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量体
完美旗袍的第一步是复杂缜密的量体过程,需要收集近20个数据,拿到尺寸之后,会根据尺寸判断客人的体型,调节放量,凭借自己的经验,将版样控制在刚刚好的范围内。
用相似材质的面料做好样衣以后,请客人自己再过来试穿,用大头针固定好需要改动的地方,打板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2、价格
一般市面上定做真丝旗袍的价格从1000元起步,根据面料、款式的不同而定。带特殊工艺的,比如绣花旗袍,要视绣花的复杂程度而定。瀚艺的真丝绣花旗袍价位从5800元起。
选料瀚艺以重磅真丝缎为主,面料厚,不易变形,这种面料又分为单色或者带花纹两种。一般单色面料用来做刺绣。
带花纹面料也分为印花和提花两种,相比较印花,提花更加内敛,所以适合年龄较大的女性。市面上也有丝绒、棉布等。
3、开叉
传统来说,旗袍的开叉高度为双手自然下垂手掌虎口的位置。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可以调整开叉的高度。但最低不能超过指尖,不然窄裙摆的旗袍将会影响行走。
4、花型
对于刺绣的旗袍来说,花型选择也至关重要。如果你身材较为高大和丰满,大可放心的挑选衬有大花型的旗袍,像牡丹花和牵牛花。但千万不要穿浅色的,那样不仅穿不出旗袍的风情,还会暴露自身的缺点;小巧的女人可以穿小碎花旗袍,显得玲珑有致。
5、长度
一般来说,年纪稍长的可以选长至脚面的长款,或是离开脚面10公分的长款;年轻的姑娘,想要日常穿的,推荐及膝的短款。
旗袍保养注意事项
1、真丝的衣物在洗涤的时候一定要用30度以下的温水,手洗,绝对不能长时间浸泡。
2、真丝耐酸不耐碱,不宜用碱性洗涤剂或肥皂洗涤,最好是用真丝专用洗涤剂或不含碱性洗发精洗涤。
3、真丝衣物一定要用手轻柔,不可用洗衣机或者用手用力搓洗。
4、晒的时候一定要挂在光滑的衣架上,以免挂起抽丝。
5、挂在阴凉通风处晒干,不要暴晒,里面朝外反过来晒。
6、衣服八成干的时候垫布熨烫,熨斗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泛黄。
② 为什么旗袍不宜代表汉族的民族服装
最近在国际大会上,中国的旗袍可所谓风光无限。旗袍现在为很多人喜欢,我也不反对中国做为什么国服装。但是对于汉族人来说,旗袍是不是自己的服装。当今55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可是汉族有什么呢?不仅延续了清朝满族的风采。而且在很多时候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民族服装。现在的汉族人很迷茫。 什么才是汉族的服装,一个民族最可悲的是失去自己的文化。包括民族服饰,朝鲜族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他们很爱他们自己的东西。可是汉族那5000年的光彩的文化中闪光的一点,就是汉族的服饰。。首先,中国古代虽为多民族国家但汉文化还是占主流。自古以来汉族就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不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也是个爱好和平不好战的民族。由于生产节奏的需求以及气候特征的需要,产生了以宽衣大袖为主、缓慢休闲式的服饰特色。虽然有胡服骑射等那也仅仅限于军队,目的是为了便于打仗。贵族和广大人民老百姓还是以宽大,舒适的裙襦为主,以符合民族习惯的生活节奏。因此,自古以来占国家主体的服饰还是汉族服饰。汉族服饰根深蒂固的文化潜在意识在我们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们之所以把传统穿的东西叫衣裳(衣 上衣 裳 下裙)而不是袍。宽大的袖子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关于它的记录,如两袖清风这样的成语、袖里藏书藏物之类的典故。汉族服饰也是没有像旗袍那样的扣子的。据说扣子这个东西起源于西方、功效等同于当时的‘领带’,都是为了系住衣服的。古代汉族则不用扣子领带而用裙子上的腰带将衣服系住,因此便有了像“罗带轻分 裙带关系”这样的词汇。 现在南方很多地区也将穿衣服叫“扎衣裳”,可见不是“系扣”,而是用绳子或带子扎绑。汉族的领子样式虽然在历朝历代变化的比较大,但一般都较宽松不像旗袍那样的领子紧贴在脖子上。主要是由于满族长期在较寒冷的地区居住,气候的差异而形成的,因此,明以前历史上像旗袍这样的服饰并没有占主流。 第二种观点认为旗袍是满汉融合的产物。不错,旗袍确实经过很大的变革和改良,也容进很多汉族服饰元素在里面,比如采用汉族的丝绸锦绣等华贵的面料、汉族的纹饰、刺绣技巧等等。但问题是旗袍的满族服饰的本质没有改变。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旗袍之所以叫旗袍而不是别的,旗袍的两旁开旗、立领、盘襟、盘扣都是满族服饰的最重要特征,说是有汉族的服饰特色,就跟装潢的不能再中国的餐厅里面卖的还是卖当劳一样。 其次,现在的中国除了服装,主流文化上还是汉族文化。汉族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思想的民族,因此服饰里也蕴涵着相当的文化内涵,比如受儒家、道家的思想充分在服饰里体现出来,追求那种平和、不于世争、宽厚仁爱塑造了汉服的宽大、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天人合一、飘逸洒脱也体现在汉服的样式。感觉上,汉族女子更是深受礼教等道德的束缚与影响,以穿宽大随和的裙子为主,不可能像最初的满族妇女那样穿旗袍是为了骑马。因此,旗袍马褂的样式与中国自古的文明文化相悖,也无法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色。 现在旗袍也并不是纯满族的东西,而是满族服饰与西方文明结合的产物。因此,露出大腿、穿着高跟鞋的旗袍女未免会显得不伦不类。 运用西方的剪裁方式显得性感苗条与晚礼服无甚差别,失去了民族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民族服装是需要原有特色的。 并不是成天的与时俱进,也不是盲目的追求西方去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观点。否则的话,西方人回去欣赏本国mm的晚礼服西装好了。 还用的着成天看你的‘国粹’? 也许在他们眼里看来,以着如此性感大方服饰的民族怎么会是传说中的含蓄、典雅的东方中国女性? 再加上短袖、无袖、露着大腿、几乎半赤的民族服装 会不会让他们以为中国人以前居住在类似非洲或热带地区的雨林里?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礼记》中那个记载服饰类型繁多 以庄重为主的民族会和眼前的这个民族是同一个民族。 也许有人会说我守旧,管他这么多只要是美的服饰不就可以了吗?但一个民族的服饰与其民族的文化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它所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一个民族整体的素质。不管这个文化好也巴歹也罢,它毕竟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纯粹的东西。 是这个国家/民族历史的缩影? 其实,汉民族是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但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才能显的其胸襟广阔。拿来主义也要吸收好的,吸收伊优点。折扇是日本人发明的但中国人觉得它轻巧美观逐渐的就发展成了扇画。中国人主动西方科技是为了使自己壮大。 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也是要优生劣汰的。不可否认在历史上汉族文明是灿烂先进的,有利于统一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 因此少数民族自身学习汉族很多习俗文化;同样,汉族也有其不足之处,同样也应该学习有些民族的热情奔放、坦诚。 好客等品质 先进的方面融合其不先进的方面 只有这样 各民族才能在交流 融合中取得共同发展与进步? 同样,汉服相比于旗袍,更具有文化底蕴、更能展示中国古老的文明,也更能代表中国人的思想与面貌。
③ 清朝时期汉人都穿什么样的服装 是旗袍吗
清朝时期汉人不穿旗袍。
清朝女装: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清朝男装: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
(3)旗袍35周岁汉风扩展阅读:
从记载顺治时期朝廷对民间着装下达的诏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饰变化的一些具体情节。顺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装无规定。
顺治二年六月规定了剃发之制,限旬日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据说当时有一汉族遗老由于不愿剃发,只好改扮女子装束。
由于拒绝剃发而迫死的不计其数,而被逼无奈改扮女装的也为数不少。顺治四年十一月确定官民服饰之制,但只限服色和使用材料,所服之式样仍无明确规定。
直至乾隆时期,规定了居住城市和人员稠密的区域普遍服用旗装外,闭塞地方的平民仍然不服用马褂,不戴红缨帽。
即使一些留有发辫的男人,也将辫盘绕在头顶,再加戴一顶毡帽,外观上很难辨认出来。特别是清初时留辫很短小,就更不好分辨。
满人进关,对男子采取强制性更装,女子的更装是逐步实现的。当时女子改装阻力很大,明装难以更改,反而大大吸引了满人。
不少旗人还特意模仿汉装,尽管乾隆时期宫中一再降旨,禁止满人缠足,但异族女装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满人违抗旨令的现象时有发生。
④ 旗袍是不是汉服呀
不是。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而旗袍是民国时期汉族妇女制作的西服,但糅合了当时女性的服饰元素。由于那个时候汉族服饰文化完全满化,所以糅合进西服中的是满元素。满是满清元素的服饰怎么能说是汉服呢。
⑤ 穿改良旗袍走机场,为什么说51岁的金星是一名合格的旗袍代言人
在民国时期,旗袍就是那个时代的时尚,无论是达官贵人家的夫人小姐,还是平民家庭的女孩,对旗袍都有着一种神秘的、毫不放弃的喜爱。我们也知道,旗袍可以尽显一个人的温婉,展现中国女性的温婉美以及她们身上独特的气质。在现今,旗袍也是我们不会抛弃的时尚,众多女星对着旗袍也是万分喜爱的。
金星真的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旗袍代言人,将旗袍传至她所在的每一个地方,同时也将旗袍的美完全的体现出来,不仅展现了东方旗袍的美,还展现了东方女性温婉优雅的美。身穿旗袍,可以完全的将自己的个人魅力完全的释放出来,旗袍的美,是东方独特的美。
⑥ 双襟旗袍是不是只有年龄大的人穿才好看
旗袍的样式很多,虽然旗袍款式千变万化,最主要的还是袖式、襟形的变化。襟形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虽然旗袍的整体剪裁变化不大,但襟形却也有讲究。细节上的讨巧,也能影响女性穿旗袍的整体观感。双襟比单襟复杂,要先在旗袍上开了两边的襟,然后把其中一个襟缝合。这个缝合的襟只作为装饰,所以穿着双襟的旗袍与单襟的一样,只不过双襟的旗袍在视觉效果上更为美观和高贵。比较传统端庄。风格偏老式。当然,双襟对脸型的修饰作用很明显。对自己脸型不太满意的姑娘可以尝试双襟形的旗袍。
⑦ 为什么旗袍比汉服认可度更高
十年前,如果有人问中国的民族服饰是什么,那么会有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是中山装和旗袍。如果再问中国古代人都穿什么衣服,那很多人都会说古代人穿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显然以上的看法或者观点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片面的。只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中国人的装束,然而中国却有五千年的历史。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和影视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思到中国古代不仅仅有旗袍马褂,相反旗袍马褂只是存在与清朝和民国,甚至现在还有很多人再穿旗袍。在整个民国时期都是女性的主要礼服,随着改革开放,旗袍又成了中国女性的代表性的礼服。
但是在满清入关之前中国人的衣服以前被称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只成为中华衣冠,或者直接用衣冠一词表示。然而最近几年,随着汉文化热的上升,为了明确区分汉族衣冠与旗袍马褂,我们称古代汉人穿的衣服为“汉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汉服才是中国人的民族服饰,这几年出现了很多汉服日常党,穿着漂亮,朴实,方便的汉服工作学习生活。走在街上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回头率,但是却在现在人们的思想中并不是太接纳,甚至发生过吧汉服认成日本和服或者韩国服饰的乌龙事件,国内出现反日游行时有些喜欢汉服的日常党也不敢穿汉服出门。虽称乌龙,但是却让很多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人深感愤怒。但是如果穿着旗袍出门却跟穿着时装一样,人们并不觉得奇怪。这让我们不禁在想这是为什么?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服概念出现在人们思想中的时间很短,很多人不能很快的接受。虽然汉服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却已经断代很多年,很多人已经从来没有听说过。同时,对一些老年人或者中年人来说,他们认为汉服只不过是年轻人的玩具,年轻人喜欢完全因为好看,而不了解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和服与汉服很像,很多人以为穿了和服,认为是汉奸,是哈日哈韩,崇洋媚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历来强盛,中国文化影响周边国家上千年,尤其是离中原比较近的韩国,朝鲜,日本。同样,很多中国古代的风俗依然保留在这几个国家。他们的服饰文化也受中国影响,跟汉服的风格以及理念很相近,都提现这东方文化的韵味。
第三,穿汉服完全是作秀,为了赚回头率,毕竟在日常生活中,汉服略显拖拉,不适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但是穿汉服是否有作秀的嫌疑完全无法证明,谁能证明穿旗袍不是赚眼球。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汉服已经不能适应,但是懂得汉服的人都知道,有些汉服依然能以其方便,简单应用于现代生活,例如?褐,圆领袍。
对于旗袍来说,真正成型不过一百年,但是却是近现代中国女性的代表性服饰,在国家的礼仪场合屡次出现,并且以其华丽,修身展现了中国女性的美,成为众多女性喜爱的礼服。但是,至于汉服能否成为中国女性的代表性服饰,能否成为中国的代表性服饰,也许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只能等着时间去验证了。
⑧ 旗袍可不可以代表中国,为什么
旗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服,是被世界认同的.
旗袍的历史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 choegasam〕
旗袍起源于中国上海。
旗袍 qípáo [chi-pao] 为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开始穿着的一种带有传统风格的长衫。其式样从满族妇女的袍子改制而成,故称。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
夏衍 《法西斯细菌》第三幕:“ 静子 三十一岁,穿着质素的旗袍,已经完全是一个中年的 中国 主妇了。”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传统旧时时装,被誉为近代中国女性时装的代表。它以其 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近代中国女性贤淑、典雅、性感、清丽,诠释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城市女性特有的时尚 性情与气质。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传统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内外交困,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后“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整个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
作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中国年轻女性的身材较之西方年轻女性,一般更显纤细、秀丽的曲线美,而线条简洁流畅、风格单纯又雍容华贵的旗袍,其最大优点正在于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现出这种中国女性胴体的曲线美。它在符合中国年轻女性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因制作上省工省料,着装又很方便的优点,从而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那么,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旗袍是怎样发展而来来的呢?
旗袍之名,源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满族被称为“旗人”,他们的着装就被称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圆口领,窄袖,向右侧捻襟。下摆四面开衩,带扣绊,束腰带。”一年四季就这一个样式,仅有布科不同之分。这种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装,因在窄小的油口处,还接有一截止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状似马蹄,所以又称“马蹄袖”,也叫“箭袖”。平时 绾起来,冬季行猫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响拉弓射箭。四面开衩是为了便于上下马。束腰,一则可增加暖意卧;二则出猎时,可将干粮等装入前襟;三则随身带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镰、火石、火绒的小口袋和皮制烟荷包,都可挂在腰带上。
满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后,游牧变为农耕,加以与汉族文化如大领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为民族文化表象特征的旗袍,也自然发生变化。如:不宜于农耕的窄袖油马蹄袖,就变成了喇叭袖;不常骑马、四开衩就改变为两开衩,甚至不开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宽袖大袖长袍样式。用料也有变化。以前定都东北盛京后,已由以皮抱为主改为多用棉布,这时,不但仍多用棉布,绸缎料也多起来。男人旗袍虽仍以蓝、黑二色为主,但读书人却有相当一部分人穿白、红、紫色的。至于黄色,因是皇家独尊之色,若用就会被砍头,且可株连九族,所以,民众是忌用的。 妇女的旗袍变化就更大,如圆口领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领制工也精巧得多,不仅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且认为越多越美。清末北京地区还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用料等花色品种就更是多样,虽仍为宽袍大袖,但较男式旗袍(后发展为长袍马褂)就显得远为俏丽。
辛亥革命后的改良旗袍,特别五四前后直到 30年代,女学生们常穿的蓝布旗袍,款式又有较大变化:宽松直筒式改为紧腰身;长度改短;两侧开衩的长短不一。30年代以后,旗袍的领子、袖子等处又多有变化,时而高领、时而低领、时而省去领子,袖子又由宽袖变窄袖,长度则有时可及手腕处,有时又短到上臂全裸露。而紧身贴腰显示曲线美的优点则一直保留。再加下摆回收,长及踝骨,就显得十分爽身合体。至于男性的直筒长袍,到40年代,已逐渐被新式服装潮流取代。
80年代以来,这种能显示胡人女性曲线美和风格美,注意吸收外来养料的旗袍,人们对它的热度又进一步上升。那开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随着女性步履的轻移、袍衩的时开时合,大腿的隐而不露,显出一种开放的动态美。
旗袍的发展史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发展史近代中国女性的解放史,是开放与革命的历史,就象中山装一样完全可以代表中国。
⑨ 汉服、旗袍都很美,为什么旗袍可以称国服,汉服却不是
我们走在大街上经常会看到很多小姐姐身穿着美丽飘逸的汉服,可否认汉服确实是美丽大方,但是我国还有一个服饰叫做旗袍,非常的温婉动人。汉服跟旗袍都很好看,但是为什么旗袍会被称为国服呢?因为旗袍是我国女性思想解放的一个象征,是女性摆脱封建重重束缚后,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服饰。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思想一直束缚。我们从历史起源中的服饰就可以看出,古代服装将女性层层包裹,甚至女性要待字闺中,不能出来抛头露面。而旗袍的出现,让女性思想得到解放,同时也让女性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去养家糊口,获得社会尊重。
⑩ 旗袍太惊艳,老掌柜穿着也有讲究,《老酒馆》惊现时装秀
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很多时候穿着确实是有讲究的,而且不同的人物对穿着也是需求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