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个节目曾讲过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故事
孟小冬,女,北平宛平人,梨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人称“冬皇”的孟小冬。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坤生略无雌声。孟小冬一生经历坎坷,于1977年卒,终于台湾。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出版的《孟小冬》演绎了她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
这样说——在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问世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她。她的名字只有在那些关于《梅兰芳》或者《杜月笙》的传记中偶尔出现。但现在,通过陈凯歌的那部电影,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开始注意到这个闪耀着奇异光辉的名字。她的绝世唱腔,她与梅兰芳、杜月笙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她的真性情与绝世的美貌,让她注定为世人所注目。她是梨园的“冬皇”,她就是绝世名伶——孟小冬!
孟的美在天生的纯净,虽自知丽质,但并不以此媚世,身上有仙风,而绝无半点狐气。因此,她赢得了梅兰芳。梅爱她,也因她杰出的京剧艺术表现。可惜,他们只在一起生活了7年,1927年,两人结婚,1933年离异。看来,那时就有所谓“七年之痒”。从史料上看,梅先生似乎责任大一些,他不能处理好家庭关系。
孟小冬:梅兰芳的夫人如何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首先是二夫人福芝芳对孟小冬的排挤,这件事到梅兰芳访问美国的时候已经闹得不可开交,福芝芳最后不惜堕胎相逼,梅兰芳不得以只身赴美。这件事,足见福芳芝手段之彪悍,梅兰芳处事之软弱,更能体会出孟小冬内心的委屈。这之后,梅兰芳刚从美国回来就出了所谓“戴孝风波”,这场实为名分之争的闹剧,更使孟小冬心灰意冷,再到后来闹得满城风雨的“李志刚案”,(追星族李志刚,早就开始追捧孟小冬,由于爱屋及乌,得到梅、孟结婚的消息,受到刺激,于1927年9月14日持枪往见梅兰芳,开枪打死了从中斡旋的《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军警则把李志刚乱枪击毙后枭首示众。)家事演化成刑案并公开化到了社会新闻的程度,两人的压力可想而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梅兰芳完全身不由己,他非但不能保护孟小冬,反而被众人和舆论裹挟到了她的对立面去。他们只好选择了分手.
受伤遁入空门
与梅兰芳分手后,1932年正当孟小冬专心致志地投师深造之际,又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天津一家大报上忽然登出了连载小说,用化名影射孟、梅之事,说某著名坤伶向某名伶敲诈大洋数万,并把5年前发生在东四九条冯宅的绑架杀人案重新提了出来。
社会上一时谣言四起,舆论沸然,越传越离奇。因为是小说体裁,还作了种种虚构,但由于并未指名道姓,也无法予以评理。小冬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心灰意冷,对于舞台生活,深感厌恶。她来到北平拈花寺,拜住持量源大和尚为师,举行了皈依三宝典礼。自此以后,小冬一心向佛,以求身心清净。小冬曾恨恨地坦言:“婚姻不如意才促使我信佛的。”
孟小冬茹斋念佛,对戏剧界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要求孟小冬复出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有人向她陈述厉害:你自暴自弃,脱离舞台,无声无息地家居念佛,正好中了别人诡计,反而使人对报上的小道消息信以为真,日子一久,观众逐渐把你遗忘,最后毁了自己的才华,岂不可惜。
孟小冬一下子茅塞顿开,她写了《孟小冬紧要启事》,于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报》头版上连登三天。在全篇五百多字中,有六处提及梅,只有开头一处直呼其名,而其他五处均客气地以“兰芳”二字相称。其中责梅措辞,最重的也不过是说梅“含糊其事”、“足见毫无情义可言”等语而已,找不出一句攻击性的词藻,有理有节,富于人情味。在谈到与梅分手原因时,也只是用了一句话:“是我负人?抑人负我?”到底是谁错了?没有明说,也不便明说。孟小冬把这个问题最后留给读者去评判了:“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小冬之所以要将苦恼的身世向世人“略陈梗概”,说明她和梅分手以后,几年离索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暗喻自己备受侮辱和“复遭打击”的悲惨处境。从“启事”中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初孟小冬嫁梅时,苦苦追求的是“名分”。半个月后,孟小冬抖擞精神,东山再起,重返她酷爱的戏曲舞台。
剪彩再遇大亨
1937年5月1日,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金大戏院举行开幕典礼。由大亨杜月笙揭幕并致开幕词。开幕行剪彩礼的是3位年轻貌美的女士:孟小冬、陆素娟、章遏云。
孟小冬这次到上海剪彩,受她结拜金兰的姐姐、杜月笙的四姨太太姚玉兰的邀请,下榻姚在辣斐里的住所。姚早知道杜月笙对孟有意,又念孟已届而立之年,还无家可依。此外,姚虽已嫁给杜月笙,因遭前面的二、三太太反对,尚未搬进杜公馆,又因杜的前3个太太都是苏州人,而姚一个人是北方人,感到势单力薄。所以剪彩之后就把孟留在身边,明是陪她,实则从中撮合,自己也可以借此壮壮声势。
孟小冬:梅兰芳的夫人如何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一天晚上,姚玉兰把孟小冬叫到自己的房间,让她陪自己睡,一起聊天,子夜过后,方朦胧入睡。不知过了多久,孟小冬迷糊中觉得姚玉兰起来了,还以为她是去上厕所,不一会,孟小冬发现回来的却是一个男人——杜月笙,她吓了一大跳!此时,经历过感情坎坷的孟小冬,自知难逃杜月笙的魔掌;同时也想到这几年来一直受到杜月笙的种种好处,恩犹未报,因此不再拒绝。翌日一早,姚玉兰对小冬说:“小冬,你留下来吧,咱们姐妹合成一家,和那几个苏州女人斗,把家产都夺来,我们两人平分。”打此以后,孟就留了下来,自然而然成了杜月笙的情妇了。
不久,因日寇侵占上海,杜、姚逃往香港,孟小冬暂回北平。过了一年,杜月笙叫小冬速去香港。孟小冬到了香港九龙,在杜家盘桓数月后,仍经上海返回北平。
1938年10月,孟小冬在北平正式拜余叔岩为师。入门以后,小冬悉心侍奉师父,并且严格按照师父的要求,在这五年的深造期间,基本停止了演出。期间余叔岩几次手术,小冬更是不离左右,情逾骨肉。最后她终成余氏衣钵的唯一杰出传人。1943年余叔岩去世,孟小冬心灰意冷。她无心唱戏,当时北平正处敌伪政权时期,小冬乃以“为师心丧三年”为由,谢绝歌场,隐居不出。直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方与程砚秋合作,通过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唱《武家坡》以示庆祝。
同居没有名分
而杜月笙那头,1937年由于日寇来势凶猛,淞沪防线于当年11月12日全线崩溃,日军占领了上海。半个月后,杜月笙摆脱了日军的威逼,逃离上海,流亡香港。不久,姚玉兰和几个子女亦先后到达香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这时杜月笙刚好飞往重庆向老蒋汇报工作。随后香港沦陷,无法复返,杜月笙从此困居重庆。一个多月后,姚玉兰及子女等也辗转千里,由港安全到达重庆。这一呆就是三年多。
1945年杜月笙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老巢,这时姚玉兰和几个子女还都留在重庆,一时还回不来。他突然想起北平的孟小冬,时隔多年不见,她现在可好?想到这里,他赶紧让总账房黄国栋写封挂号快信,叫她速来上海。孟小冬从北平来到“18层楼”公寓706号时,杜月笙已等候多时。如今的孟小冬,年已快四十,由于常年嗜食鸦片,加之经常生病,身体欠安,脸带烟容,显得消瘦,但依然还是那样年轻。杜月笙顾不上寒暄,一把将小冬拉进怀抱……
从此,杜月笙和孟小冬半公开地过起了同居生活。1946年春末,姚玉兰拖着几个儿女,回到了上海。姚玉兰回到上海后见老杜有了小冬,竟和她像陌生人似的爱理不理的了,十分伤心。孟小冬看在眼里,便决定向杜月笙告辞,借口老母年迈放心不下,暂时回北平住一段时期。
义演破镜难圆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60岁生日,当时,恰巧两广、四川、苏北等地发生水灾。杜月笙决定来个祝寿赈灾义演,将演出收入全部用来救灾,而义演的一切费用由自己承担。杜月笙最为关心和日夜思念的是孟小冬这次能不能来。
小冬到沪后,为了便于排戏,即寓华格臬路杜公馆。按预定计划,演出从9月3日到7日,为期5天。但因南北名伶荟萃,特别是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明志,已快10年未登台;孟小冬更是观众渴望已久的余派嫡传,有不少外地戏迷远至平、津、川、湘,甚至香港、台湾的观众,闻讯乘坐飞机赶来观赏,戏票不够分配,黑市票翻了几倍,还是一票难求。为满足观众要求,这样才决定大部分戏码连演两天,一共演了10天。
9月7日晚,各界人士赠送给孟小冬的花篮排在戏院门前的牛庄路上,足有1华里长。孟小冬两场《搜孤救孤》的演出,征服了成千上万的观(听)众,被内外行人一致誉为前所未有的“广陵绝响”。一出余派名剧,被孟小冬演唱得近乎完美无瑕,无疵可剔。小冬演出那两天,很多参加祝寿演出的名演员都站在后台,屏息静听。
孟小冬:梅兰芳的夫人如何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梅兰芳和孟小冬
不过人们没有见到梅兰芳在现场看戏。事后他的管事姚玉芙透露说,梅先生在家听了两天电台的转播。现今广为流传的孟小冬这出戏的录音,就是那时用钢丝录下的。孟小冬真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了。也正因如此,才最终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冬皇”地位。但这次竟是她最后一次与观众的见面,成了“后会无期”的绝唱了。
孟小冬这次来参加义演时,曾想到梅兰芳就住在上海,也一定会登台,开始有些顾虑。万一被派到一个戏里,或即使同台不同戏,也会抬头不见低头见,总感到某些不便。但杜月笙毕竟老于世故,似乎早就考虑在先了,把他俩的戏码岔开,10天戏中,两人分演大轴,梅8天,孟2天,并不见面。
偏偏有些小报上流言蜚语,乱出主意,希望梅、孟合作《四郎探母》或《武家坡》一类的“对儿戏”,企图通过戏台上的阴阳颠倒,融化感情,使二人重温旧梦,以达到台下的破镜重圆。这件事弄得梅兰芳和孟小冬乃至杜月笙都很狼狈。
不过,以梅之持重、孟之孤傲,他们不会被那些小报或其他什么人牵着鼻子走。事实上也是如此,梅兰芳先后登台各演4天,孟小冬推说自己无戏,不去戏院;中间两天轮到孟小冬出台,梅也同样避开,于马思南路寓所听电台实况转播。每晚散戏后固定在南洋桥金府的夜宴,孟也未出席。
这样,梅孟非但台上未遇,台下也未曾见过。就连最后一天杜月笙亲自参加的全体合影,因有梅在场,孟也推托疲劳而辞谢了。对孟来说,也许是她早已淡薄了人间男女之情,不愿意再重建那种徒有虚名、明夸暗弃的表面上的爱情。
战后颠沛流离
小冬在义演结束的第二天,便整理行装,向杜月笙和姚玉兰提出急欲北返。理由是:来上海4个月了,思念高堂,杜、姚也不好强留,杜让姚出面送上珍贵金银首饰,作为酬谢。此时的小冬心中隐然有种不快之感,谢绝了。
小冬行前,只保留了一件这次演出程婴穿的褶子,它只有七八成新,并不太值钱,但大小长短正合身,是她20年前初到北京自己选购的,特别喜欢,暂时留作纪念,其他带来的所有行头,全部送了人,大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味道。这就表明小冬今后不再打算登台了。
有人问她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要退隐,她无奈地摇着头和摆着手说:“您瞧,我这么个样子,可怎么还登得了台呀?”据此可知,小冬不再登台的原因,是体质太弱造成。她后来曾对其弟子说过这样的话:“一戏之耗费精力太多,非体能所胜也。”她回到北平不久,就表示从此要学陶渊明,隐居山林,不再唱戏了。
小冬离沪返平后,杜月笙日夜牵挂,总觉得这次很对不起她,小冬临行只拿了一只金表,其他什么也没要。他随即派了个得力的门徒,专程赴北平以孟小冬的名义替她买了一处房子,算作对她的酬答。其实这幢房子孟小冬并没有住过多少时候。
1948年,孟小冬孤身独居在这幢房里,身体还是常闹胃病,瘦弱欠安。她突然接到她的结拜姐姐姚玉兰的挂号信,希望她火速到上海暂居。孟小冬到上海后,就和杜、姚住在一起。杜、姚希望她这次来了就不要再走了,千万莫要见外,往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绝不另眼相看。孟小冬听了热泪盈眶,几乎要哭出声来。自此,孟小冬安心地留了下来,与姚玉兰果真谊重骨肉,亲如一家。平日里小冬悉心照料杜月笙的病体,不离左右,俨然成为杜家的一员了。
只是“好景”不长。1949年天津、北平解放,上海形势“吃紧”。1949年4月27日,孟小冬随着杜月笙家人乘坐的荷兰“宝树云”号客轮匆匆驶离上海。
去港补行婚礼
到香港后,一年多来,小冬又像当年侍奉师父余叔岩一样,整天为杜的病体操持,煎汤熬药,不离左右。虽然杜月笙对自己倍加怜爱,但至今没有一个名分,眼看着杜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一旦倒下,如何是好?她是名伶出身,生就一副孤傲的性格,因此平时很少见到她的笑容。她和姚玉兰的关系后来也逐渐显得有点紧张起来。彼此房门一关,互不往来,每天吃饭也不同桌。
1950年,杜月笙不顾家人的阻挠,坚持要与孟小冬补行一次婚礼。婚礼当晚,形销骨立、63岁的新郎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穿起了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坐在手推轮椅上被推到客厅,由人搀扶着站在客厅中央,42岁的新娘孟小冬着一件崭新的滚边旗袍依偎而立。
杜月笙将在港的儿子媳妇和女儿女婿全部叫来,命他们给孟小冬行跪拜礼,以后都要称呼“妈咪”。而对姚玉兰一律尊称为“娘娘”。因为在此之前,杜月笙的儿女们称呼孟小冬为“阿姨”,有的叫“孟阿姨”或“小冬阿姨”,有的干脆连名带姓称呼为“孟小冬阿姨”!后来杜月笙听了也觉得别扭,就叫他们不要加上“孟小冬”三个字,一律都叫“阿姨”!那么从今天起,就要改为“妈咪”了,而“妈咪”送了他们每人一份礼物,儿子、女婿一人一套西服衣料,女儿、儿媳则每人一块手表。
自此,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的“名分”,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做了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
1951年,64岁的杜月笙去世。他自己留存的10万美元,以“先内后外”为原则,全部分给了杜家和与杜家有关的人,孟小冬只分到2万美元。孟说,这怎么够……
小冬的下半生,就靠这笔钱养老了。1977年,5月26日,孟小冬于台北逝世,享年70岁。
Ⅱ 《三个家伙》里旗袍美女被杀时穿的旗袍是什么款式的啊
旗袍
旗袍作为最能体现女性完美身材的一种服饰之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影视剧里。你所说的《三个家伙》里旗袍美女被杀时所穿的是一款红色的七分袖斜襟旗袍。从电影画面的感觉来看,旗袍可能是真丝的或者是仿真丝的。
其实旗袍的款式有很多种的,比如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而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等,你所说的旗袍美女被杀时所穿的旗袍在民国的时候还没有,不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旗袍的样式也在不断翻新,现在的旗袍越来越贴合女性的身段,也将女性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正因为旗袍有如此多的优点,所以即使它的制作工序很复杂,也有很多电影愿意花重金来让女主角穿着美丽的旗袍来面对观众。据介绍,在旗袍盛行的民国年间,裁缝制作一件纯手工旗袍,多达一百多道工序,目前的旗袍制作,已经简化到十几道工序而已。王家卫轰动一时的电影《花样年华》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元素之一,就是张曼玉在全片中换的17身妖娆万分的旗袍。但金梅指出,样式越简单的一件旗袍,如电影《梅兰芳》里饰演孟小冬的章子怡身上所穿的那种,颜色越雅静、绣花针法越质朴、越看不出更多工艺的雕琢的,做起来最难。《梅兰芳》里的8件旗袍造价已超10万元,而《三个家伙》里旗袍美女被杀时所穿的红色旗袍是比较简单好做的一种,不过应该也是价格不菲。
旗袍出现在银幕中总是能让观众们眼前一亮,像《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那些颜色各异的旗袍,像《三个家伙》里旗袍美女被杀时的红色旗袍,都为影片增色不少。小编也期待着能在银幕上看到越来越多的旗袍美女。
Ⅲ 孟小冬是谁
孟小冬,女,北平宛平人,梨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人称“冬皇”的孟小冬。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坤生略无雌声。孟小冬一生经历坎坷,于1977年卒,终于香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出版的《孟小冬》演绎了她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
Ⅳ 民国戏子孟小冬,在青帮大佬杜月笙去世后,其生存境况究竟如何
孟小冬的感情生活其实颇为坎坷,与梅兰芳的感情使她痛苦了半辈子,与杜月笙走到一起前后也花费了近二十年时间。虽然后来孟小冬成为了杜月笙的第五个老婆,但是妻子这个名分也只持续一年时间,杜月笙就死了。好在杜月笙留给了孟小冬一些钱,使得她在生活上至少是没有大困难的,最后她在台湾去世,享年七十岁。
而事实证明,尽管孟小冬爱梅兰芳,但也正是因为梅兰芳,她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一段感情给她的一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喜欢的未必就是好的,不喜欢的未必就是坏的,但你选择的一定要是适合你的。
Ⅳ 孟小冬的作者简介
花映红,德籍华人。中国复旦大学学士,德国莱法州立专业大学硕士。
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浦江。在德国生活十余年,硕士毕业后就职于德国KCH公司,继而被派往该集团公司下属的武汉合资企业担任高管职务。2001年武汉电视台将其丰富感人的生活经历拍摄成纪录片《中国角·德国角》。
迁居北京成为孟小冬故居女主人后.她致力于国粹文化和四合院人文故事的保护与传承一花映红精心主持的轿黄府(孟小冬私宅)重建修整,充分展示了一代中国京剧女皇的古典院落神采之美,该建筑自2005年起被《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孟小冬》的作者和内容本书作者——德籍华人花映红女士,她斥资千万重修孟小冬故居,并成为故居的新女主人。她一直致力于研读京剧余孟流派艺术,多次采访孟家后人和余家后人,因此本书也首次披露了许多孟小冬不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
Ⅵ 孟小冬为何在杜月笙病重之时,还要嫁给他,是真爱吗,结局如何
杜月笙的五夫人即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因于农历腊月十六所生,所以取名叫小冬,受家世影响,从小就开始学习唱戏,又拜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余叔岩为师,最后成为女老生魁首,当世人称“冬皇”。
其实孟小冬是爱杜月笙的,杜月笙也非常怜爱她,相比梅兰芳,杜月笙应该是更加具有责任感,这一切孟小冬也自然看在眼里。在婚后,她依然照顾杜月笙,寸步不离,直到杜月笙去世,她收弟子,打麻将、遛狗,唯独就是不唱戏,之后孟小冬也并未一直待在香港。
1967年,孟小冬因为亲友都在台湾,最后选择前往台湾,在这里修身养性,度过了十年的时光,古稀之年的孟小冬于1977年病逝,安葬在台北县树林市净律寺佛教公墓,墓碑上写着“杜母孟太夫人墓”。
Ⅶ 旗袍承载了多少女人的千古情愁梦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1]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2-3]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4]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5]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6-7]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8]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9]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10]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4] [11]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12]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13]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14]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当今时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诞生如今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的民国旗袍的,在上海诞生的证据虽不甚确凿,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凝练。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Ⅷ 杜月笙去世,留给孟小冬的遗产不多,孟小冬怎么谋生
孟小冬在嫁给杜月笙之前是京剧名角,虽然杜死后她已不适合上台唱戏,但是她可以开班收徒,再加上她手里有一些积蓄,所以她的生活并不凄苦。六十多岁的时候,她应四姨太姚玉兰之邀,到台湾居住,安度晚年,最后因病逝世。
孟小冬的一生是梨园的传奇,首先是和京剧大师梅兰芳心生爱慕而不得,之后跟了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在杜月笙死后她潜心教学和收徒,为梨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虽然她膝下无儿无女,但是有好朋友姚玉兰守护她,才不至于晚年凄苦。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因病逝世,一生完结。
Ⅸ 杜月笙是如何霸占的孟小冬的
根据历史,杜月笙霸占孟小冬纯属无稽之谈,不仅杜月笙没有霸占孟小冬,反而是孟小冬主动委身于杜月笙。历史说来话长,就简而言之,当年孟小冬是京剧大师,京剧名角,以唱腔厚重自成风格而闻名于世,杜月笙酷爱听戏,是孟小冬的戏迷,故而对孟小冬多是尊敬和敬重。当时孟小冬也有丈夫,故而杜月笙并没有做出任何出格举动。
孟小冬和杜月笙二人之间是感情的结合,从来没有强抢霸占一说,两人之间两情相悦,故而最后杜月笙在落难时孟小冬仍然不离不弃,如果仅是霸占?孟小冬为什么一直守护在杜月笙身边?所以显而易见,杜月笙霸占孟小冬之说是为污蔑。
Ⅹ 杜月笙去世后,留给孟小冬的遗产并不多,孟小冬是如何谋生的
杜月笙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在他的为人做事中透着一股子精明。他有着过人的投机本领,对权术的玩弄也入木三分,在他打过交道的人中,有前清贵族,有政客军阀,有政府高层,有社会名流,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他觉得钱这种东西会贬值,但人情不会,所以对于各色人等都执理甚恭,倾力结交。
在香港孟小冬大约住了15年后,她应姚玉兰之邀移居台湾。在台湾的孟小冬逐渐闲了下来,打太极拳、遛狗、看电视占满孟小冬的决大部分生活。也许是“冬皇”的名头太过响亮,在台湾时许多人都找上她希望她能出来演出或者指导一番,不过这些人都遭到了她的婉拒。此时的她不愁生计,于是便不愿抛头露面,她说,杜月笙对她情深义重,是对杜月笙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