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服飾文化有很重大的意義,這些服飾大多都有哪些圖樣花紋
1、植物紋:梅蘭竹菊、桃李海棠、牡丹芍葯、荷花芙蓉、萱桂茶花、月季、水仙、佛手、松柏、萬年青、西番蓮、薔薇寶相、葡萄百果、嘉禾。
2、吉祥寓意類:多子(石榴)、富貴榮華(牡丹)、瓜瓞連綿(葫蘆或葡萄藤蔓、松齡芝壽、蓮花純潔、菊花隱逸、歲寒三友、福壽喜、五福捧壽、八仙。
3、動物圖案:龍鳳等(文官一品仙鶴補服,二品錦雞,三品孔雀等等,平常都能用的還有獅子、虎、鹿、鶴鵲鴛鴦等各種飛禽、蝙蝠、蝴蝶蜜蜂等草蟲、鯉魚鯰魚等魚。
4、自然氣象紋:雲紋、祥雲、流雲、水紋、浪紋。
5、器物紋:寶瓶、聚寶盆、八寶七珍、如意。
6、幾何紋:八達暈、天花、寶照、卐字、八卦、龜背、方勝、柿蒂紋、鎖子、連環。
7、人物:百子圖、戲嬰圖、仕女、神佛、二十四孝、懸梁映月、樵牧耕讀。
8、風景:瀟湘八景、西湖十景、寒江垂釣、各地的名勝或山水名畫等。
古代紋飾非常豐富,各種紋飾常常搭配用,比如鳳穿牡丹,蝶戀花,虎銜艾草,喜鵲登梅,蓮年有魚,落花流水,江牙海水(就是水和石),魚躍龍門等等,雲紋水紋大量用做點綴,幾何紋路常用做外框,或者用來打底、分割、裝飾邊角等。
刺綉,蕾絲,璐韓美精品女裝
Ⅲ 古代衣服上的花紋有哪些
1. 龍鳳呈樣
龍鳳呈祥,古代吉祥圖案。封建時代以男性喻龍,女性喻鳳,男女結婚喜慶,以龍鳳作圖案象徵龍鳳相配,吉祥幸福。故常有用龍、鳳、靈芝、祥雲構成裝飾紋樣。民間稱之謂「龍鳳呈祥」。
2.二龍戲珠
兩條雲龍、一顆火珠。《通雅》中有「龍珠在頜」的說法,龍珠被認為是一種寶珠,可避水火。有二龍戲珠也有群龍戲珠,還有雲龍捧壽,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頌平安與長壽之意。
3.鶴鹿同春
鶴鹿同春是中國傳統寓意紋祥之一。六合是指天地四方(天地和東南西北),亦泛指天下。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萬物欣欣向榮。中國民間運用諧音的手法,以「鹿」取「陸」之音;「鶴」取「合」之音。 「春」的寓意則取花卉、松樹、椿樹等。這些形象,組合起來構成「六合同春」吉祥圖案。
4.歲寒三友
中國傳統寓意指松、竹、梅經冬不衰,因此有「歲寒三友」之稱。松竹梅傲骨迎風,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徵常青不老的松、象徵君子之道的竹、象徵冰清玉潔的梅三種植物組成,因其寒冬臘月仍能常青。
5.三星高照
三星:原指明亮而接近的三顆星,也指福星、祿星、壽星三個神仙。指有福、祿、有壽,命運好。 出處:《詩經·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Ⅳ 古代花紋的紋樣及名稱是什麼
主要紋樣有:魚紋、鹿紋、狗紋、人面紋、花卉紋、網紋、水紋、海貝紋、編織紋、火焰紋及歷象日月星紋等。
艾虎用艾做成的虎。舊風俗端午節佩戴艾虎,認為可以辟邪除穢。《山堂肆考·宮集》卷十一:「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虎,粘艾葉以戴之。」陳文靘《歲時廣記》卷二十一:「王沂公端五帖子雲:『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
寓意紋樣:
E端傳說中的一種神異之獸,日行一萬八千里,懂得四方之話,知道遠方之事。形如狻猊,有角,印章「E1端」鈕,以角的不同,分單E2端,雙E3端與斜E4端三種。
卐紋古代的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志。通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臘等國家中都有出現。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等均使用。卐字在梵文中稱為Srivatsa(室利靺蹉)意為「吉祥之所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寓意紋樣
Ⅳ 唐朝女子各種裙子的名稱
唐代女子裙子的名稱:
一、羅裙:
絲羅制的裙子
二、百褶裙:
古時又稱「留仙裙」,褶皺都是很規律地向一個方向打褶。
三、月華裙:
明朝末年,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
據傳為一種淺色畫裙,裙幅共十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極淡雅,風動如月華,因此得名。
四、花間裙:
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花紋的衣料,裁破成一條條細長的帛條。
然後把這些不同紋色的長帛條彼此相間地排列起來,密密地縫連在一起。
用這種拼縫而成的裙料做成裙子,就會呈現出一道道豎向的多彩條紋,因此又叫「襇色衣」。
製作花間裙,在裁剪帛料的時候,可以有意地把一條條帛條都裁成上窄下闊。
這樣,拼縫出的裙子就會腰身收窄,顯得穿裙人腰肢纖巧;
裙身越向下就越加擴張,也就是喇叭裙的形式,裙裾長拖到地,格外風流瀟灑。
五、鳳尾裙:
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上綉以花鳥圖紋,在兩畔鑲以金線,拼綴成裙,下配有彩色流蘇,稱為「鳳尾裙」。
六、花籠裙:
用一種輕軟細薄而透明的絲織品,即「單絲羅」製成的一種花裙。
七、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
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
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
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
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半臂:
「半臂」又稱半袖。
是以魏晉以來由上襦發展而來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的短外衣。通常袖長及肘,衣長及腰,對襟則胸前結帶。
這種衣式在唐流行很久。
披帛:繼承六朝的帔紫,由輕薄紗羅製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銀繪畫,最初短闊,後變狹長,是利用絲帛輕盈飄逸之態進行裝飾。
胡帽、冪籬、帷帽:胡帽是西域少數民族所戴帽子的總稱。
初為男子頭衣,女子在武則天時期興穿胡裝戴胡帽。
到開元初年,女子即使騎馬外出,也著胡帽而不掩面。冪籬、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顏之物,冪籬在先、帷帽在後。
妝容:唐近三百年來,女子的發髻式樣和插戴是最為豐富多彩的時期。前期女子發髻承隋,後漸多樣。
武則天時期興起著胡裝配胡帽,成為當時世風,上行下效。反映了唐時社會的開明、女子的相對自由。
Ⅵ 古代裙子
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
1&pv=&word=%B9%C5%C8%B9+&z=0
民俗 中國古代裙子小史
裙子是從裳演變而來的一種服飾。古代\"裙\"、\"群\"二字同源,群者,多也,當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從大量資料來看,人們下體穿著裙子,大約是漢代以後才開始的風習,漢辛延年《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無名氏《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著我綉狹裙,事事四五通\",都是漢代婦女穿裙的例證。形象資料中也有反映,如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出土的壁畫上,就繪有許多穿裙的婦女。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還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也沒有緣邊,當時稱\"無緣裙\"。
《汝南先賢傳》記\"戴良嫁五女,皆布裙無緣\",《後漢書·明德馬皇後紀》:\"(後)常衣大練,裙不加緣。\"指的都是這種裙式。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色彩愈加豐富,裙上的裝飾也日益講究,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兩晉十六國時期,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一種名為\"間色裙\"的裙子,以兩種以上顏色的布條間隔而成,整條裙子在製作時被剖成數道,幾色相間,交映成趣。開始時間色的布的色彩搭配有紅綠、紅黃等。後來,整條裙子被剖的來愈多,間色的布幅也相應地變得愈來愈窄,顏色也就愈來愈豐富。
甘肅酒泉丁家閘古墓壁畫上的婦女,就穿著這種樣式的裙子。南北朝時期的裙子也很有特點,最明顯的特點是裙上的紋飾明顯增多,唐代的陸龜蒙曾著有《紀錦裙》一文,對他所見到的南北朝時期的一條錦裙備加贊嘆,詳細生動的描述:\"李君乃出古錦裙一幅示余:長四尺,下廣上狹,下闊六寸,上減三寸半,皆周尺如直,其前則左有鶴二十,勢如飛起,率曲折一脛,口中銜草?輩右有鸚鵡,聳肩舒尾,數與鶴相等。二禽大小不類,而又以花卉均布無餘地。界道四向,五色間雜,道上累細細點綴其中,微雲瑣結,互以相帶,有若皎霞殘虹,流煙墮霧,春草夾徑,遠山截空,壞牆?苔,石泓秋水,印丹漫漏,蕊粉塗染,綟亘環佩,雲隱涯岸,濃淡霏拂,靄抑冥密,始如不可辨別。及諦視之:條段斬絕,分畫一一有去處,非綉非繪,縝致柔美,又不可狀也縱非齊梁物,亦不下三百年矣。\"如此精美的精裙,簡直成了一件專供欣賞的工藝精品了。
隋代婦女的裙子樣式基本承襲南北朝時的風格,下長曳地的長裙在隋代特別受到婦女的歡迎,間色裙在這個時期依然為婦女所採用,不過間色的道數越來越多,間道也更為狹窄,整條裙子常被剖成12間道,俗謂\"十二破\",\"破\"即\"剖\"的意思,據說這種裙子為隋煬帝時所創,在當時有\"仙裙\"之美譽。唐劉存《事始》中即有\"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的記載。唐代婦女的裙子長度,與前代相比有明顯的增加,裙裙曳地在當時是常見的現象。為顯示裙子的修長,婦女著裙時多將裙腰束在胸部,有時甚至束至腋下,裙子的下擺則蓋住腳面,有時在地下還拖曳一截。唐人詩文中常提及這種情況,如王建《宮詞》謂:\"黛眉小婦砑裙長\";王翰《觀蠻童為伎作》詩:\"長裙錦帶還留客\";孟浩然《春情》詩:\"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等等。形象資料中也有不少反映,如《簪花仕女圖》、《執扇仕女圖》中,都繪有穿曳地長裙的婦女形象。為不妨礙活動,當時婦女穿著這種長裙勞作時,多特地將裙幅撩起,並在腰間以帶系之。這樣一來,裙裾就不會拖曳在地了。作這種裝束的婦女形象,在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以及湖北武昌唐墓出土的陶俑上也都有反映。
唐代婦女的裙子寬度,一般以廣博為尚,大多數婦女的裙子,都集6幅而成,因而有\"六幅羅裙窣地\"、\"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形容。按《舊唐書》中所記載的布幅寬度推算,唐代的\"六幅\",相當於今3米以上,其裙子的寬度是可想而知了。唐代婦女除六幅外,還有用7幅、8幅為之者,如曹唐《小遊仙詩》所稱:\"書破明霞八幅裙\"。這類裙式,不僅影響到穿著者的活動,而且還造成了用料上的極大浪費,所以引起了朝廷的干涉。
如《新唐書·車服志》記:\"文宗即位,以四方車服僭奢,下詔准儀制令,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超過三寸。\"唐代婦女的裙子色彩也非常豐富,年輕婦女最喜愛的是一種鮮艷的紅裙。
唐人小說中的青年婦女如李娃、霍小玉等平時就一直穿著這種裙子。唐詩中對此也頗多述及,如元稹《櫻桃花》詩:\"花(土+專)曾立摘花人,窣破羅裙紅似火\";萬楚《五日觀妓》詩:\"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詩:\"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等等。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主要從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們也將紅裙稱之為\"石榴裙\"武則天《如意娘》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後來,\"石榴裙\"就被當作婦女的代稱。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聽到\"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比喻。
茜草也是一種紅裙的染料,因此紅裙又被稱為\"茜裙\",如李群玉《黃陵廟》詩:\"黃陵廟前莎草春,黃陵女兒茜裙新\";李中《溪邊吟》詩:\"茜裙二八采蓮去,笑沖微雨上蘭舟。\"除紅裙以外,唐代婦女也穿白裙,名\"柳花裙飛又穿碧綠色的裙子名\"翠裙\"、\"翡翠裙\"等等。紅裙、翠裙雖然鮮艷,但畢竟都是單色,除此之外,唐代婦女的裙子也常被染成暈色,即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染成色彩相間之狀,兩色之間的交接部分無明顯界限,過渡自然,呈現出暈染效果,因此被稱為\"暈裙\"。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就有穿這種裙子的婦女形象。這個時期的裙子裝飾也名目繁多,各具情趣:有在裙上作畫的,稱\"畫裙\";有在裙子上鑲嵌珍珠的,稱\"真珠裙\"等等。最為精美的是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所創制的百鳥毛裙。
據《新唐書·五行志》記:\"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這種以百鳥之羽織成百鳥之狀的裙子,在當時婦女中特別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被捕殺殆盡,後來因為受到朝廷的干預,才被禁止。
宋代婦女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身仍然很寬,通常的裙圍都在6幅以上,也有用12幅布製成的。隨著裙幅的增加,裙上的折襇也就明顯地增多。在裙上施以折襇的做法由來已久,相傳漢成帝與皇後趙飛燕同游太液池,成帝令飛燕起舞,正當飛燕舞蹈時,大風驟起,飛燕飄然如仙,成帝擔心她被風吹走,特叫侍從拽住她的衣裙。風停之後,在飛燕的裙子上留下許多縐紋,其他宮女看見後覺得十分奇特,於是就紛紛在裙子上折疊成襇,取名\"留仙裙\"。當然,這只是一種美麗的傳說,事實上裙子施襇,主要還是出於實用的目的,因為在裙上折襇之後,裙幅便可增加,裙圍也可增大,這樣對穿著者的蹲坐行走比較有利。從大量資料來看,裙上施襇是東漢以後出現的風習,在此以前,尚不見折襇裙蹤跡,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無襇女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到了東漢以後,裙上施襇已成通例。
南朝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中就有\"羅裙宜細簡\"的說法。宋代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裙幅越多而折襇越細,因此有\"百疊\"、\"千裙\"的形容。宋人詩詞中常有描述,如呂渭志《千秋歲》詞:\"約腕金條瘦,裙兒細襇如眉皺。\"紅衣宮女《裙帶間六言詩》:\"百疊漪漪水皺,六銖縰縰雲輕。\"宋代士庶婦女出行,喜歡騎驢,《清明上河圖》中就繪有乘驢出行的婦女,為了乘騎的方便,婦女多穿一種前後開衩的\"旋裙\",這種旋裙最初多用於女妓,後來逐漸流傳開來,並成為士庶婦女的一種服裝。至於宮廷嬪妃,則穿一種前後相掩的長裙,走起路來裙裾掃地,名謂\"趕上裙\",因前後都可開合,有別於圓圍一體的普通女裙,因此被示為\"服妖\"。流行於唐代的鍍金裙、真珠裙等仍然存在,不過多用於宮娥舞妓。宋人詩詞中有大量描寫,如歐陽修《鼓笛慢》詞:\"縷金裙窣輕紗,透紅瑩玉真堪愛\";張先《踏莎行》詞:\"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輕垂地。
\"富貴之家也有用鬱金香草來浸染裙子的,染出的裙子多為黃色,在身上能散發出陣陣香氣,俗謂\"鬱金裙\"。遼金元時期是由少數民族執政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漢族婦女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襲宋代遺制。至於少數民族女裙,則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點。如遼金時期的契丹、女真族婦女,多穿一種襜裙,顏色以深暗為主,上綉連枝花木,周身折為6襇,通常穿在團衫之下。
明代恢復了漢族習俗,女裙形制仍然保存著唐宋時的特色。曾風靡於唐代的紅裙,到了明代則再度流行。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就作這種打扮:\"上著青織金衫兒,下穿大紅紗裙。\"明蔣一葵《長安客話》輯當時流傳在燕京的歌謠,也涉及到這方面情況,如歌謠所唱:\"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膹將兒女染紅裙。\"宋代流行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沒有偏廢。至於裙子的長短、裙襇的多少,則隨時而易。明初女裙喜歡淺淡,沒有明顯的紋飾。到了末期,則一改質朴、清淡風尚,追求起華麗的格調。最明顯的是以緞裁剪成條狀,每條綉花,兩畔則鑲嵌金線,因其造型與鳳尾相似,被稱為\"鳳尾裙\"。
另有一種畫裙,折成細褶數十下,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雅而淡,風動色如月華,取名為\"月華裙\",更有一種\"百花裙\",裙上綉織有大小相間、形態各異的花朵,深受年輕婦女的喜愛,成為明代禮服中的一種裙式。這些裙子在正史中記載不多,但在文學作品中卻有相當多的描繪。清代初期的女裙,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婦女的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以後裙子的式樣越來越多,隨時有變,有在裙上裝滿各種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綴以無數小鈴,使之叮當叮當的;也有裙幅下綉滿水紋,隨著人體的行動,一折一閃,異常美觀。傳統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經過了改制: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襇,折襇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襇\",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襇裙。
\"至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製作是分為兩截,上用紅色或綠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細襇,所用紋樣有嚴格區別:嬪妃以上可用龍紋,以下則用蟒紋。
Ⅶ 古代服飾上大多都有哪些圖樣花紋
1、植物紋:梅蘭竹菊、桃李海棠、牡丹芍葯、荷花芙蓉、萱桂茶花、月季、水仙、佛手、松柏、萬年青、西番蓮、薔薇寶相、葡萄百果、嘉禾。
2、吉祥寓意類:多子(石榴)、富貴榮華(牡丹)、瓜瓞連綿(葫蘆或葡萄藤蔓、松齡芝壽、蓮花純潔、菊花隱逸、歲寒三友、福壽喜、五福捧壽、八仙。
3、動物圖案:龍鳳等(文官一品仙鶴補服,二品錦雞,三品孔雀等等,平常都能用的還有獅子、虎、鹿、鶴鵲鴛鴦等各種飛禽、蝙蝠、蝴蝶蜜蜂等草蟲、鯉魚鯰魚等魚。
4、自然氣象紋:雲紋、祥雲、流雲、水紋、浪紋。
5、器物紋:寶瓶、聚寶盆、八寶七珍、如意。
6、幾何紋:八達暈、天花、寶照、卐字、八卦、龜背、方勝、柿蒂紋、鎖子、連環。
7、人物:百子圖、戲嬰圖、仕女、神佛、二十四孝、懸梁映月、樵牧耕讀。
8、風景:瀟湘八景、西湖十景、寒江垂釣、各地的名勝或山水名畫等。
(7)古代裙子一般印什麼花紋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服裝( Ancient Chinese Articles of Clothing)是指中國古代的各種衣裳、冠帽、鞋襪等服裝,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結構與款式隨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發展而逐漸變化。通過對古代服裝的研究,可以認識歷代人物的風貌。在鑒定有關文物時,
服裝也是斷代的重要尺度。古代服裝存世不多,在研究中除依據實物外,古代雕塑、繪畫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發箍,
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
Ⅷ 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稱,簡單一些,像羅裙,襦裙之類的,最好還有描述,謝謝
1、漢朝的留仙裙—縐褶的裙,廣袖流仙裙是為上古宮廷中的至寶,式樣華麗無比。
(8)古代裙子一般印什麼花紋擴展閱讀
留仙裙,即有縐褶的裙,今之百褶裙與它類似。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廣袖流仙裙是為上古宮廷中的至寶,式樣華麗無比。望之心醉,如今在民間已成傳說。
石榴裙,其特點是成熟、清新自然、女人味、雍容華貴。
間色裙,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
千褶裙特指細襇女裙。以五色輕紗為之,周身折襇。襇多而密,故謂「千褶」,名稱始於宋朝,也稱拂拂裙。
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以領子的式樣之分,將襦裙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按是否夾里的區別,將襦裙分為單襦和復襦,單襦近於衫,復襦則近於襖。
Ⅸ 古代男女衣服常用裝飾花紋有哪些
1.龍鳳呈樣 圖案為一龍一鳳。
龍的傳說很多,記載的文獻也多,但將龍和帝王聯系起來的是司馬遷的《史記》,《高祖本紀》說:「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蚊龍於其上,而已有身,遂產高祖。」鳳凰在劉安《淮南子》一書中開始被稱為祥瑞之鳥,雄曰鳳,雌曰凰。龍鳳都是人們心中的祥獸瑞鳥,哪裡出現龍,哪裡便有鳳來儀,象徵著天下太平,五穀豐登。
2.二龍戲珠 圖為兩條雲龍一顆火珠。
《通雅》中有「龍珠在頜」的說法。龍珠被認為是一種寶珠,可避水火。有二龍戲珠,也有群龍戲珠和雲龍捧壽,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頌平安與長壽之意。
3.魚龍變化 圖案為天上有一雲龍,水中有一鯉魚。或一龍首鯉身;或一鯉魚翻躍於龍門之上。
古代有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凡是鯉魚能跳過龍門的,就可變化成龍,不能跳過龍門的,點額而歸,故黃河之鯉魚多有紅色在額頭,都是未跳過龍門之魚。魚躍龍門表示青雲得路,變化飛騰之意。
4.鶴壽龜齡、龜鶴同齡 圖案皆為一龜一鶴。
《韻會》:「龜為甲蟲之長」。龜壽萬年,是長壽的象徵;鶴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鶴千年則變蒼,又二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龜鶴同齡,乃同享高壽之意。
5.松鶴延年 圖案為鶴和松樹。
《字說》:「松百木之長」;《禮*禮器》:「松柏之有心也,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松,代表長壽象徵之外,還作為有志、有節的象徵。故松鶴延年既有延年益壽,也有志節高尚之意。
6.鶴鹿同春 圖案為鶴鹿與松樹。
古人稱鹿為「仙獸」。神話故事中有壽星騎梅花鹿。鹿與祿、陸同音,鶴與合諧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東、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貴長壽之說。
7.歲寒三友 圖案為松竹梅或梅竹石。
松,「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竹,清高而有節;梅,不懼風雪嚴寒。蘇東坡愛竹成癖,他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題寫過:「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們稱之為歲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節。
8.喜上眉梢 圖案為梅花枝頭站立兩只喜鵲。
古人認為鵲靈能報喜,故稱喜鵲。兩只喜鵲即雙喜之意。梅與眉同音,借喜鵲登在梅花枝頭,寓意「喜上眉梢」、「雙喜臨門」、「喜報春先」。
圖案為一喜鵲一豹者,稱之為「報喜圖」。
圖案為一蜘蛛網上吊著一個蜘蛛者,稱之為「喜從天降」。因我國民間習俗稱蜘蛛為喜蛛。
圖案為一獾一喜鵲者,稱之為歡天喜地。兩獾相嬉,叫「歡喜圖」;兩童子笑顏相對者,稱為喜相逢。
四個童子手足相連者,叫四喜人。
9.喜報三元 圖案為喜鵲三、桂元三或元寶三。
古代科舉制度的鄉試、會試、殿式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明代科舉以廷試之前三名為「三元」,即狀元、榜眼、探花。「三元」是古代文人夢寐以求,升騰仕取之階梯,喜鵲是報喜之吉鳥,以三桂元或三元寶寓以三元,是表示一種希望和嚮往的圖案,此外還有三元及第、狀元及第、連中三元、五子登科等圖案。
10.相祿壽喜 圖案為蝙蝠、鹿、桃和喜字。
以前人們常以蝙蝠之蝠寓以幸福之福;借鹿祿同音;壽桃寓壽意,加之以喜字,用此表示對幸福、富有、長壽和喜慶的嚮往。
11.五福捧壽 圖案為五隻蝙蝠一壽字。
《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還有「五福臨門」的圖案。
12.多福多壽 圖案為一枝壽桃數只蝙蝠。
13.福壽無邊 圖案為蝙蝠、壽桃和盤長。
14.神速齊眉 圖案為蝙蝠、壽桃、荸莽和梅花。
15.福壽雙全 圖案為蝙蝠一、壽桃一、古錢二。
這些圖案都表示古代人心底希望幸福、富有和長壽。
16.福壽三多 圖案為一蝙蝠、一壽桃、一石榴或蓮子。
《莊子*天地》:「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古人因以「三多」(多福多壽多男子)為祝頌之辭。石榴取其子多之意,「蓮子」乃連子之意。
17.三多九如 圖案為蝙蝠、壽桃、石榴、如意。
《詩*小雅*天保》:「哪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天保》篇中連用九個如字,寓為祝賀福壽延綿不絕之意。圖案中以如意表示九如。
18.福在眼前 圖案為蝙蝠與一枚古錢。
古錢是孔方外圓,借孔為眼,錢與前同音,亦稱「眼前是福」。
19.福至心靈 圖案為蝙蝠、壽桃、靈芝。
桃為壽而其形似心,借靈芝之靈字,表示幸福到來會使人變得更加聰明。
20.壽比南山 圖案為山水松樹或海水青山。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乃常見的對聯。這一圖案亦稱壽山福海。
21.三星高照 圖案為三位老神仙。
古稱福祿壽三神為三星,傳說福星司禍福,祿星司富貴貧*,壽星司生死。三星高照象徵著幸福、富有和長壽。
圖案為一老壽星一隻鹿一隻飛蝠的,亦稱之為福祿壽。
22.流雲百福 圖案為雲紋蝙蝠。
雲紋形似如意,表示綿延不斷。流雲百蝠,即百福不斷之意。
23.平安如意 圖案為一瓶、鵪鶉、如意。
以瓶寓平,以鵪鶉寓安,加一如意,而稱平安如意。
24.一路平安 圖案為鷺鷥、瓶、鵪鶉;另有圖案為鷺鷥、太平錢的叫一路太平。
以鷺鷥而寓路,瓶寓平,鵪鶉寓安,祝願旅途安順之意。
25.事事如意 圖案為柿子、如意。
《爾雅*翼》:「柿有七絕,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蠢,五霜葉可玩,六佳實可啖,七落葉肥 大可以臨書。」事與柿同音,加之如意,寓意事事如意或百事如意、萬事如意。
26.諸事遂心 圖案為幾個柿子和桃。
幾個柿子寓為諸事,桃其形似心,表示諸多事情都稱心如意。
27.必定如意 圖案為毛筆、銀錠、如意。
筆必偕音,錠定同音,再加如意,音借意為必定如意。
28.歲歲平安 圖案為穗、瓶、鵪鶉。
以歲(穗)歲平(瓶)安(鵪)之偕音惜意表示人們祝願和平的良好願望。
29.年年有餘 圖案為兩條鯰魚。
鯰與年,魚與余同音,表示年年有節余,生活富裕。
圖案為兩條鯰魚首尾相連者,童子持蓮抱鯰魚者,均稱年年有餘。圖案為一磬一魚,或一磬雙魚、一童子擊磬一童了持魚者,皆稱吉慶有餘。一婦人手提魚者,稱之為富貴有餘。
30.馬上封侯 圖案為一馬上有一蜂一猴。
以馬上封侯(蜂猴)寓比立即升騰的願望。
圖案為一大猴背小猴者,稱輩輩侯;一楓樹一印一猴或一蜂一猴抱印者稱封侯掛印、掛印封侯。
31.太獅少獅 圖為一大獅子一小獅子。
太師官名,周代設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太師為三公之最尊者;少師官名,周禮春官之屬,即樂師也。以獅與師同音,而寓以太師少師之意,表示輩輩高官的願望。
圖案為一大龍一小龍者,稱之為教子成龍、望子成龍。
32.八寶聯春 圖案為八件寶器相連。
八寶分為兩類:佛家八寶有***、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長八件寶器,俗稱:「輪螺傘蓋,花罐魚長」。仙家八寶即八仙護身法寶為漁鼓、寶劍、花籃、笊籬、葫蘆、扇子、陰陽板、橫笛八件寶器。八件寶器相連接的圖案稱之為「八寶聯春」或「八寶吉祥」。
33.八仙過海 圖案為八個仙人皆持寶器,下有大海波濤。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八仙,有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八仙故事多見於唐、宋、元、明文人的記載。「八仙慶壽」、「八仙過海」的故事流傳最廣,傳說,八仙在慶賀王母娘娘壽辰歸途中路過東洋大海,各用自己的法寶護身為舟,競相過海,以顯神通。
34.麻姑獻壽 圖案為麻姑仙女手捧壽桃。
麻姑,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仙女。葛洪《神仙傳》說她為建昌人,修道牟州東南姑余山。東漢桓帝時應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自言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蓬萊之水也淺於時,或許又將變為平地。後世遂以「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之急劇。她的手指像鳥爪,蔡經見後想:「背大癢時,以爬背,當佳。」又相傳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她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故舊時祝女壽者多以繪有麻姑獻壽圖案之器物為禮品。
35.群星祝壽 圖案為眾多仙人各持禮物。
傳說三月三日王母娘姐壽誕之日,各路神仙來祝賀,而以此取其吉祥喜慶之意。
36.萬象昇平 圖案為一象身上有卐字花紋,腰背上負一瓶。
卐字在梵文中作「室利靺蹉」,意為吉祥之所集。佛教認為釋跡牟尼胸部所見的「瑞相」,用作萬德吉祥的標志。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制定此字讀萬。萬壽昇平,表示人民祝願國泰民安,百業興旺,國富民強的昇平景象。還有「太平景象」、「景象昇平」等圖案。
37.平升三級 圖案為瓶上插有三戟。
瓶與平同音,戟寓級。平升三級乃表示官運亨通,祝願連升三級之意。
38.天女散花 圖案為一仙女提花籃作散花狀。
佛經故事《維摩經*觀眾生品》記載,維摩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諸菩薩身,即皆墜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墜。天女說:「結習未盡,花著身耳」。謂以天女散花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宋之問《設齋嘆佛文》:「天女散花,綴山林之草樹」。故取其「春滿人間」之意。
39.嫦娥奔月 圖案為一仙女奔入月宮狀。
嫦娥乃神話中後羿之妻。後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葯,嫦娥偷吃後,遂奔月宮。
40.四海昇平 圖案為四個娃娃抬起一瓶。
四個小孩(海)抬起(升)一瓶(平),表示四海昇平,以此表達人民厭惡戰亂,熱愛和平之善良願望。
41.福從天降 圖案為一娃娃伸手狀,上有一飛蝠。
以天空中飛舞的蝙蝠即將落到手中,而寓其意為「福從天降」、「福自天來」、「天賜鴻福」等。此外還有「五福臨門」、「引福入堂」「天官賜福」等圖案。
42.長命富貴 圖案為雄雞引頸長鳴,牡丹花一技。
雄雞引頸長鳴(命),牡丹乃富貴之花,喻富貴。還有長命百歲的圖案,雄雞引頸長鳴旁有禾穗若干。
43.流傳百子 圖案為開嘴石榴或葡萄。
舊時傳說,文王有百子。「榴開百子」表示子多。還有「子孫葫蘆」、「百子圖」、「麒麟送子」、「蓮生貴子」等圖案,表示子孫萬代、萬代長春等願望。
44.教子成名 圖案為一雄雞引頸長鳴旁有五隻小雞。
以雄雞教小雞(子)鳴(名)叫,寓以「教子成名」。還有「五子登科」、「一品當朝」等圖案,表示殷切期望子孫取得成功的業績
45.官上加官 圖案為雄雞和雞冠花。
46.玉堂富貴 圖案為玉蘭花、海棠花、牡丹花。
47.五世同堂 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
以上圖案都以諧音題名,同音寓意,表示古人的陞官、富貴、五代團聚的美好願望。
48.漁翁得利 圖案為鷸蚌相爭狀,旁立漁翁。
《戰國策*燕策二》:「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第三者因而得利。
49.英雄鬥智 圖案為一鷹一熊作爭斗狀。
《本草》:「虎鷹翼廣丈余,能搏虎。」《詩*小雅》:「維熊維羆,男子之樣。」鷹與英、熊與雄同音。猛禽凶獸相鬥,二勇相爭,智者勝。還有一松樹上落一鷹,地上有一熊,作相互怒視欲斗之狀的圖案,以此比喻英雄大智大勇。
50.珠聯璧合 圖案為珠點連續有白頭花藍點。
《漢書*律歷志》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聯珠。」後藉以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湊集在一起。
51.八駿圖 圖案為八匹馬姿態各異。
傳說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名稱說法不一。《穆天子傳》卷一:「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史記*趙世家》:「造反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騾、綠耳,獻之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其他傳說鈞由此而派生。
52.博古圖 圖案為鼎彝鍾磬、瓷瓶玉件、書畫盆景等各種器物造型,種類繁多。有各式各樣的博古圖,給人以古色古香之感。
53.天馬圖 圖案為一飛馬、馬生兩翼。
天馬一詞,最初見於《楚辭*離騷》、《史記?大宛列傳》和《淮南子》等書中。張騫使西域得烏孫好馬,名曰天馬。後得大宛汗血馬,比烏孫馬強壯,改烏孫馬名為西極,大宛馬叫天馬。史書記載,漢武帝「獲汗血馬來,作西極天馬歌。」元狩三年(公元前119年)後,天馬發展成「龍之友」、「龍之媒」的地位。神話故事似的「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使人想向出「馬生兩翼」,慢慢被稱為龍馬。《西遊記》中有白龍馬,便是一例。天馬似馬又生翼,空中行走又似龍,這種動物圖案在古時瓷器、地毯上常見。
54.麒麟圖 圖案為一獸,頭長一角,獅面,牛身,尾帶鱗片,腳下生火,其狀如鹿。
麒麟,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古稱之為「仁獸」,多作吉祥的象徵。「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禮記*禮運》:「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效橄。」「橄」同「藪」即沼澤。漢代磚上的麒麟圖案與馬和鹿的樣子相似,漢以後,逐漸完善了麒麟的形象。由於麒鱗是瑞獸,常借喻為傑出之人,麒麟送子、麟吐玉書等圖案等皆有傑出人士之降生的寓意。
55.四藝圖 圖案為琴、棋、書、畫。
琴棋書畫是我國古代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玩,用以增進學識,提高雅興。圖案中的四藝,其造型設計,古樸、優雅,富有韻律感。
56.踏雪尋梅 圖案為風雪中一老人頭戴浩然中,騎驢過橋,手持梅花。
踏雪尋梅是根據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故事,編寫而成的圖案。孟浩然(689~約740年),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少年好學,酷愛梅花,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應進士不第,還襄陽。臨行前留給王維一首詩。有人傳出,孟浩然游長安,王維私邀入內署,適唐玄宗李隆基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告,玄宗大喜,詔浩然出,誦所為詩,玄宗發現無求仕之心,即入還。其實從孟浩然的《留別王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詩中只見「當路誰相假」之句,那有皇帝發現他不願為官,放他歸去之事。孟浩然頭戴浩然中,在風雪中騎驢過灞橋,踏雪尋梅,已成為我國古代詩人的佳話。這一圖案在古時瓷器、地毯上常有出現。
57.伯牙摔琴 圖案為一人舉琴面對一墓,旁立一老人。
出自俞伯牙與鍾子期相交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有位俞伯牙善彈琴,一日乘舟游至漢陽江口,命童僕取琴焚香,調弦轉軫,一曲未終弦斷之。疑有人聽琴,命左右搜之,遇一樵夫鍾子期,二人登舟促膝相談,意合知音,結為兄弟。約定來年江邊相見。當俞伯牙按期來到江邊時,鍾子期已病故。伯牙聞知,淚如湧泉,去子期墳前祭拜,並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石台上一摔,摔得玉軫摧殘,金徽零亂。老者驚問:「先生為何摔此琴?」伯牙道:「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故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之說。古時瓷器、地毯均有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