臣年耳順,思咎憂憤,形容枯悴,發白齒落,雖未能死,自悼終沒,不見宮闕百官之富,不睹皇輿金軒之飾,仰觀巍巍眾民之謠,傍聽鍾鼓侃然之樂,永隕海隅,棄骸絕域,不勝悲慕,逸豫大慶,悅以忘罪。」又為老子、論語、國語訓注,皆傳於世。翻別傳曰:翻初立易注,奏上曰:「臣聞六經之始,莫大陰陽,是以伏羲仰天縣象,而建八卦,觀變動六爻為六十四,以通神明,以類萬物。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平輿令成,纘述其業,至臣祖父鳳為之最密。臣亡考故日南太守歆,受本於鳳,最有舊書,世傳其業,至臣五世。前人通講,多玩章句,雖有秘說,於經疏闊。臣生遇世亂,長於軍旅,習經於枹鼓之間,講論於戎馬之上,蒙先師之說,依經立注。又臣郡吏陳桃夢臣與道士相遇,放發被鹿裘,布易六爻,撓其三以飲臣,臣乞盡吞之。道士言易道在天,三爻足矣。豈臣受命,應當知經!所覽諸家解不離流俗,義有不當實,輒悉改定,以就其正。孔子曰:'乾元用九而天下治。'聖人南面,蓋取諸離,斯誠天子所宜協陰陽致麟鳳之道矣。謹正書副上,惟不罪戾。」翻又奏曰:「經之大者,莫過於易。自漢初以來,海內英才,其讀易者,解之率少。至孝靈之際,潁川荀諝號為知易,臣得其注,有愈俗儒,至所說西南得朋,東北喪朋,顛倒反逆,了不可知。孔子嘆易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以美大衍四象之作,而上為章首,尤可怪笑。又南郡太守馬融,名有俊才,其所解釋,復不及諝。孔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豈不其然!若乃北海鄭玄,南陽宋忠,雖各立注,忠小差玄而皆未得其門,難以示世。」又奏鄭玄解尚書違失事目:「臣聞周公制禮以辨上下,孔子曰'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是故尊君卑臣,禮之大司也。伏見故徵士北海鄭玄所注尚書,以顧命康王執瑁,古'月'似'同',從誤作'同',既不覺定,復訓為杯,謂之酒杯;成王疾困憑幾,洮頮為濯,以為澣衣成事,'洮'字虛更作'濯',以從其非;又古大
篆'丱'字讀當為'柳',古'柳''丱'同字,而以為昧;'分北三苗','北'古'別'字,又訓北,言北猶別也。若此之類,誠可怪也。玉人職曰天子執瑁以朝諸侯,謂之酒杯;天子頮面,謂之澣衣;古篆'丱'字,反以為昧。甚違不知蓋闕之義。於此數事,誤莫大焉,宜命學官定此三事。又馬融訓注亦以為同者大同天下,今經益'金'就作'銅'字,詁訓言天子副璽,雖皆不得,猶愈於玄。然此不定,臣沒之後,而奮乎百世,雖世有知者,懷謙莫或奏正。又玄所注五經,違義尤甚者百六十七事,不可不正。行乎學校,傳乎將來,臣竊恥之。」翻放棄南方,雲「自恨疏節,骨體不媚,犯上獲罪,當長沒海隅,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弔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以典籍自慰,依易設象,以占吉凶。又以宋氏解玄頗有繆錯,更為立法,並著明楊、釋宋以理其滯。臣松之案:翻雲「古大篆'丱'字讀當言'柳',古'柳''丱'同字」,竊謂翻言為然。故「劉」「留」「聊」「柳」同用此字,以從聲故也,與日辰「卯」字字同音異。然漢書王莽傳論卯金刀,故以為日辰之「卯」,今未能詳正。然世多亂之,故翻所說雲。荀諝,荀爽之別名。
初,山陰丁覽,太末徐陵,或在縣吏之中,或眾所未識,翻一見之,便與友善,終成顯名。會稽典錄曰:覽字孝連,八歲而孤,家又單微,清身立行,用意不苟,推財從弟,以義讓稱。仕郡至功曹,守始平長。為人精微絜凈,門無雜賓。孫權深貴待之,未及擢用,會病卒,甚見痛惜,殊其門戶。覽子固,字子賤,本名密,避滕密,改作固。固在襁褓中,闞澤見而異之,曰:「此兒後必致公輔。」固少喪父,獨與母居,家貧守約,色養致敬,族弟孤弱,與同寒溫。翻與固同僚書曰:「丁子賤塞淵好德,堂構克舉,野無遺薪,斯之為懿,其美優矣。令德之後,惟此君嘉耳。」歷顯位,孫休時固為左御史大夫,孫皓即位,遷司徒。皓悖虐,固與陸凱、孟宗同心憂國,年七十六卒。子彌,字欽遠,仕晉,至梁州刺史。孫潭,光祿大夫。徐陵字元大,歷三縣長,所在著稱,遷零陵太守。時朝廷俟以列卿之位,故翻書曰:「元大受上卿之遇,叔向在晉,未若於今。」其見重如此。陵卒,僮客土田或見侵奪,駱統為陵家訟之,求與丁覽、卜清等為比,權許焉。陵子平,字伯先,童齔知名,翻甚愛之,屢稱嘆焉。諸葛恪為丹楊太守,討山越,以平威重思慮,可與效力,請平為丞,稍遷武昌左部督,傾心接物,士卒皆為盡力。初,平為恪從事,意甚薄,及恪輔政,待平益疏。恪被害,子建亡走,為平部曲所得,平使遣去,別為佗軍所獲。平兩婦歸宗,敬奉情過乎厚。其行義敦篤,皆此類也。
在南十餘年,年七十卒。吳書曰:翻雖在徙棄,心不忘國,常憂五溪宜討,以遼東海絕,聽人使來屬,尚不足取,今去人財以求馬,既非國利,又恐無獲。欲諫不敢,作表以示呂岱,岱不報,為愛憎所白,復徙蒼梧猛陵。江表傳曰:後權遣將士至遼東,於海中遭風,多所沒失,權悔之,乃令曰:「昔趙簡子稱諸君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諤諤。虞翻亮直,善於盡言,國之周舍也。前使翻在此,此役不成。」促下問交州,翻若尚存者,給其人船,發遣還都;若以亡者,送喪還本郡,使兒子仕宦。會翻已終。歸葬舊墓,妻子得還。會稽典錄曰:孫亮時,有山陰朱育,少好奇字,凡所特達,依體象類,造作異字千名以上。仕郡門下書佐。太守濮陽興正旦宴見掾吏,言次,問:「太守昔聞朱潁川問士於鄭召公,韓吳郡問士於劉聖博,王景興問士於虞仲翔,嘗見鄭、劉二答而未睹仲翔對也。欽聞國賢,思睹盛美有日矣,書佐寧識之乎?」育對曰:「往過習之。昔初平末年,王府君以淵妙之才,超遷臨郡,思賢嘉善,樂采名俊,問功曹虞翻曰:'聞玉出崑山,珠生南海,遠方異域,各生珍寶。且曾聞士人嘆美貴邦,舊多英俊,徒以遠於京畿,含香未越耳。功曹雅好博古,寧識其人邪?'翻對曰:'夫會稽上應牽牛之宿,下當少陽之位,東漸巨海,西通五湖,南暢無垠,北渚浙江,南山攸居,實為州鎮,昔禹會群臣,因以命之。山有金木鳥獸之殷,水有魚鹽珠蚌之饒,海岳精液,善生俊異,是以忠臣系踵,孝子連閭,下及賢女,靡不育焉。'王府君笑曰:'地勢然矣,士女之名可悉聞乎?'翻對曰:'不敢及遠,略言其近者耳。往者孝子句章董黯,盡心色養,喪致其哀,單身林野,鳥獸歸懷,怨親之辱,白日報讎,海內聞名,昭然光著。太中大夫山陰陳囂,漁則化盜,居則讓鄰,感侵退籓,遂成義里,攝養車嫗,行足厲俗,自揚子雲等上書薦之,粲然傳世。太尉山陰鄭公,清亮質直,不畏強御。魯相山陰鍾離意,稟殊特之姿,孝家忠朝,宰縣相國,所在遺惠,故取養有君子之謩,魯國有丹書之信。及陳宮、費齊皆上契天心,功德治狀,記在漢籍,有道山陰趙曄,徵士上虞王充,各洪才淵懿,學究道源,著書垂藻,駱驛百篇,釋經傳之宿疑,解當世之盤結,或上窮陰陽之奧秘,下攄人情之歸極。交阯刺史上虞綦毋俊,拔濟一郡,讓爵土之封。決曹掾上虞孟英,三世死義。主簿句章梁宏,功曹史餘姚駟勛,主簿句章鄭雲,皆敦終始之義,引罪免居。門下督盜賊餘姚伍隆,鄮莫候反。主簿任光,章安小吏黃他,身當白刃,濟君於難。揚州從事句章王修
,委身授命,垂聲來世。河內太守上虞魏少英,遭世屯蹇,忘家憂國,列在八俊,為世英彥。尚書烏傷楊喬,桓帝妻以公主,辭疾不納。近故太尉上虞朱公,天姿聰亮,欽明神武,策無失謨,征無遺慮,是以天下義兵,思以為首。上虞女子曹娥,父溺江流,投水而死,立石碑紀,炳然著顯。'王府君曰:'是既然矣,潁川有巢、許之逸軌,吳有太伯之三讓,貴郡雖士人紛紜,於此足矣。'翻對曰:'故先言其近者耳,若乃引上世之事,及抗節之士,亦有其人。昔越王翳讓位,逃於巫山之穴,越人薰而出之,斯非太伯之儔邪?且太伯外來之君,非其地人也。若以外來言之,則大禹亦巡於此而葬之矣。鄞大里黃公,絜己暴秦之世,高祖即阼,不能一致,惠帝恭讓,出則濟難。徵士餘姚嚴遵,王莽數聘,抗節不行,光武中興,然後俯就,矯手不拜,志陵雲日。皆著於傳籍,較然彰明,豈如巢、許,流俗遺譚,不見經傳者哉?'王府君笑曰:'善哉話言也!賢矣,非君不著。太守未之前聞也。'」濮陽府君曰:「御史所雲,既聞其人,亞斯已下,書佐寧識之乎?」育曰:「瞻仰景行,敢不識之?近者太守上虞陳業,絜身清行,志懷霜雪,貞亮之信,同操柳下,遭漢中微,委官棄祿,遁跡黟歙,以求其志,高邈妙蹤,天下所聞,故(桓文)〔桓文林〕遺之尺牘之書,比竟三高。其聰明大略,忠直謇諤,則侍御史餘姚虞翻、偏將軍烏傷駱統。其淵懿純德,則太子少傅山陰闞澤,學通行茂,作帝師儒。其雄姿武毅,立功當世,則後將軍賀齊,勛成績著。其探極秘術,言合神明,則太史令上虞吳范。其文章之士,立言粲盛,則御史中丞句章任奕,鄱陽太守章安虞翔,各馳文檄,曄若春榮。處士(鄧)盧敘,弟犯公憲,自殺乞代。吳寧斯敦、山陰祁庚、上虞樊正,咸代父死罪。其女則松陽柳朱、永寧(瞿素)〔翟素〕,或一醮守節,喪身不顧,或遭寇劫賊,死不虧行。皆近世之事,尚在耳目。」府君曰:「皆海內之英也。吾聞秦始皇二十五年,以吳越地為會稽郡,治吳。漢封諸侯王,以何年復為郡,而分治於此?」育對曰:「劉賈為荊王,賈為英布所殺,又以劉濞為吳王。景帝四年,濞反誅,乃復為郡,治於吳。元鼎五年,除東越,因以其地為治,並屬於此,而立東部都尉,後徙章安。陽朔元年,又徙治鄞,或有寇害,復徙句章。到永建四年,劉府君上書,浙江之北,以為吳郡,會稽還治山陰。自永建四年歲在己巳,以至今年,積百二十九歲。」府君稱善。是歲,吳之太平三年,歲在丁丑。育後仕朝,常在台閣,為東觀令,遙拜清河太守,加位侍中
,推刺占射,文藝多通。
翻有十一子,第四子汜最知名,永安初,從選曹郎為散騎中常侍,後為監軍使者,討扶嚴,病卒。會稽典錄曰:汜字世洪,生南海,年十六,父卒,還鄉里。孫綝廢幼主,迎立琅邪王休。休未至,綝欲入宮,圖為不軌,召百官會議,皆惶怖失色,徒唯唯而已。汜對曰:「明公為國伊周,處將相之位,擅廢立之威,將上安宗廟,下惠百姓,大小踴躍,自以伊霍復見。今迎王未至,而欲入宮,如是,群下搖盪,眾聽疑惑,非所以永終忠孝,揚名後世也。」綝不懌,竟立休。休初即位,汜與賀邵、王蕃、薛瑩俱為散騎中常侍。以討扶嚴功拜交州刺史、冠軍將軍、餘姚侯,尋卒。汜弟忠,宜都太守;會稽典錄曰:忠字世方,翻第五子。貞固幹事,好識人物,造吳郡陸機於童齔之年,稱上虞魏遷於無名之初,終皆遠致,為著聞之士。交同縣王岐於孤宦之族,仕進先至宜都太守,忠乃代之。晉征吳,忠與夷道監陸晏、晏弟中夏督景堅守不下,城潰被害。忠子譚,字思奧。晉陽秋稱譚清貞有檢操,外如退弱,內堅正有膽干。仕晉,歷位內外,終於衛將軍,追贈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聳,越騎校尉,累遷廷尉,湘東、河間太守;會稽典錄曰:聳字世龍,翻第六子也。清虛無欲,進退以禮,在吳歷清官,入晉,除河間相,王素聞聳名,厚敬禮之。聳抽引人物,務在幽隱孤陋之中。時王岐難聳,以高士所達,必合秀異,聳書與族子察曰:「世之取士,曾不招未齒於丘園,索良才於總猥,所譽依已成,所毀依已敗,此吾所以嘆息也。」聳疾俗喪祭無度,弟昺卒,祭以少牢,酒飯而已,當時族黨並遵行之。昺,廷尉尚書,濟陰太守。會稽典錄曰:昺字世文,翻第八子也。少有倜儻之志,仕吳黃門郎,以捷對見異,超拜尚書侍中。晉軍來伐,遣昺持節都督武昌已上諸軍事,昺先上還節蓋印綬,然後歸順。在濟陰,抑強扶弱,甚著威風。
陸績字公紀,吳郡吳人也。父康,漢末為廬江太守。謝承後漢書曰:康字季寧,少敦孝悌,勤修操行,太守李肅察孝廉。肅後坐事伏法,康斂屍送喪還潁川,行服,禮終,舉茂才,歷三郡太守,所在稱治,後拜廬江太守。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孫策在吳,張昭、張紘、秦松為上賓,共論四海未泰,須當用武治而平之,績年少末坐,遙大聲言曰:「昔管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車。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今論者不務道德懷取之術,而惟尚武,績雖童蒙,竊所未安也。」昭等異焉。
希望以上內容對您有幫助,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採納為滿意答案,如果有疑問,請補充。
⑸ 張綱傳的原文
時順帝委縱宦官,有識危心。綱常慨然嘆曰:「穢惡滿朝,不能奮身出命掃國家之難,雖生,吾不願也。」漢安元年,選遣八使徇行風俗,皆耆儒知名,多歷顯位,唯綱年少,官次最微。餘人受命之部,而綱獨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狸!」帝雖知綱言直,終不忍用。時,廣陵賊張嬰等眾數萬人,殺刺史、二千石,寇亂揚、徐間,積十餘年,朝廷不能討。以綱為廣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馬,綱獨請單車之職。既到,乃將吏卒十餘人,徑造嬰壘,以慰安之,求得與長老相見,申示國恩。嬰初大驚,既見綱誠信,乃出拜謁。綱延置上坐,問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後二千石多肆貪暴,故致公等懷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為之者又非義也。今主上仁聖,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祿相榮,不願以刑罰相加,今誠轉禍為福之時也。若聞義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雲合,豈不危乎?若不料強弱,非明也;充善取惡,非智也;去順效逆,非忠也;身絕血嗣,非孝也;背正從邪,非直也;見義不為,非勇也;六者成敗之幾,利害所從,公其深計之。」嬰深感悟,明日,將所部萬餘人與妻子面縛歸降。綱乃單車入嬰壘,散遣部眾,任從所之;子弟欲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悅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綱,而嬰等上書乞留,乃許之。綱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攜,詣府赴哀者不可勝數。張嬰等五百餘人制服行喪,負土成墳。(《後漢書·張綱傳》)
張綱單騎詣賊壘,諭張嬰而降之,言弭盜者侈為美談。然綱卒未幾,嬰復據郡以反,綱何嘗能弭東南之盜哉!民行為盜,無以自容,使游泳於非逆非順之交,翱翔而終思矯翮;抑且寵而榮之,望其悔過自懲而不萌異志,豈能得哉?張綱者,以緩一時之禍,而不暇為國謀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讀通鑒論》)
⑹ 萬年歷 黃道吉日 不宜行喪是什麼意思
萬年歷黃道吉日中,不宜行喪的意思是最好不要進行出殯等喪事,黃歷中的詞彙還有:
1、開光:佛像塑成後、供奉上位之事。
2、納采:訂婚時受授聘金。
3、入殮:將屍體放入棺材。
4、移徙:搬家、遷移住所。
5、破土:第一次動起鋤頭挖土,多指陰宅。
(6)制服行喪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在現代,黃歷的主要內容包括:公歷、農歷和干支歷三套歷法,與吉凶宜忌、沖煞、吉神凶煞、合害、納音、干支、二十四節氣、十二神、值日、胎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流年、太歲、三元九運、玄空九星、財神喜神貴神、星期、生肖、方位等等。
中國傳統的歷法,基礎則是天乾地支的排列組合與循環,循環意味著周而復始,同時也意味著再現。正是這種「再現」,讓擇日避忌有了意義。
古人制定歷法,確定吉凶之日的根本依據,就是日月星辰。這其中星辰是確定日子的最關鍵的因素,而公歷則基本上不去考慮這些,也就無有宜忌之說。
⑺ 後漢書張綱傳的全文及翻譯
原文:
綱字文紀,少明經學。父張皓,封留侯。雖為公子,而厲布衣之節,舉孝廉不就,司徒辟為侍御史。時順帝委縱宦官,有識危心。綱常慨然嘆曰:「穢惡滿朝,不能奮身出命掃國家之難,雖生,吾不願也。」
漢安元年,選遣八使徇行風俗,皆耆儒知名,唯綱年少,官次最微。餘人受命之部,而綱獨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狸!」遂奏曰:「大將軍冀,荷國厚恩,而縱恣無底,誠天威所不赦,大辟所宜加也。謹務其無君之心十五事,斯皆臣子所切齒者也。」
書御,京師震竦。時冀妹為皇後,內寵方盛,諸梁姻族滿朝,帝雖知綱言直,終不忍用。
時廣陵賊張嬰等眾數萬人,寇亂揚、徐間,積十餘年,朝廷不能討。冀乃諷尚書,以綱為廣陵太守,因欲以事中之。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馬,綱獨請單車之職。既到,乃將吏卒十餘人,徑造嬰壘,以慰安之,求得與長老相見,申示國恩。嬰初大驚,既見綱誠信,乃出拜謁。
綱延置上坐,問所疾苦。嬰聞,泣下,深感悟,乃辭還營。明日,將所部萬餘人與妻子面縛歸降。綱乃散遣其部眾,任從所之。親為卜居宅,相田疇。子弟欲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悅服,南州晏然。朝廷論功當封,梁冀遏絕,乃止。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綱,而嬰等上書乞留,乃許之。
綱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攜,詣府赴哀者不可勝數。綱自被疾,吏人咸為祠祀祈福。張嬰等五百餘人制服行喪,負土成墳。詔曰:「故廣陵太守張綱正身導下班宣德信降集劇賊張嬰萬人息干戈之役濟蒸庶之困未升顯爵不幸早卒。嬰等縗杖,若喪考妣,朕甚愍焉。」拜綱子續為郎中,賜錢百萬。
譯文:
張綱字文紀,年輕時就通曉經學.父親張皓,被封為留侯.他雖為公子,卻磨練平民的氣節.被舉薦為孝廉而不就任,司徒徵辟經過考核,成績優秀,名列前茅者,張綱因此被任命為侍御史.當時順帝任用放縱宦官。
張綱常心中激憤,慨然嘆道:「污穢丑惡之人聚滿朝廷,卻不能奮不顧身獻出生命解除國家的災難,即使活著,也是我所不願意的.」於是退朝而上書,書呈上,但奏章沒有得到理會.
漢安元年,朝廷選派八名使者出行巡視各地風氣民情,他們都是德高大儒,聲名為世所知,大多當過大官,只有張綱年輕,官位最低.其他人都奉命前往官署,唯有張綱把他的車輪埋在洛陽都亭,說:「豺狼一樣暴虐姦邪之人當道,為何去查問那些狐狸一般的奸佞的壞人!」
於是上奏說:「大將軍梁冀,蒙受國家大恩,卻放縱肆意,實在是天威所不可赦,死刑所應施加的.謹分條陳述十五件他心中無君之事,這些都是臣子所切齒痛恨的.」書進獻之後,京城震動.當時,梁冀的妹妹為皇後,正受厚寵,諸梁親族滿朝,皇帝雖然知道張綱進言正直有理,最終卻不忍採用.
當時廣陵賊寇張嬰等眾數萬人,在揚、徐間,作亂長達十幾年,朝廷卻一直不能討伐征服他們.梁冀於是暗示尚書,派張綱擔任廣陵太守,想用此事中傷他.以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兵馬,張綱卻只請求輕車簡行赴命任職.到任之後,便率領吏卒十多人,直接來到張嬰的營壘,安撫慰問,請求能夠與頭目相見。
一再表示朝廷的恩德.張嬰起初大驚,看到張綱的誠心後,才出來拜見.張綱延請張嬰坐在上座,詢問他們的疾苦文言文閱讀答案張綱傳 綱字文紀,少明經學.父張皓,封留侯閱讀答案.張嬰聽後,流下淚來,深受感動,於是告辭回營地。
第二天,率部下一萬多人與妻子兒女雙手反綁歸降.張綱於是遣散張嬰的部眾,任憑他們離去;親自為他們挑選宅子,察看田地;有想做官吏的子弟,都推薦召請他們。
於是人們喜悅信服,南州一片安定.朝廷論功,將要封賞他,梁冀從中阻擋,於是便未對他封賞.天子嘉獎稱贊他,徵召他想加以提拔,而張嬰等人上書乞求留任他,皇帝於是應允了.
張綱在郡任職一年,四十六歲去世.百姓老幼相攜,到太守府哀悼的人不可勝數.張綱自從生病後,吏民都為他祭祀求福.張嬰等五百多人穿戴喪服,背土堆成墳.皇帝下詔說:「已故廣陵太守張綱,端正自身教導下屬,宣揚德行誠信,招降收容巨盜張嬰萬人,平息了戰爭,拯救百姓於困苦之中。
未升顯赫爵位,就不幸過早去世.張嬰等為之服喪服執喪杖,如喪父母,朕十分同情你們!」於是任命張綱子張續為郎中,賜錢百萬。
(7)制服行喪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張綱簡介
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字文紀。少習經學,舉孝廉不就。後被司徒征為御史。順帝時宦官專權,朝政日非,綱慨然嘆曰:「穢惡滿朝,不能奮身出命,掃國家之難,雖生,吾不願也。」乃上書,建議削去宦官之權。
漢安元年(142年),順帝詔選杜喬、周舉、郭遵、張綱等八人巡行各州郡,七人皆耆儒知名,曾任高位,受命後即赴任,唯綱年少官微,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遂劾梁後之兄大將軍梁冀及其弟河南尹梁不疑,列其罪行十五條,京師震動。
時梁後方得寵,順帝雖知綱言直,終不能用。同年任廣陵太守,誘降了張嬰領導的農民起義軍。
⑻ 後有鄰居故人與其父同年者亡,因行喪制服.怎麼翻譯
《晉書·李胤傳》講到,李胤的父親李信追求長生不老,去了海上,卻從此失蹤,杳無音訊。他懷疑父親沒死,所以不敢穿孝服。
同年:同年所生。
行喪:舉行喪禮。
制服:製作孝服。
後來,鄰居朋友中那些他父親一年出生的人死了,(可以推測出他的父親也應該已經亡故了,)他這才穿上孝服,為父親行使喪禮。
⑼ 求文言文全文和解釋
《後漢書 張綱傳》
張綱年輕時就通曉經學,雖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卻堅持磨練平民百姓的節操,被舉薦為孝廉,他卻不赴命,後來被司徒任命為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