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最属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民俗性。从舞蹈功能的角度,将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分属五大类,即:节令习俗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如自娱自乐、社交择偶、健身竞技、表演卖艺等);礼仪习俗舞蹈(如在生育礼、成人礼、婚礼、寿礼、丧礼、祭礼、兵礼等礼仪活动中进行的舞蹈;信仰习俗舞蹈(如在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原始宗教、民间俗信活动中跳的舞蹈);劳动习俗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中,形成非常复杂的交叉混沌的多功能现象,其属性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因此,以下的分类介绍,都以舞蹈的主要属性为依据归类,以求更恰当的凸现其文化内涵。
节令习俗舞蹈
鼓子秧歌--《山东卷》
广泛流传在山东省商河、惠民、樊陵、陵膘、锡信、酒锡、邑等县市。在每年的新春佳节和重大节庆活动中表演。
鼓子秧歌的角色民间称"伞"、"鼓"、"棒"、"花"四种。前三种都是以手持的道具命名,"花"即女角。伞的勤作圆润舒展,挺拔有力;鼓的动作大起大落,粗犷凝重;
棒的动作快捷活泼,干净利落;花的动作既风火有力,又轻盈飘逸。
鼓子秧歌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至少在明朝嘉靖时已有流传。
朝鲜族"农乐舞"--《吉林卷》
"农乐舞"流传在东北地区朝鲜族聚居地,是深受朝鲜族喜爱的代表性舞蹈。主要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表演。其它欢庆场合也用。舞蹈以"舞手鼓"和"甩象帽"为其主要特色。舞手鼓者动作丰富,舞姿似骑马射箭,生气勃勃;甩象帽者以颈部为轴,转动头戴的象帽顶上的飘带轴,以最长可达12米的飘带在舞者周身如车轮般飞舞,令人眼花缭乱。农乐舞队一般约60人,活动时高举写着"农者天下之大本"字样的农旗,表明了农业舞以农为本、以农为乐的宗旨
哈尼族"帽子舞"--《云南卷》
"帽子舞"流传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是哈尼族支系v尼人在"秋千节"、"竹笋市"、"稻种节"时跳的节令习俗舞蹈。跳时男女围圈,人数不限。男子边击乐伴奏,边配合女子变换队形。舞蹈以女子为主,她们手持造型别致的帽子,忽而前伸旁划,忽而在头上方盘旋,双膝微颤着,灵活地跳动。整个舞蹈挥洒自如、活泼大方。
醒狮舞--《广东卷》
醒狮舞是狮舞的品种之一,主要流传在中国南方广东等地,以及海外华人的聚居区。每逢节日或庆典中舞动,以喻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醒狮舞动作风格独特,表演细腻传神,其表演时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采青"--
人们将青菜和红包(酬金)绑在一起。放在地面(地青)或挂在高处(天青),让舞狮者采摘。并设置各种障碍,借以检验表演者的智慧和功夫技巧。虽然有的青采起来困难重重,但是艺高人灵的舞狮者最终能把"青"采到手,引发出观众震天的喝彩和热烈的掌声。
高跷秧歌--《辽宁卷》
高跷秧歌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而流传于辽宁省南部的高跷秧歌是其优秀品种之一,是庙会和迎春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当地百姓有"喇叭(唢呐)一响,浑身发痒;锣鼓一敲。乐得蹦高。"的民谣,钟爱之情可且一斑。
辽南高跷秧歌角色众多。主要有"头跷"、"二跷"、"渔翁"、"老妪"和生、旦、丑。表演形式有"街趟"、"架象"、"大场"和"小场"。"街趟"是走街时表演的群舞;"架象"寓意"太平有象",是表演叠罗汉的群体造型形式;"大场"是在场地上表演的群舞,气氛火爆热烈;"小场"富有情节性,多以男女爱情为表现内容,表演充满趣味,生活气息浓郁,最受百姓喜爱。
新疆舞--《维吾尔族卷》
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
新疆的舞蹈风格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格。从今天的新疆舞蹈中可以见到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弹指的动作。另外,昂首、挺胸、立腰也是新疆舞蹈的基本造形,能够显示女性婀娜的体态线条。男女成对的表演比较常见,女性的舞姿优美舒展,男子的舞姿矫健有力。
❷ 百老汇中的穿西装,拿着拐杖,戴帽子的舞蹈叫什么名字
爵士舞
爵士舞是一种集芭蕾舞、现代舞、African Dance、Show Dance、Theatre Dance、Social Dance 和 East Indian Folk Dance 於一身的「多元表演舞蹈」,因此独具特色、别树一格。爵士舞蹈及音乐源於美国,带有浓厚的黑奴文化背景。直到二十年代 「爵士」直卷各地,人人争相学习。跳爵士舞需要有扎实的基本贯通,加上心灵身体的全情投入才能把精髓表现出来。
爵士舞蹈是非洲舞蹈的延伸,由黑奴带到美国本土,而在美国逐渐演进形成本土化、大众化的舞蹈。非洲的黑人由於受到长达约三百年的奴隶交易,使得他们被遣散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在新环境,新生活中过著暗淡悲惨的奴隶日子,虽在这种痛苦的情况中,仍然未忘记他们的音乐与舞蹈。无论在人生的喜、怒、哀、乐或拜神的集会裏,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唱起故乡的歌曲,大跳其民族舞蹈,於是久而久之乃逐渐变成喜气洋洋、都巿型的音乐和舞蹈。又因他们不断的创新,发明新舞步,逐渐地美国人对这些充满韵律节奏感的黑人舞蹈感到兴趣。
爵士舞於二十世纪早期因循爵士乐自然伴随而演进下来,最早的爵士舞蹈是由黑人的社交舞配上爵士音乐来表演的,盛行於美国南方的乡下,特别是纽奥良城的一些业余舞者,他们会在聚会上或俱乐部的场所表演爵士舞蹈。到了一九一七年,当时的流行舞者顺著歌词的意思来表演,有一位叫班顿欧尔斯崔(W. Benton Overstreet)写了一首歌叫 “The Jazz Dance”,而这首歌裏的 “Jazz Dance” 就变成爵士舞蹈的永久代名词,爵士舞的名称就此产生了。
当爵士舞以「舞曲」的形式出现后,那些黑人、白人的舞蹈家将基本步伐加以改良及变化,此外又启发后进者的创新灵感而增加了臀部的摆动,肩部的抖动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独立动作。
随著一九二零年纽奥良的黑人们开始演奏其爵士音乐以来,就流行许多以混会体方式的摇滚型舞蹈,如查尔斯登舞(Charleston)、西迷舞(Shimmy)、琳蒂舞(Lindy)等均盛行一时,后来更由於布吉乌吉(Boogie-Woogie)的诞生,在舞蹈的型式上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从以往一向拥抱的舞蹈,改变成一种舞者与舞伴分开来对跳的吉特巴(Jitterbug)。
一九三零年代后半期至四零年代,爵士舞演化成有三种类型的表现方式:第一种是具有强烈古典芭蕾味道的现代爵士舞,第二种是受了黑人及拉丁舞蹈影响的爵士舞,而最后一种是掺杂了诙谐音乐及踢踏的混合爵士舞。尽管当时爵士舞是如此的风靡,但是在一九四零年代后期却开始走下坡,因为新的爵士音乐取代了过去大的爵士乐团,它的音乐节奏因太复杂,无法配合舞蹈,再加上留声机的发明,和政府(美国)向舞场徵收的重税,使得不少曾风光一时的舞蹈俱乐部相继停业。
虽是老式型态的爵士舞蹈衰退,但正好也代表了一种承先启后的仪式。基於美国是一个民族的大熔炉,所以新的爵士舞也具有非常高的融合性;它把老一代的爵士舞步和一九五零、一九六零、一九七零时代风靡一时的新舞步掺杂一起,更承大众传媒的兴起,带动了爵士舞的兴盛。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爵士舞蹈,它保留了过去切分音乐(*见注)的旋律,肢体的抛掷或独立运作的特性,但是它不只是用爵士音乐来表演,它也可配合流行音乐、蓝调音乐、摇滚音乐或是的士高音乐来演绎。现今的爵士舞蹈,具有很大的包融性和很强的可塑性,并可以随时吸收最流行的音乐和舞蹈的特性,也正因如此,爵士舞极具娱乐性并为大众所欢迎及接受。
爵士舞在香港的发展
爵士舞在香港主要用於舞台的表演形式,典型例子有郭富城、郑秀文等。以郭富城为例,其歌曲如「狂野之城」、「纯真传说」和「唱这歌」都是运用了爵士舞去加强舞台的表现效果。
爵士舞的特色
另外,在演唱会或MTV中看见的伴舞,也是爵士的一种——现代爵士舞(Modern Jazz),以一群人合作的表演爵士舞大致可分为传统爵士舞和现代爵士舞 (Modern Jazz)。前者规限和要求较多;后者就限制较少,所以自由度较大,舞步变化多,以配合音乐节拍为主。
注: 切分法(Syncopation)-- 通常小节中的强弱顺序,大都由拍子记号清楚的规定下来,但为了使拍子产生变化,可以改变强音的位置,也就是暂时将正规小节中的重音位置,移动到其他拍子上。当韵律改变了正常的强拍变弱拍或休止或没拍子,则这种韵律就是被切分了(syncopated),而这种使拍子产生变化的方法就称为「切分法」。当强拍落在非预期的切分韵律时,动作就变得非常刺激和兴奋;它也就是重音的改造,而且也是爵士乐的基础。
❸ 民间舞蹈的民俗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最属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民俗性。我们从舞蹈功能的角度,将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分属五大类,即:节令习俗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如自娱自乐、社交择偶、健身竞技、表演卖艺等);礼仪习俗舞蹈(如在生育礼、成人礼、婚礼、寿礼、丧礼、祭礼、兵礼等礼仪活动中进行的舞蹈;信仰习俗舞蹈(如在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原始宗教、民间俗信活动中跳的舞蹈);劳动习俗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中,形成非常复杂的交叉混沌的多功能现象,其属性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因此,以下的分类介绍,都以舞蹈的主要属性为依据归类,以求更恰当的凸现其文化内涵。
节令习俗舞蹈
鼓子秧歌--《山东卷》
广泛流传在山东省商河、惠民、樊陵、陵膘、锡信、酒锡、邑等县市。在每年的新春佳节和重大节庆活动中表演。
鼓子秧歌的角色民间称伞、鼓、棒、花四种。前三种都是以手持的道具命名,花即女角。伞的勤作圆润舒展,挺拔有力;鼓的动作大起大落,粗犷凝重;
棒的动作快捷活泼,干净利落;花的动作既风火有力,又轻盈飘逸。
鼓子秧歌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至少在明朝嘉靖时已有流传。
朝鲜族农乐舞--《吉林卷》
农乐舞流传在东北地区朝鲜族聚居地,是深受朝鲜族喜爱的代表性舞蹈。主要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表演。其它欢庆场合也用。舞蹈以舞手鼓和甩象帽为其主要特色。舞手鼓者动作丰富,舞姿似骑马射箭,生气勃勃;甩象帽者以颈部为轴,转动头戴的象帽顶上的飘带轴,以最长可达12米的飘带在舞者周身如车轮般飞舞,令人眼花缭乱。农乐舞队一般约60人,活动时高举写着农者天下之大本字样的农旗,表明了农业舞以农为本、以农为乐的宗旨
哈尼族帽子舞--《云南卷》
帽子舞流传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是哈尼族支系v尼人在秋千节、竹笋市、稻种节时跳的节令习俗舞蹈。跳时男女围圈,人数不限。男子边击乐伴奏,边配合女子变换队形。舞蹈以女子为主,她们手持造型别致的帽子,忽而前伸旁划,忽而在头上方盘旋,双膝微颤着,灵活地跳动。整个舞蹈挥洒自如、活泼大方。
醒狮舞--《广东卷》
醒狮舞是狮舞的品种之一,主要流传在中国南方广东等地,以及海外华人的聚居区。每逢节日或庆典中舞动,以喻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醒狮舞动作风格独特,表演细腻传神,其表演时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采青--
人们将青菜和红包(酬金)绑在一起。放在地面(地青)或挂在高处(天青),让舞狮者采摘。并设置各种障碍,借以检验表演者的智慧和功夫技巧。虽然有的青采起来困难重重,但是艺高人灵的舞狮者最终能把青采到手,引发出观众震天的喝彩和热烈的掌声。
高跷秧歌--《辽宁卷》
高跷秧歌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而流传于辽宁省南部的高跷秧歌是其优秀品种之一,是庙会和迎春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当地百姓有喇叭(唢呐)一响,浑身发痒;锣鼓一敲。乐得蹦高。的民谣,钟爱之情可且一斑。
辽南高跷秧歌角色众多。主要有头跷、二跷、渔翁、老妪和生、旦、丑。表演形式有街趟、架象、大场和小场。街趟是走街时表演的群舞;架象寓意太平有象,是表演叠罗汉的群体造型形式;大场是在场地上表演的群舞,气氛火爆热烈;小场富有情节性,多以男女爱情为表现内容,表演充满趣味,生活气息浓郁,最受百姓喜爱。
新疆舞--《维吾尔族卷》
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
新疆的舞蹈风格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格。我们从今天的新疆舞蹈中可以见到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弹指的动作。另外,昂首、挺胸、立腰也是新疆舞蹈的基本造形,能够显示女性婀娜的体态线条。男女成对的表演比较常见,女性的舞姿优美舒展,男子的舞姿矫健有力。
❹ 张学友《头发乱了》MTV中的舞蹈是什么舞蹈
草帽舞
“草帽舞”,是以生活用品为道具的舞蹈,乡土气息极浓。
“草帽舞”是青年人爱跳的舞蹈。草帽,既是白族人民的生活用具,也是白族人民的装饰品之一,心灵手巧的白族妇女常在草帽上装饰各种彩带和花朵。人们在日常劳动或参加节日活动时都要戴上草帽防晒或取下草帽用来扇凉,根据这一生活习惯,人们逐渐发展、变化出十多种舞草帽的动作,同时还有用草帽拍击脚部,从而又变化出“单脚跳拍”、“双脚跳拍” 等舞姿和技巧。舞时,右手持草帽,随步法甩动草帽,肩部前后摆动,腰部亦随之而动,优泼优美。
❺ 古代墨西哥“哈拉拜舞”是如何演绎的
古代墨西哥“哈拉拜舞”在表演时,女舞者身穿土布制成的大舞裙,男子穿传统服装,头戴宽沿大草帽,舞蹈时,将帽子变成道具或放在地上,或用帽子遮住青年男女的面颊。帽子是哈拉拜舞的重要舞具,因此,哈拉拜舞也称做“帽子舞”。
❻ 墨西哥哈拉拜舞起源于哪几种舞蹈
哈拉拜舞是西班牙的踢踏舞、霍达舞与墨西哥当地土著人的舞蹈结合的混合舞蹈。“哈拉拜”这一词意为“糖浆”,哈拉拜舞可能是一种甜美柔和的舞蹈。舞蹈表演形式是青年男女的对舞,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过程。舞蹈动作多为踢踏舞步,手臂动作不多。表演时,演员脚穿带有鞋钉的舞鞋,舞蹈时点踏出悦耳的节奏,舞蹈音乐是34拍和68拍。女舞者身穿土布制成的大舞裙,男子穿传统服装,头戴宽沿大草帽,舞蹈时,将帽子变成道具或放在地上,或用帽子遮住青年男女的面颊。帽子是哈拉拜舞的重要舞具,因此,哈拉拜舞也称做“帽子舞”。
❼ 傣族舞蹈的特点
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
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7)板凳舞帽子舞扩展阅读:
傣族舞蹈的分类
1、蝴蝶舞
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2、斗笠舞
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3、鸡舞
傣语称“戛该”。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儿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4、十二马舞
傣语称“马西双”,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潞西县等地。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❽ 一年级六一儿童节舞蹈,求推荐
应该跳一些可爱的,火爆的,主角是小朋友!记住哟!如爸爸去哪儿,小苹果,倍爽儿等,自己决定,加油!坚定些,支持你!!!
❾ 简单的舞蹈教学视频、
建议你看一下李孝利的《TOC TOC TOC》,我们在元旦汇演的就时候就跳得这个,同学们反映挺热烈的,而且演出服也很好弄,那种帽子随处都有卖,然后是宽松的白衬衣,各自弄各自的风格,切忌不要重复,黑色的舞蹈裤,再加一双现代舞鞋,OK!舞蹈你可以跟网上教学的跳,动作不难,不过要跳齐,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