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职业正装 > 海派旗袍表演

海派旗袍表演

发布时间:2021-08-08 15:29:56

① 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什么区别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立异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郁;“京派”风格则大气恢弘,矜持凝练,但免不了官派风范。 海派 海派文化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海派服饰也在30年代达到辉煌灿烂的顶峰,而海派旗袍则在30年代的海派服饰中一统天下。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指海派旗袍。 近代上海的开埠,“中体西用”、“西学东渐”,促使旗袍西化。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饰的兼收并蓄。当时不仅把西式外套、大衣、羊绒衫穿在旗袍外,更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领、荷叶领,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 到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结构更趋向西化,一反传统的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甚至加入垫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旧式的大襟和繁琐的装饰则逐渐消失了,旗袍面料中面部、呢类、 莎罗应有尽有。某一段时间旗袍流行“透、露、瘦”,于是就采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与丝绸。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种既稳定又变化无常的时装。摆线高低来回更迭、稍不留神便会落伍,这种时髦确实是需要“追赶”才能及的。时尚是商业的催化剂,作为商业化大都会的产物,海派旗袍不仅顺应社会心理,更切合商业利益。 京派 京派旗袍是旗袍家族中的大家闺秀,任风云变幻,世风摇摆,它自岿然不动。 相 对于“海派”的开放与创新,“京派”就显得矜持守旧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区别于海派,不为流行所动的传统样式。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当时并不有利于 西洋文明的引入;另一方面,旧的官僚军阀又阻碍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包容,京派旗袍总是守着它固有的宫廷范,不肯跟风。 京派旗袍的特点不是中西合璧的艳丽,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朴。旗袍款型通常平直宽肥,有大襟、面料偏厚重,可单可夹。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响。相反,旗袍的装饰却比海派来的丰富。 海派旗袍由于特别显示女性身段,因而服装在于表现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宽大使得人体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装饰上就不得不考究起来,服装以繁复和刺绣纹样或织纹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京 派”和“海派”各有千秋,“京派”犹如名门闺秀,“海派”犹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时尚,“京派”是矜持,“海派”就是浪漫。但随着历 史变迁,具有现代特点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传至今没有什么改变。中国妇女的传统形象也与之紧密相连,难以割离了。

② 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的旗袍作用

旗袍记录了一个时代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消费心理、风尚习俗、审美取向、工艺水平,是中国近现代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独特产物,更是中国近代社会重要的历史记忆。

③ 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的介绍

旗袍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而得名。原本只是满族妇女和宫廷中女性服装样式,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被汉族的妇女模仿穿著。到了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后,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海派旗袍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

④ 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的发展历史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艺术研究所、徐汇区
由于上海得风气之先,受欧美服装影响,改制旗袍的式样,显示了“曲线美”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中国妇女忽略人体曲线的着装风格,使这一时期的上海成为旗袍新款的策源地。“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世的歌谣,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当时的服装界占有多么显要的领先地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旗袍退出了女装的历史舞台,在中国民间一度绝迹。直至八十年代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复苏,旗袍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礼仪场合。无论你到地球的哪个地方,只要看到一袭旗袍,就能确认是中国女性,这便是中国旗袍鲜明的民族特色。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并大量运用各种镶边、滚边和嵌边等常用的特殊工艺手法来装饰旗袍。除此之外旗袍的花钮装饰也极具特色,花钮设于旗袍领部、襟部,采用的图案,多为传统吉祥图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呼应,是旗袍本身一件精美的装饰品,另外绣花、手绘也是旗袍装饰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手法,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⑤ 传统旗袍与海派旗袍的区别

旗袍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严格的京派和海派区别了。
简单说两点--
京派旗袍:传统派-大家风范。
源于明清服饰文化,特别晚清时期的旗装改良,具体为旗装收腰设计,加上汉服的立领,左右两面开叉,有大的宽边包边,讲究的是舒适和大家风范。
裁制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海派旗袍:西化派-贴身。
兴于民国上海女学生,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为贴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并且为了从外观上区别于京派旗袍,一律采用窄边进行包边。
海派旗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
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
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
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
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京派旗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
海派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京派旗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
海派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京派旗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
海派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⑥ 京派和海派旗袍的区别

所谓京派、海派之称,最早出现于民国年间的中国文坛。海派一词是当时北京一些进步作家的发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风。“京派”是相对“海派”而言的。再往后,京派和海派便分别象征着两种对立的文化了。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是对传统的标新,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不再以地域为界,即并非只有北京的才叫京派,也不是凡上海的就是海派。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海派风格反映在服饰领域内称其为“海派服装”。虽然“京派服装”的提法并不常见,但这种服装风格相对于“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与海派就各有其鲜明的个性。

海派文化完成于二十世纪30年代,海派服饰也在30年代达到辉煌灿烂的顶峰。而海派旗袍则在30年代的海派服饰中一统天下。只要提起30年代,人们无疑会联想起旗袍美女的绰约风姿来。

如果没有近代上海的开埠,没有“中体西用”、“西学东渐”,就不存在旗袍的西化,当然也无所谓“海派旗袍”了。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当时不仅把西式外套、大衣、绒线衫穿在旗袍外,更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形领、荷叶领,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到后来还出现了改良旗袍,结构更趋西化,一反传统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甚至加入垫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旧式的大襟和繁琐的装饰则逐渐消失了。旗袍面料由于纺织品的大量进口而极为丰富,从各类绸缎到棉布、呢类、纱罗,应有尽有。某一段时间旗袍流行“透、露、瘦”,于是就采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或丝绸。其次,旗袍廓形修长紧身,尤其适应南方妇女消瘦苗条的身材特征。正因如此,旗袍才始终扮演着流行的主角,风靡于上海滩的街头巷尾。

20、30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种既稳定又变幻无常的时装。摆线高低来回更迭,稍不留神便会落伍,这种时髦确实是需要“追赶”才能及的。时尚是商业的催化剂,作为商业化大都会的产物,海派旗袍不仅顺应社会心理,更切合商业利益,由于开埠之初与西方交流日益频繁,上海深受欧美流行的影响。时装业发展迅猛。30年代上海已成为一切时髦之物的中心,称之为“全国时装中心”也不为过,更有所谓“东方巴黎”之美誉。海派装束尤其是海派旗袍成了各地摹仿的典范。

相对于海派的创新,京派就显得守旧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区别于海派,不为流行所动的传统式样。

也许海派文化可称之为海洋文化,那么京派文化则可称之为内陆文化。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当时并不有利于西洋文明的引人;另一方面,旧京的官僚军阀又阻碍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包容。京派旗袍的特点不是中西合壁的艳丽,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朴。民初的京城女性以上流社会为源头,中等阶层妆饰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但缺乏整体更新的内在动力。上流社会以旧清遗留下来的大家望族和军阀政客为主,多沿袭旧制而着旗袍。旗袍款型类似过去,通常平直宽肥,有大襟。面料以传统的绸缎为主,偏厚重。平民的旗袍多采用棉布,可单可夹。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响。相反,旗袍的装饰却比海派来得
丰富。海派旗袍由于特别显示女性身段,因而服装在于表现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宽大使得人体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装饰上就不得不考究起来,服装以繁复的刺绣纹样或织纹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样具有流行感。20、30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长裙就是穿旗袍,式样并不丰富,不似海派服装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个月后才会出现在北京,其中特别洋化和大胆的则不会被接受。尽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还是日渐受到海派旗袍的影响,摆线随之抬高和降低,不过时间上滞后一些罢了。

京派和海派实际上是各有千秋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随着历史变迁,具有现代特点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传至今没有什么改变。中国妇女的传统形象也与之紧密相联,难以割离了。

⑦ 旗袍承载了多少女人的千古情愁梦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1]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2-3]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4]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5]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6-7]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8]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9]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10]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4] [11]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12]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13]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14]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当今时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诞生如今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的民国旗袍的,在上海诞生的证据虽不甚确凿,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凝练。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⑧ 海派旗袍的海派旗袍特色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当时的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清代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⑨ 海派旗袍艺术馆怎么

开在环球港4楼, 有一种老上海风情的感觉,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旗袍展览,还有些老照片图片可以观赏, 值得推荐

⑩ 海派旗袍的介绍

旗袍(qipao,cheongsam)传统女性服饰之一,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时汉族女性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义。

与海派旗袍表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uo男装开业啦 浏览:783
新生儿多久给穿裤子 浏览:355
四方丝巾怎样系在单肩包上 浏览:504
一只爪子按住帽子的白猫 浏览:307
女生蓝色西装配什么裤子 浏览:39
粉红色衬衣白色西装配什么领带 浏览:828
长裙子怎么搭厚外套 浏览:727
重庆哪里好买男装 浏览:469
部编版三年级下方帽子店普学网 浏览:68
童装软文文案 浏览:664
皮带输送线定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浏览:310
现在衬衫搭配什么外套 浏览:695
校服裤大腿那太宽怎么办 浏览:770
用纸折裤子怎么折视频 浏览:826
三只小熊童装抓住挣钱机遇 浏览:472
内搭衬衫发黄 浏览:85
透视睡衣如何穿 浏览:875
成都新都正因小区哪里有补裤子的 浏览:790
羽绒服名牌有哪些男性 浏览:510
如今时兴哪些的牛仔裤 浏览: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