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买皮草戴帽子还是不戴帽子
看你是要买什么毛的? 你所在的地方是不是很冷,一般水貂的话带帽和不带帽要相差1000-2000块钱,所以看你自身,如果你的家乡很冷,风很大的,那可以选择带帽的,如果是南方地区,我个人觉得没这个必要。
『贰』 最原始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
达斡尔族服饰——简单素雅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于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从事农业、畜牧业和传统的渔猎业。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早、较多的民族之一。 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决定了达斡尔族服饰原料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衣饰原料中,往往都是犴等兽皮、羊皮和布帛等兼而有之,但又各有侧重。总的来看、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 传统的达斡尔族服饰,男子夏季穿白汗衫、白裤子,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自制的布鞋或皮靴,戴草帽。冬季出门戴狍头皮或狐狸头皮做的帽子,帽子双耳翘起,穿棉布长衣,外套犴皮坎肩,做客时穿长袍。外面围中间开衩的围裙(有的皮制),有装饰图案或饰边。围裙外穿短坎肩,坎肩有大襟、半偏襟、对襟。劳动时穿皮套裤。男人出外打猎时,穿狍皮制的猎衣。戴礼帽或黑绸瓜皮帽,腰束布带,脚穿皮靴。 达斡尔族妇女心灵手巧,会做各种狍皮被、大衣、狍坎肩、手套、靴子等。她们穿长而肥的袍子,不开衩。有时外面穿短坎肩或长坎肩(库如木)。长袍袖管肥大,上绣美丽图案,饰花边,内里有两层(一层比一层长)假袖。图案较简单,色彩浅淡素雅。不束腰带,不穿短衣,颜色以蓝色为主。夏天脚穿白布袜,绣花鞋,冬季不穿棉裤,穿单裤,外套夹布套裤。穿皮衣、皮靴。年节或喜庆之时,女子才穿各色绣花绸缎衣服,外套坎肩,与清代满族服装样式基本相同。中年以上的妇女,部分还保留着满族式发髻。 达斡尔族男子的帽子多用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其中以狼头皮帽最为普遍。这种帽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用黑布剪成两个眼球贴于原来的眼窝处,或嵌入两个黑玻璃球做眼睛,形象非常逼真。出猎时戴上它不仅可防寒保暖,而且还能起到很好的伪装作用。 帽子:过去冬季普遍戴狍头皮帽子,用狍头皮毛朝外作帽盔,兽耳向上挺立,嵌入两只眼睛,用狐狸、猞狸皮做帽耳,防寒耐用。猎人戴此帽可起伪装作用,便于接近野兽。温暖季节多数人愿戴毡子礼帽。现在都戴市场上出售的帽子。 靴子:传统靴子有三种:“奇卡米”,用狍腿皮拼缝靴面,用鹿脖子皮做靴底,里边穿狍皮袜子,垫乌拉草,轻暖柔软,最适涉雪,猎人愿穿这种靴子;“斡洛奇”,布腰布底或是皮底,是春夏秋穿用的便靴;“得热特莫勒”,布腰皮底有长绑带,里边穿毡袜垫乌拉草,系扎绑带不进雪,轻暖,适合冬季劳动时穿。还有皮底、犴腿皮拼缝的靴子。 手套:冬季戴,只有一个大拇指的长腰皮“手闷子”,用细皮条扎胳臂上,手腕处有一道开 口,必要时能从开口处伸出手。冬季劳动时戴长毛皮套袖,可防止冻手,劳动操作也很方便。 腰带:过去达斡尔族男子都喜欢扎腰带,而且要佩挂烟具和火镰。近些年已很少见。 女装:达斡尔族妇女多数穿布料衣服,根据不同季节穿棉、夹、单布料衣裤。青年妇女愿穿浅蓝色,中年人愿穿蓝色。每个妇女在结婚时都要做几件面料较好比较华丽的服装,外面罩艳色大绒长坎肩,穿绣花鞋,戴头饰、耳环、手镯、戒指等装饰品。衣襟上佩带绣花荷包和手绢,为老人或客人敬烟时用。老年妇女愿穿深素色服装,外面罩黑色大绒短坎肩,穿黑色布鞋,头戴黑大绒头匝,中间嵌有色玉宝石。中、老年妇女劳动时多用白毛巾包裹头发。 珞巴族服饰——柔软保暖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有2312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在珞巴人的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曾经有过“穴居”、“树巢”的历史,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他们盖起了各式各样的住房,但竹楼是主要民居。珞瑜地区有十余种竹子,粗的直径达30厘米。竹林遍布山野,产量高,分布广,使用优点是韧性好,轻巧耐用,是好建筑材料。一般人家竹楼有三层,底层圈猪关牛,二层住人,顶层放农具、农副产品、食物等。 珞巴人选择房宅基地时别有风趣。如一家有5口人,就拿5颗稻谷,外加牛猪鸡的各一颗共8粒为一组,一般预选3处宅基地,所以要准备3组。将预选的宅基地砸平一尺见方,当太阳落山后,在其中心放一组谷粒,上放鲜树枝,再压块石板。翌日太阳出山前去察看。若8颗谷粒有散开在外的,就说明这里不好,会有不吉利的事发生;若谷粒中有蚂蚁,说是在此建房主人会得病;若谷粒不散乱,又无虫子藏身其中,说明这里地气好宜建房。宅地确定后,便开始建房前一系列繁杂的祭祀活动。珞巴家家户户在房前或屋后建一个高脚粮仓,全家所有贵重物品也都放在里面,离地一人高,入门处搭个竹梯。这里从不上锁,也从不丢东西。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古语所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表现于衣食住行方面特别显著。服饰习俗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有其悠远的历史。珞巴族居住在广袤的珞巴地区的数十条江河流域南北相距三百多公里,东西长约千公里,从热带到温带,从平原到山区,由于地域气候因素的差异,加上接受外来影响不同,这就出现了着装形式上的各异尽管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对服饰的形式、颜色和装饰有不同的需求,但珞巴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尤其妇女更是如此。 在珞渝北部山区,男子夏穿自织的土白短上衣,长袖,大对襟,两个布扣在右边,下穿自织的带纹花短裤;冬穿从藏区购回的氆氇长袍或自制的野牛皮大披挂。妇女夏带花纹的上衣,下穿白布短裤;冬穿用氆氇拼成长方形、中间留有一个圆口的披肩。男子右侧腰间挂小弯刀、火镰,腰前横拴一把利刀。男女都有许多银器装饰品,每逢节日吉庆,戴上所有的银器。腰带相当讲究,宽四指,有各种图案,龙、蛇是不能缺少的,五种颜色,上挂小串珠、铜铃、贝壳,走时发出悦耳的响声。男女四季赤脚,茧厚刺扎不进。富裕男女都戴银镯、银项链生般珞巴人只戴藤镯,为刮汗之用。男女都扎耳孔,戴环式金银藤品,以示贫富。
『叁』 南方人到北方,或者说北方人到南方,因为文化差异而闹的笑话,谁能给几个
1、偶到过一次广东,本以为广东人是把漂亮女孩叫靓女, 帅气男孩叫靓仔的.但是他们似乎见了年轻人就这么称呼.一次去小店吃饭,那个女服务生喊靓仔你要什么.我根本没想到她会这样称呼我(当然我并非对自己的长相没信心只是不知道那里这样称呼人)我误听成"烂仔"弄的我直纳闷,心想我哪点"烂"了?还是长的象流氓是怎么的.后来转念一想就明白了,人家是正常的称呼.
2、露珠北 对方南
露珠某天问对方 一起去吃饭吧!
对方:我不想吃饭
露珠以为她不舒服或者是不想出门:要不我帮你买饭?
对方:我说了我不想吃饭!
露珠:好吧
……
过了一会,露珠看见她在收拾东西。
露珠:你要去哪啊,不舒服就好好休息呗
对方:吃河粉去。
露珠:你不是不吃饭吗?
对方:对啊,我不吃饭,我没说我不吃粉啊!!
露珠!!!!!!!!!!!!!!!!!!
露珠后来才知道,南方某些地方,不吃饭等于不吃米饭,不代表不吃米线,米粉菜之类的
在露珠这边,不吃饭等于这顿啥也不吃。
3、南方人方言鞋子喜欢叫做“孩子”
南方人和北方人一起出外游玩,路过一座桥的时候南方人的鞋子不小心掉了,她惊呼,哎呀,我的孩子掉河里了,北方人大惊!
『肆』 南方人送礼忌讳什么
其实送礼不分南北方,要看你事的大小
送礼中需要注意忌讳的事,有哪些礼品不能送呢?这个也要看对象了。特别要关注的是:中外有别,民族习俗有别,宗教信仰有别,男女有别,老少有别等等。说个最老土的例子,中国人有讲究,恋人之间有一些不能送的东西吧,比如不送广告伞,我们南方人就不送伞。看过著名的导演李少红导演的一个片子《红粉》吧?《红粉》里面就有这么一个情节:男主角给女主角送了一把伞,它意味着两个人以后散了。伞者,散也,不吉利。还有,不送剪刀,一刀两断,不祥之兆。还有,夫妻之间不分梨,不分着吃梨,分梨的谐音是"分离"嘛。我小时候还问爷爷:我到人家串门去,人家给我一个梨怎么办?爷爷告诉我了,如果你跟你女朋友,或者跟你太太一块儿去,别人给你一个梨,两人合着吃,但是不能切开。晚辈挣了钱给长辈买个礼物,礼轻情意重,其实长辈不缺你这个东西,要的只是你惦记老人的这个心意。但是有东西你别送,"老不送钟"。另外不送鞋,需要避邪。这类讲究也不能说是封建迷信,它是习俗,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礼和俗是有关系的。
作为公司送礼来说,有什么东西不能送呢?大体上有以下五类东西不送。
第一,不送现金和有价证券。否则有行贿的嫌疑。送现金、有价证券、金银珠宝或过于贵重之物,必然有行贿的嫌疑。
第二,不送有碍对方民族习俗,宗教禁忌和个人禁忌的物品。讲究礼仪,首先要了解人、尊重人。人家忌讳这个东西,你就不能送了。打个比方,我们那个国宝熊猫盼盼,亚运会的时候咱们挺喜欢的,后来发现其实有些国家的人并不喜欢你这个盼盼,那盼盼怎么了?有人觉得熊猫长的像猪,有些民族忌讳这个东西。你说像吗?它其实不像,但是人家觉得像,那你就别再勉强人家了。在我们傣族地区,西双版纳、瑞丽,人们喜欢孔雀,可西方有一些国家绝对是不喜欢孔雀的,孔雀在一些西方国家叫作淫鸟,经常耍流氓的鸟。你给人家送一个孔雀图案,或者孔雀扇子,他肯定就不高兴了。我碰到过类似的事情,有一次到某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去了,天冷。我怕冷,捂头捂脚。穿的厚厚的鞋子,戴着旱獭皮帽子。人家说,说你这个帽子挺酷,但是显老气,我说那你给我弄顶帽子吧,就这么顺嘴一说,第二天人家当地同志还真拿了一顶帽子来送我。当时他拿来一只大盒子装着它,郑重其事的还包装着。当着我面说:金先生,给你带了一顶帽子来,太太亲手制作的,少数民族帽子。当时我这边有几个一块去的同志,过去帮忙,打开盒子。结果他们一看见那盒子里面的帽子,都用那种坏坏的眼神看着我。你知道为什么,你知道他送我一顶什么帽子?送我一顶绿帽子!在我们内地的话,汉族、满族一般不戴绿帽子,戴绿帽子说明老婆对自己不忠,但是在那个地方人家那是民族习惯,绿色是吉祥色,人家那儿戴绿帽子人很多。我知道人家没有恶意,所以当着他的面也把那帽子戴上了,而且还跟他在一起合影留念。后来有人看到我那照片都说,你那样子非常可怜。
第三,药品、营养品不送。你记不记得我们前面讲过?有教养的人,是不跟别人讨论健康问题的。一般老百姓讲:有病吃药,没病进补。外人你别给他送此类物品。中国的讲法是缺什么补什么,你怎么知道人家缺少什么呀?你明白我讲的意思吧,你不是多管闲事吗?
第四,有违社会公德的物品不送。别给人送什么毛片、盗版光盘。烟酒之类的东西也不要送,因为吸烟喝酒有碍健康。与社会公德不符的东西,送人往往涉嫌害人。
第五,带有明显的广告礼品的物品和宣传用语的物品不送。什么是广告?广告就是付费的宣传,花了钱所进行的宣传。比如,你是联想集团的人,你送我一块广告表,上面印联想俩字,说实话,我可能就不戴了。否则我得跟你讲价钱了:我现在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那我戴你这表,上面有"联想"这么大的标志,你得给我钱了呀。你要不给我钱,难道我是你的移动式免费广告吗?一般老百姓没这个事儿,老百姓你看夏天穿那T恤衫,什么都敢穿,管它上面印什么可口可乐、王致和、娃哈哈,没有不敢穿的。但是你要跟外商打交道,跟公司企业的人打交道,跟政府官员打交道,公关礼品则一定要避免使用明显的广告标志和宣传用语。顶多那个外包装盒上,咱把咱公司新奇特礼品名印上就行了
『伍』 谁知道东北八大怪都是什么
历史中东北八大怪分别指的是: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大缸小缸器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吉祥喜庆粘豆包,翻穿皮袄毛朝外,草皮房子篱笆寨,狗皮帽子头上带。以上就是历史当中人们所说的东北八大怪,这其中可是蕴含着很多的历史道理,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接下来就给大家好好的解释一下,东北八大怪到底指的是哪些事情。对于东北八大怪,你还有什么要讲的,欢迎写在评论下方,我们一起讨论吧。
『陆』 四川传统服装为什么包白头巾
白头巾是绕在头上的长条布带,四川话叫“孝帕子”,本是为逝去的亲人带孝时用的服饰,但长期以来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众多平民百姓也都常年扎着孝帕子,尤其是在农村和偏僻地区更为多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服装的变革,戴孝帕子的人已不多见了,但仍然时不时的遇见一些戴孝帕子的老年人。过去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那么多人带孝帕子?在其它省区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带头巾的,但都用的是其它颜色,没见过用白色的。
最近查了一些史料,终于有了可信的解释。这事得从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说起。三国时期四川泸州、宜宾一带的长江被称为泸水,泸水以南直至云南和贵州的广大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由于地处山区,交通和生产落后,因而被称为“不毛之地”。诸葛亮平南时,曾深入到云南东北部,现今云南曲靖县尚有“七擒孟获”的遗址。
这个地区居住着一个称为“都掌”的部落(僰人),他们创有“铜鼓文化”和“悬棺文化”。
当年诸葛亮进入这个地区时,并不采用单纯的军事打击,而是以攻心为主,执行民族亲善政策。他帮助那些少数民族学习汉人的农耕技术、建筑技术等,使他们摆脱“茹毛饮血”和“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与生活方式,促进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例如建造“瓦顶房”以改善当地人的洞穴居住条件,后来僰人把瓦顶房称为“诸葛屋”。在民族亲善政策的影响下,使当地区人民深为感激,再加上七擒孟获的义举,因而该地区少数民族终于诚心归蜀,并对诸葛亮崇敬备至。
诸葛亮去世之后,该地区少数民族为了深切悼念诸葛亮,乃长期扎白头巾以表感怀,并称之为“诸葛巾”。后来都掌部落逐渐迁往四川宜宾地区居住,与汉人日渐交往,他们扎白头巾以怀念诸葛亮的风俗也渐为汉人所效法,于是这个风俗就在四川人中世代相传了一千多年甚至到如今。
『柒』 请问古代各朝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的帽子是什么样的最好有图释
反正很酷!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有时和其他“头衣“外形相近,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界限,但一般说来,帽子是圆顶形的,能覆盖整个头部,且易戴易脱,为人们日常所戴。
我国戴帽子的历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都是戴帽子的,并且是皮帽子。只是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的出现,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转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转而成了小孩的专用品。到晋代已经要求不是那样很严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宁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场合是不允许戴帽子的,而要按规定戴冠和帻等。
有趣的是,在汉族已不是很讲究的时候,作为习惯于戴帽子的少数民族,一面推行汉化制度,一面却严格要求不得戴帽子,还有人为此丢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见城里妇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袄的,就责备留守的任城王元澄,问他为何不管,元澄辩解说,戴帽子穿小袄的只是少数。孝文帝很生气,质问他:“你是否觉得全城人都应该戴帽子穿小袄呢?”结果将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员全罢免了,演出了我国历史上为帽子而丢官的一幕,可见戴不戴帽子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此事在《魏书》《北史》上都有记载。而据《宋书·礼志》记载,当时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渐以帽子为常服,这对推行汉化的北魏不啻是一个讽刺。
由于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后,士大夫阶级也逐渐戴起了帽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后,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一种服饰,并且和现代的帽子一样,容易脱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现在一样,喜欢赶时髦,后周时独孤信打猎时帽子稍微斜了点,结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学他将帽子斜戴上,以为时髦。隋文帝杨坚未当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长有一肉瘤,怕人看见,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为时尚。
帽子的类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突孙帽、大帽子、白纱帽、乌纱帽、皂帽等;唐宋时代有席帽、浑脱帽、毡帽、压耳帽、风帽、妇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结草帽、遮阳大帽、圆帽、鹅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毡帽、小帽、卷檐毡帽、皮帽、狗头帽、凉帽等等。它们因材质、形状等的不同,而分别具有防风、遮阳、保暖、美饰等功用。这其中最负盛名的乃是乌纱帽。
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的帽子。它不是严格的一类帽子,而是将凡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都可称为乌纱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纱帽。宫官和官宦有戴乌纱帽的。隋唐时乌纱帽成为朝中官员的一般顶戴。到宋代,四脚幞头兴起,原来式样的乌纱帽逐渐废止,但由于幞头亦多用乌纱制作,故仍将幞头称为乌纱帽。宋代乌纱帽多为展脚,即帽翅平展,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大臣们在朝上窃窃私语。在明代,官员戴的乌纱帽的定制是前低后高呈台阶形,两翅为牛舌形,宽寸余,长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样式者。由于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乌纱帽,故后世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后世在舞台上出现的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就是明代的式样。乌纱帽到清代即废止了。
『捌』 俄罗斯人服装上讨厌什么颜色
迷信和忌讳
俄罗斯民族的迷信和忌讳也颇具特色。
1、颜色
俄罗斯人认为各种颜色都具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按照俄罗斯人的观念,红色象征美丽、吉祥和喜庆,因此把红色和自己喜欢的人或物联系起来,如“红场”、“红颜少女”等;绿色象征和平和希望;蓝色象征忠诚和信任;紫色象征威严和高贵。至于黄色则象征忧伤、离别、背叛和发疯,所以年轻的情侣或情人间忌讳送如黄色的玫瑰花等黄色物品。黑色象征肃穆和不祥,因此俄罗斯人讨厌黑猫,他们认为,如黑猫从你的眼前经过,你就会遇到不吉利的事情。他们在路上遇到黑猫时,会停下脚步让别人先过去或绕道而行。雷雨交加时,有的人家还把黑猫扔到室外,因为按俄罗斯的迷信说法,妖魔鬼怪为逃避雷击,会附在黑猫身上。
『玖』 俄罗斯人吃槟榔吗如果在俄罗斯卖槟榔会有市场吗
俄罗斯人应该不吃槟榔。槟榔在我国南部生产。所以槟榔应该是属于亚热带一起热带产品和在俄罗斯它是偏北的,应当没有槟榔这种东西。把槟榔拿到俄罗斯去买,可能会有市场,因为人们对新鲜的东西都会有好奇感,尝试着去吃它们。
『拾』 我国东北的去传统民俗中的“六怪”是指什么
关于东北传统民俗中的奇怪现象,有六大怪、八大怪等不同的说法,但都是对东北人民生活中气候、民俗、饮食等方面的形象总结。
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内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蝇,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二怪,姑娘叼着大烟袋:
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大姑娘坐在炕上,嘴中叼着一个大烟袋,悠闲地抽了起来。其实并不是姑娘都要吸烟,东北的冬天长都在家里猫冬,女孩要给老人装烟袋,点烟后要吸上几口,确信烟着了在递给老人,一来二去自己就有了烟瘾,一代一代的传承了大姑娘叼烟袋。
三怪,大缸小缸渍酸菜:
冬天白菜不易储存,在冬长夏短生产力低下的东北,大路菜很难保鲜,东北人就发明了白菜的腌渍法。把白菜洗净,晾晒几天,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盐,凉水要漫过白菜,用大块石头压住,缸口用黄泥封住,40天就可食用。
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这是北方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主要是预防儿童被动物咬伤,同时妇女可以解放双手做家务活.
五怪,吉祥喜庆粘豆包:
腊月里家家户户包粘豆包,用大黄米做面,把红小豆蒸熟压成豆泥,有的里面放些白糖,有的蒸熟后可蘸白糖吃,耐嚼抗饿。从腊月开包豆包,放在大缸里冻上,一直吃到正月,这已经成为东北的过年的习俗。
六怪,翻穿皮袄毛朝外:
东北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风大雪大,风雪交加,常常刮起睁不开眼的大烟泡,因此特别是出远门的如车老板、上山打猎都把皮袄反穿,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袄就会被雪打湿。
七怪,草皮房子篱笆寨:
在东北的农村,70年代砖瓦结构的凤毛麟角,以前的房子大都如此。北方生长着一种叫羊草的植物,一米多高,杆径如南方毛竹,是空心的,盖房子时用铡刀切齐根部,一层层拍打在房盖上,当地叫缮(shan)房子,草很光滑因此防雨防雪。不做院墙,就地取材,用树木从中间一劈两半,做栅栏。
八怪,狗皮帽子头上戴
东北天冷必须带皮帽子,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这两种太贵,老百姓买不起,通常都戴狗皮帽子。狗皮帽子的优点是几乎家家养狗,货源充足,主要是做帽子,最大的特点狗皮结实耐用,防潮性能极佳。
而现如今的东北与以前大相径庭,但家家渍酸菜,粘豆包的习俗却很大的保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