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唯一嫡系继承王位的人
[资料]清朝皇室嫡系名录
○清显祖(清太祖之父,名塔克世)诸子
清太祖-努尔哈赤(显祖第一子)
诚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显祖第二子)
庄亲王-舒尔哈齐(显祖第三子)
二贝勒-阿敏(舒尔哈齐第二子)
郑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铁帽子)
靖定贝勒-费扬武(舒尔哈齐第八子)
通达郡王-雅尔哈齐(显祖第四子)
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显祖第五子)
○清太祖(名努尔哈赤,年号天命)诸子
广略贝勒-褚英(太祖第一子)
安平贝勒-杜度(褚英第一子)
敬谨亲王-尼堪(褚英第三子)
礼亲王-代善(太祖第二子,铁帽子)
克勤郡王-岳讬(代善第一子,铁帽子)
颖亲王-萨哈璘(代善第三子)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萨哈璘第二子,铁帽子)
谦襄郡王-瓦克达(代善第四子)
镇国勤敏公-阿拜(太祖第三子)
镇国将军-汤古代(太祖第四子)
三贝勒-莽古尔泰(太祖第五子)
辅国公-塔拜(太祖第六子)
饶馀郡王-阿巴泰(太祖第七子)
温良贝子-博和讬(阿巴泰第二子)
端重亲王-博洛(阿巴泰第三子)
安亲王-岳乐(阿巴泰第四子)
清太宗-皇太极(太祖第八子)
镇国公-巴布泰(太祖第九子)
和硕贝勒-德格类(太祖第十子)
镇国将军-巴布海(太祖第十一子)
英亲王-阿济格(太祖第十二子)
辅国公-赖慕布(太祖第十三子)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第十四子,铁帽子)
豫亲王-多铎(太祖第十五子,铁帽子)
○清太宗(名皇太极,年号崇德)诸子
肃亲王-豪格(太宗第一子,铁帽子)
辅国公-叶布舒(太宗第四子)
承泽亲王-硕塞(太宗第五子,后改号庄亲王,铁帽子)
镇国公-高塞(太宗第六子)
辅国公-常舒(太宗第七子)
清世祖-福临(太宗第九子)
辅国公-韬塞(太宗第十子)
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太宗第十一子)
○清世祖(名福临,年号顺治)诸子
裕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
清圣祖-玄烨(世祖第三子)
荣亲王(世祖第四子,未命名,二岁薨)
恭亲王-常宁(世祖第五子)
纯亲王-隆禧(世祖第七子)
○清圣祖(名玄烨,年号康熙)诸子
直郡王-允禔(圣祖第一子)
理亲王-允礽(圣祖第二子,废太子)
诚亲王-允祉(圣祖第三子)
清世宗-胤禛(圣祖第四子,初封雍亲王)
恒亲王-允祺(圣祖第五子)
淳亲王-允佑(圣祖第七子)
廉亲王-允禩(圣祖第八子)
贝子-允禟(圣祖第九子)
敦郡王-允礻我(圣祖第十子)
履亲王-允祹(圣祖第十二子)
怡亲王-允祥(圣祖第十三子,铁帽子)
宁郡王-弘皎(允祥第四子)
恂郡王-允礻题(圣祖第十四子)
愉郡王-允礻琵(圣祖第十五子)
果亲王-允礼(圣祖第十七子)
简靖贝勒-允祎(圣祖第二十子)
慎郡王-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
恭勤贝勒-允祜(圣祖第二十二子)
诚贝勒-允祁(圣祖第二十三子)
諴亲王-允秘(圣祖第二十四子)
○清世宗(名胤禛,年号雍正)诸子
端亲王-弘晖(世宗第一子,八岁薨)
清高宗-弘历(世宗第四子,初封宝亲王)
和亲王-弘昼(世宗第五子)
怀亲王-福惠(世宗第七子,八岁薨)
○清高宗(名弘历,年号乾隆)诸子
定亲王-永璜(高宗第一子)
端慧太子-永琏(高宗第二子,九岁薨)
循郡王-永璋(高宗第三子)
荣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
哲亲王-永琮(高宗第七子)
仪亲王-永璇(高宗第八子,八十八岁薨)
成亲王-永瑆(高宗第十一子,七十二岁薨)
贝勒-永璂(高宗第十二子)
清仁宗-颙琰(高宗第十五子,初封嘉亲王)
庆亲王-永璘(高宗第十七子,其孙奕劻封为铁帽子王)
○清仁宗(名颙琰,年号嘉庆)诸子
穆郡王(仁宗第一子,未命名,二岁薨)
清宣宗-旻宁(仁宗第二子,初封智亲王)
敦亲王-绵恺(仁宗第三子)
瑞亲王-绵忻(仁宗第四子,其孙载漪改号端郡王)
惠亲王-绵愉(仁宗第五子)
○清宣宗(名旻宁,年号道光)诸子
隐郡王-奕纬(宣宗第一子)
顺和郡王-奕纲(宣宗第二子,二岁薨)
慧质郡王-奕继(宣宗第三子,三岁薨)
清文宗-奕詝(宣宗第四子)
恭亲王-奕 (宣宗第六子,铁帽子)
醇亲王-奕环(宣宗第七子,铁帽子)
清德宗-载湉(奕环第二子,过继给咸丰帝为嗣)
清末帝-溥仪(奕环子摄政王载沣的长子,过继给同治帝为嗣)
钟郡王-奕硉(宣宗第八子)
孚郡王-奕譓(宣宗第九子)
○清文宗(名奕詝,年号咸丰)诸子
清穆宗-载淳(文宗第一子)
悯郡王(文宗第二子,生未命名,薨)
○清穆宗(名载淳,年号同治)无子
○清德宗(名载湉,年号光绪)无子
○清末帝(名溥仪,年号宣统)无子
若说清史在我印象中只有三件事:
1、虽远必割,从“日射野兔三百只”的康熙开始到“老佛爷”结束,清朝四舍五入总共割弃五百多万公里的土地,中国积累四千年的江山大半败坏在这帮满清主子手上。
2、开海禁闭关锁国,清朝海禁与明朝不同,乃是“迁界海禁”具体如何不做评价,真相如何仔细查一下就可知。
3、八旗子弟,这八旗制度就相当有趣,说是八旗,其实是满蒙汉三族,每族各有八旗,一共是二十四旗,清朝之所以能够占领江山,与这“二十四旗”制度密不可分,首先是军政一体,直接保证大汗能够掌控全族,闲时各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统领满族监工,“泥堪”做工,保证满清经济与后勤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
多尔衮去世,一番明争暗斗以后,在大玉儿的支持下,顺治七年(1650年)顺治掌权,收回并打乱正白旗,将正黄、镶黄、正蓝、正白四旗混合充分,正式确定上三旗的地位。
黄色二旗与正红旗,此三旗直归满清皇帝统御;确定下五旗旗主世袭罔替的家族:
正蓝旗归多铎家族;正红旗归代善家族;镶蓝旗归济尔哈士朗家族;镶红旗归岳托家族;镶白旗归豪格家族;此事又于乾隆时期以此为基础正式确立铁帽子王,八旗制度终归完善。
❸ 在清朝,亲王们的儿子会被封什么爵位
清朝的爵位分为三类:一、宗室爵位,只授予宗室黄带子,也就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裔,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弟弟舒尔哈齐、穆尔哈齐、巴雅喇的后裔(雅尔哈齐绝嗣)。二、异姓功臣爵位,这么说实际上并不完全准确,因为清朝的觉罗红带子(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除觉昌安-塔克世系以外的其他后裔)被授予的也是这类爵位。这类爵位主要授予旗(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民(汉军八旗之外的汉人)异姓功臣。三、外藩爵位,主要授予外藩蒙古(蒙古八旗之外的蒙古人)、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首领。
❹ 八旗旗主究竟是怎样推选出的,是继承制还是哪样传承的
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创制发展,并且逐步形成了八旗势力分布的最初格局。
努尔哈赤以“一旗”起兵,最终发展成为“八旗”。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开始起兵征战,此时是以黑旗为帜,即“黑旗军”,此为“一旗”阶段。
到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随着势力的壮大,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此为“两旗”阶段。
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的传统制度,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并以纯色为辨,划分为黄、白、红、蓝四旗,此为“四旗”阶段。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势力进一步壮大,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调整,划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至此,满洲八旗制度建立。
最终,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以八旗制度为根本,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努尔哈赤也成为了后金大汗。
❺ 清入关前努尔哈赤时期八王共治是哪八王要具体名字和是什么旗下的。最好详细一点,谢谢。
首先来说,所谓“八王共治”是不存在的,这一讹传来源于入关前满清人的八旗旗主权力较大,并且有八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参与政事,才有此等讹传。实际上不论是后金汗(努尔哈赤)还是后金皇帝(皇太极)都是不受八旗旗主制约的,八王没有政事的最高决定权。
入关前的铁帽子王:
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
和硕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
和硕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
和硕承泽亲王(後改为和硕庄亲王):硕塞,皇太极五子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长子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璘次子
❻ 阿敏和济尔哈朗是亲兄弟,为什么他们的结局天差地别
虽然两个人是亲兄弟啊,但是两个人的遭遇和处境却是完全不相同的,在他们的父亲被囚禁,同时他们又被伤害的时候,阿敏已经是成年人了,而自己的弟弟却还是一个孩童,所以面对一些事情,阿敏会因为遭遇或者境界的不同,可能会有一些自己偏激的行为,这就导致了两个人结局的不相同,一个人被严惩,另一个人却一步一步做到了最后,甚至成为了铁帽子王之一。
❼ 中国古代清朝贝勒爷是什么官
贝勒爷并不是清朝的官职,起初贝勒泛指清朝的贵族。努尔哈赤时期就册封了四个贝勒,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蒙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到崇德元年,皇太极定宗室爵位,从此贝勒正式成为宗室的第三等级爵位。
清朝的爵位制度分为宗室爵位和异姓爵位,在宗室爵位中贝勒是仅次于亲王和郡王的爵位,和亲王、郡王一样,在品级上都属于超品。基本上贝勒都是清朝历代皇帝的直系后代。
❽ 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呢
关于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很简单,那就是这些旗主的权势非常大,甚至能左右某些官员的官位。他们担心自己万一得罪了某个旗主,连官位都很难保住。
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其他的几个旗主都是皇室子弟,是他镇守天下的依靠。朝廷中的官员只不过是帮他处理和维持天下稳定的工具而已,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重要程度都是没法比的。更何况朝廷当中有非常多的官员,每年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罢免其中的一些,再提拔一些上去,即便是朝廷中的重臣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被替换掉。但是八旗旗主不一样,他们基本都是世袭,有时候都不少皇帝的管制,有些还是当今皇帝的叔叔伯伯辈。跟那些朝廷官员相比,自然要更重要的多。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基本都是以这个官员降级后者罢官而告终,这也是不少怕见旗主的很重要原因。
❾ 什么是八家“铁帽子”王
什么是清朝的“铁帽子”王:
所谓“铁帽子王”就是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子孙后代辈辈为王,见了皇帝不参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懒王。
“铁帽子”王有什么用途?用处就是位高权重、利禄巨丰,大处可以为国尽忠效力,小处可以生活得锦衣玉食、养尊处优,荫庇子孙。
八大铁帽子王:
礼亲王代善(太祖子)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子)
豫亲王多铎(太祖子)
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侄)
肃亲王豪格(太宗长子)
庄亲王硕塞(太宗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
顺承郡王萨哈璘(代善子)
怎样得到这个称号:
乾隆所定的“世袭罔替”之制明确规定“诸王袭爵,经朕酌定,由军功封晋者世袭罔替,其余恩封诸王袭爵时,皆应以次区分。”,既然“八大铁帽子王”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那么他们的爵位就是因军功而被封晋。
❿ 皇太极和多尔衮,哪个更适合当帝王
我觉得皇太极更合适当皇帝,其理由如下:
皇太极的老谋深算
当年,努尔哈赤去世,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被逼的自杀,皇太极在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的支持下继位。其中大贝勒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莽古尔泰为第五子、皇太极是第八子。
因此多尔衮跟皇太极相比,差的不是一丁半点,不管从谋略、野心、权术等都不是皇太极的对手,这样的人就算当了皇帝,国家也不会支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