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領帶來歷
關於領帶的來源,說法不一,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與軍服有關。
一種說法是:17世紀,一支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的騎兵部隊來到法國巴黎。那些騎兵身著威武的軍裝制服,脖領上系著一根細布條,騎在馬上顯得十分精神、威風。巴黎一些愛趕時髦的紈絝子弟們也學騎士的樣子在自己的衣領上繫上一根布條。這根布條後來演變成領帶。
還有一種說法:17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發起了「帕拉提內特之戰」。當時,奧軍士兵的脖子上都佩帶著一塊白布圍巾作為標志,據說看到這種標志能夠喚起士兵的戰斗意志。喜愛標新立異的路易十四對奧軍的這種被稱作「克拉瓦特」的裝飾大為贊賞,這位國王也如法炮製了一條,並佩帶著它在宮中上朝理政。這種裝飾很快在皇宮里流行開來,並擴展到了法軍部隊中,成了貴族和軍隊專用的裝飾品。很快,克拉瓦特在一般市民當中也開始流行起來,而且增加了許多新花樣,使領帶的形狀、用料和打結方法都發生許多變化。
Ⅱ 領帶的歷史及演變過程是什麼
士穿上合體的西裝,顯得十分莊重、高雅、瀟灑和氣派,增添了俊美和風彩。"西裝革履"這一成語則從另一側面形容了西裝在人們衣著中所處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使用者的身份。而領帶與西裝的合壁配套使用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與效果,因此,色彩斑斕的領帶便成為男士的寵兒。為什麼呢?因為西服上衣的設計給領帶的使用留出了恰到好處的空間,從脖子到胸前空著一個三角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裝飾區,而領帶的佩帶正好是這個裝飾區內的裝飾點,成為西裝不可缺少的附件。在漂亮的西裝上配帶一條醒目的領帶,使使用者顯得氣質非凡。現在不僅男士喜歡佩帶領帶,而且職業女性(如售貨員、售票員、女兵、文藝女兵、銀行、郵局、稅務、工商、海關等職工)也紛紛仿效,成為現代服飾文化的一個亮點。
那麼,領帶起源於何時?是由誰發明的?已很難考證。據說,古時候住在深山老林里的日耳曼人身披獸皮衣禦寒,為了不使獸皮衣從身上脫落下來,就用草搓成的繩子扎在脖子上,後來逐漸演變成最原始的"領帶"。而其後的演變歷史,卻眾說紛紜。
第一種說法是在公元前50年,古羅馬士兵的脖子上就帶有領巾,據說那是士兵的妻子和戀人為了祈禱前方戰士的平安,送給他們的護身布;也有人認為這就是軍服,在戰場上遇到利器刺戳時,在脖子上系有厚布條的士兵要比脖子直接暴露在外的人少受皮肉的痛苦,這也許就是古代士兵佩戴"領帶"的直接原因吧!
第二種說法是這種領帶為克羅埃西亞士兵首先採用。但領帶是如何傳入法國的卻有兩種傳說:一種傳說,這種領帶可能是在1600年前後"三十年戰爭"時期傳到法國的,當時與瑞典人並肩作戰的法國士兵發現這種打結的領帶非常實用;另一種傳說認為這種領帶是1668年克羅埃西亞僱傭軍到達法國時帶來的;還有一種傳說是17世紀中葉,法國軍隊里有一個克羅埃西亞人兵團打了勝仗,凱旋迴到巴黎時每個人都在頸上結了一條彩色圍巾,以示歡慶勝利,引起了崇尚時髦的巴黎人特別是貴族的極大興趣,隨即爭相模仿。
第三種說法也是在17世紀,南斯拉夫的一位騎兵身穿制服,頸系布條出現在巴黎的大街上,這種新奇的裝束引起了法國軍官們的大為贊嘆和積極仿效,後來又引起了法國的達官貴族們的注意和喜愛。
第四種說法是17世紀法國向鄰國西班牙發動戰爭,當時奧地利出兵支援法國,每位奧地利士兵的脖子上都佩帶一塊白圍巾作為標志,這種標志頗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欣賞和厚愛,很快便在皇宮和軍隊里流傳開來。法德之戰,法軍又將這種標志擰成蝴蝶結,插在上衣的鈕扣眼裡,結果法國奇跡般地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而戰場上那種擰成麻花形狀的領帶打結方法也隨著戰爭勝利的消息一起很快地傳到巴黎,並在一般市民中開始流行起來,並增加了許多新花樣,使領帶的形狀、用料和打結方法都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傳說後來有一天,一位大臣上朝,脖頸上系著一條白綢巾,並且在前面打了一個漂亮的結。國王路易十四見後大為欣賞,並當即宣布以領結為高貴的標志,並下令凡爾賽的上流人士都得如此打扮。在他的號召下,領帶逐漸從法國傳遍世界各地,並形成了與西裝配套的紡織用品。第五種說法是在中世紀(在歐洲歷史上指封建社會時代),歐洲醫學專家認為病從喉起,建議人們用織物裹住喉部,可起到防病消災的作用。第六種說法是,領帶是早期愛爾蘭漁民在出海捕魚時,常用條帶系在脖子上,以觀測風向,並由此而演變成領帶。第七種說法是在中世紀以後,英國軍隊出征歸來時,士兵們都要在自己的脖子上系一條白毛巾,用以掩蓋作戰時留下的刀疤。綜合以上各種傳說,大多數認為扎領帶的習慣源於軍隊,這是無庸置疑的,而且在法國這一領導國際時裝潮流的國土裡首先得到應用、推廣與發展,國王路易十四在領帶的推廣與發展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然而,當今廣為流行的領帶,其歷史並不長,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大約在1870年,領帶已變得比較窄小並淘汰了那些過分嬌柔造作的打結方法和華而不實的部分。到了19世紀末,領帶的式樣已經和現在的領帶十分相似了。今天的領帶,在西方一些國家不僅以衣帽取人,而且還以領帶取人,凡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士參加社交活動,他們都非常注意領帶的用料、花式、款式以及挺括與否。因此,現在國外的高檔領帶已發展到採用電腦提花機織造,花型圖案變化萬千,層出不窮,在各式各樣的領帶中較為流行的要數打結部分變細的瓶狀和直線狀的領帶。領帶寬窄的變化有規律可循,一般是寬窄交替流行,其變化周期為8~10年。如果印花成為主流,則興寬領帶;如提花織物流行,則興窄領帶。目前較為流行的是印花寬領帶。領帶在歷史演變和發展過程中,其款式不斷翻新,新品種層出不窮。法國人一貫喜好服飾打扮,是一個崇尚風雅的國家。1947年,一位名叫多米尼克·貝爾杜松(Dominigue Bercome)的法國人發明了方便領帶,並於同年11月8日獲得了專利。該領帶是將一塊鋁片壓成領帶結形狀,再把領帶粘貼在上面,佩戴時將領帶直接掛在襯衣領上就行了。後來,貝爾杜松又發明了一種新型的磁力領帶,可以直接吸在襯衣領上的金屬扣子上,據說這種領帶能經受4公斤的拉力而不會脫開。這種磁力領帶與近些年出現的"一拉得"領帶一樣,對於那些趕時間而又笨手笨腳的人來說,尤其是在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無疑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服飾。
Ⅲ 領帶是怎麼起源的
領帶的起源
最早的領帶是什麼樣的?這是一個難以考證的問題。因為記載領帶的史料很少,考察領帶的直接佐證也很少,而關於領帶起源的傳說很多,各人說法不盡相同。歸納一下,有以下幾種說法。
領帶保護說:
認為領帶最早起源於日耳曼,日耳曼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茹毛飲血,披著獸皮取暖禦寒,為了不讓獸皮掉下來,他們用草繩扎在脖子上,綁住獸皮。這樣一來,風也不能從頸間吹進去,既保暖又防風,後來他們脖子上的草繩被古代西方人發現,逐步完善成了領帶。另有人認為領帶起源於海邊的漁民,漁民到海里打魚,因海上風大而冷,漁民就在脖子上繫上一根帶子,防風保暖,漸漸地帶子成了一種裝飾。保護人體以適應當時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是領帶產生的一個客觀因素,這種草繩、帶子便是最原始的領帶了。
領帶功用說:
認為領帶起源是因為人們生活的需要,具有某種用途的,這里有兩種傳說。
一種認為領帶起源於英國男子衣領下的專供男子擦嘴的布。工業革命前,英國也是個落後的國家,吃肉用手抓,然後大塊大塊地捧到嘴邊去啃,成年男子又流行絡腮鬍子,大塊肉一啃就把鬍子弄油膩了,男人們就用袖子去擦。為了對付男人這種不愛干凈的行為,婦女們 在男人的衣領下掛了一塊布,專供他們擦嘴,久而久之,衣領下面的這塊布,就成了英國男式上衣傳統的附屬物。工業革命後,英國發展成為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人們對衣食住行都很講究,掛在衣領下的布演化成了領帶。
另一傳說認為領帶是羅馬帝國時代,軍隊為了防寒、防塵等實用目的而使用。軍隊去前線打仗,妻子為丈夫、朋友為朋友把類似絲巾的方巾掛在他們的脖子上,在戰爭中用來包紮、止血。到後來,為了區分士兵、連隊,採用了不同花色和顏色的領巾,進而演變發展到今日, 成為職業服裝的必需品。
領帶裝飾說認為領帶起源是人類美的情感的表現。17世紀中葉,法國軍隊中一支克羅埃西亞騎兵凱旋迴到巴黎。他們身著威武的制服,脖領上系著一條圍巾,顏色各種各樣,非常好看,騎在馬上顯得十分精神、威風。巴黎一些愛趕時髦的紈絝子弟看了,倍感興趣,競相仿效,也在自己的衣領上繫上一條圍巾。第二天,有一位大臣上朝,在脖領上系了一條白色圍巾,還在前面打了一個漂亮的領結,路易十四國王見了大加贊賞,當眾宣布以領結為高貴的標志,並下令上流人士都要如此打扮。
Ⅳ 有誰知道男式領帶的結構圖
像帶紅領巾那樣,才有愛國風范
Ⅳ 領帶的種類
領帶的分類:
1、行政系列:
專為白領上班一族而設,圖案以永恆的圓點、斜紋、格仔為主。質料講究,以優雅大方見長。
2、晚裝系列:
該系列特別注重領帶上的熒光效果。深沉的領帶底色上,經緯交錯的線條或星宿般分布的亮點熠熠生輝,明星味十足。
3、休閑系列:
輕松、隨意,領帶的裝飾蓋過禮儀上的需要。所以,卡通公仔花草、人物等也爬上了領帶,專門用於與T恤、休閑西裝的搭配。
4、新潮系列:
誇張的色彩,怪誕的圖案,處處顯露出該系列的離經判道,成為前衛人士追逐的寵物。紫紅、靛藍、瓦黃等是其標准色。專為奇裝異服、佩帶飾物的男士而備。
領帶的作用:
領帶就象一種符號,顯示了正式、深穩與社會地會,一般用於裝飾,與西裝來搭配,通常用於正式場合。
Ⅵ 系領帶有哪幾種樣式及具體步驟
系領帶有古典形式、雙單結類似單結、溫莎結公爵結。繞圈交叉再從上穿過中間的結點往下拉。
1、領帶結的古典形式,較大的一邊繞圈交叉,從上穿過中間的結點往下拉。
注意事項:
1、古典形式領帶結需要與襯衫領和諧搭配。應該不太緊,也不太松地系在襯衫領上,領帶的最寬部分(即在「最寬點」前)應位於腰帶處。
2、雙單結類似單結,,有兩個結,即兩圈。這種結適合個子矮小的男士,它適合義大利領和稍細的領帶且簡單易做。
3、溫莎結公爵結,體積大,因此適合系在分得很開的衣領上(例如義大利衣領)和很細的領帶上。這種結要非常對稱地打才能成功。操作起來有點復雜。
Ⅶ 領帶的由來
領帶的由來
男士穿上合體的西裝,顯得十分莊重、高雅、瀟灑和氣派,增添了俊美和風彩。"西裝革履"這一成語則從另一側面形容了西裝在人們衣著中所處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使用者的身份。而領帶與西裝的合壁配套使用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與效果,因此,色彩斑斕的領帶便成為男士的寵兒。為什麼呢?因為西服上衣的設計給領帶的使用留出了恰到好處的空間,從脖子到胸前空著一個三角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裝飾區,而領帶的佩帶正好是這個裝飾區內的裝飾點,成為西裝不可缺少的附件。在漂亮的西裝上配帶一條醒目的領帶,使使用者顯得氣質非凡。現在不僅男士喜歡佩帶領帶,而且職業女性(如售貨員、售票員、女兵、文藝女兵、銀行、郵局、稅務、工商、海關等職工)也紛紛仿效,成為現代服飾文化的一個亮點。
那麼,領帶起源於何時?是由誰發明的?已很難考證。據說,古時候住在深山老林里的日耳曼人身披獸皮衣禦寒,為了不使獸皮衣從身上脫落下來,就用草搓成的繩子扎在脖子上,後來逐漸演變成最原始的"領帶"。而其後的演變歷史,卻眾說紛紜。
第一種說法是在公元前50年,古羅馬士兵的脖子上就帶有領巾,據說那是士兵的妻子和戀人為了祈禱前方戰士的平安,送給他們的護身布;也有人認為這就是軍服,在戰場上遇到利器刺戳時,在脖子上系有厚布條的士兵要比脖子直接暴露在外的人少受皮肉的痛苦,這也許就是古代士兵佩戴"領帶"的直接原因吧!
第二種說法是這種領帶為克羅埃西亞士兵首先採用。但領帶是如何傳入法國的卻有兩種傳說:一種傳說,這種領帶可能是在1600年前後"三十年戰爭"時期傳到法國的,當時與瑞典人並肩作戰的法國士兵發現這種打結的領帶非常實用;另一種傳說認為這種領帶是1668年克羅埃西亞僱傭軍到達法國時帶來的;還有一種傳說是17世紀中葉,法國軍隊里有一個克羅埃西亞人兵團打了勝仗,凱旋迴到巴黎時每個人都在頸上結了一條彩色圍巾,以示歡慶勝利,引起了崇尚時髦的巴黎人特別是貴族的極大興趣,隨即爭相模仿。
第三種說法也是在17世紀,南斯拉夫的一位騎兵身穿制服,頸系布條出現在巴黎的大街上,這種新奇的裝束引起了法國軍官們的大為贊嘆和積極仿效,後來又引起了法國的達官貴族們的注意和喜愛。
第四種說法是17世紀法國向鄰國西班牙發動戰爭,當時奧地利出兵支援法國,每位奧地利士兵的脖子上都佩帶一塊白圍巾作為標志,這種標志頗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欣賞和厚愛,很快便在皇宮和軍隊里流傳開來。法德之戰,法軍又將這種標志擰成蝴蝶結,插在上衣的鈕扣眼裡,結果法國奇跡般地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而戰場上那種擰成麻花形狀的領帶打結方法也隨著戰爭勝利的消息一起很快地傳到巴黎,並在一般市民中開始流行起來,並增加了許多新花樣,使領帶的形狀、用料和打結方法都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傳說後來有一天,一位大臣上朝,脖頸上系著一條白綢巾,並且在前面打了一個漂亮的結。國王路易十四見後大為欣賞,並當即宣布以領結為高貴的標志,並下令凡爾賽的上流人士都得如此打扮。在他的號召下,領帶逐漸從法國傳遍世界各地,並形成了與西裝配套的紡織用品。第五種說法是在中世紀(在歐洲歷史上指封建社會時代),歐洲醫學專家認為病從喉起,建議人們用織物裹住喉部,可起到防病消災的作用。第六種說法是,領帶是早期愛爾蘭漁民在出海捕魚時,常用條帶系在脖子上,以觀測風向,並由此而演變成領帶。第七種說法是在中世紀以後,英國軍隊出征歸來時,士兵們都要在自己的脖子上系一條白毛巾,用以掩蓋作戰時留下的刀疤。綜合以上各種傳說,大多數認為扎領帶的習慣源於軍隊,這是無庸置疑的,而且在法國這一領導國際時裝潮流的國土裡首先得到應用、推廣與發展,國王路易十四在領帶的推廣與發展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然而,當今廣為流行的領帶,其歷史並不長,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大約在1870年,領帶已變得比較窄小並淘汰了那些過分嬌柔造作的打結方法和華而不實的部分。到了19世紀末,領帶的式樣已經和現在的領帶十分相似了。今天的領帶,在西方一些國家不僅以衣帽取人,而且還以領帶取人,凡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士參加社交活動,他們都非常注意領帶的用料、花式、款式以及挺括與否。因此,現在國外的高檔領帶已發展到採用電腦提花機織造,花型圖案變化萬千,層出不窮,在各式各樣的領帶中較為流行的要數打結部分變細的瓶狀和直線狀的領帶。領帶寬窄的變化有規律可循,一般是寬窄交替流行,其變化周期為8~10年。如果印花成為主流,則興寬領帶;如提花織物流行,則興窄領帶。目前較為流行的是印花寬領帶。領帶在歷史演變和發展過程中,其款式不斷翻新,新品種層出不窮。法國人一貫喜好服飾打扮,是一個崇尚風雅的國家。1947年,一位名叫多米尼克·貝爾杜松(Dominigue Bercome)的法國人發明了方便領帶,並於同年11月8日獲得了專利。該領帶是將一塊鋁片壓成領帶結形狀,再把領帶粘貼在上面,佩戴時將領帶直接掛在襯衣領上就行了。後來,貝爾杜松又發明了一種新型的磁力領帶,可以直接吸在襯衣領上的金屬扣子上,據說這種領帶能經受4公斤的拉力而不會脫開。這種磁力領帶與近些年出現的"一拉得"領帶一樣,對於那些趕時間而又笨手笨腳的人來說,尤其是在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無疑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服飾。
Ⅷ 領帶的來由
傳說領帶是英國婦女的發明,它經歷了漫長而有趣的發展過程,英國原來是一處長期落後的國家,在中世紀,英國人以豬、牛、羊肉為主食,而且進食時不用刀叉或筷子,而是用手抓起一大塊捧在嘴邊啃。由於那時尚無刮鬍子的工具,成年男子都蓄著亂蓬蓬的大鬍子,進食時,弄臟了鬍子就用衣袖去擦抹。婦女們經常要為男人洗這種沾滿油垢的衣服。在不生其煩之後,她們想出了一個對策,在男人的衣領下掛一塊布,可隨時用來揩嘴,同時在袖口上釘幾塊小石塊,每當男人們再按老習慣用衣袖擦嘴時,就會被石塊劃傷。日久天長,英國的男人們改掉了以往不文明的行為,而掛在衣領下的布和綴在袖口的小石塊自然也就成為英國男式上衣的傳統的附屬物。後來,就演化為受人歡迎的裝飾品——系在脖子上的領帶和綴在袖口的鈕扣,並逐漸成為世界流行的式樣。
Ⅸ 領帶是什麼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1835—1910年),曾經是斯托夫人的鄰居。他比斯托夫人小24歲,對她很尊敬。他常到她那裡去談話,這已成為習慣。一天,馬克·吐溫從斯托夫人那裡回來,他妻子吃驚地問題:「你怎麼不結領帶就去了?」不結領帶是一種失禮。他的妻子怕斯托夫人見怪,為此悶悶不樂。於是,馬克·吐溫趕快寫了一封信,連同一條領帶裝在一個小盒裡,送到斯托夫人那裡去。信上是這樣寫的:斯托夫人:給您送去一條領帶,請您看一下。我今天早晨在您那裡談了大約30分鍾,請您不厭其煩地看它一下吧。希望您看過馬上還給我,因為我只有這一條領帶。
【智慧火花】規矩只是為不守規矩的人准備的,禮儀也只是約束那些不懂禮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