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职业正装 > 战争后中国哪些制服模式

战争后中国哪些制服模式

发布时间:2021-08-02 04:01:57

㈠ 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制服和装备有什么变化

什么变化这个不好说,不过法军的军装呈白蓝色,老禁卫军的话是白配深蓝色。
大不列颠,丹麦,瑞士联邦是红色。
普鲁士是黑灰色,
奥地利统一白色,西班牙,萨克森,黑森,巴伐利亚,巴登,意大利王国,巴达维亚共和国都是白色。
沙俄帝国是绿色。
瑞典王国,波兰是蓝色,

㈡ 鸦片战争后中国曾尝试过哪些制度模式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曾经尝试过很多办法实现现代化,实业救国、君主立宪、共和民主,但都没有成功。

㈢ 鸦片战争后中国曾尝试过哪些制度模式

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

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以军事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

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许多有学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对于西方科技的进步注意,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

(3)战争后中国哪些制服模式扩展阅读:

鸦片战争的相关情况:

1、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半殖民地化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在政治上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

2、列强建立的租界,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权限以外,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推行侵华政策的基地。从半封建化来看,鸦片战争后,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中法战争中国不战而败,不仅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㈣ 鸦片战争后中国,曾尝试过哪些制度模式

鸦片战争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合作制和总统制

㈤ 鸦片战争后中国尝试过哪些制度模式

鸦片战争后中国尝试过的制度模式: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合作制和总统制,均以失败告终。

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变法,提倡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尝试过地主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这种只是吸收西洋科技,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之后是资本主义改革运动,即戊戌变法,目的是实现君主立宪制。

但因为顽固势力的强大,戊戌变法失败告终。之后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制。但也失败了。之后就是无产阶级革命,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这才取得了成功。

(5)战争后中国哪些制服模式扩展阅读:

鸦片战争的影响

1、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

2、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3、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4、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5、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㈥ 鸦片战争后,中国曾尝试过哪些制度模式

鸦片战争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合作制和总统制。

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

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6)战争后中国哪些制服模式扩展阅读

1857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当时的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没有太多的精力关注此次战役。导致广州沦陷。1858年4月,英法联军北上,挑起了第一次大沽口战役,清政府还是没有给与足够重视,加上装备落后,导致惨败。

等到了1859年6月第二次大沽口战役,清政府给与了重视,僧格林沁亲自负责指挥海防,加上英法联军有些轻敌,仅派12艘军舰来犯,经过激烈的战斗后,清军打退了联军的进攻,保卫了大沽口。

从第二次大沽口战役来看,英法联军由于是临时组建,长途跋涉,所以并不是坚不可摧。可是清政府忙于和太平军作战,加上麻痹大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广州沦陷和第一次大沽口战役的失利。

㈦ 雅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与文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谓半殖民地,从国家地位角度而言,中国国家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海关自主权等方面遭到了破坏,已经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主权国家了。但中国又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清政府依然存在,仍在行使着它的权力。所谓半封建,从经济角度而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行条约,妄图将中国变成他们的商品市场、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将中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链条之中,冲击着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除旧有的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外,又加上了中华民族同殖民主义的矛盾。而后者,往往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上述这些重大的变化,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使其出现了鸦片战争前未曾有过的局面。
(一)“国中之国”——租界的出现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发生了重大变化。香港割让给英国后,人口很快由两千人发展到两万人,到19世纪50年代达到七八万人。香港成了英国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与武装侵略的基地。16世纪葡萄牙人留居澳门后,中国一直仍对澳门拥有领土与行政司法主权。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后,葡萄牙殖民者乘机赶走中国在澳门的官员,强迫居民向葡澳当局纳税,使澳门变成葡萄牙的带有殖民地色彩的居留地。此后,澳门不仅继续充当了香港之外又一个鸦片贸易的大仓库,也成了西方掠卖华工的基地。与此同时,在中国的上海,出现了一个主权国家中少有的奇特的政治“景观”,即后来演变成“国中之国”的租界。
上海原为江苏省松江府属下的一个县。因其地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浙地区,又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交通便利,战前已经是中国第一港。江苏省苏松太道,即驻上海。鸦片战争后,上海发展迅速,到同治初年,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正因如此,西方殖民者千方百计在上海攫取更大权益。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即将开埠,英国殖民者立即图谋在上海建立外国人的居留区,并初步选定居留区的地址。1843年,上海正式开放,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巴富尔(G.Bal-four)在上海县城东西大街租得一大院落为领事馆。巴富尔曲解《虎门条约》的有关条款向清方讹诈,要求划定一块纯粹供外国人占用的居留地。1845年11月29日,苏松太道道员官慕久以其个人名义颁布了一个与英领事“依约商妥”的《上海租地章程》。该文件表面看来没有什么公开直接损害中国主权的内容,但实际上许多条款都体现英国殖民者的侵略意向。根据这个租地章程,在上海划出的“外人居住区”,尚属于居留地性质,还称不上“租界”,且当时也还没有“租界”一说。
1848年3月,接任巴富尔的英国驻沪领事借口青浦事件强迫新任道台麟柱答应了扩充居留地的要求,使居留地面积增加了两倍多(原面积大约830亩)。
1848年,以主教文惠廉(W.J.Boone)为首的美国传教士,擅自在虹口地区广置土地,建造房屋,其它美国人纷纷效法。当时道台吴健彰虽然答应了,但并无具体划定界址。待到1863年正式划定界址时,7856亩土地成为美国占领的地域,比英国居留地要大得多。
法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敏体尼(L.C.Montigny)1848年到任后,于次年要求吴健彰援英国例设立居留地,后胁迫新任道台麟柱于1849年4月6日发布告示,将986亩土地作为法国人的居留地。
必须指出,当初,在居留地内,中国政府在行政、司法等方面有干预权,且保有领土主权,这是有明文规定的。但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到了太平天国时期,中国保有的权利逐步沦丧。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与苏松太道订立《上海英美法租界租地章程》,规定外国侵略者在上海租界内享有行政、税收、财政、警政等权利及行使司法权。为行使上述职权,上海租界出现了一个被译为“工部局”的机关,下分设警务、税务、财务、学务等机构,且设有法院,俨然就是一个市政府,居留地也便完全变成了租界,成为“国中之国”。1863年9月,美、英两国租界合并成公共租界。
罪恶的租界制度在上海建立后,逐渐推广到其它一些口岸。1859年起到1904年,外国侵略者先后在中国的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鼓浪屿与长沙等地设立租界。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桥头堡。当然,租界客观上也是一个介绍西方文明的窗口,但更是西方冒险家的乐园。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的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中国沿海贸易和外交》第一卷)
(二)资本主义冲击下的自然经济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立即开始向中国倾销商品,并从中国大量掠夺原材料,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总值(不含鸦片),1837年为九十多万英镑,1843年便增加到一百四十五万六千多英镑,1845年又达到二百三十九万四千多英镑。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从中国掠夺走的生丝与茶叶等,也有大幅度的上升。1838年至1842年,中国向外输出的茶叶年均在四千多万担,到1846年便增加了一倍,达到八千多万担。同时期生丝出口,由三千余包增至一万八千余包,是原来的六倍。
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以棉纺织品为主,约占总值的70%。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工业品,棉布占80%以上。西方大量棉纺织品的倾销,对中国传统手工业最重要的部门棉纺织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东南沿海地区原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了解体的征兆。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棉纺织业历来比较发达。但随着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经无纱可纺。外国的洋纱洋布成本本来就低,加之不少英国商人不惜以低于成本价百分之二三十的价格倾销,严重冲击了棉布市场。福建漳州府及同安县的土布,曾经布贩子运销到宁波、上海、天津、辽东及台湾。厦门开市后,洋纺洋布充积于厦门。布贩弃土布而运销洋布,致使土布难以出口。广州附近的情况,也大体类似。
丝茶等产品的大量出口,刺激了这些产品的生产。生产者将这些产品出卖给商贩,商贩再将其卖给大商人或买办,转销到外国。丝茶的出口贸易几乎完全受外商控制,使中国的丝茶生产与交易不得不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通商的五口地区出现了一批买办商人这些人为外国商人推销商品(甚至推销鸦片),收购丝、茶,收集情报,经办其它事务,这些人的命运逐渐与西方殖民者的命运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著名的买办吴健彰,原为广州的行商,后到上海充当美国旗昌洋行的买办。他还花银子捐官,署理苏松太道并兼任江海关监督。这批买办后来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充当了中国封建势力与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帮凶。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为便于经济掠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兴办了一些企业。这类企业当时主要有印刷、船坞、船泊修理等业。在这些企业中,多少不一的雇用了中国人。这样,中国最早的近代产业工人出现了, 当然当时产业工人的人数还很少。
(三)“天朝”社会内部矛盾的加剧
英国殖民者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广大人民带来无穷的痛苦。各种各样的赔款,外加清政府巨额军费开支,达一亿多两白银,无疑都要出自广大劳动人民身上。同时,鸦片战争结束后,鸦片输入仍有增无减。1841年中英谈判开始时,英方即向耆英提出开放烟禁的备忘录。耆英不敢答应,但也不敢得罪侵略者,只是说禁内不禁外,外国商船夹带鸦片与否,“中国无须过问”。(《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这种默许,使鸦片走私更加严重。1842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为三万三千多箱,1850年激增到近五万三千箱。香港成为鸦片走私中心,澳门是香港之外的又一鸦片仓库。而上海与广州,则是两个鸦片输入的最大口岸。大量鸦片输入的结果,使“银贵钱贱”的老问题在这一时期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加剧。曾国藩在1852年的一个奏折中也说: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卖钱三千。昔日一两银子换钱一千文,一石米可得三两银子。如今一两银子换钱两千文,卖一石米只得一两五钱银子。过去卖米三斗可完纳一亩地的税赋,如今卖米六斗还不够交一亩地的税赋。(《备陈民间疾苦疏》)实际上,一些地方每两白银兑换制钱已高达两千三四百文了。
清政府征收田赋和漕粮时,历来有种种的勒索,如有所谓的浮收,即定额外多收,有供衙门吏胥分肥的所谓规费等,外加“折色”、“加耗”等多种名目的巧取豪夺。鸦片战争后,官府变本加厉,吏胥如狼似虎。江浙一带,漕赋一石,须纳米两石五六斗;折价纳钱,米价本每石两千文,竟折至七八千文以上。安徽征收赋税,浮收勒索超出正额数倍。江西浮收在二三石以上。湖北漕米每石浮收在三倍以上。湖南地丁正银一两,民间须纳数两;漕赋一石,民间要缴数石。缴纳时大户或设法逃匿,或设法将负担向小户转嫁,农民更加苦不堪言,少数人因交不起赋税弃田而走。更多的人即便丰收年景也不免挨饿受冻,一遇水旱灾荒,则相继流亡。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地租率越来越高,一般在50%以上,迫使不少农民破产,出卖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因而土地集中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有人统计,直隶、江苏、浙江、山西、湖北、陕西、山东、河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及东北地区,40%-80%的土地集中在10%-30%的人手中,而60%-90%的人则没有土地。(《太平天国革命前夕的土地问题》)
尖锐的社会矛盾,导致了社会风潮迭起。鸦片战争后,农民的抗粮抗租斗争,不断出现,且有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1842年,湖北崇阳钟人杰聚众抗粮举事,最多时达万人。义军曾攻占崇阳、通城两县,立“钟勤王”名号,设立帅台,竖立都督大元帅旗帜。斗争坚持一月有余被镇压。其后,浙江、湖南、福建、江苏、江西、河南、安徽、湖北、陕西、山东、广东等省,迭出大案。少数民族地区的反清斗争也此伏彼起,接连不断。民众或要求减少田赋,或拒不完粮。他们有的聚众请愿,有的拆毁征粮局,有的公开造反与前来镇压的官兵武力对抗。仅据官书记载,1842-1850年十年间,全国大小武装起义及农民暴动事件,即达九十余起。这是社会动荡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
(四)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经世派维新先驱思想的萌发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大炮,敲开了闭锁的中国的大门,惊起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林则徐、魏源,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
林则徐鸦片战争前曾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河道总督等职。任职前后,他力主革除弊政,治河兴利,参与整顿改革盐政与漕政,显示出卓异的经世才 能和廉洁的作风,受到人们的关注。
闭关政策造成的士大夫阶层孤陋寡闻、虚骄自大,在林则徐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有所体现。在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的时候,他还认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不过是“犬羊夷狄”,英国士兵“浑身裹缠”(指穿制服军装,扎武装带,打绑腿等),必然腰腿僵硬,打起仗来一仆而不能再起。这不是林则徐本人的过错,而是时代使然。可贵的是,林则徐经世致用的思想一但同西方势力相碰撞,便产生了以抵抗侵略为出发点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为了抵抗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林则徐到广州后,很快改变了盲目鄙弃西方的作法。他组织人翻译英文《广州周报》,以了解敌情。为通晓外国情况,他组织人将1836年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译成汉文,定名《四洲志》。另外,还选译了《各国律例》、《对华贸易罪过论》、以及《华事夷言》等书。和英军接触后,林则徐很快改变了当初的想法,看到英方“船坚”、“炮利”,非学习不可。为此,他组织搜集翻译了外国战船图式、大炮瞄准法等资料。这和当时清政府一些官僚认为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及机械、武器是什么“奇技淫巧”,研究了解外国情况是什么“矜奇眩异”等那种闭关自守、狂妄自大的思想、看法呈鲜明对比。
在反侵略战争中,林则徐非常重视武器装备,积极购置大炮,仿造快船,也非常重视军队素质的提高。鸦片战争后,他曾总结出克敌致胜的八字要言,即“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林则徐:《致姚春、王柏心》)他认识到“民心可用”,提出如果英国侵略军进入中国内河,允许人民“持刀痛杀”。
林则徐到广州后,看到了闭关政策造成的危害,因而他断然否定了一些人提出的“封关禁海”、断绝与一切国家通商贸易的荒谬主张,认为那样做的结果一是扩大了打击面,一是损害我国商民利益。他坚持“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确贸易政策和策略,保护和鼓励正当通商贸易。林则徐上述种种主张,当然还都是站在维护清王朝的立场上的,但客观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以后的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魏源早期曾入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幕,编辑《皇朝经世文编》。魏源留心经世致用之学,曾参与盐政等方面的改革。鸦片战争对他思想影响很大,1841年曾在裕谦幕下参与抗英斗争。战后魏源发愤著书,编成《圣武记》、《海国图志》等大书,激励国人发奋图强,学习西方,抵抗侵略。
《海国图志》是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影响巨大的一部著作。1841年,魏源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编此书。魏根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该书叙述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及历史政情,分析鸦片战争经验教训,探求富国强兵之道,内容宏富。
魏源书中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不仅仅是因为船炮不如人,更主要是指挥的错误与军队的腐败所致。许多清朝的将帅“非苟且即虚骄”,军队缺乏训练,纪律不整,“以此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在战略战术上,魏源提出了颇有见地的主张。他认为,英军孤军远来,所长在海上,所短在陆地。因而与英军作战,“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又鉴于清军的腐败、当地人民的英勇抵抗,他提出“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魏源还主张“纵其(指英军)深入,截其出口”,“坚壁清野……出奇设伏,多方误敌,使不可测”。他说,敌为客,我为主,“客兵利速战,主兵利持重,不与相战而惟与相持,行与同行,止与同止,(使敌人)无淡水可汲,无牛羊可掠,无硝药可配,无铁物可购,无篷缆可补,烟土货物无处可售,舵桅无处可修,又有水勇潜攻暗袭,不能安泊,放一弹即少一弹,杀一夷即少一夷,破一船即少一船……(我则)逸待劳,饱待 饥,众待寡”,最后必能取胜。(《海国图志》卷一)
《海国图志》一书的中心思想,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批判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指出,清政府多年来不去了解世界,不准翻译西书,不学习西方船坚炮利的长技,更不知利用西方各国及其殖民地的复杂矛盾,以致造成战不能战、守不能守的败局。他明确指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只有了解熟悉“夷情”,才能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卷二)
魏源认为,西方的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对此,中国应该认真向西方学习,为我所用。他主张在广东建设造船厂、火器局,聘请法国、美国的技师传授技术,选送中国工匠学习制造。另编精锐水师三万人,延请西洋人教练驾驶、演炮、作战之法。“人习其技巧,一二载后,不必仰赖于外夷”。(同上)
鸦片战争后,魏源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流露出不满,对西方资本主义某些制度表示欣羡。当然,他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了解极为有限,处于一知半解状态。魏源认为西方国家“政治纷繁,各从其度”。英国有“巴厘满”(即英文议会parliament的音译,后又译巴力门),有五爵会议(即上议院)和乡绅会议(即下议院)。他说西方的议会和中国的军机处相似。对于美国总统四年一选举,他表示称赞,认为其“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对于议会选举表决少数服从多数,他感叹到:“可不谓周乎”!魏源还称赞美国联邦制度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对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国无苟政,风俗俭仆,数百年不见兵举”,颇为赞赏,曰:“诚西土桃花源也”!(《海国图志后叙》)
尽管魏源这些议论,其出发点仍在于不悉夷情不可以筹远,但他这一介绍非同小可,起到了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魏源的《海国图志》,对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思想的产生,起了重大作用。该书传到日本国后,很快译成几十个版本的节译本。日本不少史学家认为,《海国图志》在日本的传播,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
(五)传统学术文化的变迁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引起强烈的社会震荡。与此相对应,思想领域从经世致用发展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外,忧患意识也使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开始发生了重要变化。
传统的经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学(即程朱理学)与清代的汉学(即考据学,属古文经学)虽被清朝统治者定为官学、正学,二者又互争正统,终因远远脱离社会实际而衰落,毫无生命力。乾嘉时期已重新兴起的今文经学,鸦片战争前后形成气候。相对而言,今文经学的形式比较能容纳一些新的思想。预感到清王朝已经没落的龚自珍,倾心今文经学,抒发其社会批判思想。但他仍然是汉宋兼采,今古文兼容。到了魏源,则闹到壁垒森严的地步,他的《诗古微》、《书古微》等著作,必欲全面推翻古文经学而后快。
史学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便是一改乾嘉以来埋头考证古史之风,当代史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的作品。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猖狂,大大刺激了魏源。他于1842年便以纪事本末体撰写了《圣武记》一书。该书详述清朝前期军事上的成就,意在激励国人树立打败西方侵略者的勇气与信心。而魏源的另一部史书《道光洋艘征抚记》,则是第一次英国侵华战争结束后撰写出来的一部鸦片战争史。该书在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过程中,揭露英国从走私鸦片到发动侵华战争的种种罪行。对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及三元里等地人民的抗英斗争予以赞扬,对清廷昏愦、官军腐败特别是琦善、奕山等人的卑怯求和,秉笔直书。书中还就鸦片战争中中国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挽救的办法 。
梁廷枬撰写的《夷氛闻记》,从道光初年禁烟写起,迄于1849年人民反入城斗争,追述鸦片战争全过程。书中赞扬林则徐等人的抗英业绩,揭露琦善、奕山、奕经等的丑恶行径,较详细地记载了广州人民几次大的反侵略斗争。因该书叙事质直,多有触犯时讳之处,刻本未署作者姓名。
面临西方殖民者侵华这一严酷现实,有识之士开始重视对西方地理、历史的探究。上文已经提到的《四洲志》、《海国图志》之外,这方面的著作还有《瀛环志略》、《海国四说》等。徐继畲编著的《瀛环志略》一书,对世界近八十个国家的风土人情、舆地沿革及社会变迁,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其中各卷篇的开头,附有粗略的地图。该书传入日本后,影响很大。
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边疆会出现危机,开始重视对边疆地理的研究。姚莹的《康輶纪行》系考察西藏后而著。他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加强沿海及边疆的防务。他认为,英、法、美等国远离中国数万里,他们多年来研究中国,对中国的地理人事很熟悉,而我国对他们却没人了解,这是中国失败的原因。有感于此,姚莹在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历史地理知识。张穆撰写的《蒙古游牧记》(由何秋涛辑补校印),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及前代在这一地区的设施。何秋涛注重边疆地理的研究,认为中国北部与沙俄接境,应该有专门著作加以考究。于是他博采中外有关资料,并经鉴别考证,写成《北徼汇编》。该书记述上自汉晋,下迄清道光年间的蒙古、新疆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地理,并注意了中俄关系问题。咸丰皇帝阅读后为该书赐名《朔方备乘》。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文学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龚自珍才华横溢、大胆创新的新文风,不仅对当时,对以后的文坛也发生了重要影响。反映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坛的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事情。这类作品热情反映、讴歌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对英国侵略者的暴行及清政府的妥协投降予以鞭笞。反侵略斗争中,广东民间出现了不少揭贴和檄文,如《全粤义士义民公檄》、《三元里居民示谕英夷》等。这些文字语言朴实、短小犀利、生动鲜明,当时即起了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也给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留下了活生生的资料。一些爱国主义诗歌,广为流传。进士张维屏的长诗《三元里》,歌颂抗英志士,斥责奕山等媚敌乞和。“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这些诗句使读者不难感受到群众高昂的爱国热情和雄伟的气势

㈧ 建国后中国军队制服共换了几次

建国后,人民解放军自从1950年统一军服制式,经历了1955年军衔服装、1962年定型生产的“六二”式军装。此后,解放军军服几经更新换代,先后进行了12次军服改革调整。“五五”式军服图文

“六五”式军装

1965年6月1日取消军衔制后,改装“六五”式军装,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角星帽徽和红领章。

“七一”式军装

1969年,随着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研制了涤锦棉三元混纺单衣,1973年装备部队,称“七一”式服装。应用合成纤维纺织品作军需服装和装具,这在我军服装发展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改革。

“七八”式军装

“七八”式服装是“七一”式的改进型,它以减重为目的,全面应用合成纤维纺织品的新成果。

“八五”式军装

“八五”式军装基本沿用1955年样式,与“七八”式服装相比,其明显区别在于布料和样式的彻底更新换代。

“八七”式军装

“八七”式军服是1987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定型的。1988年10月1日起陆续装备部队。这套服装除分礼服、常服、作训服外,还特别设置了文工团员用的演出服和军乐团、仪仗队的礼宾服。另外,还有地勤服、迷彩服、防化服、坦克服、航空服等近10种特种服装。1990年开始配发了87式制式衬衣。1992年,中央军委决定:文职干部配发制式服装,戴文职肩章、领花。用“八七”式系列军服装备部队,是我军军服史上一个突破。

“九七”式军

1993年初,我军开始研制面向21世纪的新一代军服。新一代军服保留了“八七”式服装的优点,吸取了国际上先进国家军服的长处,与87式军服相比,在结构、用料、颜色、服饰及配套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尤其是样式、颜色更为美观、大方和协调,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颜色体系。97式军服共分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与87式服装相比,主要增加了礼服、夹克常服、毛衣、体能训练服、战士皮鞋、作战靴及国际通用的贝雷帽等品种,新增了绶带、军种胸标、姓名牌、臂章等服饰标志。

97式军服于1997年5月1日起首先在驻港部队试穿,1999年装备驻澳门部队,驻国外武官配发了97式礼服,全军其他单位未装备

2000年5月1日起,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开始统一配发99式长、短袖制式衬衣和贝雷帽,同时取消已装备部队多年的87式长、短袖制式衬衣。99式制式衬衣采用了先进的纺织和原液染色等技术,与87式制式衬衣相比,在样式结构、用料、颜色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提高了穿着舒适性。长袖制式衬衣官兵均为束腰式;短袖制式衬衣军官、文职干部为夹克式,士兵为束腰式。陆海空三军衬衣颜色为各军种基本色,陆军为浅绿色,海军为本白色,空军为浅蔚蓝色,体现了三军特色,形成了系列。这次向全军官兵配发的贝雷帽为我军首次装备。贝雷帽采用国际通用样式,用料为细羊毛,颜色为陆军深棕绿色、海军深藏青色、空军深蔚蓝色。贝雷帽的配发,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官兵在夏季戴大檐帽太重、太热和不便携带的问题。

2004年12月12月1日,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士兵和部分军校学员统一换发用仿毛面料制成的04式冬常服。2005年5月,士兵换发用同一材料制成的04式夏常服。我军士兵现行着穿的87式夏常服用俗称“的确良”的涤棉平布制成,冬常服用俗称“涤卡”的涤棉卡其布制成。04式士兵常服使用“多重多异复合化纤长丝织物”为服装面料,外观、质感与毛料无异,保暖性、防风性、透气性和密度都达到毛料的指标,而且有更好的抗皱保型性,能抗静电,可水洗,易干,耐磨。

04式士兵常服样式与87式常服相同,服装板型有一定改进,腰身比较明显,共有04式士兵夏常服、士兵冬常服、水兵服、士兵大檐帽、水兵帽、士兵冬帽等6个品种。04式士兵大檐帽、空军士兵冬帽和陆军士兵夏常服、冬帽、冬常服由草绿色改为棕绿色,04式海军士兵夏常服、水兵服、冬帽、冬常服由藏蓝色改为藏青色,04式空军士兵夏常服、冬常服由上草绿下藏蓝改为上棕绿下藏蓝。

为配合04式士兵常服着穿,我军首次为除海军海勤和驻香港、澳门部队以外的士兵配发02式士兵皮鞋。02式士兵男皮鞋颜色为黑色,样式为素头外耳系带式,用料为超细纤维合成革;02式士兵女皮鞋颜色为黑色,样式为素头外耳系带式,用料为黄牛正面革。

200511月11日,空军开始统一换发05式常服。空军新常服颜色为蓝灰色。新常服的正式换发,标志着空军从此拥有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与使命任务相配套的常服,结束了50多年来空军常服采用陆军土黄色上衣和海军藏蓝色裤子上下颜色不统一的历史,实现了与空军工作、训练、作战环境相一致。

07式军服

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全军从2007年起换发07式服装。这次是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涉及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644个品种。陆军军服颜色调整为松枝绿,海军军服调整为深藏青色和白色,空军军服在深蓝灰色基础上作了适当加深。大檐帽调整了翘度,军官增加了帽檐(墙)花;夏常服为束腰式,陆、空军和海军白色春秋常服为猎装式,使体型更显修长;增加了级别资历章、国防服役章、臂章等,海军首次增加袖章,重新设计了三军统一的帽徽、领花,体现了军人荣誉,强化了军服美感。国旗、军旗、长城、天安门等中国军队的传统重要标识,简洁地融入到了臂章、领花、胸标等标志服饰上。

07式军装全军从2007年7月1日起由驻京、驻港和驻澳部队先行装备,8月1日起全军军官开始穿着,预计在09年前完成全军换装

㈨ 鸦片战争后中国尝试过那些制度模式

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

与战争后中国哪些制服模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男士格纹加绒衬衫价格及图片表 浏览:240
女生裤子的臀围怎么量 浏览:976
瓦房店酸碱工业手套批发 浏览:614
晋江旗袍协会在哪里 浏览:149
女孩子穿什么裤子好 浏览:741
粉红色马甲搭配什么颜色 浏览:169
旗袍公司年会 浏览:545
羽绒背心马甲哪个品牌好 浏览:124
金丝绒旗袍上衣 浏览:334
高档旗袍图片大全图片 浏览:138
成都宜而爽童装专卖店 浏览:848
邯郸市哪里定制旗袍好 浏览:508
高档衬衫有哪些品牌 浏览:240
帽子顶的圆球怎么做 浏览:728
高档纯棉衬衫最新报价 浏览:931
卖衣服的店怎么叠裤子 浏览:329
黑白格子衬衫哪个品牌 浏览:478
t恤卡通批发代理货源排行 浏览:901
武汉哪里能修皮带 浏览:282
白色品牌女卫衣 浏览: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