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国巴顿将军有什么特点和不同
美国巴顿将军:小乔治·史密斯·巴顿
特点
巴顿刻意给自己培养华丽而独特的形象,他相信这能够激励部下。他佩带花哨的象牙手柄史密斯威森M27.357麦格农左轮手枪[4]:9[2]:xvi,头戴擦得发亮的头盔、脚穿骑兵高筒靴、身上不是华丽的礼服就是马裤[1]:478[3]:77-78。巴顿也以在顶部漆成红、白、蓝色的坦克中监督训练和演习而为人熟知。他的吉普车前后会有超大的职级标牌,还配有高音喇叭宣布他的到来。巴顿还曾为新成立的坦克兵团提议过新的制服,上有抛光的钮扣、金色头盔,是一套深色、厚实的棉服西装,这一提议被媒体嘲笑是“青蜂侠”,军队也没有接受[3]:77-79。历史学家艾伦·阿克塞尔罗德(Alan Axelrod)写道:“在巴顿看来,领导从来就不是制订计划和发出命令这么简单,而是在于把一个人自身转变成一个符号。”[3]:80-82巴顿也有意地表现出对荣耀的强烈渴望,要求军官在战场上与士兵一起作战。他是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的崇拜者,后者在领导特拉法加海战时就身着全套制服而引人注目[3]:80-82。巴顿认为勇敢是最重要的事情[3]:14-15,在战斗也会标明自己的军衔让自己特别显眼,一战期间,他还曾坐在一辆坦克顶部冲进德军控制的一个村庄来鼓励自己的动下[3]:54-55。他也坚定地相信宿命论[3]:4,并且毫不掩饰自己的转世的信仰,相信自己前世曾是拿破仑手下战死沙场的军事将领或是军士兵[3]:11-12[2]:36-37。
巴顿练习出了一种发表富于魅力演讲的能力,这部分是因为他拙于阅读[3]:67-68。他的演讲中会有大量的粗话,这通常很受士兵欢迎,但也让包括布拉德利在内的其他军官感到冒犯[1]:578。他最具知名度的一系列演讲是在大君主作战向第3集团军将士们发表的[3]:130-131。他也以这些讲话中的直率和俏皮话闻名。巴顿曾说过:“德军最危险的两件武器就是我们自己的”装甲半履带车和吉普车。前者是因为小子们都打了鸡血,以为自己是坐在坦克里面;后者则是因为(我们)驾驶技术过于糟糕的司机实在太多了[30]。突出部之役期间,他曾表示盟军应该“让这些狗娘养的(德国人)一直去到巴黎,然后我们就可以截断他们再卷起来(吃掉)”[30]。他还曾开玩笑说自己的第3集团军可以“把英国人赶到海里去,再来一次敦刻尔克”[30]。
随着媒体对巴顿关注度的提高,他的直言不讳激起了一些争议,包括他在1945年把纳粹和民主、共和两党相比较的言论[3]:165-166,巴顿同年晚些时候在一场演讲中称赞多位受伤的老兵才是战争中“真正的英雄”,无意识地冒犯了那些孩子战死沙场的父母[3]:163-164。他最大的争议是在大君主行动前向一位记者暗示:英国和美国,不包括苏联,将会成为战争结束后世界的主宰,这让当时关系已经很微弱的同盟关系变得紧张[1]:586。艾森豪威尔则表示,巴顿虽有许多成就,但欠缺考虑这个缺陷限制了他的领导潜力[9]:337。
巴顿广为人知的象牙手柄左轮手枪
作为一名领袖,巴顿以治军严明著称,常因下属有一点鸡毛蒜皮的违规而加以惩罚,但同样也会在他们表现良好时予以嘉奖[3]:77-79, 96-97。虽然有着急燥、冲动,难以容忍失败等缺陷,巴顿在二战期间也只有一次在两度警告后解除了奥兰多·沃德一位将领的职务,相比下,同期在布拉德利手下就有多位将军落马[1]:467-468。虽然巴顿会把那些身患战斗疲劳、今天称为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综合症的人看成是“装病”,但报告显示他对自己的部下也有着最崇高的敬意,特别是伤员[12]:147。他的许多指令都表示出对部下特别的关心,并且也会为战场上的士兵安排额外补给,包括毛毯和额外的帽子、胶鞋,以及其它通常在前线会比较短缺的物资[24]:97。
终其一生,巴顿一直对自己有关种族主义的看法毫不掩饰[3]:4。他的态度可能与家庭与有多人都是邦联国支持者的背景有关[2]:18。对于非裔士兵他曾私下写道:“他们中有些是好兵,但就当时来看,我觉得没有必要作出改变,因为就装甲战来说,有色人种军人的思维还不够敏捷。”[31]:60不过他也表示与种族或宗教信仰相比,战场上的表现更加重要:“我才他妈不在乎那家伙是个什么人。不管他是个黑鬼还是个犹太佬,只要他能尽职尽责,找我要啥都行。老天在上!我爱他。”[19]:864尽管有上述的一些看法,但巴顿部下中非裔美国人的数量非常多[3]:4。念了《古兰经》并观察了北非后,他在给太太的信中写道:“刚刚念完《古兰经》,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好书。”巴顿对地方风俗和习惯有敏锐的眼光,也对地方建筑知之甚详。虽然对《古兰经》有正面评价,但他也总结认为:“在我看来,穆罕默德宿命论的教义和对女性彻底的贬低毋庸置疑,是限制阿拉伯发展的原因……我想,这正是一些基督教口若悬河布道中的内容”[31]:49。巴顿对苏联留有深刻印象,但也蔑视其为“对人的生命没有任何顾虑”的“酒鬼”[1]:739。之后,巴顿还开始表达自己越来越强的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观点,经常引起争议:165–166。
不同
1945年2月1日,艾森豪威尔在一份备忘录中给自己下属欧洲战场美国将领的军事才能进行排名。布拉德利和空军上将卡尔·安德鲁·斯帕茨并列第一,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排在第二,巴顿第三[32]:801。艾森豪威尔在1946年为《巴顿和他的第3集团军》中表明了自己的理由:“乔治·巴顿是我们或其他任何部队中最优秀的野战集团军指挥官,但他的集团军也是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就像他的行动也是一个更大行动的一部分”[1]:818。艾森豪威尔认为欧洲战场上军事行动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包括布拉德利在内其他将领的规划,而巴顿则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1]:818。尽管如此,艾森豪威尔还是将巴顿的能力视为一个战略规划者,认为其军事价值对于盟军在欧洲的胜利非常重要。这一看法可以从他在1943年的掌掴事件后甚至拒绝考虑让巴顿离开欧洲的行为中得到体现,他曾私下写道:“巴顿对这场战争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是我们胜利的一个保证。”[1]:536。助理战争部长约翰·J·麦克洛伊也告诉艾森豪威尔:“我不能调走这个人,他能打。”[32]:442巴顿去世后,艾森豪威尔所写下的致词中说:“那是那种生来就是要作战的人,一个理想的战斗领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巴顿的名字会在敌人的心中形成一种恐惧。”[1]:818
布拉德利断然否定了巴顿。他的回忆录中极少给予巴顿好评,其中明确表示如果自己于1943年时就是巴顿的上级,他将立即解除巴顿的职务并且“与他再无瓜葛”[33]。两人在个性上是众所周知的对立两极,并且也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布拉德利无论是在个人还是专业方面都不喜欢巴顿[1]:466-467[32]:403-404。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对巴顿及其能力有着很大的尊重,表示“他是我们最了不起的战斗将军,也是我们纯粹的喜悦”[1]:755。不过下一任总统哈里·S·杜鲁门似乎本能性地就不喜欢巴顿,有一次直接拿巴顿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与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相比[1]:755。
英国指挥官大多对巴顿的评价不高。艾伦·布鲁克元帅在1943年1月指出:“我听说过他,但我得承认他那虚张声势的个性远超过我的想像。我对他没有什么好评价,我也没有在将来改变这一看法的理由。一个同时具备潇洒、勇敢、野性等特质的不稳定指挥官对需要进取心和冲进的行动或许有益,但在要求技巧和判断的行动中必然会失败。”[1]:451。不过,蒙哥马利对巴顿有正面的评价,虽然他与巴顿之间有着众所周知的竞争,但蒙哥马利似乎很钦佩巴顿在野外对部队的领导能力,在战略的判断上则不以为然[1]:549。其他盟国将领对于巴顿有更好的印象,特别是自由法国。亨利·吉罗将军1945年底听说艾森豪威尔解除了巴顿职务时深表怀疑,并邀请后者到巴黎出席国宴,还接受了总统夏尔·戴高乐的授勋。国宴上,戴高乐总统在演讲中把巴顿的成就与拿破仑相提并论[9]:801。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显然是巴顿的崇拜者,表示红军无论是在计划还是执行上,都无法像巴顿那样快速地让一个装甲集团军跨越法国[19]:562。
巴顿的鞋在马尔默迪的一间博物馆展出
盟军领袖对巴顿的能力褒贬不一,不过德军高层指挥官自1943年后倒是敬重巴顿胜过其他任何一位盟军将领[3]:127。有报告显示阿道夫·希特勒称他是“那个疯狂的牛仔将军”[1]:815。随着战事的发展,许多德军战地指挥官都大方地称赞巴顿的领导才能,德国第277国民掷弹兵师作战官霍斯特·冯·旺根海姆男爵(Horst Freiherr von Wangenheim)中校表示“巴顿将军是整个前线最可怕的将军。(他的)战术大胆而又无法预测……他是最现代的将军,也是(联合)装甲和步兵部队最优秀的指挥官”[9]:480-483。曾与苏联红军和英美坦克指挥官交手的哈索·冯·曼陀菲尔也有同样看法:“巴顿!毫无疑问。他是一位辉煌的装甲集团军指挥官。”[20]:78。许多最高级别指挥官也对巴顿的能力给予高度评价,如埃尔温·隆美尔认为巴顿达成了“机动战中最震撼人心的成就”[2]:xvii。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处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大将则认为巴顿“是美国的古德里安。他胆量十足,而且喜欢搞大动作。他敢冒大险而获大胜”[1]:815。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指出:“巴顿已经把坦克战发展成了一种艺术,他知道如何在战场完美地指挥坦克。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把他和隆美尔元帅进行比较,后者同样也是坦克战的大师。两人都对这种战斗有着相当敏锐的洞察力”[1]:815。非洲军参谋长弗里茨·拜尔莱因(Fritz Bayerlein)在谈到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后德军撤退时说:“我不认为巴顿将军会让我们这么轻易逃脱的”[1]:815。格特·冯·伦德施泰特元帅被俘后面对采访时只简单地表示:“(巴顿)他是你们中最好的。”
⑵ 花哨和花俏有什么不同
花哨和花俏区别如下:
花哨
【拼音】:huā shao
【解释】:1.花样多;变化多。2. 颜色鲜艳。3. 谓炫燿,卖弄。4. 谓花言巧语。
【出处】:
1.花样多;变化多
老舍 《二马》第三段五:“天上没有什么云彩,只有西边的树上挂着一层淡霞,一条儿白,一条儿红,和公园中的姑娘们的帽子一样花哨。”
2. 颜色鲜艳
丁玲《母亲》三:“找这件衣服,她费了一点心思,既要好看,又要不花哨。”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毫无疑问,是一套花哨的海盗制服。
3. 谓炫燿,卖弄
《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昨日和 西门庆 勾搭上了,越发在人前花哨起来。”《金瓶梅词话》第五八回:“在院子里呼张唤李的,便那等花哨起来。”
4. 谓花言巧语
老舍 《四世同堂》六:“ 冠先生 ,尽管嘴里花哨,心中却没有这一股子气。他说什么,与相信什么,完全是两回事。” 老舍 《茶馆》第二幕:“你的嘴呀比我的还花哨!”
花俏
【拼音】huā qiào
【解释】俏丽;[衣服] 色彩鲜艳、式样时髦
【出处】:管桦 《清风店》二:“这女人,自从整风以来,打扮得越发花俏了。”
花俏为南方话系中的口语,正式文本为错误的词组。
⑶ 如何评价美国电影《聚焦》
《聚焦》是目前颁奖季里最喜欢的电影,节奏的控制和情绪的把握都恰到好处。影片可被拆解成两个结构:神父性侵幼童、媒体对抗权势。前者可以从《虐童疑云》、《不良教育》中去窥探神父如何把魔爪伸向脆弱儿童;后者可以从《总统班底》、《对话尼克松》、《惊爆内幕》中感受到新闻人挑战权势的勇气和纪实新闻独有的迷人气质。
前后看了两次,走出电影院时都觉得很感动。一方面为新闻人对真相不留余力的追求和在真相面前的自我克制精神而感动,另一方面因看到权势庇护下的丑恶终将暴露人间所带来的振奋而感动。
一、 臭名昭著的神父 Geoghan
神父 Geoghan 曾对一个家庭里七个男孩进行长达近两年的性侵。
虔诚教民Dussourd养着八个小孩,自己三男一女,再加上侄女的四个男孩。一开始,她很高兴孩子们能有该神父作为行为榜样。在长达近两年里,神父常常带小孩儿们外出吃冰激凌,并几乎夜夜造访她家,衣着教服和孩子们闭门相处。但她不清楚的是,那扇门背后的中年神父常常衣不蔽体。神父偏好小男孩,八个孩子当中,只有小女孩儿万幸未受神父垂青。这群孩子中,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只有四岁。
事件暴露之后,Dussourd并没有得到众人的支持。教区居民指责她制造丑闻,教会官员则施压警告她不要提出法律诉讼。另一方面, Geoghan 在承认此事的情况下却并未被剥去神职。经过短暂的停职之后,他又被派遣到新的教区任职,在那儿,他可以继续带着小孩出去吃冰激凌。
90年代中期, Geoghan 长年累积的罪行已经不能被掩盖住,针对他的性侵的诉讼高达134件。教会通过手段和约1000万美元私下调解了其中近50件,剩下84件诉讼中的原告拒绝轻易调节,一直处于未了状态。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的一篇小专栏针对 Geoghan 的84个未了诉讼进行了报道。这篇报道引起了新上任的主编Marty Baron(列维•施瑞博尔)的注意,他决定让聚焦小组对此报道背后的事实进行深挖。
但是聚焦的目标远远不止揭露 Geoghan 的罪恶。
二、聚焦小组调查过程简单概括
Geoghan 是天主教内部掩盖亵童神父丑闻的腐败缩影,也多亏了他的响亮丑名大到难以掩盖,聚焦才有机会开始去调查这件事。
整个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聚焦小组抽丝剥茧调查过程的还原。而电影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纯粹干净毫不花哨,故事虽涉及众多角色,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电影叙事线是新闻调查线的还原:定目标——挖细节——证来源。电影所具备的真实感,甚至让老一辈的新闻人开玩笑说观影体验类似于看色情片。
1. 定目标
曝光Geoghan 的昭彰罪行,和他背后的教会的一手遮天。之所以 Geoghan 可以反复犯罪,是因为他从未为自己的罪恶付出过真正意义上的代价,而这样的“特权”,则源自于教会内部对这种恋童行为的变向纵容。故聚焦小组的目标不止是曝光 Geoghan 的丑恶罪行,更是要去深究此类悲剧存在的根本的原因——教会的庇护。
2. 挖细节
线索挖掘兵分三路。之一:波士顿环球报上诉解除针对 Geoghan 的84个诉讼案件文档的机密性,当时文档机密性权力掌握在教会手中。之二:对有着手此类案件经历的律师进行访问。Garabedian (斯坦利•图齐)是未了诉讼案件的辩护律师,掌握大量案件信息,被教会方面施压闭嘴;Macleish是有过和教会私下调节经历的律师,知晓有过亵童经历神父的姓名;聚焦组长Robby(迈克尔•基顿)的长年好友Jim是教会内部的雇佣律师,同样知道亵童神父的信息。之三:对受害者及亵童神父的访问。青少年Gay和破碎家庭里的小孩往往是神父下手的对象。记录被性侵的具体经历和细节,还原事实真相和保持新闻力度。
随着调查增进,显然波士顿远不止一个 Geoghan 存在。通过整理数字来简单理清整个调查:
十三个:
SNAP是幼年受过神父性侵的人聚集起的一个互助小组。SNAP掌握的证据显示,仅波士顿就有十三个亵童的神父存在。
九十个:
天主教内部对亵童神父一般采取“停职+治疗”的方式。通过“治疗”之后,神父被派到新教区任职。前神父A.W. Richard,曾是这样所谓治疗机构里的医生,后从事于亵童神父现象的研究。据他的推测,波士顿区域大概有九十个神父有恋童癖。
八十七个:
聚焦小组在查阅神父工作日志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被公开指控有亵童行为的神父,在被停职的时间段里,工作日志上存在类似于“病假”的标注。根据这个规律,聚焦四人对照了所有工作日志,发现大概有87个神父符合这个规律。这个数字跟预测很接近。
七十个:
十二月底,在长达五个月的调查之后,聚焦小组最终定下了70个神父的名字,这些名字来源于过去几十年间,天主教和被性侵小孩的家庭的私下调解案件中涉及的神父。这些调解从来没有上过正式法庭。
3. 证来源
十二月底,正式出版时间迫在眉睫。波士顿环球报决定让波士顿人民再过一个安静的圣诞,特别是同一年刚好经历了9.11的伤痛。定下的70个神父名字最好都精准无误,不然天主教会上层人员必然抓住把柄反击。而教会内部的人员对名单的确认,将是准确性的极大保障。
圣诞前夕,Robby(基顿)拿着名单去与他长年为教会工作的律师好友Jim去求证。一开始Robby被赶了出去,镜头跟着他走向他的车,昏黄的街灯冰冷的路面。但忽然Jim出门叫住了他,Robby回头,眼里含着泪花。如果不仔细看的话,甚至不容易去发现他眼中的泪花——这一幕戏很打动我,所有克制的情绪都显露在那个红了的眼眶中。律师拿着笔圈住了所有名字。问,为什么不早一点,早一点我们在哪。答,我也不知道呀,我也不知道。
三、教会的腐败和导致的悲剧
天主教内部形容亵童神父为“仅仅是大园子里的几个烂苹果”。但这绝对不是几个烂苹果的小事,而是系统的腐烂,是体制上层的朽败。
《虐童疑云》里,被修女(梅姨饰演)赶走的亵童神父(霍夫曼),未受任何处罚,甚至被调到一个更高的新职位。到最后钢铁老修女埋头痛哭,感叹个人力量的有限与对世态的迷惑。教会的力量可以压住一个修女,几个受害者家庭,藏好腐烂臭气,任毒瘤发展。但并不能威慑住新闻人。新闻人背后的支持,来自于整个社会的关注,来自于真相的力量。所以才会有《总统班底》里新闻人掀总统下马的壮举。
冯提尔的《女性瘾者》里有一幕戏关于中年男子暴露 / 发现自己有恋童癖好。甘布斯说,觉得该男子不该被鄙视,甚至值得赞扬——因为他成功克制了自己的欲望,没有去伤害任何人。这话借一个女性瘾者的口来表达,显得合情合理,同是社会边缘人。
但显然,普通社会体系里跟教会体系完全是两码事。教会甚至成了恋童癖者的天堂。根研究数据,人口中1%的人具有恋童癖好(By Dr. Michael Seto,),而在天主教内部,这个数据高达6% (By A.W. Richard)。这种上层结构包庇丑闻的态度,以及对亵童事件的不重视(有过亵童经历的神父竟然能反复任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甚至成了教会的广告宣传语——喜欢小孩?加入教会吧。
电影里有一幕戏也从侧面反映了教会内部的腐烂。女记者Sacha Pfeiffer(瑞秋•麦克亚当斯)敲开一个老年神父的门,质问他是否有过性侵过儿童。神父竟然毫无遮掩点头确认,像在谈论天气一般。他接着说,但自己并没有强奸这些小孩,并强调”不是强奸”这一点很重要——他说,因为自己小时候被强奸过,所以知道区别。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轮回的悲剧。
现实中,教会这种对亵童神父进行四处调遣的行为,对一个家庭造成了类似的悲剧轮回。据报道,某小男孩不幸是神父 Geoghan 的受害者,而他的父亲竟然在幼时也被另一个神父性侵过。
四、封闭体制自我审查的限制
可以说电影从两个不同层面来反映了封闭体制自我审查的失败。
首先,教会内部自我审核的失败。很显然,教会对亵童的恶劣的现象的自我审核是彻底失败的,掩盖、自欺、任毒瘤发展。听闻波士顿环球报换了新主编,主教及时“召见”主编,并提合作的意向以进一步达到掩盖的目地。然而媒体要的真相,比权力本身更大,也更具备撼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波士顿新闻人未能准确嗅到自己城市里存在的问题。主教包庇过的亵童神父的名单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被寄给了聚焦小组,但却并未引起重视。直到拖到新千年,需要借助外来的新主编——非波士顿人——的新闻嗅觉,才意识到自己城市里教会的腐朽。所以,Robby在圣诞那晚被朋友叫住回头时眼角的泪光,是愧疚,也是自我救赎达成的感慨
⑷ 你认为《碟中谍6》阿汤哥又解锁了什么新动作
年过五旬的阿汤哥,出演了《碟中谍6》在国内市场上映后,票房已经近10亿,可以说国内观众对阿汤哥的这一新作非常买账了。
然而在《碟中谍6》中阿汤哥一次次以身试险,解锁了不少惊险刺激的新动作。下面有哪些呢,让我给大家盘点一下。
⑸ 花哨的花哨
【词目】:花哨
【拼音】:huā shao
【音似词】:
【解释】:1.花样多;变化多。2. 颜色鲜艳。3. 谓炫燿,卖弄。4. 谓花言巧语。 老舍 《二马》第三段五:“天上没有什么云彩,只有西边的树上挂着一层淡霞,一条儿白,一条儿红,和公园中的姑娘们的帽子一样花哨。”丁玲《母亲》三:“找这件衣服,她费了一点心思,既要好看,又要不花哨。”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毫无疑问,是一套花哨的海盗制服。
3. 谓炫燿,卖弄
《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昨日和 西门庆 勾搭上了,越发在人前花哨起来。”《金瓶梅词话》第五八回:“在院子里呼张唤李的,便那等花哨起来。”
4. 谓花言巧语
老舍 《四世同堂》六:“ 冠先生 ,尽管嘴里花哨,心中却没有这一股子气。他说什么,与相信什么,完全是两回事。” 老舍 《茶馆》第二幕:“你的嘴呀比我的还花哨!”
⑹ 灯具不要太花哨 十个家装细节事关健康
家是人们休息、放松的港湾,不管是装饰、家电摆放还是地址选择,一旦出错往往会引发大问题。英国《每日邮报》近日刊文总结出与健康相关的10个家装细节,提醒大家注意。
壁纸别选橙红色。英国一份研究报告称,红色、橙色等强烈色彩容易让人焦虑,还可能影响心脑血管健康。建议房间的墙面或壁纸最好选择冷色调,比如浅蓝色,能让居室显得更安静,还能放松心情。
电视距沙发1-3米。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研究发现,不管电视有多大,坐的位置最好距离屏幕1-3米。距离太近会增加眼疲劳和头痛的风险。
门不要太多。美国圣母大学研究发现,穿过一扇门这样简单的动作可能会影响记忆,导致人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
卧室不要朝向马路。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研究发现,35分贝以上的声音(相当于一辆车经过时的声音)就会让人血压升高、神经紧张。与住所远离主干道至少1公里以上的心脏病患者相比,临街住的人死亡风险升高27%。如果房子面朝马路,建议把卧室设计在远离马路的房子背面,窗户边上养点植物。
灯具别太花哨。彩色光源会让人眼花缭乱,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头晕目眩、失眠等。因此,室内灯具选择应尽量避免旋转灯、闪烁灯以及色彩和样式过于复杂的大功率日光灯,建议选柔和的节能灯。
窗帘不要太薄。卧室窗帘太薄肥胖几率较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项动物实验发现,睡眠时暴露在光线下的小鼠比黑暗中的小鼠体重增长快50%,即使两者摄入的卡路里相同。研究人员称,这是因为灯光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影响新陈代谢。
少装开放式厨房。开放式厨房看着宽敞、明亮、大气,但英国利兹大学研究指出,这种布局有可能是肥胖与呼吸系统疾病的致病源。一是直面厨房更易激发食欲、导致发胖;二是做饭时容易弄得满屋子油烟,诱发鼻炎、气管炎等疾病。
卫生间要重视通风防潮。很多人买房子时忽视了卫生间有没有窗户的问题。潮湿是卫生间最突出的问题,尤其天花板很容易发霉,有窗户能很好地通风防潮。如果没有窗户,要装一个功率大、性能好的排气扇。装修时,不要把水管包得严严实实,以免潮气散不出去;可以买个下部有百叶窗的门,增加卫生间的通风性。
酒架要装的隐蔽些。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发现,相比隐藏起来的东西,如果我们能清楚看到某样东西,那么想要消费它的冲动就会多一倍。所以,减少酒摄入量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家中的酒放得隐蔽点,若家中准备安装酒架,建议尽量设计得隐蔽一些。
不在室内晾衣服。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研究发现,洗衣产品中的香味会产生一种名为挥发性有机物的有害化学物质,可刺激呼吸道和引发感染,诱发咳嗽或加重哮喘。因此,建议将晾衣架设置在阳台,晾晒衣物时开窗通风。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7-05-08,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点击查看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新房信息
⑺ 花哨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贬义词,
花哨
【拼音】:huā shao
【解释】:1.花样多;变化多。2. 颜色鲜艳。3. 谓炫燿,卖弄。4. 谓花言巧语。
【出处】:
1.花样多;变化多
老舍 《二马》第三段五:“天上没有什么云彩,只有西边的树上挂着一层淡霞,一条儿白,一条儿红,和公园中的姑娘们的帽子一样花哨。”
2. 颜色鲜艳
丁玲《母亲》三:“找这件衣服,她费了一点心思,既要好看,又要不花哨。”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毫无疑问,是一套花哨的海盗制服。
3. 谓炫燿,卖弄
《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昨日和 西门庆 勾搭上了,越发在人前花哨起来。”《金瓶梅词话》第五八回:“在院子里呼张唤李的,便那等花哨起来。”
4. 谓花言巧语
老舍 《四世同堂》六:“ 冠先生 ,尽管嘴里花哨,心中却没有这一股子气。他说什么,与相信什么,完全是两回事。” 老舍 《茶馆》第二幕:“你的嘴呀比我的还花哨!”
⑻ 为啥会有男生不喜欢自己女朋友穿汉服啊洛丽塔啊制服啊,却喜欢她穿正常衣服
这种男人比较正宗,不喜欢女朋友打扮的太花哨。
⑼ 街头篮球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最后发展到没有很多规则的束缚,有许多花哨动作的一种运动
街头篮球起源于美国街头社区篮球场,这是在没有裁判,和正规篮球规则限制下的篮球比赛,一开始街头篮球为了追求自由和更具观赏性的动作,不得不把正规篮球的规则去掉。
讲到街头篮球文化,不可不提的就是纽约曼哈顿区的West 4th Street和哈林区的Rucker Park.在这两个地区造就了许多街头篮球的英雄与神话。山羊(Earl Manigault)便是其中一个传奇,他可以轻易地在篮板顶取下25美分的硬币,还有那快速的运球与切入,令对手防不胜防,身高只有6尺2(188)的他可以轻易地将身高有7尺2(218)的NBA巨星Kareem Abl-Jabbar打败,从此山羊(Earl Manigault)被人们称为是“未曾打过NBA的最伟大球员”。但是由于美国街头的黑道势力和毒品的影响,许多的街头球员即使有再好的实力也不能加入NBA联盟,所以也只能在街头完成自己的篮球生涯。
街头篮球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每个街球玩家都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和技巧来赢得观众的赞同和尊重。Hot Sauce是21世纪最受欢迎的街头玩家,因为他创造了许多New Tricks(新花式),使街头篮球更具有观赏性与娱乐性。街头篮球不仅仅是一种运动,而是一种艺术。 “街头篮球”是以HipHop的街头篮球为背景。扔掉各种烦琐的规则,大家来到街头,在大街小巷跟着HIPHOP的节奏,一起自由地打篮球。 70年代,美国纽约黑人聚集的街区,那里的孩子到处惹是生非肆意挥霍着无来由的热情。某一天,不晓得哪个聪明的美国人喊了一声“让他们去街头打篮球吧”。从此,那些过分好动的孩子有了去处,他们逞强好斗,把篮球当道具,玩着简单而难懂的篮球游戏。 街头篮球
街头篮球传入中国,出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玩球的男孩们大都不爱说话,队伍里有人会偶尔咕哝一句“流行就像制服一样愚蠢”。他们不承认自己在赶流行,更不承认自己仅仅在打篮球。东方男篮的某些队员不服气,悄悄找他们单挑,结果被小个子街球手以假乱真似舞非舞的“胡乱打法”晃得丢了方向。“街头篮球不靠运球赢,依靠身体的节奏感晃得对手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