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校服”事件是2013年初爆出的一起危害学生健康的生产责任事件。上海多所学校涉及此事件,此次共抽查了22批次学生服产品,覆盖上海市主要生产企业,有6批次被检测为不合格,合格率仅为73%,其中1款产品有致癌成分。目前对于校服生产标准,尚无统一定论,因此只要是服装厂都可以生产,其结果直接导致了校服质量不一,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问题。此事经过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应该从政府层面尽快制定相关标准、规范,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望采纳
② 毒校服的事件概况
开学在即,校服质量问题再受关注。2013年2月,上海市质监局在对上海市生产销售的学生服产品进行质量专项监督抽查中发现,有6批次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生产的摇粒绒冬装还被检出具有致癌威胁,该公司也因此被立案调查。而上海飘欧服装厂近年来已多次出现在校服产品抽检质量不合格企业“黑名单”上。
抽查22批次校服产品,就有6批次产品不合格。个别校服产品厂家被检出致癌威胁,有的校服厂家多次上黑榜。这事到底该赖谁?尽管部分校服生产厂家被立案调查,但是,这样的校服质量现状让人揪心,问题校服企业为何一再上黑榜值得追问,如何确保学生穿上环保舒适的校服,无疑十分重要。
③ 北京市教委是如何回应延庆学生受辱事件的
据报道6月26日下午,北京市教委发布延庆学生受辱事件的声明并要求并坚决支持延庆区教委依法依规处理此事,对触犯法律法规的学生严肃处理,并加强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启动问责机制。
据悉目前学校已安排专业教师对受欺凌学生进行安抚及心理疏导,将尽快调查清楚并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④ 北京市教委:投诉
最好找市人大代表反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⑤ 向重庆市教委发送举报信件的地址
我是重庆忠县白石中学的学生 明天上完网课 每个老师都是发视频 没有直播过 只有我们班主任天天上 特别是我们的英语老师现在没有上过课 还要我们每天交作业 没有做完的 还要遭被家长骂 不是一个成绩好的 根本不会英语了 已经有好多人都跟我说了 我希望教委管一下
⑥ 关于要求解决 学生宿舍拥挤等问题的请示 市人民政府、市教委: 我校今年由于住校生急剧增加,已有学生
1、标题用语不当,“要求”语气、“学生宿舍拥挤等”问题表述不明确
(关于要求解决学生宿舍拥挤等问题的请示)
2、主送单位,请示一般只有一个。从隶属关系上,应保留:市教育局
3、正文内容:其一,现象描述没有抓住重点,应主要陈述学校规模、学生人数与现有学校学生宿舍的矛盾;其二,请示事项有两个,一般是一文一事,删除第二个问题。
4、正文结尾用语不妥,没有体现下级对上级的尊重与恭敬,“特此请示,请回复。”
⑦ 市教委是干啥吃的
.:说话的时候要讲证据,现在孩子已经正常上课了,合校就是要进行互动交流.进步教学水平,以后你孩子会尝到甜头的
⑧ 市教委是怎样对待投诉信的
说实话,你问也是白问,这是要看当地市教委人员如何,有的举报就是走个过程,很少处理。如果你举报的事情很严重,那么我推荐你约领导单独谈谈。这样会比较有效果,心里也有底
⑨ 你好,市教委的电话您知道吗,可以告诉一下吗,学校加课举报的
可以打到教育局,如果依然是没人问那采用越级举报,直接打到更高的部门,比如教育部。
因为双休日加课是违反法律的。
教育部已经明确发布通告禁止学校假期补课,违反公民是有权利来举报的。
⑩ 毒校服的后果影响
近日,上海市质监局在抽查中发现上海欧霞时装公司生产的一款演出服中含有致癌物质芳香胺染料。浦东教育部门通过官方微博公布了目前排查出的21所采购涉事企业生产校服的学校名单。目前,21所学校的26444套校服已全部暂停使用并送检,相关检测结果将在近期对外公布。(2月19日 《光明日报》)
相信随着有关部门调查的深入,“毒校服”事件的真相将大白于天下,违法企业也必将受到严厉查处。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这起事件就与普通的产品质量纠纷案件的处理没有多大的差别,保不齐违法企业还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再冒出来毒害学生。
从表面看,直接受“毒校服”之害的是孩子们的身体。“毒校服”销售到21所学校,面不可谓不广;21所学校的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量不可谓不大。更可怕的是,据上海市质监局抽查通报的情况,有的校服使用了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这类染料含有偶氮基团,不仅对人有可致癌性,而且伤害具有不可逆性,这种毒害或许将成为一些孩子身上的“定时炸弹”。
然而,来笔者看来,“毒校服”毒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身体,更毒害了他们纯洁的心灵。中小学生年龄尚小,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判断、分析、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都还不成熟。当他们知道自己身穿的曾引以为豪的校服可能成为“回扣”对象的时候,或许会对社会诚信产生怀疑,进而影响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毒校服”事件,上海浦东不是第一起,早在2008年,广东就发现了不法厂家在生产校服时使用含有毒化学品联苯胺的染料和助剂;即便是上海浦东的“毒校服”,相关部门也透露“3年4次抽查不合格”。为何“毒校服”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认识不到位恐怕还是致命原因。不论是不法厂家挣“黑心钱”,参与其中者“拿回扣”,还是相关部门一次次的重拳出击,都是着眼于事而忽略了事背后的人,这才导致了监管有漏洞、打击有死角,死灰复燃现象才一再抬头。
让孩子的眼睛充满童真;作为他们的呵护者,应当让孩子的内心充满信任和温暖。这个观念不树立起来,查处“毒校服”事件就难彻底,类似的毒奶粉、毒馒头、毒文具事件,也就会屡禁不止、屡打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