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职业正装 > 学校校服管理调研报告

学校校服管理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1-07-28 10:03:19

如何做好集团学校教学管理调研报告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⑵ 如何写问卷调查 关于学校校服设计

问题要设计得一看就能够马上回答,选项要简单有目的。比如关于学生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款式,价格,面料等。

⑶ 学校要做校服,调查同学对校服的看法和建议,用英语写书面调查报告。

这个是不是练习里面的英语作文题目啊~那就帮帮你啊

As a wildly requirement of schools,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chools requires students to wear coustoms, what's in addition , here are what us students think about wearing customs.
a mojority of students get the idea of regarding our customs to be neat and tidy ,which also gets a position of a symbol for students, they also maintain that when wearing them we would be happy and equal. At the mean while less than a quater percent of students are for the oppinion that customs are uncomfortable and ll which makes them very simple and of no ideas. Also a small amount of students think that customs are fishionale and nice.
as for me ,i think that as a student ,we each should wear customs and pay all our attention to our study and got a good access to a good colledge.

注意啊,版权所有,禁止抄袭~~
发挥自己的智慧,这个只能借鉴
还有什么问题和我联系

⑷ 国家加强中学校服管理

国家加强中学校服管理。是明智之举。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的。因为中学校服存在乱收费现象比较严重。让许多家长。非常有意见。正规的校服可以有。但是不能打着换校服的旗号,乱收费。严重形象了学校的形象。希望国家能早点动手。加强对中学校服的管理。

⑸ 关于校服的研究性学习的感想心得

"中学生校服的研究与设计"调查报告
课题产生背景:现如今学生对校服都有些不满,提出种种理由.也只有在学校的严格要求之下才会形式化地穿一穿,所以导致了在升旗仪式或其他重要场合学生服装不统一的问题,也给学校的管理增添了一点困难.学生对校服的颇有微词主要是认为现在的校服穿上去并不好看,比如在颜色,式样,材质,功能上都有不满.

研究目的:希望能通过此次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心目中理想校服的模式,并能把它(们)趋于合理化,有可行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可把他们的意见归为几类,尽量归纳出所 人都能接受的服装样式,让学生自觉地在校内穿校服,有利于改善学生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学校管理.

研究过程: 1)在组内讨论制定一份合理的调查问卷,把学生对现在的校服的看法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把讨论所归结出的问题汇总起来再作删选,最后制定出一份关于学生家长对校服意见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及所得数据如下)

⑹ "关于中学生服饰的调查报告"以此为题的作文

一、调查背景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自古以来,人们在穿着方式的问题上就很有考究,古代人重视的是色彩的鲜艳与绸锻的质量,而现代人也毫不逊色于古代人。现代社会,对外交流越来越多,国内的、国外的服装都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市场,特别的年轻人的服饰更是五花八门,他们追求的是时髦,是潮流、是前卫。受到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中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重视的是独特,他们穿的服饰讲究别具一格,具有异域风情的,也有一小部分同学穿衣服很随便,他们不重视独特,只在乎朴实、干净,但是在中学生中有较大一部分同学都热衷于名牌,在他们眼中穿名牌衣服是最能体现出自己的品味、气质与地位,他们认为,名牌的衣服就是现在无论是样式、质量、颜色等等一切衣服所具有的性质中最最好的衣服。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再加上每家都只有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是掌上明珠,对于孩子衣着方面的要求,父母一般都是不会拒绝的。于是,孩子们就三天两头地拉着父母往街上跑,因为街上有很多诱人的地方,那就是一家家琳琅满目的服装店,里面的衣服五花八门、形式各异,而且基本上都是我们中学生喜欢的“名牌”服饰。因为是名牌,所以自然也就价格不菲,比如现在热销的“李宁”、“安踏”、“特步”……尤其是名人做代言的产品。是什么使中学生不顾一切地去买这些名牌服饰呢?于是,我们组进行了中学生追求名牌服饰情况调查,对中学生与家长进行了详细地调查,了解中学生喜欢名牌的基本原因。

二、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中学生追求名牌服饰这一现象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尽可能地消除中学生这种盲目追求名牌的意识,消除这种借名牌服饰来炫耀甚至攀比的心理,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继承艰苦朴素的作风。

三、研究内容
1.中学生在名牌消费中的比例
2.商家及消费者对中学生追求名牌这一现象的看法
3.家长帮孩子买名牌的心理
4.学生谈自己购买名牌服饰的心理

四、研究方法

通过市场调查、问卷调查、采访、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搜集资料,并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从而得出中学生追求名牌的心理基础,端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

五、课程实施过程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项目
(一)分析当今社会上中学生穿着的流行趋势,学生畅谈自身的体会及认识
(二)学生自由选择,成立研究小组
A组:张静晔、李梦倩、瞿妍玲、顾萍
B组:张晓星、徐秋琳、赵玲吉、王迎倩、高玲娜
C组:刘怡、朱晓洁、王燕、唐静怡、马岑丹
D组:朱怡婷、龚梦晴、顾闵佳、曹颖倩、王雪倩
(三)讨论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主要是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
2.采访(采访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家长、品牌服饰店的销售人员以及中学生)
3.查阅资料(查阅这方面的图书或者在网络上查找这方面的材料)
(四)制定研究计划
潮流前线小组活动方案
周次 日期 活动内容
一 2/19 学生成立课题小组
二 2/26 活动小组生成课题
三 3/5 形成小组研究方案
四 3/12 开题论证与交流
五 3/19 设计问卷
六 3/26 问卷调查
七 4/2 市场调查
八 4/9 采访
九 4/16 期中复习,暂停活动
十 4/23 搜集资料
十一 4/30 统计问卷结果
十二 5/7 对搜集的资料及调查采访的结果汇总分析
十三 5/14 学生总结小组活动的收益感受
十四 5/21 小组总结反思,交流体会
十五 5/28 以论文形式展示成果

阶段二:各小组按计划进行研究
1.各小组围绕问题,查找、收集相关资料。
2.各小组进行相关的访问、调查等活动,并及时记录所得信息。
3.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得资料、实验结果等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结论、成果。
阶段三:信息交流会,展示研究成果
1.组织学生交流研究成果
2.学生自由畅谈
A.如何消除中学生盲目追求名牌服饰的心理
B.如何端正中学生的正确消费观念
C.谈谈自己的设想、各组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体会等
3.小组合作、整理一份研究报告
六 、课程呈现方式
以研究报告或论文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七、活动延伸
1.在校举行成果展示活动,活动方式有:黑板报、手抄报、电子刊物、图片展、影像资料等。
2.主动帮助同学解除炫耀和盲目攀比的心理。
3.组织学生宣传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现在的中学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热衷于名牌服饰,穿着的档次也在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警示人们对盲目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不可轻视。中学生作为一个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崇尚时尚的消费群体,有自身的消费心理,同样拥有消费名牌的权利,但他们在名牌消费上却容易走入误区。哪个名牌不诱人?哪个孩子不易被名牌所诱惑?然而又有多少孩子接受过日常消费的指导?又有多少学校、家长在名牌消费方面给过孩子明白的答案呢?我认为与其冷漠地指责孩子们名牌消费的种种不是,不如回头反思一下,在引导孩子消费方面,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孩子是平等的家庭成员,有权利参与日常家庭消费活动。让孩子了解家庭收入情况,明白名牌消费要比一般消费花费多,需要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来支撑。自己家庭有没有名牌消费的实力,孩子心中有数了,对该怎样消费会作出正确判断。有爱美之心是好的,但不可有虚荣之意。一个人既要注重外在美,更要追求内在美,用真诚、善良和智慧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永远胜过漂亮的外表。并非任何消费都要名牌,在名牌之外会有更多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相信,只要我们给孩子讲清楚名牌消费的是与非,他们就会少一些盲目,多一份理性。

⑺ 对校服的看法以及建议

1、校服是学校的象征,但是校服的款式比较单调,仍可改进。

2、校服不能很好地体现现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

3、校服能淡化学生的攀比心理,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

4、校服色调单一、沉闷的感觉,而且校服质量有待提高,不够美观。希望校服可以有所改良符合时代潮流。

中学生的校园是充满活力和青春的气息,无处不张显这青春的饿、热力,欢歌笑充斥这每一个角落,而校服——这正是表现飞扬的青春的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是校园里永远最亮眼的风景线,校服的变迁承载着每一个在少年时期的欢笑和泪水,是在记忆里永远的光辉。

(7)学校校服管理调研报告扩展阅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学学生对校服的看法,我们小组调查中,75%的中学生表示对校服的支持和倡导学生形成学校穿校服的习惯,20%的高中学生不满意学校制服和校服开始提出他的意见,心灵的颜色,他们认为校服应该变得更加多彩,风格是更多。

5%的中学生反对穿校服,认为校服不美观,质量不好,不能体现中学生的性格。从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同意穿校服,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校服是明智的,不再是过分强调在著名品牌,反映自己的追求时尚个性,减少竞争心理,校服使学生他们知道不再盲目跟风,盲目地追求名牌,能理解根据自己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

⑻ 关于学校形象调研报告,有没有范文啊

www..com
2006“调研中国”复旦大学调研报告节选

书本外的天空 大山里的世界

——来自青海化隆卡力岗农村社区的报告

复旦大学团队:武世刚、王珂珂、张照奕、胡卉、周琳

张旭、石圆圆、顾晶霞

指导老师:葛剑雄教授

一、调查背景与研究目标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是指那些生活在蒙藏等民族地区的回族及蒙古族穆斯林,由于他们人口少,长期与该地区占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相互通婚,在主体民族强势文化影响下,接受主体民族的语言、服饰及生活方式,但仍保持了伊斯兰教信仰,学术界一般称他们为藏回、蒙古回回、傣回、彝回等。近年来对于农村社区的调研不在少数,然而管见所及,关于广大西部地区多民族散杂居的农村社区的调研几乎没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很响亮,我们要把这个声音带到西部去,更要把行动带到西部去。

青海化隆县早在1986年就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01年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化隆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贫穷落后,交通极为不便,有回、藏、汉、撒拉多民族杂居。本项目的调研之所以选择化隆,是因为之前我们曾经先后做过两次关于“边缘化穆斯林族群”的调研,对傣回、蒙回做过深入调查,而青海化隆正是藏回聚居的典型区域,笔者希望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对该族群有个初步的认识,从经济、婚姻、社会交往等方面透视这个独特的聚居群落,分析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藏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是如何镶嵌的?如何包容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如何和谐共处;探讨在现代社会,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被市场同化,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希望通过一系列边缘化穆斯林族群(傣回、蒙回、藏回、白回等)的研究,对于民族变迁演进、民族融合、各民族和谐共进的探讨能够更加深入、全面,这不仅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之前进行“傣回”、“蒙回”的考察时,就不仅仅是单纯把调查地作为民族融和的例子,而是把它当作一个社区,一个活的系统来考察的,因此调查时不仅关注民族问题,还要考虑经济市场、宗教信仰、民族习俗、教育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尤其着重关注教育问题,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民族教育,尤其是民族的基层教育,关系着整个民族地区长远的发展繁荣,对民族教育的重视对于我们这么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项目的特点是 “一个深入”:选取具体调研对象,深入典型地区,便于调研操作;“两个综合”:是对该地民族、宗教、习俗、教育、经济及社区的综合调研,是综合了中文、社会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信息学、新闻学等学科的跨学科调研;“两条线索”:民族,边缘化的穆斯林族群研究;教育,西部农村民族教育问题的调研。民族、教育问题都是当今热点问题,然而我们选取的这两个调研切入点似乎都少有人问津,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范围

“卡力岗”是藏语山名,地处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是由尕加山、尕吾山、路曼山、尕加昂山等诸山组成的一个山系,这里分布着德恒隆、沙连堡、阿什努3个行政乡。卡力岗地区居住着一支使用藏语安多方言、生活习俗同于藏族却又虔诚信奉伊斯兰教的的特殊族群,卡力岗人,是多民族地区文化调适、整合的产物,也是文化变迁“正在进行时”的典型个案。卡力岗人所处的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走廊,这么一个极富特色的区域,却少有人深入调查研究。

该项目做的是农村社区的调研,而对于一个化隆县来说仍然有很多个农村社区,科学的调查应该是选取尽可能多的对象去考察,但限于种种因素,也为了便于实地调查的具体实施,我们只选取了化隆县德恒隆乡的纳加村、德一村和石合加村,德恒隆乡位于卡力岗山区,是典型的“卡力岗藏回”的聚居地之一,位于县城南部25公里,而具体的三个自然村还各有特色,方便对比研究。德一村为乡政府所在地,也是乡里规模较大的村子,是典型的讲藏语的穆斯林社区,亦即“讲藏话的回族”,该村新建有中心小学和初中部。纳加村是德恒隆乡为数不多的讲汉语的回族村落,村民都是讲汉语的,由于多和藏回接触,也能讲藏话,纳加村是个行政村,规模较小,村里也有一小学。石合加村则完全是一个藏族村,全村都是藏族,讲藏话,信仰当然是他们的藏传佛教。三个各有特色的村落,进行对比研究,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三、调查内容

西宁市宗教人士、民族学者、社会名流,化隆县宗教局、教育局、化隆一中、德恒隆乡政府,乡文化站,青海、化隆图书馆,收集资料,与相关领导访谈。

卡力岗藏回农村社区,深入基层老乡家里,实地考察当地人的衣食住行,从语言、习俗、信仰、建筑、服饰、生产、文化教育等诸多视角考察这个民族的独特类型表现,民族文化的异同比较;主要在选取的德一村、纳加村和石合加村进行调查。

与傣回、蒙回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当地资料、相关访谈,从中勾勒当地民族民生的全貌。并且关注西部农村的民族教育问题,希望用我们的眼睛观察一些现象,回答一些问题。

四、研究方法及步骤

此次调查设计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个案深度调查的研究方法,希望把把村子里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的状况反映出来,由于职业、年龄、经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的调查目的,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时在保证大部分题目相同的情况下,有些题目会考虑到调查对象类型的不同而进行专门的设计。此外,对于从事民族宗教、地方史志、民族教育等工作的专业人员,不可避免的也是本调查的访谈对象之一,由于他们是相关的专业人员,所以对相关问题肯定有其更专业、更透彻的看法,所以对他们将进行深度的个案访谈,通过访谈的形式来记录下他们的想法。所以本调查的研究对象分为两大类,并且采取各有侧重点的研究方法,争取尽量真实反映当地真实情况。

报告摘要

本调查报告正文一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县志沿革等方面介绍化隆县以及卡力岗藏回的概况,调查之前首先了解该地的历史地理概况极为重要;第二部分则以调研日记的形式介绍了整个项目的执行全纪录;第三部分,卡力岗藏回社区调查的观察、描述部分,重点选了典型的几个片断,各具代表性,希望能对我们调查的这个地方和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有个感性的认识;第四部分,分析归纳部分,整理信息,从经济生活、教育卫生、宗教信仰、服饰、语言、建筑、祖先来源等角度来论述,对于这个社区调研做更深一层次的思考;第五部分,分报告部分,着重从教育、宗教信仰和民族民情三个视角对这个特殊的民族社区作深度分析。其实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限于自己的学识和水平,只结合这次调查所得的有限资料进行了初步讨论。

卡力岗藏回农村社区的多视角考察

近两个礼拜的调研、访谈,走访了很多地方,西宁、化隆、德恒隆乡德一村、纳加村、石合加村、宗教局、教育局、清真寺、学校、图书馆,也接触了很多人,记者、学者、局长、主任、乡长、村长、阿訇、教导主任、学生娃、大学生、文化站长、派出所长、普通村民,此一部分在观察、描述的基础上,从我们的调研初衷出发,作一些粗浅的分析、探讨,可能并不成熟和准确,但还是希望分几个角度阐述如下,请不吝赐教。

经济生活:该乡有耕地47311亩,其中水浇地2466亩、浅山地43568亩、脑山地1277亩。播种小麦1.22万亩,总产406.7万斤;青棵7800亩,总产245.49万斤;豌豆6500亩,总产203.25万斤;洋芋1500亩,总产51.74万斤,油菜籽7000亩,总产120万斤。产苹果3.32万斤,有林地976亩,草场30.09万亩。有各类大牲畜4737头(匹),绵、山羊17756只,猪280头。拥有各类农业机械总动力0.15万千瓦。年农业总产值347.06万元,人均年纯收人233元。

德恒隆地处卡力岗山区,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近三千,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从图表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场在德恒隆的土地构成中占着很高的比例,耕地在历代开发下也有13%,而林地则是微乎其微了。而这样的土地构成也就决定了德恒隆的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而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缺乏,极大限制了农牧业的发展。从作物的种植构成上,看得出主要为小麦、青稞、豌豆、洋芋和油菜,

目前,德恒隆居住着回、藏、撤拉、汉4个民族,其中回族8787人、藏族1963人、撤拉族157人、汉族17人。虽然回族占着绝大多数,但土地分配却相差很大,一般来讲,藏族村民占有的土地远远多于回族人,而即使同是回族人,不同的村子土地占有量也不一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个是历史上,卡力岗原住民是藏族人,他们一直就占有大量土地,只是后来搬迁走了,迁进来回族人,再加上藏民多营牧业,土地的占有自然要比搞农业种植的回族多。据我们调查的德一村,回族家庭人均占有两亩土地,藏族家庭会有人均十亩土地。再有,即使同是回族村,土地占有量也不一样,再加上人口的数量差别,因此每个村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也是差别很大。

由于严重缺水,只能维持人的饮用,连牲畜饮水都是问题,土地种植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遇到风调雨顺,基本保持温饱,遇到年景不好,只能依靠国家补助,在化隆县,在德恒隆,靠国家补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比如国家的镇村推进扶贫项目,就是每家国家提供五只羊或者一头牛,价值2000余元,再加一个蓄养池,1000余元,这是国家实行的扶贫发展养殖计划。比之以前单纯发放救济粮或补助金,这样的措施更加合理,在“输血”扶助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除去长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创造条件让百姓们能够自力更生。

缺水限制了工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乡里想搞项目也都无法上马。而交通不便却又限制了旅游的发展,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像德恒隆的油菜花、独特的藏回风情以及附近的坎布拉森林公园、李家峡水电站,也是一条很好的旅游路线,只是缺少硬件设施和经营运作。村里人除了种地、放牧,好多年轻人出去打工,有的在化隆及其附近各县以及西宁,离家近,一边打工赚钱一边还可以照顾家里;还有跑运输、搞商业,开饭馆则多深入内地、沿海各省,或者自己开拉面馆,或者亲戚朋友介绍给饭馆打工,化隆县的拉面确实已经在拉动经济发展上越来越看到成效,家里每每挂着中国地图,当我们家访的时候,老人乐呵呵的在地图上指指点点,“瞧,大儿子儿媳在沈阳开面馆,小儿子在广东,邻居家孩子就在你们上海”。我们在德恒隆调研的时候,随处能感受到拉面经济对于每个家庭的经济影响。据当地媒体称截至2005年底,化隆人在全国51个大中城市开设了4000余家拉面馆,化隆“拉面经济”创收逾1.4亿元,全县长年在省外从事拉面生意的有6300户4.41万人,创收14422万元,占全县劳务总收入的80.5%。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化隆人当初出去开面馆多是打着”兰州拉面“的牌子,因此可以说,目前“兰州拉面”遍布全国的局面,化隆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到现在取得可观经济效益之后,才想到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这点也成了化隆“拉面经济”发展壮大的制约因素之一,也逐渐进入了化隆人的议事日程。

做生意是回族人的传统,也是他们的擅长之处。在以往的采访中,能明显感受到,回族村落的经济是要好于周围非回族村寨。然而在德恒隆,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贫穷,这个笔者认为,是由于语言障碍、文化教育落后制约了他们外出打工的脚步。德恒隆的回族人大多讲藏话,不与外界交流,不会汉语,再加上没受多少教育,更是限制。而我们调研的纳加村就要好很多,据说是德恒隆乡经济条件最好的村子之一,原因就是纳加村是讲汉语的回族村,村里的人外出打工与人交流不存在语言障碍,许多人都出去打工,据村长介绍,平时在村里的常住人口只有不到一半,很多都是拖家带口出去打工,村里家庭的经济收入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外出打工。

教育、卫生:从整个化隆县到德恒隆乡的各个村里,都能看到醒目的写有“扫盲”、“普九”、“大力普及汉语”的宣传标语,这个县的教育落后情况可见一斑。尤其德恒隆这个国家贫困县的山区贫困乡,教育质量差、群众观念跟不上,环境恶劣,语言隔阂,都极大限制了德恒隆的教育发展。

在化隆县,我们调查了化隆一中,是县里最好的高中,但教育水平还是很低,1996年开始,化隆和辽宁鞍山市已经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达十年之久,除了经济上、物质上的支援,教育上“鞍山化隆班”在化隆县甚至青海省,都是众人皆知的。鞍山市为化隆县扎巴镇拉曲滩村、谢家滩乡朱家湾村和阿什努乡纳哈隆村援建了3所“希望小学”,解决了近600名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并先后给这些“希望小学”捐赠了总价值达1.23万元的图书和电教设备,免费为化隆县培训教师35名,同时代培了七届鞍山“化隆高中班”学生。化隆县每两年在其毕业的初中生中按中考成绩优劣选拔前四十名到鞍山市高中深造,除了生活费其他费用由鞍山市担负,据马晓东讲,他们为节省开支,都会带足米面自己做饭,顾及到饮食习惯,还带有专门的厨师给他们做饭。除了代培高中生,还派自己的大学生过来支教,像接力棒一样,每年都有新的大学生来到这片土地把自己的认识和青春热情奉献给这里的孩子们。我们本想采访一下这些大学生,可惜不凑巧,我们去的时候,学校放假,支教的大学生已经回辽宁了。

在德恒隆乡,全乡22个村,21所小学,两个初中部,在亚曲村还有一个希望小学。一般的小学规模小,甚至是一个老师一个学校制度,老师负责教授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所有学生的所有科目,教室往往也很有限,不同的年级在同一间教室里分时段上课。现在教育改革之后,民办教师都不干了,上岗的都是师范学校出来的年轻老师,小规模的学校也慢慢撤并,实行寄宿制,零收费,只需要解决自己伙食。

这样的教育还是问题很多,但我们问到教育的情况和老师、学生的状况时,家长们无不充满忧虑。说以前民办教师还好,都是本地人,教育孩子有责任心,也有教学经验,会藏话,也会安心工作,心无二志。上面调来的年轻老师则多不会讲藏话,只会汉语,孩子们大多听不懂,慢慢的产生厌学情绪。并且年轻人都嫌这里条件艰苦,不好好教书,总想着调出去,对教书没有热心没有责任心。

德恒隆人们生活贫苦,学校和清真寺往往是村里面最漂亮的建筑,前者是国家援助,后者是宗教信仰。然而漂亮的教室没有发展起很好的教育,除了师资安排上没有考虑到这边的实际情况,还有恐怕就是这边的经济和观念问题了。经济上的贫穷,使得村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其干活、赚钱来补贴家用,虽然现在义务教育不要花钱了,但看着孩子读书不干活吃白饭是不情愿的。再有就是观念问题了,觉得读书没什么用,不如早点出去赚钱,当我们问到“读书读到像我们这样,不觉得很好么”,但对他们来说似乎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还是顾及眼前为好。德一村马尔沙家经济条件算很好的了,大女儿现在19岁,老早不读书到果洛挖虫草去了,现在小女儿小学刚读完,也不准备让她继续读了,即将到果洛投奔姐姐,加入到挖虫草的大军行列,他们说挖一条可以卖到三四块钱,大一点的还要贵。一天晚上,无意读到小阿娜的一篇作文,不禁让我痛心不已:

“我多么想了解外面的世界……我想读书……求你们不要叫我去挖虫草……”。

由于严重缺水,这边的卫生状况也是不容乐观的,不知道这边的孩子多久才会洗一次脸,蓬头垢面洋溢着憨憨的笑容是他们的常态。到了这边,为了不浪费老乡的水,我们连刷牙洗脸都自动缩减为一天一次,水在这边是很宝贵的资源。家里的被褥换洗,恐怕周期更要长,只有天气好的时候拿出来晒晒太阳,拍拍灰尘,一年最多洗两次。公共医疗卫生,村里面实施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人按人头缴纳10元参合金,然后按一定比例可以报销部分医疗费用。目前,化隆县已有十多万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缴纳现金1165520元,参加率达到了73.15%。

宗教信仰:村民皆信仰伊斯兰教,村里的清真寺也已经有百年历史,和富有浓郁阿拉伯特征的穹顶、塔楼的清真寺建筑不同,德恒隆这边的清真寺远远看去更像佛教寺庙,也没有绚丽的色彩,一律的土黄色,入到里面才能看得出是清真寺。相比云南省的帕西傣“傣回”,卡力岗藏回的信仰要更虔诚、更纯洁一些。帕西傣的阿訇谈到村民的信仰总是很痛心,村民很少有人很虔诚的每次都来清真寺做礼拜,每次都是推三阻四,找出各种理由,老人也不想来,冬天嫌冷夏天嫌热,在阿訇看来,这种不虔诚,来自于他们对教义的认识不深,导致行动上的敷衍了事;并且大人的态度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周末也经常不来清真寺上课。而在德恒隆,只要时间允许,每天都会准时到清真寺来作礼拜,不仅老人也有年轻人。着装上,帕西傣人平时连礼拜帽都不戴了,只在遇有集体活动时才会戴,德恒隆人从大人到小孩都会戴,一看就是回民。每天的礼拜是这里的回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伊斯兰教信仰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德恒隆的孩子们闲暇时到清真寺学习古兰经的热情也很高,我们调查的时候正是暑假,几乎每个下午都有很多孩子到清真寺学习古兰经,每个人捧着一本,有老师专门指导,朗朗读经。有的孩子很小就来了,问他们经文里讲的是什么意思,都羞羞得摇摇头。我想就和我们汉人以前私塾学古文一样,刚开始也是不懂先背起来的。

村民在阿訇的主持下学习《古兰经》、《圣训》,一生要修五功:认、礼、斋、课、朝。一天要做五礼,即晨礼、晌礼、哺礼、昏礼、宵礼。每个星期五下午举行聚礼,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举行会礼,伊斯兰教历9月是斋月,斋月内要把斋。清真寺的高音喇叭每天都响5次,叫人们到寺中祈祷。

风俗习惯:卡力岗,系藏语音译,意为“高山”、“雪山”。位于县城南部,由尕加山、尕吾山等诸山组成,顶峰海拔3579米。阿什努、沙连堡、德恒隆三乡均在卡力岗山上,故称那里的人为“卡力岗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的大部分群众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在语言、服饰、生活、饮食习俗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

藏语是卡力岗穆斯林的母语,每个人都操一口标准、流畅的安多藏语,他们之间交谈皆用藏语,以前就连阿訇讲经也使用藏语,只是近年来,他们与外界交往频繁,成年男子大都学会说汉话,但内部之间交谈,还是用母语——藏语。而像小孩子、不出门的妇女,都听不大懂汉语,更不用说让他们讲、读、写,因此这个语言障碍,也造成了我们的这次调研的最大问题。这里的人们仍然和傣回一样,拥有三个名字,汉语名、教名和藏名,汉名书面用,学校用,公开场合用,经名清真寺礼拜用,藏语名则主要是乳名,用于口头称呼,因为听不懂,为我们所不大熟悉。这个和傣回还不一样,傣回的傣名是经常用在公众场合的,汉名倒是不大常用。这可能和藏回的有意避免“藏名”有关。

在服饰上,过去他们一律身着藏服。要不是头戴穆斯林白帽或盖头,定会把他们认成藏民。妇女的打扮更为别致:头梳藏式小辫,其上装饰着藏式银质头饰,然后戴上盖头。他们睡觉不用被子,皮袄解下便是。而现在,除部分成年男子冬天还有穿藏式皮袄者外,多已改着汉服。据德恒隆乡德一村的老人们讲,改着汉服是近50年间的事。相比傣回男士的汉化和妇女的傣式特征明显,卡力岗的藏回服饰则更接近典型的回族装扮,男士头戴白色礼拜帽,喜欢穿无袖坎肩,妇女穿着比较朴素,也少带各种饰品。可能出于自发的抵制,短期内能改变的,他们都尽量改变以达到和藏族的区别。比如这服装,但公允的讲,尤其是女孩子的服饰,藏族的要漂亮很多,不说各种装饰,单衣服的绚丽色彩也让人眼花缭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公众的舆论在联合抵制穿着藏族衣服,晚上看到小阿娜在偷偷的试穿姐姐在果洛给她买的藏族衣服,对镜自赏,开心无比。说是只能到果洛那边才敢穿,这边是不允许的,也让我别告诉妈妈。

卡力岗穆斯林的住房建筑风格,原来完全保留着藏族村落特征:单扇大门,屋内灶头连着炕。改革开放后,他们生活比过去好多了,每年都有修新房或改造旧房的人家,那种藏式风格的住房建筑越来越少。但从整体看,还是藏式建筑群。因为限于经济实力,新房屋的建造不是一时半会能达成的,因此在一些细部上还是能发现典型的藏式房屋的特征,比如院子中间往往还放着一块石头,这本是藏族院落当中竖立经幡的旗杆石,只不过旗杆没了,石头还在,可能也没有以前的功能了。还有院墙头的四角,往往还堆着白石头,这正是藏族的风俗习惯。卡力岗人居住的房屋与临近农区的藏族的民居结构、布局也很相似,高墙深院,对大门的修造很讲究,大部分有刻画和双层飞头。就连卡力岗人的清真寺也受到了藏式建筑风格的影响。

劳动分工上,卡力岗穆斯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藏族传统。比如背水、拾牛粪、晾晒牛粪等活计都是妇女们的专职,男人们从来不干这类活。背水桶和背水方式,也具藏族风格。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已改用毛驴驮水或人担水,但还是由妇女们承担。牛粪是卡力岗穆斯林的燃料之一,每当清晨牛群出圈后,每家的主妇便将圈内牛粪用背篓背到大门外,然后用手拍成饼状贴在墙壁上,待晾晒干后取下,备做燃料。这种晾晒牛粪的方法,同藏族妇女的做法如出一辙。卡力岗穆斯林的婚姻程序、文娱爱好,也保留着许多藏族习俗。以前在婚礼上,要用藏语唱藏族宴席曲,送亲、迎亲等程序,都和藏族一样。“拉依”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情歌,这里的卡力岗穆斯林也爱唱“拉依”,却不唱回族人民喜爱的“花儿”。藏族民间故事、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也在这里流传。而现在,卡力岗的回族极力避免其藏族特征,因此在这些习俗上也改变很大,现在婚礼就很汉化了,当然有其宗教特征。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文化站马站长还是唱起了当年聚会的藏语情歌,很好听。

藏族和卡力岗讲藏话的回族由于信仰的完全不同,两族的婚姻保持着严格的界线,几乎很少有通婚现象。这个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帕西傣是为维持本族生存发展和傣族通婚,而卡力岗藏回迁来这个地方,或者由于藏族原住民的外迁,或者由于部分藏族的同化而成为穆斯林,总之,很快,卡力岗的主体民族已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了。当心民族存亡的应该是剩下的藏族才对。由于信仰相同,卡力岗藏回和撒拉族通婚是允许的,其次是没有信仰的汉族,在遵守一系列的宗教禁忌的情况下也是允许通婚的,而信仰不同的藏族、回族通婚,确是很少有的。与外族婚配,却又改变信仰的,会被家族遗弃,视为被叛。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10/221411481516.shtml

⑼ 求一篇有关学生对校服态度的调查报告

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高二年级调查统计实践活动主题关于高中生对校服的态度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09年4月 调查对象:平度一中学生共分发问卷数:64 收回问卷数:62小组负责人:李冬晓小组成员:尹君 李马娜 禚江浩 张志刚 袁同同 于磊(一) 理论意义及现实背景现在中学生攀比之风盛行,大到MP3、MP4、手机,小到运动鞋等日常用品,而在衣服上的攀比更为严重:李宁、阿迪达斯、CBA、乔丹等名牌时常出现在学生口中,有些人甚至为了买一件心爱的衣服整天省吃俭用,弄得自己营养不良。而有了校服似乎就可以避免这种问题。校服可以把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而且相同的穿戴也会使同学们找到更多的交往理由,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情。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小组开展了一项关于高中生对校服的态度的调查,期望可以引起学校的重视,并能引起大家对于校服的关注。(二) 社会调查情况1:问卷设置及目的面对中学生日益增长的穿衣消费,我们不禁会想中学生是否还希望有自己的校服。中学生追求个性,但有的学生的服饰却过于个性不符中学生的身份。现在我们学校并没有统一的校服,是不是有一些学生经常遭受教师或家长的责难呢?同时,校服在推广过程中会有哪些问题介入同学们的视野,大家又对这些问题持有什么样的想法或期望呢?以上诸多问题促成了我们的调查问卷。1:是否曾因服饰问题受到老师或家长的责难 A:经常 B:有时 C:从未2:你是否希望有校服 A:是 B:否(回答A者继续回答3,5;回答B者回答4,5)3:你希望有校服的原因A:不用再买衣服,省钱 B:利于学生管理 C:可以防止攀比现象4:你不希望有校服的原因 A:面料差B:款式单一缺乏个性C:不好看D:经济负担5:如果学校统一服装的话,你最能接受哪种类型的校服?A:西装式,男生打领带,女生穿裙B:中国古典型C:运动服D:其它2:数据统计 ABCD13.1%28.6%68.3% 235.9%64.1% 343.5%21.7%34.8% 411.1%48.9%28.9%11.1%539.756.3%46.1%7.9% 3:数据分析和结论从数据统计可知,只有35.9%的学生希望有校服,而有64.1%的学生不希望有校服。关于学生服饰穿戴方面有68。3%的学生从未受到教师或家长的责难,有28。6%的学生有时受到责难,而只有3。1%的学生经常受到责难。在希望有校服的同学中,原因比较分散,有43。5%的认为校服可以省钱,减轻家庭负担;有21。7%的认为校服利于学校管理,利于学校整齐化一;剩余34。8%则认为校服可以防止攀比。而在不希望有校服的学生中,有48。9%认为校服款式单一,缺乏个性。有28。9%认为校服不好看。各有11。1%的学生是因为经济负担和面料差而不希望有校服。关于中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校服,有46。1%选择运动服,有39。7%选择西装式,6。3%选择中国古典式,其它只占7。9%。综合各项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能正确掌握自己的穿戴,不会因服饰问题而引起家长与老师的不满。中学生正在以穿着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丰富自己的生活,吸引同龄人的眼光。而校服的款式单一,缺乏个性,面料较差等原因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当代中学生眼中的校服一是比较个性、帅气的西装服式,另外就是运动的服式。因此,如果学校有统一服装的设想,可以从以上结论出发构建。(三) 希望与设想中学生学的是知识与如何丰富自身的内涵而不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外形与服饰来展示自己的个性。眼一睁一闭,三年就过去了。所以我们应当将精力主要集中于学习上,而不要为了所谓的攀比而浪费时间与精力。中学生只要穿着得体、干净,符合我们中学生的身份即可。有时,朴素也是一种美。学校对于校服如果有所设想的话,可以找设计师设计几套不同的校服,展示给全校师生并调查学生的满意程度,给学生一些自由的选择,从而打消一些同学对于校服的各种顾虑,提高校服在中学生心中的受欢迎程度。

与学校校服管理调研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加盟季季乐童装合同 浏览:666
怎样用报纸做一个大侠的帽子 浏览:676
童装商标名字借鉴 浏览:281
拍上怎么搜校供制服 浏览:640
深色裤子发白怎么办 浏览:258
潮牌网上哪里买 浏览:468
广州高档女装哪里有 浏览:90
男生中绿色袄配什么衣 浏览:856
红色夹克和鞋子搭配什么裤子好看吗 浏览:590
防护手套多少时间换一次 浏览:401
橙色卫衣搭配什么颜色裤子好看 浏览:53
一米八的人裤子多长时间 浏览:504
衡水分校邯郸校服 浏览:291
德牌童装批发市场 浏览:972
卫衣的肩宽怎么量的 浏览:456
长的白色卫衣怎么搭配 浏览:449
羽绒服女装哪个品牌好啊 浏览:133
人民审判制服着装管理办吧 浏览:417
一两岁宝宝衣起多少针 浏览:578
银川各个学校校服样品 浏览: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