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是当时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将它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等到50年代的时候,旗袍在中国大陆开始渐渐被冷落。而在80年代的之后开始被重新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旗袍不仅在中国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之后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旗袍的样式在这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无论再怎么变,旗袍两边的开叉一直都没有改变过。而在古代,旗袍两边开叉是为了方便出去干活和行走。而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也有很多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女性走路的时候,能够突出女性的风采,如果两边都不开叉或者开叉短的话,根本就迈不开步子;另外一方面就是为了方便上厕所,很多小伙伴听到这个用途的时候脸都红了,其实不用害羞,这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是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2. 旗袍两边为何都要开衩
鄙人学浅,浅陋地认为,之所以两边开叉是因为以下原因:
1、方便行走,实用美观
旗袍两侧开叉,那就是方便女性的行走。众所周知,满清入关时,满清女子尚且可以骑马涉猎。可以说巾帼不让须眉,所以裤子对满清女子的需求就很重要。但是缠足裹胸之风,改变了满清精英的审美后。裤子更加促进对旗袍的双开叉。
进入现代社会,审美再次改变,有料才敢露的观念,变得十分普遍,所旗袍下的美腿,连丝袜也省掉了。故此旗袍的裁制越来越简约,双开叉也越开越高。
3. 选美参赛者穿的旗袍一般都开衩到哪呢
咱中国的旗袍被世人称为“东方女装的代表。这种四季皆宜, 尤其最适合于夏秋时节妇女穿的旗袍儿, 给我国妇女们带来花样年华。旗袍追随着时代, 承载着文明, 体现着美德, 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古韵佳人, 温婉如玉, 香肩蜂腰, 玲珑迷人,”这首诗词正描绘出我国妇女穿古典韵味的传统旗袍的靓丽与多姿多彩。
那么我国旗袍这种服装的原型源渊于何时何处呢?有一种说法是出自中国满族妇女的创造,在三百多年前,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贞人的后裔——满族妇女,因气候寒冷都穿一种肥大的直筒式的袍子。她们为了方便劳作,在袍子的左右两侧开衩,在骑马登山或下江河时,就把袍子下摆扯起来系在腰间以便于自如行动。在平时又把开衩的地方用纽襻扣住,既可保暖又能显示出女性的风姿。满族人入关后满族妇女跟随八旗兵走进华北平原入住北京城。由于满族人都被纳入了“八旗”序列,所以满人也被称为“旗人”,妇女穿的这种服装被称为“旗袍”,满语则称为“衣介”。
后来在清代的皇族王府及八旗的妇女中,更在穿戴诸方面发展成为戴旗头(两把头、大板头)、穿旗鞋(厚底盆鞋)、着旗袍、戴旗饰等一整套的装束。
在老北京的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等地,就曾专门有为清宫中的女眷及旗人妇女制作旗头用的绢花等装饰品的作坊。
旗人的这种装束老北京时还有不少典故呢!如说穿旗袍是为了限制妇女的步幅,旗鞋能使妇女的步伐更稳,旗头是为了使女性的腰板挺直,戴耳坠子则是为防止女性不雅的急回头,否则就会打着女性的脸……正像相声大师侯宝林在相声中演示的那贵族大家闺秀的女子行走、扭头、说话时的形象那样,极具风趣。
清顺治时入关定都北京后,曾下令百姓必须“剃发易服”以表对清朝的“归顺”,从而逐渐在旧京百姓中让满族旗袍成为满汉两大民族的通用服装。汉族的妇女觉得旗人女子高领、细腰、长袖、长身的衣裳较过去穿的长袍很得体、很轻便、很好看,纷纷仿效。
4. 改良旗袍一边开叉好看吗
旗袍一般都是两边开叉吧
5. 送考旗袍可以穿不开叉的吗
旗袍的寓意就是旗开得胜,不开叉的旗袍,那就是裙子了,没有什么意义。送考穿旗袍的必须穿开叉的,这样才有意义。
6. 哪些电视剧的旗袍开叉比较高
《纸醉金迷》这部里面女演员穿的旗袍开衩特别高
7. 旗袍开衩在左和在右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
但这并非一帆风顺,于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拉锯战”,便被缝在旗袍上……
从满族妇女的服装到流行长久的各款旗袍,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展出的旗袍系列,使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记录其上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思想史。
旗袍原是满族妇女服装,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汉族妇女开始穿着。一千多年来,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中国女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旗袍也保持着这种特色。
旗袍表现曲线美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但这并非一帆风顺,于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拉锯战”,便被缝在旗袍上。
二十世纪初期,盛行“旗袍马甲”。也就是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一九二六年,短袄和长马甲合二为一,成为现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后两年,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围绕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长,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展开“较量”。
开衩时高时低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
这一改变遭到舆论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长度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过去的旗袍是不开衩的,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地在左边开了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在传统与现代、维护传统的“善”与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脱离原来的样式,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
文革也革旗袍的命
但是,从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旗袍被说成“四旧”、“封、资、修”。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出国访问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竟成了一大罪状。
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原来单调的黑、灰、蓝色被五彩缤纷取代。消失三十余年的旗袍又重新穿在爱美女士的身上。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范文海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为一种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风格的女性服装,成了中国妇女的国服。”
中国的民族服装服饰难以计数,仅在本届博览会展出的就有三千四百多套。尽管民族服装很美,但由于缝制复杂,穿着烦琐,很多人已不再穿着。但旗袍却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日益受到青睐,成为中国一道流动的风景。
8. 旗袍不开叉还是旗袍吗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