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語中發音 ninuo 是什麼意思
に⓪ | ni;
ぬ⓪ | nu;
お | o ;
有可能是尼諾的發音。不過尼諾一般發niino/nino ,最好相關聯的信息多一些才好知道是什麼,因為有可能你寫的這個音不正確。
『貳』 鄂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El Niño Phenomenon)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就是沃克環流圈東移造成的。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西班牙語:El Niño),又稱聖嬰現象,是秘魯、厄瓜多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
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episode)。
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中意為「聖嬰」,因為這種氣候現象通常在聖誕節前後開始發生。而其中niño在西班牙語是「男孩」之意,El是定冠詞。這現象往往持續好幾個月甚至1年以上,影響范圍極廣。厄爾尼諾相反的自然現象稱為拉尼娜(La Niña),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2成因
對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
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泛,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東南信風減弱,就會造成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叄』 nino怎麼讀。不要知道原有那個答案,看不懂。寫清楚來,要可靠的
膩鬧
『肆』 阿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約北緯4度至南緯4度,西經150度至90度之間)幅度數千公里的海水帶的異常增溫現象。
原來,太平洋洋面並不是完全水平的。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於強勁的東南信風向西北橫掃,將海水也由東南向西推動,結果是位於澳大利亞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區的洋面高出約50厘米。與此同時,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給這里的魚類和水鳥等海洋生物輸送大量養料。
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數年,這種正常的良性環流便被打破。一向強勁的東南信風漸漸變弱甚至可能倒轉為西風。而東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會勢頭減弱或完全消失。於是太平洋上層的海水溫度便迅速上升,並且向東迴流。這股上升的厄爾尼諾洋流導致東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溫度則升高2-5攝氏度。這種異常升溫轉而又給大氣加熱,引起難以預測的氣候反常。經如,厄爾尼諾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亞遭受過空前未有的旱災,同時帶給秘魯、厄瓜多和美國加州的則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那次厄爾尼諾效應造成了1500餘人喪生和80億美元的物質損失。關於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迄今科學家們尚未找到准確的答案。有人認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發或地殼斷裂噴湧出來的熔岩的加熱作用造成洋流變暖,進而導致信風轉弱和逆轉。另有人則推斷,也許是因為地球自轉的年際速度不均造成的。他們說,每當地球自轉的年際速度由加速度不均造成的。他們說,每當地球自轉的年際速度由加速變為減速之後,便會發生厄爾尼諾現象。令人憂慮的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越來越頻繁。原來認為5年、7年乃至10年來臨一次,後來又以3至7年為周期出現。但進入90年代以來似乎每兩三年就降臨一次。
盡管厄爾尼諾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類並未在它面前聽天由命、無所作為。1986年國外科學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預報了厄爾尼諾現象的來臨,並積極探索溫室效應與厄爾尼諾現象之間的聯系。可以預言,人類終將能解開這一肆虐人類的大自然之謎,並找出辦法,避免它的危害。
『伍』 呃爾尼諾是什麼
厄爾尼諾(西班牙語:El Niño),又稱聖嬰現象,與另一現象南方濤動合稱為ENSO。是秘魯、厄瓜多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 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
『陸』 額厄尼諾現象是什麼在、
厄爾尼諾(El Niño Phenomenon)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就是沃克環流圈東移造成的。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 厄爾尼諾 」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厄爾尼諾 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四個時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漸漸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拉尼娜現象」同樣 很受重視。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氣候更加寒冷潮濕。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海底地震,海水含鹽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1997年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採取一系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候異常現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厄爾尼諾現象稱之為「 安索 」(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地導致全球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信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現嚴重的乾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 從我國6-8月主要雨帶位置來看,在75%的厄爾尼諾年內,夏季雨帶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點說,熱帶地區大氣環流的低頻振盪可比作是熱帶地區的心臟跳動,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就好象是熱帶地區得了一個心臟病,使得規律性的低頻振盪出現了異常現象。 當上述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 遍及整個中、東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溫正距平高達3℃以上,海溫的強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減少,秘魯的漁業生產受到打擊,同時造成厄瓜多等赤道太平洋地區發生洪澇或乾旱災害,這樣的厄爾尼諾現象稱為厄爾尼諾事件。一般認為海溫連續三個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認為是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溫連續三個月負距平在 0.5℃以上,則認為是反厄爾尼諾事件,又稱拉尼娜事件。當前據氣象學家的研究普遍認為: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對全球不少地區的氣候災害有預兆意義,所以對它的監測已成為氣候監測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滿意請採納
『柒』 什麼叫做諾爾尼諾現象
是厄爾尼諾吧。
厄爾尼諾(El Niño Phenomenon)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就是沃克環流圈東移造成的。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捌』 尼諾的含義
中文名稱:厄爾尼諾現象
外文名稱:elninophenomenon
內 容: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
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
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
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
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
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
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
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
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
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
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
,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
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
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
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
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
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
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
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
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
、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
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
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
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
「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
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
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
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
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
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
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
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
氣候更加寒冷潮濕。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
海底地震,海水含鹽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1997年
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
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
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
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
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採取一系
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
候異常現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
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
厄爾尼諾現象稱之為「安索」(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
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
地導致全球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信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
現嚴重的乾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
『玖』 什麼叫艾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厄爾尼諾(西班牙語:El Niño),又稱聖嬰現象,是秘魯、厄瓜多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 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
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episode)。
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使地球出現大面積乾旱,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是由太平洋厄瓜多附近的海水氣溫異常引發的,海水溫度約升高2度,產生大量水蒸氣並進入大氣層,改變大氣層水分分布,導致部分地區密集降雨,部分地區持續乾旱,如巴西目前正面臨大旱。
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遵循的就是這種模式。據WMO組織稱,在厄爾尼諾現象達到頂峰的三個月中,熱帶太平洋區域的表面平均水溫將超過正常水溫2攝氏度。並由此成為自1950年以來4次最強厄爾尼諾中的一次。先前3次分別發生在1972年至1973年、1982年至1983年、1997年至1998年。
厄爾尼諾現象對於局部區域的影響高度易變,今年就在東太平洋區域引發了多場颶風。在東南亞地區的一場乾旱也被認為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並且它還對印度發生的野火起到的促進作用。在東非地區,十月到十一月的降雨預計將有加強,南非地區的乾旱季節也將會延長。
WMO組織強調稱,厄爾尼諾現象並非是驅動全球氣候模式的唯一因素,這種氣候系統對於全球的影響是不確定的。WMO組織總幹事Michel Jarraud稱:「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導致嚴重乾旱和洪澇災害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肆虐,這一氣候事件也是15多年來最強的一次。人類行為導致的氣候變化和厄爾尼諾現象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給我們帶來不可預知的後果。」
厄爾尼諾世界各地的影響:
據阿根廷新大陸周刊報道,阿根廷國家氣象17日發布強降雨警報,提醒首都市民出門帶傘。阿國家氣象局稱,從15天前開始,氣象數據顯示,50年來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已登陸阿根廷,這可能是史上四次最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之一,目前,阿根廷美索不達米亞和中部地區正遭強暴雨侵襲。
由於厄爾尼諾導致的氣候異常,非洲東部和南部有1100萬兒童可能遭受飢餓、疾病和缺水的折磨。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也估計在中美洲有230萬人需要食品援助,由於厄爾尼諾現象對農業造成影響。
另一個來自聯合國的報告表示,今年非洲北部出現罕見的普遍降雨,非洲之角和葉門的周圍地區可能引發蝗蟲數量激增。潮濕的條件非常適合此類昆蟲的繁殖。
厄爾尼諾導致的氣候模式也加劇了印尼的乾旱,阻礙了當局努力對抗全國大約1200起火災的努力。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雅羅(Michel Jarraud)在日內瓦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盡管厄爾尼諾天氣模式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關聯尚不清楚,但是厄爾尼諾現象加深了已經創紀錄的海面溫度。
雅羅表示,現在還不完全清楚厄爾尼諾現象與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甚至在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前,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已經達到創紀錄的新高。
厄爾尼諾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從2015年11月5日開始,包括北京在內的中國長江以北地區開始出現明顯雨雪天氣。6日晨,北京大雪紛飛。在迎來入冬第一場雪的同時,人們也密切關注極端天氣可能造成的影響。
來自中國氣象局的消息顯示,2015年10月,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升溫幅度)累計達到18.4攝氏度,已達到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准。這也意味著自1997/1998年度「史上最強」厄爾尼諾之後,全球時隔17年再次迎來「超級聖嬰」。
『拾』 什麼是惡爾尼諾現象
由於人類工業和生活過渡排放二氧化碳而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