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童装大全 > 卓别林帽子舞动态图

卓别林帽子舞动态图

发布时间:2022-05-04 04:38:02

㈠ 请问穿西装,带帽子,拿拐杖的是什么舞谢谢

应该是: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

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
高帽和手仗是初期舞台式爵士舞常用的道具,但舞台式爵士舞也不只局限於这样。舞台式爵士舞有一种炫耀的风格,随著切分的爵士音乐伴奏显出摇摆的特质。 舞台式爵士舞紧随百老汇的歌舞剧之演变。 从1920年代的灿耀目的轻松娱乐发展至1940、1950年代小心经营和结构紧密的歌舞话剧。 在1920、1930年代时,爵士舞和踢躂舞往往只是歌剧剧情以外的一些小插曲。
1920年代的「舞蹈总监」(“dance directors”)很多对舞蹈一窍不通,他们只懂挑选面孔甜美的女子做表演者;但到了1930年代中期,「编舞者」 (“choreographers”)开始取缔这些「舞蹈总监」。 佐治.白兰治(George Balanchine)是首位在百老汇用「编舞者」这名称的人;他也是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创办人和编舞者。 芭蕾舞是首种对百老汇有重要影响的艺术舞种,它的成功鼓励了后期认真地利用爵士舞元素来作舞蹈编排的尝试。 白兰治的经典作包括1936年,与踢躂舞舞者香比.夏巴(Herbie Harper)编成的「第十街的屠杀」(“Slaughter on Tenth Avenue”)。
自1930年代中,百老汇已不再是随便凑成的爵士舞、踢躂舞和女子歌舞团(chorus line)的欢娱节目那麼简单,而是要求用正式受过舞蹈技巧训练的舞者。这种新的舞台式爵士舞之兴盛,可归功於四位杰出的舞者/编舞者:积.高尔(Jack Cole)、谢龙.罗宾士(Jerome Robbins)、麦.马图(Matt Mattox)和宝.科司(Bob Fosse)。
积.高尔(Jack Cole, 1911 - 1974)被誉为「美国爵士舞之父」 (Father of American Jazz Dance),是舞台式爵士舞发展的重要人物。 高尔是现代舞出身,后来才决定向商业舞蹈事业发展。 他是一个自律性很强的舞者,而且对他的舞蹈员之要求也十分苛刻;常有打骂的情况。 他在1942年把混合了东印第安舞蹈及美国哈林社交舞的动作,以爵士乐的摇摆节奏首次显现於观众目前(高尔称之为「城市的土风舞」,“Urban Folk Dance”)。 高尔於百老汇和电影的编舞作品多不胜数,例如:“Magdalena,” “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 “Cover Girl,” “The Merry Widow,”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Les Girls” 等。 高尔更培育了好几位舞蹈影星,如米芝.姬罗(Mitzi Gaynor)、妮妲希华斯(Rita Hayworth)、云.慧顿(Gwen Verdon)等;并为女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及珍.罗素(Jane Russell)等设计舞步。 就连舞蹈界名人占.基利(Gene Kelly)和麦.马图(Matt Mattox)也跳过高尔的作品。
谢龙.罗宾士(Jerome Robbins, 1918 - 1998)在美国纽约出生,父母亲为俄罗斯和犹太血统的移民。 他年轻时主攻芭蕾舞,另外也有研习现代舞和西班牙舞。 於1944年编创了音乐剧「锦城春色」(“On The Town”),并开始了他在百老汇当舞蹈总监的生涯。 於1951年在「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给世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舞码如两主角跳的 “Shall We Dance”。 及后於1956年为音乐剧「锦绣年华」(“Fiddler on the Roof”) 和1957年的「梦断城西」(“West Side Story”)编舞,后者更被视为舞蹈界和音乐剧电影的经典。 罗宾士毕生羸得多项殊荣,包括五个当努臣奖、五个东尼奖、两个奥斯卡金像奖和壹个艾美奖。 他的主要建树在於把芭蕾舞带进商业舞台,又把芭蕾舞和其他舞蹈溶汇,并透过音乐剧使其普及化。
麦.马图(Matt Mattox, 1921年出生)有很强的芭蕾舞底子。 在1948年马图得到积.高尔的赏识,聘请他参与百老汇制作“Magdalena”;这也开始了高尔和马图的七年合作关系,直接影响到马图由芭蕾舞转投向爵士舞(所以有说马图到了28岁才真正开始研习爵士舞)。 他在1946至1953年间活跃於荷李活,参与的著名电影作品包括:“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 Bandwagon”。 马图除了为电影及音乐剧编舞外,更在1950与1960年代为电视节目编舞而声名大噪。 马图的舞蹈融合了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和踢踏舞;他的舞动节奏和步法很多也源自踢踏舞的训练。 他曾称自己的风格为“freestyle”, 因为他相信透过舞蹈表达情感和故事的时候需要极大的自由度。 马图在舞台式爵士舞的孕育期时,设计了一套帮助舞者训练爵士舞的技巧;而其中强调及贯彻融合爵士舞独有元素 – 身体部位独立动作和强劲有序的节奏感,奠定了他作为爵士舞大师的地位。 马图桃李满天下,除了在美国14年的教学及发展外,他更於英国和欧洲多国有深远的影响,而近年他则在法国定居。
宝.科司(Bob Fosse, 1927 - 1987)自13岁已开始四处巡回表演,15岁开始尝试编舞。 他首於1953年在两部电影中(“Give A Girl A Break”, “Kiss Me, Kate”)以舞蹈亮相。 自1954年开始为多部百老汇制作编舞,包括 “The Pajama Game”(1954)、“Damn Yankees” (1955)、Sweet Charity (1966)、Pippin’ (1972)及 “Chicago” (1975) 和1977年的“Dancin’”。科司建立了一套容易让人识别的爵士舞风格,其中带点愤世嫉俗和有著嘲讽的性别强调。 圆边帽、鱼网丝袜、手仗和椅子是他的舞蹈标记。 他的舞蹈动作强调身体部位独立活动,也酷爱以手(势)来舞动(他称之为「手的芭蕾」, “Hand Ballet”),动作微细而讲究。 1972年的电影“舞厅”(“Cabaret”)正是科司风格的表表者。 (有说科司深受麦.马图的舞蹈风格影响;他俩对身体部位独立动作同样讲究。) 科司的私生活颇糜烂;1979年他的电影作品「浮生若梦」(“All That Jazz”),部份是根据他的一生而编写。 科司的遗孀(Gwen Verdon)及他的密友(Ann Reinking)合作制成音乐剧「科司」(“Fosse”, 1999)向这位舞蹈界奇才致敬。
其他的百老汇歌舞剧如米高.班尼(Michael Bennett)於1975年的「平步青云」(“A Chorus Line”)十分受欢迎,赢取了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更是百老汇持续长久的音乐剧之一。 「平步青云」褒扬百老汇舞者所需的舞蹈风格 – 强悍的爵士舞、踢躂舞、炫目花巧的芭蕾舞和表演的技巧和功架。 另外,1980年代出色的歌舞剧如「猫」(“Cats”, 1981)和「歌与舞」(“Song and Dance”, 1982)等也给舞台式爵士舞一些表现的机会。 到了21世纪以舞蹈为主的音乐剧似乎有个新趋向,两出成功的制作皆用上流行曲或录制的音乐。 在“Contact” (2000) Susan Stroman 创意地用上了多首录音的古典和流行曲,而著名编舞Twyla Tharp於“Movin’ Out” (2002) 则以流行音乐人Billy Joel的作品为材料。

㈡ 资深戏精卓别林为什么一直戴着那顶帽子

说起“摩登时代”( Modern Times )你会想到什么?

罗思坦说过,“黑白照片,相对于彩色照片,具有一种需要观看者自己诠释的抽象品质。色彩增加照片的画意性质,有时却会妨碍摄影者想传达的纯粹而真实的信息。”

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钟表的指针缓缓指向清晨六点,影片开始。

一群羊争先恐后的涌入,与工人们鱼贯而入的场景剪辑在一起。

巨大的隐喻产生了:工人们就好比是这些毫无生气的牲畜,被人摆弄,被人操控,像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的到处瞎撞,但是细心的你请看一下图片,在工厂里的工人全都带帽子。

但是全剧中没有一个人和卓别林戴一样的帽子,这也是卓别林非常聪明的拍摄手法,就是让自己的特点与众不同,才能让人记住。而这一顶礼帽的来头可不小,确切的名称应该叫做“ tHE Bowler Hat ”,在美国,人们也叫它“ the Derby Hat ”。它也是大萧条时期最为经典的服饰配件。

要说到 BOWLER HAT ,还要从维多利亚时期19世纪中期的英国开始,当时礼帽在伦敦慢慢的流行起来,当时的一位贵族 Edward Coke 希望有一顶礼帽可以很扎实,用来他在户外活动或者狩猎的情况下,对头部有一定的保护。当时他就找到了如今伦敦最著名也是最古老的帽子店 LOCK&CO 为它制作这样一顶帽子。帽冠由椭圆形的硬质材料制成(说它是一顶好看的头盔不过分吧),帽檐的四周边缘处向上卷曲,在交界处会配有丝带。

之后经过Edward Coke的反复测试,他自己也非常认可这顶帽子。后来更多的人们发现BOWLER HAT不仅拥有良好的实用性,它的风格样式也非常受到人们的喜欢,并迅速的普及到了更广的人群中,这一变化使得它也贯穿了英国的整个阶级制度,因为当时的英国只有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才会佩戴帽子。自20世纪初以来,英国的铁路工人就一直穿戴它,以保护他们在工作头部不受影响。

如今 BOWLER HAT 仍然是 LOCK&CO 店里做畅销的款式之一,购买它的人也仍然是心底始终珍藏和怀念那一个时代的人。那可能是最好的摩登时代,也是最好的默片时代。

Lockhatters Town Coke 约3,000人民币

提起帽子你是不就能想起 hat

最多再想起个 cap

每个帽子也都是有自己的名字的

费多拉帽是绅士们眼中帽子界的首选。无论是在老电影里看到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带着一顶由软毛毡做的绅士帽还是在老照片中看到贵族绅士们头戴做工讲究的费多拉帽,费多拉帽的地位和魅力一直都经久不衰,绵延不绝。

Michael Jackson

因为帽子材料的呢叫做 Fedora ,所以以它作为原料制成的帽子也就叫做费多拉帽。记忆中往往会和美国老派绅士、芝加哥黑帮以及私人侦探的形象联系到一起。

裘德洛

最初的 Fedora 是由女帽演变而来,到1970年代,是老爷爷的标配。到了好莱坞黄金时代时, Fedora 几乎是所有经典电影男主的标配。 Michael Jackson 、 Jude Law 、 Johnny Depp 都是费多拉帽的信徒。新生代的 James Bay 更是以此为鲜明的个人标志,从不摘下。

德普

典型的 Fedora 帽子高11-12公分,有大约3-4公分的帽檐,顶部还有一个被“捏”过的标志性水滴形凹陷造型。 Fedora 的样式有很多变化,主要看这三个地方:锥度、帽檐及绑带。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锥度、帽檐的绅士帽来配合我们的脸型。长脸宜选宽边帽;圆脸及方脸适合窄边。

因为整体风格偏美式,在搭配上除了适合与西装一起搭配外,偏美式休闲也可以 hold 住。在单品的搭配上,与风衣和毛呢大衣搭配,气场瞬间暴增,两米八气场不再是传说。

Trilby 是 Fedora 的近亲,又被成为爵士帽,是 Fedora 帽的英国变种款,顶部与费多拉帽几乎一模一样,区别在于边缘比其窄,佩戴时后沿常常翻起,相比起严肃的费多拉帽更多了一些俏皮与活泼。 Trilby 的窄帽檐更适合浅浅的戴在头上,有一种非常随意和阳光的感觉。短脸的、头较小的人更适合佩戴。

007

Trilby 来源于19世纪末的文艺作品。当时,腐国讽刺画报《 PUNCH 》的撰稿人乔治?杜?莫里耶的小说《 Trilby 》被改编成戏剧,讲述一个叫做 Svengali 的音乐家用催眠把一位无名的绘画模特,变成著名歌手的故事当时,这部戏里主角所戴的 Trilby 。不出意外地迅速流传开。甚至蔓延到了赛马场,直至1920年代末, Trilby 成为了赛马服的标配。

在费多拉帽的变种源流中,除了“软化版”的 Trilby ,还有“硬汉”版的 Homburg ,中文花名――汉堡帽。在外形上区别于费多拉帽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向上飞的帽檐,看上去飞扬跋扈,霸气外露。

其帽顶呈凹形,帽缘上翻,是一种硬质毡帽,源于19世纪的德国民族服装,传统帽款往往会在边沿包有缎带,并在一侧插上几片小羽毛。在20世纪初期由英王爱德华七世传入英国,瞬间征服英国的上流社会。成为当时银行家、政客等男士的标配。

到了1930-1940年代,这种高大上的毡帽成了黑帮们的标准着装――帽子不插羽毛,边缘不包缎带,选择性地压出翻起部分。详情参见《教父》中的 look 。

Al Pacino

尤其是二代教父的扮演者 Al Pacino ,他那张头顶 Homburg 的回眸照,成为无数影迷的房中必挂避邪圣品,每日瞻仰。由于他的这一形象过于深入人心, Homburg 甚至还荣获一江湖诨号 lord's hat 。

毫无疑问,这是传统英国绅士的经典首选,因为大多数的材质都以花呢为主,宇宙常识,花呢是英国人民的最爱。

它的历史在男帽里可以说是历史最悠久的了,它的起源能一直上溯到14世纪,后来便成了上流社会男士在乡野度假搭配羊毛西装的必备。它的骨子里就充满了变化多端的气质,既可以兼顾帅气与优雅,亦能同时体现复古与时尚。

《浴血黑帮》鸭舌帽

最传统的 flat cap 通常由千鸟格和麻花灰呢料制成的鸭舌帽,虽然经典但很容易显得老旧、过时且厚重。不妨选择素色、纯棉质地的轻薄款式,戴起来更加自然。

这顶帽子的特点还在于,歪着戴,还可以使人看上去略显俏皮,有股浓浓的雅痞的风味。 flat cap 比较适合长脸的人戴,扁平而有略宽的帽檐会弥补脸太长的问题。

在搭配上, flap cap 的英伦气质太浓郁。因此,搭配英式老派花呢布料的套西是绝配。

平顶帽,英文名字:猪肉馅饼。认真脸地讲,得名于此真的是因为形状像猪肉馅饼。

猪肉馅饼本饼

虽然名字有些可爱,但是平平的帽顶以及像行星光环一样围绕一圈的帽檐,却有种浓浓的英国绅士的味道。这帽子据说起源于美帝的南北战争时期,那时是美军军帽。这顶帽子也往往和爵士、蓝调文化有关系,当年,爵士歌王 Lester Young 的一首萨克斯名曲就叫做“ Goodbye Pork Pie Hat ”。

Lester Young "Goodbye Pork Pie Hat"

到了1960年代,牙买加掀起一股 rude boy 风潮,其中不可缺少的装扮就是这种帽子。当时,牙买加的 ska 歌手(即特别以 rock steady 成为最流行的音乐形式) Laurel Aitken 就有首歌叫做《 Give Me Back My Pork Pie Hat 》。而没多久, rude boy 风居然漂洋过海,开始影响大不列颠 MOD 一代,包括 rude boy 最爱的猪肉馅饼帽。不过,牙买加和英式的 porkpie 比美式的帽檐还要更短。

大家所熟知这种帽子,其实不是源自男人,而是一位少女,电影《情人》的女主角 Jane March 。那种自觉高贵又落魄迷茫的傲娇拧巴劲儿,首先通过她的裙子和帽子表达出来。

电影《情人》

Porkpie 更适合有棱角的长脸或方脸佩戴,圆润帽冠会给你的脸型带来一丝柔和。

在被最近吸粉无数的鬼卞老师圈粉之余,鬼卞还成功为渔夫帽带货。刻板印象中渔夫帽会给人一种朴素、日系、仙男的气质。但是经由鬼卞的亲身示范,我们还看到了渔夫帽随性、慵懒,甚至还有酷炫的气质。

鬼卞

渔夫帽的起源并不是为它代言的霓虹,而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跟随着 Hip-Hop 文化加上当时许多流行的明星和 Rapper 的佩戴而顺势走红。

LL Cool J

在国际时装周上渔夫帽也同样受欢迎, Burberry Prorsum 2015 S/S 就将渔夫帽稍早改良,加宽了帽檐,并且选用高饱和度的马卡龙蓝配色。似乎在告诉人们渔夫帽也可以很时尚。

Backstage Burberry Prorsum Menswear

搭配方面,渔夫帽和正装的混搭所碰撞出的火花也相当耐人寻味。除此之外,与渔夫帽和“仙男”棉麻布料可以完美融合,和工装也可以很好搭配。可以说是非常百搭的一款帽子了。

现在的文艺女青年出门旅行拍照必备道具,它较硬的边角更适合女性柔和的脸型以及长发。驾驭好一顶 Boater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留给大家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盖茨比里两位主角就曾这样戴过。短脸以及方脸呢不太适合带这顶帽子,如果硬要带呢可以选择抬起帽檐或者斜着戴,使整体看起来不要那么的方以及短。

小李子

托比.马奎尔

在浅色系的西装和休闲度假风的搭配中, Boater 就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尤其是海滩假日风,夏威夷衬衫,短裤,墨镜再加上一顶 Boater ,完整的度假风 look 轻松凹出。

作为有内涵,有质感的媒体,我们绝对不仅仅只局限在科普帽型这么简单,总结完帽型,我们接下来看看帽子的其他知识。

高级帽子内衬用丝绸会比较多,并且多是手工缝制到帽子里,而中低档的内衬则是胶水粘到里面或是缝纫机机械缝制,其固定度和耐久度与手工缝制都相差甚远。

内衬

帽子的汗带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然而它却是佩戴时最重要的部分,是和你皮肤直接接触,所以材质好坏是能直接感受到的。

中低档其汗带不但吸汗差,容易闷,而且材质很硬,弹性差,箍在头上很不舒服。高档的帽子,汗带就好很多,不仅接触皮肤时,触感舒服,弹性适中,久戴不会头痛,而且经年累月地戴还不会松弛。

帽型

帽子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不断沉淀下来的,因此,帽型变化的细微之处并不是随便哪家厂都可以处理的,是需要几十年乃至百年以上的经验积累,才知道如何解决和避免帽子制作时的问题,使得这些经典帽型日趋完美。

完美的鸭舌帽型

很多人在选择帽子上,很容易犯选个大概的轮廓这样的错误。帽型并不是指整个的轮廓,还包括帽舌的形状,拼接的方式,缝制的方式等等。很多软型的帽子,诸如鸭舌帽,一定要把它放在桌子上,看它在静置的状态下,是否就没型了,优质的帽子即使是在静置的状态也是保持着完美的廓形,并不是上头之后才撑出好看的轮廓。

保养

不同的帽子,有不同的保养方法。

Flat Cap 无需担心随意堆放而失去原型,因为帽型在出厂时已经定型了。

Fedora 之类的帽子,为避免变形,在长期不用摆放时最好是有专门的帽夹( Hat Jact )盒子,纸盒或皮盒都可以,高档的帽子店都有这类盒子。

Hat Jact

日常用时注意防尘,清洁的时候用专门的帽刷轻轻刷,挂烫机也是清洁帽子的利器,顽固的污渍可以使用橡皮或者砂纸。一定避免用水洗。

哪里有卓别林的介绍

http://club.lanyue.com/model/luntan/view.asp?article_id=1324518

查理·卓别林(简介)

(Charlie Chaplin 1889—1977)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编剧和电影作曲家。生于伦敦。父母系音乐厅艺人。1岁时,父母分居,幼年时即随母四处周游并登台表演。5岁时,因母亲嗓子沙哑,结束了演出生涯,遂独自登台从艺,不久父亲去世,母亲病倒,查利和同母异父哥哥西德尼只好流落街头卖艺、乞讨,后为一孤儿院收养。查利8岁时,靠母亲的关系进入兰开夏八童伶剧团,其时虽年幼,但已有丰富的专业表演经验,不久即登上伦敦舞台,出演《彼得·潘》。17岁时加入弗雷德·卡尔诺剧团,艺术生涯从此获得转机,不仅从卡尔诺学到了奠定其以后表演风格的喜剧技巧,而且随团巡回演出。1910年随团到美国,1912年再次赴美演出,因在《伦敦音乐厅的一个夜晚》一剧中的出色表演,被开司东影片公司老板麦克·塞纳特看中,遂于1913年2月进入开司东公司,在《谋生》一片中,以一个头戴高帽子、身穿礼服大衣、嘴上留着小胡子的形象出现于银幕。这一形象虽在后来成了整整一代电影的某种艺术象征,但当时却使塞纳特非常失望。初仅作为配角演员,但所配戏的大都是当时的一流喜剧明星,如福特·斯特林、切斯特·康克林、“胖子”阿巴克尔及梅布尔·诺馒德等。三个月后,协助梅布尔执导影片并自导影片,开始受到观众欢迎,逐渐形成并完善其天真可爱的“流浪汉查利”形象。在开司东公司的一年即完成了35部影片,大部分为自编、自导、自演,从而到当年年底已成为颇受欢迎的喜剧演员。1915年主演了其第一部重要影片《流浪汉》,片中以杰出的表演天才奠定了其喜剧明星的地位,薪金也从 195年初的每周175美元外加1万津贴升为1916年的每周1万美元外加15万的津贴,这一数目在当时确实令人难以置信。1916年进入互助影片公司,之后拍摄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优秀影片,如《溜冰场》、《安乐街》、《移民》、《冒险家》等,在片中凭其传神的手势、大胆熟练的动作以及如同芭蕾舞演员般的优美舞姿,或者令人捧腹大笑,或者催人泪下。1918年同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签约拍摄八部两本片,薪金100万美元。其间所完成的故事片《寻子通仙记》获得巨大成功,创造了仅次于格里菲思执导的名片《一个国家的诞生》一片的票房收人,一举成为国际影坛名人。1919年,同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D·W·格里菲思共同创建了联美影片公司。三年后,周游欧洲,受到热烈欢迎。返回美国后于1923年执导了影片《巴黎一妇人》,该片受到好评,但票房价值不高.次年摄制了被不少人视为其最优秀的杰作《淘金记》。1928年的《马戏团》一片使他达到了其无声片时代的艺术顶峰,并因其在该片的“编写、表演、导演和制片中所表现出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天才”获得首届奥斯卡奖的特别奖(他从未获得正式的奥斯卡奖)。有声片问世后,其影片虽受到某些影响,但他在片中加进声响和音乐并自任指挥,从而较为顺利地过渡到有声片时代。此后拍摄的影片不仅在艺术上更加成熟,而且在更深更广的方面加人了社会内容,其最具代表性的有《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作为一个天才的电影艺术大师和一个极富有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的普通公民,卓别林几乎在其艺术生涯一开始就受到全世界的尊崇与爱戴,但他在个人生活中却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其没有返回欧洲服役而受到攻击,后自愿服役却又因健康原因未被接纳。1918年同16岁的电影临时演员米尔德丽德·哈里斯结婚,两年后离婚。1924年同16岁的美人洛莉塔·麦克默里(后进入影界更艺名为莉塔·格雷)结婚,生有两个儿子小查尔斯和西德厄,经过漫长的离婚诉讼,最后以卓别林付出100万美元告终。1933年(一说 1936年)当其44岁时,同19岁的电影女演员波莉特·戈达德在海上秘密结婚,后几经折腾,1942年两人婚姻破裂。1943年同剧作家尤金·桑尼尔之女、18岁的奥娜·奥尼尔结婚,受到新娘父亲的反对。在政治上,其受到的周折更大。尽管他在美国居住了42年,但因其影片《摩登时代》和《凡尔杜先生》的主题被当局认为是对美国社会的讽刺而一直被拒绝加入美国国籍。不仅如此,其还因言传系人而受到美国国会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追逐调查。在给国会的证词中,卓别林的一段话代表了其政治观点:“我不是人;我一生中从未参加过任何政党和政治组织。然而,我却是你们所称之为的‘和平贩子’”。1952年,就当他同奥娜从大西洋返回伦敦的中途时,美国当局还向移民局下令,除非卓别林接受调查质询,否则拒绝发给他再次入境签证。但他发誓再也不回到这个给他带来了财富、名声和不幸的国家。此后同奥娜和两人的八个孩子定居于瑞士的沃韦。1957年在英国摄制的《一个国王在纽约》即是他在美国辛酸经历的真实写照。1954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国际和平奖。1972年由于他“在把电影变成本世纪的一门艺术方面所作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而再次被授予奥斯卡特别奖。卓别林遂赴美领奖,所到之处受到人们的狂热欢迎。1975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1977年在沃韦去世,几个月后,其尸体不翼而飞,但后来又被发现。纵观其整个艺术生涯,后期作品虽然评价不一,但作为一个喜剧大师,被肖伯纳称为“电影艺术中绝无仅有的天才”也许并不过分。其描写个人生活的传记《我的自传》出版于1964年。

作品有

作为演员

1914:谋生、威尼斯赛车记、梅布尔的奇怪境遇、阵雨之间、纷乱探戈舞、大权在握的梅布尔、20分钟的爱情、蒂莉被揭穿的艳事

作为演员、导演和原作

1914:在歌厅被捕、雨中被捕、忙碌的一天、梅布尔的婚后生活、笑气、酒吧间地板上的面孔、化装舞会、他的新职业、他的音乐生涯、相识、夜出、冠军、在公园里、流浪汉、在海边、工作、一个女人、银行、拐骗、演出的一夜

1916:卡门、警察、巡视员、消防队员、一个上午、法庭、当铺、银幕后面

1917:安乐街、移民、冒险家

1918:狗的生涯、夏尔洛从军记

1919:向阳的地方、一天的欢乐

1921:寻子遇仙记、有闲阶级

1922:发薪日

1923:移民、巴黎一妇人(兼制片、仅饰小角色)

1925:淘金记(兼制片)

作为演员、导演、原作、制片和作曲

1928:马戏团

1931:城市之光

1936:摩登时代

1940:大独裁者

1947:凡尔杜先生

1952:舞台生涯

1957:一个国王在纽约(在英国摄制)

1967:香港女伯爵(在英国摄制;仅饰小角色)

㈣ 拿拐杖跳,戴帽子跳的舞叫什么名字啊

爵士舞啦

㈤ 问一下:那些女人戴着帽子,拿着拐杖,跳的是什么舞

拐杖爵士舞

㈥ 卓别林从小表现出怎样的表演天赋

卓别林很有演出天赋,从小就喜欢歌舞。在伦敦的街头,每天吸收许多新鲜事物。街头的手风琴激发了他的舞蹈才能,他手舞足蹈地翻起筋头来,在街头表演他的第一次演唱节目。4岁时的卓别林便和其他男孩子一起,在小酒店门口,很滑稽地模仿歌唱家的调子唱歌,然后拿着帽子向听众讨几个小钱。

㈦ 为什么卓别林和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一样被后人记住成为永恒

世界喜剧之王卓别林,他总是一副样子,肥硕的裤子,破洞的帽子,还有小胡子以及那独特的大头皮鞋,还有一根永远不离手的拐杖,他就是以这样的形象融入到人们心中,并且他开辟了美国电影的新道路。那么,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人,卓别林后代是怎么样的呢?

卓别林后代优秀吗 卓别林后代有什么成就

卓别林图片

卓别林的一生经历过很多次婚姻,所以卓别林的子女非常多,一共有10位。而且卓别林的子女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其中就有他的第一个儿子,小查理·卓别林他继承了他的父亲卓别林,成为了一位演员。卓别林的子女中,其中有在他73岁出生的小儿子,他非常爱他的父亲卓别林,他将卓别林的所有作品都整理出来,供人们观赏,并且经常对别人介绍他的父亲。卓别林后代中,还有一位非常惊艳的人,她就是卓别林的孙女奥娜·卓别林,她出生于1986年06月04日,她的故乡是马德里,她是西班牙著名的女演员。并且奥娜·卓别林除了演戏之外,在业余生活中她还是一名弗拉门戈舞的爱好者,并且奥娜·卓别林还通晓很多国家的语言,其中包括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以及意大利语。

故而,由以上可以看出,卓别林的一生可谓是非常成功的,他让世界人们都记住了他。而且卓别林的后代大都非常优秀,他们现在生活在欧洲的各个角落,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姓,那就是卓别林。

卓别林的成就

卓别林出生在伦敦地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一直在各个剧团打杂,小时候过了一段非常苦难的生活,但是他的人生却并没有因此而堕落,从1913年开始跟随剧团演出就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为一名人尽皆知的表演大师,塑造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形象,因此卓别林的成就是十分伟大的,人们想起他的时候就会想到那些令人发笑的故事和场景,那么卓别林的成就包括哪些方面呢?

卓别林后代优秀吗 卓别林后代有什么成就

卓别林图片

卓别林的成就还要从1919年开始说起,自从成为一个制片人和导演之后,他陆续拍摄了许多经典的影片,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淘金记》、《摩登时代》等等,根据统计可以得知他的一生总共制作了大概八十多部影片,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这些作品也反映出了他从一个普通人逐渐成为一名伟大的表演大师的过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同时也对社会上存在的不断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另外卓别林还曾经获得奥斯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这也是他的伟大成就之一。因为他对希特勒进行过批判,所以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攻击和批评,在1952年的时候因为受到严重的迫害,他不得不离开美国,回到瑞士地区生活,在这段时间内他创作了非常尖锐的作品《一个国王在纽约》。卓别林的一生和默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他将默片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也可以说是默片造就了伟大的卓别林。

㈧ 女生穿绅士装戴帽子拿拐杖跳的是什么舞蹈啊

爵士~~~

㈨ 一部部名片是怎样诞生的

1909年,卓别林随团到法国演出。这时候,他已经是剧团的主要演员了。他的表演引起轰动。

1910年秋天,卓别林随团到美国演出。当他坐船进入纽约港,见到那尊自由女神像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挥舞起帽子,大声说:

“美国,你小心,我是来征服你的!”

果然,他作为剧团第一主演,表演的《哑鸟》等剧,征服了美国观众。他的喜剧受到了性情开朗的美国人的欢迎。卓别林的名字从此在美国传开了。

1913年,卡尔诺剧团再次赴美演出。卓别林利用演出的闲暇(xiá),在自己租的屋子里,大读各种名著,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他要为以后的发展作准备。

这天,他正学习得起劲儿,突然有客来访。来人自称是一家事务所的律师,听说他是卡尔诺剧团的,想向他打听戏班中的一人。

“您请说吧,我也许帮得上忙。”

“你们戏班里有没有一个叫卓福英或类似发音的人啊?”

“‘卓福英’,没有。据我所知,与它相似的,也就只有我这个‘卓别林’了。”

律师一听,赶忙问到:“那么您在两年前,是否曾在第42街美国音乐厅扮演过一个醉鬼呢?”

“对呀,不错。我是那个演员,怎么啦?”卓别林被问得一头雾水了。

“啊!请您原谅。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那律师如释重负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地说:“我是受启斯东影片公司之托,来找您的。那儿在制片人塞纳特先生想邀您过去做电影演员。而他又没有您的具体联系方式,只是两年前,在音乐厅看过您演的戏。所以,我才如此冒昧地来拜访您,请不要见怪……”

那律师后面说的什么,卓别林已经听不到了。啊!演电影,这条路自己以前怎么没想到呢?电影这门新兴艺术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更大的发挥。

9月上旬,卓别林与卡尔诺剧团合同期满,戏班返回英国,他却赶到电影公司的所在地——洛杉(shān)矶。

制片人塞纳特对卓别林很友好,可那个导演亨利却不喜欢他。在一个新片中,他让卓别林演一个骗子。实拍时,卓别林幽默滑稽、浑身笑料,演得非常好,但奇怪的是片子制成后,简直面目全非,所有有“笑”果的镜头都不见了。卓别林找到亨利理论:

“我辛苦努力,费尽心思,想拍一些逗乐观众的好影片出来。我不想这样被动地让你们赶来追去,然后舒舒服服地每周拿150美元,这不是我的理想!”

“什么理想不理想!你他妈的懂什么!这行我干了十多年了。还不如你这个毛孩子!”亨利气坏了。

更令卓别林失望的是,这次连塞纳特先生也不理解他:

“大伙都说没办法同你合作,这样,你得找找自己的原因了。我可不能让公司去喝西北风,是吧?”

卓别林为了他的事业,只有另寻解决的办法了。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去洗印间、剪接室留心观察剪辑师如何剪接片子,导演如何处理拍好的镜头,从中摸索制片技术。他很快掌握了剪片方法,知道出场、进场的镜头不好剪掉,便把招笑的动作,幽默的表演安排在这几处。所以,尽管导演、剪辑师无情地删(shān)剪他的表演,但卓别林仍然在他最初的5部片子里,展现了自己表演的独到之处。单凭仅有的几个镜头,就让慧眼识真的观众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喜剧天才,电影公司滑稽(jī)片的发行量直线上升。

这天,卓别林因为拍片儿的事又得罪了玛蓓尔小姐,她可是影片公司的当家花旦,塞纳特先生面前的红人儿。可卓别林却罢了她的工:

“对不起,玛蓓尔小姐,我根本看不出您的安排是好笑呢,还是有趣。我觉得您当演员没的说;可就导演来说,我不相信您能指导我。”

他说完,就走到一边坐下。从没受过如此冷遇的玛蓓尔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回到制片厂的塞纳特一听此事。马上怒气冲冲地闯入卓别林的化妆室:

“你他妈的,是怎么回事儿?”

卓别林试图解释,恼怒的塞纳特坚持他的老一套:“叫你怎样演,你就怎样演,不演就请给我出去!”

卓别林也决心已定:“塞纳特先生,我到哪儿干都是为了吃饭,如果你要辞退我,就请便吧!但要讲清楚,我是认真工作的,我同你一样着急,想拍出一部好片子。”

塞纳特摔门而出,制片厂内“烽(fēnɡ)烟”骤(zhòu)起。

当晚回到住地,卓别林把此事告诉制片厂的一个朋友,那人叹息道:

“本来干得好好的,这下可完了!”

卓别林心里也有一些着急,因为他已经爱上拍电影这一行了。他笑着掩饰自己的心情,问友人:

“你看,他会辞退我吗?”

“那毫无疑问,我看塞纳特从你化妆室出来时,简直要疯了。”

卓别林想,真要辞也没办法,反正拍了十几周,已挣了1500美元,除掉回国路费,还会剩不少,也值了。

第二天早上,他来到制片厂听消息。塞纳特却要同他和解:

“查理,昨天我脾气不好,别见怪。其实,你是位很优秀的演员。我和玛蓓尔小姐都希望你能同我们继续合作下去,玛蓓尔还年轻,做导演不太有资格,你可以随时提醒她。”

卓别林不明白塞纳特今天为什么来个180度大转弯儿,但他也不肯就这么让步:

“如果您让我自己当导演,就不会再有麻烦了。”

外来演员提出这要求,在电影公司还是第一次,塞纳特沉思一下,认真地追问:“如果你导演的片子不能挣钱,这笔摄制费谁付?”

“由我自己付,”卓别林说,“我这儿有1500美元,如果片子不能上映,这钱归你们。”

“你有准备好的故事吗?”

“要多少有多少。”

“那好,就这么说定了!”

………

其实,那天塞纳特原想辞掉这个多事的演员的,但就在早上收到纽约来的电报,说各大影院都急于上映卓别林演的影片,要求公司多拍几部。塞纳特立即清楚地认识到卓别林的价值,是市场决定了卓别林的命运。

这天是个好天气,一大早制片厂里就忙碌起来。3个场地同时在拍戏。塞纳特站在一个场地上,打量着一个旅馆休息室的布景,想着情节动作的安排,总觉得缺点儿什么。突然他看到边儿上站着的卓别林。

“过来,过来,现在我们还缺一点笑料,你来扮个丑角好吗?什么样的都可以。”他对穿着一身新闻记者衣服的卓别林说。

卓别林不知应该扮什么丑角好,总之他不喜欢身上的这套服装。

在去化妆室的路上,他想了又想。突然有了一个形象。于是,在化妆室里,他穿起一条松松垮垮的裤子,一双大皮鞋,戴一顶圆顶礼帽,拿一根小手仗,这一身是那么地不协调:裤子肥肥大大的,上衣却紧绷绷的,礼帽小小的,皮鞋却是大大尖尖的!至于年龄他先有点犹豫,不知是扮得小一些还是老成一些。后来,卓别林觉得塞纳特应该喜欢老成点儿的,便又在鼻子下面贴了一小撮(cuō)胡子。好啦!一个滑稽的小丑出现了!

卓别林觉得眼前镜子里的这个人物是真实、鲜活的,好像这副妆扮的人物早就存在了,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他就是他,一个活生生的小丑!

当卓别林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塞纳特面前,还不时地挥动着那根小手杖的时候,这个流浪小丑引得他哈哈大笑。

卓别林受到了鼓舞,上前一步,指着自己说:

“你瞧!这个家伙的个性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个流浪汉,一个绅士,一个诗人,一个梦想者;他同样会感到孤独,永远想过浪漫的生活,他又喜欢做冒险的事情。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一个科学家,一个音乐家,一个公爵(jué)。然而,他只会拾拾烟头或者饿极了抢孩子们的糖果。当然,如果看准了机会,他也敢对着太太小姐的屁股狠狠踹(chuài)那么一脚——但是是在受她们的侮辱、他非常愤怒时才会那么干!”

卓别林边说边津津有味地表演着,竟持续了十多分钟。塞纳特笑得全身直抖:

“好,好,好,你现在就上场去,照你的名堂玩下去吧!”

卓别林并不清楚当时那场戏的情节,只知事情发生在旅馆休息室里,他扮演的是在其中穿插逗乐的小丑。

这个流浪汉冒充客人进入休息室。他很疲倦了,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一不小心绊倒在一位太太的脚上;他赶忙站起身,转过头,向太太抬了抬礼帽,表示歉意。然后,扭转身继续朝前走,可是又绊倒了。于是他又站起身,转过头,习惯性地抬抬帽子,显示他的绅(shēn)士风度。但定睛一看,绊倒他的只是一只痰盂(yú)……

演到这儿,摄影机后面都传出笑声。其他场子上演员,工作人员都跑过来了,这个滑稽的小丑又演什么呢?不一会儿,大伙儿又是一阵欢笑……

卓别林把这个穿插的镜头演得过长了。因此,塞纳特和亨利讨论是不是该删去一些,多事的卓别林插上一句:

“既然能逗笑,长一点短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这个镜头便照原样搬上了银幕,观众们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戴礼帽,拿小手仗的小丑。在法语中流浪汉叫“夏尔洛”,那么就叫这小丑“夏尔洛”吧!于是自1914年春季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查理·卓别林每次在银幕上出现时,总是留着小胡子,带着小手杖,穿着过大的尖皮鞋,走着像鸭子一样的步伐。后来,他拍了《夏尔洛跳舞》、《夏尔洛当牙医》、《夏尔洛当画家》、《夏尔洛当看门人》等一系列影片,观众们总是关注着夏尔洛的一举一动,查理·卓别林也就越来越出名了。

后来,卓别林加盟埃山奈公司,合作是令人满意的。几年之中,卓别林共为该公司拍了15部片子。当时美国的报纸报道,卓别林每拍摄一部新片,声望名气便随之提高一级,影片的市价也上涨一位数。在纽约这个世界最大的城市里,几乎所有的百货公司、商场甚至药店,都开始出售模仿卓别林扮演的角色制作的玩具、肖像。一些歌舞团的姑娘们也不怕难堪,贴小胡须,穿上肥大的裤子和皮鞋,唱那首《那双查理·卓别林的脚》。

1919年秋天,卓别林有时去戏院看看戏剧、舞蹈等演出。就这样,他发现了4岁的小贾克。那天他父亲照例跳完舞,谢了幕,却又带小贾克出来。他跟着父亲向观众鞠躬后,突然跳了几个有趣的舞步,又懂事地向观众们摆摆手,跑回后台去。包括卓别林在内的许多观众都被他逗乐了,一个劲儿地为他喝彩。

一周后,当卓别林与一班演员坐在摄影场上搜索枯肠下一部影片该拍些什么时,他想起了小贾克。于是,为了调节气氛,他便讲起了小贾克谢幕的情形,这时一个助手说:

“怪不得呢,今天早上我看晨报,上面说贾克·柯根被人邀去签了合同拍片子。当时我还奇怪这个人是谁呢,没想到这么小一点儿,就这么有才气,难怪被人看上了。”

卓别林一听就如触了电:“哎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接着他思路豁然开朗:

“你们可曾想到过让小孩子与流浪汉在一起生活,流浪汉是卖玻璃的,为了生活,就让小孩子到街上砸人家的窗户,接着流浪汉会及时出现,然后被叫去装玻璃,这样一配合,钱就赚到手了。这情节可以串出好多离奇的事情啊!多么好的一个构想啊!”卓别林兴奋极了。

旁边的演员叹气道:“人家都同别人签合同了!构想再好也没有用啊!”

卓别林这才从兴奋中清醒过来;“啊!是啊!他都签合同了。没准雇主与我的想法一样呢!唉!瞧我多笨,知道他有才,却压根儿没想到要拉他来拍电影!”

到中午,厂里一个工作人员气喘吁吁地赶到摄影场,离得老远就激动地冲着小伙儿喊:

“跟人订合同的不是小贾克·柯根,而是老贾克·柯根!”

卓别林高兴得从椅子上跳起来:“快!打电话给他父亲,马上要他到这儿来,这事非常重要!”“慢着,电话里不要提他儿子,只说有重要事找他就好了!”

卓别林怕若有人知道了消息,会捷足先登把小贾克要去。

后来,老贾克来到制片厂,卓别林跟他讲了半天,他这才明白大导演找他是为了小贾克。

“啊,您说这孩子呀!您尽管把这个小坏蛋留下来好啦!”

一听这话,制片厂上上下下一片欢腾(ténɡ)。

1920年春天,《寻子遇仙记》制作完毕。影片的片头字幕是“一部笑中也许含着泪的影片”:

一天,穷玻璃匠在垃圾箱旁发现了一个婴儿,便把他捡回自己住的旧房子顶搂。他用旧麻袋改成婴儿的吊床,在破茶壶壶嘴上套上橡皮奶头,给婴儿喂奶。又捡了一张旧藤椅,在座上挖一个洞,把尿盆放在它底下。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是小弃儿跟着玻璃匠如何谋生:

他在街上游逛,乘人不注意时,扔石头砸碎人家的窗玻璃,然后飞快地跑掉。玻璃匠则背着玻璃架与工具适时出现,当然就会被倒霉的人家叫去装玻璃……

《寻子遇仙记》1921年2月公映时,盛况空前盛况空前:盛大热烈的状况,每天都有赞扬它的简报寄到卓别林的制片厂来,大意都是它已经被评为第一流的艺术作品。该片第一年的卖座,就使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收入250万美元。卓别林分得的纯利超过100万,小贾克·柯根正如卓别林第一天见到其父时所预言的那样,一片走红,他一举成为好莱坞的童星,此后拍电影挣了400多万。

有一天,卓别林应邀到一个朋友家中度周末。第二天早晨用过早餐后,他闲着没事儿,便在房子里到处逛着。忽然,他在客厅里发现了一叠风景照片。那叠照片中有几张是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克朗代克河流域的风景。这两处地方在19世纪下叶都发现了金矿,当时淘金者闻风而至,趋之若鹜趋之若鹜(wù):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片里有一张拍的正是一长列寻找金矿的人们,在登攀一座冰冻的大山,越过一个雪山口。照片背面还有一段说明,说他们是如何在冰天雪地里克服各种困难的。

卓别林看到这里,又马上联想起一本爱尔兰人写的日记上的情景:1846年,一队拓荒的队伍迷路后被困在高山雪原上,160人中多数冻饿病死,生还者仅有十分之一。为了生存,那些人什么都吃,最后为了活命,甚至连同伴的尸体也不放过……

这些信息立刻使卓别林的思维活跃起来。离奇的想象如泉水般喷涌而出,一些喜剧情节和可笑的动作呼之欲出。这些神奇的灵感火花造就了半年之后的伟大影片——《淘金记》:

在阿拉斯加形成疯狂般的淘金热潮时期,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个角落蜂拥而来。但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在艰苦、严寒、缺乏食物和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这块地方,要经受多么大的困难。等待他们的不只是那些黄澄澄的金子和未来奢糜的生活……

单身汉矿工查理(卓别林饰)和吉姆,被暴风雪围困在一个小木屋里。两人已很久没有东西可吃了。可此时的查理好像在靠窗口的炉子上煮着什么东西。他用叉子试了试那东西的软硬,头歪了一下表示满意。然后把锅里的一个宠然大物,使劲挑起来放到盘子里,原来这竟是一只破皮鞋。而查理的左脚却只穿着袜子。

查理把桌上的盐罐、小碟摆好,然后使劲拆皮鞋底。拆开后,先把鞋带像绕面条似的绕在叉子上,送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然后,他又吃鞋底,并示意坐在桌子边的吉姆也来吃。吉姆皱着眉头看着他吃,表情很不舒服。但由于太饿,又见查理吃得很香的样子,忍不住扯下一块鞋帮,怯生生地送进嘴里,嚼了嚼,实在吞不下去又吐了出来。查理不但把鞋底、鞋帮吃下去,还像吃鱼刺似的把鞋钉一根根啃得干干净净,再绅士般地吐在盘子外,同时又不住地笑着怂恿怂恿(sǒnɡyǒnɡ):鼓励别人去做某事。吉姆趁热吃。吉姆叹着气不停地摇头……

肚子垫了底的查理,裹着毯子,拿起猎枪出去打猎,可是一无所获。回到屋里,他把包着破毯子的脚伸进火炉里去烤。一旁,早已饿得发昏的吉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裹着毯子的脚:“那是一只鸡!”

查理觉得好笑,并没多理睬他。可吉姆的眼神变得冷酷可怕,他情不自禁拔出刀,想杀死幻觉中的这只鸡……查理吓坏了,连忙跑出门去,吉姆又拿起枪追出去,查理在他眼中真的变成一只“大鸡”。他举了起枪,“大鸡”抖动翅膀仿佛在哀求他。忽然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拿枪对着的是查理,大吃一惊,跑过去向查理道歉:“请原谅,我有点发狂啦!”

两人回到小木屋,查理把枪藏到屋檐下的雪中。两人隔桌坐下,吉姆的幻觉又出现了,查理又成了他眼中的一只“鸡”。

………

后来,失恋的查理和失去记忆的吉姆又在小木屋中相逢了。就在他们酣(hān)然入梦时,暴风雪又起。一夜大风雪刮开木屋门,甚至刮得小木屋顺着斜坡滑下去。他们却不知发生的这一切……

暴风雪平息后,下滑的小木屋停在一座很高的悬崖上。从屋里扯出来的一条原用于固定木屋的大绳,刚巧卡在岩缝里,小木屋一半在悬崖上,另一半悬空着,似乎随时会掉下万丈深渊。

查理醒来了,但还有些迷糊,看到屋子里乱七八糟的,便想收拾一下。他往右边吉姆那边走去,却觉得屋子竟也随着他斜到右边!这下吉姆也醒了,他起床往左边走去,屋子便平衡了。他们以为是自己喝醉了,但若两人都往右边走,险情就又出现了,他们这才知道确实是屋子出了问题。可窗子上满是冰凌,外面什么也看不清,查理便运足力气撞开后门,人也跟着冲了出去……

自然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惊险自救,两人这才踏上悬崖边;与此同时,大绳断了,木屋掉下万丈悬崖。这两个可怜人够倒霉的吧!却偏偏又让他们在悬崖边发现了金矿!两人转眼间成了百万富翁!

百万富翁查理在回家的轮船上,又意外地遇见了心爱的姑娘……

《淘金记》成了1925年至1926年最走红的影片。查理的煮吃皮鞋、查理与吉姆在小木屋里的几场戏,成了电影艺术史上的经典场面。

在有声电影出现以前,是无声电影一统天下。有声电影与别的新鲜事物一样,刚出世时还带有许多不足。

但不久,有声片的浪潮便席卷着全球的电影界,它使无声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几乎无一幸免地消失,除了卓别林。因此,朋友们、专家们、影迷们都在注意他的动向,就连以前公开表示不喜欢有声电影的朋友乔·申克也提醒卓别林:

“恐怕以后是它们的世界了,查理。”

但卓别林针对自己的情况,这样说:“我不相信我的声音会丰富我的任何一部喜剧片,相反的,我的声音将会破坏我所希望创造的形象,使人感到我的人物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个幽默的思想,一个喜剧性的抽象品。”

他决定再拍一部无声电影,这引起了众多报刊杂志的评论文章,表示对他的影片前景的担心和怀疑。以往一听说他要拍片,就迫不及待地登门签订单的制片商,现在似乎也提不起兴趣了。一位制片商明白地告诉卓别林:

“您还是改拍有声片吧,保准很精彩。有几部我要几部。至于无声片,我就无能为力了,总不能眼睁睁地把钱赔掉吧?”

卓别林几经思考后,他想,既然不同类型的娱乐可以共存,那么不同类型的电影也应可以并存的。再则,他坚信自己的哑剧艺术是首屈一指的,为什么不能再拍出一部理想的无声片呢?

于是,他创作、主演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艺术片之一《城市之光》。这部影片后来在好莱坞庆祝它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获得由著名的电影史学家、影评家评出的“十佳影片”称号。

影片表现的是:当城市繁荣起来的时候,城市里贫富悬殊的现象也更为明显。卓别林通过流浪汉与卖花盲女、百万富翁之间的关系,展开剧情。

卓别林几经周折,找到一家从没放过电影的戏院来进行《城市之光》的首映。

首映那天,正好爱因斯坦夫妇在洛杉矶,于是卓别林把他们请到自己的别墅共进晚餐,然后驱车去市内,他没料到的是,那家戏院附近几条街都是人。拥挤的观众把戏院附近商店橱窗的玻璃都挤碎了。警察局派出了警车、救护车。卓别林和爱因斯坦夫妇在一队警察的护卫下,才挤进了戏院的休息室

老板还不懂放映电影,在有关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电影开始了。第一个镜头终于出现,经历了多少次大场面的卓别林,此时也禁不住急促(cù)地心跳……

观众们却心情舒畅。开始笑出声,后来大笑不止;卓别林听到笑声,看着影片却只想哭,他赢得观众了!一切担心和疑虑都烟消云散。

放映到最后一场,当看到卖花姑娘终于认出衣衫褴褛褴褛:衣服破烂。的流浪汉时,卓别林看到爱因斯坦博士在拭眼角的泪花。

《城市之光》每周的收入是当时走红的有声片的两部,并超过原订放映8周的计划,连映了12周。终于,那些大影院耗(hào)不住了,联名要求那所戏院停映,用高价订下了这部影片。

19世纪30年代初欧美,正值经济危机。卓别林看到一些令人深思的情形:

霉烂变臭的食物在食品厂的墙外堆成小山,码头上成箱成箱的货物没有人动,而那些饿得皮包骨头的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资本家们把它们放得变质霉(méi)烂,而得不到一丁点儿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一次聚餐时,一个记者问卓别林:

“卓别林先生,您是否认为我们当前的经济危机已经无可挽救了呢?我觉得除非发现更多的黄金,否则人们得被迫拿体力与自动装置竞争。”

卓别林说:“事情并非如此,自动化是好的,至于减少就业机会,也许是一个阶段性问题。”

还有一个记者对他说:“好多农村的青年被大工业吸引到工厂里去,只要机器转着,工人就不能停下来。只四五年时间,再回到家里,那副可怕的样子,连妻儿都不敢认了。其中还有好多患精神病的呢!机器害人啊!……”

于是,根据以往的记忆资料加上大胆的想象,以及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卓别林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巨片《摩登时代》。

夏天里,卓别林第一次破例在制片厂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今天,我邀请各位到此,为的是告知大家,历经3年时间创作、拍摄的无声影片《摩登时代》已经完成了……”

记者们来到卓别林的制片厂都觉得是回到了从前。在大型摄影棚遍布的好莱坞,惟有卓别林仍保留着17年前的,手工业式的矮小厂房,全世界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拍无声片。

这世界上最后一部无声电影到底如何?美国各大报刊的记者在1936年2月5日,从纽约向全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大批警察努力把埋伏在电影院入口前的人群消除掉,因为上万的影迷把百老汇大道拥塞住了……”

随后,报道说,公映的第一周观众人数打破了记录,再以后它风靡(mí)了全美,广大观众很喜爱这部片子和卓别林的新形象,他在片中挑了个摩登的职业:大企业的机械工人。

影片诅咒了大资本家为榨取高额利润,不断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影片表现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正如影片片头字幕所写:

“《摩登时代》是有关工业和个人奋斗的故事——人类为追求幸福而战斗。”

各界人士评说,卓别林以极其高明的艺术技巧和极其荒诞荒诞(dàn):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的艺术形式,揭露了大机器时代的荒谬与反常。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认识价值。有的评论家说,可以从这部影片中,学习到“比听哲学家的的演讲更多的东西”,是艺术形式的《资本论》。

1933年,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对内迫害进步人士、犹太人,对外加紧扩军备战。

卓别林收到一位记者寄来的印有希特勒照片的明信片。上面全是希特勒演说的情景。

一张是希特勒在向人们大声疾呼,手掌弯曲得像两个爪子。

另一张,双手在胸前紧握,像在抓举哑铃一样。

还有一张,他在敬礼,右手向斜上方挥起。卓别林真想放一只脏兮兮的盘子在上面。

更叫卓别林惊异的是,希特勒的模样怪怪的:鼻子下留着一小撮牙刷似的胡子,脑袋上竖起几绺(liǔ)乱发。看上去简直是在拙劣地模仿“夏尔洛”,甚是滑稽可笑。

待到好友爱因斯坦夫妇受到希特勒的迫害流亡美国时,卓别林便不再觉得他可笑,而认为他是一个疯子!

随着战争阴云的逼近,卓别林决定写一个反对战争,讽刺希特勒的剧本《大独裁者》。这是一部有声影片,他可以在戏中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以希特勒为原型的独裁者兴格尔,他可以当着观众胡说八道,另一个是依旧不开口的流浪汉犹太理发匠。

一些报刊发表了《大独裁者》的初稿,德国为如此露骨地反对希特勒纳粹主义的内容大为恼火,对这个卓别林恨之入骨。

一天,卓别林正在拍摄《大独裁者》,一个脸色发白的工作人员,气喘吁吁地冲进摄影棚,递给卓别林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

“查理,这是刚才在大门口捡到的。”

纳粹分子在这封信中,用赤裸裸的语气叫嚣(xiāo):

如果你不停止拍摄这部电影的话,将来无论在哪个城市,哪座影院放映它,我们就要在哪里放臭气弹,向银幕开枪!”

正当盛年的卓别林压下满腔怒火,把那些恫吓恫吓(dònɡ):威吓。的信轻轻扔到废纸篓里。他嘴角边浮起一丝轻蔑的微笑,耸耸肩说:“没什么了不起,那就让他们开枪吧。我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这就是我的回答,来,各部门准备,开拍!”

………

影片要放映了,卓别林却又担心起观众们的安全来。他找到一个工会会长,想请几十位工人到时帮忙维持秩序。会长一听哈哈大笑:

“我不相信事情会闹成那样,查理,你有的是你自己的观众去对付那些坏蛋,只要有他们维持影院的秩序就够了,何况纳粹分子在美国是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现的!”

卓别林勇气大增,1940年影片正式上映。其轰动效应持续了几年。先是纽约人如痴如狂地争看,两家影院一起连续放映了三个多月。然后,影片运到英国,尽管是在战时,但观看影片的盛况空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之后,它陆续在世界各地上映,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和好评,给全世界人民增强了战胜法西斯的信心与力量。

与卓别林帽子舞动态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迪士尼童装参考尺码 浏览:487
藏蓝校服价格及图片表 浏览:470
女式七分袖旗袍 浏览:788
睡衣男冬秋冬款 浏览:782
3d立体网纱t恤新款 浏览:53
师傅丝袜旗袍 浏览:623
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校服多少钱 浏览:807
带皮草的羽绒服怎么清洗 浏览:692
带帽子的棉衣怎么上 浏览:472
加盟一家男装大概要多少钱 浏览:439
校服徽章常规 浏览:727
蓝色旗袍明媚俏丽 浏览:172
长沙卖童装微信号 浏览:1
火车站哪里有卖童装的 浏览:253
工装裤子怎么叠 浏览:191
米米果童装在哪里批发 浏览:39
谁知竟反被制服 浏览:187
小学生的校服怎么叠 浏览:576
佛山童装尾货价格 浏览:697
十二岁女童表演帽子 浏览:109