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的赏析
“不学礼,无以立” 赏析:
“不学礼,无以立”只有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孔子说:“做人要有礼,没有礼,怎么来做人啊!”夫子的确是夫子,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师就是这样教书育人,很是敬佩不已。礼是作为一个健全人所必须的素质,一个人如果连这一点也不能做好,尽管道貌岸然,也只是个有缺陷的人。
但是这里的“不学礼,无以立”。是“礼”而非“理”。我们现在大说特说不学礼如何如何,可又有谁去看《礼记》,又有谁去了解传统的礼节?有人说这都是以前的东西了。可这为什么会成为以前的而不是现在的将来的?还不是我们丢弃了它,我们没有去学礼!
(1)不学礼无以立校服授予仪式扩展阅读:
“不学礼,无以立。”出处、原文及译文
“不学礼,无以立。” 出自孔子的《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一是该学诗,二是该学礼,三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不学礼,无以立
B.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是谁说的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尧曰篇第二十》第三章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
前一半是孔子的,后一半是荀子的
C. 不学礼,无以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礼》,就没法立足于社会。
出处:《论语·季氏》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向伯鱼问道:“你在老师那里有得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
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应对说话。‘我退回后就学《诗》。另一天,他又独自一人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没法立足于社会。我退回后就学《礼》。我只听到过这两次教诲。”
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要学《诗》,知道要学《礼》,又知道君子不偏私自己的儿子。
(3)不学礼无以立校服授予仪式扩展阅读:
孔子坚决主张启发性原则。严格说来,除非一个青年人自觉地去履道,否则就没有一个教师能强迫他去追求道。
所以孔子建议以学诗来引导人们协调他们的基本感情。他认为古典传统中的“诗”除了其他一些作用外,还“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孔子进一步指出,如仔细研读诗,不仅可以学会“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而且还能学到有关自然现象诸如鸟兽草木等知识。
D. “不学礼,无以立”的班会教案
【活动背景】
我们现在的学生,是北京奥运会的主人,在这收获的奥运年里,他们将如何继续传承文明古国的精神风貌?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许多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注重升学,而忽视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许多不忍目睹的不文明行为。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针对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中文明礼仪方面的问题,我们七年级X班将召开了一次名为“讲文明·知礼仪·做文明学生”的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同学们认识自己的行为习惯,意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学习应用和改进,做一个表里一致,内秀外美的文明中学生。
【活动时间】
2008年09月XX日
【活动地点】
罗定实验中学 初一(X)班
【参与人员】
初一(X)班全体学生,初一(X)班 班主任 , 实习老师
【活动形式】
情境模拟游戏、自由发言交流、“文明人”测试
【活动准备】
1、提前布置主题班会内容,选出二位主持人(一男一女),主持人准备好讲稿,叫同学们查阅有关文明礼仪的相关知识。
2、叫同学们结合校园中文明与不文明的现象做好发言准备,说明班会基本的流程,并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安排好小组长。
3、吩咐班干部设想好班会课时课室的布置情况,找好与班会相关的资料。
4、准备《升国旗》视频。
【班会流程】
1、班主任宣布上课
2、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引入主题
3、展示幻灯片
4、齐读《罗定实验中学文明礼貌歌》-----根据学校情况,若有则读,没有则忽略。
5、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
6、障碍游戏:5个小组,每组二人,依次进行。其中一人用布蒙住眼睛,扮演盲人,另一人扮演哑巴,“哑巴”作为拐杖扶“盲人”在教室内按指定路线行走,两人均不准出声,班上其他同学将不动声色地在他们行进的过程中设置障碍,“哑巴”用身体语言引导“盲人”通过障碍。(建议:按规定参与者可用加德育分等措施予以奖励)
7、哑巴、盲人的扮演者谈感触(着重在通过障碍的过程中的心理和达到目的地时的心情)。
8、“文明人”测试,总结出 中学生“十个”文明形象,及我们的做法。
9、班主任小结
10、视频片段《升国旗》
11、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
【具体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
A: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班在这里开展主题班会,希望大家相互配合,积极发言。下面班会正式开始。今天班会的主题是——讲文明·知礼仪·做文明学生。
B:华夏大地,礼仪之邦,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是我们祖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礼仪,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财富。时至今日,我们在衡量一个人的气质,德行的时候,仍以那些细节作为考核的重要参数。
A:但是我们身边还存在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有哪些是不文明的行为?
请小组讨论并列举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然后小组竞答,并记录积分。
(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言——同学们乱扔乱丢乱吐现象十分严重,扔纸片、扔包装袋、扔纸盒、扔饮料瓶,更不文明的是走着,吃着,吐着,扔着,特别是有些女同学大口大口吃着东西,边走边吃边扔边吐,有的同学上课吃瓜子,好吃到了极点,还有的同学随地吐痰,破坏公共财物,还有一些欺负弱者或弱势群体的, 甚至乱起绰号,以别人的残疾来取笑,有的人给教师或班主任起绰号等。)
A:看来我们的同学都有意识到生活中我们所存在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若不及时改正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及以后的就业造成严重的后果。
B:是的,讲文明讲礼仪,不仅是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言行举止得体,还应该会为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为他人提供方便,给遇到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体会一下非正常人的生活。
A:……。
游戏结束,请参加游戏的同学谈谈感触。
2、“文明人”自测:你是一个文明的人吗?
3、主持人A:同学们,你们都是文明人吗?自测完后,你发觉了什么?
反思:自己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不良的后果?
4、小组讨论、发言,小组长作记录。讨论:成为一名文明学生,我们应该是怎么做?
学生活动:参与讨论,踊跃发言。
B:我们已经听过了许多同学的精彩发言,可是,老师们又是怎么看的呢?下面就请老师们也从老师的角度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吧!
主持人邀请老师参与讨论。
5、A:谢谢老师和同学的的发言,我想通过大家的讨论发言,同学们都有了一定的启示。你们知道吗?国家发出以礼仪、礼貌、礼节为重点的 “三礼”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树立中学生“十个文明形象”。那这十个文明形象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①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行礼
②与人相处,语言文明,友善宽容,明礼诚信
③公共场合,轻声交谈,举止文雅,着装得体
④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乐于助人
⑤乘车购物,不拥不挤,座位让给有困难的人
⑥行车走路,遵守交通规则
⑦保护环境,垃圾废物不乱扔,绿地草坪不践踏
⑧爱护公用设施,节约公用资源,遵守公共秩序
⑨社会交往热情、友好、大方
⑩情趣健康,远离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 (一起朗读)
B: 文明就文明在言行上。文明言行主要是三管好。管好你的嘴,不要骂人,不讲脏话,不放野活,不起绰号,不乱吐;管好你的脚,不要乱走、乱踢、乱蹋、乱踩;管好的你的手,不要乱扔乱丢,不要随便伸手拿别人的东西,不要打人,不要损坏公共财物,不要乱采乱摘。
A: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文明行为,贵在实践。文明就寝、文明就餐、文明用语、文明交往、文明聚会、文明上网……看上去都是日常学习、生活的小事,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少说漂亮话,多做实事,积极参加各种修身养性的 活动,做到举止得体、言行文明、品德高尚、尊敬师长、尊重他人,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告别各种不良行为,坚持不懈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6、班主任总结:做文明中学生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文明人,我们的学校就会成为名符其实的文明学校,我们不仅要做文明人,还要做有教养的人,做别人称道的人,做受人尊敬的人,还要敢于同不文明人做斗争,帮助不文明人改正不文明行为。
送给每个同学一句话:做一个表里如一,内秀外美的中学生。
班主任:最后让我们一起肃穆,在升国旗的仪式中结束我们的班会。(播放视频)
7、布置作业:写一篇反思自身文明礼仪的周记
E. 不学礼,无以立中的礼指的是什么
礼仪,六艺之一
F.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只有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孔子说:“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夫子的确是夫子,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师就是这样教书育人,很是敬佩不已。礼仪是作为一个健全人所必须的素质,一个人如果连这一点也不能做好,尽管道貌岸然,也只是个有缺陷的人。
G. 不学礼,无以立,以礼待人,人以礼待,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意思
人有了礼才有立身之本
没有礼则就危险了
H. 不学礼无以立的出处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
不闻过庭语: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学礼。”
【学礼】《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内中单说孟孙无忌,乃是仲孙玃之子,仲孙蔑之孙。玃在位之日,慕鲁国孔仲尼之名,使其子从之学礼。”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一是该学诗,二是该学礼,三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