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师隐瞒身份资助学生三年后才被发现,背后有何感人的故事
老师隐瞒身份资助学生三年后才被发现,以后有着怎样的感人的故事?都是在山东邹城的一个小县城的小学校里,一个叫岳伦的小学教师,你们真实身份资助了自己的学生三年。不得不说,这个学生很幸运,遇到了自己的良师一个好的老师就像是你的朋友一样,可以站在你的角度为你着想,就像岳龙老师一样。那么他为何要隐瞒身份资助学生三年,到了三年之后才被发现呢?背后会有怎样的感人的故事? 岳龙老师也在事后提出,三年前是因为不想让孩子没有学上,但又觉得如果是自己资助,会伤了这孩子的自尊心,才让自己的姐姐代他去孩子家里对孩子进行资助。这背后的故事真的是令人感动。做好事不留名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好品德,老师做好事不留名,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
② 老师强行学生购买校服触犯了哪一条法律
这个犯法?正常事,虽然从某个意义来说是犯法→_→
③ 老师逼着买校服,
自己买 还是学校发 如果是学校发的话 就买 自己买的话不买 哪有自己买校服的呀
④ 高中老师征收学生校服费和资料费犯法吗
钟老师,征收学生校服和资料费不属于违法现象,因为可以是自愿的,校服是没必要必定的,资料费是学会学习一点用呢
⑤ 学校要求学生买校服,学生不想买,老师强迫.请问老师这样的行为是不是犯罪
校服是一个学校的门面标志。但是强迫是不对的。
⑥ 老师给34名学生买校服,买十件送一件,每件289元至少花多少钱
分析:
有34名学生买校服,买10件送一件,故而至少送3件,所以只需要买31名学生的校服即可。
289×31=8959元,但作答过程不能这样写!
正确写法:
总:34×289=9826元
∵买十件送一件
∴34件里有3个十件,所以要送3件
∴3×289=867元
∴9826-867=8959元
答:至少花8959元
⑦ 老师给学生买校服,买20套差20元,买25套差320元。问每套校服多少钱老师带了多
解:
每套校服的价钱:
(320-20)÷(25-20)
=300÷5
=60元
老师带的钱:
60×20-20
=1200-20
=1180元
答:每套校服60元,老师带了1180元。
⑧ 家里没钱买新校服,学校强制买新的怎么办
我们的祖国虽然强大了,但仍然有少数人家因为有特殊原因而非常贫困,比如有单亲家庭的孩子经济困难,还有的孩子失去了父母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非常可怜。这样的孩子虽然可以上学,但是却没有闲钱来购买其余的东西。现在的学校每年都会换校服,如果学校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买新校服而家里又没有钱那怎么办呢,这也是一件难事。很多孩子都因为这样的事情哭过,孩子多么可怜,可是又能怎么办呢,其实这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无论什么样的国家都会有生活困难的人,但不是什么样的国家都会为了这些生活困难的人解决问题,我们何其有幸生在了中国,在我们的国家里充满了爱,生活困难的人士可以得到国家和社会上的双重帮助,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我们爱他。
⑨ 我身边的资助故事征文学生
残疾教师一家为学生无私奉献 18年独撑小学
残疾教师 18年独撑一小学
故事导读
这里偏远、贫穷,没有老师愿意到这所村小来教书。
他是一名代课老师,还是一个残疾人。为了让学校存在,为了山里的孩子有书读,18年来,他多次拒绝别人介绍的高收入工作。除进城动手术,他一天也没离开过他心爱的学校。
他拖着残疾的腿背学生过河一万余人次,从十多公里山路外的中心校帮学生背课本,共计上万斤;为帮贫困生垫学费,他曾5年没领过一分钱工资;校舍改危,他让学生在自己家里上课9个月;为了山里的孩子,他让想上大学的女儿选择了中师。为了支持他,妻子帮他无偿代课一年,年迈的父母仍在家辛勤操劳,毫无怨言。
这位土家族代课老师在图什么?他只说:“这儿有50多名学龄儿童,村小不能停,也不能撤!”
两幅画像
落花生
“我们这儿穷,娃娃读书不容易,不能再因为这些原因停课。”
29日上午,彭水县诸佛乡小里村,冉龙朋正在自己家的堂屋给学生上课。
狭小的屋里挤着11张破败不堪的课桌,一块黑色的木板搁在墙上算是黑板。他们是四年级的22名学生。
冉老师正在讲课文《落花生》。瘦削的他声音不怎么大,但在这偏远、沉寂的大山里,显得特别响:“这篇课文实际上是在以物喻人,教育我们要像花生那样做有用的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诸佛乡是彭水县最穷、最偏的乡镇之一,群山环抱,整个场镇上看不到一幢像样的房子,街道没有硬化,至今没通公共汽车,没通光纤闭路,手机信号在这里时断时续。而小里村距场镇有十多公里山路,小里村小就在尖峰岭深处的参天古树中,美丽的诸佛江流经学校附近,缓缓注入乌江。
去年9月起,由于小里村小危房改造,4个班的50多名孩子只能选择到中心校暂读,但中心校离村子要走十多公里山路,山上随时有野猪出没,当时就有几名学生家长提出“不读了”。听了这话,冉老师很着急,想了想,他决定把学生接到他家里上课。
就这样,50多名学生每天就在冉老师的家里上课。冉老师将堂屋作为教室。这一上,就是9个月。
冉老师说:“我们这儿穷,娃娃读书不容易,不能再因为这些原因停课。”
放学了,冉老师兴奋地告诉孩子们:“六一后我们就要搬到新教室去,大家不用在老师这儿打挤了。”
小草
“苦,苦啊,但苦中有乐!看到孩子们有书读,能成材就是最大的安慰。”
这里太偏远,没有人愿意来教书,18年来,学校常常只有冉老师一名老师。
但18年,冉老师都只是一名代课老师。最初工资是每月35元,3年后涨至77元。
那是1988年,冉老师正在一所成教学校代课,工资比这儿高,但冉老师的启蒙老师找到他,说没人愿意到小里村小来教书,如果这样,村小就得撤,孩子们上学就成问题。本着对启蒙老师的祟敬和对村小教师一职的向往,冉老师回到他的母校小里村小代课了。
冉老师没想到在这里,一代就是18年。
“冉龙朋真傻。”有村民这样说,因为,在这18年间,有人为他介绍过不少工作,接电话、守大门、到其他地方代课,他统统拒绝了。18年来,除了到重庆动手术,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他心爱的学校。尽管代课十多年,残疾了,每周上着30多节的繁重课程,工资还是每月77元,他也从没想过离开,因为中心校领导说过,如果村小办不下去就只有撤,没有老师愿意来,也只有撤,冉老师不想看到这一天。让小里村小继续办下去,让小里的山里娃有书读,这是他此生最大的愿望。
“苦吗?”记者问。
“苦,苦啊,但苦中有乐!看到孩子们有书读,能成材就是最大的安慰。”回忆起在小里村小的18年时光,冉老师流泪了。
香烟和唱歌是冉老师最大的业余爱好,常常抽的是廉价的叶子烟,歌是那首耳熟能详的《小草》,小里村小的孩子们都会唱:“冉老师教的,老师说要学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几个故事
为了学生腿手残疾
“我不能倒下。”
冉老师左腿残疾,那是在1989年背学生过河时落下的。
当时只是扭了一下。之后,他的左髋部时时疼痛,但他没在意,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他入院仔细检查。一年后的一天,他在跨进教室的门槛时突然摔倒在地,不得不进医院,医生诊断“扭伤治疗不及时引起化脓性髋关节炎”。从此,他走路只能一瘸一拐,伤腿至今没痊愈。
1994年,冉老师在一次劳动中,右手手臂动脉被玻璃割断,乡卫生院简单处理后,建议他进城进一步治疗,但当时小里村小只有他一名教师,想到孩子们就要因为自己中断学业,他放弃了。一个月后,他感到右小臂越来越痛,在中心校安排好代课老师后,他来到彭水县人民医院。
“晚了,必须截肢!”医生的话如同亡令。“截了右肢我怎么给学生上课。”这是冉老师对医生说的第一句话。好心的医生为他联系了重医一名教授,手虽然保住了,却使不起力,拿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也只能写一会停一会。
“那种心情你能理解吗,我想教书啊,可手却不听使唤。”冉老师说他永远记得出院时,那个教授给他说的话:“回去好好教山里的孩子!”这句话让他再次感到肩上的担子:“我不能倒下。”
18年背学生过河
“我真想快点长大,不让老师这么辛苦。”
身带两处残疾,有人劝冉老师不要再教书了,但他很固执,不但不放弃,还继续拖着残躯背孩子们过河。
每学期,小里村小都有30多名在河对岸居住的学生,美丽的诸佛江平日很温柔,孩子们踩着露出水面的石块就能过河,但大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一下大雨,河水就猛涨。没有桥,上学放学就很危险。只要遇到涨水,冉老师就会提前守在河坝边,这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地,冉老师将他们一个一个背过河来,放学了,他又将他们一个一个送回河对岸。
当记者问村小的孩子们:“你们当中有哪些人曾经被冉老师背过河?”30多只小手齐刷刷举起来。
“有一次,我趴在冉老师背上,感到老师身子好烫,我问老师是不是感冒发烧了,提醒他小心点。他说没事,只叫我抓紧。我哭了,但不敢出声,怕影响老师。”4年级的郑东很懂事,说她好心疼冉老师:“老师右手使不起力,只用左手背着我,在水中一瘸一拐的,我真想快点长大,不让老师这么辛苦。”
郑东还给记者算了笔账,按平均每学期30名学生需过河上学、每年涨水10次计算,冉老师在18年间背学生过河的次数就是一万多次。
每学期为学生背课本
“我累点没什么,重要的是不要耽搁孩子们的功课。”
孩子们不知道,他们用的课本和作业本也是冉老师一瘸一拐从中心校背回来的。
从中心校到小里村小,有十多公里崎岖山路,冉老师空手走一趟也要4个小时,但每学期开学,课本都得村小老师自己去背。
18年来,他从来没找过学生帮忙,所有课本都是他一步一步从中心校背回来。
因为残疾,冉老师一次最多只能背40斤,一路上歇歇走走,一天只能背一趟。而每学期所有学生的课本至少有250斤,每学期他要花一周时间至少往返6次才背完。
每次完成任务,冉老师都必须卧床休息好几天,才能下地行走。累计算下来,18年来,他从中心校背回的课本就有上万斤。冉老师说:“我累点没什么,重要的是不要耽搁孩子们的功课。”
5年不领工资助贫困生
“村民们都穷,只要娃娃在学校读书,比什么都强。”
1995年,父亲早逝的学生冉龙波跟冉老师说,缴不起学费要退学。冉老师一听急了,他毅然对冉龙波的妈妈说:“只要你让娃儿读书,钱你不用管。”就这样,冉老师为这个学生交了1—5年级的所有学费书本费。
冉龙波并不知道,老师已用这种方法资助了近百名拿不出钱的学生。也有学生家长质疑冉老师哪来这么多钱,冉老师从来不说。中心校的杨光武校长透露:“冉老师在1998年至2002年间没到学校领过一分钱工资。他说,就把工资存在学校,哪个学生缴不起学费,就从里面扣。”
18年来,冉老师为学生缴纳的各种费用达上万元,多数家长在经济宽裕时会将钱还给他,但至今仍有数千元没有着落。冉老师不在乎这些:“村民们都穷,只要娃娃在学校读书,比什么都强。”
卖家中楼板维持生计
“家里常常是一分钱也拿不出。”
冉老师的母亲陈其珍说,18年了,家里人,包括儿媳妇,没有添置过一件衣服,身上穿的都是亲友们给的,因为哪怕是几块钱的便宜货,他们也舍不得。
冉老师有些不好意思:“不瞒你说,我两次受伤期间,家里常常是一分钱也拿不出,有5年时间我家的庄稼没施一丁点肥,因为没钱买肥料。我才从重庆做了手术回来那段时间,亲友家都借遍了,家里还是揭不开锅,我们就卖东西。”
缝纫机卖了,妻子陪嫁的铺盖也卖了,实在没得卖的了,冉老师和妻子躺在光秃秃的床板上望着房顶发呆,一个念头闪过:“卖楼板!”阁楼是土家族特有的建筑,要将搭阁楼的楼板卖掉,妻子开始坚决反对,可看着空荡荡的米缸和年老的父母,二人当即跳起来七手八脚将20多块楼板拆下,卖了400块钱,一家人吃了顿饱饭后,冉老师还从中拿出3块钱为班上一个天天打赤足上学的女生买了双解放鞋。
冉老师的两处伤至今没痊愈,经常疼痛,医生嘱咐他一定要坚持吃药,可药钱每月就得200多元。为了节约,冉老师就常常自己跛着腿上山采草药,草乌、防风草、金骨草……这些都能治他的伤。
为保学校全家齐上阵
妻子无偿代课一年
冉老师说,他最对不起的是家人。
“这么多年,我作为一个男人,不但没为这个家做什么,还要靠他们来支持我。”说起这些,冉老师流泪了。他说,“不只是我一个人,我们全家都在为保卫小里村小出力。”。
1998年,为了供一对儿女上学,妻子陈健不得不到广东一灯饰厂当油漆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一个月挣700多元。
2000年,一名年轻老师离开小里村小,又没有其他人愿意来,4个班六十多名学生一下子丢给了冉老师,他无论如何也忙不过来,这时,冉老师想到了曾经当过代课老师的妻子。他向她求助。
得知丈夫的困境后,陈健毅然辞掉工作回到小里无偿代课一年。
就在这一年,家里的房子成了危房,为节约钱,陈健上完课后,独自一人从远处背来泥土,自己挖窖烧砖,自己搬来石头,准备修新房。
本来是男人的事,但陈健全做了,光材料她就准备了一年多。“我不会让他(指冉老师)干这些重活,他的事就是我的事。”陈健说。
2003年,女儿考上酉阳师范学校,家庭经济再次陷入困境,陈健不得不再次南下打工,至今没敢回来,因为她舍不得路费。
不准女儿考大学
说起女儿冉佳鑫,冉老师更是内疚。3年前,初中毕业的女儿想考高中,升大学,但他没同意,他让女儿选择了中师:“我希望她今后也能为山里的孩子做点什么。”
儿子现在上初一了,受父亲影响,他也准备考师范。
老父母仍操劳挣钱
冉老师觉得最对不起是父母:“父母就我一个儿子,他们老了,不但没享到儿子的福,反而为我操劳。”冉父今年74岁了,患有严重风湿病,还每天上山放羊,老母亲一个人每年都要养七八头猪,可他们从来没杀过过年猪,因为一家人还要靠它们吃饭。
儿子工资少,还要帮助班上的贫困生,对此,老两口只说:“儿子决定的事,没错。我们也不希望小里村小撤了,如果真撤了,恁多娃儿啷个办?”
声音
村民陈其材:我娃儿4年的学费都要他帮忙缴的,好人啊。
家长冉健:我不晓得怎么形容这个老师,全部好听的话安在他身上都不够。
学生任莉莉:等我长大了,一定挣好多钱让冉老师用,不让他再这么穷。
学生郑东:我这条裤子和头上戴的花就是冉老师给我买的。
学生冉模:我以前性格特别内向,是冉老师开导我要多和人交流,他不但教我们学知识,还教我们怎样做人。
中心校校长杨光武:他不只是敬业,他这种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动。
同事张老师:冉老师人很低调,他做过什么从来不说,因此,我们根本不知道他竟然默默无闻为山里孩子们做了这么多
⑩ 老师隐瞒身份资助学生3年后被发现,你的老师做过什么感动你的事
在不同的阶段都有老师做过让我感动的事。我这学习生涯里遇见过好多很多的好老师,我很庆幸我能与那么多的好老师相遇,我也很感谢我所遇见的好老师。
我讲下我个人的经历。我是80后一个农村的家庭小孩。
1.我上小学时,经常要走很远去上学,而且小时候比较淘气,经常性的迟到和作业完不成。老师也是苦口婆心的教育,因为毕竟还小,听不懂道理,老师就只能体罚。那时候体罚无非是罚站,打手,留校写作业等。我当时最多的就是留校。晚上留校还好,主要是中午留校。因为家里远,很多时候都是没法回家吃饭。老师又气又无奈,每次都是到最后的时候会专门留饭让我去他那里吃饭。现在想想蛮感动的。
到社会以后才知道之前的老师是多么真诚的对待我们。最后感谢所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