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疆的絲綢製品有哪些
最著名的新疆民族傳統絲綢就是艾地麗絲綢,也就是條紋色織的加捻薄型絲綢,喀什等地維族女性常用來做紗麗,也就是蒙面絲巾
B. 新疆民族絲巾哪裡產
我記得烏魯木齊二道橋那裡有廠家生產絲巾。去大巴扎也可以從商家那裡打聽一下。
C. 新疆騎馬帶方巾是有什麼意思
是人家少數民族的習俗
就是兩個情侶在秀恩愛。
D. 新疆絲巾是哪裡產的
河南,濰坊
E. 為什麼新疆女孩要戴頭巾
絲巾不僅是維族女人的飾品,而且是宗教信仰傳統的標志,它承載了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的發展與變遷。新疆維吾爾民族信仰清真教,傳統上,男孩到了8歲就要開始宗教的崇拜,女孩子12歲也就到了融入宗教的年齡。真正的穆斯林時不能光著頭的,男性要戴花帽,女性要蒙頭紗。 傳統的穆斯林女性穿著是非常莊重講究的。維族女人一年四季穿裙子,除了好看,更重要的是把身體曲線掩蓋起來,以免別人看到產生邪念。她們也會把神秘的面容深藏在各式面紗之內。伊斯蘭經文規定,女人的一切「要避開男人們邪惡的眼睛」。不戴面紗是不允許出門的,女人的臉除了丈夫和父親,是不允許別的男子看到的。但面紗除了宗教信仰意義以外,還是維族勞動生活的必需品。新疆維族人大多生活在高原、草原和沙漠邊緣,強烈的紫外線、變幻莫測的風雪天氣、漫天飛舞的飛沙走石,都需要一種服飾遮擋惡劣自然環境對面部的侵害,面紗成為了維族女人的普遍選擇,而且自然而然,順理成章了。這樣就演繹出了絲巾的第二層含義。因為各地環境的不同,紗巾的作用也不盡相同,當然,絲巾的質地、樣式和顏色也就多種多樣。在南疆地區,為了遮陽,大多是棉織的,比較厚實肥大,顏色也比較深。沙漠地區主要是遮擋風沙,多為純絲製作,薄而透,顏色也是最多最豐富的。高原上的面紗則更注重抵擋雨雪,主要是棉絲混織,薄厚和大小介於上述兩種之間,而顏色更加艷麗奪目。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新疆維族婦女地位不斷提高,她們和男子一樣從事各種勞動,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作為的宗教信仰和勞動需要的紗巾功能慢慢淡去,如今的維族女人依然佩戴絲巾,除保留了絲巾的傳統意義以外,它的作用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妝飾和時尚。
F. 維吾爾族穿的是什麼
男子穿「袷袢」長袍,右衽斜領,無紐扣,用長方絲巾或布巾扎束腰間;
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面套對襟背心;
城市婦女現在已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
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
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綉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
婦女常以耳環、手鐲、項鏈為裝飾品,有時還染指甲,以兩眉相連形式畫眉;
維吾爾族姑娘以長發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發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也有人將發辮盤系成發結。
地毯、花帽、艾德來斯綢、民間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維吾爾族最盛名的傳統工藝製品。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麗的標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發戴小罩刺綉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綉花點綴與裝飾,喀什乾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
總: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 色彩鮮艷,圖案古樸,工藝精湛。
G. 維吾爾族紡織的絲綢叫什麼名字
艾德來絲絲綢 艾德來絲絲綢是採用古老的扎經染色法工藝,按圖案的要求,在經線上扎結進行染色的一種綢料。在新疆主要有兩大產區:一為喀什、莎車,其絲綢以色彩絢麗、鮮艷著稱。圖案細膩嚴謹,常用翠綠、寶藍、黃、青蓮、桃花等顏色;二是和田、洛浦,其絲綢講究黑白效果,虛實變化,紋樣粗獷奔放,色彩簡單富有變化。
關於艾德來絲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莎車有個維吾爾族姑娘名叫海里曼,她從小無依無靠,以織錦為生。快到古爾邦節的時候,她打算為自己織一塊錦綢做裙子。她采來石榴花、沙棗花、海那花,用花液染出五彩的絲線,精心紡織綵綢。
經過幾個晝夜的辛勤紡織,綵綢織錦好了,紋樣粗獷奔放,色彩艷麗。一陣大風刮來,綵綢隨風飄去,姑娘追到河邊,她驚喜地看到:綵綢在水中的倒影,更加妙不可言。海里曼日思夜想,一心要織出那漂亮的花紋。海里曼照水紋模樣先扎染經線,然後織上色彩各異的緯線,異彩紛飛的水紋綵綢終於織好了。
姑娘把綵綢送到裁縫阿衣先那裡加工衣裙,阿衣先看上了綵綢,當天夜裡,阿衣先私自帶上綵綢跑到了喀什。 古爾邦節的麥西來甫晚會上,人們載歌載舞,阿衣先艷麗的彩裙引來眾人羨慕的眼光。有位名叫尤素甫的小夥子請阿衣先跳舞,問她彩裙是哪裡買的,阿衣先慌稱是自己織的。尤素甫認為她心靈手巧,打算向她求婚。
海里曼獨自一人在家,為失去綵綢傷心落淚。海里曼打算再織一塊同樣的綵綢。她趕到喀什去買絲線,正巧遇到了阿衣先,認出了綵綢裙,兩人吵了起來。
尤素甫無法斷定是誰織的綵綢,只好讓她倆重新織一次。海里曼很快就織好了一塊同樣的綵綢。阿衣先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尤素甫娶了心靈手巧的海里曼姑娘。海里曼把手藝傳給眾人,並把這種綵綢取名叫「艾迪萊絲」綢。 從那時起,艾迪萊絲綢的織紡工藝一直流傳至今。維吾爾族婦女最鍾愛的服裝就是「艾迪萊絲」裙。現在的維吾爾族婦女幾乎每人擁有一件艾德來絲筒裙。
H. 西藏拿的白色絲巾是什麼代表什麼意思
西藏拿的白色絲巾是哈達。代表著真誠的心意和對外來人的熱烈歡迎。
藏、蒙古等民族人士頂禮佛像、拜見尊長、迎來送往、致敬致賀、婚喪嫁娶等禮儀活動中,均有獻哈達的習慣。由此,敬獻哈達表示人們對佛的敬仰,對迎見之人的敬意與祝福。使用哈達的場合相當多。紅白喜事、迎來送往、致謝等等都能派上哈達的用場。
哈達呈遞敬送時,折口處朝向貴賓,遞到對方手掌上。相互間問候時,晚輩向長輩敬獻哈達時,哈達下方折口朝外。在藏區,獻哈達是一種既普遍又崇高的禮節。無論婚喪嫁娶、民俗節慶、拜會尊長、迎送賓客、朝覲佛像、音訊往來、求情辦事以及新房竣工、認錯請罪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
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
處於游牧經濟形態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攜帶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糧,遇有路人,不管相識與否,都要主動攀談,問候,並互相交換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就發展成一套易物的習俗。發展到後來,就有了交換鼻煙壺和哈達的習俗。
(8)新疆本地絲巾叫什麼擴展閱讀:
哈達的用處:
哈達呈遞敬送時,折口處朝向貴賓,遞到對方手掌上。相互間問候時,晚輩向長輩敬獻哈達時,哈達下方折口朝外。在藏區,獻哈達是一種既普遍又崇高的禮節。無論婚喪嫁娶、民俗節慶、拜會尊長、迎送賓客、朝覲佛像、音訊往來、求情辦事以及新房竣工、認錯請罪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
獻哈達是對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和尊敬的意思。當然在不同情況下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1、佳節之日,人們互獻哈達,表示祝賀節日愉快、生活幸福、身體健康;男女求婚時,先由中間人獻哈達,如接受哈達則表示可以議婚,退回則為拒絕之意。
2、婚禮上呈獻哈達,意為恭賀新喜,祝願新婚夫婦恩愛如山,白頭偕老;迎送賓客時奉獻哈達,表示對遠方來客的熱烈迎送和崇高的敬意。
3、葬禮上獻哈達,表示對死者的沉痛哀悼和對死者家屬的安慰;佛法會上,向喇嘛和活佛敬獻哈達,表示對喇嘛活佛的無限敬仰和信教的一片虔誠之心。
4、到神佛前祈禱時獻哈達,以示信佛者的虔誠和希望菩薩保佑,萬事如意。
5、在書信來往中,附上一條哈達,表示寫信者感情的真誠和意願的莊重;將錢物包在哈達里贈給演員,表示觀眾真誠的心意。
6、拜會尊長敬獻哈達,表示對尊長的敬重,祝願幸福、長壽、吉祥如意。
7、向對手獻哈達表示想化干戈為玉帛,重歸於好。
獻哈達是一種文明與禮貌的表現,因此十分講究。獻哈達者應將哈達對疊再對折成四幅雙楞,把雙楞一邊整齊地對著被獻者,躬身俯首,雙手奉獻,表示恭敬。被獻者也必須彎腰俯首,雙手承接,表示回敬 。
切忌用一隻手相送或一隻手受禮。獻哈達的方式也有許多區別:下級向上級,晚輩向長輩,或向活佛獻哈達,應躬身低頭,雙手舉哈達呈上或放在座位前的桌子上面或腳下,對方並不回贈哈達。這時的哈達,表示敬意和感謝;同輩平級獻哈達,表示友好,應該獻在對方手上,對方回贈哈達。
上級對下級,長輩給晚輩贈哈達,表示親切關懷和慈祥的愛意,可直接將哈達掛在對方頸上;如果是喜慶典禮,主人往往將所獻哈達回贈給獻者,並繞在他的脖子上;他人為自己獻哈達時,應將身體微微前傾,恭敬地雙手接過,然後繞過頭頂掛在自己頸上,以示謝意。
I. 少數民族人給別人脖子上掛上白色的絲巾叫什麼代表什麼意思
那是藏族的哈達。一般是送給他們尊敬的客人,祝福的意思
J. 為什麼新疆女人要包頭巾
新疆維吾爾族女性佩戴頭巾是因為:
1.長久以來,維吾爾族女性戴頭巾成為了一種風俗,一種文化;
2.西域風沙大,可以防止沙粒落入頭發里;
3.早晚溫差大,頭巾從頭頂往下一直罩住脖子,可以遮陽和禦寒;
4.形形色色的頭巾非常漂亮,戴上可以起到裝飾作用。
絲巾不僅是維族女人的飾品,而且是宗教信仰傳統的標志,它承載了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的發展與變遷。
(10)新疆本地絲巾叫什麼擴展閱讀:
新疆維吾爾民族信仰清真教,傳統上,男孩到了8歲就要開始宗教的崇拜,女孩子12歲也就到了融入宗教的年齡。真正的穆斯林時不能光著頭的,男性要戴花帽,女性要蒙頭紗。
維吾爾族婦女喜歡在夏季用的薄頭巾上綉簡單花卉。通常四角各綉一朵小花,中央綉大朵花朵,多用金線綉制,美觀、大方。綉花頭巾亦可作禮品贈送他人。
維吾爾族傳統的男子外衣稱為「袷袢」,長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穿時腰間系一長帶。
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婦女和姑娘都喜歡用天然的烏斯蔓草汁畫眉,染指甲,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
維吾爾族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綉出各種民族形式的花紋圖案。過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幾條發辮,以長發為美。頭上別有各式各樣的頭飾,也有將雙辮盤成發髻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除了傳統的服裝和服飾之外,在城市普遍流行穿時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