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康熙擒鳌拜不用刀枪和火器,而要拳打脚踢的通过武力来制服
康熙皇帝采用拳脚的方式扳倒鳌拜,是一种非常聪明,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康熙为了迷惑鳌拜。
最能证明康熙觉得问心有愧的,是在康熙52年,“上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也就是说,康熙让鳌拜的子孙承袭他的爵位。康熙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赎罪的意思呢?康熙既然觉得有愧于鳌拜,不愿意扩大打击面,当然也就不会动用军队,不会用什么刀枪火器了。(参考资料:《清史稿》)
B. 康熙杀鳌拜的原因是什么
玄烨8岁即继承了皇位,当上了皇帝。因为康熙年纪太小,顺治就在终前委幼子于四大辅政大臣,即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让他们辅佐康熙皇帝执掌朝政。可是,随着四辅政大臣内部势力的变化,本来位居末位的鳌拜的势力日益强大。鳌拜为人十分专横,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和其他辅政大臣放在眼里。而此时历经三朝、经历多次宫廷斗争的索尼,以年老多病为由,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持不与鳌拜发生冲突的回避态度。眼看鳌拜权倾朝野,孝庄太皇太后为达到遏制鳌拜的目的,转而笼络了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两朝均在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选择皇后的传统,册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其实在候选人中,既有鳌拜的女儿,又有遏必隆的女儿,选谁为皇后必然会导致皇后所在家族力量的壮大,当时,鳌拜的狂妄已经日益暴露出来,洞察力极强的孝庄文太后当然不会没有察觉,因此,鳌拜的女儿被第一个从名单中去除。遏必隆是一个两边倒的人物,哪一方强大,他就倾向于那一方,对待遏必隆既不能完全依靠,又不能置之不理,所以遏必隆的女儿可以进宫为妃,但不可以为后。 同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的入宫之路也极其坎坷:鳌拜多次上奏以“满洲下人之女”不可立为皇后为由,不断嘲讽着索尼一家,同时毫无主见的遏必隆也迎风附和。就在这些闲言碎语的包围下,年仅十二岁的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终于在康熙四年九月嫁入皇宫。事实证明,孝庄文太后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在与鳌拜的斗争中,赫舍里氏家族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索尼中途去世,但是他的二儿子,即孝诚仁皇后的叔父——索额图,在这次斗争中帮助康熙皇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孝诚仁皇后也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宠爱。清王朝进关后,鳌拜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大占地,还用差地强换别人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对。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名地方官处死了。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挽起袖子,挥着拳头,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从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
C. 为什么康熙制服了鳌拜之后,晚年又要为他平反
清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朝代,康熙执政时,鳌拜已是军功显著的三朝元老,从皇太极在位时,鳌拜就已经领着军队南征北伐,功勋显著。
这时的鳌拜在朝中权力已经极大,在高度集权的清朝,这已经是很危险了,功高震主已是大忌,如果鳌拜能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好好当康熙的臣子,就不会有康熙制服鳌拜这一出。
所以康熙为鳌拜平反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意识到自己早年做错事了,而且鳌拜的功劳还不是一星半点儿,终于在晚年时承认改正。
D. 康熙为什么能扳倒鳌拜
因为他能忍别人所不能忍。有心计。有胆识。有决断。在加上一些小小的运气,还有鳌拜的狂妄自大。
E. 康熙为何要智擒鳌拜,而不直接派兵抓拿或暗杀
因为当时鳌拜是四个辅政大臣之一,是顺治皇帝遗诏定的。直接派兵抓拿是行不通的。康熙皇帝刚刚亲政,政权很不稳固。但是,康熙皇帝并没有不想用正常方式解决鳌拜。他采取过正常方式:比如用另一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弹劾鳌拜。结果,是鳌拜势力太大。苏克萨哈被问斩。康熙皇帝几乎被废黜。
于是,康熙皇帝联姻首席辅政大臣索尼,娶了索尼的孙女为皇后。本来得到索尼的支持通过正常方式也可以解决鳌拜。可很不巧,索尼很快去世。康熙皇帝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所以,此刻尽管康熙皇帝已经亲政但大权旁落。鳌拜执掌国策。通过正常手段肯定无法解决鳌拜。
直接抓鳌拜。鳌拜极有可能会造反。鳌拜不会打着反康熙皇帝的旗号造反。而是起兵靖难。旗号是:清君侧。鳌拜也不会杀了康熙。而是软禁康熙。杀了索额图等忠实于康熙的忠臣。然后,来个大清洗。等鳌拜的势力与当年曹操的势力一样的时候,要么请康熙禅位,另立小皇帝自己继续做辅政大臣。要么改朝换代。
(5)康熙为什么能制服鳌拜扩展阅读:
康熙捉拿鳌拜记载于《清史稿·世祖本纪一》
原文:戊申,诏逮辅臣鳌拜交廷鞫。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於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
释义:康熙即位后,鳌拜作为四辅臣之一,企图把持朝政,控制皇帝。考虑到鳌拜勇猛难以制服,康熙选了几个有力的侍卫假装做抓人游戏。第二天,康熙传旨,召鳌拜入官下棋。后宫门前,小康熙正和一帮小太监玩耍。
他看见鳌拜远远走来,就和小太监们说:“今天,我领你们玩一个抓人游戏。一会那个老鳌拜到此,我一声令下,你们就拉胳膊拽腿地一上,把他捆倒在地,游戏就算玩完,我重重有赏!”十几个小太监,个个都是好热闹的,一听这个游戏新鲜,乐的没法儿。
等整拜一到跟前,一哄声地蜂拥而上,不等康熙下令,就嘻嘻哈哈地将鳌拜捆起来,撩倒在地上了。这时,鳌拜才知自己中计了,即被生擒。
这里就说康熙原本就想将鳌拜在朝庭上审讯,可能不想闹大或其他原因,并没有直接派兵捉拿,但考虑到鳌拜勇武,怕难以制服,就选用些人弄扑击之戏,“上久悉”后接这些内容,说明这扑击之戏准备良久了。后来召见鳌拜,就是用这批人一拥而上抓捕的。
F. 康熙为什么要擒鳌拜
说起康熙皇帝的成就,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例如擒拿权臣鳌拜、平定吴三桂叛乱、御驾亲征西北准葛尔部等等,这似乎是康熙很大的功劳。但擒拿权臣鳌拜这件事,存在很大的水分。因为凭鳌拜的实力,他根本不可能取代康熙皇帝。
鳌拜,之所以专横,是因为他有资本,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鳌拜就不停地立下战功,为顺治一朝为打下大清江山,在满清贵族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进一步的增长了熬拜嚣张的性子。鳌拜或许天生反骨,总之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早在顺治五年,就因为与人私结盟约,犯下死罪,幸好顺治宽宏大量赦免了他,以战功补过。在顺治朝则是个大忠臣,是皇帝与当时最大权臣多尔衮对抗的主要棋子,因性格耿直倔强,三次差点被多尔衮杀掉。最终在顺治死后成为顾命大臣,也属众望所归。
要说鳌拜要谋反?那是没有的事。我们可以看看康熙公布的其三十条罪状,有说他结党营私的,有说他干预朝政的,有所他不尊重皇上太后的,有说他不讲政治规矩的,独独没有说他要谋反的。事实上,野史说他“党羽遍布朝庭内外”也不靠谱,看康熙办了他后,后面波澜不惊,更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清算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是知道鳌拜的功劳很大的,但是他还是想尽了办法吧鳌拜擒获,并且把他软禁至死。结果最后却为他平反,到雍正时,让鳌拜的后代继承鳌拜的爵位,一等公。并于雍正九年又加封鳌拜为超武公。“超武公”这个字在所有加“超”的“公爵”当中,是最高的位置。也就是说,鳌拜的“超武公”已经是登峰造极了。
因此,最后康熙还是决定了不杀鳌拜,这样一方面能够稳定住人心,另一方面还能够给自己博得一个大度的美名。
而且,这时的鳌拜已经有60多岁了,已经步入了老年了。这个从皇太极时代就领兵作战的老臣,可以说,杀与不杀,已经关系不大了,最多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不杀还能够稳定住朝局,这何乐而不为呢!
纵观整个历史朝代中,此种例子比比皆是,鳌拜也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新皇重新执掌大权的磨刀石,刀磨好了,自然就要开始大刀霍霍。
明知鳌拜对大清王朝的忠心程度,但新皇为了立威,鳌拜必然是一块很好的料子。鳌拜在被囚禁之后,至死都没能想通自己忠心耿耿,为何最终落到了这个下场。
对于鳌拜,身为皇帝的康熙等人,又如何能够张口说出其中缘由呢?等到鳌拜事情告一段落,政权也稳定下来了,为其平反也算对他为大清做出贡献的一种肯定了吧。但人都死了,有哪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G. 康熙为什么要杀鳌拜
相信看过鹿鼎记的人都知道康熙一直都想要除掉鳌拜。鳌拜是当时清朝里面权利很大的大臣,可以说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康熙登基当皇帝的时候,他的年纪还非常小,没有什么权利。当康熙逐渐长大之后,他才意识到鳌拜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帝位,最后一不做二不休,他选择去杀了鳌拜。
鳌拜是一名武艺高强的人,他手握重兵,一声号令就会十几万的兵马出现在面前。在古代的时候,掌握了兵权,就相当于掌握了天下,当时鳌拜的权利已经大过了皇帝。康熙早就知道鳌拜一直想要造反,只不过一直都是在等一个机会罢了。与其等着鳌拜率领着千军万马来攻打自己,还不如趁他只有一个人的时候,用计谋把他杀掉。铲除了鳌拜,就没有人能够威胁到自己了。杀鳌拜也可以很好地警告天下人,让他们不要造反。
我们都知道鳌拜一直已经都是一个贪官,他贪图荣华富贵。很多人都看过周星驰演的鹿鼎记吧,鳌拜被皇帝抓起来之后,韦小宝就奉了康熙的旨意去抄鳌拜的家,鳌拜府中有很多的金银财宝,最后全部的资产加起来竟然有一千三百多万,要知道当时国库也没有这么多。
皇帝早就知道鳌拜是一个贪官,只不过当时自己年纪太小,没有什么权利,拿鳌拜没有办法。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康熙就果断地把鳌拜杀了,巩固了自己的权威。
H. 鳌拜的权势有多大,为什么被年仅14岁的康熙制服了
鳌拜,清朝三朝元勋,年轻时,英勇善战,战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在各大战役中,他战皮岛、夺松锦、得西充,为清朝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皇太极死后,鳌拜联合正黄旗的索尼等人共同对付想篡位的正白旗的多尔衮,拥立皇太极之子福临为帝,使得多尔衮煮熟的鸭子飞了,皇帝梦破灭了。顺治亲政后,对鳌拜极为尊重,让他直接参与朝政,走向权力的中心。
鳌拜当时的权势虽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有时就是行驶皇帝的权力,但他毕竟不是皇亲,想篡位估计没那个胆,只是依靠自己的权势作威作福罢了,康熙监禁了鳌拜,他那么多的手下,也没有谁敢出来造反,这也说明了人心向背,估计鳌拜也知道那些人靠不住,所以他也就没有反抗,束手就擒,接受康熙的惩罚。这也叫罪有应得,还叫恶有恶报。
I. 康熙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鳌拜
鳌拜,清朝初期的权臣,出身于瓜尔佳氏将门之家,是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满洲镶黄旗人。鳌拜还是清朝的三代元勋,同时也是早年间康熙辅佐大臣之一。因鳌拜为清朝立下了许多战功,并且十分骁勇善战,在当时号称为“满洲第一勇士”。后来当清朝的政局稳定后,一直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位辅佐大臣中以鳌拜资格最老,功绩也是最大,于是辅佐大臣渐渐变成了鳌拜一人,而康熙帝此时年幼,无法管理朝政,鳌拜开始了专权。
索尼去世,苏克萨哈被杀,遏必隆此人不足为惧,此时四大辅臣中只有鳌拜最具有权势,在康熙十六岁的时候,鳌拜的野心已经全部暴露了出来,他直接架空康熙的权力,自己行使皇帝的职权。康熙帝决心要除掉鳌拜,在康熙八年五月的时候,鳌拜在武英殿被康熙生擒。因鳌拜有功于清廷,于是康熙帝将鳌拜囚禁,同年鳌拜在囚禁之地死去。
J. 康熙为何能关门擒杀鳌拜
康熙是擒住了鳌拜,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关了起来,之后鳌拜是郁郁而终的,而鳌拜的家族之后也被康熙抄家了。
鳌拜对康熙并没有什么防备,毕竟那时候康熙才十几岁,刚刚登基没几年,还没有亲政,鳌拜根本没有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培养亲信,在他觉得只是玩闹而已。
况且鳌拜虽然独揽大权,但他并没有反心,自然不会防备康熙的举动,毕竟清朝到康熙才历经三代,就像上午的太阳,充满着朝气,他可不想犯天下之大不韪而去造反,不然结局一定很惨。毕竟古代就算是造反也要名正言顺才行,不然会留下千古骂名
一般造反都是一个朝代衰退快要灭亡的时候,一个初生的朝代肯定不会有人造反,除非像秦朝,隋朝,元朝那样时间短的朝代,或者是五代十国比较混乱分裂的时期。而且康熙父母早逝,幼年登基,本身是个意志坚定的人,所以才能扳倒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