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童装大全 > 淄川永昌童装行

淄川永昌童装行

发布时间:2022-05-10 05:39:58

⑴ 杨家辈分怎么排列的

重庆合川:永秉必朝廷兴仁可以德世代有贤良忠正刚常泽源本至圭锡涵良佑成均汉校宣台伯海堂照笔明

重庆开县: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重庆巫山: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学焕文章立念思先泽继承正启芳

重庆大足:再政通光国恩卿中良相传登大顺

湖北沔阳: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远世代克成

湖南龙山: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湖南湘乡: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四川达州: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四川广安:文元朝显达人承先绪善述绍嘉声曾荣昭督庆百代著芳明

四川巴中:林朝怀秀贤体忠大友维正其时长发祥世永昌修德泽征宗帮卫祖宗显民洋

安徽安庆: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

江苏六合: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辽宁抚顺: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

陕西安康: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广东汕尾: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贵州毕节: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山东临沂: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

广东凤湖:淑骘允宗庆,英天以志必,元仲祺肇昌,鸿基乃益辟,贤良善克承,勋业渐盈积,俊杰列朝邦,芳声昭世德。

杨六郎:

杨姓主要来源: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杨氏家谱

⑵ 姓张的名人。

国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⑶ 姓张的名人

中国道教创始宗师(张天师) 张道陵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术宗师 张三丰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 张飞 张辽 张颌 张任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 张说 张九龄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之一 张仲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张仲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辩士之一 张仪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 张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张丽华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张居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谋家之一 张角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张衡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官之一 张骞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张旭 (草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阀之一 张作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军之一 张自忠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 张云逸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张朝阳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张艺谋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

⑷ 刘氏彭城郡有几个堂号

此外,很多人对于刘备是否真的是“中山靖王之后”持不同意见,甚至有人对于刘备自报的族谱存在严重质疑,在此,本文就不进行深度的追根溯源了,更不敢胡乱妄言,有兴趣者可以查阅彭城郡刘氏中山堂世系族谱,应该能得到进一步佐证。 刘表、刘璋.

⑸ 齐郡在什么地方

这里有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请参阅
[编辑本段]简介
齐郡,又名齐国,中国古代郡、国名。秦始皇二十六齐郡年(前221年)灭齐国,于其故地分置齐郡、琅邪郡。汉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领田氏齐国故地,后徙韩信为楚王,分齐国为七郡。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复置齐国,治所在临淄(县治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领七郡七十三县,其地相当于今山东省北部、中部、胶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至武帝时,齐国之地已分为十二郡国,又除齐国为齐郡,属青州刺史部。西汉后期,齐郡仅辖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淄博市区东部及青州、临朐、广饶一带,人口五十余万。王莽改齐郡为济南郡。汉光武帝复置齐国。魏晋南北朝诸代,或置齐郡,或置齐国。后汉为齐国,晋因之,南朝宋复为郡,北魏时齐郡属青州,另于济南郡之地置齐州。南齐置...南朝宋侨置冀州,后魏改为齐州。隋初废齐郡。隋炀帝改齐州为齐郡,治历城(在今济南市城区),临淄改属北海郡。唐初改郡为州,废齐郡,复置齐州。宋曰齐州济南郡,升为济南府,即今山东临淄。[编辑本段]建置
齐郡因齐国得名。战国时,齐国于境内置五都,不置郡县。临淄为齐国都城,“城临淄水,故名临淄”。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齐为郡,治临淄”。六国既灭,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此三十六郡之名,史记未载。南朝人裴骃集解史记,所举三十六郡中有齐郡与琅邪郡。但秦代封泥有“临菑司马”之文,秦时司马为边郡属官,因此在齐国中心地区应置有临菑郡。据谭其骧考证,秦代已有济北郡、胶东郡之名。秦代封泥又有“即墨太守”、“城阳候印”,因此临菑、济北、即墨、城阳、胶东等郡可能均为秦代所置。惟齐郡与临菑等郡之关系已难以考定。
[编辑本段]沿革
楚汉之际
秦子婴元年(汉元年,前206年)十月,刘邦灭秦。项羽分封诸王,以田都为齐王,都临淄;以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以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六月,田荣起兵杀田都、田市,自立为齐王,项羽出兵北上伐齐。八月,汉王刘邦起兵出汉中,入关中,楚汉战争开始。汉二年(前205年),田荣兵败,项羽立田假为齐王。田荣弟田横占据城阳,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汉四年(前203年),韩信破齐军,逐田横,略定齐地。田广兵败而死,田横退居海岛。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都临淄,为汉初异姓诸王之一。汉五年(前202年)正月,徙韩信为楚王,齐地“属汉为四郡”,分为临淄、济北、胶东、琅邪四郡。二月,刘邦称帝。
西汉
汉高帝五年、六年间,分济北郡置博阳郡,分琅邪郡置胶西郡、城阳郡。六年(前201年),田肯向汉高帝进言:齐国广大,“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高帝于是下诏:“齐,古之建国也。今为郡县,其复以为诸侯”。春正月,置齐国,立皇长子刘肥为齐王,治临淄,领临淄郡、博阳郡(后改称济南郡)、济北郡、胶东郡、胶西郡、琅邪郡、城阳郡七郡七十三县,“诸民能齐言者,皆与齐”。此时齐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淄博市、济南市、潍坊市、莱芜市、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日照市之全境,滨州市、东营市南部(当时海平面以上),泰安市大部,德州市中南部,临沂市、聊城市北部,江苏省赣榆县以及河北省沧州市中部一带。 惠帝即位后,吕后执政,开始削弱刘姓诸王势力。惠帝二年(前193年),齐王肥慑于吕后威权,主动献上城阳郡,以增益鲁元公主(吕后女)之汤沐邑。吕后二年(前186年),割济南郡为吕国。七年(前181年),又割琅邪郡为琅邪国,封营陵侯刘泽为王。 西汉齐国沿革简表 前201年 前193年 前181年 前179年 前178年 前165年 前164年 前154年 前153年 前122年 前8年
齐国 齐国 济川国 (吕国) 齐国 济北国 济北郡 济北国 济北国 济北国 济北国 平原郡
平原郡
泰山郡 泰山郡
齐国 济南郡 济南国 济南郡 济南郡 济南郡 济南郡
齐国 临淄郡 齐国 齐国 齐国 齐郡 齐郡
千乘郡
菑川国 菑川郡 菑川国 菑川国 菑川国
胶西郡 胶西国 胶西郡 胶西国 胶西国 高密国
北海郡 北海郡 北海郡 北海郡
胶东郡 胶东国 胶东郡 胶东国 胶东国 胶东国
东莱郡 东莱郡 东莱郡
琅邪国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城阳郡 城阳郡 城阳国 城阳郡 城阳国 城阳国 城阳国 城阳国 城阳国
吕后死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齐王刘襄(刘肥长子)、朱虚侯刘章(刘肥次子)、东牟侯刘兴居(刘章弟)等平定了诸吕之乱。刘章、刘兴居欲拥立齐王襄,朝中大臣则迎立高帝子代王刘恒为帝。文帝元年(前179年),因齐王兄弟平吕之功,将济南、城阳、琅邪三郡归还齐国,宗室诸王势力再度强大。二年(前178年)三月,文帝采纳贾谊的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国之剧郡为城阳国,封刘章为王;分济北郡为济北国,封刘兴居为王。三年(前177年),刘兴居谋反,兵败自杀,济北国除。十二年(前168年),城阳王刘喜(刘章之子)徙封淮南,城阳郡入汉。十五年(前165年),齐王刘则薨,无嗣国除,齐国复为临淄郡,与其余的四个支郡(济南、胶东、胶西、琅邪)归属朝廷。十六年(前164年),刘肥诸子在世者六人同日封王,以杨虚侯刘将闾为齐王,安都侯刘志为济北王,武成侯刘贤为菑川王,白石侯刘雄渠为胶东王,平昌侯刘昂为胶西王,扐侯刘辟光为济南王。淮南王刘喜还徙于城阳。琅邪则为汉郡。于是在高帝时齐国故地形成了七国一郡。此举既安抚了悼惠王诸子,又将齐国一分为七,降低了诸王对朝廷的威胁。 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鼂错推行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削胶西国六县置北海郡。又削赵国常山郡、楚国东海郡,拟削吴国会稽郡,由是引发了七国之乱。三年(前154年),齐地的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国起兵响应吴、楚,齐王将闾狐疑不决。胶西、菑川、济南三国发兵围困临淄,逼迫齐王叛汉。景帝遣路中大夫使齐,令齐王坚守。后来栾布击破三国兵,得知齐王曾与叛军暗中交通,便欲移师伐齐。齐王将闾饮药自杀。“胶东、胶西、济南、菑川王皆伏诛,国除”。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继续削弱诸王势力。四年(前153年),分胶东国东部置东莱郡,徙济北王志为菑川王。后分济北国北部置平原郡。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齐王刘次昌畏主父偃之逼而自杀。以其无嗣,国除为郡。同年,割临淄以东齐悼惠王冢园一带与甾川国(菑川国);封菑川懿王刘志之子为侯,置临朐侯国,属齐郡。元狩中,分济南郡南部置泰山郡,除济北国为郡。元狩六年(前117年),武帝封其次子刘闳为齐王,复置齐国。元封元年(前110年),齐王闳薨,无嗣,齐国再除。其后分齐郡北部十余县置千乘郡。元封以后,齐郡又得菑川王子侯国广饶。元帝、成帝时,以菑川孝王子侯国北乡、广、平广、台乡属齐郡。此时,齐郡领十二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及张店区东部、临朐县、青州市、广饶县、博兴县东部与寿光市西北一带。秦汉时,今东营市东营区、寿光市北部之地,尚在海平面以下,故齐郡为临海边郡。 领县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齐郡领六县、六侯国: 县名 县治所在地 建置年代 王莽改名 备注
临淄县 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齐国故城遗址 前221年 齐陵 古营丘。有三服官、铁官。
昌国县 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昌城村昌国遗址 战国时燕昌国君乐毅之封邑。
利县 滨州博兴县店子镇利城村利城遗址 利治
西安县 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西安村 东宁
巨定县 东营广饶县中部
广侯国 潍坊青州市五里镇下圈村 前33年 菑川孝王子侯国
广饶侯国 东营广饶县东部 元封以后 菑川靖王子侯国
昭南县 无考
临朐侯国 潍坊临朐县县城东 前127年 监朐 菑川懿王子侯国
北乡侯国 淄博市临淄区北部一带 前35年 禺聚 菑川孝王子侯国
平广侯国 无考 前33年 菑川孝王子侯国
台乡侯国 潍坊寿光市杨庄乡杨家庄子西北 前11年 菑川孝王子侯国
汉武帝封韩说为按道侯,李朔为涉轵侯,朝鲜人尼溪相参为澅清侯,赵弟为新畤侯。四地皆属齐,则武帝时齐郡曾有按道、涉轵、澅清、新畤四县、侯国。
东汉
王莽时,改齐郡为济南,改临淄为齐陵。东汉初,齐郡为琅邪人张步所据。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派光禄大夫伏隆前往齐地,拜张步为东莱太守。梁王刘永得知后,派人立张步为齐王。张步遂杀伏隆而接受齐王封号。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张步降汉。东汉前期,以济南郡之般阳县属齐郡,又省并巨定、广饶、昭南、北乡、平广、台乡六县。建武十一年(35年),徙太原王刘章为齐王,复置齐国。十三年(37年),降齐王为齐公。十九年(43年),复为王。明帝时,分利县属千乘郡。章和元年(87年),贬齐王晃为芜湖侯,国除为郡。永元二年(90年),芜湖侯晃子无忌嗣立为齐王。顺帝永和五年(140年),齐国领六县: ●临淄县(青州刺史部治所)、西安县、昌国县、临朐县、广县、般阳县 献帝建安初年,曹操分齐国之临朐县与琅邪郡东莞县、泰山郡蒙阴县置东莞郡。建安十一年(206年),齐国除为郡。汉末,复置广饶县。
魏晋
魏时于齐郡置益都县。青龙三年(235年),明帝封其养子曹芳为齐王。齐王芳于景初三年(239年)即皇帝位。同年,迁辽东郡东沓县民渡海入齐郡,置新沓县。正始元年(240年),徙辽东郡北丰县民于齐郡,置新汶、南丰二县。复置东安平县。嘉平五年(253年)司马师废曹芳帝位,还封为齐王。魏末景元中,齐国领十一县: 临淄县(青州州治) 西安县 昌国县 广县 广饶县 般阳县 益都县 新沓县 新汶县 南丰县 东安平县 魏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代魏,改元泰始,封其弟司马攸为齐王。以益都县入乐安郡,广县入东莞郡。太康元年(280年),齐国领五县:临淄、西安、东安平、广饶、昌国。齐献王攸薨,子司马冏嗣位。八王之乱时,齐王冏起兵讨伐赵王司马伦,拥晋惠帝乘舆反正,拜大司马,执掌朝政。后被长沙王司马乂攻杀,曝尸三日。齐国除为郡。 十六国时代中原丧乱,临淄城日渐衰落。晋永嘉五年(311年),前赵将领曹嶷攻入青州,于广县筑广固城(今山东省青州市西),将广县并入临淄,迁青州州治于广固。永昌二年(323年),齐郡入后赵。晋元帝于广陵侨置青州、齐郡。冉闵反赵之际,青、徐、兖州刺史纷纷归降东晋。永和六年(350年),鲜卑段部首领段龛南下,割据青州,东晋封其为齐公。永和十二年,前燕慕容恪攻取青州,段龛降。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灭前燕,齐地入秦。淝水之战之后的太元九年(384年),晋军北伐,前秦青州刺史苻朗降,东晋收复了青州、兖州一带,使辟闾浑以幽州刺史镇广固。太元十九年,燕将慕容农破广固,齐郡入后燕。燕主慕容宝北逃后,青、徐一带被东晋收复。隆安四年(400年),后燕宗室慕容德称帝,在青州建立南燕,以广固为燕都尹。义熙六年(410年),刘裕北伐,灭南燕,克复青州,齐地入晋。
南北朝
宋初于齐郡分置广川郡、高阳郡。青州、临淄县徙治东阳城(在今青州市北关),仍以临淄故城为齐郡治所。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魏将慕容白曜攻克青州,齐地、淮北皆入魏。宋于郁洲侨置齐郡,为南青州州治。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于建康以北瓜步侨置齐郡,治临淄,属南青州。 北魏齐郡属青州,领九县:临淄、昌国、益都、盘阳、平昌、广饶、西安、安平、广川。皇兴三年(469年),以济南郡、东魏郡、东平原郡、东清河郡、广川郡、太原郡置齐州。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临淄县,以其地属齐郡高阳县。北周时齐郡仅领三县:益都,昌国、广饶,治益都。
隋唐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废齐郡、济南郡,其地分属青州、齐州。开皇十六年(596年),于青州置临淄县、溡水县,以贝丘县(后更名淄川县)置淄州。大业初,废高阳、溡水二县入临淄。大业三年(607年)改齐州为齐郡,领十县,辖原济南郡之地,治历城。改青州为北海郡,治益都,领临淄、千乘、博昌、寿光、临朐、都昌、北海、营丘、下密十县。大业五年(609年),齐郡领十县,有152323户。 隋代齐郡领县 县名 建置年代 县治所在地 备注
历城县 济南市市区 山茌县并入。
祝阿县
临邑县 德州临邑县
临济县 开皇十六年(596年) 淄博高青县黑里寨镇刘村临济故城遗址 原名朝阳。
邹平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 原名平原。
章丘县 开皇十六年(596年) 济南章丘市 原名高唐。
长山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 滨州邹平县长山镇 原名武强。
高苑县 大业初 淄博高青县 北齐曰长乐,开皇十八年改会城。
亭山县 开皇六年(586年) 原名卫国。
淄川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 淄博市淄川区 原名贝丘。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齐州,领历城、祝阿、山茌、源阳、临邑五县。武德二年,以平陵、亭山、章丘、营城四县置谭州。贞观元年(627年),省源阳县。以原属谭州之平陵、临济、亭山、章丘四县属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齐州为临淄郡,天宝五年又改为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
[编辑本段]人口
汉魏时,齐郡人口密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城市。西汉年间,郡治临淄县的人口多于长安,居全国之冠。汉武帝初年,临淄一县之户数已逾十万。主父偃云:“齐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此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故齐国常为开国皇帝之兄弟、长子、次子的封地。西汉后期齐郡人口逐渐减少。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齐郡有154826户,554444人。约占当时全国(除西域外)人口的0.96%。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41.15人,以今人葛剑雄的推算,居全国第九位。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齐国约有64415户,491765人。
[编辑本段]经济
战国时,齐国临淄即为东方工商业中心之一。在汉代,齐郡号为“冠带衣履天下”。临淄与陈留襄邑(今河南睢县一带)为全国两大官办纺织业中心。西汉时,少府在临淄设立了三服官,以生产刺绣、纨素(魏晋以后谓之绢)、缣、绫为主。刺绣在汉代是非常昂贵的织品,价格在锦之上,大约是一般缯帛的二十余倍。“齐细绣文,上价匹二万,中万,下五千也”。时人称:“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女无不巧。”齐郡出产的纨素亦知名于世,其上品为冰纨,极为洁白细密,《文选》所收古诗《怨歌行》有“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之句。东汉章帝时,曾下令齐国服官“省冰纨方空彀吹纶絮”。新疆曾出土汉代齐郡出产的绢疋,标明了产地、规格,作为商品销往西域或外国。汉元帝时,谏大夫贡禹上书说:“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足见其规模之大。 汉代齐郡制陶业也有所发展。窝托村西汉齐王陵出土的陶器主要为礼器和日用陶器。金岭东汉齐王墓则出土了不少陶制明器,有陶楼、陶屋、陶井、圈灶等,器形高大,工艺较为复杂。 临淄故城遗址内有多处冶铁和铸铜作坊遗址。汉代铁官即设于大城东南一带,有“齐铁官丞”、“齐采铁印”等封泥出土。大城东北的铸钱遗址曾出土半两、五铢及新莽大泉五十的钱范。
[编辑本段]地志
书名 成书年代 作者 备注
三齐略记 晋 伏琛 诸书或引作齐记、三齐记。
齐地记 十六国南燕 晏谟 新唐书艺文志二卷。一作齐记。
齐地记 南朝 解道康
三齐记 北朝 张朏 宋史艺文志一卷。
青州先贤传 不详 佚名
齐乘 元 于钦 六卷。清人周雨塍考证,周潜释音。
淄乘征 清 毕际有 一卷。

[编辑本段]遗迹
韩信岭
韩信岭,当地人又称为韩信宅,在今临淄区齐都镇东北河崖头村西南200米处。汉四年韩信岭遗址(203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相传韩信宫殿遗址就在此处;又传东汉初耿弇破张步,光武帝亲劳其师于此。韩信岭为正方形夯土台基,高4米,边长约300米,占地约9万平方米,四面有三层台级。有西周晚期至汉代的文化层。
墓葬
临淄城自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至秦、汉、魏、晋,为国都或州郡治所凡1300余年,城内外遗迹众多。临淄区境内现存不少姜齐、田齐、两汉齐王的王陵,以及大量有封土或无封土的墓葬。在近五十年发掘的陵墓中,涉及两汉时期的有窝托村汉齐王陵、金岭东汉齐王墓,商王村汉墓,永流、辛店汉墓等。 窝托西汉齐王陵临淄区大武公社窝托村(齐临淄故城西南)南有一座西汉初年的诸侯西汉齐王墓王陵,俗称驸马坟、相公冢。嘉靖《青州府志》认为是战国时人淳于髡墓。覆斗形封土,墓穴为中字形,高32米,南北长200米,东西长250米,占地约24亩。1978年至1980年对此王陵的五个随葬坑进行了发掘。根据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初步推测墓主为齐哀王刘襄(墓室尚未发掘)。五个随葬坑分别为器物坑、殉狗坑、兵器仪仗坑、车马坑、兵器及器物坑,均未被盗掘。共出土礼器、兵器、乐器、仪仗器、生活日用器物12100余件。其中五号坑出土的矩形龙纹铜镜,长114.1cm,宽57.7cm,厚1.2cm,重56kg,是迄今中国出土的最大铜镜。一号坑出土的鎏金熏炉、鎏金花纹银盘、银盒是较为少见的早期金银器。出土的日用铜器和陶器中,有“齐大官”、“齐食官”、“南宫”、“北宫”等成组铭文。 金岭东汉齐王墓1984年至1985年发掘的临淄金岭东汉齐王墓,位于金岭镇乙烯厂区内。封土高10.75米,为砖室墓,全长31.5米,是山东迄今发掘的最大一座砖室墓葬。墓室用砖为长方形或楔形青灰砖。长方形砖一般长48cm,宽25cm,厚12cm;楔形砖一般长48cm,宽30cm,厚12cm。多块砖上有戳记铭文“吕都”。墓已被盗,残存陶质冥器、铜铁器、玉器、玉衣残片等随葬品百余件。发掘者认为墓主是东汉齐炀王刘石。
广固城遗址
广固城遗址位于青州市益都镇西北,尧王山东南。南北长约600米,东西长约800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晋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所建,义熙六年(410年)废,仅存百年,故遗址内存留文物很少。
[编辑本段]国王、郡王及太守
汉代
齐王西汉齐王 姓名 谥号 在位时间 备注
韩信 前203年至前202年 始封齐王,后徙封楚王,再贬为淮阴侯
刘肥 齐悼惠王 前201年至前189年 汉高帝长子
刘襄 齐哀王 前189年至前179年 齐悼惠王太子
刘则 齐文王 前179年至前165年 齐哀王太子,无嗣,国除为郡
刘将闾 齐孝王 前164年至前154年 齐悼惠王子
刘寿 齐懿王 前154年至前131年 齐孝王太子
刘次昌 齐厉王 前131年至前127年 齐懿王太子,无嗣,国除为郡
刘闳 齐怀王 前117年至前110年 汉武帝次子,无嗣,国除为郡
东汉齐王 姓名 谥号 在位时间 备注
刘演 齐武王 无 汉光武帝长兄,建武十五年追谥为齐武王
刘章 齐哀王 35年至46年 刘演长子,建武二年封太原王,十一年徙封齐王
刘石 齐炀王 46年至70年 齐哀王长子
刘晃 70年至87年 齐炀王子,章帝章和元年贬为芜湖侯,国除
刘无忌 齐惠王 90年至142年 芜湖侯晃子,和帝永元二年嗣立为齐王
刘喜 齐顷王 142年至147年 齐惠王子
刘承 147年至206年 齐顷王子,建安十一年(206年)国除
齐相曹参,沛人。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为齐左丞相,以黄老之术治齐九年。惠帝二年(前193年)为汉丞相。 傅宽,魏人。汉初从韩信破齐军,封阳陵侯。齐悼惠王初为齐右丞相、齐相。后为代相、汉丞相。 齐寿,吕后元年在任。 召平,吕后末年在任。吕后八年(前180年)自杀。 驷钧,齐悼惠王后之弟,召平死后为齐相。 袁盎,汉书作爰盎,字丝,楚人。文帝时相齐。 牛抵,景帝末年在任。 主父偃,齐临淄人。武帝元封中相齐。元封三年以罪诛。 卜式,河南人。元鼎中在任。六年(前111年),为御史大夫。 石庆,河内温人,石奋之子。武帝初年相齐,大治,百姓立石相祠。 柳隗,河东人。不知何时。 董并,陈郡圉人。大约光武帝、明帝时在任。 周纡,字文通,下邳人。永平末在任。 杜度,杜陵人。章帝时在任。 丁牧,章帝、和帝之际在任。 曹成,字子壳,扶风人。安帝时在任。 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顺帝、桓帝时在任。 王畅,字叔茂,山阳高平人。桓帝初在任。 桥玄,字公祖,梁国雎阳人。桓帝中叶在任。 [编辑] 齐郡太守文献所载汉代齐郡太守仅二人: 京房,汉昭帝时齐郡太守。此人与着有京氏易传的京房并非同一人。 徐宣,汉末曹操所置齐郡太守。
魏晋南北朝隋
曹芳 (235年至239年、254年至265年在位),魏明帝养子,青龙三年封齐王。景初三年即皇帝位。嘉平六年被司马师所废,贬为齐王。入晋后降封邵陵县公,谥曰厉公。 晋代齐王 姓名 谥号 在位时间 备注
司马攸 齐献王 265年至283年 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弟,过继为司马师之子。
司马冏 齐武闵王 283年至302年 齐献王子,八王之乱中为司马乂所杀,国除。
司马超 306年至311年 齐武闵王子,惠帝光熙元年嗣位。永嘉五年没于刘聪。
司马柔之 晋太元年间至 元兴元年(402年) 南顿王司马宗子。孝武帝太元中袭封齐王,奉司马攸之祀。
司马建之 402年至420年 司马柔之之子。刘裕代晋,国除。
刁薮,勃海饶安人,晋齐郡太守。 崔逞,前秦苻坚时齐郡太守。 王诞,琅邪临沂人,东晋义熙中从刘裕北伐,为齐郡太守。 庞秀之,宋元嘉末为齐郡太守。 胡景世,豫章南昌人,宋元嘉末为齐郡太守,后于庞秀之。 刘怀慰,齐建武中在任。南齐首任齐郡太守。 北魏、东魏齐郡王 姓名 谥号 在位时间 备注
元简 齐顺郡王 481年至499年 文成帝子。
元佑 齐敬郡王 501年至517年 齐顺郡王子。
元温 ?至528年 死于河阴之变。
高洋 齐文宣帝 550年 武定八年正月进位齐郡王,三月进封齐王,五月受禅称帝,建立北齐。
杨暕(604年至618年在位),隋炀帝次子,封齐王,为宇文化及所杀。
[编辑本段]人物
田何,齐国田氏后裔,后徙杜陵,号杜田生。治周易,汉初治易学者多出其门下。 浮丘伯,齐人,治齐诗。弟子有申公、楚元王。 娄敬,齐人。向刘邦提出定都关中、和亲匈奴、徙六国豪族实关中三策,拜郎中,赐姓刘,封建信侯。 淳于意,齐临菑人。汉文帝时名医,为太仓长,世称仓公。 邹阳,齐临菑人。文、景时文学之士。为吴王濞、梁王武门客,有《谏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 辕固生,齐人,景帝时博士,治齐诗。 胡毋生,齐人,景帝时春秋公羊学博士,与董仲舒同业。 严安,齐临菑人,武帝时为丞相史、骑马令。 王朝,齐人。武帝时为右内史(京兆尹),与朱买臣诬陷张汤致其死。 主父偃,齐临菑人,武帝时为中大夫、齐相。 田延年,齐国田氏后裔,汉昭帝时为河东太守、大司农。封阳城侯。 周堪,汉元帝时为光禄勋。师从夏侯胜,治尚书。 楼护,齐人,汉成帝时为王氏五侯门客,历谏大夫、天水太守、广汉太守。新莽封息乡侯。 甘忠可,汉成帝时方士,著有《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江革,字次翁,齐郡临淄人。事母至孝,世称江巨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官至谏议大夫。 左思,齐临淄人,西晋文学家。

⑹ 杨家家谱全部的字辈有哪些

1、重庆合川:永秉必朝廷兴仁可以德世代有贤良忠正刚常泽源本至圭锡涵良佑成均汉校宣台伯海堂照笔明

2、重庆开县: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3、重庆巫山: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学焕文章立念思先泽继承正启芳

4、重庆大足:再政通光国恩卿中良相传登大顺

5、湖北沔阳: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远世代克成

6、湖南龙山: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7、湖南湘乡: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8、四川达州: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9、四川广安:文元朝显达人承先绪善述绍嘉声曾荣昭督庆百代著芳明

10、四川巴中:林朝怀秀贤体忠大友维正其时长发祥世永昌修德泽征宗帮卫祖宗显民洋

11、安徽安庆: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

12、江苏六合: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13、辽宁抚顺: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

14、陕西安康: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15、广东汕尾: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16、贵州毕节: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17、山东临沂: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

(6)淄川永昌童装行扩展阅读:

主要来源: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⑺ 家谱找人


一、张姓来源

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四、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五、主要张姓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张姓六十三宰相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T(?-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O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O。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⑻ 孙氏历代名人不擅长的领域

孙氏主要含义同"孙姓"一样,是指姓氏;另也指未能留下真实姓名的女性历史人物。
"孙"源出有四,姬姓,妫姓,芈姓,子姓。
一 ;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惠孙任卫国上卿,他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二;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田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三 ;楚国有贤臣为敖,字孙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为氏。
四: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名人
1.孙武(生卒不详) 山东菏泽人
兵圣,是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国人,着兵法"十三章"。孙子被推崇为兵法的鼻祖,"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学圣典。
2.孙权(182-252)祖籍 山东
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东汉建安五年,兄孙策病死,孙权继位吴侯、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开始统领江东。他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于赤壁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州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晚年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赋役繁重、刑罚残酷。立嗣之争,孙权也犯下极大错误,多数名臣死于非命。自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幼子孙亮,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孙权病逝后谥号大皇帝,史称东吴大帝。
3.孙中山(1866-1925)
字逸仙,别号中山樵,世称中山先生,广东香山县人。清末,因见国势日衰,民族危亡,乃唤起同志,共组兴中会,为革命救国的团体;后递改为中国国民党,被推为总理。致力革命数十年,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终于辛亥一役,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改国体为民主共和。手创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手着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为革命建国的最高原则。民国十四年逝世于北京,二十九年国民政府颁令,尊为中华民国国父。
江苏沭阳孙牌坊。山东乐安郡,安徽省繁昌孙村镇
字辈排行
安徽
安徽省寿县安丰镇荆塘乡北郢村 (世、首、先、仁、业、长、怀、古、顺、风、前、友、应、远、大、
勤、俭 、宜、致、功)
安徽六安寿县孙氏士克祖家传,多方以志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长年
安徽潜山、舒城孙氏修齐常吉庆,诵读裕经纶,志事诒芳远,继述一举成,东安鸿业绍,联合骏猷新,德必绳先祖,谟希淑乃身,建功徙养正,立纪本敦伦,品欲谐金玉,名思美凤麟,善良为国宝,忠信作儒珍,步武承隆运,光荣复富春,迪前同服佩,昌后协恭寅,百代徵详发,兴怀续起人
安徽合肥孙氏文法万子人时嘉宗继日启光欲作述大本务敦实爱敬尚从先修齐定世传正家思效祖立志学前贤言行必信果忠勇智义全华夏建伟业宁宇奏凯旋
安徽孙氏一支国志永兆宏时来润寿长家隆承福庆元善启……
(孙长荣)整理
山东
1、般阳孙氏(般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旧称):古般阳孙家大庄,现为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十五世至二十六世辈份用字为覃、惟 、凝、即、肈 、启 、丰、 宁、 崇、、 振 、方 、成。部分字辈已用国标简化字,如:肇字辈也用"兆"字,启字辈也用"启"字,豊字辈也用"丰"字,寕字辈也用"宁"字,书字辈也用"书"字,义字辈也用"义"字。
般阳孙氏家谱行辈用字,十世前行辈用字较乱,从十一世敬遵前谱,行辈用字如下:
11允 12聿 13洵 14爰 15覃 16惟 17凝 18即
19肇 20启 21豊22寕 23崇 24振 25方 26成
27令 28绪 29延 30绍 31代 32遇 33文 34明
35诗 36书37礼 38义 39仁 40德 41昌 42宏
2、山东临清孙氏字辈:进烈甲月庆合长振兴中华文武连瑞金光海秀占居玉树英杰善良!因为和东北迁移到北京的一些人见面后~双方长辈商议以后~~从振字辈以后有点差异~合仁找到远方家人长龙找一个高人算出~{振兴中华金光海秀占居玉树文武连瑞英杰善良}20个字居中命名。五行生克。数理吉凶有所变更~
振兴中华为(振新伟华)
文武连瑞为(琰培连瑞)
金光海秀为(绍爱海茂)
占立玉树为(鹤传钰勤)
英杰善良为(英褀彩祥)
3、现在山东临清孙氏字辈如下:进烈甲月庆合长振新伟华琰培连瑞绍爱海茂鹤传钰勤英褀彩祥.
4、山东济南孙氏字辈:"永衡玉红加贤庆兆培长振"。
5、山东济宁映雪堂孙氏字辈:"( 隆) 德( 宏) 进(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庆)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声、懿典炳著、文哲荣增、兴祖存念、永恒长春"
6、山东临沭县孙氏字辈:佰朝开宝克(成)希尧舜禹
7、山东邹城望云孙氏:字辈:"人生祖为史 乘德羽善计 兴玉宝克勇 光大先世业"。
8、山东惠民孙氏:堂号:裕后堂;字辈:"崇克希家有,应允永可守,所以维由道,遵之方长久"。
9、山东莱西孙氏:十六世为德、章字辈,十七世为宝、锡、希字辈,十八世为文字辈。
10、山东莒县孙氏字辈:始祖孙桂,洪武年间自山西迁至龙口,后迁到莒县果庄乡孙家庄村,有家谱现存,十六世(天)(克),十七世(明)字辈,自十八世排辈取字为"玉(东、年、先)瑞(士)兆(作,策)彦(德)祥(建),方(迎、松)政文安良,孝友承家道,世德永宏昌"。
11、山东即墨孙氏字辈:堂号:诒谋堂;自十八世起依次辈份为"正德方立,成仁志中,振先启玉,清兆日同"。
12、山东即墨东夼孙氏字辈:"咸晋,立业(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绍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
13、山东高密孙氏字辈:"树烈增镇永林焉基鉴清荣照堂钜润修善克家声"。
14、山东汶上孙氏字辈:"光任树东然,道德传宜训,敦宗纪万春,桂颜庆祥云"。
15、山东新泰孙氏字辈:"京东乙光,民志继士,亭玉维迎德,家庆绍征祥,相传繁衍盛,万代保安康"。
16、山东邹平孙氏字辈:"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照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注:特许沿用孔氏家族字辈。
17、山东夏津孙氏字辈:"耕 读 传 训 远 忠 厚 延 绪 洪 龙飞泽华宇 国泰永久常 "。
18、山东夏津孙氏字辈:"家声显振宗绪恒昌丕莫兆庆令德延祥"。
19、山东寿县孙氏字辈:"士克祖家传多方以自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长年"。
20、山东烟台芝罘孙氏字辈:"克培鸿绪谟烈维新懋昭乃德祖述功恒"。
21、山东烟台莱山孙氏字辈:"怀星日起,希维永秀,丕振世德,万年吉昌,家衍余庆,积善乃光"。
22、山东烟台牟平孙氏字辈:"廷光应守,万世永昌,文盛德茂,承继耀隆,培芝植兰,庭秀联芳,忠孝余庆,绍绪益良。"
23、山东蓬莱孙氏字辈:"乃士新从正大仁志导成良忠厚家业喜书继世长"。
24、山东沂水孙氏字辈:"烈培玉洪(潇)树"。注:按"金木水火土"循环启字。
25、山东峄阳孙氏字辈:"毓肇葆承茂景晋中启延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
26、山东商河、济阳孙氏字辈:"廷好振德,淑申延瑞"。
27、山东般阳孙氏字辈:"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启丰宁崇振方成令绪延绍代遇文明诗书礼义仁德昌宏"。
28、山东泰安孙氏字辈:"万(凯)士(尚)承(业)秀(布)凤(开太)维(如松)文(玉佃)佩(志同西丙)景(学绍周清)兆(宜)绪(辉)东(乾航)迎(坤吴)发(奎)强(亮)立(恩)义(相)文(荣)安(耀)瑞(宣)来(秦)顺(巨)昌(康)高(南)贵(岳)圣(恒)贤(秋)苏(品)通(美)权(尊)常(量)北(举)地(善)和(余)泽(利)嗣(坚)慧(贞)众(延)望(黄)"。
29、山东泰安岱岳区孙氏字辈:覃(谐音,13代)佩永继,兆启丰宁,重振方圆(共24代)
30、山东德州孙氏字辈:"少晓寿丙加传长"。
31、山东德州抬头寺乡白桥村孙氏字辈:"吉福维德奉敬守法"。
32、山东单县黄岗镇后孙店村孙氏字辈:中、家、传、道、立、守、开.........附近周边三村村民姓氏均姓孙。清乾隆年间兵部尚书刘峨题词孙氏先辈墓碑被挖掘出土。

⑼ 杨家字辈怎么排

一、重庆合川:永秉必朝,廷兴仁可,以德世代,有贤良忠,正刚常泽,源本至圭,锡涵良佑,成均汉校,宣台伯海,堂照笔明。

二、重庆开县: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三、重庆巫山: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学焕,文章立念,思先泽继,承正启芳。

四、重庆大足:再政通光国恩卿,中良相传登大顺。

五、湖北沔阳: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远世代克成。

六、湖南龙山: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七、湖南湘乡: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八、四川达州: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九、四川广安:文元朝显达人承先绪善述绍嘉声曾荣昭督庆百代著芳明。

十、四川巴中:林朝怀秀贤体忠大友维正其时长发祥世永昌修德泽征宗帮卫祖宗显民洋。

十一、安徽安庆: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

十二、江苏六合: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十三、辽宁抚顺: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

十四、陕西安康: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十五、广东汕尾: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十六、贵州毕节: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十七、山东临沂: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

十八、广东凤湖:淑骘允宗庆英天以志必元仲祺肇昌鸿基乃益辟贤良善克承勋业渐盈积俊杰列朝邦芳声昭世德。

⑽ 张家出名的人物

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与淄川永昌童装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资范童装加盟店最少需要多少钱 浏览:877
男士内裤最贵的多少钱 浏览:120
山东哪有童装批发 浏览:291
zara衣女针织多少钱 浏览:844
参加童装订货会总结和感想 浏览:165
欧美几何格子衬衫新款 浏览:189
外贸儿童品牌裤子厂家 浏览:261
选裤子一般腰围大多少好 浏览:850
长款短袖旗袍长度到哪里 浏览:889
边防武警徒手制服持刀歹徒 浏览:629
旗袍设计灵感 浏览:380
南极人的睡衣质量好吗 浏览:398
lee牛仔裤男长裤批发 浏览:930
十大潮牌品牌帽子 浏览:259
为什么女生一直提裤子 浏览:144
女式西装要系皮带吗 浏览:399
植鞣革皮带上色的好还是原色的好 浏览:940
什么裤子搭空军一号好看 浏览:844
帽子深灰好看 浏览:55
帽子说课稿 浏览: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