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捐款慈济
深圳慈济的会所可以在网上查一下,我查到的是:
深圳市八卦二路鹏益大厦(中信银行二楼)上步路北路(公气车体育馆东站)慈济会所。
一般捐款的事宜可以找到慈济的志工在咨询他们,我捐款是直接交给一位师姐,她会帮我交,另外会开据国家的正规发票给我。
2. 现在的和尚职业化了,都是挣钱的能手。 吗
和尚现在商业味道是过重。但是,你也不能因此完全否定。仅举一例来反驳楼主的荒谬:
释证严(1937年5月11日—),俗名王锦云,法名证严,法号慧璋,出家前自号静思,慈济功德会的会众多尊称其为上人,又因驻锡在花莲,早期被称为花莲师父。台湾台中县清水镇人,慈济基金会创办人,皈依印顺长老为师,秉持师命“为佛教,为众生”,1966年于花莲县创立慈济功德会,此即慈济基金会之前身。
慈济基金会(Tzu Chi Foundation),全称为财团法人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是台湾的佛教慈善团体,其前身为证严法师在1966年4月14日于台湾花莲创立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1967年则迳称为“慈济功德会”。“慈济”二字之意义为“慈悲为怀,济世救人”。1980年1月16日,台湾省政府核准“财团法人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立案,“慈济功德会”改称为“慈济基金会”。1991年,慈济美国分会发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劝募活动,将所募款项透过红十字会援助孟加拉飓风灾民,从此加开海外救援工作。1994年,中华民国内政部核准“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立案,慈济基金会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财团法人。2008年2月27日,中国国台办正式批准在大陆成立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并成为首个由非大陆人担任法定代表人的民间基金会。慈济致力于社会服务、医疗、教育,被誉为“台湾的良心”。
组织与运作
证严法师受其师印顺法师“人间佛教”观念影响,想将佛教徒的“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转为“人人观世音,个个弥陀佛”,将佛教精神人间化、生活化。初成立时为花莲当地三十名会员所组成,开始推动社会救助慈善工作。早期工作主要是募款及济贫。后来进而以“教富济贫”为目标,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要求会员“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遂衍生为“四大志业,八大法印”的规模,希望建立“慈济社会”、“慈济家庭”,推动“慈济人文”。
四大志业、八大法印
慈济的主要事业为“四大志业、八大法印”,即慈善、医疗(如慈济医院)、教育(如慈济大学、慈济技术学院、慈济小学、慈济中学)、人文(慈济人文志业中心、大爱电视、经典杂志、檀施会、慈济月刊、外语期刊)、国际赈灾(如援助川缅)、骨髓捐赠(慈济骨髓数据库)、社区志愿者(慈济各分支会所)、环保(如慈济环保站)。归纳其创业模式,皆多投资于能获取一定利润之财团法人,一方面维持其财团法人支出,一方面亦能回馈其母团体,并提升佛教在台湾、国际之正面形象。
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
本中心于1997年设立免疫基因实验室,致力提升国内白血球抗原 检验水准,配备有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并投注庞大的人力与资金于人类免疫基因组织类型(HLA)的检验技术研发。当前年检验量已超过二万笔,为亚洲最大的免疫基因实验室。为带动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业达国际水准。本中心于2002年4月30日正式改制为「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并依卫生署建议,申请为非营利医疗机构,下辖免疫基因实验室、脐带血库、第二医学暨研究组、捐赠活动暨关怀组、数据库暨行政组等五个部门。
中新社香港六月十九日电台北消息:慈济基金会十八日在台北县芦洲市鹭江国小举办一场骨髓捐赠验血活动,并在该活动中产生了全台累计第三十万名志愿验血捐赠者。
据《联合报》十九日报道,本次骨髓捐赠验血活动吸引了上百位民众参加。上午八时四十五分,一名二十八岁的女性医护人员陈嫈丽成为了台湾地区第三十万名骨髓志愿捐赠者。
慈济基金会在一九九三年成立台湾骨髓捐赠资料中心,一九九七年慈济医院成立免疫基因实验室,提升白血球抗原检验技术水准,一九九九年慈济医院脐带血库,提高血液疾病患者配对成功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二00二年骨髓捐赠资料中心转型为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朝向发展干细胞研究基因治疗,扩大医疗技术,服务失智老人及巴金森症患者。
到目前为止,慈济骨髓基金会已完成一千一百笔捐赠骨髓配对,接受骨髓移植者遍达二十三个国家,受赠者最远达北欧的丹麦,全球已有一万四千多人向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提出配对申请。
慈济基金会每年将提供骨髓干细胞中心四千五百万元新台币,用于提升临床研究、技术;另捐出五百万元作为配对患者的医疗补助金。(完)
3. 慈济基金会的简介
1991年,慈济美国分会发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劝募活动,将所募款项透过红十字会援助孟加拉飓风灾民,从此开启海外救援工作。1994年,慈济基金会成为一个覆盖全台湾的财团法人。
2008年2月27日,中国国台办正式批准在中国大陆成立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并成为首个由非大陆人担任法定代表人的民间基金会。
2010年7月19日,联合国上午十一点钟召开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大会,会中正式通过“佛教慈济基金会”(Buddhist Tzu Chi Foundation)成为“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非政府组织的特殊咨询委员”(NGO in Special Consultative Status with ECOSOC)。慈济致力于社会服务、医疗、教育,被誉为“台湾的良心”。 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慈济踏上了大陆的土地,从1991年开始累积至今日于2010年8月20日下午举行『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大陆江苏省苏州书院成立的正式挂牌典礼。2010年八月二十日的志工早会上,证严上人由衷地感恩。「结缘也二十年了,这一念心充满了感恩啊!虽然我无法亲自到当地,可是在遥远的此方,我也以最虔诚的心来祝福,来感恩。」
「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1966年由证严上人创办于台湾省花莲县;慈济为兴办医院向省府申请「财团法人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1980年1月16日获立案通过;然而,因为照顾的对象遍及全台,为此又向内政部申请全台性的财团法人登记,于1994年终于完成全台性的财团法人登记。
「财团法人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是立足台湾、宏观天下的慈善团体,四十年来在台湾致力于社会服务、医疗建设、教育建设、社会文化等志业。 慈济的主要志业:“四大志业、八大法印”,即慈善、医疗(如慈济医院)、教育(如慈济大学、慈济技术学院、慈济小学、慈济中学)、人文(慈济人文志业中心、大爱电视、经典杂志、檀施会、慈济月刊、外语期刊)、国际赈灾(如援助川缅)、骨髓捐赠(慈济骨髓数据库)、社区志愿者(慈济各分支会所)、环保(如慈济环保站)四项, 统称为「四大志业」;
另投入骨髓捐赠、环境保护、居住小区志工、国际赈灾,此八项同时推动,称之为「一步八脚印」。
慈济推展其志业时,普遍以证严法师的“普天三无”为原则,即所谓“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希望以此理念,推动所谓“佛法人间化”理想。而在此理念下,该基金会之慈善事业运作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及不分国度。团体中也不乏其他宗教、种族的志愿者。 1966年证严法师经历“一摊血”事件及“三修女”的来访,决心“消灭贫穷”,在花莲普明寺成立慈济功德会。功德会成立初期,便开始从事社会救助事业,故证严法师常言:“慈济以慈善起家。”
从感恩户(即“慈济照顾户”)的个案调查、复查,赈灾的勘灾、造册、发放等,皆是由多年的关怀、多次的赈灾经验中,逐渐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除了让被照顾者安身外,也要安心。进而再启发被照顾者的善心,达到“善的循环”。 证严法师在经过多年的社会救济后,证严法师发现“因病而贫”、“贫病相依”现象。1972年“慈济贫民施医义诊所”在花莲市开设。开启了医疗志业中之“医疗站”、“义诊”之关怀方式。
1979年5月法师在静思精舍之慈济委员联谊月会中,提出了兴建佛教慈济综合医院的构想。而为了启建医院,向台湾省政府社会处申请成立“台湾省私立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获立案通过,始得已筹募慈济医院之款项。法师及慈济委员一方面在全台湾发起“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莲万蕊造慈济世界”之募款、募心活动,另一方面也向政府寻求建院用地。1980年10月19日,时任台湾省主席的林洋港先生拜访精舍,询问法师是否放弃建院想法,法师便向拿出帐册向主席说,如果建院失败,将会退还所募之款项,主席见言:从来没有一间寺庙会将捐款退回。便向蒋经国总统回报此事,三天后10月22日总统亲临精舍。法师便向总统再度提出寻求建院用地的构想,总统允诺,指示花莲县府设法协助建院用地问题。后历经三次换地,两次动土,终于在1984年4月正式兴建。1986年8月17日正式启业。
这也源于而慈济医院秉持救人为先的观念,成为全台湾医院立下免缴住院保证金之先例,尔后卫生署要求全国医院也比照办理。在台湾,慈济医院各分院已有六间及一间诊所;而马来西亚也有洗肾中心及义诊所。 1993年8月美国红十字会组织抗原室李政道
博士拜访证严法师,说明国际骨髓数据库的隶属情况。
同年10月,“慈济基金会骨髓捐赠资料中心”成立于花莲慈济医院。
1998年筹设脐带血库,因容量限制,于2008年11月已停止收集。
2002年更名“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常简称慈济骨髓库 )。 慈济医院于1986年启业后,因台湾东部资源匮乏、交通困难,西部的医生不便前来,造成早期慈济医院,医护人员不足之情况。
证严法师感于东部专业医疗人员不足,及增加东部高等学校就学率,于1989年开办“慈济护理专科学校”,培养东部护理人才,于1999年改制成为慈济技术学院。
1992年5月31日,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于台北分会成立,证严法师开示“慈青悲智行,联谊启慧根”。慈青回到学校在各校成立“慈青社”,法师期许能够成为校园清流,将善的种子植入校园。
1993年创立慈济医学院,于2000年获准升格成为慈济大学。
2000年有感于教育要从小扎根,因此创立了慈大实小及慈大附中,完成幼稚园至博士班的教育完全化。
慈济在台湾各地的学校有慈济大学、慈济技术学院及花莲、台南两地各有慈济中学、小学。在美国有19所人文学校及5所人文班;在马来西亚有大爱儿童教育中心;在泰国有清迈慈济学校。 人文志业初期原名“文化志业”,于2004年更名。期许人文可以成为“人品典范,文史流芳”。
1967年,克难功德会成立第二年,“慈济月刊”杂志创刊发行。当时慈济月刊仅为一大张,共四页之报纸。1986年9月,“慈济道侣半月刊”正式发行。1998年8月,经典杂志创刊。2004年3月慈济道侣并入慈济月刊中;道侣改以丛书形式出刊,有生命及幸福两系列。
1996年1月,慈济万维网正式上线。
影音节目方面,1986年4月,“慈济世界”广播节目播出。 1995年12月,慈济节目在其他电视频道委托演出。1998年1月1日,正式于中视电视台中成立“慈济大爱电视台”。2005年1月1日,位于台北关渡的慈济人文志业中心正式启用,慈济大爱台、慈济广播部、期刊部、经典杂志迁入人文志业中心。
慈济人文相关志业有大爱一台、二台、大爱广播、静思人文、慈济月刊、经典杂志等。八大法印
八大法印原名“八大脚印”,证严法师认为过去称八大脚印,实为八种妙法,故在2007年正名为八大法印。 1991年孟加拉水患,慈济美国分会发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劝募活动,将所募款项透过红十字会间接援助,成为开启国际赈灾之先例。
隔年,1992年中国大陆华东、华中水患,慈济人于发起街头募款,正式踏入大陆地区,开启国际赈灾之志业。当时的两岸关系仍属紧张,此举让当时的台湾民众颇不谅解与诸多批评。证严法师认为人道主义应超越于政治现况,期望以大爱弭平对立。
1992年进入中国大陆援助水患灾民时,和大陆领导阶层达成“一个目的”、“二个原则”、“三个不为”、“四类物资”、“五种协助”。此五点成为日后慈济国际赈灾的五点共识。
一个目的:赈灾。
二个原则:直接、重点进入灾区,深入最无人关怀之处。
三个不为:不谈政治、不刻意传教、不搞宣传。
四类物资:温饱的物质、复耕的物质、卫生的物质、解决居住的问题。
五种协助:造名册、请提供车辆、维持秩序等等。 1990年8月23日朝,证严法师于台中新民商工演讲。行经夜市区,见其收摊后街上留下大量垃圾。演讲精采处,见大家用双手热烈鼓掌,便说:“请大家把鼓掌的双手,用在捡垃圾、扫街道、做资源回收,让我们这片土地变成净土;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会中有一名女孩——杨顺苓,因受法师的演讲,在会后一个月期间内到处捡拾资源回收物,并将资源变卖所得善款以“慈济人”的名义捐出。环保志业因此而开启。
1992年01月,台湾各地慈济人践行法师理念,在各地区设立“环保教育站”。
慈济大爱台有部分资金来自于慈济资源回收溢注之基金。故有“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化清流,清流绕全球”之口诀。
2008年大爱感恩科技成立,以环保志愿者回收之宝特瓶抽丝制造成纱,可用来制成慈济赈灾使用的毛毯及衣物。 1997年贺伯台风席卷台湾,造成台湾重大灾情。证严法师毅然改变慈济会员原有的人脉推动模式,推展“社区志愿者”计划,要求慈济委员、慈诚队员改以社区为单位,于各地推展健康照顾、环保志愿者、社区绿化等工作。期待左邻右舍能发挥“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精神,散播“人人是志愿者”的理念,让人人心中充满爱。
法师指示慈济人落实“四门四法四合一”,分为“合心、和气、互爱、协力”四组,即以社区做为根本,再由各社区联合组成小区,以此方式有效率地将资源统合。以此模式,慈济人经常能走在最前,做到最后。 正式参与慈济团体者,如慈济委员、慈诚队员、慈青等,应依循证严法师所定十戒: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不抽烟、不吸毒、不嚼槟榔 不赌博、不投机取巧 遵守交通规则 孝顺父母、调和声色 不参与政治活动、示威游行 [编辑] 提倡素食 慈济推动斋戒,证严法师:“近来天灾接连而来,相信大家都很心疼、担心,多少也有些恐慌。然而,我们更需要的是具体防范的力量,这必须回归到人与心。在古代,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必定举国上下全民斋戒、不杀生,清除身口意的污浊,祈求上天降福。”、“斋就是素食、不杀生,常起慈悲心念,同时断绝心中贪瞋痴等恶念;戒是持戒,守好人生的规矩,力行三好──说好话、做好事、发好愿,清净身口意。”我们天天推动爱洒人间,为天下祈福,此刻,也期待大家以斋戒、不杀生的具体行动,表达一分虔诚的力量,持续爱洒人间,带动社会爱的共鸣。 基金会并不强制会员茹素,唯参加慈济活动时,则需素食。慈济大学学生亦无须信仰佛教,无须素食。为鼓励素食,位于花莲市慈济医学中心、慈济大学的同心圆餐厅与慈大附中的妙膳厅,提供教职员生早餐新台币10元吃两样东西,午、晚餐20元吃到饱的餐饮,唯推行环保,员生需自备环保碗筷。因物价上涨,慈济基金会不得不调整供膳部份的价钱,原为10元的早餐涨了5元,20元的午餐也涨了5元,同时原来吃到饱的中餐及晚餐也开始进行供量的限制。原来每天中餐晚餐都会提供五样的菜,但从97学年度开始,同心圆餐厅每周择一日只供两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